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合集下载

对《共产党宣言》中的教育问题的认识-精选资料

对《共产党宣言》中的教育问题的认识-精选资料

对《共产党宣言》中的教育问题的认识《共产党宣言》作为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自诞生之日起不仅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思想源泉,而且成为各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其中阐述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教育观。

这对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共产党宣言》中直接论及教育问题的有十处,散见于第一、第二和第四部分。

具体如下:第一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中涉及教育的为:“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

资产阶级处于不断的斗争中:最初反对贵族;后来反对同工业进步有利害冲突的那部分资产阶级;经常反对一切外国的资产阶级。

在这一切斗争中,资产阶级都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

于是,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

”第二部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涉及教育的为:“正如阶级的所有制的终止在资产者看来是生产本身的终止一样,阶级的教育的终止在他们看来就等于一切教育的终止。

”,“资产者惟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

” ,“但是,你们说:我们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就是要消灭人们最亲密的关系。

”,“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 “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

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

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第四部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中涉及教育的为:“但是,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他们对社会变革和教育问题做出了深入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理论提出了一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即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们认为,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来说,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培养人的身心健康、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只有通过劳动的实践,人才能真正理解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培养出科学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应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在实际生产劳动中进行教育活动。

这种结合能够使教育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从小就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各种职业,并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将来的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现代教育面临着很多挑战。

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许多教育机构的现状。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不能满足人才的需求,而且也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借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以使教育更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从小就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劳动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在劳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能够锻炼身体、提高技能,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此外,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可以了解各种职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在实践中提前锻炼职业技能。

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马恩列斯论教育

马恩列斯论教育

马恩列斯论教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一八四三年我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

马克思:《致R(卢格一一编者注)》一八四三年五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四百一十四页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致R(卢格一一编者注)》一八四三年九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四百一十六页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做同一件事情。

马克思:《致R(卢格一一编者注)》一八四三年九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四百一十七一一四百一十八页一八四四~一八四五年英国工人几乎都不会读,更不会写,但是他们自己的和全民族的利益是什么,他们却知道得很清楚。

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是什么,他们能够从这个资产阶级那里得到些什么,他们也是知道的。

虽然他们不会写,可是他们会说,并且会在大庭广众之中说。

虽然他们不会算,可是他们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理解足以使他们看穿主张取消谷物税的资产者,并且驳倒他们。

虽然他们完全不了解教士们费尽心机给他们讲的天国的问题,可是他们很了解人间的即政治的和社会的问题。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八四四年九月~一八四五年三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三百九十八一一三百九十九页我常常碰到一些穿着褴褛不堪的粗布夹克的工人,他们显示出自己对地质学,天文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比某些有教养的德国资产者还要多。

阅读最新的哲学、政治和诗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的几乎完全是工人,这一事实特别表明了英国无产阶级在取得独立的教育方面已经有了多么大的成就。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八四四年九月~一八四五年三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五百二十八页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一一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理论层面,更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创新与发展等方面,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中国学者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度解读,并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为中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意义不可低估,同时也为未来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启示和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中国、影响、传播、创新、发展、学者、解读、实践、运用、实践意义、启示、教育发展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概述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实现社会公平等。

这一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20世纪初进入中国以来,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不断创新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中国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将其理论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中国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了教育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提出了“教育为阶级服务”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服务于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培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领导者。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倡导了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动者。

论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公平思想的理论特质

论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公平思想的理论特质

决定性影响。教育不公平 固然受一定社会制度环境 的制约,而作为主体的人对不公平的制度环境又不
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能够通 过革命实践彻底变 革这一陈腐 的制度环境 ,并能在能动 的革命实践中 变革人 自身 。资本主义教育不公平根源于其不公平 的制度环境,而具有 能动精神的工人又能够在科学
的积极作用,其不足在于没有认识到实践对 环境 的 能动改造。旧唯物主义认 为,人是教育、环 境的产
物 ,环境受人的思想支配 。要优化环境必须 改变人 的思想 ,而人的思想转变 又是 由教育决定的,这样 陷入了人、教育 、环境的循环论证 。马克思也肯定 教育、环境对人的发展 的积极作用,并主张通过变
别等等 ,也都能够 而且必须通过历史 的发展加 以消除 ” 3 。L【 ) 】 4 1 世纪 的旧唯物主义者 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反对遗传 决定论,认为人 是环 境、教育 的产物 ,主张人 的发 8
收稿 日期:2 0 — 8 2 09 0— 2
作者简介:漆明春 ( 97 ) 16- ,男,四川蓬安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教授 ,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
论马克思恩格斯 教育 公平 思想 的理 论特质
漆明春
( 中共贵 州省委 党校哲 学教研部 ,贵 州贵 阳 502 ) 508

要 :马克 思、恩格 斯教育公平 思想 具有科 学性和人文性 的理论 特质,为指 导当代 中国的
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认识工具,蕴涵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教育公平 ;思想 ;理 论特质
境 的辩证关 系,不理解 生产关系与教育 公平 的关系 ,都无法对教育公平做 出真 正科学的理论解答 。他们或 者走进遗传 决定论 的思想误 区,或者步 入环 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的理论泥潭 。马克思 、恩格斯关于人 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引发了科学和社会领域里的一系列变革,教育理论从此掌握了科学的武器,揭开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写过教育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在革命理论和实践中,总是把教育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常常论及教育的许多问题,从而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

一、论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一)关于教育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根据这一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当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时,教育也就具有了阶级性,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以雄辩的事实,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资产阶级特性。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尖锐指出,英国工人阶级所受的教育极其可怜,统治阶级控制了一切知识的来源,他们向工人灌输的只是宗教的狂热和偏见,根本谈不上智力的、精神的及道德的教育。

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号召消除教育的资产阶级性质。

他们在驳斥资产阶级否定教育的阶级性这一反动论调时指出:“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影响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论列宁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以往的教育理论大多用唯心主义观点来解释教育的本质,因而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为人类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恩列斯论教育

马恩列斯论教育

马恩列斯论教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一八四三年我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

马克思:《致R(卢格一一编者注)》一八四三年五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四百一十四页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致R(卢格一一编者注)》一八四三年九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四百一十六页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做同一件事情。

马克思:《致R(卢格一一编者注)》一八四三年九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四百一十七一一四百一十八页一八四四~一八四五年英国工人几乎都不会读,更不会写,但是他们自己的和全民族的利益是什么,他们却知道得很清楚。

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是什么,他们能够从这个资产阶级那里得到些什么,他们也是知道的。

虽然他们不会写,可是他们会说,并且会在大庭广众之中说。

虽然他们不会算,可是他们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理解足以使他们看穿主张取消谷物税的资产者,并且驳倒他们。

虽然他们完全不了解教士们费尽心机给他们讲的天国的问题,可是他们很了解人间的即政治的和社会的问题。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八四四年九月~一八四五年三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三百九十八一一三百九十九页我常常碰到一些穿着褴褛不堪的粗布夹克的工人,他们显示出自己对地质学,天文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比某些有教养的德国资产者还要多。

阅读最新的哲学、政治和诗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的几乎完全是工人,这一事实特别表明了英国无产阶级在取得独立的教育方面已经有了多么大的成就。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八四四年九月~一八四五年三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五百二十八页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一一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之共产主义原理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之共产主义原理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之共产主义原理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之共产主义原理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之共产主义原理读后感在图书馆看书,看到有相关著作,即题目所提到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其中有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原理的描述。

其总结说:在废除私有制之后,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而有计划的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的需求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满足另一些人的需求的情况,彻底的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就得分工,进行生产的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为我们描绘了没有私有制以后的共产主义的社会。

这个描绘很好,有一些方面我赞同,但有些方面我有疑问。

下面一一阐述。

赞成的方面:在他的描述中恩格斯说:废除了私有制的社会进入繁荣的新时代,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可以组织分配以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这样的社会为各个不同的相对敌对的阶级也就是多余的,甚至是和新社会互不相容的。

我认为但社会发展到那样一种高度发到的阶段,没有了私有制,也就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同样的社会各个阶级也就会消失,所有的人享有同样的平等,也就不会允许有特别的`阶级出现,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是不会容许有不平等的。

这一点我是肯定的,也是很支持的。

怀疑的方面:恩格斯在书中又说:由于整个社会共同的和有计划的经营工业,就更加需要各方面的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分工将会完全消失。

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的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个人的爱好,轮流的从一个生产部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之共产主义原理读后感》。

不会再有一类人从事农业,一类人从事工业,一类人从事其他事业的想象。

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现在的人不能够完全的了解整个大的生产系统,在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智力的增加就一定能够使人完全了解共产主义的生产系统?即使教育水平发展了很多,就真的能使每个人完全了解掌握共产主义的生产系统能力?一个是教育的不可能性,再有就是人本能的不可能性。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一、1、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学思想:教育的的社会经济功能:马克思是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放在社会在生产中加以考察。

其一,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

通过教育可以非熟练的劳动培养训练为熟练劳动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性质,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质量;其二,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形式,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这使得教育成为大生产条件下培养和提高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其三,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能力变换的能力,使工人能够适应不断变换的劳动需求,以便较为自由地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的变换。

2.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

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

这就说明复杂劳动之所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是由于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意义:教育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其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教育可以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3.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之一(代表思想:生产力理论)。

李斯特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

精神资本是人们对于前人在科学和艺术、智力培养、生产效能等方面的进步和一切发现、发明、改进和努力等累积结果的领会。

把工作划分为:精神工作和物质工作,且这两种工作相互依存。

4.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是苏联著名的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

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5.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最早论文,是美国学者沃尔什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

6.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韦泽出版的《教育经济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摘录整理有关教育问题的言论集,属于语录体,1950年代始有中译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第一版。

本书编选旨在全面、正确地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力求完整地选入不同历史时期中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教育的主要论述,以便读者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发展线索。

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

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均为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一版)中选编了1844—1894年间的著作(摘录)和论文及书信共42篇。

选编者本着尽量保持原著的完整性原则,凡能全篇选入的尽量全篇选入,不能全篇选入的,节录时也力求保持全篇的基本思想,并注明出处,各段或各篇还附有注释,以便读者查阅、理解原著。

全书重要论著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

该书汇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教育思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何观察与阐明它,它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何在,一种教育学说产生和一种教育制度建立的基础何在,历来众说纷纭。

其原因是各种剥削阶级的偏见和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思想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他们首次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也给予了科学的解决。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官》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受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宣传教育思想探析

马克思恩格斯宣传教育思想探析

马克思恩格斯宣传教育思想探析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革命者和始创者,在革命运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他们创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概念和原则,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教育思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了解他们的人生和事迹、掌握他们的宣传教育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论和革命理论是他们宣传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者,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和政治家。

他們嚴格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制度,揭露了其對人類的剝削和壓迫,他們則提出了消滅剝削和壓迫,實現人類的自由和平等的新社會的理論和方案,這就是他們的社會理論和革命理論。

他們將自己的社會理論和革命理論視為鞏固和發展的科學基礎,這就是他們的宣傳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教育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的统一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原则和方针的继续和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宣传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总是坚持人民的利益和利益的原则,始终把人民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关心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时刻关心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的质量。

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教育思想是以社会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的理论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是马克思恩格斯宣传教育事业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核心。

社会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是马克思恩格斯宣传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教育思想的生命线。

社会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灵魂和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宣传教育事业的灵魂和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教育思想是以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論為基礎的,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是以社會主義教育和共產主義教育的實踐為重點的,是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共產主義接班人為目標的。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郭庆玲ʌ内容提要ɔ哲学的方法论是各门具体学科方法论的参照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具体学科的一门,理应受到哲学方法论的指导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导,这最初通过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彰显出来㊂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需立足当时政治㊁经济和思想基础,通过全面总结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最终提炼其革命性和科学性的方法论体系㊂在经济全球化㊁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研究对我们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当代意蕴具有重要意义㊂ʌ关键词ɔ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面,学界能够达成一致认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未直接提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㊂然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是否直接提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这一问题也值得探讨㊂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典著作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如 鼓吹 宣传鼓动 道德思想 政治思想 宗教教育 等,均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同,被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替代语词㊂另一方面,这些论述直接谈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问题的较少,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并未厘清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关系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纳入哲学本体的高度,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分析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这是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必要途径㊂一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基础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喜怒哀乐,考察其产生背景至关重要㊂社会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离不开历史的积淀㊂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在当时的文献中又被称作道德教育的思想)与西方的宗教环境关系很大,宗教在道德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占据主要阵地,甚至教会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㊂一方面,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基础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脱胎于此㊂处于欧洲大陆的德国,在工业革命不断波及的社会氛围中,工业大生产与传统生产方式逐渐呈现冲突的状态,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这两大阵营,工人运动自然频繁爆发并逐渐上升至革命㊂而德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国家是一个战争频发地㊂德国受限于历史上的苦难㊁动乱㊁贫困与战争,相比欧洲其他国家而言,它在历史的铁轮下一直分崩离析㊁风雨飘摇,经济发展与休养生息自然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因此德国开启工业革命的历程晚于英法等国家,人民的贫穷和悲苦生活是时代与历史酿就的㊂对于整体的德国而言, 仕途 上的不得志往往造就了思想上的绝对深刻㊂当时的德国,现实的贫瘠与思想的超拔有着鲜明对比㊂赵林在‘西方哲学讲演录“中一针见血点出, 这种深重的现实苦恼很容易以一种逆转的方式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狂妄,换句话说,一种目空一切的狂妄精神往往是在一种极度贫乏的现实土壤中培育出来的 ㊂①这是赵林对早于马克思五十多年的费希特的评价,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经济条件是否好转?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实践受制于现实环境,因而难以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背景下,往往只能诉诸思想上的超拔,这是社会现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实及其精神氛围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㊂当然,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好转是必然走向,但财富集中在哪些人手中则是个重要问题,毕竟工人阶级状况极其惨淡 甚至除了枷锁以外没有任何可失去的东西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酣畅淋漓地描绘了工人悲惨境地与资本家邪恶贪婪嘴脸的对比图, 他们确实也不算是人,而只是一部替一直主宰着历史的少数贵族做工的机器㊂工业革命只是使这种情况发展到极点,把工人完全变成了简单的机器,剥夺了他们独立活动的最后一点残余 ①㊂在思想上不得不承认,马克思承袭了自康德一脉而来的费希特㊁黑格尔等思想,他们深刻的德国古典哲学思想激励着马克思去思考,让其高喊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②,激发他把固有的思想世界颠倒过来㊂与此同时,不同国家正在不断爆发工人运动,人民反抗剥削和压迫的呼声不断高涨,这在现实层面督促着马克思恩格斯为实现民族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进行思想政治层面的工作,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在这一现实图景中越发凸显㊂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宗教批判中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㊂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教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㊂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距离西方中世纪时期已然百年有余,然不可否认,宗教情结浓厚的社会氛围是西方的常态㊂马克思主义诞生百年以后,深受其影响的国家已呈现出 改变世界 的现实,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是否早已凋零飘摇荡然无存?答案是否定的㊂杨笑思教授深刻关注这一问题,他在美国进行了关于家庭㊁社会和国家的调研并在其著作‘家哲学:西方人的盲点“中着重强调失落的 家哲学 , 家哲学 之所以失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㊁现实生活和教会的精神统领密不可分㊂哪怕是在21世纪,基督教教会依然是西方国家进行道德教化的主要方式㊂可以说,教会不仅仅是思想道德的建构地,更是精神心灵的避难所;宗教在西方文化中占据独特的符号体系并熠熠生辉地传播其存在价值㊂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⓪导言“中做出明确批判,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㊂宗教是被压迫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90页㊂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㊂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①㊂马克思关于宗教的批判是其理论建构的基石,他关于 宗教-鸦片 的定位可谓画龙点睛㊂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得以通过宗教批判实现天国与现实的倒转㊂ 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㊂ ②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基础和教会的批判正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表现㊂可以说,对基督教的批判色彩无形地蕴含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㊂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当时又称道德教育或政治教育)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诞生㊁在宗教批判的基础上建构㊂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神学的批判即政治的批判㊂而思想批判的最终目标是让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回归此岸世界的真理,这是马克思所认定的历史任务㊂浓厚的基督教色彩显示在马克思的文本中, 在德国,只有同时从对中世界的部分胜利解放出来,才能从中世纪得到解放㊂在德国,不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被摧毁㊂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 ③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它也被凸显出来㊂1844年恩格斯通过 政治教育和宗教教育完全把持在少数贵族门阀和僧侣手里㊂他们自然是极力保持人民的愚昧和迷信 ④,认定罗尼河瓦河谷的居民自然生产力水平低下㊁经济状况堪忧的直接原因在于贵族和僧侣的教育和思想垄断㊂而学校教育的效果亦是因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而结合在一起的,这种道德教育所产生的结果显然也不会比宗教教育好㊂清除政府和教会的干预是实现学校教育纯粹化的手段㊂这种封闭式的单一教育阻碍工人阶级的基本视野,因此, 至少应当把技术学校 同国民学校联系起来提出 , 应当把政府和教会对学校的任何影响都同样排除掉 ⑤㊂被奴役之人的解放首先是思想的解放,而解放思想的普遍之举就是解放教育,解放教育的着眼点是宗教批判㊂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宗教批判中的体现㊂①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页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207页㊂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二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是各门具体学科方法论的参照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具体学科的一门,理应受到哲学方法论的指导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㊂上升至哲学本体的高度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相应研究的必经途径㊂方法论是世界观的具体运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自然离不开世界观的本质回归㊂其一,科学的世界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本质㊂方法源自思想的指导,先定的思想可以由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方式构筑,这直接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㊂通过世界观阐释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于世界观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意蕴㊂世界观是意识的革命,方法自然显现于世界观中,而方法的总集又构成方法论,世界观自然引申出方法论,实现方法的阐释和彰显㊂缘何可以在世界观中阐释方法论?世界观已内在地蕴含着方法论,只是含而不露,威而不显㊂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研究,需要抓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使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得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逐渐开显㊂科学的世界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针㊂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查研究,洞察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也就揭露了披着资本主义普世外衣的资本家嘴脸,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分野日益明显㊂资本主义 普世价值 的悖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持续上演,进而引发持续的罢工㊁冲突㊁革命,尽管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几乎都以被镇压而告终,这凸显出,工人阶级先行的历史觉悟与缺位的先进指导思想之间的反差㊂因而,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实践,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视野下,吸取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势,沿着亚当㊃斯密的足迹去洞察资本主义的秘密,论证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主义终将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㊂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来自科学世界观的指导,既具有实践基础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提纯历史史实并经逻辑论证的结果㊂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首先要立足工人阶级?这是由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㊂工人阶级占贫苦人群的大多数,且被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牢牢束缚在机器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的生活已完全被异化㊂造成这种异化的并不仅仅是资本家,还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㊂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是解放工人阶级的需要,而自以为名闻利养皆全的资本家在那时才会意识到,他们也不过是被所追求的物质异化,故而障蔽眼目㊂被异化的不单单是工人或资本家,也不仅仅是另一劳动分工的阶层,而是所有人㊂消解人的异化需要从最有革命意愿的工人阶级出发,透过人的主体性的回归,打破异化的牢笼,而这首先需要对最有革命意愿的工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㊂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以工人为开端,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㊂具体来看,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㊂工人阶级在自身的苦难中已经意识到革命的必要性,以19世纪30年代为分水岭,在这之前,工人大多以无系统的㊁散乱化㊁自发性的工人罢工和工人运动以抗议自身境况㊂30年代以后工人以更加健全㊁完善的革命斗争方式争取自身利益,例如,在法国㊁英国和德国等多个国家爆发的革命凸显了工人思想觉悟和自身诉求的跨越式提升㊂在不断的斗争与反斗争中,工人阶级意识到革命理论和科学指导的重要性㊂一方面,宗教是思想解放的强大束缚,教会的说教几乎似鸦片麻痹了现实的种种苦难,故而,打破宗教的洗脑教化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㊂让工人阶级意识到,只有通过自身才能实现自我解放,进而解放全人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㊂工人阶级对历史使命和阶级身份的认定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和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刻分析,帮助工人建立基本的科学历史观,让人民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剥削现实㊁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㊂而工人阶级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鼓舞革命斗志的一种方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另外,给予人民物质利益与宣传鼓动人民结合,这一关系到工作现实的生存的举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㊂人民解放的短期目的是保障他们的物质利益㊂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思想的指导是以先知的视野反哺那些不自明的悲惨人民,物质利益的保证不是功利主义的奖赏或交换,而是水到渠成的;而不自明的工人阶级往往由于思想意识不够宽广深邃,自然注重物质利益的保障,因而,以可取得的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不仅符合其自身的革命诉求,更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人类终将实现解放的大潮和自由而平等的愿景㊂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必然导向人类异化的生存实现㊂那么,摧毁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实现自身的解放就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工人阶级的事业,还关涉到整个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㊂其三,实践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必经过程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自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㊂马克思主义符合时代要求且具有恰当的实践基础,其中,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提出㊁建构和完善也是适应时代潮流和实践需要的典范㊂在时代要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如新事物的发展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尊重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且自身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㊂另外,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是19世纪生产方式所引发的突出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㊂我们知道,实践需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而科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实践的深入㊂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提出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这也切合实践需要㊂意识的革命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方向,亦是实践的开端㊂正确思想的树立和对错误思潮的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进行意识革命的主要方式,这一般通过批判㊁引导㊁灌输三种具体方法实现㊂所谓批判,一方面对黑格尔抽象的国家主义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对费尔巴哈㊁施蒂纳㊁鲍威尔等人缺乏社会性的人和颠倒的现实进行批判,在他们的世界中, 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 ㊂①种种被批判对象大有始自柏拉图 理念论 的颠倒影像,正是因为思想上高度凝练为 真 的传统与历史惯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见证到的人民生活几乎被 理念 和 天国影像 挤占并失去了存在空间,因而由 解释世界 到 改变世界 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的思想正是历史发展节点上爆发的大斧正,他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揭露历史惯性作用力下的颠倒意识与异化存在,由此在批判中恢复真正的现实㊂批判是建构的一种方式,而 改变世界 离不开实践㊂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引导㊂诉诸宣传和教育的引导,尤其是处于教育核心的学校教育,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㊂‘共产党宣言“明确表示, 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㊂①对学校教育的重视与当时教会对人民思想的把持密切相关㊂ 神秘主义如何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目了然的,因为当时教会学校还像选帝侯卡尔-泰奥多尔统治时期一样,除了教学生诵读㊁书写和计算而外,只向学生灌输教义问答㊂ ②贵族门阀和教会为维护既定利益自然通过思想的垄断以实现奴化的统治,他们往往诉诸 宗教洗脑 和 道德教育 以保持人民的愚昧和迷信㊂人的解放必先从固化其思想的 国民教育 和教会入手,因而科学的合乎历史规律的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引领工人阶级的大旗㊂1890年恩格斯明确表示革命运动的发展情况与思想解放程度成正比,革命运动的高涨 当然是一部分无产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并且受过理论教育的地方 ㊂③至于 灌输 ,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合中多次使用这一概念㊂1886 1887年恩格斯与美国社会主义者弗㊃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件交往曾提及 灌输 的态度, 不要硬把别人在开始时还不能正确了解㊁但很快就会学会的一些东西灌输给别人,从而使初期不可避免的混乱现象变本加厉 ④, 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 ⑤㊂人的自我主体意识必然与 灌输 所具有的给予与强制相冲突,故而,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主动性去认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具有必要性㊂恩格斯多次提及的 灌输 ,不仅仅是外在的一种形式诉求,更偏向思想的内化㊂当然,在 灌输 时尊重人的主体性并不是不要 宣传 ,宣传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共产党宣言“的盟员招生中, 具有宣传的能力和热情㊁坚定不移的信①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0页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第54页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第348页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80页㊂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念㊁革命的活力 这一条件充分凸显了 宣传 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㊂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现实意蕴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进行基础考察和原则研究,总结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两个方面的特性 革命性和科学性㊂革命性主要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基础上建构㊂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保留黑格尔辩证法并把实践纳入学科思维体系基础上所建构起来的一套方法㊂历史皆是在巨人肩膀上不断积淀和形成的,正是在黑格尔㊁费尔巴哈㊁施蒂纳㊁巴枯宁等人的肩膀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和研究从而建构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㊂其一,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凸显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革命性㊂辩证法发端于康德二律背反的思维矛盾中,黑格尔进一步把这种矛盾放大到思维的方方面面,辩证法的正反思维特质决定了真理的暂时性㊂黑格尔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应用辩证法建构了庞大无比的思维体系㊁自然体系和历史体系,由绝对精神开始最后又回归到绝对精神㊂但是,他的缺陷也在此㊂黑格尔本身庞大无比㊁包罗万象的体系不得不出卖他的方法(辩证法),他兢兢业业建构的庞大的体系,是以牺牲其辩证法的正义性为代价㊂辩证法失掉自身的客观性准则,不得不去附和其体系的规定性建构㊂尽管凭借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①,黑格尔的思想一跃成为官方统治哲学,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最终因着逻辑的需要,则必须成为一个闭合的体系,故而成就了辩证法的悖论㊂恩格斯认为黑格尔 尽管如此强调这种永恒真理不过是逻辑的或历史的过程本身,他还是觉得自己不得不给这个过程一个终点,因为他总得在某个地方结束他的体系 ②㊂黑格尔不得不给自己的学说以真理,而终结他推演的体系㊂方法(辩证法)达不到体系的要求,于是只得背叛自身㊂ 黑格尔哲学(我们在这里只限于考察这种作为从康德以来的整个运动的完成的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① 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㊁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2010,第11页㊂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㊂ ①辩证法的精髓就是变革㊁革新㊁发展和变化,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最终失去了本真的诉求,不能再坚持自身的革命性和批判性,这是他所建构的唯心辩证法的悲哀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理论革命性的建构㊂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特点,自然贯穿到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之中㊂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的批判和肃清就是他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与体现㊂唯物辩证法的特性决定了革命性必然贯穿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始终㊂ 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㊂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 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㊂ ②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革命性,在于它打破传统,并非永恒不变,是一个开放㊁无止境的场域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命性并非某种固定的研究程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㊂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革命性具体表现为,从天国的批判转向人间的批判,从宗教的批判转向政治的批判,从理论批判转向实践活动㊂革命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恒久符合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的科学特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依然与时俱进,在当下全球化㊁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㊂其二,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中,展现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性㊂辩证唯物主义深刻的历史价值在于其科学地批判了自然观㊁国家㊁宗教㊁社会制度等,不仅是自然界的试金石,也洞察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并科学预言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㊂恩格斯亲切地说道: 这两个伟大的发现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㊂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㊂ ③科学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融汇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㊂首先,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所在㊂①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69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70页㊂。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引言马克思恩格斯被誉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他们的著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们的思想触及了社会各个方面,包括教育领域。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是他们对于教育的一种特殊思考,强调教育应该与生产劳动结合,以达到实践能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双重目的。

本文将重新思考这一思想,并探讨其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和应用。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基本观点1.1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育是生产劳动的前提和条件,它不仅仅是为了生产者的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生产劳动力的培养与提升。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1.2 教育的目的在于生产劳动者的培养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生产要求的劳动者。

他们提倡教育要以生产劳动为基础,通过劳动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成为具备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在当代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

2.1 培养实践能力的需要当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掌握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进行实际操作,解决现实问题。

2.2 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劳动者的培养,即通过教育培养劳动者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当代社会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主动性的劳动者,他们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2.3 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可以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通过与实际生产劳动的结合,教育可以更好地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出符合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减少教育和就业之间的鸿沟。

第三节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实践应用3.1 教育模式的创新应当创新教育模式,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融入到教学中。

第十二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的来源,准确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的内容。

教学时数:3学时考研大纲: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论教育与社会生产,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优秀教育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十九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等人有关教育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教育问题的成果。

而这些成果还有其自身的理论来源。

在论述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时,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人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观点中的合理成份,并对其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进行批判。

他们批判了康德和黑格尔等人抽象的唯心的人的本质观,吸取了黑格尔人的发展的历史规定性和制约性,以及费尔巴哈作为自然实体的现实的社会性的人这些合理的成份,创立了科学的人的本质观。

他们赞同费尔巴哈关于现实的人不仅仅是有血有肉,而且是过着类生活的人,同时,对“类”这个概念作出了新的解释,强调现实的人是与从生物学角度界定的自然人不同的社会的人,得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确认人的自觉能动性、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基本特征时,批评了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以及费尔巴哈忽视人的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吸取了康德关于人有认识和行为的能动性的合理思想成份,同时对其观点中的先验性、抽象性的成分进行了批判。

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思想时,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以及康德、费尔巴哈的幸福论观点中的积极因素,指出其否定宗教神学幸福论的价值,要求“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体系。

它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矛盾的认识,揭示了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起源、基本观点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起源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至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他们在著作中对教育问题进行了重要探讨。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现有社会制度下,教育仍然是阶级的一种活动,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这一观点揭示了教育与阶级关系的紧密联系,并强调教育的阶级性。

而恩格斯则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阐述了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1. 教育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受到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制约。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新一代人才,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教育应该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道德品质。

2. 教育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是与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

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和内容不同,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

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社会历史的变迁。

3. 教育的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自由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追求学生个性和创造潜能的充分展开。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揭示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

首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从而引导教育实践走向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利益的方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一系列重大的教育问题科学的进行论述,形成了一种富于创新的、具有独特意义的教育观。

1.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诞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当时的教育问题有着诸多的看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其思想上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进行赞赏,但也提出了他们对人性认识的局限性。

②关于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赞赏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并提出,在合理的社会,所有人都将在德、智、体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并用最好的教育来发展人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④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真正从本质上揭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客观规律。

2.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①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与人类的生产联系在一起,既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也取决于生产关系,受社会生产条件的制约;②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也有其相对稳定的内在特点。

3.论教育与社会生产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不同的物质基础,也对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具体如下: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推动了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②教育的社会功能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学校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场所。

4.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具体如下:①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且人的遗传素质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②重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批判“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③将实践的观点纳入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中,认识到人们是在改造客观环境中能动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从而又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改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教育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教育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教育的相关论述文章标题:马克思恩格斯视角下的历史教育1. 前言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的奠基人之一,对历史教育和历史观念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论述。

本文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视角出发,探讨他对历史教育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对历史教育的影响。

2.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教育观点2.1 历史教育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到历史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历史教育应该帮助人们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指导人们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2.2 历史教育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对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的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变革过程。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历史,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代社会的发展。

2.3 历史教育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历史教育的方法应该是批判性的思维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只有通过批判性地思考历史问题,深入剖析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规律和阶级矛盾,才能更好地指导现代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3.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教育的相关论述的深入探讨,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历史教育观点,对当代历史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深入学习并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和历史教育观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当代的历史教育实践,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个人观点我个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教育的相关观点和理论,不仅为我们深刻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同时也为我们指导当代历史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和历史教育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观,以更好地指导当代的历史教育实践,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教育的相关论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一、马克思恩格斯农民教育思想 的基本观点
1、农民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力 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农民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是 主要的生产者,为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农 民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因此,农民教育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 要的意义。
2、农民教育的特殊性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农民教育的特殊性质在于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教育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而存在的。在资本主义 社会中,农民教育则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存在的。因此,农民教 育的内容和形式
应当与农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农民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思 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观点和思想,其中也包 括了教育公平的思想。他们认为,教育公平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教育公平应该是全民性的。他们认为,每个人都 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不受性别、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等因素的限制。这种全 民性的教育公平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实现教育公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农民教育的目标应当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 使其成为具有自由、平等、民主意识的新型农民。在内容方面,应当包括文化 知识、科学技术、政治理论等多个方面。通过全面、系统地教育,使农民摆脱 封建迷信和保守
观念的束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马克思恩格斯农民教育思想 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 启示
目录
01 一、马克思恩格斯农 民教育思想的基本观 点
03 三、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

2 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一、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评
空想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恩格斯
从唯物史观
深刻、科学地批判了资本 主义社会教育的弊病—— “机器式教育”
从人性论角度(局限 性)
批评了资本主义社会教 育的种种弊病 如:违反儿童的天性,方 法单一,理论脱离实际, 严重压抑儿童的需要和兴 趣
理论来源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教育问题也 提出许多重要的观点,描绘了未来共产主 义社会的教育蓝图。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者的对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形成影 响最大。 马、恩既继承了其积极的有价值的思想成 分,又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空想性 质。
第一节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 批判继承
空想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恩格斯
揭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的客观规律、是大工业 发展的必然趋势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人性论、人道主义 提出教育பைடு நூலகம்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
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 劳动的分离,“和平” 改造社会,并未解释 其客观规律性
第二节 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社会关系决定教育 社会关系——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撇开了人的社会性 和阶级性去解释人 的本质
二、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空想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恩格斯
强调人的发展的社会 制约性 重视教育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和 “教育万能论”,忽 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高度重视教育和环境 作用
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 展不起决定作用
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状况
19世纪上半叶,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教育尤 其是初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摘录整理有关教育问题的言论集,属于语录体,1950年代始有中译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第一版。

本书编选旨在全面、正确地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力求完整地选入不同历史时期中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教育的主要论述,以便读者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发展线索。

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

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均为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一版)中选编了1844—1894年间的著作(摘录)和论文及书信共42篇。

选编者本着尽量保持原著的完整性原则,凡能全篇选入的尽量全篇选入,不能全篇选入的,节录时也力求保持全篇的基本思想,并注明出处,各段或各篇还附有注释,以便读者查阅、理解原著。

全书重要论著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

该书汇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教育思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何观察与阐明它,它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何在,一种教育学说产生和一种教育制度建立的基础何在,历来众说纷纭。

其原因是各种剥削阶级的偏见和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思想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他们首次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也给予了科学的解决。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官》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受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教育作为社会现象,将永远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但是,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的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是同阶级性紧密相联的,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总是统治阶级的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这就科学地揭示了教育的阶级性。

他们认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

因此,考察教育就不能从它本身或从一般的教育理论中进行,而要从它据以存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去寻求它的规律。

这就使教育科学摆脱了从人们的思想、动机、人性等来考察教育的唯心史观的束缚,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真正成为科学。

(二)关于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发展之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遗传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资产阶级很有影响的两个教育理论。

前者把人的发展看成是超历史的、独立的过程,把遗传因素看成是对个人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后者把教育看作历史和社会的动力,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批判了这两种理论的唯心主义的反动本质,揭示了个人发展的社会制约性、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揭示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但其本质是社会属性。

因为人不是抽象的人,是处在一定的生产方式所构成的社会生活中,是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的人,是在社会历史实践进程中不断发展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从自然所得到的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生物的物质前提,这个前提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广阔可能性,具有一定作用,但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教育。

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人也在实践中改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教育也要在实践中变革,教育者本人也要在实践中学习,受教育。

环境的改变、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致的。

在这里,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科学地解决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教育学说的革命性的变革。

(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在《资本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行了完整、彻底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和生产相一致的,是和如何从事生产相一致的,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来进行考察。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的性质及人的片面发展。

认为人的片面发展与分工同时并举,在手工工场内部生产过程的分工,造成了工人的畸形发展。

它以人组成一台机器,劳动力从事操作的器官达到高度疲劳,而其它大部分器官则衰退,劳动者不再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是被肢解了,成为人的一个片断。

手工工场使工人一生束缚于某种操作和某种工具上,把工人变成了畸形物,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技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

到了机器生产时代,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更为严重。

在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代,机器代替了手工生产,自然力代替了人力,工人则成了机器的单纯附属品,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

机器劳动损害了工人的神经系统,压抑了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使工人的体力和智力受到严重摧残。

与此同时,由于机器使劳动动作变得简单,童工劳动成为可能,造成了儿童少年智力的荒废。

马克思认为,机器大工业生产进一步使人片面发展,同时又为消灭人的片面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提。

大机器工业生产本身的技术是革命的,它采用的是机器、化学过程和其它方法,科技的发明和运用都会带来生产过程的更新和不断变化,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发生变革。

马克思在分析这种特点的情况下,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指出,大工业“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一规律的正常实现。

”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

”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它包含三层内容:一是人的体力、智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其他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二是指人的体力、智力在各自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统一起来;三是指人的体力特别是人的智力发展逐步地向熟练掌握和运用一切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还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条件,他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的力量;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分工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因素,消灭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方法。

(四)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是马克思一生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详细地阐明了这一原理。

马克思通过考察机器大工业对人提出的客观要求、机器大工业创造的物质前提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身心发展的状况,通过批判地继承总结欧文的教劳结合思想及实践,科学地揭示了教劳结合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三个彼此关联而又有独立含义的著名论断:“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未来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在考察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揭示了大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客观要求。

机器生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要求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技能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

而要培养有一定文化、技术素质的劳动力,就必须改变当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童工制度,必须将教育同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劳动者,以现代生产实践培养劳动者。

从而使劳动者很快能熟悉整个现代生产系统,并能根据社会需要或自己的特长,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就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马克思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童工制度对童工和少年工摧残的现实,指出,妇女儿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要给童工以教育,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这是抵制资产阶级对工人后代身心摧残的一种抗毒素,是保护儿童免受剥削和摧残的措施,也是限制父母把自己的儿童和少年当做奴隶卖给企业主、资本家的一种重要措施。

马克思指出:“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生产以科技为基础,劳动力的培养单靠读书是不行的,应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而不学习也不行,劳动者必须远离劳动过程进行学习。

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只有自觉地运用这样的方式,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工人来。

因此,马克思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五)关于教育的经济意义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学说、社会再生产等理论时,也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

这些论述在《资本论》中体现得最为完整和深刻。

马克思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精神生产过程,是一种精神财富生产和传递的活动,它同物质生产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可以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提供各种水平的劳动者和科学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是物质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条件,且对物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在这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教育程度,正是教育提高了工人的技能水平,促进了科技的应用。

他还以英国的统计资料,说明了教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

他指出,在纺织机械革命普遍发展的1770年,科学技术造成的生产率和手工劳动生产率之比是4:1;在英国基本完成蒸汽机革命的1840年则是108:1,70年提高了27倍。

教育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是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劳动力来实现的。

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