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恩列斯论教育
马恩列斯论教育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
一八四三年
我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
马克思:《致R(卢格一一编者注)》一八四三年五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四百一十四页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致R(卢格一一编者注)》一八四三年九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四百一十六页
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做同一件事情。
马克思:《致R(卢格一一编者注)》一八四三年九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四百一十七一一四百一十八页
一八四四~一八四五年
英国工人几乎都不会读,更不会写,但是他们自己的和全民族的利益是什么,他们却知道得很清楚。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是什么,他们能够从这个资产阶级那里得到些什么,他们也是知道的。虽然他们不会写,可是他们会说,并且会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虽然他们不会算,可是他们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理解足以使他们看穿主张取消谷物税的资产者,并且驳倒他们。虽然他们完全不了解教士们费尽心机给他们讲的天国的问题,可是他们很了解人间的即政治的和社会的问题。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八四四年九月~一八四五年三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三百九十八一一三百九十九页
我常常碰到一些穿着褴褛不堪的粗布夹克的工人,他们显示出自己对地质学,天文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比某些有教养的德国资产者还要多。阅读最新的哲学、政治和诗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的几乎完全是工人,这一事实特别表明了英国无产阶级在取得独立的教育方面已经有了多么大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的所思所想和相应措施
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的所思所
想和相应措施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要,而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也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对于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的思考和提出的相应措施也越来越被重视。
一、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公平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在德国,劳工阶层的孩子之所以教育机会有限,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如果贫苦阶层的孩子能够免费接受优质的教育,就能够实现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生产的一种生产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是社会中所有人的生产活动,而不是个别人或阶层所特有的活动。因此,教育应该对全体人民平等地开放,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相等的教育机会,而不受背景、财力、种族、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公正的思考
教育公正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公正的教育机会和公正的评价标准,而不受私人利益的干扰。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公正的实现,需要以应对社会分化和阶级矛盾等问题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公正的实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对教育资源的垄断现象,让教育资源得到公平分配。其次,需要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机会,从而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此外,还要强化教育质量管理和监管,保证教育评价标准不受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的相应措施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与教育公平、公正相关的措施,如下:
第十五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PPT
马克思的爱情
卡尔·马克思出生于摩塞尔河畔特利尔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出生贵族的燕 妮·冯·威斯特伦的家离马克思的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学 攻读法律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回特利尔向自己热恋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岁 的马克思约定了终身。
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燕妮和马克思在多年分离之 后,本来打算立即结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论文并不能作为维持生计的基础,因 而他们又继续互相等待。从1842年4月开始,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 1842年10月,《莱茵报》的股东们委任马克思为编辑。
• 他们指出,要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 史发展过程。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只有到 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第六节 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机器大 工业的兴起,促进了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和生产 的社会化,但也使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劳动和 脑力劳动进一步分离。
•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最大特点:是 不以“抽象的人”而是以现实的人,不从
一般的社会而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去
考察人的教育,从而对教育领域中的许多
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和论述,使教育理 论真正进入了科学教育学的时代。
•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使历史上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遗产,特别是对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科 学的改造和变革,体现在四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摘录整理有关教育问题的言论集,属于语录体,1950年代始有中译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第一版。本书编选旨在全面、正确地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力求完整地选入不同历史时期中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教育的主要论述,以便读者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发展线索。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均为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一版)中选编了1844—1894年间的著作(摘录)和论文及书信共42篇。选编者本着尽量保持原著的完整性原则,凡能全篇选入的尽量全篇选入,不能全篇选入的,节录时也力求保持全篇的基本思想,并注明出处,各段或各篇还附有注释,以便读者查阅、理解原著。全书重要论著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该书汇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教育思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何观察与阐明它,它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何在,一种教育学说产生和一种教育制度建立的基础何在,历来众说纷纭。其原因是各种剥削阶级的偏见和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思想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他们首次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也给予了科学的解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官》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受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教育作为社会现象,将永远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但是,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是同阶级性紧密相联的,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总是统治阶级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这就科学地揭示了教育的阶级性。他们认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因此,考察教育就不能从它本身或从一般的教育理论中进行,而要从它据以存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去寻求它的规律。这就使教育科学摆脱了从人们的思想、动机、人性等来考察教育的唯心史观的束缚,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真正成为科学。
马克思的教育观
马克思的教育观
马克思的教育观可以说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原则和观点,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他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他强调了语言、科学、艺术和体育等各个方面的教育,认为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他提出了“自由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认为教育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教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他指出,教育应该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也要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使他们具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马克思还强调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权利,而不是特权。他反对教育的阶级差别和私有化,主张实现教育的普及和平等。他提出了“从每个人按需取用,到每个人按能力付出”的原则,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马克思还提出了教育与劳动的紧密结合。他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他主张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劳动来培养人的能力和素质。他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概念,认为劳动应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劳动来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马克思的教育观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社会性、公平性和劳动性,这些观点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今天,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马克思的教育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借鉴。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的教育观,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观
如果抓不住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内容即知识的产生、传授、验证过程,人们就难以真正理解任何教育问题。在任何社会里,人们都要把积累的经验用其主流社会制度决定的形式传授给下一代。知识由什么组成,它怎样产生,又如何被验证,这是早期社会的主要教育者——哲学家们来说仍是一个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真正科学地揭示了知识的本质、认识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和获得客观真理的途径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主义已经证实了这一唯物主义观点:认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各种对象和现象以及存在于它们之中的各种关系和联系以及属性的反映。需要强调的是:社会实践这一概念使知识的产生、验证成为一个全社会参与的过程,它摒弃了那些主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歪曲论者经常赖以存在的基础。社会实践不仅使普遍联系的知识成为富有生机、客观的东西,而且它使知识和社会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使思想,尤其是新思想成为变革整个社会的工具。在社会发展中,教育的任务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那句格言:“问题的关键是要变革”。每一科学成就的取得,每一社会科学上的新思想的诞生都将是社会变革的工具。在这一意义上说,教育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担任着中角色。
马克思主义者的知识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有什么意义哪?
首先,如前所说,教育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础。
第二,如果知识是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那么,感官——“心灵的窗口”将被充分开拓和发展。从此很容易看出,对工作的“感知方法”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该观点要求:在低年级学生学习中应强调“活动经验”这一观念的重要性,从而,它构成了幼儿教育阶段的教育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
马克思是伟大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他对教育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教育被视为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马克思对教育起源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和反映。在他看来,教育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只具有最基本的生产技能,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传授和传承这些生产技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的加深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教育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机构,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各种能力,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二、教育与社会阶级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教育是一个阶级斗争的工具,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制度被统治阶级利用,通过教育来灌输和强化统治意识形态,使被统治阶级接受和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和阶级关系。因此,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塑造。
三、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强调,教育应该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他认为,教
育应该培养人的智力、道德、审美和体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使个人能够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在马克思看来,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更重要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创造力、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解放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教育应该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工具。在他看来,人的解放不仅仅是从经济和政治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从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批判精神和解放思想的能力,使人们能够超越传统观念和旧有体制的限制,追求真理、追求自由和追求人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对教育的论述
马克思对教育的论述
马克思是一位重要的学者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和理论对当今世界尤为关键。在马克思
的著作中,关于教育的论述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从马克思对教育的论述的角度来
阐述他的思想。
首先,马克思认为教育是社会中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
他指出,教育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育能够培养出具备人文素质的人,从
而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马克思对教育的目的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为了培养
能够承担社会发展任务的人,而不是为了贪图功利性的夸张。具体来说,他认为,教育应
该使人们具备批判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自我解放的能力。
第三,马克思认为,教育应该是自由的、平等的、无阶级的,并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化。他强调了教育应该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将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与社会联
系起来,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他认为,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完整而复杂的人格,使人们具
备跨越不同领域和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最后,马克思认为,教育方法是极为重要的,在教育方法上,他强调了经验主义、自
由和积极性和体验式教学法。他认为,教育应该使学生身体力行、实践自己所学,同时应
该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发展,组织学生参与到完整的人生活动中去。
总之,马克思对教育的的论述非常重要, 它强调了教育对人的素质培养、对社会发展
的推动作用、教育的社会化以及教育方法的自由和体验,它对当今的教育事业依然有着重
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第十二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的来源,准确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的内容。
教学时数:3学时
考研大纲: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论教育与社会生产,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优秀教育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十九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等人有关教育思想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教育问题的成果。而这些成果还有其自身的理论来源。在论述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时,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人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观点中的合理成份,并对其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进行批判。他们批判了康德和黑格尔等人抽象的唯心的人的本质观,吸取了黑格尔人的发展的历史规定性和制约性,以及费尔巴哈作为自然实体的现实的社会性的人这些合理的成份,创立了科学的人的本质观。他们赞同费尔巴哈关于现实的人不仅仅是有血有肉,而且是过着类生活的人,同时,对“类”这个概念作出了新的解释,强调现实的人是与从生物学角度界定的自然人不同的社会的人,得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确认人的自觉能动性、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基本特征时,批评了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以及费尔巴哈忽视人的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吸取了康德关于人有认识和行为的能动性的合理思想成份,同时对其观点中的先验性、抽象性的成分进行了批判。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思想时,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以及康德、费尔巴哈的幸福论观点中的积极因素,指出其否定宗教神学幸福论的价值,要求“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同时也指出旧唯物主义幸福论抽象谈论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并将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快乐作为道德基础的共同缺点。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叙述其伦理观和义务观时所体现的辩证法的方法论,指出,黑格尔的观点尽管在形式上是唯心的,在内容上却是现实的、深刻的、有价值的。他们还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良心观的合理因素,认为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另外,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争取为工人及其他劳动人民子女开办国民学校,并提出要以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与康德提出的公共教育比家庭教育为佳的观点,黑格尔的通过法对儿童实行强迫义务教育,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的观点,也不无联系。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过程中,康德的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也对其提供了思想素材。费尔巴哈关于对宗教教育的批判,主张普及教育和发展科学、技术等正确观点,也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视。
第十五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 约。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教育提供了不 同德物质基础,也对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社会生产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教育发展的规模 和速度,也这样那样推动了教育的内容、方法 和组织形式的改革。
4
.
Hale Waihona Puke Baidu育虽是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但它在物质生 产活动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2
.
第二节 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教育还受 多种因素的制约,教育对社会关系具有相对的独 立性和继承性;
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 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 相应的教育制度。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实情况出发。
3
.
第三节 论教育与社会生产
(1)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3)学校还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场所。
5
.
第四节 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 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环境虽然决定人的发展,但环境本身也可以通 过革命实践加以改变;教育固然对人的发展有 重大作用,但教育本身也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教育者本身也受教育,因而教育也要在实践中 接受改革。
第十五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第二节 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教育还受 多种因素的制约,教育对社会关系具有相对的独 立性和继承性;
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 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 相应的教ຫໍສະໝຸດ Baidu制度。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实情况出发。
第三节 论教育与社会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 约。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教育提供了不 同德物质基础,也对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也不能凭靠良好的愿望, 只能依据现实的社会条件。
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第六节 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现代科 学和现代教育密切联系的反映和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不 以”抽象的人“而以现实的人,不从一般的 社会而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去考察人的 教育,从而对教育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做出了 科学的揭示和论述,使教育理论真正进入了 科学教育学的时代。
思考题
1. 怎样理解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2. 马克斯从哪些方面说明教育对社会生产的重要意
义? 3. 为什么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认定人的个性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体系。它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矛盾的认识,揭示了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起源、基本观点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至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他们在著作中对教育问题进行了重要探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现有社会制度下,教育仍然是阶级的一种活动,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这一观点揭示了教育与阶级关系的紧密联系,并强调教育的阶级性。而恩格斯则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阐述了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 教育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受到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制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新一代人才,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教育应该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道德品质。
2. 教育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是与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和内容不同,反映了不同
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社会历史的变迁。
3. 教育的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注重培养人的全面
发展,强调人的自由和创造力的培养。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追求学生个性和创造潜能的充分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之共产主义原理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之共产主义原理读后感
在图书馆看书,看到有相关著作,即题目所提到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其中有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原理的描述。其总结说:"在废除私有制之后,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而有方案的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开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的需求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满足另一些人的需求的情况,彻底的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就得分工,进行生产的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开展"。他为我们描绘了没有私有制以后的共产主义的社会。这个描绘很好,有一些方面我赞同,但有些方面我有疑问。下面一一阐述。
赞成的方面:在他的描述中恩格斯说:"废除了私有制的社会进入繁荣的新时代,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可以组织分配以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这样的社会为各个不同的相对敌对的阶级也就是多余的,甚至是和新社会互不相容的。"我认为但社会开展到那样一种高度发到的阶段,没有了私有制,也就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同样的社会各个阶级也就会消失,所有的人享有同样的平等,也就不会允许有特别的阶级出现,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是不会容许有不平等的。这一点我是肯定的,也是很支持的。
疑心的方面:恩格斯在书中又说:"由于整个社会共同的和有方案的经营工业,就更加需要各方面的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分工将会完全消失。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的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个人的爱好,轮流的从一个生产部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不会再有一类人从事农业,一类人从事工业,一类人从事其他事业的想象"。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一系列重大的教育问题科学的进行论述,形成了一种富于创新的、具有独特意义的教育观。
1.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诞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当时的教育问题有着诸多的看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其思想上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进行赞赏,但也提出了他们对人性认识的局限性。
②关于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赞赏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并提出,在合理的社会,所有人都将在德、智、体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并用最好的教育来发展人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④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真正从本质上揭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客观规律。
2.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①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与人类的生产联系在一起,既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也取决于生产关系,受社会生产条件的制约;
②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也有其相对稳定的内在特点。
3.论教育与社会生产
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不同的物质基础,也对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具体如下: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推动了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②教育的社会功能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学校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场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教育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教育的相关论述
文章标题:马克思恩格斯视角下的历史教育
1. 前言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的奠基人之一,对历史教育和历史观念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论述。本文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视角出发,探讨他对历史教育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对历史教育的影响。
2.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教育观点
2.1 历史教育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到历史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历史教育应该帮助人们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指导人们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2.2 历史教育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对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的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变革过程。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历史,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代社会的发展。
2.3 历史教育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历史教育的方法应该是批判性的思维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观点。只有通过批判性地思考历史问题,深入剖析历史现象
背后的社会规律和阶级矛盾,才能更好地指导现代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3. 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教育的相关论述的深入探讨,我们不
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历史教育观点,对当代历史教育仍然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深入学习并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
观和历史教育观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当代的历史教育实践,更好
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个人观点
我个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教育的相关观点和理论,不仅为
马克思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没有直接写过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探寻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在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为社会主义和理想而奋斗的革命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总是把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对许多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他们的教育思想使人类的教育理论掌握了更加科学的武器,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谱写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广大教育工整理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南。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以往的教育理论大多用唯心主义观点来解释教育的本质,因而是片面的、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为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哲学家和教育家们对人的本质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遗传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片面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即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是环境的产物,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一些人则提出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而且可以改变整个社会,夸大了教育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以往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认识上的缺陷,科学地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教育学从此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摘录整理有关教育问题的言论集,属于语录体,1950年代始有中译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第一版。本书编选旨在全面、正确地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力求完整地选入不同历史时期中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教育的主要论述,以便读者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发展线索。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均为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一版)中选编了1844—1894年间的著作(摘录)和论文及书信共42篇。选编者本着尽量保持原著的完整性原则,凡能全篇选入的尽量全篇选入,不能全篇选入的,节录时也力求保持全篇的基本思想,并注明出处,各段或各篇还附有注释,以便读者查阅、理解原著。全书重要论著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该书汇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教育思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何观察与阐明它,它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何在,一种教育学说产生和一种教育制度建立的基础何在,历来众说纷纭。其原因是各种剥削阶级的偏见和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思想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他们首次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也给予了科学的解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官》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受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教育作为社会现象,将永远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但是,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是同阶级性紧密相联的,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总是统治阶级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这就科学地揭示了教育的阶级性。他们认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因此,考察教育就不能从它本身或从一般的教育理论中进行,而要从它据以存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去寻求它的规律。这就使教育科学摆脱了从人们的思想、动机、人性等来考察教育的唯心史观的束缚,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真正成为科学。
(二)关于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发展之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地阐述了这一问题。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遗传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资
产阶级很有影响的两个教育理论。前者把人的发展看成是超历史的、独立的过程,把遗传因素看成是对个人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后者把教育看作历史和社会的动力,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马克思批判了这两种理论的唯心主义的反动本质,揭示了个人发展的社会制约性、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揭示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但其本质是社会属性。因为人不是抽象的人,是处在一定的生产方式所构成的社会生活中,是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的人,是在社会历史实践进程中不断发展的人。马克思认为,人从自然所得到的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生物的物质前提,这个前提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广阔可能性,具有一定作用,但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教育。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人也在实践中改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教育也要在实践中变革,教育者本人也要在实践中学习,受教育。环境的改变、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致的。在这里,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科学地解决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教育学说的革命性的变革。
(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在《资本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行了完整、彻底的论述。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和生产相一致的,是和如何从事生产相一致的,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来进行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的性质及人的片面发展。认为人的片面发展与分工同时并举,在手工工场内部生产过程的分工,造成了工人的畸形发展。它以人组成一台机器,劳动力从事操作的器官达到高度疲劳,而其它大部分器官则衰退,劳动者不再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是被肢解了,成为人的一个片断。手工工场使工人一生束缚于某种操作和某种工具上,把工人变成了畸形物,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技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到了机器生产时代,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更为严重。在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代,机器代替了手工生产,自然力代替了人力,工人则成了机器的单纯附属品,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机器劳动损害了工人的神经系统,压抑了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使工人的体力和智力受到严重摧残。与此同时,由于机器使劳动动作变得简单,童工劳动成为可能,造成了儿童少年智力的荒废。
马克思认为,机器大工业生产进一步使人片面发展,同时又为消灭人的片面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提。大机器工业生产本身的技术是革命的,它采用的是机器、化学过程和其它方法,科技的发明和运用都会带来生产过程的更新和不断变化,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发生变革。马克思在分析这种特点的情况下,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指出,大工业“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一规律的正常实现。”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