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名师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1.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_春归何处》优秀教案.docx
部人教版六年文下册《清平·春何》秀教案【教学目】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2.中精警名句行3.体会歌的意境【教学重点】体会歌的意境。
【教学准】多媒体件【教学】 1【教学程】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黄庭 (1045— 1105),字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 )人。
人少年得意,中士,任校郎,修撰神宗皇帝的“ ”,又以文受知于,并江西派开山大。
后因新党重新政,作者政偏于保守,晚年屡遭,死于西南荒僻的所。
首写于被之,人借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的感慨。
二、初文本:1.要求学生:照注,初文本。
2.教范文本。
3.学生自由,初步。
三、的析:1.“春何 ?寂寞无行路。
” 人什么要找春的踪迹?果如何?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得安慰。
关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春之情寄寓其。
2.“若有人知春去,取来同住。
”运用怎的手法,表达了怎的情感。
表达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得意之,因此千呼万地招春天“ 来”与人“同住”。
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知 ?除非取黄。
“春无踪迹知 ?” 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又知呢 ?多么令人惆、感啊 !但作者情上一,因人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来去的黄倒像是知道呢。
4.“百无人能解,因吹薇。
”黄用清脆的歌声回答我,可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 留人自己的,只是腹的惆。
一起,卷走那凋的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至此,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第1篇】小学语文《浣溪沙》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浣溪沙》教学反思《清平乐》教案《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目标:1.理解黄庭坚在词中流露惜春、恋春思想感情。
2.鉴赏本次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
3.了解词人轻巧、活泼、清新的语言。
教学重点:1.理解黄庭坚在词中流露惜春、恋春思想感情。
2.鉴赏本次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
教学难点:鉴赏本次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清平乐·春归何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清平乐·春归何处的基本含义和意境;2.学生能够运用铁三角分析清平乐·春归何处中蕴含的情感;3.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组织语言,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掌握清平乐·春归何处的基本含义和意境;2.运用铁三角分析清平乐·春归何处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运用铁三角分析清平乐·春归何处中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呈现《清平乐·春归何处》的整首词,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先自行阅读,初步感知本词的意境和情感。
2. 感性体验将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听音乐、看图卡、深情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春天回归大地的喜悦和生命的蓬勃。
3. 理性分析3.1 理解词语、短语通过语境导入,对高桥秋实的“抚琴人绝弦而叹,索衣女断练而歌”、“莺啼燕语报新年”等词语进行理解,并借此感受词句的美感。
3.2 理解词意,分析词语通过呈现词句中的名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词句的寓意,例如:“清平乐·尽是从前玉阶走,半是新妆别有处”、“春归何处,锦衾人去,花影暝,风残梦断”。
3.3 铁三角分析通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取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如本首词的铁三角为“别离、回忆、生命”,进一步理解整篇词所呈现的情感和思想。
4. 观察评论呈现著名文学评论家对《清平乐·春归何处》的评价,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批评家对同一作品评价上的差异,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
5. 创新写作要求学生站在自己的观点出发,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用诗歌表现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和情感。
6. 总结通过口头提问、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的理解,总结本节课掌握的内容及感悟。
五、教学评估对学生的评估分为感知、理解和应用三个方面,其中,应用方面的评估主要在创新写作环节进行评估。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第【1】篇〗《清平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黄庭坚。
2.掌握意境分析题与手法鉴赏题的技巧。
3.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2、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2.写作背景: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
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文本赏析:(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思考1】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惜春。
【思考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思考3】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
清平乐【教学目标】1. 了解黄庭坚。
2. 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3.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重点】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清平乐 春归何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目标】1. 了解黄庭坚。
2. 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3.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重点】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
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清平乐·春归何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I.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和情感表达;2.认识古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3.学会创新思维和情感表达。
II.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和情感表达;2.认识古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III. 教学难点1.学会创新思维和情感表达。
IV.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询问学生对春天的感受;2.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调和情感。
2. 阅读(10分钟)1.按照诗歌的意境带领学生朗读诗歌;2.解释生词、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艺术手法。
3.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15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的艺术手法;2.通过学生的发言,大家一起理解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4. 设计情感表达(25分钟)1.让学生思考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表现手法,每个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2.让学生交流表达形式,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个性化。
5. 总结反思(5分钟)1.学生分享他们的艺术表现方式;2.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课堂收获和感受。
V. 课后作业1.思考一篇自己的作文,内容与“春归何处”有关,在自己的作文中加入一些艺术表现手法;2.搜集更多有关于春天的古诗,理解其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手法。
VI.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维,通过艺术手法的使用可以更加丰富和生动地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积极,有效地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耐心解释生词和对问题进行引导,严谨的教学态度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肯定。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妙,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清平乐·村居》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2.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清平乐·村居》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学习词《清平乐·村居》1.看插图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让你给这幅图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名字(2)介绍作者:这幅图是根据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
晚年他隐居在江西信州,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表现恬静、温馨的田园生活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他在那期间写的。
“清平乐”是词牌名,注意“乐”读作yuè,“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通过刚才看图,你知道“村居”描绘的是什么吗(描绘的是乡村人们的生活。
)2.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词。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提醒:“媪”字读作ǎo,不要读成wēn。
“亡赖”中的“亡”字读作wú,不要读成wánɡ。
“剥莲蓬”中的“剥”字读作bāo,不要读成bō。
3.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
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提示: 茅檐:茅屋的屋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第【1】篇〗《清平乐》教案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1.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教学设计
步骤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5分钟)
学生分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清平乐春归何处》的内容,理解生字、词组、句式。
步骤六:课后拓展,提升素养(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其他古诗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春天的美好。同时,播放古筝音乐,营造古典文化的氛围。
2.教师引导:在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和视频中的季节是什么吗?春天给了你们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春天的美好。
3.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构成和意义,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描绘的意境。
4.诗歌意境:深入剖析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歌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展开讨论。
2.讨论主题:探讨诗歌中描绘的春天景色、诗人情感以及诗歌的韵律特点等。
2.选做作业:
(1)搜集其他描绘春天的古诗词,与同学分享,探讨不同诗人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以《春天的美好》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或一幅画作,展现自己对春天的感悟。
3.家庭作业:
(1)与家长共同讨论《清平乐春归何处》中的诗句,分享彼此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1.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优秀教案
1.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2.对词中精警名句进行鉴赏3.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二、初识文本:1.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识文本。
2. 教师范读文本。
3.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记忆。
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第1篇】10.清平乐教学目标:1.阅读这首词,大体把握词意,并背诵。
(重点)2.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难点)3.想象词中描述的情景,体会词人的情感。
(重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
相关介绍1.作者简介教师口述: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诗歌成就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的主要作品:《清平乐》《鹧鸪天》《菩萨蛮》等。
2.背景介绍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被贬,至崇宁三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初读感知1.自由读词。
2.课文注释。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啭:鸟婉转地鸣叫。
因风:借着风势。
因,凭借。
3.初读词,通词句。
(1)注意读出节奏。
清平乐[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词意:春天回到了哪里?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感到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请唤春天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地鸣叫,没有人能懂它的意思,黄鹂借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4.理词意,悟情感。
(1)如何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2)“寂寞无行路”是什么意思?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春日,因此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这是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第1篇】知识点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
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赏析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
清平乐【教学目标】1. 了解黄庭坚。
2. 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3.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重点】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
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二、知识链接1. 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 今江西修水)人。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2. 写作背景: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诵读感知(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 思考: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惜春。
)2. 思考: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3. 思考: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1. 鉴赏: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2. 鉴赏: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3. 鉴赏: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目标】1. 了解黄庭坚。
2. 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3.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重点】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
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与反(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与反(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与反第1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的含义,能有感情地个性化诵读古诗;2.发挥想象,激活学生情感,创造性地解读古诗;3.初步了解辛弃疾,感受他对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4.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想象,将古诗词由薄读厚,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课前预习:了解辛弃疾,熟读古诗,通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词句。
课前谈话:通过之前对辛弃疾的了解,你知道辛弃疾是个怎样的人?这样一位真男儿,当他志不得伸,只能看着曾经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宝剑如今只能静静挂在墙上时,他说——(齐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当他看到被金兵强占的土地上生活凄苦的难民时,他说——(齐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他心中始终装着的是——,是——,他豪情万丈,英勇无畏,他就是——。
(板书:南宋辛弃疾)教学过程:一、正音释词,初步理解全诗1. 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在被罢免了官职之后隐居山林,暂时忘掉了烦恼,告别厮杀的战场,今天,就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师板书课题,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这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
2. 题目是“村居”,那么诗中可能描绘的是什么呢?(生说)这就是村居的意思。
3. 谁来为我们读读这首词,展示你的预习成果。
指名读诗正音:⑴剥bao多音字,另外一个音是bo,注意区分:当它表示把物体的外皮去掉的时候就读报,比如吃香蕉前先——香蕉皮,吃桔子前先——桔子皮,要吃莲子,当然要先把莲蓬给——。
⑵蓬peng ,在这儿,读轻声好,还是读它的原音好呢?老师试读,学生判断,得出结论:读原音更押韵些。
齐读最后两句诗句。
齐读古诗。
4. 读书莫放拦路虎,在预习的时候你扫除了哪些拦路虎呢?注解:⑴翁媪:老年夫妇。
翁指——,媪是女字旁,猜猜这是指谁?⑵吴音:吴地方言,其特点就是说起话来让人感觉温软柔绵;⑶相媚好:亲热的说话,“媚”:一个女子弯着眉毛在跟你说话呢!“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意思能弄懂吗?指名说⑷锄豆:给豆子锄草;⑸无赖:古今意义迥异,这儿指顽皮可爱。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2.对词中精警名句进行鉴赏3.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二、初识文本:1.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识文本。
2. 教师范读文本。
3.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记忆。
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名师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
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春归无行路→若有人知→春无踪迹→问取黄鹂→无人能解。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
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和怀念,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
4.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百啭无人能解”黄鹂鸟仿佛知道春天踪迹似的发出婉转的歌声,可这歌声人们谁也听不
懂。
表达了词人的惋惜之情。
)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这是一首惜春词,表达作者惜春之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都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无穷。
作者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课下注意仔细体会,然后搜集整理能表现惜春这一主题的古诗词,和同学讨论交流,诵读。
清平乐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解春(蔷薇开)
惜春(不复归)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如抓住这首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