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换算
高程换算
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各水准高程起算基准面关系一、高程系统的一般意义变化曲线基面是指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
在水文资料中涉及的基面有: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面、冻结基面等四种。
(1)绝对基面。
是将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水面的高程定义为零的水准基面。
我国各地沿用的水准高程基面有大连、大沽、黄海、废黄河口、吴淞、珠江等基面。
(2)假定基面。
为计算测站水位或高程而暂时假定的水准基面。
常在水文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而一时不具备接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
(3)测站基面。
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假定的固定基面。
一般选为低于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以下0.5m~1.0m。
(4)冻结基面。
也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
一般测站将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作为冻结基面。
二、常用高程系统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
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
先收集整理如下。
(1)波罗的海高程波罗的海高程十0.374米=1956年黄海高程中国新疆境内尚有部分水文站一直还在使用“波罗的海高程”。
2)黄海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
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72.289米。
(3)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海拔高程换算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废黄河零点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763(米)[南海]废黄河零点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161(米)废黄河零点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0.19(米)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
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
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2.“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广州地区各高程系统关系
广州地区各高程系统换算关系
(广东水准原点高程)
[1] 1985国家高程基准H=5.744m
[2] 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H=5.586m
[3] 珠江基面高程系H=5.000m
[4] 珠江统一基准面(沿河基面)高程系H=110.000m(现已不采用)
[5] 广州城建高程系H=10.000m
各高程系统之间的换算关系:
[1] 广州城建高程= 1985国家高程基准+4.256米
[2] 广州城建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4.414米
[3] 广州城建高程=珠江基面高程系+5.000米
[4] 1985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0.158米
[5] 1985国家高程基准=珠江基面高程系+0.744米
[6] 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珠江基面高程系+0.586米
(注:以上各个高程系统之间的换算关系仅限于广州地区使用。
)。
常用高程系统基准之间的关系
常用高程系统基准之间的关系在日常测绘中,经常遇到甲方对项目成果空间基准的要求,比如平面空间坐标系,高程基准等;这些基准都是和项目成果在使用时的方便以及和已有资料的衔接;本文就我国常用的或曾经用过的高程基准之间的关系例举如下:一、广州常用高程基准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广州高程与珠江高程计算广州高程= 1985 国家高程系+ 4.26(米)广州高程=黄海高程系+ 4.41(米)广州高程=珠江高程基准+ 5.00(米)1985 国家高程系统基准-0.744 米=珠江基面1956 黄海高程系统基准-0.586 米=珠江基面珠基、56 黄海高程系统基准、1985 国家高程系统基准之间的换算关系应为:1985 国家高程系统基准高程=1956 黄海高程系统基准高程-0.029m;1985 国家高程系统基准-0.557m=珠江基面高程1956 黄海高程系统基准-0.586 米=珠江基面高程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
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
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二、“1956年黄海高程”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三、“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中国高程系统知识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空间基准2010-11-10 18:49:37 阅读1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
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
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系”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2.“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3.“吴凇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采用上海吴淞口验潮站1871~1900年实测的最低潮位所确定的海面作为基准面,该系统自1900年建立以来,一直为长江的水位观测、防汛调度以及水利建设所采用。
1985高程基准
1985高程基准1985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开展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更是高程基准的一个重要时期。
1985年,中国进行了首次国家高程基准系统的建立,采用地球重力站作为主要测量平台,将铁路平整轨道、中国高程基准设置为新的重点对象。
1985年,中国开始建立国家高程基准系统,从而建立中国高程基准系统的基准测量标准。
该标准要求高程基准的测量精度必须在重力站的精度范围内。
它以铁路平整轨道作为基准,在测量中实现重力站的全国统一化。
例如,1985年,中国建立的秦皇岛重力站基准高度是216.20米,而它在两安重力站测量的基准高度是218.79米,差值为2.59米,说明中国高程基准与全国铁路平整轨道基准的一致性,也说明该重力站的测量精度非常高。
1985年以来,中国国家高程基准系统不断发展,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改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国家生态环境和资源管理能力。
同时,国家高程基准系统在供求电力、水利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从而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此外,中国国家高程基准系统也为中国陆上利益纠纷解决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1985年以来,国家高程基准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陆上争议的调查和解决,如中国河南省济源县地税报告案、河北省保定市汤山镇王垣村土地纠纷案等。
通过开展精细的高程测量,有助于解决边界争议,提高各方争议之间的协商成功率。
1985年的高程基准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年中国国家高程基准系统的建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今后各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它既促进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又为供求电力、水利和农业生产等领域提供了参考价值,在解决国土利益纠纷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国家高程基准系统的建立,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将继续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85国家基准高程换算与吴淞冻结基面换算
1985国家基准高程换算与吴淞冻结基面换算1985国家基准高程换算与吴淞冻结基面换算在地理测量与地图制图领域中,高程和基准面的概念一直是非常重要的。
1985国家基准高程和吴淞冻结基面是地球测量学中常用的两种高程和基准面标准。
它们的换算关系对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这两种基准进行全面评估,并进一步探讨其在测量与地理信息领域的应用。
1. 1985国家基准高程1985国家基准高程,简称1985高程,是我国大地水准面的一种高程基准。
它是以1985年的大地基准点为基础点,通过大地水准原理和技术手段,建立的用于表示地面高程的几何基准面。
1985高程是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中广泛应用的高程基准,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1985国家基准高程的换算关系是指将不同基准下的高程数值进行转换的过程。
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地球形状、重力场、大气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基准下的高程数值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需要进行高程的换算,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 吴淞冻结基面吴淞冻结基面,是上海市规定的高程基准面。
它是以上海市黄浦江吴淞口的平均海平面为基准点,通过大地水准测量和调整,建立的用于表示上海市地面高程的几何基准面。
吴淞冻结基面是上海市地理信息领域中常用的高程基准,对于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吴淞冻结基面与1985国家基准高程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上海市地理信息系统和全国地理信息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对接的关键。
通过进行基准面的换算,可以实现不同基准下地理信息数据的无缝对接和共享利用,提高数据的整合性和应用价值。
3. 应用与展望1985国家基准高程和吴淞冻结基面的建立和换算关系,为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领域的数据对接和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未来,随着我国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基准面的精度和转换方法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以满足多样化、精细化的地理信息应用需求。
高程换算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作者:周杰鑫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
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
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2.“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 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3.“吴凇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采用上海吴淞口验潮站1871~1900年实测的最低潮位所确定的海面作为基准面,该系统自1900年建立以来,一直为长江的水位观测、防汛调度以及水利建设所采用。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精)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
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
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2.“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 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3.“吴凇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采用上海吴淞口验潮站1871~1900年实测的最低潮位所确定的海面作为基准面,该系统自1900年建立以来,一直为长江的水位观测、防汛调度以及水利建设所采用。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与1956年黄海高程换算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与1956年黄海高程换算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与1956年黄海高程换算在我国,进行地理测量和地图制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促进国家建设和发展,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高程基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进行测量和制图工作。
而1956年黄海高程是历史上使用的一个高程基准,它与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之间的换算关系,一直是测绘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国国家高程基准是指我国境内规定的用于地理信息、资源调查、测绘工程等工作的高程基准。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是1985年确定的我国高程基准,它是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高程基准系统。
而1956年黄海高程是在1956年进行的高程调查测量后确定的一个高程基准,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高程基准。
从1956年黄海高程到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的换算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因为使用不同的高程基准可能导致测绘和地理信息工作中出现的误差,所以准确地进行换算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年代采用的测量方法、仪器精度、地球形状参数等因素,以确保换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据了解,目前国家测绘局出版的《高程基准转换计算方法规程》可以作为换算的参考依据,该规程详细规定了从1956年黄海高程到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的换算方法和计算步骤。
根据这个规程,测绘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换算方法进行工作。
在进行换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地理信息系统、大地测量学、卫星测量技术等工作的发展,以及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的变化。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确保换算的结果是准确的、可靠的,并且符合实际应用的需要。
作为地理信息工作者,我个人认为高程基准的换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地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换算方法,为我国的测绘工作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持。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与1956年黄海高程的换算,是我国测绘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地理信息工作的质量,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己的国家。
海拔高程换算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废黄河零点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763(米)[南海]废黄河零点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161(米)废黄河零点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0.19(米)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
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
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该高程系以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原点设在市观象山。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2.“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的中华人民国水准原点。
各个高程基准换算
吴淞与废黄河、黄海、八五基准点的关系:1、吴淞=废黄河+1.763m;2、吴淞=黄海+1.924m;3、吴淞=八五基准+1.953m。
一、吴淞零点和吴淞高程系:清咸丰十年(1860年),海关巡工司在黄浦江西岸张华浜建立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水位。
光绪九年(1883年)巡工司根据咸丰十年至光绪九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测得的最低水位作为水尺零点。
后又于光绪二十六年,根据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71~1900年)在该站观测的水位资料,制定了比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水尺零点,并正式确定为吴淞零点(W.H.Z)。
以吴淞零点计算高程的称为吴淞高程系,上海历来采用这个系统。
民国11年(1922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确定长江流域均采用吴淞高程系。
1951年,华东水利部规定,华东区水准测量暂时以吴淞零点为高程起算基准。
2:吴淞高程系与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基面差。
江苏省水利厅于1953年以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了佘苏线(佘山—苏州)、佘高线(佘山—金丝娘桥—高桥—张华浜)和佘张线(佘山—张华浜)等3条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纳入华东地区高程控制网,参加国家测绘总局主持的1957年中国东南部地区精密水准网平差。
平差后的水准点高程均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佘山水准基点既有黄海高程(44.4350米),又有吴淞高程(46.0647米),两者之差为1.6297米,即在上海地区吴淞高程系基面比1956年黄海高程系基面低1.6297米,远离上海的地区,同一点的两个高程值之差会略有不同。
3: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85国家高程基准85国家高程基准是指以青岛水准原点和青岛验潮站1952年到1979年的验潮数据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所定义的高程基准,其水准点起算高程为72.260米。
54北京坐标系54北京坐标系即54国家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
85高程绝对标高和正负00换算
《深度探讨:85高程绝对标高和正负00换算》在测量和地理信息领域中,85高程绝对标高和正负00换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到大地水准面、高程测量和大地测量等专业知识。
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这一主题,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相关概念。
1. 85高程绝对标高在测量和地理信息领域中,85高程绝对标高是指以1985年国家GPS高程基准面为基础的标高。
这一基准面是根据国家大地基准点的实际测量数据进行的计算和推导,具有很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在实际测量和工程应用中,经常会用到85高程绝对标高来表示地表或建筑物等物体的高程位置。
2. 正负00换算正负00换算是指在测量和工程测绘中,将高程数据从1985国家大地基准面换算到现行的2000国家大地基准面的过程。
由于不同基准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高程差异,因此在工程实践中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从85高程绝对标高到正负00换算在实际工程中,常常需要将基于85高程绝对标高的测量数据转换为基于正负00的数据。
这涉及到高程数据的差值计算和换算公式的应用。
通过专业的测量软件和工具,可以方便地实现这一转换过程,从而对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高程信息支撑。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85高程绝对标高和正负00换算这一概念,我认为需要结合实际工程实践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
在工程测量和地理信息领域,准确的高程数据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至关重要。
对于这一概念的掌握和应用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深入理解和实际操作。
5. 总结和回顾通过本文的深度探讨,相信读者对于85高程绝对标高和正负00换算有了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从基本概念到实际应用,这一主题涉及了测量和地理信息领域的多个知识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以提升自己的工程能力和专业素养。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并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高程测量和数据处理能力,为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高程基准换算关系
1985国家高程基准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1985国家高程基准英文名称:National Vertical Datum 1985定义:采用青岛水准原点和根据由青岛验潮站1952年到1979 年的验潮数据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所定义的高程基准。
其水准原点起算高程为72.260m。
我国常见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 (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 (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 (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废黄河零点高程-0.19 (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大沽零点高程-1.163 (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渤海高程+3.048 (米)国家85高程基准由来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 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 米。
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56年9月4日,国务院批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测量法式(草案)》,首次建立国家高程基准,称“1956年黄海高程系”,简称“黄海基面”,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高程换算
我记得我在一本书上看过,58黄海高程,85黄海高程,吴淞高程,渤海高程之间的换算,忘了是在规范上还是在资料上,改天我查到放上来供大家参考!
找到了,朋友们,顶啊
一、吴淞与废黄河、黄海、八五基准点的关系:
1、吴淞=废黄河+1.763m;
2、吴淞=黄海+1.924m;
3、吴淞=八五基准+1.953m。
4、吴淞=八五国家高程+1.926m(设计院提供)
二、废黄河与吴淞、黄海、八五基准点的关系:
1、废黄河=吴淞-1.763m;
2、废黄河=黄海+0.161m;
3、废黄河=八五基准点+0.190 m。
三、黄海与吴淞、废黄河、八五基准点的关系:
1、黄海=吴淞-1.924m;
2、黄海=废黄河-0.161m;
3、黄海=八五基准+0.029m。
四、八五基准与吴淞、废黄河、黄海基准点的关系:
1、八五基准=吴淞-1.953m;
2、八五基准=废黄河-0.190 m;
3、八五基准=黄海-0.029m。
海拔高程换算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废黄河零点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763(米)[南海]废黄河零点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161(米)废黄河零点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0.19(米)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
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
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该高程系以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原点设在市观象山。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2.“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的中华人民国水准原点。
85高程与珠基高程换算
85高程与珠基高程换算
85高程是指1985年国家大地基准高程,是中国大地基准高程系统的一部分。
珠基高程是指珠江水准基准高程,是广东省内的水准基准。
要进行85高程与珠基高程的换算,需要考虑两者之间的转换关系。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85高程和珠基高程都是大地水准面上的高程数值,在实际测量中会受到地球椭球体的影响,因此需要考虑大地水准面和椭球面之间的转换关系。
一般来说,进行85高程到珠基高程的换算时,需要考虑通过大地水准面和椭球面的参数转换,以及两者之间的高程差。
这个高程差通常是通过在特定区域内进行水准测量来确定的。
换算的具体步骤包括:
1. 确定85高程点和珠基高程点的大地水准面和椭球面参数;
2. 计算大地水准面和椭球面之间的参数转换关系;
3. 根据水准测量数据,确定特定区域内的高程差;
4. 应用参数转换和高程差,进行85高程到珠基高程的换算。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和测量精度的限制,高程的换算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细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总之,85高程与珠基高程的换算涉及到大地水准面和椭球面的参数转换以及高程差的考虑,需要进行严谨的计算和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