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田园诗歌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中西田园诗评价与分析

中西田园诗评价与分析

中西田园诗评价与分析中西诗人们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伸向静谧的山村,碧绿的田野,广阔的牧场,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明月、清泉、白云、幽石,一阵清风、一只云雀、满天星星、花开花落,无不寄托着诗人丰富的幻想,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首先,让我们欣赏英国诗人泰勒的《小星星》:一闪一闪小星星,你是什么我弄不清,大地之上高高挂,好似钻石缀天空。

这首小诗以生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夜晚的星光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充满童真童趣。

我们再来读一首王维的《山居秋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

其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动一静,向我们描绘出一幅秋日山间静美的画面。

西方的田园诗,以英国为例,源于16世纪的桂冠诗人斯宾塞,他的《牧人月历》,展现了英国十二个月田野花树的秀丽以及优美的风光。

西方诗人们更偏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欣赏,而不一定真正参与其中。

而中国古代的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生活见长。

诗景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最早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陶渊明,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等又使田园诗得到了新的发展,使田园诗更加情景交融。

中西诗人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和领悟力,对山水田园的欣赏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但由于所处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观念等差异,导致了中西田园诗的不同表达。

(1)西方田园诗多表现牧民生活,而中国则侧重农民生活。

我们都知道,西方,尤其是英国,是盛产羊及羊毛的国家。

因此,牧民的生产和生活自然会反映在文学创作中。

如布莱克(1757-1827)就写过《羔羊》《牧童》这样清新自然的诗歌。

谁给你可喜的衣裳,柔软、毛茸茸又亮堂堂,谁给你这般温柔的声音,使满山谷欢欣?这首清新自然的小诗,表现了牧人与牛羊的亲密情感,和对这种田园牧歌生活的心满意足。

东西方山水田园诗比较谈-2019年文档

东西方山水田园诗比较谈-2019年文档

东西方山水田园诗比较谈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东西方文学诗坛先后出现了两位与众不同的诗人,一位是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陶潜,另一位则是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威廉?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热爱自然秀丽的风光,陶潜寄情于美丽的山水田园,他们清雅脱俗的诗风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点,逾越时空,相映生辉,细细品读,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东晋大诗人、辞赋家陶潜(公元352-427年)素有“救济天下苍生”的凌云壮志,但是在腐朽黑暗社会的门阀制度下,他无法实现济世报国的愿望,在十余年动荡的官宦生活中,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

在老子庄子思想和隐居不仕、遁匿山林风尚习气盛行的社会环境下,于是萌生了退隐山林的意愿,再加上陶潜以前就喜爱恋慕大自然,那绿柳垂荫,金菊生香,麦菽葱葱,苍翠欲滴的山水田园美景陶冶了他高尚的性情,使他更加超脱世俗,厌恶官场。

19世纪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威廉?华兹华斯(公元1770-1850年)不只痴迷于湖畔旖旎的自然风光,更对那里保存完好的宗法制的农村风情习俗大为欣赏,因为那里不但远离工业革命的喧嚣繁杂,而且保留着一种近乎原始的宁静。

威廉?华兹华斯受到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公元1712-1778年)“回归自然”思想的陶染,对在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发生的急速变化十分反感,而自然世界则是工业文明尚未污染的地方,因此,他希望通过描绘自然世界中的风光和事物,来唤起人类简单朴素、自然纯真、向往自由的感情,来拯救被工业革命所毒化的人性。

他是人性的最坚强的支持者、维护者和保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洒下人的爱和情谊。

威廉?华兹华斯的湖畔诗和陶潜的山水田园诗,都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格调恬静悠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且都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借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流露出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

他们喜爱大自然,厌恶冷酷的金钱关系,将身心寄情于自然山水,在描写贫民事物、自然风光中寓有深意,寄予着人生探索和自我反思的哲学思维,他们遁迹于山水的自然崇拜虽然不属于积极入世,但他们这种独特的反抗形式是值得肯定的。

中西田园诗歌对比

中西田园诗歌对比

中西田园诗歌对比作者:李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3期摘; 要:诗歌富含着人类的文化,而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大自然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的滋养,中西方诗歌对大自然的描述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本位旨在探讨中西方田园诗歌的差别。

关键词:中西方;田园诗歌;差别[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1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在人类长期的进化和发展历史中,人类通过最初肉眼的观察和亲身的实践逐渐地了解着人类自己,了解着大自然,了解着我们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努力让人类和自然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自然对人类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自然便成为了作为人类重要文化活动承载形式之一的诗歌的描写对象。

无论是西方的诗人还是中国的诗人,他们都用诗歌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但是由于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美学观念和哲学理念的影响,中西方的田园诗歌有着明显的区别。

1.不同的情感基调1.1中国田园诗歌的悲观中国文人历来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大多数的诗人认为自己肩负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承担着光宗耀祖的职责,但现实生活中,能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和光耀门楣的诗人又能有多少?许多的诗人最终经历的是平生不得志、动荡不安的社会和颠沛流离的人生。

他们转而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寄予山水田园。

因此在中国诗人的眼里,自然就带有了萧瑟、苍凉、忧郁的气质。

例如,在杜甫的诗作《登高》中,是这样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曹丕的《燕歌行》中,他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在刘方平的《春怨》中,诗人写道,“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许多这样描写自然的诗歌给人一种悲伤、黯然神伤的感觉,具有一种悲凉之感。

1.2西方田园诗歌的乐观与中国田园诗歌的悲春伤秋不同,西方对大自然描写的诗歌更加的乐观。

中西田园诗

中西田园诗

代表诗人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 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 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 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 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 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 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 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 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入伍,退 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25年12月28日拂晓在 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人物简介
西方田园诗
欧洲古代的田园诗是忒俄克里托斯(公元 前310?-245?)首创的。他传下的诗有二 十九首,这些诗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 生活和自然风景,清新可爱。古希腊的田 园诗对后世欧洲带有贵族倾向的诗歌有 很大的影响。
代表诗人
陶渊明,字元亮,后改为潜,号“五 柳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星子 县)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大约 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 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他是中国 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 田园诗派第一人。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鲁昀201151010418
中国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 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 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歌咏 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 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 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 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 诗歌。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 用白描手法。
2、中西文艺理论的差异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西方文艺理论的基 石。亚氏认 为文艺是作家对自然的摹仿,是一种再 现、一种仿造,艺术的 最高标准就是最大程度真实 地摹仿自然。受亚氏摹仿说影响, “写实”是西方 文学重要的创作手法,西方的山水田园诗人都 重 视再现山水之“形”,着眼于它们的外在形状、结 构、色彩 的逼真。华兹华斯的诗论明确说:“我的 目的是摹仿,并且在 可能的范围内,采用人们常用 的语言。” 而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是“意境”。“意 境”美学传 统中的中国诗歌对山水的描绘不是质 实摹写而是虚实相生的。 “意境”理论的基本内涵 包括两个方面:“意与境会”与“境 生象外”。“意” 即作者之情志,“境”通常指物象、景色, “意与境 会”也即通常理解的“情景交融”。刘勰《文心雕龙》 中便指出“自近 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 之中。 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秒,功在密附。”

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相同点:中西山水田园诗在赞美自然、愉悦自然、表现个人际遇、思考人生和社会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不同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山水田园诗在主题上往往侧重于政治和历史,而西方自然诗偏重于宗教和爱情。

1 中西山水田园诗的共同主题1.1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自然的优美和壮观、为自然唱赞歌。

白居易的《暮江吟》和霍华德(1517-1547)的《春》就分别写出了秋夜的迷人江景和春天的妩媚可爱。

在表现自然的壮观方面,中国有很多描写五岳、长江、黄河、落日、孤烟的诗歌。

美国诗人加兰1860-1940 也写过《山岳是沉没的勇士》每座山都坚守自己的岗位/像士兵一样勇敢而庄严/它们将森林环抱在脚下/并高高地撑起苍穹/把山的磅礴气势写出来了。

1.2.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人在自然中的愉悦之情乃至归隐思想。

陶渊明“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以及华兹华斯“我像孤云一样独自飘荡/高高地漂浮在溪谷与山庄”《我像孤云一样独自飘荡》无不反映出作者的隐逸心态。

1.3.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个人的际遇。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写思乡情怀.。

阿诺德【1828-1888】《多佛海滨》抒发了自己的忧郁之情。

1.4.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抱负。

杜甫登临泰山时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主人公哈罗尔德悲愤地离开祖国,在目睹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瑞士的文化和风景后,他不禁心情振奋,决心做自由的卫士了。

1.5.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

济慈【1795-1821 】《蝈蝈与蟋蟀》从鸟的叫声中发现大地的歌声永远不会消亡,进而阐述了“美是永恒”的观念。

2 中国山水田园诗侧重于政治和历史。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作者:王梦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摘要:以描写自然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歌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的篇幅,尽管都是山水田园诗,中西山水田园诗因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在诸多方面有较大差异。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中西山水田园诗歌进行比较:就其发展脉络而言,中国山水田园诗自形成后一直绵延不绝,而西方则是时断时续;在主题方面,中国山水诗往往带有政治色彩,而西方则偏重于宗教和爱情。

关键词:中西山水诗;比较;形成和发展;主题[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72-02一、形成和发展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就热爱歌颂自然之美,正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所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描写山水风光的作品多不胜数。

先秦时期,《诗经》和《楚辞》中就有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如《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这一时期山水风光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而是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1]晋宋时期,诗人们开始重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山水田园诗也由此走向了兴盛。

此时,以陶渊明和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创作了大量描写和赞美大自然的诗作,这是中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的第一次创作高潮。

[2]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真正形成,主要代表诗人有孟浩然、王维和李白。

宋代以后,山水田园诗仍然发展着,出现过不少好的作品,但发展远不及盛唐时期。

回顾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白形成后它一直是不断发展着的,从未出现过断层。

反观西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则出现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断层。

古希腊诗人忒俄克利托斯是欧洲最先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之后,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将其进一步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田园诗传入英国。

[3]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文学艺术空前发展和繁荣,描写和歌颂自然之美的作品逐渐出现。

中国山水田园派与英国湖畔派诗歌比较研究

中国山水田园派与英国湖畔派诗歌比较研究

中国山水田园派与英国湖畔派诗歌比较研究盛唐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一个是边塞诗派,另一个是山水田园诗派。

一、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代表之一。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王昌龄,崔颢等。

二、山水田园诗派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成为"王孟"。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当时已极富盛名.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人从大处落墨,格调雄浑,气势磅礴,洞庭湖壮丽雄伟的景色得到了含蓄而有力的表现.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

[中西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中西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中西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文化的源流传统决定着文化的基本精神,不同的文化土壤造就了其本身特点和流变模式不一的中西文化精神差异。

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何种风俗,诗歌都是最美的语言精华,也是人类真情实感的凝结。

本文试从中西传统诗歌在体裁、题材、意境及诗者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说明中西方诗歌的差异,进而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诗歌体裁的不同比较中西诗歌,可见中西不同的诗体传统。

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侧重于短小的抒情诗,而西方各民族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则偏向于长篇叙事诗。

例如:西方最早描述战争与爱情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可谓宏篇巨制。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的诗歌也一直沿袭长篇叙事的题裁,例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等。

而中国最早的诗歌是以短篇抒情诗为主。

例如:《诗经・国风》里的篇章,内容抒情,篇幅短小。

西方叙事长诗的风格塑成和中国的抒情短诗的酝酿形成都离不开文化的土壤。

西方长篇叙事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文化消费市场刺激的结果,是文化消费市场需要的产物。

首先,在古希腊,作诗、唱诗或诗歌表演是一种“生计”或行业。

根据柏拉图的《伊安篇》所载,这个行业从人数、专长、内容上都颇成气候,形成为一种职业群体,他们四处奔波,以吟唱自己的创作或以表演传统的史诗为生活手段,而荷马被公认为是这个行业的领袖。

诗歌表演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行业,文化市场的需求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古希腊发达的祭祀庆典和观剧制度使这种市场和消费者的形成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与希腊完全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大众意义上的文化消费市场,作为文化垄断的结果,文学和文化遂成为宫廷尊严和荣誉的标志,文化和文学的消费只是在狭小的贵族圈中才存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及平民与此几乎无缘。

文学由此成为一种政治舆论工具,而丧失或掩盖了审美功能的本质。

孔子虽有弟子三千,但与西周当时的总人口相比,微乎其微,与古希腊的文化普及相比,相差甚远。

中西方田园诗异同

中西方田园诗异同

西方田园诗与中国田园诗之比较作者王珊槐您可能更想看…关于中国新田园诗的思考论范成大使金纪行诗的田园内涵湛方生与田园诗田园情结:西方风景画产生的一个重要...试析田园诗在宋元之际的衍变古代田园诗中的人文精神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繁盛之原因探析田园皆呈美天然去雕饰田园城市乌托邦论宋代经济对田园诗的影响沈从文小说中的田园视景与抒情性问题摘要: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上重要的一葩,其中,田园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他都远源流长。

然而,因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田园诗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在这方面进行探讨,以加深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和便以翻译的借鉴。

关键词:田园诗理想现实Abstraction:Poetry is a significant style of literature in human cultural history. And the pastoral poem, a kind of poetr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poetry. It was prevailing for a long period in neither China nor European countries. While different soil produces different fruits, such thing happens in pastoral poem. We will discu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s pastoral poem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this thesis.Key words: pastoral poem, ideal, reality.The comparison of western pastoral poem and China's pastoral poemIntroduction:Pastoral poem is a style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have in common. However,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pastoral poem and China's. And this difference, in fact comes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a's culture. So only just start with the culture, we can understand the substance of the difference of literature and style. We also still expl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pastoral poem and China's through comparing them, in order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e and to be convenient to translate.The definition of western pastoral:"A minor but important mode which, by convention, is concerned with the lives of shepherds. It is of great antiquity and interpenetrates many works in Classical and modern European literature. It is doubtful if pastoral ever had much to do with the daily working =life of shepherds, though it is not too difficult to find shepherds( in Montenego, Albania,Greece and Sardina, for instance) who composed poetry, sing songs and while away the hours playing the flute. For the most past pastoral trends to be an idealization of shepherd life, and, by so being,creates an image of a peaceful and uncorrupted existence."Ⅰ.The different origin1.Westernpastoral poem is on the basis of ideal.Western pastoral poem was formed in B.C.3 century, that is, it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European literature. Form the definition we know the poets usually described the ideal pastoral life, showing the nostalgia to the past and supposed existence of peace and love which disappeared in Renaissance period. Take the famous British playwright, poet (Christopher Marlowe) in the Renaissance for example, his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is one typical pastoral poem:Come,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And we will all the pleasure proveThat valleys, groves, or hills, or field,Or woods and steep mountains yield;Where we will sit upon the rocks,And see the shepherds feed our flocksBy shallow rivers, to whose falls,Melodious birds sing madrigals,And then a thousand fragrant poesies,A cap of flowers, and a kirtleEmbroidered all with leaves of myrtle;A gown made of the finest woolWhich from our pretty lambs we pull;Slippers buckles of the purest gold.A belt of straw and ivy-buds,With coral clasps and amber studs:And if these pleasures may thee move,Come,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Thy silver dishes for thy meat,As precious as the gods do eat,Shall on an ivory table bePrepares each day for thee and me.The shepherd swains shall dance and sing,For thy delight, each may morning,If these delights thy mind may move,Then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In this poem, we can see colorful roses with thick delicious smell, but it is uncomfortable to lie on the beds of roses with thorns. It is absurd. that the beto of straw and ivy- buds made with coral clasps and amber studs, slippers lived with buckles of gold, and the shepherd girls just always fall in love instead of doing anything.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in the poem is in fact not real passionate, while looks like a rich guy who just wants to make beautiful girls. In fact, Christopher Marlowe, lived in London all the time, never lived in country, let alone familiar with countries when he sang of the country life.2. China's pastoral poem is on the basis of realty.China's pastoral poem traces to B.C.II century. On the contrary,it is on the basis of reality. China is a great agriculture country, there appeared a lot of poems about agriculture, (WINDJUNE ) is one of typical pastoral poemsIn June we eat plums and wild grapes;In July we cook mallows and beans.In August we knock down the dates;In October we take in the grains.With the grains we make rice wine;Drinking the wine grants us long lifeIn August we cut the hemps.We pick wild herds and cut firewood;These things make our livelihood.In this poem, plum、wild grades、mallow、beans、rice wine and so on are common crops in country; and the knowing so clear about farming work makes us shocking: such as harvest plums and wild grapes in June, cook mallows and beans in July; take in the grains in October……these things make their livelihood. It is undoubt ed that the author experiences and familiars with the farming work even masters the rule of seasons to farming work.. In the chaotic and uneven society, many writers and statesmen who did not want to stay in political field then turned to enjoy the country in search for true substance of life. They worked directly in the field. So their poems are the true expression of the country and their feeling, that is, the poems are on the basis of reality but than ideal as the same to western pastoral poems.Ⅱ.The different feature of content.1. Western pastoral poem inclines to be nostalgic:European pastoral poems were produced under the European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ancient Greece and Roman researchers thought that the happy age in human history is the oldest age. In account of influence of Christian culture, the writers in Middle Age and Renaissance Age thought that human being had the most happy life before losing the heaven. They expressed their expect and pursuit to the pure world in the pastoral poems. Under influence of humanism, the intellectual persons who lived in cities and are in lack of country life described the shepherds life as the object of their pastoral poems in hope of expressing their expect and pursuit to pure andrural and imagine love and life. However, the golden age they pursued equate to the lost heaven--- Eden, which decided the orientation of pastoralpoem---ideal.2. China's pastoral poem expresses the feeling of poet's experience of country life:Tao yuanming is a typical poet of China's pastoral poems. He, an ambitious person in the earlier life, spend his childhood in country which brought deep impression on him. After unhappy political experience, he came firmly back to nature which he worked directly in and song afterwards with great enthusiasm. And his (Back to Country Life ) is typical pastoral poem.I've loathed the madding crowd since I was a boyWhile hills and mountains have filled me with joyBy mistake I sought mundane careersAnd got entrapped in them for wooded hills;So I reclaim the land in southern fieldsTo suit my bent for reaping farmland yields.My farm contains a dozen mu of ground.My cottage has eight or nine rooms around.The elm and willow cover backside eavesWhile peach and plum trees shade my yard with leaves.The distant village dimly looms somewhere,With smoke from chimneys drifting in the air.In silent country lanes a stray dog barks.My house escapes from worldly moil or gloom.While ease and quiet perm eaters my private room.When I escape from bitter strife with me,I live a free and easy life again.This poem states that it was sensible to keep a distance of political field, and came back to pastoral life because only hills and mountains have filled him with joy. Getting entrapped in mundane careers for thirty years just as constrained birds in the cage which long for wooded hills and constrained fish in the pond which yearn for flowing hills, he eager to be farm from the madding crowd and to reap his hometown, So he did as he wanted to be. In the poem, farmland. lawn、cottage、elm、willow、eaves、chimneys 、dog bark etc.embody the beauty of nature. Finally he lived a free and easy life again which are poet's individual and directly experience.Conclusion:"Idealism" and "realitism" are refered to in the treati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pastoral poem, of course, the difference are not surface, it can not contained completely by the two abstract terms. In fact, there are the sameness in this poem of such style, for instance, Tao Yuanming also expected and pursued the Utopia while he lived a peaceful pastoral life, and realistic poems such as (The Deserted Village) composed by Thomas Gray. And William Wordsworth's pastoral poems about near lakes in northwestern England. The difference we discuss in this thesis just only an aspect of them, which we hope that it can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of two different kind language.Bibliography:【1】乐戴云等,1993年,<世界诗学大词典>. 春风文艺出版社.【2】朱光潜: 1997年, <诗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3】狄兆俊, 1992年, <中英比较诗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作者简介:王珊槐(1983.10-),女,汉族,海南海口人,大学本科,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关键信息项:1、中西方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方诗歌起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起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发展历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发展历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西方诗歌的题材和主题中方诗歌常见题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常见题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主要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主要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西方诗歌的形式和结构中方诗歌的形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形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的结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结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西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中方诗歌的语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语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的韵律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韵律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中西方诗歌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中方诗歌的创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创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的表现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表现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中西方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11 中方诗歌起源中方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第一篇: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山水田园诗虽然描写的是自然风景,但主题思想却非常广泛,诗歌没有国界,但诗人们都善于借用山水等主题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几乎同时成熟于晋宋之际,至盛唐兼并合流形成山水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西方的自然抒情诗是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产物,是西方诗坛一株惹人注目的奇葩,二者都是诗人们回归自然的产物都以追求自由、寄意山水、在客观景物中寓主观情像为主要特征,但是,由于分别是中西不同文化的产物,受不同哲学思想美学传统的影响,又在诸多方面迥然异趣,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代表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主要以自然抒情诗闻名于世的诗人有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

1 中西山水诗歌的相似性首先,人们在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心灵回归到最初的自然和纯净,忘记世俗的一切,沐浴在这种天然纯净的田园中,诗人用自然的美来驱赶心中的烦闷和庸俗,用山水田园美景去抒发心中的美好的情感,在面对世俗地位、权利、金钱的激烈争抢和尔虞我诈时,觉得只有心向自然才能感到到片刻的心理安宁。

因此,向往自然、返璞归真,这是中西诗人们共有的心理倾向。

其次,中西诗歌都可用来借景抒情,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抒1/ 4情模式,如:在表现欢乐之情的中诗中,诗人常用艳阳和鸟语花香,在表现哀伤之情的诗歌中,常会用衰草、残月、枯荷等景象。

英诗表现欢乐之情的景象常有燕子呢喃(swallows twitter)、蟋蟀歌唱(hedge-crickets sing)、群羊欢跳(lambs frisk)、牧笛悠扬(shepherds pipe)、布谷鸟欢叫(cuckoo)等,而表现哀伤之情的景象则有丧钟(knell)、墓地(churchyard)等。

2 中西山水诗歌的差异性2.1 在诗中寄托的情感不同中国诗人主要是以自然与官场相对,自然视为安息灵魂、完善生命的理想之所。

因此,在自然中寄托的情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脱离官场回归自然的怡悦之情,二是不入流俗遗世独立的孤傲之志。

就中西方诗歌审美谈谈你的看法(20分)

就中西方诗歌审美谈谈你的看法(20分)

就中西方诗歌审美谈谈你的看法(20分) 答:就中西方诗歌审美的看法,还是有差异的。

就中西方诗歌审美谈谈你的看法(20分)如下:
中国诗学在意象的诗思方式上,-方面坚持“意随象出“的感物的表现传统,另--方面自觉地接受了西方现代诗学突出“象从意出"的体验的意象表现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主客观统一的整体思维,因而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诗学观主张“意”与"象"的应合,主客体和谐一致。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意象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每--物象从视角上审视仍是物象本身。

但在情绪逻辑上则都应合着作者“断肠"之情,,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正是基于这种主客体相应和的观点,中国诗歌的意象营构从《诗经》开始就-直是沿着“意随象出"的方向展开的,形成了-种感物寄兴的诗思方式。

所谓托物寄思,“意随象出“等,皆突出了客观物象对诗人主观情志的感发,启悟和承载作西方诗学中的意象规则更多强调意象的主体性意
义。

即使在深受中国传统意象诗艺影响的西方意象派诗人那里,意象也主要是一种主观的产物。

西方诗学象观念中的主体性倾向是十分鲜明的。

它在意象的成方式.上与中国诗歌传统的“意随象出"相异,体现为一种"象从意出"的特征,更突出一个主观化的世界。

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

史历和治政于重侧诗园田水山国中
2
。 了 过 不 显 明 再 是 也 理 道 的 中 其� 用 引 为 广 ” 吗 远 会 还 天 春� 临 来 经 已 天 冬 “句 名 的 中》 颂 风 西 《 �2281-2971� 莱雪。刻深理哲�路之生人喻路之然自以� ”行兼难惜可�分路两中林“ �道写》路的择选未《 � 3691-4781 � 特 斯 罗 弗 人 诗 国 美。 理 道 的 乐 寓 中 苦、 苦 寓 中 乐 示 揭 了 为 是 就� 喜 写》 歌 之 冬 《 � 悲 写》 歌 之 春 《 �6161-4651� 亚比士莎�念观的”恒永是美“了述阐而进�亡消会不远永声歌的地大现发中声叫的鸟从》蟀蟋与蝈蝈《 � 1 2 8 1 - 5 9 7 1 �慈 济。 理 哲 少 不 了 现 表 中 然 自 写 在 也 诗 然 自 方 西。 因 原 本 根 的 用 重 受 不 士 之 能 才 了 示 揭� 》松底涧 郁郁《思左� ”朝一非来由�然之使势地。苗上山离离�松底涧郁郁“ �理哲活生的清者观旁�迷者局当了示揭 � 》壁林西题《轼苏� ”中山此在身缘只�目面真山庐识不“ 。考思的会社和生人对了现表都诗园田水山西中 。了士卫的由自做心决�奋振情心尽不他�后景风和化文的士瑞、腊希、亚尼巴尔啊、牙班西、牙萄葡了睹目 在�国祖开离地愤悲德尔罗哈公人主的》记游德尔罗哈
�究研较比学文�向方究研�师讲�女� �-3791�颖 陈�介简者作 41-1-8002�期日稿收
而 乐 之 下 天 后 � 忧 而 忧 之 下 天 先 “了 达 表 是 更� 后 景 风 的 湖 庭 洞 写 描 在 淹 仲 范� � 》 岳 望 《� ” 小 山 众 览 一� 顶 绝 临当会“ � 志 壮 情 豪 的 己 自 了 发 抒� 时 山 泰 临 登 甫 杜。 负 抱 和 襟 胸 的 任 己 为 下 天 以 了 现 表 都 诗 园 田 水 山 西 中 。等等�苦痛的恋失了现表》月对《 �2 3 81 -947 1�德 歌国德�情之思乡的沉深了发抒》思乡 上海《 � 9 8 8 1 - 2 1 8 1 �宁 朗 布� 情 之 郁 忧 的 己 自 了 发 抒》 滨 海 佛 多 《 � 8 8 8 1 - 8 2 8 1 �德 诺 阿� 多 很 也 型 类 的 遇 际 人 个 现 表 方 西 。 的 遇 际 人 个 等 遇 不 才 怀、 亡 家 而 破 国 因 、 浮 沉 海 宦 现 表 歌 诗 园 田 水 山 国 中 些 一 有 还 � 象 景 惨 悲 写� 》 楼阳岳 登《 甫杜� ” 舟 孤 有 病 老� 字 一 无 朋 亲 “ � 怀 情 乡 思 写� 》 楼 鹤 黄 《颢 崔 � ”愁人使上江波烟 �是处何关乡暮日“ �情 心 闷 苦 写� 》 旧 感 楼 江 《嘏 赵 � ” 天 如 水 水 如 光 月� 然 渺 思 楼 江 上 独 “ 。遇际的人个了现表都诗园田水山西中 。态心逸隐的者作出映反不无� � 》岩龙《� ”足自然怡也胸心的傲高最/隐栖身终地此在 能若/— —/引吸心人把�醉陶地大使/溅飞花浪�腾奔河 大“伦拜 � � 》荡飘自独样一云孤像我《� ”庄山与谷溪 在浮漂地 高高/荡飘自独样一 云孤像我“斯华兹华及以� � 》雪江《� ”雪江寒钓独�翁笠蓑舟孤“元宗柳� � 》酒饮《� ”山 南 见 然 悠� 下 南 东 菊 采 “ 明 渊 陶 。 过 居 隐 曾 还� 4 2 8 1 - 8 8 7 1 � 伦 拜 、 � 3 4 8 1 - 4 7 7 1 �塞 骚、 � 4 3 8 1 - 2 7 7 1 �治 律 尔 柯 、 �0581-0771�斯华兹华�活生居隐过颂歌曾都�6871-9571�斯彭、 �3861-3951�顿尔沃、 � 2951-0651 �林格 、 � 8 4 7 1 - 0 0 7 1 �森 姆 汤。 好 爱 的 方 西 是 也� 统 传 的 国 中 是 仅 不 逸 隐。 歌 诗 的 想 思 隐 归 映 反 谈 一 谈 点 重 里 这� 数 胜 可不歌诗的身自悦愉中水山在�水山向走。想思隐归至乃情之悦愉的中然自在人了现表都诗园田水山西中 。 了来出写势气礴磅的山把�穹苍起撑地 高高并/下脚在抱环林森将们它/严庄而敢勇样一兵士像/ 位岗的 己自守坚都山座每� 》士勇的 没沉是岳山《过写也 �0491-0681�兰加人诗国美� 歌诗的烟孤、日 落、 河黄、江 长、岳五写描多很 有国中�面方观壮的然自现表在。爱可媚妩的天春和景江人 迷的夜秋了出写别分就 》春《的 �7451-71 5 1�德华 霍和》 吟江暮《的易居白。歌赞 唱然自为�观 壮和美优的然自 了现表都 诗园 田水山西 中 。处 之同共有具面方多很在� 题主种各及涉泛广诗园田水山西中。性 样多有 具�身本景风然自写描于限仅仅不题主其�物产的合结相然自的在存观客与感情观主的人诗是诗园田水山

中西方文化田园诗

中西方文化田园诗

中西方田园诗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41432054李静朱光潜先生曾说:在中国和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

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然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都不在自然。

如《诗经》中“兼霞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先进的农业文明滋养着数数代代的子民,田园诗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发展中应运而生。

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田园诗都是诗歌中的一块瑰宝。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劳作的农夫,描绘出一幅幅闲适恬淡山水田园画,借以抒情言志。

尽管同为田园诗,但由于文化传统、文艺理论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中西方的诗作也不乏差异之处。

本文主要分析中西方田园诗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差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个概念。

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带有较为浓厚的个人情感。

景物并非单纯的客观存在,而被赋予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因此在西方“天人相分”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西方诗歌中审美主体与自然难以融合统一,主体精神远远高出客体,强调我在。

被誉为桂冠诗人的华兹华斯是西方著名的浪漫主义自然诗人,他曾强调“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毫无疑问,他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有着热烈的情感。

他热爱和赞美自然,但更推崇自我意识。

在他欣赏赞叹自然景物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想象和情感,把自我延伸到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中,所创造出来的诗歌境界,也正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

正如华兹华斯在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咏水仙》中写到:“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看到“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

在这种阴郁的心态与亮丽的景物对比中,水仙给诗人受伤的心灵以慰藉,使之重新有了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中西方山水田园诗比较

中西方山水田园诗比较

中西国田园诗特点对比
• 相同点 • 表现了对自然的深情热爱,视之为灵魂安顿和栖 息的场所 • 不同点 • 中;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 者为物。达到庄子所谓 “心斋”、“丧我”的境界,物 我齐同,与宇宙大化融 合为一 • 西;有我之境。即诗歌写的是自然,着意处却全 不在自然而在 人事,景物描绘笼罩上了一层鲜明 的主体情感。
行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 2、中西文艺理论的差异。 •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西方文艺理论的基 石。亚氏认为文 艺是作家对自然的摹仿,是一种再 现、一种仿造,艺术的 最高标准就是最大程度真实 地摹仿自然。受亚氏摹仿说影 响,“写实”是西方 文学重要的创作手法,西方的山水田园诗 人都重 视再现山水之“形”,着眼于它们的外在形状、结 构、 色彩的逼真。华兹华斯的诗论明确说:“我的 目的是摹仿, 并且在可能的范围内,采用人们常用 的语言。” • 而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是“意境”。“意 境”美学传统中的 中国诗歌对山水的描绘不是质 实摹写而是虚实相生的。“意 境”理论的基本内涵 包括两个方面:“意与境会”与“境生象外”。 “意” 即作者之情志,“境”通常指物象、景色,“意与境 会”也 即通常理解的“情景交融”。刘勰《文心雕龙》中便指出“自近 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 吟咏 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秒,功在密附。”
饮酒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 已忘言。 • 陶渊明采菊时的悠然,即是南山的悠然; 鸟的倦而知还,即是他的倦而知还。这是 一种 真正冲淡而超脱、虚静而空明的境界, 是中国诗的 真境界。不独陶渊明,王维、 孟浩然、韦应物等 诗人也常能创造此境界。

浅析中英田园诗人的比较——以华兹华斯为例

浅析中英田园诗人的比较——以华兹华斯为例

浅析中英田园诗人的比较——以华兹华斯为例摘要: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是英国乃至欧洲浪漫主义诗风的开创者,也是19世纪最杰出的田园诗人。

华兹华斯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风格质朴,意境悠远,表达出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源泉这一主旨。

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和中国自然诗比较中可以看出,同一类型的田园诗华诗基调轻快,中诗低沉;不同意象的选择上华兹华斯偏柔美,中诗偏刚。

关键词:田园诗人;比较;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不仅擅长描写自然景色,更赋予自然灵魂。

通过讴歌大自然的美丽,传递出自然给人类的福祉和启迪,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共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

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湖畔派”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为华兹华斯。

他于1798年和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从拥护法国革命变成反对,于是前者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寻找慰藉,后者神游异域和古代,以梦境为归宿。

两人的诗歌合集题名为《抒情歌谣集》。

中国和西方田园诗人的比较由以下三位中国诗人与华兹华斯的诗歌进行比较体现出来。

(一)华兹华斯与陶渊明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诗歌浑然天成,仿佛鬼斧神工,看起来不仅是大自然赋予两位诗人以灵感和源泉,还替他们把诗句也一并作了,在风格清新的自然诗句中融入了两位诗人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思考。

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其笔下大自然的芬芳幽静,还能随着诗人的思想飘向远方,反省自己的人生。

诗歌欣赏犹如一次心灵旅行,读者旅行在诗人描绘的意象中,结合自己已有的意象解读和经验,想象着可能遇到的情境或同等遭遇。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马洛继承巴格莱的传统,将山水 田园诗的创作推向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1 — 0 7
基金项 目:陕西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 目 ( S L G K Y1 1 — 2 6) 作者 简介 :刘秋月 ( 1 9 7 7 一 ) ,女 ,陕西汉 中人 ,讲 师 ,硕 士 ,从事 英美诗 歌研究 。
2 0 1 3 年第3 期 ( 总第 l l 1期 )
边 疆经济 与文化
T 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 T URE
No . 3 . 2 O 1 3 G e n e r a 1 . No . 1 l l
【 作品赏析 】
中西 山水 田 园诗 歌 比 较
刘秋 月
( 陕西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陕西 汉中 7 2 3 0 0 0)
摘 要 :中西山水 田园诗 虽不乏相似之处,但也有许 多差异。具体表现在 中国的山水 田园诗是人文意识 觉
醒的必然结果, 而西方则是社会 变革发展的结果;在主题 方面, 中国侧重于政 治思想或隐逸倾 向, 而西方则偏重于宗 教和爱情 ;在表现形式方面, 中国推崇含蓄意境深远, 而西方诗歌则是直白的情感表达。
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西方没有共赏山水的传 统 , 自然诗 的出现从文学史 的角度看具 有一定 的偶 然性 。因而 ,西 方 自然诗显得 单薄 ,不 能在 文学史 中占有重要地位 。
二、主题 一、・ J — ‘ 盘 比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 u ’
山水 田园诗 是诗人 的主观情感 与客观存 在 的 自 然相结合 的产物 ,其 主题不仅仅 限于描写 自然风 景 本身 ,同时也折 射 了作 者个 人 的思 想情感 和价值 观 念 。首先 ,中西 山水 田园诗 都表 现 了 自然 的优 美 , 歌唱 自 然。 [ 3 ]如王维的 《 山居秋暝 》 ,以清丽洗 练 的语言 描绘 了初秋 山间优美和谐 的景致 ,意境 隽 永高远 ,风格恬静淡雅 。托马斯 ・ 纳什 的 《 春 》 从 多个角度 描写 了一副生 机盎然 的春 日图景 :芬芳 的 气息 、各色 的花木 、翩翩起 舞 的少女 、成双 成对 的 情侣 、嬉 闹的羊 羔 以及 啼声 悦耳 的鸣禽 ,奏响 了一

粗论中西方诗歌之比较

粗论中西方诗歌之比较

粗论中西方诗歌之比较——荒洪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习惯于把它同那些人的劳动成果联系起来,他们戴着厚厚的眼镜,拖着羸弱的身躯,在满是书籍的书房里埋头苦干的人。

算了吧!让他们象母鸡般紧贴着地面忙碌地觅食去吧,不!我要的不是这些,我要的是那些犹如雄鹰般翱翔于九天之上,让自己的视野更广、更远!以便发现更大、更甜美的目标的人。

这些伟大的灵魂喜欢浅尝则止,他们习惯于从事物运动的浮光掠影中、习惯于从事物支离破碎的片段中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本质之所在,并由此粗糙、客观地丰满、充实和再现整个事物。

他们犹如九方皋相马一样。

能完全不为表象所迷惑地发现事物的精神实质。

并以自身独特而强健的胃来吸收、消化,以便长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骨骼和肌肉。

只有这样的人才谈得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谈得上创造,他们的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最鲜活、最强劲的代表,一句话!他们是活的文化。

以致于不懈的后来者只需进入这些伟大的精魂,即可遍观整个文化的面貌和走向。

现在让我们言归正传吧,诗歌通常以情感取胜,以歌颂的主题为辅,主题是诗歌的核心,诗歌通常以爱情、自由、死亡和志向等等为主题。

一切情感的展开和运动都要时不时地围绕着它!就象九大行星必须围绕着太阳的运动一般。

很难想象没有主题的诗歌,但主题仅仅是诗歌的第一动力,诗歌的主题好似骨架,诗歌的情感好比灵魂。

那么现在问题的核心是情感如何表达才能为人所理解。

对情感而言所谓的“理解”就是让他人体验到艺术家所体验过的某种或某一系列的情感。

我们在现实常常喜欢对他人抱怨说“很痛苦、很孤独”这时作为聍听者来说他并不能理解你的痛苦和孤独,他只是从自身已有过的痛苦、孤独的情感体验来理解,这时他理解的不是你独特的痛苦和孤独,而是他自己的,那么如何让别人来理解你的独特的体验呢?这时我们常常又会更进一步、更具体地对他人描叙“我几个星期以来都是单独一个人在家,身边没有一个朋友,手又受了伤,又没有人关心如此等等”其实人们在做这些解释的时候就是对自己感受的一个论述过程!作为旁听者他只有把自身置于论述者所描绘的情境中才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到论述者所体验到的那种独特的情感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田园诗歌对比分析
作者:倪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2期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借《隐居的生活》和《归园田居·其一》对中西田园诗歌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诗中哲学思想的简要比较,以及对中西不同的艺术表达技巧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中西田园诗歌不同的审美特色,认识它们独具的艺术价值及民族特色。

关键词:田园诗;陶渊明;莱昂;对比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1
“蔑视权贵”和“归隐田园”是诗歌常见的主题,古往今来不乏有以“归隐”为题材的诗歌。

我国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描绘田园生活的篇章数不胜数。

西班牙诗人路易斯·德·莱昂(Fray Luis de León)所创作的长诗三十余首,其中最出名的也莫过于这部具有贺拉斯式归隐思想的《隐居的生活》。

虽然这两位诗人所处时间和空间距离相差甚远,但他们对于田园诗歌的描写却有很大的相似度。

下面,本文就对此展开分析。

一、中西方宗教哲学的异同
1. 《隐居的生活》中的哲学元素。

毕达哥拉斯提出“美的本质在于和谐”,他认为只有净化灵魂才可以摆脱轮回的折磨。

路易斯·德·莱昂继承了他的思想,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乌托邦”。

正如他在诗中(10-12节)描写自家果园的那样(笔者试译):“清澈的泉水啊,贪心如你,为了欣赏并增加自己的美丽,急切的从那空旷的山巅,奔流而下。

然后变得平静,在蜿蜒的丛林中徜徉,身后的土地,皆披着绿色的大衣,由五彩的花朵零星点缀。

果园内的空气格外清爽,并洋溢着万种幽香;树木在风中摇荡,发出轻柔的声音,使人忘却黄金与权杖。


此外,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是曲音乐”2,诗人因深受其影响,本篇中,路易斯·德·莱昂将他林中果园视为充满和谐之声的世外桃源,如他最后16、17节所表达的(笔者试译):“当他们可悲地,张开臂膀,怀着无法满足的渴望,拥抱那危险的权力的时候,我却能躺在树荫下歌唱。

躺在树荫下面,头戴常春藤和月桂制编成的王冠,我全神贯注的倾听,灵巧的弹拨,奏出一曲甜蜜、和谐的琴声。


2. 《归园田居五首》中的哲学元素。

陶渊明在最初,他也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也有过匡时救世的宏图壮志。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便可知晓诗人也曾壮志凌云,入世“三十年”。

从“世俗韵”、“落尘网”和“无尘杂”中,我们可以寻到佛教和道教的痕迹。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这两句透露出老子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的理想社会。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同庄子的“同乎无知,其德不高;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中追求的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如出一辙。

二、中西方田园诗的表达技巧的异同
1. 诗歌风格。

《隐居的生活》诗歌格调昂扬,在静谧的隐居生活与喧嚣的城市生活两种场景多次切换中,宣泄出对世俗的厌弃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狂热。

在诗首中,诗人用两个感叹号开头,表达出诗人对城市生活厌弃态度之决绝(笔者试译):“多么安逸的生活啊!遠离喧嚣的城市,沿着隐秘的小道,为数不多的智者也曾,这样徜徉走过;请不要去嫉妒,显贵们的生活,也请不要去崇拜,摩尔人用碧玉建造的,黄金屋顶!”诗人厌恶喧嚣的城市生活,将之比作成“惊涛骇浪”,在诗歌第14节又加以批判:追逐“黄金”和“权杖”的世人,殊不知这条海面并非是一帆风顺,当海上狂风四卷的时候,“战船吱吱作响”,“白昼瞬间变为黑幕”,到最后“金银财宝被海水吞噬”,海面上只剩下“鬼哭狼嚎的声音在回荡”。

相比之下,陶渊明的这篇情感较为中和,在安贫乐道中走向物我两空的空灵境界。

在诗中,陶渊明记录下的是炊烟渺渺、杨柳依依,而不是惊涛骇浪、暗礁险滩;记录下的是鸡鸣犬吠、深巷桑树,而不是狂风怒吼、山呼海啸。

几亩田、几间房、几株树、几种花,远处村落、鸡鸣犬吠,意象平平淡淡,但经过诗人精心构造,极为高雅。

全诗自然简约,韵味却很浓,令人心旷神怡。

2. 修辞手法。

隐喻和拟人是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营造出生动形象的意境,而且使诗歌拥有深层次的意蕴。

在《隐居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这种修辞手法,例如第3节,诗人赋予“名誉”、“言语”和“真理”生命,“不要在乎名誉是否在高声歌唱他的名字,也不要在乎是否那甜言蜜语将真理谴责的罪过赞颂。

”诗人将满腔的愤恨注入诗作,使作品拥有一种感染读者的力量。

第13节到14节,诗人描绘了一幅鬼哭狼嚎的“海上遇难图”。

其实,这场“海难”更是一种隐喻,隐喻着追求名利人群最终的下场。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也惯用隐喻的修辞手法推动诗歌发展。

前六句中,“俗韵”和“尘网”代指黑暗的官场生活;“丘山”、“旧林”和“故渊”则指大自然美好的去处;但“羁鸟”和“池鱼”又何尝不是自身形象的象征。

在后八句的田园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动静结合,由远及近,将田园风光写得清新幽美,又生动喜人。

“方宅”、“草屋”、“后檐”、“堂前”、“远村”、“墟烟”、“深巷”、“树巅”,不过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隐喻着大自然。

结尾两句,“户庭”、“虚室”与“尘杂”、“樊笼”形成对比,也分别隐喻着田园生活与世俗生活。

参考文献:
[1]Pablo Garc ía castillo: La armon ía en Fray Luis de León, Universidad de Salamanca,2013.5.
[2]罗伯特·罗素著:《西方哲学史》,刘常州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