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学习材料(2)
2024年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范本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担任新基础教育的学生,全面体验了这一新教育体制的优势和特点。
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和成长,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在此分享一下我对新基础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注重的往往是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然而,新基础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在新基础教育中,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竞争。
其次,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是教师发表一方,学生接受一方,缺乏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然而,在新基础教育中,学生被鼓励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激发和培养,他们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思维习惯,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
第三,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注重个人的成绩和排名,忽视了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然而,在新基础教育中,学生被鼓励参与到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互助和合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并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种合作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校中的发展,也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与他人协作。
第四,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只限于课程的学习,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然而,在新基础教育中,学生被鼓励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第五,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过度关注考试成绩,并且只关注学习的一部分。
新教育学
名词解释1教学: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包括以下具体含义:(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3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
5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6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7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8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9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023最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优秀5篇)
《新教育》读书心得(优秀5篇)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5篇《《新教育》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新教育》读后感篇一期中考完试后,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书——朱永新的《新教育》。
一直以来,我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把它放在一边,其间也偶尔翻动过几次,但是很快就不再理它了。
可是寒假前,学校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每位老师在假期中认真研读《新教育》,做好读书笔记,并完成一篇读后感。
迫于形势,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
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书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
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一、富有“激情”。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富有“爱心”。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
新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资料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资料一、新的教学观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
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
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
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
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
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2024年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一、课标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进展"为总目标。
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养____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养教育的启度来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
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以学生进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
因此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进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进展性特点。
但是得注意不要盲目制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因为为了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精神,许多教师会自然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在不需合作的时候来个同学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在听课者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种"做秀",完全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种新的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本身。
在专家给我们播放的案例中,我们就找不到"作秀"的味道。
因为新课改并不是课堂上热热闹闹,也不是多上几节活动课。
不能认为要将知识点的落实与过关就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制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024年新教育实验学习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新教育实验学习心得体会范本还记得刚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时候,谭校做了一件让我们很意外的事,那就是让我们每周都写一篇博文,而且还以很“强悍”的手段“逼”着我们去完成,当然谭校同时还做了一件事,就是给每个老师都发了一本书,目的就是要我们认真地读书和写反思。
当时是我拿到的书便是朱永新教授写的《新教育》,这样说来,我拿到这本书还真是有蛮久了哦,可是真正却是这次才来写一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要说这心得体会该写什么好呢?《新教育》这本书让我觉得有很多的可写之处,但是就是因为这样也让我觉得无从写起。
新教育中的许多理论我们都能经常听谭校说起,什么要“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啊及“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啊等等。
有些事却是谭校一直带领着我们在做的事情,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经典诵读”等等都是。
这样一来,我们其实是每天都在感受着新教育,也算是活在其中吧。
对于新教育的理念,我还只是在慢慢的摸索着前进,但我在这里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便是《新教育》中提到的网络对教育的推动和如何克服网络的负面影响。
如今的社会日新月异,电脑走进千家万户,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同样进入了网络时代。
随着教育进入网络时代,于是小学阶段便多了一门新的课程—信息技术。
网络的发展不过短短几十年,可它的地位却着实不轻,如今的社会,不会使用电脑等于算是半个文盲了,各行各业都在用,它成为了我们生活和办公的一种必需品,也正是因为其重要,我国便从小学便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于是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又多了一个信息技术老师,而我就是一个小学信息技术老师。
作为一个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老师,对于网络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自然是非常清楚,而《新教育》中把网络对教育的推动作用总结了三个方面。
“一是对教师成长的推动作用。
二是网络为教师的培训提供了无限充足的信息。
三是网络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的挑战和冲击是必然的。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一)教师角色新思考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
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
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
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
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
2024年教育教学学习心得体会范例(2篇)
2024年教育教学学习心得体会范例—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谭瑞贤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理念、内容、方法也被愈来愈多的师生所接受。
这场深刻的教育改革,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了二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来说,又是一次新的考验。
作为旧课程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我,在教学中难免会受旧体制影响,而用过去的教育方式待现在的学生;通过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我的认识提高了,我觉得首先应该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观念、行为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
教师从知识权威逐步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彰显,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了整体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将逐步形成;教学过程将从禁锢走向开放,教师不再完全依赖于教材,而是通过挖掘、补充和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由个体学习变为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以往单纯的听教师讲变为与老师学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究。
1、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以前,我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观念和做法。
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大人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
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学生“望师生威”,培养了一批批平庸听话的“好学生”。
新课程使我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像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更不像以前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
2、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以前,我站在讲台上,像个讲经布道的大师,对着一群虔诚的信徒慷慨陈词,偶尔也会点到有数的几个信徒问几个无关痛痒的“大梦话”。
新教育的基本内容
在我的心里,藏着一个蝴蝶的秘密……【简介】关键词一: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三大项目:“毛虫与蝴蝶”儿童课程、理想课堂、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旨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使教师优秀;有效课堂探索有效理想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儿童课程项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和丰厚的浪漫积淀,丰富和丰盈儿童当下的生命。
关键词二:儿童课程项目【晨诵】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
通过晨诵,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让孩子的灵魂、精神因诗歌而获得充分的舒展。
想深入了解,请点击【儿童课程·晨诵】新教育实验晨诵案例精选(2008年)【午读】★低段读写绘低段读写绘的核心是“读”,读大量优秀的绘本,儿歌,电影……在学龄初期(一二年级),绘本是适合孩子的松软可口的精神大餐,是适合这个阶段的合适的营养。
通过老师的讲述,孩子也在经历着故事,在思考自己面临着的问题,学会如何正确的做出道德选择,高效的思考,学习一种简单、诗意的表达。
而写绘则是生命特定阶段的完整表述。
一个写绘作品,是用口头语言,绘画语言,文字语言共同完成的一个“故事”。
欲深入了解,请点击【儿童课程·低段读写绘】新教育实验低段读写绘案例选【“低段读写绘”的1 2 3】1 读低段读写绘的核心是“读”(而不是画),读绘本、童谣、儿歌,故事、电影……;通过老师的大声朗读,儿童同时也在经历故事,在思考自己目前或者将来所要遭遇到的一些问题,而故事则告诉他该如何正确地作出道德上的选择。
同时,他也在一遍遍地学习汉字、汉文学语法,学习一种简洁的、诗意的表达。
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2篇)
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教育新理念》是一本关于教育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出几点感悟。
首先,《教育新理念》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传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而《教育新理念》明确指出,一个合格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工具,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教育新理念》强调了教育的过程应该是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的过程。
过去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
而《教育新理念》则提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通过自主学习来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育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
再次,《教育新理念》倡导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教育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让学生在教育中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学生有不同的天赋和兴趣,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会忽视这一点,让所有学生都按照同一标准的模式来学习。
而《教育新理念》则强调了要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最后,《教育新理念》呼吁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术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而《教育新理念》则提出了教育应该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的局限性。
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模板(2篇)
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模板教育新理念的体现在于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推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接触到教育新理念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教育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学生们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并进行死记硬背,而缺乏主动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而教育新理念则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位置,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通过学习活动的设置和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育新理念的引导下,我开始尝试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会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我会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同时,我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善于自主学习。
我会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相信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展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在教育新理念的引导下,我还注意到了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化培养。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能。
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注重培养他们的优势和特长。
我会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我会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并提供给他们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教育新理念还提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应该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新课标新教育
新课标新教育通过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感觉自己受益匪浅,更感觉到自己必须经常学习,经常充电,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改革,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
”给语文课程作了准确的定位,引人深思,让人折服。
在教学内容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识字写字,不再是低年段的重点,而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必须贯彻落实的。
是的,义务教育阶段没必要把语言提高到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高度,教会学生利用语言来与人沟通交流才是首要的。
阅读教学新增与教科书编者的交流,重视了课外阅读,关注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习作教学要求文从字顺,写清楚。
强调的是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写作意愿,而不是教师平日里评价所用的“生动”、“力求生动”,虽是更高更好的追求,却操之过急。
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明确了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的培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句话强调了建立新型的互动式师生关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当教师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关爱等人文因素注入课堂时,教师就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学生则由接受者转化为主体者。
角色的转变会使课堂的双边活动不断领略全新的体验:学生“动”起来了,生命活力焕发出来了,师生之间的心拉近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崭新了……。
一.对新课标理念的认识(一)教师观与学生观的重新认识(1)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员、裁判员、教练员的角色。
(2)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
2024年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在我参加新基础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和思考,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首先,新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新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包含了基础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社会实践、体育活动、艺术素养等。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灌输知识,而新基础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同时也需要主动参与到项目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和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在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和社区实践等活动中去,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与其他成员进行有效合作和协作,互相倾听和尊重,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社交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第四,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变化和挑战。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也需要自我评价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新基础教育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经验。
通过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我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简短(精选10篇)
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简短(精选10篇)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简短篇105-14和学校的一批领导、老师一行去日照市外国语学校参加了日照市新教育实验跟进校培训会——市外国语学校的现场会,使我领略到了新教育专家的风采,感受到了新教育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仿佛整个人也起了质的变化,对学生、对课堂、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观看了晨诵展示课。
(执教:杨老师)从《生长……》这一首小诗开始晨诵课开始,回顾了《春》这首小诗,以《快把窗子打开》《云影》《长行歌》为主题课进行了晨诵演示,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展示;二、读写绘课展示。
以《我有友情要出租》的故事,分析讲述了故事的整个过程,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童真童趣,并在整个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珍惜友情,快乐成长;三、《草房子》的读书交流活动,介绍了作者,总结了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在课堂上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的语言美进行了重点的朗读;四、参观了《新教育办公室》,材料档案的存放,学生老师的作品展示,让我耳目一新。
这才是真正的师生融洽的成果,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让学生把课本上有限的知识加以运用,缔造成五彩缤纷的生活。
五、以《缔造完美教室激活儿童心智》为主题“构筑理想课堂”吸纳有效框架精髓,匡正我们的课堂,借助有效教学框架提高教学效率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心智?特别强调了鼓励与暗示的重要作用,它是开启人的潜能的钥匙。
新教育的儿童课程:晨诵、午读、暮省。
让学生在朗读中对生活有所感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我认为,新教育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以前,我们只知道学生成长,从来没有人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样真真切切地摆到大家面前。
其实想想也是孩子在成长,我们怎么可以用陈旧的思想来进行教育呢?新教育,就是这样一个注重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教育,在教育的道路上教师与学生都在成长。
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简短篇2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
2024年新教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新教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培训也迎来了新的变革和发展。
在2023年,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全新的教育培训活动,并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新教育培训注重个性化学习。
在过去的教育培训中,往往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教学和培训,老师和教材都是统一的。
但在2023年的教育培训活动中,我发现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注重个性化,以满足每个学员的需求和特点。
老师们会根据学员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使学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新教育培训注重实践与应用。
在过去的教育培训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和应用环节。
但在2023年的教育培训活动中,我发现实践和应用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师们会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让学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新教育培训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
在过去的教育培训中,学员们往往是个体行动,缺乏团队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但在2023年的教育培训活动中,我发现团队合作和交流成为了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员们会被分成小组,进行团队项目和活动,通过合作和交流来解决问题。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员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最后,新教育培训注重终身学习和能力培养。
在过去的教育培训中,往往只注重短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忽视了教育的长远意义。
但在2023年的教育培训活动中,我发现终身学习和能力培养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
不仅教授学员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教授学员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员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适应并发展自己。
通过参与这次新教育培训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未来的教育培训应注重个性化学习、实践与应用、团队合作和交流,培养学员的终身学习和能力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教育培训会更加贴近学员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2篇)
2024年新教育学习心得体会通过暑期“新教育”的培训学习以及后期的自我学习,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对学生,对课堂,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下面我就一些“新教育”提出的先进理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眼睛一亮。
最新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信奉的理念,做教师不为学生为谁?在此理念下,我们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
然而,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我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
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以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
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
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最震撼的一个工程:营造书香乐园。
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一所学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这个世代和前一世时代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以前工作的开始是学习的结束,当下的社会则是工作的开始就是学习的开始。
2024年学习教育新思想与新观念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教育新思想与新观念心得体会范文(3000字)一、引言在不断变革的时代进程中,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思维方式,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学习教育新思想与新观念,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总结个人在学习教育新思想与新观念过程中的体会与感悟,以期能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有所启示和借鉴。
二、体会一:教育要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教育观念往往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追求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单一卓越。
然而,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仅仅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
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能够培养具备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教育要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新的教育理念。
我在学习教育新思想与新观念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学生被要求集中精力学习固定的科目,而对于其他方面的培养往往忽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能力往往不是仅仅依靠单一学科的成绩来衡量的,而是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能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体会二:注重教育的个性化与差异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种教育方式适用于所有学生的观念已经被证明是不合理的。
因此,教育要注重个性化与差异化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新观念。
在学习教育新思想与新观念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个性化与差异化教育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差异,需要根据其不同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教育。
在教育工作中,我开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这种个性化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还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四、体会三:教育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4年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校本教研总结(2篇)
2024年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校本教研总结引言:____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健康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贯彻新课标新教材的年份。
今年,我校充分利用校本教研平台,针对新课标新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
本文将对____年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校本教研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教研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认真研究新课标新教材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通过阅读相关文件,参加专项培训和学习研讨等方式,全面了解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等方面的内容。
不仅对新课标有了清晰的认识,还对各学科的新教材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为校本教研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深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校本教研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深化教学设计与实施工作。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根据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形式的改进。
通过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设计,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评价和反馈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评价和反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能力。
我们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和实践评价等,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体系。
同时,我们及时跟踪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
四、积极开展教育研究与交流校本教研不仅是一个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教育研究与交流的机会。
我们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研究和交流活动,开展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分享。
通过与其他学校的合作,我们相互借鉴和学习,共同提高。
同时,我们也积极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和培训,加强校内外的交流互动,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结语:____年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校本教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新课标新教材的有效实施。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学习材料(二)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新课程改革部分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
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要求详答)(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生命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从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两个重要方向:一方面,各个国家都把目光聚焦在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为国家强盛贡献力量;许多教育家认为,教育的天平应该向生命发展的这端倾斜,因为,没有个体的成熟,就没有群体的丰饶;缺少一个又一个个体的生命活力,国家的强盛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丧失了个体生命的道德人格发展,民族与文化的衰亡也不过弹指一挥间。
正如美国科学家赫尔伯特·豪普特曼所说:“我们今天正在以非常危险的速度向着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而迅跑……一方面是闪电般前进的科学和技术。
另一方面是冰川式融化的人类的精神态度和行为方式——如果以世纪为单位来测量的话,科学和良心之间、技术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这种不平衡冲突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它们如果不以有力的手段尽快的加以解决的话,即使毁灭不了这个星球本身,也会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
”放眼全球,我们可以看到,是国外还是国内,无论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轻视生命、残害生命的极端情况屡见不鲜,消解人生意义的遮蔽生命现象普遍存在,忽视安全健康造成各种生命障碍如影随形。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普遍开始成立生命教育机构,研发生命教育的教材,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把生命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诞生于15年前的新教育实验,一开始就把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于幸福完整作为自己的重要价值追求。
我们于2005年四川武侯年会上正式提出“新生命教育”和“新公民教育”的课程理念,2008年浙江苍南年会上提出了“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的理想课堂;2009年江苏海门年会上正式提出了“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2012年临淄年会上正式提出“新教育道德人格发展图谱”等等。
今天,我们试图汲取狭义、广义、一般意义的三种生命教育的得与失,通过我们对生命三重属性的界定,力图在这个我们视为教育之根本的重要课程领域,开辟出新生命教育自己的道路。
(一)新生命教育是拓展生命长度,锻造人类生命链环的重要基础生命的长度讲的是自然生命存续的长短。
如前所说,生命的长度是生命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蝼蚁尚且偷生。
活得更长,似乎是一个不用讲的问题。
2000多年前的封建帝王们就开始追寻所谓的“长生不老”秘方,中国古代道家的炼丹术等也一直非常注重养生实践。
近百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平均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19世纪中叶,欧洲的平均寿命超过了40岁。
到20世纪末,世界发达国家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到71.1岁和78.8岁。
但是,这个水平仍然不是人类的极限。
根据国际标准,寿命等于成熟期的5至7倍者为长寿。
按照这个标准,人的寿命应该是100至175岁。
现在国民平均寿命的世界冠军是日本,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是87.6岁,而我国女性平均寿命是67.88岁,相差近20岁。
总体上来看,我们的教育对生命的长度缺乏必要的关注。
当今社会已是一个科技理性主宰的世界。
当下教育往往注重的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向学生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的训练,学生往往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只见知识而不见生命。
前不久,贵州毕节发生的四儿童自杀惨剧,就非常极端地反映出生命教育在父母和孩子身上同时缺失。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应试的桎梏中失去了本来应该有的质态,一个个没有生命存在感、意义感的个体在教育的生活中变得虚无,有些甚至走向了生命的反面。
首先,轻视生命、残害生命的现象层出不穷。
深圳市疾控中心曾在2008年公布过一份《深圳市青少年心里问题调查》,结果显示12.1%的受试学生表示曾考虑过自杀,2.2%的学生曾采取措施试图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历时3年多,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作调查,于2007年公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结果触目惊心: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媒体关于青少年杀人的报道近几年也见诸报端,更加触目惊心。
从震惊全国的徐力杀母事件到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一件件令人发指的命案伴随着一个个花样生命的凋零,带给整个社会沉痛的教训,也带给当下教育深刻的反思。
如果说此类青少年直接杀人案件尚属极端和少数,不构成生命教育缺失的全部事实依据,那么随处可见的轻易残害生命、虐待生命的现象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和警觉。
近几年来,校园暴力、虐待动物等各类新闻、视频屡屡占据媒体热点,其手段之残忍,理由之荒谬往往骇人听闻。
对生命安保意识的缺失和安保措施的疏漏,也常常置孩子的生命于危机之中。
其次,消极生命、遮蔽生命的人群日益增多。
据2007年一项针对广州地区10所高校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你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的评价”选项中:认为“平平淡淡”的占46.43%,“单调无聊”的占20.33%,更有7.69%的学生认为“郁闷”,而只有25.55%的学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再次,生命困惑、生命障碍的问题令人堪忧。
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我国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据估计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至10倍。
此外,生存技能、避险知识普遍缺乏。
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非正常死亡。
2014年9月,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件,造成学生6人死亡和26人受伤严重后果。
上述问题表明:我们孩子的生命,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正遭遇到了危机。
这些问题固然有文化的因素,有社会的原因,但教育对于生命的关注不够,无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新教育认为,安全与健康构成了生命长度的两翼,也是决定自然生命的基石。
无论是缺乏安全,还是健康,都不可能有生命的长度。
对此,新生命教育主张,学校教育应该把关于安全的知识和机能教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了解居家安全、校园安全、社会安全、游戏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野外安全等常识,防止和应对校园暴力、疾病传染及其他意外。
让师生知道,学会保全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选择。
这也是世界生命教育的主要做法。
因为一个最简单的事实逻辑是:只有在生命得到保全的情况下,生命的其他意义才有延展的可能。
同时,新生命教育主张,应该重视师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两性健康,让学生了解关于营养、运动、治疗等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情绪管理、环境适应、压力舒解等方法。
在拓展生命的长度问题上,新生命教育尤其强调新身体教育。
近100年前,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曾经对身体教育做了精辟的阐释。
他指出了体育“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重要作用。
认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主张体育的基本法则是:“运动有恒”、“有注全力之道”。
还论述了体育对于国家民族的价值:“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
”“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我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创建和组织“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最早促成中国运动员正式参与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认为体育、智育、德育“三育并进而不偏废”,甚至提出:“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
”也正是从“大体育”的角度,重新看待体育。
今天,新教育人重视关注身体教育的问题,是因为在当下,“身体”并没有真正进入教育的视野,“身体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认为,身体教育应当通过周详安排的身体活动,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身体在教育中的意义,探讨身体教育的教育学意蕴。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运动技能并对之精细化,开展健身运动以达到最佳健康状况,使学习身体活动的知识,对体育形成正面的看法,形成一生学习和参与锻炼身体的习惯。
正如齐格勒所说:“我们从出生到坟墓都有责任为所有人进行终身运动而努力”。
事实上,体育对于一个人的意义非常重要,现代科学已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体育独特的价值:1.体育健身。
生命在于运动。
身体的强壮,遵循着用进废退的生理规律。
通过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和健身项目,开展适度的身体练习,能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效强健体能,加强身体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人的生长发育,使人充满活力,在提高生命质量中,是最根本、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方法。
2.体育启智。
人是一个整体。
伴随着身体的强健,思维也将随之处于最佳状态,潜在的智慧将由此更容易得到开发和提高。
对此表现最为直观的莫过于已经有许多研究证实,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网站刊登过一篇研究报告,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和美国的研究人员,测量了约5000名11岁儿童的体育锻炼强度。
这些孩子在11、13和16岁时接受了英语、数学和科学能力的测试,其中在11岁时体育锻炼较多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在三个学科的成绩都最好。
3.体育养德。
体育课程中所凸显的“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包含着个体竞争、团队合作,通过不断地自我挑战达到最后的自我实现,在同一准则下自然而然形成对公平的追求、对顶峰的向往。
这种追求与向往必然为培养道德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直接促成行为准则的践行、道德意识的形成以及自我完善的渴望。
4.体育强心。
体育对人所带来的影响,从生理直接影响到心理。
美国学者韦斯特等总结了体育对于心理发展的11条益处。
其中包括改善人的情绪,减缓沮丧和焦虑状况,缓解压力,帮助人们融入群体,改变工作和学习的节奏,带给人挑战和成就感,体会到艺术和创造力,提高自信心,提供“体会尖峰时刻的机会”(人完全被运动所吸引,兴奋等),改变生命的质量等等。
人的生理和心理是一个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整体。
体育中的各种运动过程可以缓解、宣泄、派遣人们的各种不良情绪,在专注的运动中对人实现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运动中产生的情绪容易激发受众主动而积极的情绪反应,促进心理健康。
强壮的生理就这样对心理的强大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对促进人的和谐统一发展,产生着极大的推动力。
5.体育强国。
祖国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同时更是一群生命的集合体。
国民的强壮,本身显示着一个国家的成就与实力,也将促进一个民族形成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的文化氛围。
所以,每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大,就是国家民族的强大,并且这种强大会由身体逐步影响着精神,最终导致政治、文化、经济、外交等一系列缓慢却有力的深度改变。
而这些,都是以生命的长度为基础。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有限的,都只是人类生命链条中极其微小的一环。
但人类生命正是由这样无数微小的一环又一环组成。
每一环的长短,都影响着整体。
新生命教育通过对个体自然生命在安全与健康两方面的努力,希望延长每一个人的生命长度,从而无论是从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整个人类生命的代际角度看,用这一环又一环的点滴积累,增加人类生命链条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