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原创读后感(15篇)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我该如何爱你--读《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有感江德小学谢牡丹暑假,学校为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给每个教师发了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看完此书,感受颇深,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最自豪的事,应该是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能对你所教的学科持续保持着兴趣并且学得好。
我们只有上好课才能坚守住自己的三尺讲台,而仅是上好课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我们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
刚读几行自序,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在书里的第一辑-----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做老师其实不难,只要你不忘自己当初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当时你希望老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
想想确实如此。
现在回想我可能与教师这个职业有缘分吧,当初师范毕业我有转行的机会,但是我受师范班主任的影响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我的师范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人们都说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但是我的老师上课幽默风趣,把难点讲得通俗易通,很容易理解,我们都喜欢上他的课,那时候我就想我以后也要当一名这样的老师,觉得当老师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很有信心把每个学生教好,但是真正的成为教师以后,才发现教师不好当,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而是要有一定的“战略战术”,才能让学生喜欢你。
所以我在教学中一直很注意这个问题,学习中我严格要求学生,课下和学生做朋友,有时候也给他们讲笑话,来缓解紧张的学习。
去年因为身体原因我请了两个月假,学生、家长打电话、发微信关心我怎么了,孩子们在日记上天天写想我了,盼我早点来给他们上课。
有两个家长以前做过家政,要来帮我打扫家,接到这些信息我真的很是感动。
魏老师阐述了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之间,教师要搭建一座桥梁。
我们现在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十分重视某个知识产生的必要性,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怎么上课孩子才喜欢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书感悟工作多年,静下来思考,总感觉花了太多的心思去想如何上课,却很少时间去思考如何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科任老师。
近期读了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为之一振,被自己忽略了的知识,信息,都补回来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魏勇老师所提到的:做老师其实不难,只要你不忘记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当时你希望老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
我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学识渊博;生动形象;思维缜密;亲切自然;幽默风趣……回想我脑海中印象深刻的老师,似乎都有这样的影子,联系我们学校的优秀教师,似乎也都与这些词语相关。
而这些词语中,有属于个性特点的,有可以后天改进的,当然,这都得本身有了相当的积累后。
看来,教师希望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成为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后天的自我成长很重要。
魏老师还提到,想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你必须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也就是说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经验世界之间,我们老师所起的作用是要搭建一座桥梁。
他举例说明,历史课讲宗法制,西周时期的宗法制距今三千多年了,如何让三千多年前的一个制度被今天的学生充分理解呢?魏勇老师用“中国人的姓名和西方人的姓名有什么区别”作为桥梁,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直至理解。
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人,我们最喜欢听哪种老师的课呢?第一,风趣幽默;第二,他在课堂上总能给我们一种新的东西,让我们感觉意外,让我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
我们一直提倡要尊重学生。
我理解,最大的尊重,并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交朋友,关心他的生命,而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
这个惊喜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我们课堂当中常常会有出乎学生意料的,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一些东西,他可能想到了但是他没有我们课堂上所提供的东西那么深刻,于是他成长了。
他变得更深刻了,对他来说有惊喜。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压根就没想到,结果老师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或者挖掘出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想法、观念,而且这个想法和观念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细读《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有感
细读《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有感鳌江小学方高旦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只有上好课才能坚守住自己的三尺讲台,而仅仅是上好课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我们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
而在近期,细读了北京十一学校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让我受益良多,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1作者介绍魏勇,1970年生,北京十一学校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专家。
出版有《用思想点燃课堂》、《教师的力量》等。
2分享精彩和体会(一)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
不希望老师满堂灌,希望能辩论一下,而不是按照老师既定的计划完成任务,将重点、难点依次讲完就下课了。
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在学生的经验和书本的知识中间搭建桥梁,一定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让知识变活。
如果我们的书本知识、教学内容不能够真正进入学生的经验世界,那么我们的教学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打通,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教育教学当中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风趣、幽默和惊喜,我觉得惊喜最重要。
(二)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让学生的脑袋一刻也不闲着,一直在高速运转,学生的收获反而不大,学生可能难以消化。
为什么课堂需要老师重复一些内容甚至留白,就是要放慢节奏,让学生有时间回顾知识;为什么课堂中出现的幽默能带来更好的效果,因为幽默的时段虽然并无干货,但却给了学生一个愉悦的环境,使学生有好心情来接受干货或思考干货;为什么课堂里有一些无效的环节和内容是必要的,因为这跟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一样,这有助于学生将生活中形成的聪明才智用于学术。
所以好课还有一个标准,就是教师能够迅速地捕捉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成思想的碰撞,达到认知的升华。
教育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活下去,活得好,还能够再进一步发展。
所以,我认为教育先是要把孩子教聪明,而不是教傻。
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让孩子变得更有智慧、更聪明,我们的教育至少是一个正数。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良好的上课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成绩。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重要途径。
一个老师只有上好课,才能站稳讲台的位置,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佩服他。
他可以喜欢作为老师的自己和他所教的科目。
.多年后,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回忆起它。
怎么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魏勇老师在《怎样上课学生喜欢》一书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翻开这本书,没有高深的观点和理论,只有魏勇老师作为一线教师对教育现象或教学思想的反思。
他真的是从课堂上,从学生身上,从如何教,如何提问,从老师的学。
等等。
他以粗犷、清晰、笼统的文笔,向人们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照亮了老师心中的困惑:勿忘!我曾经是一名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要从学生的“体验”开始;好好上课,才是对孩子的尊重!“别忘了,我们都是学生,我们最喜欢听什么样的老师的课?第一,幽默;第二,他总能在课堂上给我们带来新的东西,让我们很惊喜,它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头被打了一巴掌。
”书中的这段话最让我感动,当学生的时候,我们都喜欢有趣的老师教课,现在我也是老师了,应该回想一下学生时代对老师的期望,我们可以成为老师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喜欢,那应该能够让今天的孩子们感到惊讶。
魏勇认为,课堂其实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次心灵之旅或心灵探险。
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惊喜中享受发现的乐趣。
在这样的探险中,老师的角色接近于导游,总是带领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不为人知的湖光山色,在茂林修竹中探索一处幽静之地。
教师要善于从高高在上的老师转变为平和的共同学习者,时刻提醒自己曾经是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拨开师生之间的阴霾。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书心得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喜爱,从关注开始——《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书心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走近一群单纯的学生,看似简单,可真正做到让学生喜爱课堂、喜爱自己,亲身实践起来却不容易。
读了北京十一学校特技教师魏勇的力作《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我从中获益匪浅。
全书共分为五辑,由浅入深地解释和解答了怎么上课才能让学生喜欢课堂这一问题。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一辑的内容,“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
教育和课堂是拆围墙、开窗户的工程,一堂好课让学生满腹狐疑,而营造一堂好课首先要做的是懂得解读学生的内心。
书中道,所有的好老师都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始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教学教育,只要不忘记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成为一名好的教师便不难。
以生为本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经验。
教师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如同医生对待病人那般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一堂好的课堂绝不是教师的舞台,那种在课堂上热衷于大秀自身基本功、把自身经历讲得天花乱坠的教师注定不能明白上课的真正含义。
课堂也不是学生的游乐场,那种毫无秩序的懒散热闹与通往真理和文化的道路相去甚远,课堂更不是单纯追求催肥效率的填鸭厂,给学生灌多少学生就能吃多少。
作者魏勇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其实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精神旅行或者精神探险,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惊喜中享受发现的乐趣。
在这种探险中,教师的角色趋近于导游,始终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引领游客有计划地领略未知的湖光山色,去探寻茂林修竹中的某一处幽静。
教师要善于从教师这个高冷的角色转换为平和的共同学习者,时刻提醒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学生,以学生的视角拨开横亘在师生之间的雾霾。
以生为本还要求教师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面对知识的更新和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作为一个谦卑者,要经常提醒自己所知道的极其有限,只不过年龄大一点、接受教育多一点,生活阅历丰富一点,在创造力、想象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上,教师不一定强于学生,教师最多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教师不能常常表现出一种绝对权威的状态。
教师读《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有感(12篇)
读《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有感(12篇)【篇一】近来读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感触颇深。
魏勇老师在书中以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教育经历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浅出的分享好课的秘密。
这些心得源于作者独特的思考和实践,尤其是作者作为一名历史特级教师,关于历史方面的思考和感触更使我茅塞顿开,引人深思,给了我很多现有教学模式下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
关于怎样的课程是好课,怎么教学学生才喜欢,魏老师通过多个精彩的教学案例来阐释,教学中的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思维的突破与不同,才是教学的精华。
魏老师也从自身的经历说到重新回归教育本质的成长过程和经验,让人感觉非常亲切。
一切的教师与教学都是从理想跌入现实,在现实的泥沼中苦苦挣扎,再渐渐找到突破口并不断升华的过程。
这给予我这个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很大的信心,而增强这一信心的途径便是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阅读、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习惯,还有必不可少的对现实社会与社会人的真切关怀。
而魏老师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使人敬佩,他要求我们在读书时要正襟危坐,必须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这样的读书叫“啃”,而我们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啃一些好书,也会使我们上课的状态不一样。
我想魏老师之所以出众的根源便是有这样读书的态度,而这也使我坚定了以后读书的信念,以书温养身体,以书塑造灵魂!而最道出我的心声的便是你在学生时代希望教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
想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使教师自己成为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一座桥梁。
而课堂也就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的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而对于旅游的感触学生与教师也许并不相同。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认为的好课并非是学生认识的好课,而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你的心意,认同你的付出呢?作者认为只有搭建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使其唤起师生共同的情绪体验,而这样才能使老师的每句话学生都会容易有认同感,学生的每个感受也会使教师能够倾心体会,也就是教师要先有代入感才能成就认同感。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读《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有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这个领域,所以选了一本从书名上看最直接、最通俗易懂的一本书《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作者魏勇。
老师的众多职能当中,上课是核心,怎么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上好一堂课,我认为这当中有很多学问。
随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魏老师认为现在学校的价值不仅是培养出应试的学生,更多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生活的环境,学习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
老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现实负责,即社会及家长对孩子考好成绩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未来负责。
多跟学生接触,不止传授书本中规范、系统的知识,还要分享作为成年人的阅历和对人生的思考。
想想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有的老师上课的方式比较喜欢,有的老师上课的方式觉得很无聊。
这种心理造成的影响就是对喜欢的老师教的学科比较喜欢,对无聊的老师教的学科不感兴趣。
因此我认为老师上课的方式能不能被学生喜欢与学生能不能学好这一科有直接的关系。
那么什么样的课才能让学生喜欢呢?对于这个问题魏老师说:“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
”要时不时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有的老师上课时从第一分钟一直讲到第四十分钟,恨不得把知道的一点不落的传达到学生脑子里,我如果是这堂课的学生,可能会感到昏昏欲睡,老师跟学生没有互动,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来必然会觉得无聊,这样的课效果不能太好。
书本上的东西是抽象的,不易于理解,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就是单纯的记、背,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久而久之肯定会产生厌烦心理。
怎么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这时候,作为老师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把书本中的知识和现实经验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们理解。
现在孩子们都是家长精心培养长大的,智力水平基本相差不大,但是却存在着学习好的孩子和学习不好的孩子。
我以前做家教的时候,家长给我打电话经常说孩子挺聪明的,但就是没用在学习上。
当然没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笨,但是智力正常却导致他学习不如别人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上课,学生才会喜欢》读后感
《怎么上课,学生才会喜欢》读后感胡睿说实话,最开始的时候,其实是有点排斥这种“技术性”的书籍,因为总感觉有太多的“方法论”都是绝对理想化的,对于我们真正身处一线的教师来说,是很难去操作的。
然而事实是,只用了半天多一点的时间,我就读完了魏老师的这本《怎么上课,学生才会喜欢》,有点打脸,但甚是喜欢。
之所以能够看进去,是因为觉得魏老师真的写出了我的心声,尤其是,学生时代的心声。
魏老师说,一个好老师的课堂,必须带给学生惊喜,这一点,真是让我感同身受。
初中的时候,我的历史学得很不错,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特别喜欢当时的历史老师。
在我们班上曾经一直流传着关于这个老师的一些传说,说他曾经是我们当地的文科状元,高考的时候本来分数足以上清华大学,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读了一个师范院校,毕业后回来了做一名普通的历史老师。
当然,传说这种东西,充其量是给他增添了一些渲染色彩。
真正让我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作为一个历史老师,他却从不带历史书进教室。
每一节课,从他的嘴里讲出来的,永远不止是书上的“背景、经过、意义”,还有那些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的“小道消息”。
在我看来,他的脑袋简直就是活的“世界通史”。
历史这门学科本身是相当枯燥的,书上的每一个字我们都认识,每一句话也都很容易理解。
可能正是由于那些“背后的故事”,才真正勾起了我对于历史的兴趣吧。
所以说,一位好的老师,决不能只是将书上有的东西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很多时候,学生想知道的,其实是书上没写的。
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带给学生“惊喜”,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永远保持活力,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
魏老师说,人都需要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
教书四年了,毕业之初,也曾立志要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可时至今日,却仿佛离这个目标还很远,甚至越来越远。
现在想想,可能就是因为我不大喜欢思考吧,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
不管是平时的教学工作,还是班级管理工作,没有超前思考的意识,反思也不够深刻。
所以看完了魏老师的书,真的特别惭愧,感觉愧对了曾经对自己许下的诺言。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第一故事本店铺精心整理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1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上课习惯好,学习成绩好。
上课是老师传道受业的重要途径,老师只有上好了课,才能守住讲台这块阵地,才能博得学生的信赖,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仰,能喜欢自己这个老师,喜欢自己所教的科目。
并且多年以后学生回忆起来仍然兴趣盎然。
怎样做,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呢?魏勇老师在书中《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为我们指明方向。
翻开这本书,里面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和理论,而是魏勇老师作为一线老师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是教学随想,真真切切地从课堂、学生、如何上课、如何提问、教师学习等方面娓娓道来。
他以粗犷,明晰,大将之风的文笔,向人们揭示出教育的本质,给老师点亮心中的迷惑:别忘了!自己曾经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上一节好课,才是尊重孩子!"别忘了,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人,我们最喜欢听哪种老师的课呢?第一,风趣幽默;第二,他在课堂上总能给我们一种新的东西,让我们感觉意外,让我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
"书中这段文字给我感触最深,我们当学生的时候就喜欢有趣的老师上课。
现在我也是一位老师了,应该回想一下当学生时对老师的期许,我们可以成为我们学生时喜欢的老师,那应该能给现在的孩子们惊喜。
魏勇认为课堂其实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精神旅行或者精神探险,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惊喜中享受发现的乐趣。
在这种探险中,教师的角色接近于导游,始终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引领游客有计划地领略未知的湖光山色,去探寻茂林修竹中的某一处幽静。
教师要善于从教师这个高冷的角色转换为平和的共同学习者,时刻提醒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学生,以学生的视角拨开横亘在师生之间的雾霾。
观《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有感
观《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有感第一次拿到魏勇老师的这本书,一看是历史老师写的,就饶有兴趣去阅读。
读着读着,愈加钦佩,一位历史老师知识如此渊博,对语文、哲学、法律、政治等方面的知识都十分了解。
所以,他的文字是吸引人的,而他的课堂想必也是精彩的。
到底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我觉得魏勇老师在书中并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因为这不是一本工具书;但是他的文字能启发我们的思考,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魏老师说,当你是学生时,希望老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
是啊!我是学生时,最喜欢哪些老师呢?希望老师怎样做呢?我喜欢知识渊博的老师,不仅仅把教材上的知识讲的透彻,也能时刻拓展课外知识;喜欢亲切、幽默、负责任的老师。
于是,我开始思考,我离自己当时所喜欢的老师距离多远呢?还是需要继续成长呐。
这也令我更加清晰了自己奋斗的方向!二、好老师要关注学术前沿只有关注了学术前沿,教师的思想才能够高度来俯瞰教材。
教师要始终站在自己所属学科的学术最前沿,永远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中学教师,而是要把自己当作这个学科的一个学者。
教师关注学术有利于打造开放式的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所以,我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做到"见多识广"、"高瞻远瞩"。
而这也让我再次确认了一件事,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需要经常关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等期刊,或者时常浏览优秀论文和核心期刊等,以便于关注学术前沿。
三、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活"的课堂并不仅仅是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和热闹的发言,而应该是思考后的表达。
对于道法学科而言,会表达和会思考都很重要。
现在的考题非常灵活,注重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很多学生不愿意思考,不会思考,认为本学科背背书就行了,即使他一直得不到高分、享受不到本学科的乐趣。
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呢?我想,训练的主舞台应该在课堂。
教师读《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有感(12篇)
读《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有感(12篇)【篇一】近来读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感触颇深。
魏勇老师在书中以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教育经历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浅出的分享好课的秘密。
这些心得源于作者独特的思考和实践,尤其是作者作为一名历史特级教师,关于历史方面的思考和感触更使我茅塞顿开,引人深思,给了我很多现有教学模式下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
关于怎样的课程是好课,怎么教学学生才喜欢,魏老师通过多个精彩的教学案例来阐释,教学中的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思维的突破与不同,才是教学的精华。
魏老师也从自身的经历说到重新回归教育本质的成长过程和经验,让人感觉非常亲切。
一切的教师与教学都是从理想跌入现实,在现实的泥沼中苦苦挣扎,再渐渐找到突破口并不断升华的过程。
这给予我这个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很大的信心,而增强这一信心的途径便是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阅读、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习惯,还有必不可少的对现实社会与社会人的真切关怀。
而魏老师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使人敬佩,他要求我们在读书时要正襟危坐,必须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这样的读书叫“啃”,而我们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啃一些好书,也会使我们上课的状态不一样。
我想魏老师之所以出众的根源便是有这样读书的态度,而这也使我坚定了以后读书的信念,以书温养身体,以书塑造灵魂!而最道出我的心声的便是你在学生时代希望教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
想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使教师自己成为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一座桥梁。
而课堂也就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的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而对于旅游的感触学生与教师也许并不相同。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认为的好课并非是学生认识的好课,而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你的心意,认同你的付出呢?作者认为只有搭建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使其唤起师生共同的情绪体验,而这样才能使老师的每句话学生都会容易有认同感,学生的每个感受也会使教师能够倾心体会,也就是教师要先有代入感才能成就认同感。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今天拿起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一书,翻开便不愿放下。
书中魏老师把书的内容展开成五个章节娓娓道来,阐述了做老师的根本立足点,也深刻浅出的谈了教育教学的观点。
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点:
一、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
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从这个角度出发,大概就能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喜欢和什么样的老师相处,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气氛,喜欢什么样的作业等等。
从这个观点也不难看出,魏老师是提示我们亲近孩子,换位思考,同时也要保持一颗童心。
二、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优质课就是好课吗?优质课大多是表演课,一节好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一节教师和学生灵魂碰撞的课,一节有批判精神的课,一节孩子们思想有提升的课,一节醍醐灌顶的课,一节有新颖观点的课……一节课可以很深刻也可以很应付,可以很有表演性也可以很扎实,教师追求的是什么课堂呈现出来的就是什么。
一个好老师肯定是有个性的,关注学术前沿的,追求与众不同的,根底扎实的,不断追求创新的。
他的课堂也肯定是孩子们喜欢的,所以他的课才会是好课!
读书使人清醒,读书使人明志,一本好书开启了2022年新的征程,为了我深爱的教育事业继续砥砺前行,加油!。
读后感《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读后感《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把课上的精彩,让学生欲罢不能、学有所获是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魏勇老师在《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一书谈了他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做法,给人启发很多。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上课不集中这样的问题在通过阅读这本书之后也有所体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学好。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呢?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么一个观念:一般来说,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求知欲与成就感是人学习的动力,而我们现在的高中教育开设的课程和学习内容有一些是离学生比较远的,学生对这些课程根本就没什么求知的愿望,加之对学生来说刚开设学习也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很难取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当然造成学生厌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学生性格本身原因,有的是学生家庭原因,还有的是社会原因。
一些学生因为学习习惯、基础等各种原因产生了厌学情绪;有些学生人际关系差,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学习,还以为是为父母而学。
还有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舆论:读书无用论。
当学生看到或听到社会上一些没读书而赚了大钱的人时,他们更是迷茫,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这样自然而然就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甚至厌学,对于老师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学生的厌学情绪。
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以及与学习有关的事表现出厌倦甚至厌恶的心理现象。
厌学情绪的表现有上课不专心、无故缺席、顶撞老师等,从而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那班主任或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呢?对我们教师来说,一方面,要针对我们的学生,降低起点,但并不降低要求。
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每课有得,每堂课都享受学习的成功。
让成功成为成功之母,让他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哪怕成功和胜利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也给他应有常识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和胜利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这种妙不可言的快乐中克服厌学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原创读后感(15篇)【篇一】魏勇老师所提到的:做老师其实不难,只要你不忘记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当时你希望老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
我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学识渊博;生动形象;思维缜密;亲切自然;幽默风趣……回想我脑海中印象深刻的老师,似乎都有这样的影子,联系我们学校的优秀教师,似乎也都与这些词语相关。
而这些词语中,有属于个性特点的,有可以后天改进的,当然,这都得本身有了相当的积累后。
看来,教师希望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成为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后天的自我成长很重要。
魏勇老师还提到,想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你必须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也就是说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经验世界之间,我们老师所起的作用是要搭建一座桥梁。
他举例说明,历史课讲宗法制,西周时期的宗法制距今三千多年了,如何让三千多年前的一个制度被今天的学生充分理解呢?魏勇老师用“中国人的姓名和西方人的姓名有什么区别”作为桥梁,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直至理解。
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人,我们最喜欢听哪种老师的课呢?第一,风趣幽默;第二,他在课堂上总能给我们一种新的东西,让我们感觉意外,让我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
我们一直提倡要尊重学生。
我理解,最大的尊重,并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交朋友,关心他的生命,而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
这个惊喜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我们课堂当中常常会有出乎学生意料的,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一些东西,他可能想到了但是他没有我们课堂上所提供的东西那么深刻,于是他成长了。
他变得更深刻了,对他来说有惊喜。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压根就没想到,结果老师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或者挖掘出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想法、观念,而且这个想法和观念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课堂其实就是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做的一次精神上的旅游,有时候是精神上的探险。
在旅游和探险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任何意外,所有学生看到的景观都是事先知识的,都是没有超出他的想象力范围和理解力范畴的东西,那么学生不喜欢这样的旅游和探险,他会在课堂上感觉乏味,他可能就自己去旅游和探险了,俗话叫“走神”。
所以力争带给孩子惊喜,这很重要关于这一点,魏勇老师提到:好的问题在课堂中尤为重要。
好的问题具有三个特性:挑战性、包含基础知识、延续性。
好的问题是有冲突的,让他感觉到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左边的有道理,貌似右边也有道理。
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有兴趣来关注和思考,面对老师给他布置的任务,也容易高质量地完成。
我们在课堂中常常为了复习基础知识而提问,这种问题太多了,比如: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课本上列举了好几个点,老师提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就会把几个点记下来,考试的时候把他们答上去。
就基础知识提出问题、展开问题,学生真的没有动力来回答这些问题。
只有那些学习习惯特别好的学生,会照顾老师的情绪,会服从老师的要求。
于是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同样是一个老师教的学生,有些学生就是好,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些学生就是懒,不愿思考老师的问题。
这样把责任推卸给学生,其实这是不公平的。
学生有学生的责任,但是有一部分的责任是我们老师的。
老师提出来的问题没有能够调动学生去学习基础知识。
如何改变问问题的方法,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基础知识,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能够将这些基础知识真正地落实,印象会深刻。
所以好的问题应该避免直接的提问,尽可能地用任务、活动或者冲突的情境和话题来激发学生去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好的问题,应该是在一个问题提出之后,设想出学生可能会怎么回答,对不同的答案,我们应该怎么去引导,从而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够直线地深入。
要干好教育这一行,绝对不能只在教育圈中混,绝对不能只读教育方面的书。
恰恰相反,应该尽可能多地和圈外人交往,尽可能多地读教育以外的书。
一个痛苦而基本的事实是,教育是一个封闭、狭隘的圈子,明白人大多不在教育圈,要听到明白人讲明白话,我们需要经常把耳朵竖起来放到教育圈外。
尤其,只有站在教育圈外时,我们才能看清未来社会的走向,才能理解作为教师的使命是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
【篇二】怎么上课,学生才会喜欢?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学识渊博,学生喜欢;生动形象,学生喜欢;思维缜密,学生喜欢;亲切自然,学生喜欢;幽默风趣,学生喜欢;宽容尊重,学生喜欢。
北京十一学校的魏老师认为,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惊喜。
这个“惊喜”,魏老师解释为,课堂上常常会有出乎学生意料的,又能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一些东西,他可能想到了但是他没有我们课堂上所提供的东西那么深刻,于是他成长了,他变深刻了,对他来说有惊喜。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压根就没想到,结果老师给了一个他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或者挖掘了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想法、观念,而且这个想法和观念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魏老师总结为,课堂就是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做的一次精神旅游或精神探险。
给学生惊喜的课有啥特点呢?魏老师归纳有三点:课程具有一定的“侵略性”,即让学生感到震撼;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即用不同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些历史内容的甄别;课堂对话具有一定的“侵略性”,和学生对话,不断地让问题深入,一直到无路可逃。
要想上出学生喜欢的课,老师先要成为好老师。
尽管好老师的标准难有统一的标准,但总会有一个共性。
即始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教学教育。
魏老师说,做老师其实不难,只要你不忘记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当时你希望老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
当学生时不喜欢老师满堂灌,你现在就不要这样做;当学生时喜欢辩论,你现在就这样做。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魏老师逐渐发现了一个道理,就是想要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自己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
也就是说,要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他举例说明,历史课讲宗法制,西周时期的宗法制距今三千多年了,如何让三千多年前的一个制度被今天的学生充分理解呢?魏勇老师用“中国人的姓名和西方人的姓名有什么区别”作为桥梁,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直至理解。
我在教一些文章时,就采用类似的方法。
如何让孩子对文章“有动于衷”,我采用一个很好的策略,那就是先寻找他们的生活与文章的结合点,用这个结合点把孩子引进文章之中。
因为文学都是人学,人性是相通的,真善美是永恒的,尽管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性不会随历史的进程变化太大。
尤其是一些名著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的,里面都有生活的本质,而且是永恒的,例如“爱”就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生活的真谛。
例如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怎么办?我抛出与文章相关的几个问题,问题抛出后,就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我趁热打铁,引导他们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其实,寻找结合点就是要通过这个结合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
类似的感受会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能够找到自己阅读文章的切入点,在老师的引领下,渐渐靠近文本,最终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感悟。
当然学生毕竟没有成年人的生活阅历广、感受深,教师的引导和解读因而非常必要。
无论是哪个学科,如果借助“桥梁”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打通,那么,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教育教学当中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成为好老师,要以真实的自我跟学生相处。
打破在学生面前“完美无缺”的角色,用真实的心灵,用真实的面目和学生相处。
成为好老师,还要重新定义教师角色。
信息时代,教师不仅仅是掌握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是策划学习的主持人。
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独霸知识”“独霸课堂”扮演领航员及舵手的角色,更大程度地像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角色。
去策划学习活动,把自己所掌握的学习资源,如网路资源、图书资源、学生自己的资源等,整合在一块儿,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顺应学生自己的好奇心和天性的方式高效率地来学习。
【篇四】近来读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感触颇深。
魏勇老师在书中以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教育经历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浅出的分享好课的秘密。
例如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教师要以真实的自我与相处;教师要发掘自己的独特优势,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课堂是发现的工程,也就是魏勇老师说的“拆围墙,开窗户”。
这些心得源于作者独特的思考和实践,尤其是作者作为一名历史特级教师,关于历史方面的思考和感触更使我茅塞顿开,引人深思,给了我很多现有教学模式下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
对于新手老师来说,读这本书的最大指导意义不在于怎么教你上课,不在于掌握教学的技术,而是教你怎样思考教学,在于思考教学的意义,使新老师确定教育的思想高度,即便现在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也要使自己在教学中充满人文关怀。
比如作者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新人,以使其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样教师才能将自己从追求考试成绩的困苦中解放出来。
关于怎样的课程是好课,怎么教学学生才喜欢,魏老师通过多个精彩的教学案例来阐释,教学中的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思维的突破与不同,才是教学的精华。
魏老师也从自身的经历说到重新回归教育本质的成长过程和经验,让人感觉非常亲切。
一切的教师与教学都是从理想跌入现实,在现实的泥沼中苦苦挣扎,再渐渐找到突破口并不断升华的过程。
这给予我这个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很大的信心,而增强这一信心的途径便是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阅读、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习惯,还有必不可少的对现实社会与社会人的真切关怀。
而魏老师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使人敬佩,他要求我们在读书时要正襟危坐,必须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这样的读书叫“啃”,而我们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啃一些好书,也会使我们上课的状态不一样。
我想魏老师之所以出众的根源便是有这样读书的态度,而这也使我坚定了以后读书的信念,以书温养身体,以书塑造灵魂!而最道出我的心声的便是你在学生时代希望教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
想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使教师自己成为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一座桥梁。
而课堂也就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的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而对于旅游的感触学生与教师也许并不相同。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认为的好课并非是学生认识的好课,而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你的心意,认同你的付出呢?作者认为只有搭建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使其唤起师生共同的情绪体验,而这样才能使老师的每句话学生都会容易有认同感,学生的每个感受也会使教师能够倾心体会,也就是教师要先有代入感才能成就认同感。
魏老师的书给人以启迪,也对我平时的教学过程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得遇魏勇老师,能够品读他的教育心得,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篇五】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只有上好课才能坚守住自己的三尺讲台,而仅仅是上好课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我们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而在假期中,我有幸拜读了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让我受益颇多,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