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五课学案
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篇目(二) 大学之道 Word版含解析
篇目(二)大学之道课文导入素养任务《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联系。
3.理解《大学之道》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
4.结合《大学之道》中的相关论述,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认识作者[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不详,祖籍梁国甾县(今安徽省砀山县),后定居于魏郡斥丘(今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北乡义镇)。
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二、思想情怀《礼记》名言集锦(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5)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任务驱动二深思精析·走进时代[背景介绍]《礼记》的产生《礼》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作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二弟子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
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通用版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五课意识的作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意识的作用课标要求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知识梳理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2)主动创造性①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试判断: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 )提示错误。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重点突破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特点具体表现事例联系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
而动物的操作则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建筑工人建造楼房、制衣工人制造衣服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努力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包含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了意识的反作用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人类正积极开展太空研究主动创造性人类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现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柏拉图写《理想国》、西方哲学家心中的乌托邦,马克思想象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提醒: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任何时代的人对事物的认识,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原来不能认识的事物,现在是可以认识的,现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将来是可以认识的。
第五课 仁者爱人 学案(含答案)
第五课仁者爱人学案(含答案)第五课第五课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因为孔子自己说过“仁者人也”,孟子也说过“仁也者,人也”,二人异口同声,所说一致。
意思是说,仁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因而孟子把仁和人二者连接起来说“合而言之,道也。
”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也就是仁的人生哲学。
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第一,孔子的“爱人”完全是从现实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出发的,含有深厚的实事求是的.理性的内容,不带任何虚无主义的幻想和宗教迷信的色彩。
例如,时至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尚且认为,人类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
在费尔巴哈以前两千余年的孔子时代,虽然还没有宗教,但是天命.神鬼等迷信观念还是比较盛行的,孔子在自己提出“仁者爱人”这个观念时却没有受这些迷信观念的影响,而是坚持现实的观点。
第二,孔子是维护宗法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因此他从等级制的现实出发虽然也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但是这个爱和仁仍然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
墨子不同意孔子爱有等差的主张,提出“兼爱”的主张,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理论上.原则上比孔子的爱人思想看起来似乎较为高明,但是在等级森严.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里,这却是行不通的。
而孔子的爱人思想,由于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实际,很容易被封建社会接受,从而在社会风俗和风尚中流传下来。
第三,虽然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但同时又提出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就说明孔子的爱人不是不分善恶是非,一概都爱,而是除了爱有等差之外,还有爱与不爱.爱与恶的区别在内。
他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意思是说,爱好仁德的人非常好;厌恶不仁德的人本身就是实现仁德,也很好,可以避免不仁德的人用不仁德之事影响自己。
新教材2020-2021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学案:第2单元第5课 课时1 社会历史的本质含答案2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时1社会历史的本质学业要求核心素养1.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2.科学精神:立足唯物论立场分析社会现象。
初学教材深度预习——掌握本课必备知识为进一步引导居民树立垃圾分类意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2020年1月25日,青岛市市南区社区志愿者在社区广场开展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社区志愿者发放了《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手册》,在现场以模拟垃圾分类游戏的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倡导社区居民在生活中践行保护生态环境、低碳生活的理念,了解垃圾分类的益处,人人参与垃圾分类。
请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思考以下问题:运用实践的观点说明开展垃圾分类的意义。
提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通过垃圾分类活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立足唯物史观说明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必要性?提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我国垃圾问题突出,因此,必须提高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
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推动垃圾的有效处理。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1)01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0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03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04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3)类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关键是什么?提示:关键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类历史,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02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学案
第5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知识梳理】1.劳动的重要性/阐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决定/相对对立性)。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5.生产活动的重要性6.生产方式的重要性7.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含义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上层9.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2.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如何解决、性质13.改革的含义、地位、根本目的14.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含义、主体15.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17.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内容地位区分18.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原理方法论19.课标题/框标题二、【易混易错】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依赖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同步性3.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于社会存在的变化4.社会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社会意识的变革把握了时代脉搏)6.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7.社会发展是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实现的8.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9.上层建筑:法律制度的调整(安全法、审批制度、监察法规)、政策、制度10.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效率与公平(调整收入分配)、市场经济体制11.生产方式中最革命的因素1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3.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基本矛盾(根本)14.“放管服”改革体现了调整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发展。
15.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体现了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6.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者,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17.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引导者和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切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学案:第五课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1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班级 姓名 编号:XA07【学习目标】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析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3.牢固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定唯物主义的信仰。
【重点难点】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意识的产生过程。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
)一、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温馨提示:物质世界≠物质,物质世界是指万事万物(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温馨提示:人脑≠大脑思考:电脑能不能全面代替和超过人脑?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产生意识的厂房和机器——人脑。
(2)产生意识的原材料——客观存在。
温馨提示: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而形成意识。
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哲学与生活第五课第一框新授学案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新授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时间:2012年12月3日 28号教学案-------------------------------------------------------------------------------------------------------------------------- 【教学目标】了解意识的含义理解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一部分课前预习案预习要求:利用课前时间,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本课重点知识,将难点和不易理解的内容用红笔标注并进行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填写在自主质疑部分。
小组长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基础知识自主探究】(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阅读课本P35正文第一自然段,划出并标记出:物质的反应特性对人类意识的作用。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阅读课本P35正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并标记出:劳动和社会交往对人的意识的作用。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阅读课本P36正文第一自然段,划出并标记出:为什么只有人脑才是意识的生理基础?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阅读课本P36正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并标记出: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2.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教师寄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培养人格,人格影响命运!---------------------------------------------------------------------------------- 3.总结: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阅读课本P37正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并标记出:(1)从意识的起源看:(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3)从意识的内容看:【知识梳理】【自主质疑】第二部分课堂导学案2012年12月3日 28号教学案探究要求: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学案 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五、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六、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层层铺垫,步步设问
——赏析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
[任务导引]
本文记录了苏格拉底说服格黎东的过程。首先,格黎东提出了几条劝解苏格拉底逃跑的理由,可是,苏格拉底说服了格黎东,坚持留了下来。他是如何做到的?在阅读时要认真体会苏格拉底的谈话艺术。
三、文学常识
《对话录》
《对话录》,柏拉图代表作之一,是他对话系列的统称。古希腊哲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发展到高潮,柏拉图的对话录,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这种文体记述了当事人的对话,集中反映了其哲学思想和方法。
四、整体感知
节选部分仅仅是苏格拉底长篇论述的序幕和铺垫部分,主要讲述的是,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针对格黎东的建议,层层铺垫,步步设问,详细阐述了自己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越狱的建议。苏格拉底将“正当”“道义”视为绝对的原则,舍生取义,令人感动。
学案5:第5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目标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论和仁政论。
3.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并探究孟子的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已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三)字词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乍:突然、忽然。
怵惕:惊惧。
恻隐:哀痛,同情。
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要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端:开端,起源,源头。
我:同“己”。
然,同“燃”。
保:定,安定。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第二部分:“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第三部分:“四端”:仁、义、礼、智四、导读理解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者是否矛盾?2.本文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3.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自我检测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C.自贼者也贼:小人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使……安定2.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五课意识的本质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意识的本质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2)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1)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2)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试判断: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能发展成为意识。
( )提示F。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而不是大脑的机能。
因此,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不能发展成为意识。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的内容(1)意识的形成既离不开人脑,又离不开被反映的客观存在。
(2)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试判断: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提示F。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
2.意识的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请思考:有人认为,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这种观点不正确。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探究点一意识的起源议题:意识的形成过程央视纪录片《警犬出击》用7集的篇幅,揭秘昆明犬的训练及在重大案件中的优良表现。
昆明犬经过严格的训练以其特有的快速、高效、准确的工作,被各级公安、海关、边防武警等部门列为刑事侦查、缉毒、搜爆、地震救援等工作的有力武器。
生活与哲学学案5.1意识的本质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导学案【基础知识梳理】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⑴.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⑵.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是:2.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比较高等动物复杂心理活动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是因为:二.意识的生理基础⑴.产生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⑵.意识活动的实现过程:三.意识的内容⑴.从形式上看:⑵.从内容上看:【知识拓展】1.正确理解意识的产生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反应特性刺激感应感觉心理意识⑵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2.准确把握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⑴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⑵①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不能说意识来源于人脑,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不要把人脑说成是大脑。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电脑思维”只是对人脑思维功能和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
电脑不能产生意识。
3.准确理解意识的内容与形式①意识生成的因素:人脑是生成意识的厂房和机器,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生活和实践是生成意识的源泉。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从性质上来看,意识有正误之分;从层次上看,意识有感觉和思维之分;从内容上看,有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有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还有对未来的预测。
无论是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③“反映”不是“直接的等同”,不是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体现着人们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这种能动性表现在它具有选择性、抽象性和创造性。
【课内探究案】【合作探究】活动一:找一盆含羞草让学生试验它的应激性,用课件展示图片:《葵花的向阳特性》、《岩石的风化》、《小狗啃骨头》,并阅读下面的笑话:《驯驴》郑板桥的出生地兴化镇,有个凶狠阴险的绅士。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学案 必修四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学习目标】(1)从意识的产生、生理基础、内容等角度理解意识的本质(2)把握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3)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4)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现实生活问题。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一、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找到相关内容。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怎么理解?(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怎么理解?(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怎么理解?(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4、总结: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二、易错点拨、辨析改错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2、对动物说“梅”,也能使动物“望梅止渴“;对动物谈“虎”,也能“谈虎色变“。
(×)3、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4、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现实生活中没有鬼神,但却有鬼神观念,可见,错误的思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来自于人类的主观想象。
哲学第五课复习学案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编号:20【课前预习案】●●●考点突破考点一、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如何理解?(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如何理解?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思考:为什么说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的产生?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1)为什么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2)拓展:意识的形式①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
②具体感觉和抽象思维。
③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对未来的预测。
【过程与方法】【提示点拨】1.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不能说是大脑。
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其区别在于是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
【典型例题】1.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边形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挡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机能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A.①③ B.②③ C.②④D.③④2.2012年9月28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宣布,“好奇”号首次传回了火星表面存在古老河流的图像依据。
美国航空航天局表示,已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好奇”号降落的地点一带曾经有水源,并留下了水流流过的地表痕迹。
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B.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人们的意识决定事物的变化发展 D.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3.(2013·新课标全国II)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
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019届政治选考第二轮复习《哲学与生活》学案五(第三单元第九、十课)
2019届政治选考第二轮复习《哲学与生活》学案五(第三单元第九、十课唯物辩证法的的实质与核心、创新意识)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主干知识填空(把正确的词填在相应的空格中,每个空格1分,共20分)(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b):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及要求(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3.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情形(b):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转化。
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要求(C):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三)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1.辩证否定观(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
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b):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相应括号里写T,错误的写F,并进行解析,每题2分,共20分)1.(F)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互相成的两个基本属性。
生活与哲学第五课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五课复习学案(选修)一、明确高考考点(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自主梳理基础知识一个概念:意识两个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个基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三、互动探究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①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②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③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决定》,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说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③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④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A.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④2、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后,江苏省各市迅速组织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纷纷表示要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这说明()。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D.意识的产生可以离开客观存在3、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头脑产业。
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第一、二课时○先自我介绍(见手写)○引入课程:一、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一般而言,一说起哲学,人们总觉得抽象难懂,而且觉得学了也没用,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没有甚么关系。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首先,从哲学的产生过程来看,哲学源于生活。
1.物我不分的原始世界观2.万物有灵的神话世界观3.追求万物本原的哲学世界观:最先对这一思想作出明确表述的是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他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
因此,我们往往把泰勒斯看作是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家。
可见,哲学实际上是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出来的。
(二)其次,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来看,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哲学绝不是远离现实、不可捉摸的,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天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哲学,当我们还没有学习哲学的时候,其实也都在按照一定的哲学观点思考问题、做人、做事情了。
只不过是自己没有感觉到罢了,如果大家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经常反省,就会切实感到“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都可以发现哲学的踪迹,事事都可以受到哲理的启示。
例如:生活中的:1.归纳问题—休谟问题2.分配标准问题-伦理学和政治哲学3.美丑标准问题-美学问题可见,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其实你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指导的,都包含了一定的哲学思想,也就是说,有了一定的世界观,只不过你没有意识到罢了,甚至当别人给你指明,你也不以为然。
从这儿大家可以看出哲学与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并不深秘,也不抽象。
当然,这也不是说,人们对生活中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看法都具有哲学意义。
哲学源于生活,但生活并不等于哲学,如果事情是这么简单,那也就不需要学习哲学了,因为人人都有生活。
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呢?二、哲学是什么(一)哲学的词源学意义:1.哲学一词是舶来品,来源于希腊文φιλοσοφ α,拉丁化为philosophia,意思是”爱知识”,”爱智慧”(love of knowledge and wisdom).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首次用”哲学”二字表述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1848-1905)首先把”哲学”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并被中国学术界沿用.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十九世纪中期欧洲的一些大学,但哲学的专业化(major)直到康德的三大批判发表后,才确立起来.在近代以前,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并不是很明显,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工作也不能明确区分.哲学与科学的最终区分是随着西方近代哲学所谓认识论的转向而形成的,并由康德完成.康德反对旧哲学”哲学是科学的皇后”的观点,认为哲学是一种最基本的学科的概念,即哲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哲学的首要性不再是由于其最高的位置,而是由于其”基层”的位置.形而上学即哲学的核心是知识论,它是一种不同于各门科学的理论,因为它是各门科学的”基础”.2.从古汉语来分析,↗析哲心通过分析而达到清楚明白。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 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认识的含义和重要性;2.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3.掌握相关术语和概念;4.提高对认识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认识的含义和重要性;2.认识的根本任务;3.认识的方法和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以复习认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认识的含义和重要性(10分钟)通过举例和讨论,向学生介绍认识的含义和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重点讲解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进行了解和把握的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3. 认识的根本任务(15分钟)向学生介绍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讲解《哲学常识》中提到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探讨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 认识的方法和方式(20分钟)介绍认识的方法和方式。
主要包括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等。
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和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实际认识活动中的应用。
5. 思考与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认识的根本任务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影响,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认识的理解和认识的根本任务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提问的质量以及思考和总结的深度,进行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
考察学生对认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举例、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认识的含义、根本任务以及方法和方式。
但教学时间可能有限,仍需鼓励学生课后深入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提高对认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篇目(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Word版含解析
篇目(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导入素养任务孟子他没有秦皇、汉武的壮举,没有商鞅、范蠡的谋略,没有富可敌国的财富,没有位高权重、一手遮天的能力,更没有指点江山的霸气,但他却演绎出了他的不平凡。
他以宽广的胸怀,悟透了天道,看破了红尘。
他所为的,只是保持本心。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全文内容。
2.体会孟子善用对比、长于譬喻的辩论特色。
3.把握“四端”说对构建理想人格的积极意义,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认识作者[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倡导“以仁为本”。
书中包括《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等名篇。
二、典型事迹一曝十寒孟子对齐王的昏庸、做事没有毅力、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哪里还活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
弈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盼着有天鹅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学案:第2单元进阶1第5课 《老子》四章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对待“有”“无”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观点。
《老子》《庄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可以说是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
《老子》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通常被忽视的那一面。
对现实人生有一定的启示。
《庄子》也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
学习这两课要善于发现它们有哪些突破常规的认识,在比较中品味二者不同的论述风格和语言韵味。
1.三十辐.(车轮的辐条)共一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车毂的中空处),有车之用.(功用)。
埏.(揉和)埴.(黏土)以为器.(陶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请概括段意:讲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2.企.(踮起脚)者不立..(不能久立),跨.(阔步行走)者不行,自见..(偏执己见)者不明,自是.(以……为是)者不彰.(明辨是非),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长久。
一说读zhǎnɡ,意思是得到敬重)。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赘瘤)行.(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
(第二十四章)请概括段意:阐述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强劲奋进)者有志.(意志)。
不失其所.(地方、位置,指立身之地)者久,死而不亡..(不朽)者寿.(长寿)。
(第三十三章)请概括段意: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4.其.(代指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安.(安稳)易持.(持守),其未兆.(显露迹象)易谋.(解决),其脆.(脆弱)易泮.(同“判”,分离),其微.(细小)易散.(散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班
科目
文科政治
主备人
课时安排
1
编号
7
课题
第五课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
学习目标
1.能够从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三个方面说明意识的本质。2.学会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3.牢固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进一步坚定唯物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与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动物的心理与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分别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鲁迅曾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观音菩萨的外貌酷似汉族人,上帝的外貌象西方人,可见,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的。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
★2、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只有人离开客观存在,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意识的内容是什么?
二 、自主检测
◆判断:1、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3、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可以脱离客观存在而产生。()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完成《创新设计》P29--32(填空、判断、选择题)
一、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任务(★为本课重点)
材料一:一切物质,无论是生命物质还是非生命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如铁生锈、岩石风化、滴水穿石等。一切生命物质,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感应的特性,如植物的根会伸向有水多肥的地层,枝叶会向阳光充足的地方伸展等。一切动物都具有感觉的能力,高等动物还会有心理活动,如猎狗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帮助猎人拦截猎物,海豚可以担当人类水中作业的助手。
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来源客观存在。()
5、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三、重点默写:意识的本质。
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