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农作物种业的考察报告
美国usda农业报告
美国usda农业报告美国农业部(USDA)每年都会发布农业报告,其中包括各种作物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等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全球农业市场的决策者、投资者和其他相关人士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将就美国USDA农业报告进行一番探究和分析。
报告内容美国USDA农业报告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月度报告,一种是年度报告。
其中,月度报告主要关注美国主要作物的生产和销售情况。
而年度报告则更加全面,包括对美国主要作物产量、供需关系、价格走势、出口情况等各方面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月度报告中,美国USDA主要会更新主要作物如玉米、大豆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和收割进度。
此外,还包括销售情况方面的数据,例如玉米和大豆的销售件数和出口情况等。
这些数据对于投资者和相关人士来说,可以提供及时的市场参考。
对于年度报告来说,美国USDA主要会发布各种农产品的全球产量和储存情况等相关数据,以及分析和预测未来的农业市场走向。
此外,还会发布一些专门的报告,如“世界农业供需情况和积累”(WASDE)等,对全球农产品供需关系和出口量等做出预测。
数据意义美国USDA农业报告的数据意义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对决策者和投资者进行市场预测和投资决策,同时也为全球农业市场的平稳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些数据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决策和预测中,例如投资组合、粮食储备和农产品进口和出口等。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USDA农业报告的数据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它们也受到了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天气、政治和金融不确定性等,它们都可能导致农产品市场波动。
因此,决策者和投资者需要谨慎对待这些数据,结合其他市场因素进行决策。
总结美国USDA农业报告为全球农业市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它对于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平稳发展和决策者的市场预测和投资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决策者和投资者在使用这些数据时也需要谨慎对待,结合市场的整体情况进行决策。
美国玉米种植技术
美国玉米种植技术玉米是美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在美国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
以下是关于美国玉米种植技术的详细介绍。
1. 土壤要求:美国玉米种植技术首先要求选择适宜的土壤。
玉米对土壤的适应性强,但更喜欢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
美国农民通常会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测试,以确定土壤的肥力水平和酸碱度。
这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
2. 品种选择:美国玉米种植技术强调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
美国农业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玉米品种的改良和培育。
选用耐旱、抗虫害、高产等特性的品种可以提高产量和抗病能力,同时有助于降低农药使用量。
3. 播种时间:美国玉米种植技术要求合理的播种时间,以确保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而言,美国农民会在春季早期进行播种。
这样可以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充足的阳光,有利于玉米的出苗和生长。
4. 施肥管理:美国玉米种植技术强调科学合理的施肥管理。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植株的需求,美国农民会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
通常会在播种前施肥,然后在生长季节进行追肥,以满足植株对养分的需求。
5. 灌溉技术:美国玉米种植技术注重科学高效的灌溉技术。
虽然美国部分地区有较为丰富的降水资源,但在干旱地区,农民会采取灌溉措施确保玉米的水分供给。
常用的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滴灌和旋转喷灌等。
6. 病虫害防治:美国玉米种植技术重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随着农药的发展和应用,美国农民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玉米的病虫害。
此外,通过合理的轮作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7. 机械化管理:美国玉米种植技术借助机械化管理的优势,提高了种植效率和质量。
农民使用各种农机设备进行土地的准备、播种、收获和后续作业等。
机械化管理不仅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还保证了玉米的均匀生长和质量。
8. 农业科技应用:美国玉米种植技术积极运用农业科技进行创新。
如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玉米种子,提高抗虫害和耐旱性能等。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近年来,种业发展成为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之一。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种业发展国家之一,其种业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本文将从政府支持、市场机制、科技创新等方面对美国种业发展经验进行探析。
美国政府对种业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农业政策,鼓励农民进行种业发展。
政府加大种业科研投入,提供补贴支持,为种业企业提供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推动种业创新发展。
政府还加强了农业产学研的合作,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支持,帮助农民提升技术水平和品种选择能力。
美国种业发展充分依赖市场机制。
美国种业市场相对开放,种业企业自由选择经营方式和市场渠道,并且市场竞争程度较高。
美国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种子生产、种苗培育、农业机械、农业科技等环节,形成了一种相对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种业企业通过不断进行市场研究和开发,掌握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反馈调整产品品种和质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美国注重科技创新对种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美国种业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
通过科技创新,美国种业不断推出高产、耐逆性强的新品种,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种业企业还通过基因改良技术,不断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生态环保性,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和健康要求。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主要体现在政府支持、市场机制和科技创新三个方面。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政策层面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种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论北美大豆的育种现状及其启示
论北美大豆的育种现状及其启示北美大豆的育种现状分析1.大豆遗传资源的收集及评价美国农业部(USDA)科研人员先后举行两次大规模调查。
Dorsett 于1924~1926年在中国东北部收集1500份大豆资源,并送回美国。
此后,Dorseet和Morse又于1929~1931年从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收集约4500份资源。
现在,美国农业部设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大豆遗传资源基因库,保存有19000多份大豆种质资源。
另外,作为美国大豆遗传资源的长期保存库,同样的资源还保存在美国马里兰州的贝尔茨维尔和密西西比州的斯通威尔。
上述基因库保存并续繁了极为宝贵的种质材料,并对保存种质的形质性状进行系统评价,为世界大豆育种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位于加拿大中南部城市萨斯卡通的加拿大农业部基因库,仅保存极少量的大豆种质资源,大部分加拿大育种家的育种研究,都要依赖于美国收集的资源。
随着人类有目的选拔活动的不断深入,在野生大豆的进化演变过程中,大豆遗传变异基础愈加狭窄,遗传多样性也异常低下。
其主要原因是野生种有的最低碱基序列多样性,随着作物化的演变进程被减半,稀少的等位基因81%被遗失,遗失基因的60%是具有显著变化特性的等位基因。
2.北美普通大豆的遗传改良育种在北美通常认为,新开发品种对大豆增产的贡献率最大,每公顷年增产幅度大约在23kg[13]。
在过去70多年时间里,北美大豆育种家们主要致力于提高大豆产量、品质以及病虫抗性、倒伏抗性等研究。
在大豆广适性品种开发方面,也由美国北部扩大到加拿大南部等高纬度地区。
有关作物改良的研究,1985年前,主要由公立研究机构主导。
此后,美国私立研究机构已取代公立机构,主导大豆新品种的开发研究。
尤其是最近40多年来,私立研究机构的贡献率正呈逐年提高的趋势。
在美国中部和南部地区,育种家们多利用淡季闲置下来的保护地苗圃等作为加代繁殖的场所,来加快选育进程。
所采用的育种方法多为系谱法、单粒传法、回交选育法或者混合改良法等。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种业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美国,种业发展经验丰富,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种业大国之一。
本文将探析美国种业发展的经验。
美国在种业科技研发上投入巨大。
美国拥有先进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业科技研发。
在种子育种方面,美国致力于培育优质高产的新品种,通过遗传改良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产量。
美国还运用遗传工程技术,开发转基因作物,如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等,提高作物的品质和抗逆能力。
美国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共享种业科技成果,不断推动种子育种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美国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进行种子研发。
美国建立了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新品种的授权和保护进行监管。
专利制度为种业企业提供了创新的动力和保护。
种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进行育种研发,通过专利保护,促使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种子的质量、产量和适应性,促进整个种业的发展。
美国也鼓励种业企业进行合作和联盟,共享技术和资源,形成良性竞争和合作关系,提高整个种业的竞争力。
美国注重种业市场化运作,加强市场监管。
美国建立了健全的种子市场体系,鼓励种子企业进行市场化经营,提高种子的竞争力。
美国还通过市场监管机构对种子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保障种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稳定发展。
美国还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合作,加强种子出口和技术交流,拓展种子的市场和合作机会,推动种业的国际化发展。
美国注重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种子市场化发展,美国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美国政府和种子企业联合举办农业培训班和技术交流活动,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和种子使用知识,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美国还建立了农业技术咨询机构和农民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和支持,帮助农民提高种子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主要包括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技研发、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化运作和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美国农业情况考察报告
美国农业情况考察报告作者:傅汝仁农村经济研究 2000年01期最近,我随省农业厅组织的山东省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培训团,对美国的农业特别是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情况进行了考察。
考察发现,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高度重视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同时制定了新的农业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农业正在发生一次新的革命性变化。
我认为,我国与美国虽然制度不同,但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农业的几个特点1.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且专业化程度高。
农场是美国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90%左右是家庭农场。
其余是合作农场、公司农场。
所谓公司农场,就是股东在10人以上的股分制农场,这是本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
由投资者、经营者、生产者三个层次组成,以经营者为中心。
经营者必须善于农业经营。
投资者向公司农场投资,坐收利润,年回报率一般为8%。
生产者一般是若干个资金短缺、经营能力不强的家庭农场,他们按公司的计划生产,公司向他们提供生产资料,产品全部交公司统一经销。
按照合同规定,完成任务的农场,公司给一定的报酬,完不成任务的,自己承担经济损失。
农场基本上都是专业农场,有的是专门种植大田作物,有的是专门种植蔬菜或水果,有的专门饲养牲畜或家禽。
种植业农场的规模大小不等。
新泽西州是全美人口密度最大的州,每个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大都在75-100英亩(1英亩=6.07亩)。
据介绍,全国最大的农场经营规模达2万多亩。
在纽约长岛地区我们参观了一个家庭农场,农场主是广东人,57岁,大学生,学的是无土栽培。
农场土地面积60英亩(近400亩),由他夫妻二人经营,农忙时雇五、六个工人。
因靠纽约比较近,所以主要是种植蔬菜,他种了68种菜,酸甜苦辣咸都有。
他家中住一座二层小楼。
我们在纽约近郊一农贸市场考察时,对一摊位进行了重点调查,这位农场主经营160英亩土地,专种蔬菜,大椒有26种,西红柿有65种,还有各类瓜菜。
美国、德国、日本,种业发展分析
美国、德国、日本,种业发展分析美国种业变形记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种业公司中,美国企业占比不小。
这辉煌业绩的历史,其实不过90年。
从普通农户自留种子到出现跨国集团,美国种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与转型。
在十九世纪末期,美国农民和其他在土里刨食的全球同行一样,都要从上一年的作物中留出种子,农民们从没听说过种业公司这种事物。
到20世纪初期,情况发生了改变,公共研究人员开发出高产杂交玉米品种。
大约从1915年开始,美国开始流行种子认证计划,商业种子市场的作用日渐扩大。
自1930年代开始,私营部门在杂交玉米种子商业市场中的作用显著增加。
不过,大多数商业种子供应商都是小型的家族私人企业,缺乏研发资金,所以种子企业的主要工作是繁育和出售在公共领域开发的种子。
至于改良植物品种的工作几乎完全由大学、国家农业试验站以及其他公共机构承担。
从1930年开始,情况发生了改变。
彼时,虽然大多数公司仍专注于生产和出售种子,但也有一些公司制定了内部研究和育种计划,力图改进现有的杂交种。
到1944年,美国在种子玉米市场的销售额已扩大到超过7000万美元,玉米种子成为美国种子行业的核心业务。
到1965年,美国有超过95%的玉米地都种上了杂交种子。
产业扩张还产生了足以支持植物育种研发的利润。
通过不断改进产品,私人种子公司获得了得以维持玉米种子市场健康成长的长期能力。
从1970年开始,随着《植物保护法》的颁布,美国种业进入了现代产业时代。
《植物保护法》和随后的修正案以及相关仲裁,通过保护新植物品种专利权等方式,极大激发了私营公司进入种子市场的热情,这也开启了美国种业公司的大兼并时代。
纵观整个十九世纪70年代,随着大型化工制药跨国公司进入种子行业,多数小型种子公司消失了。
《植物保护法》通过之后,制药、石化和食品跨国集团先后收购了50多家种子公司。
这些大型公司拥有研发所需的各种资源。
随着收购浪潮的兴起,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多家公司已经跻身全球种业前列。
北美大豆种植报告
北美大豆种植报告简介大豆是一种重要的作物,被广泛种植于全球许多地区,其中包括北美洲。
北美洲对大豆的种植具有独特的优势,拥有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同时也有发达的农业技术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本报告将介绍北美大豆种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美大豆种植概览北美大豆种植区域北美洲的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
美国是北美大豆的主要种植国家,涵盖了广阔的种植区域,包括美国中西部的大平原地区和一些东部州。
加拿大的大豆种植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
北美大豆产量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北美洲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地之一。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其产量占据了全球总产量的近一半。
加拿大的大豆产量相对较小,仅占北美洲总产量的一小部分。
北美大豆种植条件气候条件北美洲拥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来种植大豆。
大豆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度的降水以及适宜的温度来生长。
北美洲的气候变化适宜大豆的生长,尤其是美国中西部的大平原地区,其干燥的气候和丰富的阳光为大豆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土壤条件北美洲的土壤条件也非常适合大豆的种植。
大豆喜欢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和适度的土壤酸度。
美国中西部的大平原地区的土壤富含有机质,并且具有较强的肥力,非常适合种植大豆。
北美大豆种植技术播种时间北美洲的大豆播种时间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在春季气温回暖之后,土壤开始解冻,适合进行大豆的播种工作。
美国中西部的大平原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初进行大豆的播种。
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种植的大豆植株数量。
根据不同的品种和栽培目的,种植密度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北美洲的大豆种植密度在每亩15,000到20,000株之间。
施肥适当的施肥对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
北美洲的大豆种植一般会在播种前给土壤施加适量的肥料,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此外,在大豆生长过程中,根据植株的营养需要,也会进行追肥作业。
北美大豆种植的发展趋势种植面积扩大随着全球对大豆需求的增长,北美洲的大豆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其种业发展经验备受关注。
美国农业拥有发达的科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丰富的资源优势,这些都是美国种业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美国种业发展的历史、特点、体制以及经验等多个方面进行探析,希望能够为我国的种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美国种业发展的历史美国的种业发展可以追溯至17世纪的殖民地时期,当时的殖民者们带来了各种作物和动植物品种,逐渐在美洲大陆上进行了大规模引种试验。
随着美国国土的不断扩张和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种业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体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种业迎来了辉煌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种业革命”。
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的广泛应用以及新品种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量。
美国种业还积极开展了品种改良和选育工作,为美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农业种业更是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农业生产国之一。
1. 科技创新驱动美国种业的发展禤受益于科技的不断创新,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在品种改良、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和研究工作。
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手段,使得美国农业种业在遗传改良、病虫害防治、生产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得美国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丰富的资源优势美国拥有广袤的耕地、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美国种业得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成为了全球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3. 先进的管理模式美国种业在管理模式上非常先进,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和创新活跃度很高。
美国政府也对农业提供了丰厚的扶持政策,使得农业生产者能够更好地保障其利益。
美国种业发展的体制包括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农业企业、农民组织和政府部门等多个方面。
美国农业部在种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该部门通过扶持农业科技研究、品种审定、种子生产和质量监督等多种途径,为美国种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美国的玉米种植周
美国的玉米种植周美国的玉米种植业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之一,美国的玉米种植业直接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和市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美国玉米种植业的规模。
根据统计数据,美国每年种植的玉米面积超过9000万英亩,年产量超过130亿蒲式耳。
这使得玉米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美国农业的支柱产业。
在美国,玉米主要种植于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因此,伊利诺伊州、艾奥瓦州、内布拉斯加州等地成为了主要的玉米种植区。
这些地区不仅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而且土地面积辽阔,为大规模种植提供了便利。
美国的玉米种植业以高效率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为特点。
农业科技的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美国农民能够生产出世界上最高产的玉米。
他们广泛使用现代农机和高科技种植技术,如GPS导航系统、自动收割机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此外,美国农民还通过种植转基因玉米,提高耐病虫害能力和产量,确保了玉米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美国玉米种植业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美国政府通过提供补贴和贷款等方式,鼓励农民种植玉米,并保护农民利益。
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确保收入和抵御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
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推动玉米出口和国内消费,提高了玉米的市场需求和价格,进一步促进了玉米种植业的发展。
美国的玉米种植业不仅为国内市场提供稳定的玉米供应,而且出口量也非常高。
在国际市场上,美国的玉米以高品质和竞争力强而闻名。
美国玉米出口主要面向亚洲、南美和欧洲等地。
作为全球主要粮食国家之一,美国的玉米出口对于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美国的玉米种植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玉米价格的波动对农民的收入产生了影响。
由于市场供应和需求的变化,玉米价格经常波动不定,这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可能对玉米种植造成严重影响。
干旱、洪水和病虫害等因素可能导致玉米产量下降,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
关于美国农作物种业的考察报告
在 1 世纪末期 , 8 北美第一家经营蔬菜种子的公 司在费 城 成 立 , 15 到 80年 全 美 有 种 子 公 司 4 0多 家 , 要 经 主
营 蔬 菜 、 卉 和 牧 草 种 子 。 18 美 国种 子 贸 易协 会 花 83年 ( S A) 立 , 种 子 企 业 和 经 销 商联 系起 来 , 始 关 AT 成 将 开
寸 种业 田
种 论 考 报 业 坛- 察 告
关 于美 国农 作物种业 的考察 报告
中国种子协会 赴美 考察 团
2 1 年 9月 2 日至 3 01 0 0日, 国种 子 协 会 考 察 团 中 值 , 营种 子 公 司育 种 投人 持续 增 加 , 超过 公 共科 研 私 并 机 构 研 发 投 入 。特 别 是 一 些 农 化 、 药跨 国企 业 涉 足 制 种 业 , 开 了新 一轮 整 合 并 购 , 后 形 成 了杜 邦 先 锋 、 展 先 孟 山都 、 正 达 等一 批 跨 国种 业 集 团 , 先 在运 作 资本 、 经 营 规 模 、 发 能 力 、 场 营 销 等 方 面 积 累 了雄 厚 的 实 研 市
1 美国农 作物种业基本情 况
美 国农 业 自然 资 源 丰 富 , 产 条 件优 越 , 植业 规 生 种
模化 、 区域化 、 专业化 、 现代化水平 高, 有著名 的玉米 、
小 麦 、 豆 、 花 等 作 物 生 产 带 , 业 集 中度 , 势 明 大 棉 产 优 显 , 产 品 出 口贸易 量长 期 位 居世 界 第一 , 世 界 农业 农 在 及 国 际农 产 品市 场 的地 位 举 足 轻 重 , 与其 拥 有 发达 这 的现代 化种 业 密不 可分 。
也 占有 2 % 市场 份额 。 5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美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其种业发展经验备受瞩目。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美国种业不断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对美国种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探析,从政策、科技和市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种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政策对种业发展的推动美国政府在农业领域一直扮演着积极推动和引导的角色。
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首先是实施农业补贴政策。
美国政府对农业领域给予一定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行生产经营。
其次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进行资金支持,并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提高种业生产效率。
政府还鼓励企业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外国先进种业技术和品种资源。
美国政府还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种业发展。
通过科研项目的扶持,激发了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的创新激情,推动了种业技术的不断进步。
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科技对美国种业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美国在种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首先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
美国农业部门通过基因改良技术,培育出一系列抗病、抗逆、高产的优质作物品种,大大提高了作物的生产率和品质。
其次是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
通过GPS、遥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美国农业中能够实现作物的精细施肥、精准浇水和精细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美国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美国农业市场化程度高,市场化运行机制成熟,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高。
在市场的引导下,农业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活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产品消费国之一,逐渐成为美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这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美国加州农业
美国加州农业生产与农业研究的现状及特点作者:郑玉生张智奇王少鸥1.加州农业生产的概况地处太平洋东海岸的加州,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因此形成了若干主要农业产区。
加州地形狭长,大体呈南北走向,中部由于高山包围形成一个长上百千米、宽数十千米的峡谷平原。
总体上该州农业区可分为南加州(Southern California)、中部峡谷区或称圣瓦金峡谷(Central Valley Or San Joaquin Valley)、中部海岸区(Central Coast),以及北加州(Northern California)等农业集中产区。
各农业区作物布局、主栽种类品种均有各自特点。
截至2001年底,该州农场总面积为1121万hm2,农场总数88000余个,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多达350余种。
然而,主要的农业耕种与经营集中在可灌溉面积范围内,约为352万hm2,加州农业生产强调区域化布局和良种化栽培,在不同适宜地区种植有各类大田作物如水稻、棉花、牧草等,而各类水果蔬菜更是种类品种丰富。
大多数农产品尤其是水果蔬菜均排美国前3名。
加州的农产品不但自给有余,更畅销全美及世界各地,其农业生产也由此而世界闻名。
2.加州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2.1 规模化经营与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与区域化布局是加州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之一。
如上所述,加州农场总数现有88000余个,平均面积在127.4hm2。
农场总数较1950年的144000个大幅度减少,目前基本保持在1990年以来的数量。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管理,增加经济效益和抵御各方面的风险。
因此,加州现有3572个农场面积在202-404 hm2之间,2439个农场面积在404-809 hm2之间,2645个农场规模在809 hm2以上。
规模化经营与区域化布局还体现在农业主产大县的布局上。
据2001年统计,全年农业收入在10-35亿美元的县有10个,均分布在主要的农业区内。
其中佛里斯诺(Fresno)、图雷尔(Tulare)、科恩(Kern)、莫塞德(Merced)、斯坦尼丝劳丝(Stanislaus)及圣瓦金(San Joaquin)县均位于中部峡谷农业区。
美国花生产业发展情况
美国花生产业发展情况一、美国花生产业基本情况美国花生近年种植面积约1000万亩左右,亩产平均260公斤,总产约260万吨。
美国花生种植有11个州。
花生种植排面积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乔治亚洲、德克萨斯洲、亚拉巴马洲和弗罗里达州,2016年,四个洲面积分别是432万亩、 183万亩、105万亩和88.2万亩。
美国不是世界花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却是世界花生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
无论在花生良种使用、标准化花生生产基地建设、全程机械化生产、种子包衣精播、平衡施肥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面,还是收获储藏等产后处理和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方面,都代表着世界花生产业最高水平。
二、主要成效、做法及经验(一)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美国十分重视花生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美国的科研设施、手段和人才堪称世界一流。
1、加速培育利用优质品种美国花生品种分兰娜型(珍珠豆型,占60%)和弗吉尼亚型(普通型大花生,占40%)两大类型。
在高油酸花生的选育、推广和产业化开发方面,美国发展进程较快,目前高油酸花生使用面积占30%。
油酸能软化血管,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而且油酸含量越高,花生耐贮性越好、货架寿命越长,在国际市场上这类花生的价格较高。
由于美国花生重点用于作食品,品质方面近年来注重选育高油酸、低脂肪品种。
和美国相比,我国高油酸花生品种在栽培技术研究、生产基地建设、产业化开发利用等方面还都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一些大型的油脂、食品加工企业对高油酸花生的需求急剧增加,因而不得不从美国和阿根廷进口高油酸花生,以满足国内需求。
2、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大农场实现了智慧农业,使用卫星和微机进行花生田的平衡施肥。
美国各花生产区的技术推广机构,都能按照土壤分析结果、产量要求,提供确保花生高产所需施肥的种类和数量。
美国花生的施肥突出特点是节肥增效,降低成本。
一是强调前茬施肥,把花生所需的肥料施在花生前茬作物上。
二是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和花生的需肥特点科学施肥。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美国作为世界上农业、种业领先的国家之一,其种业发展经验备受关注。
美国在种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包括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导向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本文将从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三个方面对美国种业发展经验进行探析。
一、政府支持在美国,政府对种业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资金支持、政策倡导等多种途径推动种业的发展。
首先是立法保障。
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护种业的权益,鼓励农民参与种业发展,并且保障种业企业的合法权益。
其次是资金支持。
美国政府在种业发展上向农民和种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和补助,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发展。
再次是政策倡导。
美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倡导,鼓励农民和企业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模式和科学理念,持续提高种业发展水平。
这种政府支持对于种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为农民和种业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减轻了他们的负担,提高了种业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府支持也为种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政府的支持,种植业得以快速发展,成为了美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技术创新在美国,技术创新是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美国农业部和科技部门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尤其是在种业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通过技术创新,美国种业得以不断更新和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技术创新为种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技术创新,美国种业在种植技术、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美国在转基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种业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技术创新也提高了种业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其在国际市场上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三、市场导向在美国,市场导向是种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美国政府和企业始终将市场需求作为种业发展的重要指导,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调整生产布局,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
赴美国农作物种业的考察报告
赴美国农作物种业的考察报告赴美国农作物种业的考察报告范文20** 年9月20日至30日,中国种子协会考察团赴美国衣阿华、密苏里等地考察该国农作物种业及跨国种子企业,先后访问了美国种子贸易协会(asta)及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公司和部分中小企业,了解美国种业科研最新进展,参观跨国公司商业化育种实验室、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种子生产加工机械及田间品种展示,并与种子企业及其育种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取得了一些考察成果和体会。
1.美国农作物种业基本情况美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种植业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高,有著名的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作物生产带,产业集中度,优势明显,农产品出口贸易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农业及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与其拥有发达的现代化种业密不可分。
1.1种业发展历程美国种业有200多年历史。
早在十八世纪末期,北美第一家经营蔬菜种子的公司在费城成立,到1850年全美有种子公司40多家,主要经营蔬菜、花卉和牧草种子。
1883年美国种子贸易协会(asta)成立,将种子企业和经销商联系起来,开始关注种子进出口关税、邮寄收费等具体问题,并在其后的100多年中不断呼吁美国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参与开拓国际市场,对促进美国种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种业乃至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十世纪初,随着杂交育种及杂交优势利用成功应用于农作物育种,1926年华莱士创办了世界第一家杂交玉米种子公司(即先锋公司),一批私营种子企业也应运而生,并陆续由蔬菜、花卉种子拓展到粮油作物。
这些种子企业多数是规模较小的家庭经营企业,鲜有育种研究,品种选育主要由公共科研机构、农业大学承担。
随着美国植物专利法(1930年)、联邦种子法(1939年)、植物品种保护法(1970年)等法律的颁布,很多种子公司开始增加育种投资,随之引发了多次企业兼并扩张的热潮。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种业市场不断增值,私营种子公司育种投入持续增加,并超过公共科研机构研发投入。
美国粮食现状分析报告
美国粮食现状分析报告近年来,美国的粮食产业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
这项产业涵盖了从作物种植到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对美国经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美国粮食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
据统计,美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玉米、大豆、小麦和棉花等。
这些作物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其中,玉米和大豆是最重要的两种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球前列。
美国的气候条件和高度发达的农业技术为其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美国的粮食生产呈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粮食的种植规模较大,农业用地广阔。
尤其是在中西部的农业区,广袤的平原可以种植大面积的玉米和大豆。
其次,美国的粮食生产高度机械化和科技化。
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进行种植和收割,提高了劳动效率和产量。
此外,肥料、农药和灌溉设施的使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的质量和产量。
然而,美国的粮食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气候变化对作物种植产生不利影响。
气候异常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粮食的生长和产量。
其次,土地资源受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被大量用于建设,粮食种植面积受到限制。
此外,农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年轻人更加倾向于选择其他行业,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政府和农业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投资和研发农业科技。
加强对种植技术、肥料和农药的研究,提高耐候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其次,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土壤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生态农业的实践,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鼓励年轻人参与农业生产,通过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来吸引新的劳动力加入到农业行业。
综上所述,美国的粮食产业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仍然面临气候变化、土地资源限制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希望能够克服这些挑战,进一步推动美国粮食产业的发展。
usda报告
usda报告目录1. 概述1.1 背景信息1.2 报告目的1.3 报告内容2. 主要发现2.1 农产品生产情况2.2 消费趋势分析2.3 进口和出口数据3. 影响因素分析3.1 气候影响3.2 政策变化3.3 经济因素4. 展望与建议4.1 未来趋势预测4.2 建议措施1. 概述1.1 背景信息本篇文章将介绍美国农业部(USDA)最新发布的报告,对美国农业生产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
USDA作为美国农业领域的权威机构,其报告对于了解和研究美国农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报告目的该报告旨在提供有关美国农产品生产、消费、进口和出口情况的最新数据和分析,帮助政府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更好地了解美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
1.3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涵盖了各类农产品的生产量、销售额、市场需求、供应链情况等方面的详细数据和分析,同时也对未来农业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2. 主要发现2.1 农产品生产情况根据报告显示,美国农产品生产总量在过去一年中呈现出增长趋势,特别是粮食、畜牧业和果蔬类产品的产量明显增加,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2 消费趋势分析报告还提到,美国国内农产品消费持续增长,人们对健康、有机的食品需求不断提升,这对农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3 进口和出口数据据报告显示,美国农产品的出口量持续增加,尤其是一些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出口表现出色,有效促进了美国农业的国际化进程。
同时,农产品进口量也在增长,表明美国市场对外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
3. 影响因素分析3.1 气候影响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报告中提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强调了气候智慧农业的重要性。
3.2 政策变化政策的变化常常对农业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报告中对最新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解读,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3.3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农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报告分析了美国农业发展中的经济因素,包括投资、财政支持、市场需求等方面,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
美国农业研究报告
美国农业研究报告1. 简介本文档是关于美国农业研究报告的详细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美国农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整理,旨在让读者了解美国农业的现状、问题和前景,并提供一些对策和建议。
2. 美国农业现状2.1 农业产值美国农业是全球最大的农业经济体之一。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在2019年,美国农业全年总产值达到了1.05万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2%。
2.2 组织结构美国农业由众多农场和农户组成,以及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农业组织。
农场的规模从小农场到大规模的农业企业不等。
2.3 主要农产品美国农业主要生产粮食、畜禽产品和果蔬。
其中,谷物和油料作物是美国农业的主要支柱,包括玉米、大豆、小麦等。
畜牧业也是美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牛肉、猪肉和家禽产品是畜牧业的主要生产品种。
此外,果蔬种植业也占据一定的农业产值份额。
3. 美国农业问题3.1 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产品价格波动是美国农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农产品价格受到市场供需关系、气候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时常发生大幅波动,给农民带来不确定的收入。
3.2 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是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威胁。
部分地区面临干旱和水资源匮乏问题,导致农田灌溉困难,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
3.3 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是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4. 美国农业研究和创新4.1 研究机构和大学美国拥有众多农业研究机构和大学,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和创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中,美国农业部(USDA)是主要的研究机构之一,负责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
4.2 科技创新应用科技创新在美国农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农业科技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改善了作物抗病性,无人机和卫星遥感技术提高了农田管理和监测的效率。
4.3 可持续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发展是美国农业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美国农作物种业的考察报告关于美国农作物种业的考察报告中国种子协会赴美考察团2011年9月20日至30日,中国种子协会考察团赴美国衣阿华、密苏里等地考察该国农作物种业及跨国种子企业,先后访问了美国种子贸易协会(ASTA)及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公司和部分中小企业,了解美国种业科研最新进展,参观跨国公司商业化育种实验室、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种子生产加工机械及田间品种展示,并与种子企业及其育种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取得了一些考察成果和体会。
1.美国农作物种业基本情况美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种植业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高,有著名的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作物生产带,产业集中度,优势明显,农产品出口贸易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农业及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与其拥有发达的现代化种业密不可分。
1.1种业发展历程美国种业有200多年历史。
早在十八世纪末期,北美第一家经营蔬菜种子的公司在费城成立,到1850年全美有种子公司40多家,主要经营蔬菜、花卉和牧草种子。
1883年美国种子贸易协会(ASTA)成立,将种子企业和经销商联系起来,开始关注种子进出口关税、邮寄收费等具体问题,并在其后的100多年中不断呼吁美国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参与开拓国际市场,对促进美国种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种业乃至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十世纪初,随着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利用成功应用于农作物育种,1926年华莱士创办了世界第一家杂交玉米种子公司(即先锋公司),一批私营种子企业也应运而生,并陆续由蔬菜、花卉种子拓展到粮油作物。
这些种子企业多数是规模较小的家庭经营企业,鲜有育种研究,品种选育主要由公共科研机构、农业大学承担。
随着美国植物专利法(1930年)、联邦种子法(1939年)、植物品种保护法(1970年)等法律的颁布,很多种子公司开始增加育种投资,随之引发了多次企业兼并扩张的热潮。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种业市场不断增值,私营种子公司育种投入持续增加,并超过公共科研机构研发投入。
特别是一些农化、制药跨国企业涉足种业,展开了新一轮整合并购,先后形成了杜邦先锋、孟山都、先正达等一批跨国种业集团,在运作资本、经营规模、研发能力、市场营销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加速了美国种业市场向几大跨国企业聚集。
与此同时,过去几十年里美国种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有力推动了美国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
1.2种业市场与企业现状美国是世界种业第一大市场。
据ISF统计,全美种子市场价值120亿美元,占全球种子市场价值(420亿美元)29%以上,位居世界第一。
美国种子市场主要覆盖玉米、大豆、棉花、蔬菜等作物。
近十多年来,美国转基因作物种子快速发展,目前全美90%以上的大豆、85%以上的玉米和棉花都是转基因种子,但小麦、马铃薯、水稻等作物转基因种子尚未释放。
商品种子基因专利技术费占种子市值的30%-60%。
以玉米种子为例,每袋8万粒的种子售价从100至350美元不等,售价350美元的种子基因专利费(含8种专利抗性基因)为200美元,约占种子价格60%(普通种子的基因专利费也在30%以上)。
可见,美国种业市场增值主要源于基因等专利技术的应用。
据了解,目前全美涉及种子业务的企业有700多家,其中种子公司500多家,既有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陶氏等跨国公司,也有从事专业化经营的小公司或家庭企业,此外,还有种子包衣、加工机械等关联产业企业200多家。
前几位跨国公司在美国的种子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在75%左右,许多中小企业利用大公司授权自交系或将授权基因转入自有品种,以其专业化、个性化、差异化优势,为一些农民客户提供长期服务,也占有25%市场份额。
2010年,孟山都销售收入105亿美元,其中种子及生物技术专利业务76亿美元,除草剂业务29亿美元;杜邦先锋销售收入315亿美元,其中种子业务53亿美元;先正达销售收入116亿美元,其中种子业务销售收入28亿美元。
先正在的种子业务中,玉米和大豆约占58%,其他大田作物种子占23%,蔬菜种子占10%,花卉种子种苗占9%左右。
1.3种业研发投入与分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美国种业以中小企业、家庭型公司为主,经营规模小,总体实力弱,加上品种保护不力,这些企业无力投资育种研发。
随着实用专利、植物专利、品种保护三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逐步建立,激励了私人企业投资,美国政府对育种投入也做出相应调整。
1980年《Stevebson-Wydler技术创新法》规定,联邦政府负责转化国家投入形成的科技成果并推动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转移。
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私人企业育种研发投入增长220%以上,从1976年开始就一直超过公共机构研究投入,占全美种业研发投入的60%以上。
随着先锋、孟山都等跨国公司不断兼并整合,企业育种研发投资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提升到10%以上,种子企业在育种应用研究领域已经占主导地位。
2010年,孟山都育种研发经费达到12亿美元,其中育种研究和生物技术各6亿美元;先锋公司育种研发投入10亿美元;先正达育种研发投入4亿美元以上。
不仅各大公司积极投资常规育种、生物技术研发,许多中小企业也纷纷增加投资,将授权专利技术转入自有品种或利用授权自交系配组选育新品种。
美国公立科研机构、大学以及农业部所属试验站体系逐步转向基础和公益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种质扩增及鉴定等基础性工作,大学重点开展遗传育种方法、基因及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前沿研究,种质资源和技术成果一经成熟,便逐步向种子企业转移,服务于企业商业化研发,同时为企业培养研发人才。
如隶属于美国农业部的中西部农业试验站(NCRPIS,)与衣阿华州立大学长期合作,建立了玉米、葵花、油菜等异花授粉植物种质库,通过实施玉米种质扩增计划,其玉米种质2万多个种群,可向全世界育种者免费提供。
2011年,曾是美国乃至世界玉米育种中心的衣阿华州立大学已全面停止玉米品种选育,完全转入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1.4主要法律制度美国种子立法最初源于1912年联邦种子进口法,该法案规定了种子净度和杂草种子容许标准,防止进口劣质种子;1926年该法案修订要求进口种子必须染色,警示进口种子可能不适合本地种植。
1939年《联邦种子法(FSA)》正式颁布,这是美国种业史上一部重要的综合性法律。
该法对农作物和蔬菜两类种子进口、州际运输和商业活动以及种子标签、种子广告、发芽测试、劣质种子损失测定及估价、杂草种子含量、质量描述和样本保存等作出规定,确立了标签真实性制度。
该法历经1956年和1960年两次修订,又增加了对违法起诉和种子处理化学药名及危害说明等规定。
除《联邦种子法》外,美国绝大多数州都结合本地实际颁布了州种子法,对本地有关种子事务增加了管理规定,如种子仲裁、销售许可等。
许多州种子法强调种子要满足本州需要的基本质量标准。
为便于协调各州种子法,美国农业部种子控制官员协会制定了“州统一种子法”,推荐各州采纳,目前已被大多数州采纳或采用大部分条款。
联邦种子法和州种子法都突出强调标签真实制度,保证农户正确选种。
此外,1930年美国颁布植物专利法案(PPA),对无性繁殖植物品种提供了专利保护,保护期为17年。
1952年普通专利法案将专利权扩展到农业领域,将其定义为实用新型专利。
1970年颁布植物品种保护法案(PVPA),对植物新品种实行品种权保护,授予育种者以品种权并给予18年保护期。
上述三部法为美国种业构建了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了育种者和企业合法权益,调动了投资育种研发的积极性。
1946年农业市场法案(AMA)对种子标准制定和质量认证作出要求,规定了农业部门在种子管理中的执法职责、程序以及执法部门间合作等,规范了种子管理行为。
1.5种子管理体系美国种子管理体系分政府管理和行业管理两类。
政府管理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级管理。
农业部代表联邦政府依法行使种子管理,执行机构有农产品市场服务局(AMS)、动植物检验局(APHIS)。
AMS负责种子出口和州际贸易质量检验(自愿收费)、种子认证(自愿收费)、新品种保护及品种名录、种质基因保存等;APHIS负责种子进出口及州际贸易检疫。
政府管理特别强调标签真实性,标签注明质量必须与实际质量相符,但并不强制执行种子质量国家标准,倡导种子质量认证,对商业化推广的品种不要求审定或注册。
各州农业部门设立种子管理机构,代表州政府依法行使种子管理职责,负责监督本州生产和销售种子的质量,检查质量认证证书,规范企业生产销售行为,查验种子及标签真实性,行使违法处罚权力,并对有关种子纠纷进行仲裁等。
州种子管理工作重点是执法监督。
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不仅有管理职责,还有服务和投资等职能。
政府投资仅限于基础性、公共性、非营利性建设和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等,不投资具体企业,也不资助品种选育,政府与企业无隶属、产权及经济利益关系。
美国种子行业管理组织化程度很高,大多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销售企业都有自己的协会,协会主要职能是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强化行业自律。
最重要的行业组织是美国种子贸易协会(ASTA)和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协会(AOSCA)。
ASTA成立于1883年,目前有700多个企业会员,主要为会员提供品种选育、种子生产销售等方面技术和信息服务,游说国会议员完善种子立法,促进国际贸易。
AOSCA由各州种子认证机构组成,也吸收了加、澳、新、智等国外官方认证机构,目前有50多个成员,主要制定质量最低标准和认证程序,实施种子质量认证,宣传推广高质量认证种子。
2.跨国公司商业化育种及发展趋势考察团重点考察了孟山都、先锋及先正达三大跨国公司商业化育种体系及其最新研发进展。
2.1商业化育种基本模式三大跨国公司商业化育种结构及主要流程,虽然相互区别、各有所长,但其模式基本类似,一般由育种目标决策、种质资源利用、育种技术研发、生物信息处理、田间测试评价、生产与市场反馈等模块组成。
2.1.1育种目标决策系统。
是商业化育种的中枢,决定其研发理念和发展方向,对其主要研发产品、实现途径和技术路线等进行顶层设计。
一般由少数具备丰富育种理论和经验的高层人士组成。
2.1.2种质资源利用系统。
是商业化育种材料的基础,决定商业化育种品种的遗传背景,对具有遗传多样性的种质材料进行精确鉴评和分类管理,为育种研发提供带有目标性状、特质基因等优异种质材料。
2.1.3育种技术研发系统。
是商业化育种体系的核心模块,技术含量最高,通常由常规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专利技术研发三部分组成。
以常规育种技术为主线,分子辅助育种可替代部分田间试验,大幅增加育种试验规模,显著提高育种效率,基因研发为常规育种定向提供目标基因性状、专利技术产品。
2.1.4生物信息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