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01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1-10篇
1上shàng 古gǔ天tiān 真zhēn 论lùn 篇piān 第dì一yī昔xī在zài 黄huáng 帝dì,生shēng 而ér 神shén 灵líng ,弱ruò而ér 能néng 言yán ,幼yòu 而ér 徇xùn 齐qí,长zhǎng 而ér 敦dūn敏mǐn ,成chéng 而ér 登dēng 天tiān 。
乃nǎi 问wèn 于yú天tiān 师shī曰yuē:余yú闻wén 上shàng 古gǔ之zhī人rén ,春chūn 秋qiū皆jiē度dù百bǎi 岁suì,而ér 动dòng 作zuò不bù衰shuāi ;今jīn 时shí之zhī人rén ,年nián 半bàn 百bǎi 而ér 动dòng 作zuò皆jiē衰shuāi 者zhě,时shí世shì异yì耶yē, 将jiāng 人rén 失shī之zhī耶yē。
岐qí伯bó对duì曰yuē:上shàng 古gǔ之zhī人rén ,其qí知zhī道dào 者zhě,法fǎ于yú阴yīn 阳yáng ,和hé于yú术shù数shù,食shí饮yǐn 有yǒu 节jié,起qǐ居jū有yǒu 常cháng ,不bù妄wàng 作zuò劳láo ,故gù能néng 形xíng 与yǔ神shén 俱jù,而ér 尽jìn 终zhōng 其qí天tiān 年nián ,度dù百bǎi 岁suì乃nǎi 去qù。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白话文(卷二)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白话文(卷二)五脏别论篇、第十一【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像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白话文】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它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
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
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
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
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的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上卷:素问篇上古天真论【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黄帝内经《素问》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黄帝内经《素问》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户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则周有秦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阀。
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且将升岱岳,非运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
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
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
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浅。”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
标格亦资于诂训。
对经文 正确理
前人的注释。
完备而周密 的见解。
生而知之。
解的标 准。
今译:假如天资敏捷,就能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完备而周密的见 解尽管属于生而知之的人,对经文正确理解的标准也依靠前人的注 释。
返回
返回主页
行不由迳:《论语•雍也》“有澹台灭明者, 行不由迳,非公事,未尝至于偃(子游)之室 也。”王冰借义与此义有别,谓出行不沿循 道路。
返回
返回主页
星 座 图
返回
返回主页
奎张:奎,俗作“魁”,由16颗小星组 成。张,又称鹑尾,由6颗小星组成。
使 加字以昭其义 昭: 使
……
动 增益以光其意 光:
用 法
庶厥昭彰圣旨
昭彰:
清 晰
返回
返回主页
重点内容
字:
词:错简、碎文、列宿、夷夏、徽音、属、次。
句: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 杂揉。
都:总,合。
世阙:历代残缺。
冠:在前面加上,用 作动词。 返回主页
《方宜》而爲《欬篇》;隔《虛
實》而爲《逆分开。
《經絡》,退《至教》以先
《鍼》。諸如此流,不可勝數。
且將升岱嶽,非逕奚爲?欲詣扶
桑,無舟莫適。乃精勤博訪,而
並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 臻:达到。
返回
返回主页
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 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今译:他们每天都能疗效有所创新,对百姓有很大的帮助,像鲜花 绿叶递相繁荣,名声与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果, 也是天资对他的帮助吧。
返回
返回主页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第七十二篇:刺法论第七十三篇:本病论第七十二篇:刺法论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
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
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
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
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
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
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
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
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
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
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
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
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
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
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
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
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
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
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的重要经典,包含了医学理论、诊断与治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素问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我们将对素问篇的原文进行解析。
第一章:生气通天脉黄帝问曰:“春气之应,所以发育万物者,生气之他气也。
故春气者,藏之精也。
”解析:这段话表达的是春季生气旺盛,能够促使万物生长的原因。
春季的生气源自于先天之气。
“盖气之和,春夏长,秋冬收藏。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气的运行规律,春夏之气长,秋冬之气藏。
“天地之变化,然后能应。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只有了解天地的变化,才能运用治病的方法。
第二章:阴阳应象气黄帝问曰:“阴阳者,天地之化生。
”解析:这段话意味着阴阳是天地变化的根源。
“其本在人,非天。
”解析:这句话强调阴阳之源在人,而非天。
“是故天地之外湿者,腠理闭塞,则生痹;阳气多而湿气少,则皮肉精坚而肌肉涩;阴气多而阳气少,则肌肉血气生凝,血凝则形斜。
”解析:这一段描述了外湿导致的身体问题,如腠理闭塞会导致痹症,阳气多湿气少会导致肌肉僵硬,阴气多阳气少会导致血液凝结。
第三章:病能传与不传黄帝问曰:“夫百病生于气,有传于阴阳者,有传于经络者。
”解析:这段话表明疾病可以由气传播,也可以由阴阳、经络传播。
“地气上,乃生风;风生,则寒湿从之;风郁则热。
”解析:这段话揭示了地气上升可能导致风生,风生又可能引发寒湿,如果风郁则会出现热症。
“病长则传形于肠胃,流溢肠胃,胃虚则肠溢。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疾病发作较久会传入肠胃,引发肠胃病变。
第四章:厥逆终始黄帝问曰:“五过有失常者,何如?”岐伯答曰:“五脏六腑,受谷气味;故五过有失常,与谷为言。
”解析:这段对话讨论了五脏六腑受到谷气影响而出现异常情况的问题。
“聪明者,心使然;决乎志,死乎勇,守之则固,不守则行。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聪明、心胸开阔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坚守正道则能坚固,不坚守则行动。
第五章:失精度母黄帝问曰:“余闻古者言:病至顶极而反者,何如?”岐伯答曰:“两气相搏,不得相胜,故病至顶极而反。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四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四《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四本病论上黄帝问日二天元九窒,余已知之,愿闻气交,何名失守?六气升降,上下交位,以五藏配天地之常。
岐伯曰:谓其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
《天元玉册》云:六气常有三气在天,三气在地也。
即一气升天,作左问气;一气入地,作右问气;一气迁正,作司天;一气迁正,作在泉;一气退位,作天左问气;一气退位,作地右间气。
气交有合,常得位所在至当时,即天地交乃变而方泰也,天地不交乃作病也。
是故气交失易位,气交乃变,变易非常,即四时失序,万化不安,变民病也。
於是六气有升不得其升者,欲降而不得其降者,有当迁正而不得迁正者,自当其位而不得位,故有如此之分,则天地失其常政,故万民不安也。
帝曰:升降不前,愿闻其故,气交有变,何以明知?再问穷源用也。
岐伯日:昭乎问哉,明乎道矣。
气交有变,是谓天地机。
本①『明刻本作『木』欲升,上见天柱窒;二火歌升,上见天蓬窒;土欲升,上见天冲窒;金欲升,上见天英窒;水欲升,上见天内窒,是故天窒所胜,而不前者。
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
木欲降,而地矗窒刑之;火欲降,而地玄窒刑之,土欲降,而地苍窒刑之;金欲降,而地彤窒刑之;水欲降,而地阜窒刑之;地九窒,法天之象,本胜之气,故不降也。
又有五运太过,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
运逢阳年於有司之至也,至后交胜而不过。
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运抑之。
木欲升而中见金运胜之,二火欲升而中见水运胜之,土欲升而中见木运胜之,金欲升而中见火运胜之,水欲升而中见土运胜之者,皆遇运太过,早至其中而先於气交,而抑之不前者也。
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运抑之。
然五运逢太过而先至其中,故降而不下,中运刑之,抑之不前也。
於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别,即气交之变,变之有异,常各各不同,灾有微甚者也。
是故上下,天地之升降,交气有天窒、地窒之胜克,中运抑伏浅深,是故民病微甚异尔也。
《黄帝内经太素》遗文
《黄帝内经太素》遗文平按:①从王注《素问》林亿等新校正及林亿等校正《甲乙经》、《脉经》与日本《医心方》所引考补,当在今本所缺七卷中。
其各书所引,仍逐条附注于下,以便稽考。
①“平按”二字为编者所加。
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
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
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
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一第一《上古天真论》。
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
上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
平按:此条见同上。
身肌宗一。
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故云宗一。
平按:此条见同上。
有至人者。
积精全神,能至于德,故称至人。
平按:此条见同上。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分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信其然乎?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
又按:新校正云:“详‘帝曰’至‘信其然乎’,全元起本及《太素》在‘上古圣人之教也’上。
”在变动为握。
握、忧、哕、咳、栗五者,改志而有,名曰变动也。
平按:此条亦见《素问》卷二第五。
脉生脾。
在变动为忧。
心之忧在心变动,肺之忧在肺之志,是则肺主于秋,忧为正也;心主于夏,变而生忧也。
平按:此条见《素问》同上。
又杨氏此注,亦见《甲乙经》卷一第一。
东方,风伤筋,酸伤筋。
中央,湿伤肉,甘伤肉。
南方,热伤气,苦伤气。
北方,寒伤血,咸伤血。
西方,热伤皮毛,辛伤皮毛。
平按:此条见《素问》同上。
又按《素问》新校正云:“凡此五方所伤,《太素》俱云自伤。
”袁刻云:“自伤似亦注文。
”中央生湿。
六月,四阳二阴,合蒸以生湿气也。
平按:此条见同上。
湿生土。
四阳二阴,合而为湿,蒸腐万物成土也。
平按:此条见同上。
在变动为哕。
哕,气忤也。
平按:此条见同上。
燥伤皮毛,热胜燥。
平按:此条见同上。
寒伤骨。
平按:此条见同上。
湿胜寒。
平按:此条见同上。
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快速索引)
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快速索引)
简介:
汉末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始有《素问》、《九卷》之称。
魏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中言:“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
”西晋王叔和撰《脉经》,云出《素问)、《九卷》。
《隋书·经籍志)乃以《黄帝素问》九卷、《黄帝针经)九卷代(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于魏晋时即亡一卷。
全元起首先为之诠注,史载其“悉祖《内经》,以医鸣隋”。
唐代王冰自号启玄子,因感《素问》“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乃“精勤博访,历十二年”而重予注释,于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撰成。
并以“旧藏之卷”,补之,即“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而为二十四卷,八十一篇。
惟“刺法”、“本病”仅存篇目。
诚如宋代林亿、高保衡所言:“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
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宋-佚名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宋-佚名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编撰人不详卷之一刺法论(上)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却之言去也何以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夫子者祖师僦贷季折谓折伏也扶谓扶持也蠲除也斯此也令除此苦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木发待间气也至天作间气之时作也欲发可刺之也当刺足厥阴之井足厥阴之井即大敦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上如韭叶三毛之中乃足厥阴之所出也于平旦水下一刻时以手按穴得动脉下针可及三分留六呼如得气急出之先刺左后刺右又可春分日吐之无此管也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火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时也其发也君火春分相火小满即欲发之时也故君火相火同法即是二时而可预刺之也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心包络之荣在手掌中荥宫穴也水下二刻以手按穴动脉应手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得气而急出之先左后右又法当春三泄汗也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土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时也土发郁日维辰维也多于二间维发之也可预刺之也当刺足太阴之俞足太阴之俞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之所注也水下三刻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气至急出之先左后右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金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日也夏至之后金欲发郁之时在火王后作可预刺也当刺手太阴之经手太阴之经者经渠穴也在两手寸口脉陷者中手太阴之所行也动脉应手于水下四刻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气至急出针先左后右水欲升而天内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水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时也发于辰维之后火得王之时水可作也可以预用针刺之也当刺足少阴之合足少阴之合阴谷穴也在膝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足少阴之所入也刺可同身寸之四分留三呼动气应手可刺急出之先刺左后刺右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防护者也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亦可以升而先刺也木欲降而地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三日不降八日降欲降而郁先散而然后作地间气者也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之不下急速如天郁也便可刺之降可折其所胜也折胜其标而虚其本也故折其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手太阴之所出少商穴也在手大指之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手太阴之井也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二呼而急出之手阳明之所入曲池穴也在肘外辅屈肘两骨之间陷中手阳明之合刺可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留七呼动气应手至而急出之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二日不降七日降欲下而郁散之速可刺之也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火郁折水可以除之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足少阴之出涌泉穴也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阴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三寸留三呼动气至急出之先左后右足太阳之所入委中穴在中央约文中动脉应手足太阳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气至而急出之先左后右二次同其法刺也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五日不降十日降欲降而郁散而可速刺之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土郁折水可除其苦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足厥阴之所出大敦穴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上如韭叶及三毛之中足厥阴井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动气急出之足少阳之所入阳陵泉穴在膝下同身寸之一寸骨外廉陷者中是足少阳之合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动气至急出之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散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四日不降九日降欲下而郁散可速刺也当折其胜可散其郁金郁折火可以除之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心包络所出中冲穴也在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是手心主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二呼动气至急出之手少阳之所入天井穴也在肘外大骨之后肘后同身寸之一寸两筋间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少阳合刺可同身寸之一寸留十呼动气应手至而急出之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一日不降六日降欲下而郁散先可刺之也当折其土可散其郁折其所胜可以散之也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足太阴之所出隐白穴也在足大趾之端侧去爪甲如韭叶足太阴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得气至乃出之足阳明之所入三里穴在膝下三寸骨外廉两筋间足阳明之所合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十呼得气至而急出之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大过取之不及资之大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不及者当资其化源以补其所亏令不胜资取之法令出密语卷之二刺法论(中)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机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明其迁正故可预防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申显也洞深也微妙也言可尽显深妙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即天运不和顺四序失合而作疫也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气舒而复塞之故泻之当泻足厥阴之所流行间穴也在足大趾之间动脉应手陷者中足厥阴之荥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之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天失时令即气令不正也不迁正即气塞于上热欲化而风乃布外也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心包络脉之所流劳宫穴也在掌中央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动气至而急出也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子午天数有余丑未不得中正也不迁正即气留于上雨欲化而热布于天当刺足太阴之所流足太阴之所流大都穴也在足大趾本节后陷者中足太阴脉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出之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丑未天数有余寅申未得中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热欲化而雨复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流手少阳之所流液门穴也在手小指次指间陷者中手少阳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动气至而急出也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寅申天数有余卯酉未得司天不迁正则气未通上燥欲治天热化复治当刺手太阴之所流手太阴之所流鱼际穴也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文中手太阴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动气至而急出之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卯酉天数未终辰戌未得司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寒欲行天而燥复化当刺足少阴之所流足少阴之所流然谷穴也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阴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动气至而出之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过位也即名布正再治天而不能退位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旧岁新岁司天未得中司去岁司天仍旧治天是故气过天令不常故与民作灾之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至子午之年犹尚治天风行于上木化布天雨湿之化不令风化至酷作灾当刺足厥阴之所入足厥阴之所入曲泉穴也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后陷者中屈膝而得之足厥阴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动气至急出其针也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至丑未之年犹尚治天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燥清之亏雨化不令热化复行天令也当刺手厥阴之所入心包之所入曲泽穴也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而取之手厥阴之令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之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至寅申之年犹尚治天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寒化亏热化不令湿化复布行天令当刺足太阴之所入足太阴之所入太阴陵泉穴也在内侧辅骨下陷者中足太阴之合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之也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至卯酉之年犹尚治天热行于上火化布天燥清令亏热化复治布行天令当刺手少阳之所入手少阳之所入天井穴也在肘外大骨后肘后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得之手少阳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动气至而急出之也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至辰戌年犹尚治天也行于上燥化布天风化亏而寒化不令清化复治布行天令当刺手太阴之所入手太阴之所入尺泽穴也在肘约文中动脉应手手太阴之所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寸留三呼动气至而急出之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至巳亥之年犹尚治天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热化令亏风化不令寒化复治布行天令当刺足少阴之所入足少阴之所入阴谷穴也在膝下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外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足少阴之合刺可同身寸之四分动气至而出之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人气通乎天地也气交有变前后余退可天元刺其余源始终可平也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天运如虚可以法刺可除之也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是谓根究天地之灾必有遐危逃生之门户假令甲子刚柔失守柔得其位上失其刚虽得交司数可未至甲子上未终司己卯下虽迁正是谓柔干孤虚其下也刚未正之己不得其甲即土运反虚而木乃胜刚未正柔孤而有亏甲不正于己也土运不令正失少阴不化是故天与皆虚而使邪化疫者也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司天犹布而中运有胜至矣甲未临而已己至律无音而吕有声即黄钟大宫不应夹钟少宫即应以表己卯下位孤主土运者也如此三年变大疫也甚则速首尾三年至详其微甚察其浅深大虚而布政日久即深也深即甚矣运未正即胜至久即深甚也甚即深首尾二年至者也欲至而可刺刺之则以明其刺法者即是布正而未迁正者可刺其即今之病也只言知者是以三年中有大疫至刺补其夭之之吉也即其细详微甚知其所至之斯可先齐之者也当先补肾俞土疫至而肾虚者先补之肾俞在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未刺时先口衔针暖而用之用圆利针临刺时咒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念三遍自口中取针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针至三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受针人咽气三次又可定神魂者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足太阴之所注大白穴也在内踝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脉之所注也先以口衔针令温欲下针时咒曰帝扶天形护命成灵诵之三遍乃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其针也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泻一如甲子同法也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并己丑己亥己酉己未己巳己卯凡甲己上下失守皆此一法而已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净斋戒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仙家咽气可以深根固蒂以子受母气也咽下气令腹中鸣至脐下子气见母元气故曰返本还元也久饵之令深根以养固蒂也故咽气津者此名天池之水可久饵之资精气血荡涤五脏先溉元海一名离宫之水一名玉池一名神水不可唾之但可饵之以补精血可益元海也假令丙寅刚柔失守柔得其位上失其刚也虽得其交岁而丙未迁正治天下辛巳独治其泉上位丙失其刚干故中水运不得运大过也反受土胜之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柔干在上犹言不及何况柔失刚者也中水运非大过不可执法而定之不以诸丙年作其水大过也当推之天数而知有亏也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虽主治之此即布正之化正司主岁未得正位也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柔干至而吕有音应刚干未迁而律管无声即少羽鸣响而大羽也如此即天运失序虽有化而非常化也后三年变疫变有微甚故有迟速当推其天数之浅深也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大差七分小差五分每一分一十五日大差速至小差徐徐而至之也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推数差速即知运迟当先补心俞心俞在背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用圆利针于日中令温暖次以手按穴得其气动乃咒曰太始上清丹元守灵诵之三遍先想火光于穴下然后刺可同身寸之一寸半留七呼得气至次进针三分以手弹之令气至而下针得动气至而徐徐出针次以手扪其穴令受针人闭气三息而咽气也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肾之所入阴谷穴也在膝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先以手按穴乃咒曰大微帝君五气及真六辛都司符扶黑云诵之一遍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得动气至而急出之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即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辛丑辛亥辛酉辛未辛巳辛卯如此上下失守皆推大小差而刺之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七日后神气实而水疫不伤心欲实令少思思即伤神居当澄心而神守中即道自降而其气复上人乱想劳神即阴中鬼王劳神即神役苦志心乱故夭人命实即神和志安心静即中也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乙得其位上失其庚即谓柔失其刚也虽得其岁即庚未得中位也乙得下位治其地上位庚失其刚干故中金运不得大过反受火胜之也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未在下主地孤立也上无刚干正之天运虚乙庚金运故非相招上下相招阴阳相合也司天与运各得其化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不以阳年元胜复支干不合有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庚不与乙相对合也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失守即同声不相应也姑洗上管庚辰太商不如应林钟下管乙未少商独应矣如此即天运化易故四序非常也三年变大疫金疫又名杀疫详其天数差有微甚大差七分即气过一百五日即甚矣小差五分即气过七十五日即微也微即微三年至微即徐也甚即甚三年至甚即速也当先补肝俞肝俞在背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用圆利针以口温暖先以手按穴得动气欲下针而咒曰气从始清帝符六丁左施苍城右入黄庭诵之三过先想青气于穴下然后刺之三分得气而进针针入五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其穴令受针人咽气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肺之所行经渠穴也在手寸口陷中手太阴经也用圆利针于口内温令暖先以左手按穴而咒曰太始上真五符帝君元和气合司入其神诵之三遍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二呼动气至而出其针也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一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亦名杀疠其至待时也详其地数之差亦推其微甚可知迟速尔速至共三年迟即后三年其至如金疫刺法同前也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即天运各异金杀丁之灾化民病也同刺而却之也肝欲平即勿怒怒即阴生肝为阳神也阴生即阳夭夜卧念安其志勿诵恶语即阳神魂守中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下得其位上失其主即司天布正木运反虚也虽交岁而天未迁正中运胜即地见丁酉独主其运故行燥胜天未势化是名二虚者已上壬未迁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灾亦然三日肝自病风化不令运失其壬未得其位天如布退可得迁正不假复而正角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推之天别又及几分天如复位故得相招者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差七分计一百五日即大差之期也差五分即七十五日其下者又微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上律HT宾下吕南吕上大角不应下少角应故二角失而不和也后壬午迁正之日即上下角同声相应微甚如见三年大疫微即至乙酉甚即至甲申甚速微徐也当刺脾之俞脾之俞在背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动脉应手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而刺之即咒曰五精智精六甲玄灵帝符元首大始受真诵之三遍先想黄气于穴下然后刺之二分得气至而次进之又得动气次进之二进各一分留五呼即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其人不息三遍而咽津也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肝之所出大敦穴也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之中足厥阴之井也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而刺之即咒曰真至玄大道冥然五神各位气(缺)三田诵之然后可刺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动气至而出其针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歌乐者即脾神动而气散也醉即性乱饱即食胀故慎忌之食生物即伤脾气也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大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淡入胃也宜益府淡者土之薄味也而又次于甘者无闲坐无久卧故养脾也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丁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天地二甲子上下不相招故阴阳有错即中运失其岁合之常政也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故名木疠又名风疠其至有即亦推其微甚即诸丁壬上下失守皆同一法刺之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与癸合也天地二甲子即戊申合癸亥也下位癸亥至地其主地正司也上下位戊申过丁未天数未退而复布天故失守戊癸不合也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戊未正司癸下独治故非太过反受水胜之也上失其刚柔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水运失守于上中下运有亏也故天虚而地犹主之中见火运水来犯之故曰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天数过差亦有多少却得奉合合要在目数也欲至将合音律先同中火运征也上下二律吕上穷太少二征合音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速至庚戌也徐徐至辛亥所作也当刺肺之俞肺俞在背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动脉应手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先以手按穴乃刺之咒曰真邪用搏气灌元神帝符反本位合其亲诵之三遍刺之二分候气欲至想白气于穴下次进一分得气至而徐徐出其针以手扪之于其穴也然可立愈也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真气复散也凡喜怒悲乐恐皆不可过矣此五者皆可动天乱真神也故圣人忘缘灭动念可存神也故神能主形神在形全可以身安道常长存也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无大喘息慎勿多言语及呼吸多气喘及言语多及饮冷形寒之食减多大忌悲伤喜怒冷伤其肺神也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疫同也即法刺一体即诸戊诸癸上下同一体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湿法刺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此皆五疫疠归天地不相和之气化为疫疠大伤人之命也故达天元可通法刺复济生民也卷之三刺法论(下)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其病相染着如何得不相染也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瓦斯天牝从来复得其往邪毒之气在于泄汗反下取之其气入于中毒瓦斯至脑中流入诸经之中令人染病矣如人嚏得此气入鼻至脑中欲令勿投鼻中令嚏之即出尔如此即不相染也气出于脑即不邪干从鼻而入脑欲干复出即无相染也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即正气存中而神守其本即邪疫之气不犯之如春柏之苍翠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如赫赫之炎燥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如大地之黄色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用远志去心以水煎之饮二盏吐之不疫者也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注汗出臭者无疫也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粉作末令细之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之也七日终常令火及二十斤侯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亦须吉地者佳也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问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邪未干而。
《黄帝内经·素问》_《黄帝内经》简介_中医世家
《黄帝内经·素问》_《黄帝内经》简介_中医世家《黄帝内经》简介一、《黄帝内经》是什么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
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
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了。
什么是医经呢?《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
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
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致使当愈者反剧,当生者反死。
简言之,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
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它很重要。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的“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之类。
所以称“内经”,并不是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像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而已。
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内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不可得见罢了。
二、《黄帝内经》成书时代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
这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黄帝内经 下卷 素问篇(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计81篇。
其中,《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上卷,全书共81篇。
下卷《素问》篇以阐释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为主,涉及诸多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中医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形成、发展和系统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对《素问》篇进行原文+注释+译文的详细介绍。
一、《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原文:《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原文为古文,使用了古代汉语,通篇内容围绕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阐述,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
全篇原文体裁严谨,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下卷《素问》篇共计81篇,涉及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
二、《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注释:1. 对于《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原文,现代学者对其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注释,对其中的术语、医学理论、临床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并结合当代医学知识做了新的解读。
这些注释对于读者理解原文内容,把握其中的要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通过对《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医学理论系统,掌握中医医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实践的方法。
同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文化,推广中医传统医学知识。
三、《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译文:下面我们逐篇对《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内容进行简要的译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和学习中医医学理论。
第一篇 1. 阴阳:黄帝问曰:上古之人,其知有万物者,养生之道,术日新,要则而已。
我欲尽心於论道,以通其意,左传灵棘,右经寸口,遂至于背,皆传之而已,神化之而已。
黄帝闻知此道,贻之六甲灵府, 古天之书而集。
译文:黄帝问道于神农,神农慷慨地告诉了黃帝识知万物的方法和养生之道,共享了以前神农对养生之术的见解,黄帝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研究了神农的全方位的知识体系,运用和完善了六甲灵府的传统知识,最终编纂成了古天之书。
第二篇 2. 五行:黄帝问曰:余闻阳之精而阴为之貸,曰阳尽而阴藏其贷;万物之神,藏於阳而见於阴。
黄帝内经素问序翻译
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人体的真气,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文里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谈论的都是天、地、人的重大道理呀。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就是这部经书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那个数目了。
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推移,朝代的变迁,可是由于一代代地传授学习,使《内经》的学术还是保存下来了。
在历代医家的传授教学中,由于担心遇到那不适合的,不是真可以传授的人,因而有时候对有些内容,就有秘而不传的情况。
因此,如第七这一卷,就是被主管医学教育的官员秘藏起来的。
如今遵从施行的,只有八卷罢了。
虽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精练,内容广博,理论精深,意味深长。
天地间的很多现象被分析到了,阴阳变化的各种征候被列举出来了,各种变化的原由被表述清楚了,死和生的预兆被叙述明白了。
因此,人们在掌握了《内经》的理论以后,不用商量,对于远近各处的事物,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幽暗无形的事物,还是明显有形的事物,看法就很容易相合。
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用治疗实践来检验它,不会有差错。
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
假如天资聪明,可助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当然,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有聪明的资质,但正确理解《内经》高深的学术内容的准则,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遗训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走路不从路上走,出入不从门户行的人一样。
然而专心一意地研究它的精神实质,探求其中微妙的含义,研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如果认识并掌握它的精髓要旨,那就能达到纯熟高超的境地了。
因此,只要一行动就有成效,如同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而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医学家,也就时时间隔地由此产生了。
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有张仲景、华佗,他们都是掌握了书中精妙理论的人,都能代代不断地创新发展它的妙用,广泛地救助人民大众,使医学事业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相继繁荣,这些医家的声誉和他们的实际技能是相称的。
《黄帝内经》的防“疫”之法
《黄帝内经》的防“疫”之法一、存想法原文:《素问·遗篇·刺法论》: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类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
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按语:这段条文的防护措施主要针对医护人员或瘟疫亲密接触者。
这个方法又称五气护身避疫之法。
邪气虽从鼻孔吸入,又从鼻孔呼出。
但正气却出自于脑,正气存内,邪气就不能损伤到身体。
所谓的正气出自于脑,就是说在屋内先要集中神思,不雅观想自心仿佛太阳一样的光明。
引申之法:以上不雅观想法比较复杂,一般人很难做到。
心为君主之官,能够简化为以第一步为主:进入病房之前,不雅观想自心像太阳一样的光明,由内而外,照射本身和四周。
进入病房后,尽量保持这种光明、自信、无畏的状态,当然还得严格做到防护尺度。
二、吐纳法原文:《素问·遗篇·刺法论》: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按语:这种法子,是在春分日,太阳还未升起之时,运用吐纳法,吐故纳新,吐出积藏了一个冬天的浊气,吸入新颖的春生之气。
引申之法:每天早晨在空气新颖处,都能够做呼吸吐纳运动,迟缓均匀深呼吸,吸气不雅观想白色清气吸入,呼气不雅观想浊气呼出。
可持续做36次。
三、服药法原文:《素问·遗篇·刺法论》: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了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一下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篇章,其中的原文与译文及补注诸多,传统的研究仅以字面来解读,很难看到它的深层意义,这就要求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补注才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它们的含义。
以下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序的原文及译文:原文:昔者黄帝三代、颛顼五帝,以至夏桀、禹、舜也,夙夜改换,转更治世,唯天子祗行天地之道,故有养民、备周济之计焉。
译文:从黄帝的三代继承者,颛顼的五个子孙,直到夏桀、禹、舜,日夜不断的推行改革,努力治理国家,唯有天子才能够循应天地之道,才有办法养育民众、准备好全国应急救济。
补注:关于这段文字,可以补充注释下几点:1.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无比的神,不仅是神王,更是医药、建筑、农业、武术等方方面面的创始人;2.三代、颛顼五帝”是指黄帝的三代继承者,以及颛顼的五个子孙;3.夏桀、禹、舜”是古代史学家称之为“三皇”的神王;4.养民、备周济之计”指的是办法、手段,用以养育民众,并且确保在面对灾害时,能从国家的应急基金中获得帮助。
从上可见,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具有不可忽视的深层历史文化价值,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将其中充满智慧的治国之道不断补充,用来解决当下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代的改革思想家们也注意到了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所提供的有价值的指导:一是政治上,他们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严格的政令实行,合理的分配资源,确保人民的安全和生活;二是经济上,他们认为应当加强经济建设,并以充沛的资本改善生活条件,确保人民可以劳动得到合理的报酬;三是社会上,他们认为应当改进能够裕养百姓的社会结构,尊重百姓的人权和思想自由,增进国家之间的和平友谊。
同时,素问也提供了一些关于治病的记载,如:“疾者必求之于药;药者必取之于草木”,这句话提示我们,人们应当以天然的草木作为药材来治病,而不只是依靠人造的药物。
总之,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文化,探究古代治国的方法,提倡绿色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它所传播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一种精神,一份探索以及尊重自然的信仰!。
2-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一
2-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一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新校正云: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於何代。
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
《甲乙经》序,晋皇甫谧之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辩。
五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
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
是则《素问》之名,着於《隋喜,上见於汉代也。
自仲景已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
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
问者,黄帝问岐伯也。
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日《素问》。
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
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1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2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疳疗由是萌生。
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
《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上古天真论篇#3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
徇,疾也。
敦,信也。
敏,达也。
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珍灭蚩尤。
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日轩辕黄帝。
后铸鼎於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於桥山,墓今犹在。
徇,徐闰切。
乃问於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天师,岐伯也。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术数,上古,谓玄古也。
知道,谓知修养之道也。
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衍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铃馑先之。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此之谓也。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食饮者,充虚之滋味,起居者,动止之纲纪,故修养者馑而行之。
《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原文诵读《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对照参考译文【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原文】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翻译】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原文】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翻译】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原文】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翻译】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三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三《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三刺法论下黄帝日: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①『明刻本作『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其病相染着,如何得不相染也。
岐伯日: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
邪毒之气,在於泄汗,反下取之,其气入於中,毒气至脑中,流入诸经之中,令人染病矣。
如人嚏得,此气入鼻至脑中,欲□□②『元刻本作『嚏也』令勿投鼻中,令嚏之即出尔,如此即不相染也。
气出於脑,即不邪干。
从鼻而入脑,欲干复出,即无相染也。
气出於脑,即室③『明刻本无』先想心如日。
即正气存中而神守其本,即邪疫之气不犯之。
欲将入於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於束,化作林木。
如春柏之苍翠。
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
如剑戟之明白利刃。
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
如赫赫之炎燥。
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於下,化作水。
如波浪之黑色。
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
如大地之黄色。
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於疫室。
即正气存中,而邪疫不干。
又一法:於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用远志去心,以水煎之,饮二盏,吐之,不疫者也。
又一法:於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
注汗出臭者,无疫也。
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
粉作末,令细之。
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缎之也,七日终。
常令火及二十斤。
候玲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
亦须吉地者佳也。
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日望束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
服十粒,无疫干也。
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
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问。
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
邪未干而不病,邪欲干而有卒亡也。
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於上。
肝虚、天虚,又遇出汗於肝而三虚,散神游上位,左无英君下,即神光不聚,而白尸鬼至,令人卒亡者也。
人生辞典——敬净静境(二)
人生辞典——敬净静境(二)人生辞典——敬净静境(二)二、净《易·系辞上》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与神物以前民用。
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礼记·儒行》云,“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
”《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宋代朱熹《大学章句》云,“盘,沐浴之盘也。
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
苟,诚也。
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
”《孟子·离娄下》云,“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庄子·知北游》云,“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
老聃曰:汝斋戒疏涤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
”汉代刘向《说苑·君道》记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
’”宋代苏轼《上清储祥宫碑》云,“臣谨按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净无为为宗。
”《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
”“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
”《魏书·释老志》云,“诸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给。
”“心去贪、忿、痴,身除杀、淫、盗,口断妄、杂、诸非正言,总谓之十善道。
能具此,谓之三业清净。
”“涅槃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
”隋代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云,“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
”《六祖坛经·妙行品第五》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
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
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素问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txt大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而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
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
男人有了烟,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资色,也就有了悲剧。
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
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
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本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
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
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
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
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
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
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
木欲降而地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
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
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
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
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
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
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
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
(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
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
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
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
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
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
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
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
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
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
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
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
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入。
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
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
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
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
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泻,一如甲子同法也。
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净斋戒。
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
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当先补心俞,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
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
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
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
详其天数,差有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
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
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运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其至待时也,详其地数之等差,亦推其微甚,可知迟速尔。
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肝欲平,即勿怒。
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上壬未迁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见,三年大疫,当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
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饮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
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
下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一如木疫之法。
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欲至将合,音律先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当刺肺之俞。
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真气复散也,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
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
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穷法刺,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
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
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
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
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
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
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
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
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问!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
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邪干厥大气,身温犹可刺之,刺其足少阳之所过,次刺肝之俞。
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手少阳之所过,复刺心俞。
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土不及,青尸鬼邪犯之于人,令人暴亡,可刺足阳明之所过,复刺脾之俞。
入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复刺肺俞。
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水运不及之年,有黄尸鬼干犯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复刺肾俞。
黄帝问曰:十二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
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可刺足厥阴之源。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
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
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
肾得,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
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
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黄帝问曰:天元九窒,余已知之,愿闻气交,何名失守?岐伯曰:谓其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
是故气交失易位,气交乃变,变易非常,即四时失序,万化不安,变民病也。
帝曰:升降不前,愿闻其故,气交有变,何以明知?岐伯曰:昭乎问哉!明乎道矣。
气交有变,是为天地机,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
又有五运太过,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运抑之,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运抑之。
于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别,即气交之变,变之有异,常各各不同,灾有微甚者也。
帝曰,愿闻气交遇会胜抑之由,变成民病,轻重何如?岐伯曰:胜相会,抑伏使然。
是故辰戌岁,木气升之,主逢天柱,胜而不前。
又遇庚戌,金运先天,中运胜之,忽然不前。
木运升天,金乃抑之,升而不前,即清生风少,肃杀于春,露霜复降,草木乃萎。
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
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陨鸣紊。
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
是故巳亥之岁,君火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
又厥阴木迁正,则少阴未得升天,水运以至其中者。
君火欲升,而中水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复作,冷生旦暮。
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间作。
日久成郁,即暴热乃至,赤风肿翳,化疫,温疠暖作,赤气彰而化火疫,皆烦而躁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
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
又或遇壬子,木运先天而至者,中木遇抑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