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课《登上地球之巅》201604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24课《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讲学稿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24课《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讲学稿

第23、24课《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一辈子我尽力!)《登上地球之巅》讲学目标(教师寄语:实现一个小目标,确实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归纳课文的能力。

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述。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高贵的奉献精神。

《真正的英雄》讲学目标了解有关作者及演说词的一些特点;了解有关的背景资料;反复朗诵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体味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培育探讨科学未知领域的精神。

预习·学案导学(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适应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一、资料链接: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教师寄语:了解他人确实是充实自己)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那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进程中的许多动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信报导《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一、快速阅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存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给加粗字注音。

余暇()阴霾()疆域()孜孜不倦()梦寐以求()迫不及待()刚毅不屈()自学《登上地球之巅》二、整体感知:①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通过。

②读了那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②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顶峰。

你如何看待这种成功?③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述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益处。

④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自学《真正的英雄》二、整体感知:①演讲词的主题是什么?表达了如何的情感?演讲者在演讲中表达的情感包括几个方面?②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从写作思路来看,本文可分几部份,每部份内容是什么?③里根总统是如安在演讲中给自己定位的?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看待这种精神?二、据此,你能明白得第12段中什么缘故说在麦考莉芙身上“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象力”?如何明白得“她不仅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教师”?3、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出事而捐躯,但什么缘故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成功和勇敢的故事”?三、拓展延伸(教师寄语:学为我用,提升自我!)一、假设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案:《登上地球之巅》

初中语文教案:《登上地球之巅》

初中语文教案:《登上地球之巅》23.《登上地球之巅》24.《真正的英雄》主要内容:《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学习重点:《登上地球之巅》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真正的英雄》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讲解:一、基础知识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砭骨biān崔巍cuīwēi匍匐púfú阴霾mái余暇xiá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斩钉截铁——锲而不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阴霾——阴晦梦寐以求——孜孜不倦迫不及待——难以弥补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二、重点分析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

由于前面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对新课充满兴趣
感知目标
2分钟
创设目标情境
1、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
2、快速浏览问题生成单,明确教学的任务。
学生能够认真阅读问题生成单上的问题,明确本节目标。
自主教学二次发现
10分钟
创设思考情景
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
2.提示学生记录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要点。
教学过程的督促,和指导。
1、能够进行二次自学能够深入进去,再次提出疑问。
2、能够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并记录你的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选了《登上地球之巅》等五篇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登上地球之巅》描述的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真阅读并进行记忆以备新课教学
自主教学二次生成
12分钟
创设思考情景
1、先通读一下单子上的教师问题引领与知识。再朗读课文,再次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在进行课文朗读后可以认真查阅手边资料,按照“问题引领”的要求阅读并完成问题;力求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3、在自学过程中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精品】七年级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优秀教案

【精品】七年级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优秀教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舒寅 2学习目标1、锻炼归纳课文的能力2、学习叙事详略,选材典型,及抓住光景特色来描绘的写作方法3、领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敬奉献精神学习要点有详有略复述课文及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学习难点掌握怎样抓住光景特色进行光景描绘学习过程一、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疆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巅峰,它高达8848.13 米,是世界最巅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疏,常常刮七八级狂风,十二级狂风也许多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洋溢天际。

因为珠峰的地理环境独到,拥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探险与科学观察自 1921 年起,不停有人试图征服珠穆朗玛峰,但多遭失败。

直至 1953 年 5 月 29 日,英国探险队的两名队员才第 1 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1960 年 5 月 25 日 ,中国爬山队的 3 名队员 (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初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1975 年 5 月 27 日中国爬山队9 名队员又一次从北坡集体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并在主峰顶竖起了 3 米高的觇( chān)标。

据此觇标中国第 1 次测得珠穆朗玛峰的精准高程。

与爬山活动相当合,中国科学院也多次组织了大规模综合观察,进行了地质、地理、生物和高峰生理等多门学科的研究。

1988 年 5 月中、日、尼 3 国运动员实现了从南、北坡登顶超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1989 年成立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为3000 平方公里。

二、作者简介郭超人( 1934~2000 ),高级记者, 195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 年 11 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 年月曾采写大批新闻报导揭穿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 年月随中国爬山队达成登攀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导,70 年代采写的《驯水记》颂扬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3 《登上地球之巅》课件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3 《登上地球之巅》课件

地球之巅: 珠穆朗玛峰
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海拔8848.13米 的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主峰,也是世界第一高 峰。珠穆朗玛在藏族神话中被认为是五位仙女中的 第三女神。她是万山之尊、地球之巅。

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
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
落日照珠峰
—— 世 界 奇 观
落日照珠峰
—— 世 界 奇 观
写作背景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 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 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 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 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第23课
中国人一直以来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登 上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 谁能说说你映象中的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 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喜马拉雅”在藏语中 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 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 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 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
《时代的回声》等。
背景资料: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 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 超人当时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 接地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他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 《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 自这篇通讯。
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篇Lesson 23 on the top of the earth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登上地球之巅模板2、篇章2:登上地球之巅范本(实用版)3、篇章3:登上地球之巅模板篇章1:登上地球之巅模板知识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能力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2.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

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教学设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登上地球之巅》课文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

即使如此,他们前进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

因为从5月17日上山以来,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消耗巨大。

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 70米。

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一连滑倒好几次。

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

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歪,便扑通一下跌落到原来的地方。

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大家不得不停下来想办法。

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高墙的经历。

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课学教学实录、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课学教学实录、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能参加这次的教师技能大赛,对于我来说,既是一次锻炼,又是一种提高。

所以,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参赛选手,向支持这次大赛的学院各级领导、在座的评委老师以及我们的指导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上地球之巅》,它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的特点本单元编选了《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短文两篇》等五篇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

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

《登上地球之巅》描述的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

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知识目标:了解这次登峰的概况和意义能力目标:体会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文中登峰的艰难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年轻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二、说学情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

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三.说教法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要求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写作联系起来,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的能力。

再联系本文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热情参与,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并且适当插入写作练习。

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艰难。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优秀课件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优秀课件

坚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 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
珠峰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飞 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峰顶的最低气 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 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由于珠峰的地理 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自1921年起,不断有人试图征服珠穆朗玛峰, 但多遭失败。直至1953年5月29日,英国探险队的 两名队员才第1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珠穆朗 玛峰顶。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
图 为 中 国 登 山 界 元的照片 也登上去?
2、假如课文中的登山队员是在中 午登上峰顶的,请你发挥想象,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描绘 出登山队员登上峰顶看到的景 色。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 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 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 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 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 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 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 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这些困难的?
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力、坚 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勇于牺 牲的精神。
在整个突击主峰的事件中,
体现队员们的什么精神?
3、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 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
(1)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因为 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 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 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中国登山 队员逾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 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现了他们团队协 作的精神。 (2)详写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 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表现他舍己为人 的牺牲精神。
1、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峰时 遇到哪些困难? 2、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 困难的? 3、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 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课设计、试题、试卷23.《登上地球之巅》教课目的1、速读课文,归纳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认识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激发学生研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培育开辟创新精神。

4、培育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

教课重点:练习迅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归纳内容重点。

课时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奇特、漂亮是人类的神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此刻中国人把这一想象变为现实,把娇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感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愉悦,在今日的讲堂上,我们依旧能够领会,让我们共同赏识《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相互沟通相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状况。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要修业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认识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虑题,掌握文章粗心。

1、自主学习A、迅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爬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短的语言归纳。

C、学习爬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D、再次阅读这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

2、合作研究(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议论达成,议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加议论,而后由学生各组选代表讲话,并由其余组的同学增补。

)3、教师小结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爬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派,团联合作、不怕牺牲、杀身成仁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四、重点研读赏析1、教师导学:记述文的学习,能够从记述的六因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研究(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虑并体会)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绘,并体会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何这样安排?C、从哪些地方能够表现语言的生动性?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绘和动作描绘,从中能够看出爬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E、若是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议论,讲话时可睁开小组比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

第二十三课 登上地球之巅PPT课件

第二十三课 登上地球之巅PPT课件

安县的绣屏上或是塔云山,还会如此
的轰动吗?
30
为什么?
这主要是体现了攀登珠峰的 艰难,此前从来没有人能从北坡 登上过珠穆朗玛峰。
31
请同学们把能体 现登山艰难的句子找 出来读一读
32
在如此艰难的条件 下,你觉得是什么支撑 着他们这样的一往无前 呢?
是一颗爱国的心,一颗为祖国 争光的心。我们可以想象当鲜 艳的五星红旗插在顶峰时,那 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啊!
35
如果你当时是一 家报社的主编,你觉得 该不该把刘连满的照片 也登上去?
36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27
那么,是谁在这条充满 死亡的路上创下了奇迹呢?
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
1960年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 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 过万丈悬岩,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 了地球之巅,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从 北坡“登上地球之巅”的创举。
28
认识三位登顶的英雄
屈银华
王富洲
贡布 29
绣屏山
塔云山
现在我们假设他们爬的是我们镇
33
根据课文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 发现突击顶峰的除了刚才图片上的三 个人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人,他是谁?
刘连满
34
请以前后四人为小组单位(先 确定一名组长,一名记录,余者为 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一起 阅读文章,重点放在刘连满身上, 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能解决的在小 组内解决不能解决得写在小纸条上, 我们一起解决。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件
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 斩钉截铁: 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整体把握: 〈一〉速读课文,概括出登山队员
突击主峰经过的几个阶段。 一、登山队出发,四勇士登上 “第二 台阶”。(1—8段)
(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攀 登 第 二 台 阶
登 山 队 的 大 本 营
二、突击主峰
1、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 满留下。刘连满冒生命危险 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 人的短信。 (9—13段)
小结:
1、这篇新闻报道,记叙了英勇的中 国登山贱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 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世纪。赞 扬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 奉献精神。(中心思想) 2、作者采用详略得当方法处理材料 和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3、本文文体为:通讯。通讯是详实 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 文章,具有时效性。
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请校长找来三个学生, 让他们做个游戏。
这位教育家从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 着绳子的小铅锤。他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 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 里。
他对三个学生说:“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 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井口 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说完,他又问:“记住 了吗?”三个学生齐声回答:“记住了。”
2、试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征服“第二台阶” 遇到的主要困难。
山路陡滑、高山反应、身体 虚弱、天气严寒。
说明攀登的艰难。
3、结合语境,指出“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 寸地上升”一句的表达作用。 表明上升速度的缓慢,
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突击”第二台阶“的经 过 这“第二台阶”突击顶峰最艰难的一段路,被
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最能体现队员们 坚强的意志、无畏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

登上地球之巅(优秀9篇)

登上地球之巅(优秀9篇)

登上地球之巅(优秀9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提高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

故设置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语言是要靠积累的。

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

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

故设置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

20xx年5月中国纪念登上珠峰5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纸。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好录音机,磁带《青藏高原》,以及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设计思路: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

同时,能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有详略地复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

而本文无疑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好材料。

语言学习讲究积累。

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故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积累和模仿很有益处。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请学生谈谈对珠峰的感受。

) 师:珠峰是雄伟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

登上珠峰是巨大的荣誉,也是许多人的梦想。

出示20xx年5月报纸新闻: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中国业余登山队员首次登上珠峰。

师:50年来,有许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峰,也有许多人失败了,甚至永远长眠在了那里。

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 活动简介
•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 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 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参加这次活 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 为尽早征服珠峰,他们做了大量周 密的准备工作。
•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 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 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 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 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28日, 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 役”。4月11日,上升到7300米高度。29日, 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5月 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 回大本营。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 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于5 月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 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词语积累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凄厉: (声音)凄凉而尖锐。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 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 停止呼吸。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 毫不犹豫。 匍匐:爬行。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23课《登上地球之巅》201604
履践: 践踏。 崔巍: 形容山 高大雄伟。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
23课《登上地球之巅》201604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 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 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 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 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珠 穆 朗 玛 峰
珠穆朗玛峰
珠 穆 朗 玛 峰
6500米仰望珠峰
6500米
23课《登上地球之巅》 201604
23课《登上地球之巅》 201604
23课《登上地球之 巅》201604
23课《登上地球之巅》 201604
珠峰中绒布冰川的景色
珠峰中绒布冰川的景色
珠峰中绒布冰川的景色
《 登 上 地 球 之 巅》
20
16
04
课 《 登 上 地 球地 球 之 巅》
20
16
课 《 登 上 地 球 之 巅》
20
课 《 登 上 地 球 之 巅》
20
16
一、字音学习
găo
jì biān wēi
冰镐 体力不济 砭骨 崔巍
zhì bèng zhì púfú 滞留 迸散 窒息 匍匐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米,是地 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86.9。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 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曰县境内,藏语称 “珠穆朗玛”,意为“神女第三”。在尼泊尔被称为 SAGARMATHA(天空之神)。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 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 杂。雪线高度:北坡5,800~6,200米,南坡为5, 500~6,100米。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 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 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的四分 之一。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 缝,还有险象环生雪崩区。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 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 嶂。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
绵延的喜马拉雅山群峰
绵延的喜马拉雅山群峰
绵延的喜马拉雅山群峰
绵延的喜马拉雅山群峰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海拔8848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北 坡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藏语称 “珠穆朗玛”。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 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 山峦叠嶂。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 峰就有40多座。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 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 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 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 下来。这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 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 作人员,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登上 珠峰,为国争光。
尖锥 (zhuī ) 缭绕 (liáo rào) 镶 (xiāng ) 扬赫斯班 (hè) 埃非勒士 (lè) 履践 (lǔ jiàn )
漆黑 (qī )
崎岖 (qí qū ) 嗡嗡 (wēng wēng ) 镶嵌 (xiāng qiàn ) 苍茫 (cāng máng ) 朦胧 (méng lóng ) 轮廓 (lún kuò )
冰塔林
千 年 寒 冰
北 坳 冰 墙
通往北坳的冰壁
中国人一直以来有一
个梦想,那就是登上世 界之巅:珠穆朗玛峰。
•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 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 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 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 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934-2000, 男。湖北武穴 人,汉族,中 共党员,高级 记者. 等。
23课《登上地球 之巅》201604
(体裁:)
23课《登上地球之巅》201604
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 乡”的意思。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 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 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这里终年冰雪覆 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 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 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 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 是世界最高峰。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简介
整体感知: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尔、印
度速等读国课边境文,,绵把延登长山达队24员00突多击里主,主峰脉 海的拔经平过均超划过分6成00几0米个,阶是段世,界在上原最雄文伟 的中山画脉出.珠相峰关峰语顶句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
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 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 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 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 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