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
《素问·宝命全形论》原文译文
《素问·宝命全形论》原文|译文《素问·宝命全形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古诗文,作者不祥。
记载了黄帝与岐伯关与医治的对话。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宝命全形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2)原文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2)原文宝命全形论(2) 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
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
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弃余不顾,不懂得这些道理。
所谓五大关键: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
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
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那末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麽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帝曰:愿闻其道。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
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
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
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岐伯说:凡用折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
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
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
真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象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象稷一样繁茂。
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迹的起落。
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怎样治疗实症?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原文【 XJ】什么是“宝命全形”。
“宝”通保,宝命,即保护生命。
全形,即健全形体。
本篇主要论述了人体气血虚实与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密切关系,指出人类要保护自己的形体和生命,就必须遵循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行规律来养生与预防疾病。
其次,论述了五行胜克的关系及针刺法则及行针候气的要求。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为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
第一单元 宝命全形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①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②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
③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选自《素问•上古天真论》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⑤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选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单元阴阳应象①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②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③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④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⑤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选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三单元藏气法时①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选自《素问•五藏生成》②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选自《素问•五藏别论》③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选自《素问•经脉别论》第四单元血气精神①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魂,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保命全形原文及译文
保命全形原文及译文宝命全形论原文及译文如下:一、原文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内,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
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
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二、译文黄帝问:天覆地载孕育万物,最宝贵的生灵莫过于人类。
人依靠天阳地阴的精气而生,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规律生活作息。
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大众,都希望保全自己的性命。
然而,人体的疾病隐患,却很难察觉。
等到病邪侵害越来越严重时,就会深入至骨髓,这便使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着恐惧和忧虑。
我想要解除他们的疾患,应该怎样办呢?岐伯回答说:大家都知道,食盐有咸味。
人们把食盐储存在容器里,就会逐渐气化成盐水渗出来。
人们把琴弦快要弹断的时候,就会发出撕裂破败的声音。
根部已经腐烂的树木,树冠枝叶就会枯萎凋零。
人到了病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气逆、打嗝、呕吐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如果人体出现以上的三种情形,就表明体内五脏六腑皆已衰败。
这时,以毒攻毒的药物已经不起作用,针灸疗法也无济于事。
这些都是表里全衰、血气恶性循环黯淡无光的末日景象。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原文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原文宝命全形论本篇重点:一:说明治病之道养生之法均离不开内外环境的统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是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则.二:具体阐述针刺必须懂得五个关键问题及气候的重要意义.三;指出医务工作者的临证态度.应该审察至微,全神贯注,小心用针.原文与: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
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
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内,血气争黑。
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
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
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
《黄帝内经》原⽂选读-宝命全形《黄帝内经》原⽂选读第⼀单元宝命全形(2学时)●素问·上古天真论(2学时)●素问·四⽓调神⼤论(指导⾃学)●灵枢·天年(指导⾃学)长春中医药⼤学内经教研室第⼀单元宝命全形《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
”——即世间万物,⼈是最宝贵的。
宝命,珍惜⽣命之意;全形,保全形体之意。
宝命全形,即保养⽣命的意思。
⼜称养⽣、摄⽣、道⽣。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思想和⽅法等问题。
【教学要求】1.掌握养⽣的意义、原则和⽅法,熟悉⼈体⽣长、发育、⽣殖、衰⽼的⽣理过程和肾⽓的作⽤。
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的意义;调理冲任与⽣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调神”的养⽣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对⽣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之⽣长壮⽼的过程。
【教学内容】1.上古之⼈长寿及《内经》时代⼈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的原则和⽅法。
3.⼈体⽣长壮⽼的⾃然过程,肾⽓在⽣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调神”的养⽣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始⽣的物质基础。
8.神在⽣命活动中的作⽤。
9.脏腑功能活动与⼈之⽣长壮⽼及寿夭的关系。
⼀、原⽂导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解]上古:即远古,指⼈类⽣活的早期时代。
以周代⽽⾔,上古指史前的远古时期。
王冰注:“⽞古也。
”⽞,远也。
天真:有三说,即:1、指⾃然、纯真、质朴⽆邪的天性。
《素问直解》注:“天真者,天性⾃然之真,毫⽆⼈欲之杂也。
”2、指⼈体禀赋的⾃然寿命。
⼜称“天年”、“天寿”。
3、即指先天真元之⽓。
本篇主要讨论了上古之⼈,保养天真以祛病延年的原则、⽅法、道理以及先天真⽓在⼈体⽣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故以“上古天真论”名篇。
[内容提要]1、养⽣的主要法则及其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黄帝内经两篇P
• 更代:替代。 更代:替代。 帝曰: 帝曰:“余念 残贼:残暴不仁。 其痛,心爲之亂惑, 其痛,心爲之亂惑, • 残贼:残暴不仁。 反甚其病,不可更 反甚其病,不可更 百姓聞之, 代。百姓聞之,以 殘賊。 爲殘賊。爲之奈 何?”
岐伯曰: 岐伯曰:“夫人生 於地,懸命於天, 於地,懸命於天, 天地合氣, 天地合氣,命之曰 人能應四時者, 人。人能應四時者, 天地爲之父母。 天地爲之父母。知 萬物者,謂之天子 天子。 萬物者,謂之天子。
天有陰陽,人有十 天有陰陽,人有十 二節;天有寒暑, 二節;天有寒暑, 人有虛實。 人有虛實。能經天 地陰陽之化者, 地陰陽之化者,不 四時。 失四時。知十二節 之理者, 之理者,聖智不能 欺也。
• 十二节:指人体左右两侧肩、 十二节:指人体左右两侧肩、 肘、腕、髋、膝、踝十二处大 关节。 太素·知针石》 关节。《太素·知针石》杨上 善注: 天有十二时, 善注:“天有十二时,分为阴 子午之左为阳, 阳,子午之左为阳,子午之右 为阴;人之左手足六大节为阳, 为阴;人之左手足六大节为阳, 右手足六大节为阴, 右手足六大节为阴,此为一合 一说指人体十二经脉。 也。”一说指人体十二经脉。 • 经:效法。 效法。 • 失:违背。 违背。 • 欺:超越。 超越。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4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内经 宝命全形论
内经 宝命全形论 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 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 消长变化的体现。
宝命全形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 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 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
人 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 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 上至 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 难于察知, 让病邪稽留, 逐渐发展, 日益深沉, 乃至深入骨髓, 我为之甚感忧虑。
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 【原文】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 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 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翻译】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 水来, 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 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 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 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 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原文】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 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翻译】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 当反使病势加重, 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 人们看起来, 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 究竟怎麽好呢? 【原文】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 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 人有虚实。
内经选读讲稿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内经选读讲稿第一单元:宝命全形内经选读讲稿第一单元:宝命全形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
宝命,珍惜生命的意思;全形,保全形体。
宝命全形,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摄生、养生。
正如《素问· 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一、原文导读【原文】101【题解】《素问· 上古天真论论篇第一》上古,远古时代。
天真,张志聪注:“天己始生之真元也。
”既先天之真气。
本篇论先天真气在人体生长衰老和生殖功能盛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保养先天真气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道理,故名“上古天真论”。
【提示】古今之人的不同寿命作对比,阐发了养生的重要意义;提出五种养生法则【校注】(1)法于阴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 2 )和于术数: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
和,调和,引申为恰当运用。
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跷、吐纳等。
( 3)形与神俱:形神健全。
姚止庵注:“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神形相离,行尸而已。
故惟知道者,为能形与神俱”。
形,形体;神,精神。
俱,范围副词,全也;一也。
引申作健全、和谐。
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 4 )天年: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
《尚书》云:“一日寿,百二十岁也。
”本文谓百岁,亦其约数( 5 )耗:嗜好,与前文“欲”义同。
新校正云:按《针灸甲乙经》“耗”作“好”。
是林亿等所见之《甲乙》作“好”,与今本不同。
(6 )不时御神:谓不善于驾驭、使用精神,即妄耗神气。
时,善也;御,用也。
( 7 )逆于生乐:违背生命之愿望。
《中华大字典》:乐,“愿也”。
【分析】一、养生的意义:远古时代人们寿命之所以超过百岁,是因为他们懂得养生之道,能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种养生方法,保持形神和谐协调;而现在人之所以早衰,是因为不懂养生之道,醉酒行房,以致精气耗竭,真元匮乏。
通过对比,回答了黄帝提出的问题,即人之寿命长短不在时世之异,而在人对养生的认识和态度的不同。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原文【 XJ】什么是“宝命全形”。
“宝”通保,宝命,即保护生命。
全形,即健全形体。
本篇主要论述了人体气血虚实与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密切关系,指出人类要保护自己的形体和生命,就必须遵循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行规律来养生与预防疾病。
其次,论述了五行胜克的关系及针刺法则及行针候气的要求。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为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讲解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第一单元宝命全形2● 2●●第一单元宝命全形——【教学要求】1.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
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1.上古之人长寿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3.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8.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一、原文导读[]上古天真1、2、3、[]1、2、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及生殖功能方面的客观规律,强调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举四种养生家为例,说明各种养生原则、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要求]1、掌握养生的原则、要求及其对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意义。
2、掌握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保养精气神与寿命的关系。
4、背诵原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以其德全不危也。
”“女子七岁,肾气盛,……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原文] 一级101[校注]1、春秋:指年龄。
2、时世异也?人将失之耶:将,犹“抑”也,还是之意。
意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3、其知道者:其,指上古之人。
知,懂得。
道,此处指养生之道(法则)。
意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4、法于阴阳:法,效法,取法,引申为遵循、顺应。
阴阳,指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
意为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阴阳。
5、和于术数:和,调和,此处有适当运用之意。
内经选读-宝命全形
下篇 原著选读
第一单元 宝命全形
一、原文导读
宝命,珍惜生命;全形,保全形体。宝命全形 即保养生命,又称摄生、养生。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内容节选自《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 调神大论》、《灵枢·天年》等篇。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目的要求 1.掌握养生的原则、要求及其在防病中的重要 意义和指导作用。 2.掌握《内经》内调精神,外御邪气的防病保 健思想。 3.在理解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主要 作用的基础上,掌握肾气衰竭的衰老学说、天 癸与冲任主月经胎产理论及临床意义。
原文注释:
法于阴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 和于术数: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和,调和,引申为恰 当运用。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跷、吐纳等。 不妄作劳:不要违背常规地劳作。妄,乱也,此为违背常规 之意。作劳,包括劳作与神俱:形神健全。姚止庵注:“形者神所依,神者 形所根,神形相离,行尸而已。故惟知道者,为能形与 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天年: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 不时御神:谓不善于驾驭、使用精神,即妄耗神气。时, 善也;御,用也。 逆于生乐:违背生命之愿望。《中华大字典》:乐, “愿也”。
(1)法于阴阳 (2)和于术数 (3)食饮有节 (4)起居有常 (5)不妄作劳 (6)避邪防病 (7)恬淡虚无 (8)节欲保精
(1)法于阴阳
顺应自然——法于阴阳
“阳气者,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夕而阳气 已衰,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气调神大论》
---- 《素问·宣明五色篇》
(5)不妄作劳
劳逸结合——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
宝命全形论
宝命全形论黄帝问岐伯说:苍天覆盖着万物,大地装载着万物,在天地间全部都具备的万物之中,没有比人更可宝贵的了。
人依靠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而生成,按照四季气候与人体的五脏之气相对应的变化规律而生长。
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全都想要保全自己的形体而不夭亡。
对于人的身体上的疾病,如果不了解它的实情,留存人的身体上并向体内蔓延浸透的病邪一天天加深,就要侵犯附着到骨髓了,我内心很忧虑这种情况。
我想要用针治疗这种疾病,对这件事怎么办呢?岐伯回答说:“盐的味儿是咸的,它的气味能使器皿渗出水来;琴瑟之弦将要断绝,声音是嘶裂不清的;树木陈旧衰老,它的枝叶就要凋零。
这些都像病情深重的人,他的声音逆呃;人有这三种症状的话,这就是脏腑败坏,用药物已不能治疗,用针刺也无法取效。
皮肤肌肉坏伤;恶血与肺气交争,肤色晦暗,枯槁无光。
”黄帝说:我怜念、同情病人的痛苦,心里为这件事烦乱不安,反而加重了病人的病情,我又不能以身替代。
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会认为我残暴不仁,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岐伯说:人生在地上,而命悬系在上天,天地阴阳之气的交合,这就产生了人。
人如能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天地就是用它阴精阳气养育人类的父母;能够通晓万物的人,这就叫他是天子(即掌握了自然变化规律的人)。
自然界有六阴六阳,人有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自然界有阴阳消长之寒暑变化;人有阴阳消长之虚实变化。
能效法天地阴阳变化之道的人,就不会违背四季气候的变化;能够了解十二经脉之理的人,圣智之人也不能超越他;能明察人身股肱八节之风变动、五行之气相胜交替主时、通达人身气血虚实之理的人,就有独特的见解和行动,连呵欠、呻吟、叹息这些极其微小方面的变化,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
黄帝说:人生下来有形体,是离不开阴阳之气的。
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交合,就分成了九州地域,又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月份有大小,昼夜有短长,万物一齐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它们的阴阳消长变化,是不能全部予以一一度量的。
内经选读复习重点
《内经选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宝命全形101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
和于术数: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
和,调和,引申为恰当运用。
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跷、吐纳等。
不妄作劳:不要违背常规的劳作。
妄,乱也,此为违背常规之意。
作劳,包括劳作和房事。
形与神俱:形神健全。
形,形体;神,精神。
俱,范围副词,全也;一也。
引申作健全、和谐。
天年: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
10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
恬惔虚无: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恬惔,安静淡泊。
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
103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宝命全形论
绝皮:此谓皮肤损伤。 绝:断,伤。
10
任应秋认为:“绝皮伤肉,血气争黑”应在 “其声哕”句下。作: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 泄;絃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 深者,其聲噦,(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人 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鍼無取。”
三者当指“其聲噦,絕皮傷肉,血氣爭 黑”,这样才与“人有此三者”连贯,文意才 通畅。
【译】岐伯回答说:“比如盐的味道是咸的,它的 咸味能使器皿渗出水来;琴弦将要断绝之时,发出 的声音嘶哑不清;树木陈旧衰老,枝叶就要凋零。
7
【译】人病情深重,发(出一的)声音如同逆呃之声。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 絃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 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 無治,短鍼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
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
短長,萬物并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
問其方。”方:法也,道也。
【译】黄帝说:人出生就有形体,形体离不开阴 阳的变化。天地阴阳之气相合,在地域上分为九 州,在时令上分为四季,月份有小有大,昼夜有 短有长,世上万物并存,它们的阴阳消长变化不 可能一一进行估量。至于人体的虚实、呼吸呻吟 这些微妙的疾病变化,请问用针治疗的方法。
寶命全形論
--选自《黄帝内经·素问》
1
本文选自《黄帝内经·素问》卷八。《黄帝 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一 般认为成书于西汉中叶,由多人编撰整理而 成。
篇名中的“宝”通“保”。宝命,保护生 命;全形,健全形体。
2
(一)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 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 王衆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 【留译淫】日黄深帝,问著岐伯於说骨:髓苍,天心覆私盖慮着之万。物余,欲大鍼地除 承其载疾着病万,物為,之在天奈地何间?全”部都具备的万物之中,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五篇:宝命全形论(二)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五篇:宝命全形论(二)SW25——《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SW25—D0501→Q0501‖→‖LS01—Q0103‖→‖LS78‖(已迁至《九针论》)‖SW25—Q0101→D0201‖→‖SW25—D0301‖迁移说明:1、所论与前后文意不接,显见乱简,当迁出;2、《素问悬解》卷七《宝命全形论》置于D0301“敢问其方”句后,从之;3、本节迁出后,其迁出位,帝问伯答义理相从;其迁入位,帝问“人有三者,是为坏府”之治法,后接伯答五行相胜及悬布天下之“五法”,义理两通,正当其位。
‖SW25—Q0207‖→‖SW25—Q0210‖迁移说明:1、所论与前后文意不随,当迁出;2、《素问悬解. 宝命全形论》置于“呿吟至微,秋毫在目”前,前后义理相贯,从之。
‖SW25—Q0202→Q0203‖→‖SW25—Q0206‖迁移说明:1、所论与前后文意不属,显见乱简,当迁出;2、《素问悬解.宝命全形论》置于“不知四时”句后,前后义理相通,从之。
D0000宝:据《说文》:“宝,珍也”、《韩非子.解老》:“吾有三宝,持而宝之”可知:宝,即珍爱。
D0102四时之法:《素问悬解》卷七《宝命全形论》注:“四时之法,生长收藏之令也。
”D0102庶:《尔雅》:“庶,众也。
”即民众、百姓,D0102全:保全,使之完整无缺。
D0102余:余,原位“欲针除其疾病”前,窜简,调至“心私虑之”前,使义顺。
Q0103木敷者,其叶发:1、《内经注评》引张景岳注:“敷,内溃也。
”2、《太素》注:“木陈者,其叶落,于义尤切。
”3、发,在湘楚方言中,为脱落之意。
Q0104哕:yue3,干呕象声词。
Q0105三者:1、《素问集注》注:“如有此三者之比,而声哕者,哕之败证也。
此因病深而胃腑已坏,虽毒药无可治其内,短针无可取其外,此皆皮毛焦绝,肌肉损伤,而气血争为腐败矣。
”2、即以味咸、弦绝、木敷而喻人哕因之“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第一单元宝命全形(2学时)●素问·上古天真论(2学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导自学)●灵枢·天年(指导自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第一单元宝命全形《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即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
宝命,珍惜生命之意;全形,保全形体之意。
宝命全形,即保养生命的意思。
又称养生、摄生、道生。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生思想和方法等问题。
【教学要求】1.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
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1.上古之人长寿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3.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8.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一、原文导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解]上古:即远古,指人类生活的早期时代。
以周代而言,上古指史前的远古时期。
王冰注:“玄古也。
”玄,远也。
天真:有三说,即:1、指自然、纯真、质朴无邪的天性。
《素问直解》注:“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也。
”2、指人体禀赋的自然寿命。
又称“天年”、“天寿”。
3、即指先天真元之气。
本篇主要讨论了上古之人,保养天真以祛病延年的原则、方法、道理以及先天真气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故以“上古天真论”名篇。
[内容提要]1、养生的主要法则及其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2、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及生殖功能方面的客观规律,强调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举四种养生家为例,说明各种养生原则、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要求]1、掌握养生的原则、要求及其对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意义。
2、掌握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保养精气神与寿命的关系。
4、背诵原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以其德全不危也。
”“女子七岁,肾气盛,……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原文] 一级101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校注]1、春秋:指年龄。
2、时世异也?人将失之耶:将,犹“抑”也,还是之意。
意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3、其知道者:其,指上古之人。
知,懂得。
道,此处指养生之道(法则)。
意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4、法于阴阳:法,效法,取法,引申为遵循、顺应。
阴阳,指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
意为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阴阳。
5、和于术数:和,调和,此处有适当运用之意。
术数,指古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诸如导引、按跷、呼吸吐纳、七损八益等。
是对养生方法的总称。
(张介宾注:“修身养性之法。
”)意为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
6、起居有常:生活作息有一定的规律。
7、不妄作劳:妄,乱也,此处有违背常规之意。
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
即不要违背常规地过度劳作。
8、形与神俱:形,形体。
神,精神。
俱,偕同之意,即共存、协调。
意为形体与精神协调共存,即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9、天年: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
《尚书》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
”10、以酒为浆:浆,泛指饮料(一说,汤水)。
意为把酒当作饮料(汤水)饮用,形容嗜酒无度。
11、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耗,通好,嗜好。
因欲望过度竭尽了精气,因嗜好过度而散尽了人体的真元之气。
12、不知持满:持,守也,保持之意。
意为不懂得保持精气充满。
13、不时御神:时,善也。
御,掌握,引申为治理、统摄、调养。
意为不善于调养自己的神气(精神活动),即妄耗神气。
14、务快其心,逆于生乐:务,引申为贪图。
意为贪图一时的欢乐,而违逆了生命的长久康乐(愿望)。
[分析]1、本段原文通过“上古之人”与“今时之人”对养生的不同态度与后果的对比,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内经》重视“精、气、神”的观点,是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2、所论养生的重要原则,可归纳如下:法于阴阳——顺应四时,养生避邪和于术数——锻炼身体,强筋壮骨保精养神,益气全形食饮有节——节制饮食,滋补气血起居有常——按时作息,颐养天年形与神俱,尽终天年不妄作劳——劳逸结合,保全形气3、指出了失于调摄是导致早衰的根本原因:以酒为浆——损脾胃而伤气血生化之源醉以入房——损肾而伤精气之本起居无节、以妄为常——损精神而伤形神之气精亏气耗,神衰形弱——形神相失,半百而衰。
[原文]一级102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校注]1、圣人:对精通世事、智慧超常者的敬称。
《辞海》谓道德智能极高的人。
此处指对养生之道有高度修养的人。
2、虚邪贼风:即四时不正之气。
王冰注:“邪乘虚入,是谓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
”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
(虚邪:一指外邪,外界致病因素的泛称。
因邪乘虚而入,故名。
二指反当令之风向而致病的邪气。
即虚风。
)3、避之有时:即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可以及时预防虚邪贼风对人体的侵袭。
4、恬惔虚无:恬惔,安静之意;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
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5、真气从之:正气调和之意。
从之,顺从、调和。
6、精神内守:精神,一指正气。
即正气守持于内。
二指精气和神气。
即精气和神气守持于内。
7、志闲而少欲:即思想安闲清静而少有嗜欲。
8、心安而不惧:心中安定而没有恐惧之感。
9、形劳而不倦:形体虽劳,但不过分疲倦。
10、气从以顺:气,即真气。
以,而也。
即真气调达而和顺。
11、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各自欲望都能满足,愿望都能达到。
12、美其食,任其服,乐其服:任,随便。
即吃什么食物,都觉得味道甘美;随便穿著什么衣服,都感到舒适;在任何风俗环境下生活,都感到快乐。
13、高下不相慕:高下,指社会地位而言。
慕,倾慕、羡慕。
即无论社会地位尊贵或卑贱,都能安于本分,不互相倾慕。
张介宾注:“高忘其贵,下安其分,两无相慕。
”14、朴:质朴、淳朴之意。
即淳朴敦厚的品性。
[分析]1、本节提出了养生的具体要求,旨在保全人体的精、气、神,从而揭示了中医养生学的奥秘。
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学预防为主的科学思想。
2、提出养生的基本原则:对外环境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说明外界的致病因素,因时因地而异;对人体本身要“恬惔虚无,精神内守”——说明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是常见的内伤致病因素,因人而别。
因此,只有既随时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
[原文]一级103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校注]1、天癸至:指肾气充盛而产生的促进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达到充盛。
2、焦:干枯之意。
一说通“憔”,憔悴之意。
3、筋骨劲强:筋骨强劲有力。
4、筋骨隆盛:筋骨丰隆满盛(筋强骨壮)。
5、肌肉满壮:肌肉发达健壮。
6、形体皆极:指身体各部分都衰弱了。
7、筋骨解堕:解,通懈,松驰无力。
筋骨松懈无力。
8、行步不正:走路步履蹒跚。
[分析]1、本段通过对人体生长壮老等生命过程的论述,突出了肾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提示了保养肾中精气对祛病抗衰、延年益寿的重要意义。
[复习参考题]1、《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原则和方法有哪些?2、如何理解“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句的涵义?3、结合原文,分析人体生长衰老的生理过程,说明肾中精气的作用。
4、背诵上述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