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162篇完美排版
黄帝内经全文
黄帝内经全文范文一:我读过一本很有名的中医养生经典叫做《黄帝内经》,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一,涵盖了人体结构、生理、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它的作者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医圣黄帝,所以被称为《黄帝内经》。
整本书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其中《素问》是基础理论,是医学骨架,而《灵枢》则是以临床为导向的实用性较强的内容。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中医学经典,也是一部人类文化的经典。
它以医学为基础,却涉及到广泛的人类学、哲学、文化、心理学等学科领域。
全书不仅讲述了医学知识的理论体系,还强调了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医学与养生的结合使得这本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有着极高的影响力与价值。
在阅读《黄帝内经》时,我发现其写作重点着重于人的自然本能,人体运作规律和人体病因的概念。
书中非常强调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身体健康是生存的基础。
它强调了治疗疾病应当从整体治疗上考虑,注重身体的协调与调节。
书中还特别提到饮食、运动、情志和生活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这些对于我们日常的养生保健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用词上,《黄帝内经》语言优美,深奥易懂,把复杂的内容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
书中特意使用了一些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以“夫人之脉”代替“脉象”,以“五脏”代表人体主要器官,等等。
这些用词方式既符合当时医学知识的表达方式,也使得内容更加传统、典雅。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价值和医学价值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医学文化。
范文二:在《黄帝内经》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医完整的理论体系,从人体的构成到人体的疾病形成,再到治疗方法和药物治疗。
读这本书,使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医执着于“治未病”的理念,非常注重人体内部的平衡与协调。
就整本书的写作重点而言,主要是关注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关系,以及整体的健康保健知识。
《黄帝内经》提到的养生理念,如饮食、运动、情志等,涉及到了人体各个方面,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关注了身心的健康状况。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整改方案】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81篇。
以下是《素问》的完整版:1. 调经论2. 睡眠论3. 右胜论4. 阴阳病机论5. 下经论6. 阴阳离合论7. 穴位论8. 扁鹊解厥论9. 秦问论10. 属要论11. 六气别论12. 阴阳应象大论13. 鳖甲论14. 本神论15. 四时五脏病传论16. 四气调神大论17. 五常政大论18. 八正神明论19. 阴阳阳明阴阳名论20. 脏气法时论21. 逆顺肥瘦论22. 平人气象论23. 瘦人气象论24. 肥人气象论25. 季气无偏论26. 阳明病传论27. 神志藏精论28. 顺气通天论29. 发梦理论述30. 天年论31. 天年三气应象论32. 寿度伤治论33. 真藏病论34. 气交变大论35. 淫邪发正论36. 温病淫邪著形论37. 病能论38. 疵论39. 太阳病文论40. 阴阳应决论41. 小腹阴阳病脉证并治42. 金精论43. 平人法象论44. 诊病法方论45. 风论46. 阴阳相表里论47. 问肢体痛泻48. 疮疡论49. 哀病死生急救论50. 顺气调神论以下是《灵枢》的完整版:1. 本篇2. 寿命大论3. 经脉原远并至分别论4. 五藏使节原形论5. 所行论6. 平人百病解7. 邪气脏腑脉动象论8. 最邪生会论9. 终始论10. 五十营令精微论11. 九针论12. 血痹论13. 四时刺逆论14. 经络论15.分度论16.五十营别论17.汤液醪醴论18.河滑论19.卫气安营论20.内外论21.水穀不食论22.真邪论23.百病生处论24.疾病形气审五年论25.邪气病位论26.邪气病脏论27.脏腑不能形脓论28.呼吸法式论29.奇病论30.问诊篇这是黄帝内经的完整版本,其中《素问》和《灵枢》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精华(含译文)
《黄帝内经》精华(含译文)1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
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2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
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
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
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
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
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
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5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
《黄帝内经》精华(含译文)
《黄帝内经》精华(含译文)1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
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2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
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
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
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
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
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
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5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中国古代医学经典,由黄帝和他的医学官员所著。
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计81篇。
下面是其中几篇的摘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地有四方,东西南北;人有四肢,两手两足。
四时相反,阴阳相长。
谨察四时之所在,以养生之道。
四气调神,常在其中。
《素问·五常政大论》
五脏为常,五气为政。
君主者,脉之官也,政之本也;臣下者,官之职也,政之利也。
五脏者,阴阳之府也;五音者,阴阳之道也。
五气者,五味之化也;五色者,五音之宜也。
《灵枢·经脉》
人之命脉,死生之本也。
经脉者,所以邦之脉也。
经脉者,所以输布精气也。
一命之脉,别而独行,各有支纪。
经者,所以行者也;脉者,所以传者也。
经者,筋脉也;脉者,五藏六府之所舍气血也。
命之所行,清静皆在于经。
《灵枢·九支脉》
人之九支脉者,上支者胃,下支者肠,中支者胆,外支者俞,内支者腑,下支者通,揆度者至,内支者入。
经者,所以行者也;脉者,所以传者也。
这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内容,全书详细阐述了人体的结构、功能、疾病的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
所以,圣人遵循这一规律,在春夏之时重视保护阳气,秋冬之节重视固护阴气,与万物共同顺应四时生长收藏规律。
违反这个规律,就破坏了生命的根本,摧残身体本元。
因此,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终而复始的本源,一旦违反,就会变生灾害;顺从这一规律则不会发生重病,这样才可谓掌握了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奉行这一道理和规律,而愚昧的人则背道而驰。
人若能顺从阴阳则生,违背阴阳则死,顺从它就会平调,违背它就会出现逆乱。
如果把违逆当成顺从,就会使人体与自然界失去协调而变成为相互格拒。
所以圣人不是得病了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之前就积极预防和调节身体,这如同一个国家,在未出现混乱之前就加以治理,并积极予以防止的道理一样。
如果疾病已经形成后再治疗,动乱已发生再加以治理,这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挖井,临阵格斗才去铸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顺应四时阴阳养生以及治未病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也是中医的根基之一,其原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完整版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一、素问1.《五运行大论》“天之所以为天者,其高以显,地之所以为地者,其厚以载,四时之运行,日月之明见,五运六气,不可不通。
”“有五脏与其应五时,有五味与其应五脏,有五色与其应五脏,有五音与其应五脏,有五位与其应五方。
”2. 《四气调神大论》“病有三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者,阴阳、寒暑、四时之应也;地者,高下、大小、远近、坚弱之应也。
”3.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也。
”“动静之数,日月之明,风雨之节,不可不察也。
”4. 《至真要大论》“至真者,道也。
道者,自然之纲纪也。
”“治未病,防已病,此之谓真。
”5. 《调经论》“盖人有五脏六腑,皆藏精神,五脏之气通于上,五腑之气通于下。
”“是故,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6. 《平人气象论》“人有五官五户,皆通于志。
志者,精神之主也。
”“夏为火,火者盛也,故夏气渐炎,水涸土裂,气交于中,故始于心。
”7. 《玉机真脏论》“天食精气,地食精华,精气上升,精华下降。
”“故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此四者不可不察也。
”8. 《八正神明论》“阴阳不和,邪正相摩,则上下相困,脉为病象。
”“太阳为天,少阳为日,阳明为宅,厥阴为门,少阴为炉,太阴为宫。
”二、灵枢1.《本神论》“盖人有五脏、五腑、六腑、七窍、八风、九竅、十二经脉,此为本体。
”“五官五声,声则心使之,神则脾养之,磨则肝助之,味则脾化之,色则肺主之。
”2.《逆顺肥瘦大论》“阴阳不和,邪气乘之,则疾至而不可治。
”“以真气治身者,食饮为本,运动为用。
”3.《经络》“五输:太阳为热,阳明为燥,少阴为寒,太阴为湿,少阳为风。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素问序启玄子王冰撰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孔安国序消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班固淑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则周有秦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田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而世雄比缨,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是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本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阀。
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效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且将升岱岳,非运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恐散于求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
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平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
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
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阎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译文】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灵,还在襁褓之中便能说话,幼年时期思维十分敏捷,理解事物相当迅速,长大以后为人笃实敦厚,做事勤勉英明,在功德成就之际,得到百姓推奉,登上了天子之位。
在公务之余,便向天师岐伯询问道: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而且行动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到半百,而行动却已都显出衰老的迹象了。
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呢,还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期的人,他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遵守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天气变化,饮食有节制,起居有法度,不过度劳作,因此能够使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从而尽享自然的寿命,活到百岁才离开人世。
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的,把浓酒当作浆汤来饮用,把放纵的行为当作生活的常态,醉酒之后还去妄行房事,在追求嗜欲中使他们的精气衰竭,在纵情声色中使他们的真元耗尽,不懂得保持体内精气的盈满,不能够节制体内精神,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快乐,违背了生命真正快乐的大道,作息毫无规律,因此活到半百就都出现了衰老的迹象了。
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
对于一切乘虚而入使人致病的外来邪气,都能适时避开,思想上能清净淡泊,无所欲求,真气深藏体内而和顺不乱,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那么病邪又怎么能侵害人的身体呢?正因为如此,他们神志悠闲,无欲无求,心性平和,无忧无虑,身体虽然要劳作,但不过分倦怠。
真气和谐平顺,每个人都能实现愿望。
因而人们能够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舒适,喜欢他们的习俗,彼此之间并不介意对方地位的高低,民众都很自然淳朴。
因此过度的欲求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也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不肖的人,都不去追求酒色的享乐,因而合乎养生之道。
他们都能活过百岁而行动毫无衰老迹象,就是由于他们道德完备而毫无偏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注释+译⽂)黄帝内经(原⽂+注释+译⽂)
《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的⼀部医学著作
⼀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我国劳动⼈民长期与疾病做⽃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时,作者也亦⾮⼀⼈。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成的黄⽼著作,⼀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同时主张养⽣、摄⽣、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经典著作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的⽣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问答,对话式医学论⽂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养⾝学说以及天⽂历法等内容,运⽤皇帝宫⼤内保存的历代医学⽅⾯的资料及当时⼈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然——⽣物——⼼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医学技术⼲预的养⾝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活习惯⼲预到⼼理⼲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体解剖、⽣理病理到使⽤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的⼀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
要讲述了医学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而《灵枢》则涵盖了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分类等内容。
黄帝内经的原文是使用古代汉字书写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岁运之行也,阴阳之应,藏精之会也,夫子以为奈何?岐伯对曰,气之和者,志意专直,不欲饮食,
不欲言笑,不欲出入,不欲卧起,当是之时,神气自守,邪不能干犯,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的译文是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语言的版本,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地之间存在着气的流动,岁运的循环,阴
阳的相互作用,以及精气的聚合。
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岐伯回答道,当气和畅的时候,人的心志专一,不贪食,不妄言笑,不频繁出入,不随意卧起。
在这个时候,神气自然守护身体,邪气无法侵袭,疾
病也就不易发生。
当然,黄帝内经的原文和译文有很多版本和不同的翻译者,每
个版本和翻译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如果你对黄帝
内经感兴趣,建议你查阅多个版本的原文和译文,以便全面理解其
内容和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 (3)第一卷 (3)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3)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3)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4)第二卷 (4)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4)阴阳离合篇第六 (5)阴阳别论篇第七 (5)第三卷 (6)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6)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6)五藏生成篇第十 (7)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7)第四卷 (7)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7)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7)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8)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8)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8)第五卷 (9)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9)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9)第六卷 (10)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10)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11)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2)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12)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12)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13)第八卷 (13)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3)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13)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4)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14)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15)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15)第九卷 (15)热论篇第三十一 (15)刺热篇第三十二 (15)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16)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6)第十卷 (16)疟论篇第三十五 (16)刺疟篇第三十六 (17)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18)咳论篇第三十八 (18)第十一卷 (18)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8)腹中论篇第四十 (18)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19)第十二卷 (19)风论篇第四十二 (19)痹论篇第四十三 (20)痿论篇第四十四 (20)厥论篇第四十五 (20)第十三卷 (21)病能篇第四十六 (21)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21)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21)脉解篇第四十九 (22)第十四卷 (22)刺要论篇第五十 (22)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22)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23)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23)针解篇第五十四 (23)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24)第十五卷 (24)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24)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24)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24)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25)第十六卷 (26)骨空论篇第六十 (26)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26)第十七卷 (27)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27)第十八卷 (27)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27)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28)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29)第十九卷 (29)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29)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29)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31)第二十卷 (31)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31)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32)第二十一卷 (34)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上之上 (34)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上之下 (35)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上 (36)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下 (38)第二十二卷 (39)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39)第二十三卷 (42)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42)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42)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42)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43)第二十四卷 (43)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43)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43)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43)補遺 (44)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44)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45)下卷.灵枢篇 (46)九针十二原第一 (47)本输第二 (47)小针解第三 (48)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48)根结第五 (50)寿夭刚柔第六 (50)官针第七 (51)本神第八 (51)终始第九 (51)经脉第十 (52)经别第十一 (54)经水第十二 (55)经筋第十三 (55)骨度第十四............................................. 56五十营第十五.. (56)营气第十六 (56)脉度第十七 (56)营卫生会第十八 (56)四时气第十九 (57)五邪第二十 (57)寒热病第二十一 (57)癞狂病第二十二 (58)热病第二十三 (58)厥病第二十四 (59)病本第二十五 (59)杂病第二十六 (59)周痹第二十七 (59)口问第二十八 (60)师传第二十九 (60)决气第三十 (61)肠胃第三十一 (61)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61)海论第三十三 (61)五乱第三十四 (61)胀论第三十五 (61)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62)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62)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62)血络论第三十九 (63)阴阳清浊第四十 (63)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63)病传第四十二 (63)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64)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64)外揣第四十五 (64)五变第四十六 (64)本藏第四十七 (65)禁服第四十八 (65)五色第四十九 (66)论勇第五十 (66)背腧第五十一 (67)卫气第五十二 (67)论痛第五十三 (67)天年第五十四 (67)逆顺第五十五 (67)五味第五十六 (67)水胀第五十七 (68)贼风第五十八 (68)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68)玉版第六十 (68)五禁第六十一 (69)动输第六十二 (69)五味论第六十三 (69)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69)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70)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70)行针第六十七 (71)上膈第六十八 (71)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71)寒热第七十 (71)邪客第七十一 (71)通天第七十二 (72)官能第七十三 (73)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73)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73)卫气行第七十六 (74)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75)九针论第七十八 (75)岁露论第七十九 (76)大惑论第八十 (76)痈疽第八十一 (77)上卷.素问篇第一卷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力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氣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
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與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甯,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土□憂乎陽。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
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藁不榮。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惟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
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鬬而鑄錐,不亦晚乎!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
雖有賊邪,弗能害也。
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
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