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海外并购
2 按理1-中海油 海外并购隐含危机
投资学案例分析(1)中海油海外并购案例(改编)一、案情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并购冲动起源于国内经济对国际石油的渴望。
随着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油价飙升,更使这一冲动加速升级。
由于中国目前缺乏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对石油突发性供应中断和油价大幅度波动的应变能力较差。
充足的海外石油产量,可以很大程度上抵消石油高价位对经济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勘探开发,获得稳定的油气供应,可以缓解中国能源安全焦虑。
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并购战略承担着无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资源地非常单一,被普遍认为经营方式极不合理,迫切需要增加新储量源,实现矿源多样化。
这种形势下,中国石油“三巨头”纷纷出台海外并购战略,不吝巨资进行海外资源收购和勘探。
二、中海油收购“最成功”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主要通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试图控制国外石油资源,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集团”)也有过几次海外并购的尝试,但最终输送到国内的油气量都非常有限。
另一个石油巨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从2002年起也开始参与海外收购竞争。
由于石油企业海外并购不是简单的商业事件,更涉及到国家安全、军事战略等机密、敏感信息,甚至法律风险,国内“三巨头”都尽量选择非上市公司的集团母公司作为海外并购的载体,以回避上市公司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义务,保持不透明状态。
在“三巨头”的海外上市石油企业中,中海油(0883.hk)的营业规模和资产水平远低于其他两家石油股(中石化0386.hk、中石油0857.hk),但是,中海油被认为是目前为止海外并购战略实施得最成功的一个:2002年从西班牙Repsol手中收购印尼五个区块权益案,是历史上最大的中国企业海外资产收购案;2003年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NWS)天然气项目5.3%的权益,该项目是世界规模最大、最优质的液化天然气生产项目;上市后六次重大的海外资产并购行为(表1),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投资损失的记录。
我国油企海外收购或将关注发达国家和非常规能源领域
我国油企海外收购或将关注发达国家和非常规能源领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其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已经完成对尼克森的收购,该笔收购的溢价超过60%,引起广泛关注。
中海油收购的资产主要位于发达经济体,而且富含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资源,专家表示,降低海外资产风险以及对非常规能源的收购将成为未来中国油企进行海外收购的重要关注点。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王震表示,此前中国油气企业的并购主要集中在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最近几年的收购已经开始涉足发达国家市场。
一方面是金融危机爆发,美欧为危机困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我国油企收购发达国家油气资源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另一方面,中东地缘动荡加剧、发展中国家地方保护主义抬头也倒逼石油企业开始关注资产的风险问题。
王震认为,我国石油企业进入西方市场将面临四方面挑战。
一是实现商业价值的增加成为投资与并购最重要的目的,对商务运作能力要求更高。
二是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三是直接并购方式要解决资源、财务、经营等融合及最为困难的文化融合等诸多问题,是对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管理能力的严峻挑战。
四是熟练掌握国际金融法律和风险内控的管理型人才短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隆国强表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不仅要获取资源,还要获得盈利,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企业自身壮大,贸易能力提高,对国际市场影响力增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必然提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杨华表示,中海油面临的挑战包括公司接管后如何保证运转正常,如何在保证项目投资、资产增值和发展的同时实现有效控制。
未来更长的时间内,公司需要在理念和文化融合方面下更多的功夫。
另外,对于非常规能源的收购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杨华表示,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尽管我国传统天然气以及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的前景很好,但是由于成本、管网以及配套政策等方面还没有跟上,因此国内非常规资源离商业性开发还有一段距离。
中海油海外并购案例分析(成功和失败)
针对两个案例给出的对策建议
中国油气公司进行海外并购的启示
跨国并购的主要类型
行业关系
横向跨国并购
纵向跨国并购
混合跨国并购
横向跨国并购是指两 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 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 企业之间的并购。目 的是扩大世界市场的 份额横向跨国并购是 跨国并购中经常采用 的形式。
世界经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石油安全的真正含义在于在世 世界油气技术突飞猛进,不断取得革命性进步,使勘探生 公司并购也是一些石油公司实现股票上市的一种有效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石油资源国为促进本国石油工业的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石油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促使石 控制目标公司往往是一些石油公司进行并购的另一主要目 界石油经济体系中获得最大的经济自主权。跨国石油公司通过 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在跨国石油公司中科技贡献率已超过60% 。 合并一家已经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不仅可以节省进行股票首 的。要达到控制目的,并非要购买目标公司100% 的股份,只 发展,逐步放宽或解除了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垄断控制,推出一 油公司必须做出选择,即规模化 ” 。上下游一体化能够进一 各大跨国石油公司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是着眼于未来 跨国并购,极大地提高了跨国企业母国的国际地位,使其在世 新技术增加了全球油气的探明储量和供应量,通过降低勘探开 次上市的大笔成本,还可以通过增发股票筹集一部分资金用于 要收购比例达到51% 就足以实现控制目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股 系列对外开放政策。许多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为振兴本国石油工 步强化石油公司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强烈波动中的抗风险能力, 竞争的战略性行动¨ ,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建立遍及全世界的 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中心地位。这些跨国公司的强势领域,也 发和加工经营成本,为石油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 新的生产投资,解决公司所面临的财务困境。中国海洋石油收 东众多且分布较为分散的公司,往往收购10% 业,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积极鼓励引进外资与对外合作, 而并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便捷有效的手段。 ~20%就足以实 生产和经营网络。 正是这些跨国公司母国的强势领域。通过跨国并购,原来强大 了整个石油行业的革新和进步。新技术这把“双刃剑”一方面 购优尼科公司所看重的除了优尼科拥有的油气田潜能、庞大的 现控制目的。这样的低比例控股方式降低了收购方的成本,也 为外国石油公司资金和技术的介入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 的跨国企业更为强大,甚至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霸主,从而控制 为石油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低成本的压力, 国外市场等因素以外,有助于完成其在美国的借壳上市也是原 减少了由于股市波动而带来的风险。 了该领域,也因而使得其母国在该领域成为世界的枢纽国家, 进一步加剧了竞争。跨国石油公司以其雄厚财力和技术力量, 因之一。 从而获得了在该领域的最大经济自主权,也就获得了最大的经 充分利用地区和技术差异,在世界石油市场购买油气储量,开 济安全。 发新兴市场,促进了石油公司的跨国并购。
中海油151亿收购尼克森 中企最大海外并购收官
大 赚近 1 0亿 美元 。 这 还 不 够 .据 美 同商 品气 候 交 易 委 员 会 最 新 数 据 显 示 ,截 至 2月 1 2日当周 ,芝 加哥 国际货 币 市场 f I MM)外 汇 投 机 客 的英 镑 净 空 头 头 寸 已经 增 至 1 6 7 7 6口 ,每 口为
6 2 5 0 0英 镑 ,这 个 数 值 为 2 0 1 2年 6月 以 来 的 最 高 值 。 不 知
名词 解释
货 币战争 《 货 币 战争 背 景 :中 国经 济 与应 对 方 略 》 的作 者 占豪 阐述 ,所谓 货 币战争 ,就是 在汇 率 、贸 易 以及各 个金 融 投 资层 面发 生 的战争 ,其 胜者 将通 过 汇率 波动 、投 机产 品价 格 波动 等方 式 ,通 过低 吸 高抛来 赚取 大量 利润 。 筒 言 之 ,货 币 战争 即汇 率 战 ,不 同 国家 之 间竞 相压 低
不 久 .欧洲 央行 行 长德 拉 吉表 示 ,当前 经 济指 标 显示 欧元 区会 进 一 步疲 弱 ,虽然 欧洲 央行 目前 还没 有 到需要 用 货 币
刺 激 欧元 区经 济 的地 步 ,但 欧洲 央行 仍会 对 强势 欧元 对 经
济 增 长 和 通 胀 的 影 响 进 行 评 估 。也 就 是 说 ,一 旦 欧 洲 央 行
日元 贬 值 和 日本 股 市 上 涨 的 双 重 机 会 , 在 三 个 月 左 右 时 间
英 国央 行 2月 2 0日发 布 一份 会 议 纪 要 显 示 ,该行 行
长金 恩 意 外 地表 示 将 支 持 扩大 量 化 宽 松 规 模 至 4 0 0 0亿 英
镑 。而 英 国央行 目前 的量化 宽松额 度是 3 7 5 0亿英 镑 。此后
海外并购胜经:中海油VS三一
案例Case Study对于具有政府背景的外国企业投资,特别是在电信、能源等敏感领域,任何国家的政府审批都会非常谨慎。
故此,不能因为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一件孤案,而做出盲目乐观并因此而忽视政治风险的判断,低估这种风险,就可能重蹈类似并购优尼科案的覆辙文/张金杰海外并购胜经:中海油VS三一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交易的成功,使人自然联系当年其并购优尼科的折戟沉沙;而三一重工2012年两次跨国并购中的不同结果,同样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两家企业都制造了近年来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经典案例,它们的经验与教训,对后来者一定具有借鉴意义。
中海油:从失意优尼科到牵手尼克森优尼科的交易几经波折。
按照当时中海油的预想,并购优尼科可使中海油的原油产量翻番。
当然中海油最为中意的,还是优尼科的石油资源地理分布是以靠近中国的亚洲地区为主。
尽管中海油率先有意收购,但2005年4月,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宣布以160亿美元加股票的形式收购优尼科,收购计划包括25%的现金(44亿美元)、75%的股票交换,以及接收优尼科的16亿美元债务。
中海油在6月22日发出收购要约,愿以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方式并购优尼科公司。
2005年7月20日,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公司加价之后的报价,并推荐给股东大会。
无奈之下,历经40天的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一案以中海油的退出而宣告结束。
金融危机后,尼克森的经营业绩直线下滑,净收入从2008年的17.15亿加元跌至2011年的6.97亿加元,财务投稿邮箱*********************.cn公关策略优尼科交易。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失败,首先,与优尼科管理层没有达成足够的默契。
在美国朝野反对声浪中,优尼科的董事会议却没有发出在美国社会中倾向于中方投资者的声音。
其次,对美国的政治和法律环境没有做足够的了解和开展游说工作,导致政府方面有很多反对的意见。
再次,过于高调导致事与愿违。
自2005年1月6日英国《金融时报》率先发布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消息后,优尼科股价当时为40多美元,后来涨至65美元/股,且包括势在必得的过于高调表态等。
2022年中国油企海外联合并购的制胜之道分析
中国油企海外联合并购的制胜之道分析中国油企在海外又有新斩获。
与之前单枪匹马进军海外不同,这次中国油企选择了联手。
7月17日,中石化和中海油联合收购了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在安哥拉32区块20%的权益,交易额为13亿美元。
无独有偶,前不久中石油和中海油联手向西班牙石油巨头雷普索尔-YPF公司提出收购其阿根廷子公司YPF的要约。
收益共享、风险分担,联手收购的优势不言而喻。
专家预言,在三大石油巨头将来的海外油气资产收购中,联手收购的模式将得到更多使用。
双剑合璧中石化和中海油此次联手表明中国石油企业在进军海外的过程中消失了一种新模式,由过去企业独自收购转为联手收购。
据北京工商高校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廖运凤介绍,国外联合收购的案例有许多,而我国石油公司之前多与外资公司联合进行收购,像这次国内两家大型国有企业联手收购尚不多见。
此前,中石化、中海油曾联合康菲石油对伊拉克巴伊哈桑油田发起竞标,中石油、中石化也联合壳牌和土耳其国有石油公司TPAO向伊拉克基尔库克油田发起竞标……中国油企联手进军海外的趋势愈演愈烈。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企业走联合经营之路已成为必定。
此次,两大石油公司共同出资进行海外收购,有利于实现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中力气的最大化,是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值得借鉴的模式。
”廖运凤这样分析。
而且联手收购的优势更加突出。
商务部讨论院跨国公司讨论中心董超博士说:“联手企业可以在资源和技术上实现互补,增加收购的竞争力。
”“另外,两家企业在阅历和技巧上进行沟通,对收购完成后的业务整合也特别有利,会使整合变得相对简单。
”董超补充道。
他说,联手的两个企业在对东道国政策和法律理解等方面可以进行沟通、相互合作,这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经营整合。
“中国油企进行内部联合,比分别竞购竞争要好许多,可以防止相互恶意竞争、让国外公司渔翁得利。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讨论室副主任牛犁曾这样表示。
各取所需“此次中石化和中海油联合收购最根本的缘由是两个企业的协同效益很强,两者各有所需。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作者:田国双刘奕彤来源:《会计之友》2013年第26期【摘要】企业并购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已成为当今企业集团壮大的一种重要方式,并购的开展和实施也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议题。
2012年12月8日,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中海油)收到加拿大工业部部长的通知,加拿大政府批准了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申请。
文章以此为背景,分析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战略意义,探讨并购实施的过程,希望从中得到更多企业并购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并购;资本运营;产权关系一、问题的提出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企业并购作为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演变,迄今为止,全球已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为企业并购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条件,以此来实现企业扩张的策略也越发得到重视和运用。
关于企业并购,各国学者由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不同而所持观点各异。
企业自身的管理效率成为达成企业并购的最终内源动力,如果A企业管理效率较高,并存在管理资源剩余,那么它将会寻找效率较低的B企业,通过并购B企业,让B企业达到A企业的水平,并释放剩余的管理效率(威廉姆斯,英国)。
詹姆斯·托宾则以Q值来反映并购实施的可能性,这里的Q值是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实物资产的重置价格的比值,当Q中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的实施,依赖于国家法律和政治框架的不断完善,石油能源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一直以来也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扶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适应跨国投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
”此外,我国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与《公司法》、《证券法》相结合的上市公司并购法律的总体框架,为我国上市公司从事企业并购(包括海外并购)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中海油公司并购案例分析-新 - 副本
10
11
12
13
◆ 并购后新的董事会由中海油、尼克森现有的管理团队及加拿 大 籍独立董事组成,尼克森作为中海油的全资子公司,由总公 司副总经理李凡荣任尼克森公司董事长,Kevin Reinhart任首席 执行官,继续负责管理,他在尼克森有18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19
对策分析
20
并购成功原因
1.国际能源环境发生了变化。
2.全球经济疲软显然有利于并购。
3.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为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做了更好的准 备,提供了经验。
4.中国的石油企业“走出去”宏观战略。
21
22
◆ 2013.2.28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交割签字仪式举行现场:
14
15
◆ 并购的风险与机遇
(一)并购存在的风险 1、股东大会批准的风险。中海油与尼克森签署收购协议,还需召开股东特 别大会对该协议进行表决,这意味着该笔交易仍需获得尼克森三分之二的股 东的许可。
2、政策审批风险。完成该交易面临非常多的监管障碍:由于尼克森作为全 球性能源公司,在加拿大及海外多地经营,并于加拿大和美国两地上市,因 此该交易需要美国、加拿大、美国、英国甚至欧盟等多个国家和部门的审批
3、资金风险。关于收购所需资金,中海油方面表示,拟通过现有资金资源 及外部融资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16
(二)并购带来的机遇
1、丰富资源储备。
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中海油拥有约31.9亿桶油当量的净探明储量, 全年平均日净产量为90.9万桶油当量,据估算中海油当前储量仅够开采9 年。尼克森拥有9亿桶油当量的证实储量及11.22亿桶油当量的概算储量, 此次收购如果完成,中海油将增加30%的石油储量。 2、北海布伦特原油定价权、石油溢价收益。 布伦特原油价格作为全球交易的大多数品级原油的定价指标,对全球 原油价格影响巨大。布伦特基准原油是由四种北海原油构成的一篮子基准: 布伦特(Brent)、福尔蒂斯(Forties)、奥塞贝格(Oseberg)和伊科菲斯克 (Ekofisk)。这四种原油在实物市场上单独交易,其中价格最低的品种决定 一篮子的价格,从而决定布伦特基准原油的价格。按照惯例,Forties原油 价格一般都是最低的,因此其需求量左右着布伦特原油价格。而尼克森运 营的Buzzard油田恰恰是福尔蒂斯原油的最大供应方。
海外油气并购20年:历时7个月的海外油气资源并购
1993年,中海油花了1600万美元,从美国阿科国际油气公司买下其印尼马六甲区块358%的权益,一举成为该区块的最大股东,这也标志着中国三大油公司海外收购大幕徐徐开启。
弹指之间,中国石油公司的海外发展已历20个年头。
1998年到2001年期间,中国的石油公司海外并购达到第一次高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际油价最低跌到10美元/桶上下,外国油气公司调整战略,出售资产,中海油就是在此背景下,从西班牙Repsol、日本、美国三家公司手中购买了位于印尼苏门答腊的油气区块,该地区也成为中海油最大的海外基地。
中石油亦是在此期间,不断在原苏丹地区深耕细作,令其成为中国海外石油开发的重要基地。
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中国的石油公司迎来了第二次海外并购高峰。
这次,政府释放出了明确的鼓励信号。
成立于当年的中国国家能源局,在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境外油气领域的资产并购。
当年7月,WTI油价创下每桶147美元的历史纪录,三个月后又跌去过半,至10月底跌至60多美元/桶,随后金融危机袭来,国际石油公司剥离“尾巴资产”应对,但中国公司的收购思路已悄然转变。
走向多元化中国公司不再满足于收购区块,享有部分权益,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直接的公司并购。
收购金额则加速上升,从最初的几千万到现今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收购,令世界震惊。
根据中石油发布的《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在2011年全球油气并购市场交易金额同比下降逾三成的情况下,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金额高达200亿美元,其中中石化连续第二年并购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中海油于今年7月23日宣布的加拿大尼克森收购案,金额更是高达151亿美元(不含43亿美元债务承担)。
从传统油气资源,再到非常规的油砂、页岩气,中国的石油公司的收购路径也在改变。
根据中石油的油气报告,2011年,中国公司收购的页岩气、油砂等非常规项目以及深海资产,占总收购金额的七成以上。
中海油案例中国海外资源并购之路
120中海油案例中国海外资源并购之路2005-8-23中海油收购优尼科2005年6月,中海油向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提交了185亿美元的收购报价,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于1982年成立,具有在中国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全面负责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业务。
20多年来,公司通过坚持对外合作与自营并举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使中国海上石油年产量从不足10万吨跃升到2000多万吨(油当量),取得了高速高效发展的成绩。
进入20世纪90年代,总公司启动了下游的石化和化肥项目,并在海外获得了发展。
中国海油连续多年经营效绩显著,2004年,中国海油的产量持续增长,年油气总产量达到3648万吨油当量,比2003年增长312万吨,增幅9%。
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709.2亿元人民币,利润242.2亿元人民币,上缴税金120.9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度增长32%、62%和80%。
截至2rf04年底,公司总资产增至153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达830.6亿元人民币。
中国海油良好的发展业绩赢得了资本市场的充分肯定,国际权威资信评定机构标准普尔及穆迪分别给予公司BBB+和A2的评级,均等同于中国主权评级,这也是中国公司目前所获得的最高外部权威机构评级。
优尼科石油公司(Unocal Corporation)是一家以上游原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的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加州,距今已有115年的历史,员工数量为6600人左右。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优尼科目前业务包括北美和国际原油及天然气开采,物探、天然气及管网建设、贸易、采矿,及房地产等业务。
其中上游业务是优尼科公司的主营业务。
目前,优尼科的油气业务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亚洲(泰国、印尼、缅甸、阿塞拜疆的里海和孟加拉),北美(墨西哥湾、美国的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欧洲(荷兰),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
截至2004年底,优尼科被证实的储量为18亿桶油当量,其中亚洲储量占56%,美国占26%,加拿大占6%,其他国家与地区为12%,其在全球范围内日油气产量为41.1万桶油当量,其中亚洲占54%,美国占33%,加拿大占7%,其他国家与地区为6%。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绩效分析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绩效分析引言:近些年来,国内企业通过并购海外公司实现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作为中国石油企业的代表之一,中海油在2024年成功并购了尼克森公司,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揭示企业在并购中所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一、并购背景中海油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公司,尼克森则是一家在加纳、科特迪瓦、几内亚、西非近海等地开展油气勘探开发的国际公司。
中海油通过并购尼克森,实现了在西非地区的布局,拓展了海外市场,丰富了公司的项目组合和企业资源。
此外,中海油还希望通过并购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实现公司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二、并购效果评估1.业务整合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后,两家公司的业务进行了有机整合。
中海油在尼克森基础上成立了中海油尼克森有限公司,继续开展西非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
这种整合使中海油在管理和业务上实现了更高的效益和协同性。
从业务整合的角度看,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效果是积极的。
2.资源整合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后,获得了尼克森丰富的海外油气资源和相关设备设施。
这些资源的整合对中海油的业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并购,中海油扩大了在西非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规模,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资产价值高于并购前,这也验证了资源整合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
3.品牌效应尼克森作为一家在国际油气领域享有声誉的企业,对中海油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建设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后,该品牌优势传导到中海油,并进一步提升了中海油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形象。
这对中海油的市场拓展、国际合作以及吸引更多国际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三、面临的挑战1.文化融合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后,两家公司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组织间的冲突和合作困难。
中海油作为国有企业,管理和运营方式可能与尼克森不同,这将给两家公司的合作带来障碍。
为了顺利实施并购,中海油应加强文化融合,提高组织间的协作和沟通效率。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研究
分析傅玉成的“想不到”
其他原因
可能的泄密:从初步洽谈(2004年12月26日)到《金融时报》2005年1月7日的首次报道,中间只有10天的 时间。无论是中海油还是优尼科高管泄露了此项信息,都增加了中海油收购的难度;而且,中海油在并购过程中有名为“中海油以贯彻国家的能源战略为己任”的内部讲话视频外泄,成为美国政客手中的把柄。
优尼科的优势
优尼科目前业务包括北美和国际原油及天然气开采,物探、天然气及管网建设、贸易、采矿,及房地产等业务。优尼科公司在美国石油天然气巨头中排位第九,近两年其市值低于同类公司20%左右。市值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产品天然气市场开拓不够,大量的已探明储量无力开发。 什么出资方式? 中海油选择的是全额现金出资方式;雪佛龙公司则为现金加股票的综合出资方式,即给予每股优尼科公司股票27.60美元现金和0.618股雪佛龙公司股票。
香港某证券公司能源分析员认为:
上海源复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认为:
此次收购更多地包含我国能源战略的期待,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美国政界的持续介入。因为美国在海外能源战略方面就颇具侵略性,对国内能源领域更是掌控颇严。当中海油的触角从印尼伸到加拿大,现在竟然登陆美国本土,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政界激烈反对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并购北美石油公司仍然有意义,因为极端的情况下,以目前军事科技的发展现状,国内资产和海外资产的安全度并没有太大差别。
内部沟通不足:2005年3月30日,中海油的独立董事表示对此项收购的质疑,使中海油不得不额外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说服独立董事,以至于错过了 “最佳”收购时机,而雪佛龙则趁机发起收购。
如果仅仅从公司收益角度考虑,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似乎很难说得通。优尼科现在的年回报率为7.3%,中海油的被期望的股本回报率则为11%。2004年中海油的净现金为50亿元人民币。如果并购成功,则变成净负债1000亿元人民币,净负债与股本的比值高达250%。原来中海油赚100元,只需拿出2元钱还贷款利息,而并购后利息支出将高达25元。 收购很大程度上不是“商业化的决定”,而是出于国家能源战略的“策略性考量”。国家更看重的是石油的战略价值,这跟中国极力争取俄中石油管道“安大线”、增加中亚等地石油供应等一脉相承。也正因为如此,中海油才能得到数量巨大的优惠银行贷款,也才能从母公司得到支援。 实际上保障石油运输线比收购海外石油资产更重要,因为在极端的情况下,海外石油很难回运。建议国家应把海外收购的重点放在更有把握的中亚等地。
浅析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
浅析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海外并购是我国石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外并购面临着诸多风险,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我国石油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措施。
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包括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地位、法律风险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对目标企业的充分了解,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减少后续经营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需要合理选择海外并购的国家和地区。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存在差异,对石油企业的经营产生不同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国家和地区,可以降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我国石油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策略包括市场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等方面。
通过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可以规避或减轻潜在的风险,保护企业的利益。
我国石油企业还需要与国内外的相关部门进行广泛合作,共同应对海外并购中的风险。
国内相关部门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监管指导,帮助企业妥善处理各类风险。
国际合作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和经验分享,增加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成功几率。
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并购中还需要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外并购往往涉及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当地环境和民生利益,避免因此而带来的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着各种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措施。
通过充分的尽职调查、合理选择目标国家和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与相关部门进行广泛合作以及注重可持续发展,可以降低风险,确保海外并购的顺利进行。
海外油气并购五大风险和对策
海外油气并购五大风险和对策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取得者斯蒂格勒曾说:“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几乎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并购开展起来的〞。
并购是企业快速开展的途径之一,而海外并购那么是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获取海外资源的有效手腕。
虽然最近几年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并购取得了庞大成绩,但并购之路并非平坦,“机会〞始终与“风险〞相伴。
整体上看,兴旺国家的投资风险较低,而开展中国家的风险较高,但这两类投资都有风险,只是风险度和风险的表现形式不同算了。
五大并购风险麦肯锡公司以为:过去20年全世界大型企业并购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低于50%,而中国海外并购的67%是不成功的。
由于并购的目标多数是很敏感的石油天然气等战略性资源,因此碰到的法律问题往往相当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国家平安审查并购西方兴旺国家的资产常常会受到复杂的国家平安法律制度的审查,特别是对美国企业进展并购时更易受到这方面的约束,可否有效应对国家平安审查问题往往成为并购成败的关键。
国家平安审查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国内法的问题,也是该国对外资准入的一种监管方式。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应对阿拉伯世界石油美元大量收购美国金融资产,开场成立海外并购平安审查制度,20世纪80年代因日本富士通公司收购美国Fairchild 半导体公司80%的股分,致使美国制定了?埃克森-弗洛里奥修正案?,授权总统有权阻止外国实体发动的有可能要挟美国国家平安的收购行为。
美国国家平安审查制度对西方国家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其他国家或许在某一工程上也将进展类似的程序。
20世纪末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加,国力显著增强,兴旺经济体对中国防范意识大幅度提高,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更易蒙受国家平安审查。
典型案例是2021年中国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事件,反对者以为中国海油是中国国有控股企业,有着政府背景,并购成功将会损害美国的石油平安,因此,美国国会依据?埃克松-弗洛里奥修正案?敦促布什政府对中国海油收购进展严格审查。
中海油到世界市场上闯荡——海外并购是我国企业迈向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性举措
2003年3月7日,中海油对外宣布,公司以6.15亿美元的代价,从英国石油气集团手中买下里海卡拉干油田8.33%的权益。
消息一出,投资界一片哗然,中海油股价在连续3个月持续攀升的态势下再次发力。
看似偶然的背后,是必然的联系。
中海油“偶然”的幸运来源于其“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
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贿近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使跨国公司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经营活动得到更好的协调和管理,从而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并购提供了便利。
“中国正在收购美国”——这是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9月号一篇文章的标题。
《财富》杂志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缘于我国浙江一家民营企业在美国妁一起跨国并购:2001年9月14El,飞利浦公司联合我国的华立集团宣布,收购了飞利浦在美国圣何塞的移动通信部门。
文章发表至今,18个月不到的时间内,我国企业大型跨国并购事件多达30起:这30多起并购事件时间密集、涉及金额巨大,不仅在我国本土企业中掀起海外并购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并购力量”一定也让更多的国家震惊。
在我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有自己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企业。
它们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而逐渐成长壮大的我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也正在实现着各自的目的:有的买到了销售渠道和市场(如TCL购并施耐德),有的买到了核心专利和技术(华立购并飞利浦cD一渤g闯镌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性举措■上海/杜江IdA),有的买到了融资平台(万向收购美国UAI),有的买到了稀缺资源(中国三大石油巨头的海外并购)……实践证明:并购应当是企业实现其自身战略的一种手段,缺乏整体战略指导的并购,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再一次的剥离,失去的却是在特定产业建立绝对优势的大好时机。
因此,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投资需要的是基于战略的并购。
二、中海油海外并贿战略分析战略性并购是指以战略为导向的并购,即将并购行为作为企业实现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海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案例分析
中海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案例分析中海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案例是一个典型的海外收购案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有企业越来越积极地进行海外投资和并购。
这一并购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海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案例,探讨海外并购的动机、优势和挑战。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海油进行海外并购的动机。
一方面,海外市场是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补充。
中国国内油气资源供给紧张,而加拿大尼克森是加拿大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之一,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通过收购尼克森,中海油可以得到稳定的海外石油供应,降低对国内油气资源的依赖。
另一方面,中海油希望通过海外并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加拿大尼克森拥有国际领先的油田开发和技术管理能力,这对于中海油的技术进步和海外扩张非常有益。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中海油进行海外并购的优势。
首先,中海油具备充足的资金实力。
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之一,中海油有着雄厚的财力支持,并且可以通过境外融资进一步筹集资金。
其次,中海油在国内油气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这使得中海油在进行海外并购时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评估目标企业的风险和潜力。
此外,中海油还可以通过与加拿大尼克森共享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中海油进行海外并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海外并购涉及到不同的法律、语言、文化和商业环境。
这些因素会增加并购交易的复杂性和风险。
中海油需要精心设计并执行交易计划,并谨慎评估交易的政治、法律和风险因素。
其次,海外并购也可能面临监管和政策上的风险。
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国家对外国投资进行了限制和限制,这给海外并购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最后,如何有效整合和管理被收购公司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中海油需要制定合理的整合计划,确保并购后能够实现协同效应和价值创造。
综上所述,中海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海外并购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合理的动机、充分的优势和有效的应对挑战,中海油成功地进行了海外并购,并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中海油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收购概况: 它在多伦多和纽交所上
• 法律支持
组财行市页西拥规织务业,岩哥有油森它气湾一气结状分做拥,及定资23构 况 析..有还尼储源了全中加在日量。更三球海拿北利的好、经油大海亚深的收油、等海济收准砂墨地常购疲购、备尼软美,克内 环显国在总外提森然优部 境国计,供—中有尼内2中了—海3利科外.海外经成油6于公拥油亿验境部功的并司有油桶。案海环购的油气油例外。为气资当5中净产3量5海探已.。7油明广除万••收可泛中吨政购采分国油策尼中加美储布近当宽克国拿国量于海量松大;
小组成员
• XXX:亮点分析,资料收集 • XXX:案例分析,PPT制作 • XXX:案例分析,查阅资料 • XXX :PPT制作,成果展示
感谢下 载
中海油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 poration
Contents
经济一自、主世中权界海油并购动因 国际地位
经济一体
通过跨
化二,、石失油败案例分析
国并购,极
安全的真
大地提高了
正三含、义成在功案例分析
跨国企业母
于 石四在 油、世 经启界济示(亮点)与对策分国位析的,国使际其地在
• 至此,这场长达8老个牌月石之油久企、业中碍。国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多、规模最
大的海外竞购,最终以中海油的主动退出而告终
失败但正确 中海油急流勇退是明智之
举
“退出竞购对中海油来说是好事。”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说,“中海油没
有必要为政治因素多花钱,仍可以从其他地方
寻找资源。”
中海油最后放弃收购是认识到提价
体系中获
世界经济体
得最大的
系中占据着
经济自主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研究——基于光明集团和中海油的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探究——基于光明集团和中海油的案例分析光明集团是一家中国著名的乳品企业,曾在2009年进行了一次海外并购,收购了新西兰的一家乳品公司。
然而,这次并购并不成功,给光明集团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起首,该乳品公司的市场份额较小,品牌影响力不强,光明集团并未能充分发挥其技术和品牌优势。
其次,由于新西兰的规模较小,市场进步有限,光明集团很难在新西兰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利润。
最后,该乳品公司的企业文化与中国企业存在差异,光明集团未能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和管理方式,导致经营困难。
因此,对于光明集团来说,海外并购的风险在公司内部和外部差异上的不同程度影响较大。
中海油是中国国有石油公司,也曾进行了一次海外并购。
该公司在2010年收购了加拿大的一家能源公司,期望通过此次来往得到更多油气资源。
然而,这次并购也面临着许多风险。
起首,加拿大的能源公司资产分布广泛,而中海油并未能很好地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导致投资回报不如预期。
其次,加拿大的能源市场竞争激烈,中海油在当地市场中遇到了困难,未能获得预期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最后,由于中海油是一家国有企业,与加拿大的市场法规和商业环境存在差异,导致管理上的问题。
因此,对于中海油来说,海外并购的风险主要体此刻资源整合和市场竞争上的不利因素。
通过对光明集团和中海油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海外并购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目标国家或地区市场竞争激烈、市场进步不利等因素对海外并购带来的不利影响。
经营风险是指目标企业的盈利能力、品牌影响力、技术实力等差异对海外并购产生的影响。
管理风险是指目标企业和海外企业的文化差异、商业环境差异、法规制度差异等因素对并购过程中的管理带来的挑战。
为了降低海外并购的风险,中国企业可以实行以下几点建议。
起首,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和目标市场。
中国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时应充分思量目标企业的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技术优势等因素,同时慎重确定目标市场的市场进步潜力和竞争状况。
中海油战略回顾与并购案例——收购尼克森
• 提出“二次跨越”蓝图,突出科学发展主题,紧扣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 “做强做优”方向,以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为目标
卫留成
渴望将中海油打造成国际一 流石油公司
——上市 ——并购
两次上市的洗礼
2001年2月27日、28日,NY、HK挂牌上市成功。“我非 常平静,没有一点激动,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只感 到我和我的同事们只是完成了一件14个月以前本就应该 完成的事情……中海油为何以一个曾经失败了的IPO引起 全球投资者如此热烈的反应?不是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而是中海油本身就是一只天鹅。”
低碳战略,建立具 有中国石化特点的 发展模式。
强调大力实施六大战略,要建立具 有中国石化特点的发展模式。针对 世界发展新趋势和国际竞争新动向,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发展低碳 经济,不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 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构建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打造绿色 低碳发展新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
公司简介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是中央特大型国有企 业,也是中国最大的 海上油气生产商。公 司成立于1982年,注 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 总部设在北京,现有 98750名员工。
自成立以来,中海油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 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能源集团,形成了 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化销售及化肥、天然气及 发电、金融服务、新能源等六大业务板块。
产量目标
基于WTI油价每桶90.0美元的假设,2012年 公司产量目标为330-340百万桶油当量
2011年产量面临较多困难
2011-2015产量增长目标
2011-2015年产量增长目标为年复合增长率 6-10%,其中,中国海域产量年复合增长率 可达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
海外并购 中国海油基本信息 中国海油业务纵览 中海油海外并购过程回顾 成功经验 后续挑战
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是指一国跨国性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 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一定份额的股权直至整 个资产收买下来。
海外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两个或两个以 上国家的市场和两个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其中 “一国跨国性企业”是并购发出企业或并购企业,“另一 国企业”是他国被并购企业,也称目标企业。这里所说的 渠道,包括并购的跨国性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或通 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两种形式,这里所指 的,、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形式。
收中 竞221053购海购11日2亿尼油尼年宣 美克出 克7布 元月森价 森,第2加 延 收0审一1拿 长 购2批次大 中 尼年期延首海克1限0期次油森月,2第中尼加01二海克拿2延年次油森大期1延收再政1月期购遭府:2第中尼0三1次海克3次年延油森延1期收 第月期购 三:,
2013年1月 18日:获发 改委批准, 尼克森案拿
在具体实务中,并购的动因,归纳起来主要有 以下几类:
扩大生产经营规 模,降低成本费 用
实施品牌经营战 略,提高企业的 知名度,获取超 额利润
提高市场份额, 提升行业战略地 位
取得充足廉价的 生产原料和劳动 力,增强企业的 竞争力
取得先进的生产 跨入新的行业,
技术2011年7月20日收购在加拿大多伦多交易所上市的加拿大油 砂开发商OPTI全部股份,该交易总价约为21亿美元。
2012年2月17日中海油完成收购切萨皮克公司丹佛-朱尔斯 堡盆地及粉河盆地油气项目共33.3%的权益交易,交易价格 为现金5.7亿美元。
2012年2月21日中海油完成收购英国图洛石油公司在乌干达1、 2和3A勘探区各三分之一的权益。交易总对价约为现金14.67 亿美元。 2012年07月23日中海油宣称,将以现金151亿美元收购加拿 大尼克森能源公司。
到发改委 “路条”
中海油重要海外收购项目一览
2005年拟185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后遭失败。 2006年1月9日22.68亿美元收购尼日利亚130号海上石油开采 许可证(OML130)的45%的工作权益。
2008年171亿元人民币成功收购挪威海上钻井公司。
2009年计划以13亿美元收购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持有的安哥 拉石油资源项目权益,后失败。
简称 世界500强
中国海油 中海油 CNOOC
第87位(2018年)
中央企业
官网
oo /
81482.2百万美元(2018年)
中国海油业务纵览
油气勘 探开发
新能源
专业技术 服务
金融服务
炼化销售 及化肥
天然气 及发电
中海油海外并购过程回顾:
中国海油收购尼克森案一波三折
分散投资风险
中国海油基本信息
外文名称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员工数
97986人(2018年)
公司名称 总部地点 成立时间 经营范围 公司性质 年营业额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注册资金 949亿元人民币
中国北京
董事长
杨华
1982年2月15日
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 销售
2010年3月14日斥资31亿美元入股阿根廷BridasCorporation 50%权益。将间接持有阿根廷第二大油气勘探与生产商 Pan American Energy(PAE)约20%股权。
2010年11月16日中海油购入切萨皮克鹰滩页岩油气项目33.3% 权益,交易价格为现金10.8亿美元,以及4000万美元的调整 款项。
另一方面,从公司运营的情 况来看,尼克森近几年来一 直业绩不佳,也在客观上为 中海油的介入提供了一个 较好的时机。
二、充分准备。
业内人士表示,在本轮收购之前,中海油在充分吸取此 前收购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研究和游说的工作, 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本次交易的成功概率。
从以往经验来看,收购成功并不代表中海油从此可以高 枕无忧。实际上,其面临的挑战可能才刚刚开始。收购完 成后,尼克森将作为中海油的全资子公司,由在尼克森 工作18年以上的首席执行官凯文·赖因哈特继续负责 运营。并购后的内部整合是中海油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从以往经验来看,管理理念分歧等因素导致中国企业 海外收购受挫,此类案例占海外收购总数的一半以上。 整合的过程或长或短,但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短期的盈 利前景。
后续挑战
中国企业海外扩张还面临 着一个主要挑战,即如何处 理东西方文化和理念不同 所产生的系列问题和社会 风险。由于语言、风俗习惯、 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 差异,企业与当地社会在文 化融合方面面临不同程度 的障碍。
同时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 去"打破了当地利益集团的 原有格局,挤占了其市场空 间,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也 干扰了中国企业的正常经 营活动,成为中国企业"走 出去"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之 一。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之后, 也面临文化融合等多方面 的挑战。
并购动因
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寻 求扩张的企业面临着内部扩张和通过并购发展两种选 择。内部扩张可能是一个缓慢而不确定的过程,通过 并购发展则要迅速的多,尽管它会带来自身的不确定 性。
具体到理论方面,并购的最常见的动机就是--协同效 应。并购交易的支持者通常会以达成某种协同效应作 为支付特定并购价格的理由。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包 括--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
2012年7月23日 宣布收购尼克森
成功经验
一、找准时机。
中海油此番收购是2005年收购优尼科失败后再度出手,
一方面宏观经济环境较为 成熟:美国近年来经济复苏 缓慢,页岩气革命又使其国 内油气产量大幅增加,对外 油气需求不断下降,加拿大 丰富的能源资源亟需寻求 规模相似的可以替代的市 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