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中段储层预测及目标评价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

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

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是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中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地质条件和石油储层的评价,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从石油地质和储层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效果。

一、石油地质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石油地质是研究地球内部岩石运动和构造、地层演化、沉积物特征和古地理环境等储层形成条件的学科。

它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岩心分析等手段,综合研究各种地质因素,揭示石油成藏的规律和特点。

在石油地质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地层学、岩相学、古生物学、测井解释等。

地层学是应用地质学原理和方法将一系列岩石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和划分的学科;岩相学研究沉积物的特征和岩石的沉积环境;古生物学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推断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等信息;测井解释则是通过对地下岩层进行测量和解释,获取与储层特征有关的参数。

二、储层评价的概念和方法储层评价是指对石油储层的油气性质、物性参数和储集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的过程。

储层评价的目的是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客观有效的储层描述和预测。

在储层评价中,需要使用一系列地球物理测井、岩石物性实验和沉积学分析等方法。

地球物理测井是利用地面仪器和设备对井孔进行测量,获取各种物性参数的方法,包括测井曲线解释和测井响应模拟等;岩石物性实验则通过采集岩心样品,进行物性参数测定;沉积学分析结合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物学等领域的知识,对岩石进行粒度、颗粒组成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三、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的应用案例1. 复杂构造下的储层评价在复杂构造地区,储层评价技术的应用成为石油勘探开发的关键。

通过采用地震反演、重力测量和电磁测井等技术手段,可以对复杂构造地区的储层进行准确定量化评价,提高勘探开发效果。

2. 沉积相划分的储层评价对于复杂的沉积环境,储层评价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根据沉积相的变化,划分出不同的储层类型和油气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的依据。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5储层评价内容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5储层评价内容
2.成分
(1)颗粒成分:陆源碎屑和盆内碎屑。盆内碎屑主 要是碳酸盐鲕粒、球粒、内碎屑和化石碎屑。
(2)填隙组分:杂基和胶结物。
杂基主要指粘土杂基,次为灰泥和云泥杂基。胶 结物指成岩期在颗粒缝隙中形成的化学沉淀物,如碳 酸盐矿物、硅质和其它铁质矿物等。
3.结构
(1)碎屑岩结构的内容包括:粒度、球度、圆度、 形状、表面特征、粒度分析的有关参数(平均粒度、 中值、标准偏差、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及图件 (结构散点图、概率累积曲线图、C-M图等),还有 胶结类型、胶结物结构、结构成熟度、孔隙结构等。
实例: 广利油田沙四段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1 孔隙类型 (1)粒间孔隙:最发育的一种孔隙类型,约占孔隙总量的85%。 (2)粒内溶孔:在长石中最为常见。 (3)铸模孔隙:碎屑颗粒被全部溶蚀而且保存了其原有外形的孔隙。 (4)微孔隙:填隙物内或颗粒内的微细孔隙及颗粒内的微裂缝。
2.孔隙结构 六种类型:即A、B、C、D、E、F 型 (1)A型:颗粒分选较好,孔隙大而且连通性好,填隙物少。 (2)B型:颗粒分选不好,大小混杂。 (3)C型:颗粒分选较B型好,但孔隙由于胶结物分布不均匀。 (4)D型:颗粒分选很差,而且杂基很多,不均匀充填孔隙。 (5)E型:颗粒细小,杂基含量相当高,孔隙为杂基内微孔。 (6)F型:胶结物含量很高,且胶结物溶蚀较少,连通极差。
Gp<0.1 or αp<0.8 储层为异常低压 Gp=0.1 or αp=0.9-1.0 储层为正常压力 Gp>0.1 or αp>1.2 储层为异常高压
(二)评价方法 1.地温的评价方法 (1)地温的测量方法:
一是随测井仪器测量; 二是随地层测试器测量。 (2)古地温的评价方法: 一是以镜质体反射率为地温计的方法; 二是粘土矿物及其他自生矿物为地温计的方法。

储层评价技术(一)

储层评价技术(一)
粒度命名法: 含量>50%——主名;25~50%——质;10~25%——含
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表
十进制
颗粒直径(mm)
>1000 1000~100 100~10
10—1
巨砾 粗砾 中砾 细砾
1—0.5 0.5~0.25 0.25~0.1
粗砂 中砂 细砂
0.1—0.05 0.05~0.01
粗粉砂 细粉砂
三、油气储层地质学的近代进展
80年代以来:
1、 储、产层一体化组合研究 四性资料—测试—试井—生产动态—生产测井综合研究 重点: 产层参数、产层特征、产能判断
2 、储盖层综合研究 强化盖层研究,确定盖层封闭能力,计算盖层封闭油气 柱高度。 ——准确确定储层有效性
3 、构造、储层综合研究 1)构造和断裂的演化与储层形成机制——孔隙发育 2)不同构造类型的储层与油气富集关系——有利构造 圈闭
薄片鉴定
2、填隙组分 杂基(粘土和灰泥)和胶结物。 胶结物指成岩期在颗粒缝隙中形成的化学沉淀物。 主要为: 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铁矿) 硅质—石英、玉髓和蛋白石 其它铁质矿物(赤铁矿、褐铁矿和黄铁矿) 硫酸盐矿物(石膏、硬石膏、重晶石(少见))
三 、结构
1 、粒度 一般采用十进制粒度分级,编制粒度概率图和求粒 度参数多采用2的几何级数制。 砾和砂的分界也可定在2mm、粉砂和粘土的分界也 可定在0.0039或0.005mm
建立岩、电关系综合剖面。 主要测井曲线: 自然电位、微电极、感应、自然伽马、密度、声波、 地层倾角等 五 、分类进行分析化验 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粒度分析、重矿 物分析、阴极发光薄片、电子探针分析、扫描电镜、 X-衍射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图 像分析、压汞分析、油层物性分析。

【储层改造储层评价】储层综合评价

【储层改造储层评价】储层综合评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储层改造储层评价】储层综合评价
储层综合评价
作业二储层综合评价
1、根据所给某钻井地层剖面(图1),确定储层的层位(段),简述基本岩性岩相特征;答:
位于须六段,为三角洲滨湖砂泥互层,灰色细砂岩。

储层性质较差。

()位于须四段,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和叠加湖湘泥。

均质层理占40%,为一个厚度较大的储层。

位于须二段,为滨湖滩砂叠加少量湖湘泥,砂体和泥组成反韵律。

砂体为中、细粒石英砂。

成分成熟度高,是很好的一个厚储层。

2、根据所给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分析数据(表1),确定储层的物性特征;答:
储层孔隙度评价标准:
储层渗透率评价标准:。

储层预测技术在子洲地区开发评价中的应用

储层预测技术在子洲地区开发评价中的应用



子 洲 地 区地 质 概 况
好 ,但在 砂体 侧翼 或 间湾 附近岩 屑含 量增 多 、储 层 物性 、含 气性 相对 变 差 ,且 砂体 下倾 尾端 局部含 水 。 子 洲 地 区 山 2受 沉 积 微 相 控 制 ,河 流 分 叉 多 、 3 砂体 厚度 变化 大 ,横 向变化 快【,砂体形 态 与榆 林气 3 】
相 匹 配 来 完 成 反
演 ,所 以 这 种反 演
方 法 没 有 明 显 的子
0 j 矗


1 I
l | l |
波 提 取过 程 ,也 不 需 要初 始 模 型 ,纵 向分 辩 率 比 较 高 ,
图 1 山2 砂岩储层波阳抗与泥质含量、密度与 泥质含量交汇图
维普资讯
8年
天 然 气 技 术
Na u a s T c n l g t r lGa e h o o y
Vo . 12. No. 1
! ・ 1 卷 第 期
£ 号 : 17 — 0 5 (0 8 0 — 0 9 0 编 639 3 20) 102—4
F b 2 0 e.0 8
郭晓龙 欧 阳永林 耿晶 Nhomakorabea张秀平 代春盟

晶2
(.中国石 油勘 探开 发研 究 院廊坊 分 院 2 中 国石油 华北 油 田分公 司) 1 .
摘 要 勘探表 明子洲地 区山 2段储 集砂 体为三 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 河道 和河 口坝沉积 ,是榆 林气 田含 气主砂
山 1 上石 盒 子 组砂 体 横 向变 化快 、分 布 局 限 ,尽 和 管 砂 体横 向可 以叠 置分 布 ,但 处 于前 缘 的分 支 河 道 沉 积 的粉砂 质 泥 岩 、砂 泥 岩 与 主河 道 砂 体 均 呈 高 阻 抗 特 征 ,在 地 震 剖 面上 不 易 区分 ;其 三 ,盆 地 东部 的下 石盒 子 组 储 层 规模 相 对 苏 里格 地 区要 小 ,河 流 摆 动 频 繁 ,叠 置 砂体 形 成 了广覆 式 分 布 特 征 。有效 储 层 厚度 较 薄 ,导致 地 震 反 射 呈现 非 单 一 的 、不稳 定 的 、复合 的波 形特 征 ,地 震地 质 标 定 、追 踪 和预 测 相对 困难 ,使 得勘 探风 险及难 度增 大 。

储层预测国际领先

储层预测国际领先

储层预测国际领先
佚名
【期刊名称】《海洋石油》
【年(卷),期】2011(31)3
【摘要】近日,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油藏所承担的中国石化科技部项目“深层裂缝型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技术研究及应用”及国家“973”课题“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地球物理描述”通过中国石化科技成果鉴定。

专家认为,两项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总页数】1页(P67-67)
【关键词】国际领先水平;储层预测;“973”课题;科技成果鉴定;石油物探技术;中国石化;物理描述;碳酸盐岩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
【相关文献】
1.使用地震储层预测法预测有利储集区带--以塔里木盆地哈六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 [J], 郝晓波;马青
2.海相及湖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层序地层学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J], 刘殊;甘其刚
3.致密砂岩储层泥浆侵入模拟装置研发成功并达国际领先水平 [J],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4.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与优质储层预测——以川中安岳地区须二段储层为
例 [J], 柴毓;王贵文
5.“涪陵海相页岩储层测录井识别与评价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J], 天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六章储层特征与评价

第六章储层特征与评价

100-500
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
110
1-10
非储集层
小于 5
小于 1
㈣ 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 砂岩孔隙性储层有一定正相关关系。
三、储集层类型
按岩石类型分: 碎屑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它储集层 火山岩储集层 结晶岩储集层 泥质岩储集层
μ-粘度,1Pa·s
达西(D)或毫达西(mD) 两种制式的关系:
1D=0.987 μm2≈1 μm2 1mD=987×10-6 μm2 ≈1×10-3 μm2
L-长度,1m F-截面积,1m2 ΔP-压差,1Pa
2.绝对渗透率 指单相流体 ( 油、气 、水 )充满孔隙且液体不与
岩石发生物理化学作用时通过孔隙介质时的渗透率 。
三、碎屑岩储集层的发育分布
砂岩体:指某一沉积环境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 分布特点, 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砂岩体是研究和划分碎屑 岩类储集层的基本单元。
㈠洪积--冲积扇砂砾岩体(fan-shaped sandstone)
1.形成条件:干旱、半干旱气候,洪水期 2.分布范围:盆地边缘 老山出口处 与平原交汇处 3.形态:扇状分布 多个扇连接呈裙状 4.岩性特征:
A 矿物颗粒的耐风化性(坚硬程度和遇水溶解及膨胀程度); B 矿物颗粒与流体的吸附力大小(亲水性和亲油性)。
组成碎屑岩颗粒的矿物:石英、长石、云母及重矿物和岩屑 比较石英砂岩与长石砂岩储集物性? (1)长石的亲油性或亲水性比石英强,颗粒表面的液膜厚度 大于石英,对渗透率影响较大; (2)石英抗风化力强,颗粒表面较光滑;而长石不耐风化, 颗粒表面常有一层高岭土或绢云母(吸附油气、吸水膨胀,降 低渗透率)。
裂缝宽碳度酸:盐0.岩25储~层0.0的0有01效m孔m 隙度:< ③微毛细管5孔%隙。

储层综合评价

储层综合评价
❖ II类为物性中等的储层,其渗透率在100-250×10-3μm2左 右,孔隙度在20-30%之间,以25-29%之间为主,显示相对中 孔、中渗的储层特征,储层比较均匀,平均有效厚度为2.3米;
❖ III类为物性相对较差、储层内非均质性很强的储层,其渗 透率在50-120×10-3μm2之间,孔隙度在10-25%之间,多为水 层。
储层综合评价实例
二、储层分类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了Q型聚类分析法,利用 STATIC软件中的聚类分析程序对以上选择样品进行聚 类分析,并进行判别分析。从数据可知,全部样品大致 分为I、II、III类,判别结果与实际分类吻合良好。由此 可见,划分的储层类型是合理的,按此类型划分本区各 井各小层的储层类型是可行的。
2、R型主因子分析—将有一定相关程度的多 个变量进行综合分析,从中确定出在整 个数据矩阵中起主要作用的变量组合, 把多个变量减少为相互独立的几个主要 变量,即主因子。
3、多种非线形单相关分析 从多个变量中剔除与因变量关系不密切 的参数。
一、“权重”评价法
1、选取参与评价的参数 2、单项参数评价分数的计算
对各数据分别求出归属于各类储层的判别值,以最大归属准则,将该类 数据对相应的储层层段归为最大判别值的储层类型。
储层综合评价实例
III砂组I类储层有效厚度
储层综合评价实例
III砂组II类储层有效厚度
储层综合评价实例
III3小层储层类型平面分布图
❖ 将岩心观察与实验分析的第一手资料相对应,这样选取的样 品才具有地质分析的可靠性与代表性;
❖ 所选择样品应包括该区储层所有岩相类型,保证所选样品较 全面地反映本区储层岩性特征;
❖ 所选井相应实验分析、测井数字处理资料相对较全,且具有 匹配性。

10储层综合评价5

10储层综合评价5

杜I 二 杜 II 杜 III 杜I 三 杜 II 杜 III 杜I 四 杜 II 杜 III 权系数
综合评价分数:1~0.7为一类; 0.7~0.35为二类; <0.35为三类
以辽河曙光 油田油层组 综合评价为例
泥 质 含 量 (%) 8.56 7.88 8.54 15.25 15.28 11.35 24.9 13.96 14.59 碳酸盐 含 量 (%) 8.08 4.08 4.55 6.37 6.64 4.25 10.83 10.24 5.94
(2) 计算单项参数的评价分数
a
b
a
b
c
3. 方案实施阶段:
钻成第一批开发井网
阶段任务:确定完井射孔投产原则,对开发层系 划分、注采井别选择作出实施决策,确定每 口井的井别、射孔井段,交付实施投产。据 此进一步预测开发动态,修正开发指标,并 编制初期配产配注方案。 基础资料: 开发井网+ 评价井+地震资料
储层评价任务:
(1) 完成全开发区的油层划分对比 (2) 建立分井分层的储层参数数据库 (3) 编制分层微相图及分层储层参数图 (4 )建立储层静态模型 (包括剖面图及油层连通栅状图)
4. 管理调整阶段:油田投入开发以后
阶段任务:进行开发分析,掌握油水运动状况、 储量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状况; 实施各种增产增注措施,调整好注 采关系。
基础资料:加密井、检查井、 动态资料(如多井试井、示踪剂地层测试
及生产动态资料)
+ 开发井网+评价井+(地震资料)
储层评价任务:
(1) 综合所有静动态资料,逐步把储层静态模型 向预测模型发展。 (2) 研究各类微相砂体的水驱油运动规律,包括 平面注入水运动规律、层内水淹及层间干扰 特点。 (3) 监测储层在开采过程中的可能变化。

第6章-储集层评价

第6章-储集层评价

因为侵入地层中的钻井液滤液和地层水具有不同的电阻
率,因此,可以利用地层电阻率和冲洗带电阻率的差异来研
究地层的含油性。由Archie公式可得地层含水饱和度表达式
为:
S
2 w

F Rw Rt
冲洗带地层的含水饱和度表达式为:
S
2 xo

F Rmf Rxo
二、快速直观显示油、气、水层(重叠法)
(5)径向电阻率比值法
(Sw )c

Rw Rt
假设地层只含束缚水,对应于束缚水饱和度Swi,地层电阻率为
Rti,则上式可写成:
(Swi )c

Rw Rti
(2)孔隙度一饱和度交会图
(S缚水时,Φ与Swi的乘积将趋于一个常数,因 此,在Φ一Sw交会图中,如果交会点呈近似双曲线分布,则表 明储集层只含束缚水,为油气层;如果交会点不呈近双曲线
9 .1
光电吸收截 面指数 (Pe)
5 .08
0一2。5
8 .7
3 .14
一1
8 .4
5 .05
50
6 .8
3 .99
-2
7 .9~8.4
4 .65
一、储集层划分(Reservoir division)
2、碳酸盐岩剖面(Carbonate profile)储集层划分
碳酸盐岩剖面中的储集层具有“三低一高”的规律, 即低电阻率、低自然伽马、低中子伽马和高时差。
一、储集层划分(Reservoir division)
1、砂泥岩剖面(sand-shale profile)储集层划分
(4)井径曲线:在砂泥岩剖面中,在渗透性地层处由于泥饼 的存在,实测井径值一般小于钻头直径,且井径曲线较平直, 因此,可参考井径曲线来划分渗透层。

地震储层预测与评价

地震储层预测与评价


AVO
单层
振幅 高低高 低高低 高低互层
相 长 干 涉 相 消 干 涉
频率 韵 律 型 结 构 递 变 型 结 构
薄层
多层

一、地震储层预测方法
振幅类属性:
相长干涉 相消干涉 振幅增强 振幅减弱
薄层
频率类属性:
厚度减小,频率升高
厚度减小,频率降低
相长干涉 相消干涉
垂向分辨率:
(剖面图)
4
150 100 50
50 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Measured Average Sand Thickness (ft)
300
Measured Average Sand Thickness (ft)

达到属性结构的最优化,以尽可能相互独立的变 量组成尽可能低维的变量空间;

使有用信息损失为最小,剔除起干扰作用的属性
选择属性的常规
在预测储集层的各种地震属性中,要根据预测对象选取不同 的属性及其组合.

预测砂体厚度选用振幅类,频率类属性一般效果较好; 预测油气选取频谱类,衰减吸收类属性效果为佳;
一、地震储层预测方法
一、地震储层预测方法
一、地震储层预测方法
一、地震储层预测方法
一、地震储层预测方法
波形聚类属性
地震道波形特征是振幅、频率和相位的综合反映,是 沉积物及其结构或含有物的共同响应。地震道形状变 化有好几种情况,如强负、负、零、正、强正等。波 形聚类就是依据上述特征变化对地震道的形态进行分 类,因而具有岩性识别及指相意义。

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研究及评价方法

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研究及评价方法

The Methods f or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Fissures in Reservoirs
ZHOU Xingui1 ,2) D EN G Hongwen1) CAO Chengjie1) YUAN J iayin2) MAO Xiaochang1) XIAO Yuru1)
岩石 ,即含有多裂隙的结构体 ,岩石的破坏过程 属于裂隙的扩展过程 。由于岩石内微小裂隙的存 在 ,在裂隙的尖端存在应力集中的现象 ,从而使裂隙 扩展 ,以至破坏 (格里菲斯 ,1921) 。格里菲斯准则就 是判断张破裂的 ,其二维修正表达式如下 (压应力为
第 24 卷 第 2 期
地 球 学 报
Vol. 24 No. 2
2003204/ 1752180
ACTA GEOSCIEN52180
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研究及评价方法
周新桂1 ,2) 邓宏文1) 操成杰1) 袁嘉音2) 毛晓长1) 肖玉茹1)
与断裂相关的裂缝为断裂的低级 、低序次构造 。 断裂带中以伴生裂缝为主 ,断裂附近则是诱导裂缝 的发育部位 。在断裂形成的同时 ,往往产生一系列 和断裂平行的剪破裂 (Nelson ,1985) ,其与断裂是同 一应力场下的产物 ( McQuilian ,1973) 。一般来讲 , 诱导裂缝主要分布于断裂两侧有限区域或断层末端 应力释放区 (武红岭等 ,2002) 。宏观上分析 ,与断裂 相关的裂缝分布受断层展布规律的控制 ,其裂缝密 度是岩性 、断层面的位移与断层面的距离 、埋藏深度 和断层类型等参数的分布函数 (Nelson ,1985) 。
( 1) Chi 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Beiji ng , 100083 ; 2) I nstit ute of Geomechanics , CA GS , Beiji ng , 100081)

储层地球物理学2-储层参数预测

储层地球物理学2-储层参数预测
这种方法只需要2口井就可以,当然井越多越好。
1 原理 设有一砂、页岩互层,总厚度为Z,速度为V 砂岩厚度为Z1,速度为Vc1,砂岩含量为P1 泥岩厚度为Z2,速度为Vc2,泥岩含量为P2
地震波通过Z的总旅行时间等于通过Z1、Z2之和 即有: Z / V = Z1 / Vc1 + Z2 / Vc2 …….1
2)多属性综合分析方法
3)模式识别预测法
利用已知岩性油气藏的探井样本,提取特征信息, 采用直方图、二维交会图、三维交会图等多参数聚类分 析技术,对井旁多种地球物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经反复试验和校正后,建立判别函数,从而对未知区域 进行岩性圈闭的寻找和预测。
4)地震相分析法
储层岩性横向上发生变化,构成独立的岩性圈闭时,地震 相发生相应变化,必然在地震剖面上反映出不同的地震响应, 具体表现为波形、振幅、反射结构、连续性等的一系列变化。 利用地震相分析的方法,借助如StratiMagic这样的相模式分 析软件,通过对地震波形的分类、迭代,进行地震层序精细划 分和波形归类,亦可以实现岩性圈闭的识别和研究。
一、油气预测机理
利用地震资料预测油气主要还是利用它的速度 信息。我们知道孔隙岩石中VP与岩石骨架孔隙率、 孔隙中的流体性质等有关,当孔隙中含油特别是含 气时纵波的速度会明显下降,这就是我们利用地震 资料预测油气的理论基础。
在储集层具有相同的岩性和孔隙率的情况下, 含气层的VP/VS小于非含气层的VP/VS,所以 同一地层沿横向VP/VS下降,可能显示该段含气。
4)地震相分析法
SHG3 CBG401
SH10 CB802
CBG4 CBG4A-2
CBG4A-1
SH8 CB803 SH801 CBG403
CB27 CB8

储层预测综述

储层预测综述

储层预测综述一、序言储层是储集层的简称,在油气勘探生产中特指地下可供油气聚集、赋存的岩层。

通常从储层的岩性、形态、物性和含油气性四大方面对储层进行表征。

储层岩性是用来描述储层构成成分的要素,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岩层的储集性能和储层特征,一般从储层的岩性、所处相带等方面描述,对于碎屑岩储层还常用砂地比(或砂泥岩百分比)来描述其储集性能;储层形态是对储层的几何形态进行描述的重要参数,常用的描述参数主要有储层的分布范围、储层顶界面构造形态、储层厚度等;描述储层物性参数主要是孔隙度和渗透率;储层含油气性描述主要包括储层是否含有流体、储层含流体的类型和含油气饱和度。

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是以地震信息为主要依据,综合利用其他资料(地质、测井、岩石物理等)作为约束,对油气储层的几何特征、地质特性、油藏物理特性等进行预测的一门专项技术。

储层地震预测主要是通过分析地震波的速度、振幅、相位、频率、波形等参数的变化来预测储集岩层的分布范围、储层特征等。

岩性、储层物性和充填在其中的流体性质的空间变化,造成了地震反射波速度、振幅、相位、频率、波形等的相应变化。

这些变化是目前储层地震预测的主要依据。

在特定的地震地质条件下,只有这些储层特征参数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在地震剖面上反映出来。

随着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地震资料品质的不断提高,这些特征参数的变化在地震剖面上的清晰度越来越明显,可信度也越来越高。

运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确定地震波传播时间和传播速度,可以确定地层上下起伏变化的几何形态;而研究岩性时就必须运用波的动力学特征,结合运动学特征确定各种物性参数,来判断地层的岩性成分,以便寻找油气。

在储层预测中,储层的空间追踪和描述借助于提取出的储层的各种参数,包括纵波、横波速度、频率、相位、振幅、阻抗、密度、弹性系数、吸收系数及薪滞系数等。

根据这些参数的差异来分辨、识别、预测岩性,甚至油气层。

二、储层预测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是一门方法繁多、综合性强、相互交叉的技术系列,单项技术不下数十种。

基于BiLSTM的地质片段层位预测方法

基于BiLSTM的地质片段层位预测方法

中所有采样点输入的测井数据信息以及数据间的连
—609 —
高技术通讯2021年6月第31卷第6期 续变化关系,也是最能反映该片段的数据特点的一 个输出。如此就相当于抛弃了前半部分预测较差的 结果,用较好的预测结果来代替,进一步提高了识别 准确率。
然而LSTM网络只处理了一个方向上的序列关 系,BiLSTM则在LSTM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 进,使其可以同时考虑两个方向上的序列关系,结合 两个方向上的数据变化可以更好地判断其所处的层 位。基于BiLSTM的层位预测模型结构如图4所 Zjl o
样点之间的数据相互割裂,只探讨了测井数据间的
相似性。而在实际的地质层位中,即使两个不同的
层位之间,测井数据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果
单从离散的采样点的角度考虑,很难将其区分。要
想准确地判断某个采样点所处的地质层位,就要同
时考虑该采样点周围的数据变化情况。
为此本文提出将多组相邻采样点的数据归为一
个片段,将一口井的数据分为多个片段。假定原始
表1测井属性
测井符号 GR/mg SP/mv
AC/ |jls/m AT90/Q • m
Depth/ m
中文名称 自然伽马 自然电位 声波时差 阵列感应电阻率
深度
测井曲线是指测井属性的各测量值根据深度变 化而绘制岀来的曲线,图1给出了 GR、SP、AC、AT90 4种测井属性对应的测井曲线。
图1测井曲线
0引言
地质分层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 进行划分,是研究地球、岩石、岩性的基础,也是研究 岩石、岩性的结果。对地质进行分层可以了解当地、 当时的地质作用过程,并指导相应地质找矿工作和 社会经济建设。岩性是地质分层的主要依据,然而, 考虑到岩性包含了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等多种属 性,通过人工判断来确定地质层是十分困难的过程, 且会带来大量的时间、经济及人力成本。因此,需要 一种自动分层技术来辅助对地质层进行快速的划 分。

储层评价

储层评价

百色盆地东部拗陷中央凹陷带那读组为陆相 碎屑岩沉积地层 ,储集层的特点是岩性致密 ,孔隙 结构复杂 ,非均质性较强 ,横向可对比性较差 ,用传 统解释方法对其储层进行正确评价比较困难。综 合岩心分析、 储层电性特征对该区储层进行系统 研究 ,初步形成了一套用常规测井资料综合评价致 密碎屑岩储层评价技术 ,包括流体性质判别、 孔隙 结构评价、 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储层分类、 产量 预测等方法 ,并通过实例进行了效果评价 ,证实该 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地促进中央凹陷带的勘探开发。
经分析 ,油气指示参数 OID 和反映物性的胶结指数 m 是影响储集层产能的关键参数。通过对岩石的四性关系 研究 ,结合测试产能与储层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 ,可 以发现 ,油气指数 OID (其值相当于单位厚度的初产油 量)与深侧向电阻率( Rt ) 、 孔隙度(Φ)和泥质含量(V sh )关系最密切。通过非线性拟合回归 ,得出油气指数 OID 与深侧向、 孔隙度、 泥质含量的关系为 OID = - 01014lg ( Rt ) + 010969Φ - 010153V sh - 0132
(2)渗透性: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 )渗透性:指在一定压差下, 过的能 它能控制产能大小, 力。它能控制产能大小,并受控于形成条件和工艺改造 措施。 措施。 (3)饱和度:饱和度与岩石的性质密切相关,是指某 )饱和度:饱和度与岩石的性质密切相关, 种流体所充填的孔隙体积占全部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种流体所充填的孔隙体积占全部孔隙体积的百分数。岩 石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储层饱和度, 石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储层饱和度,进而影响采收率和产 量。 (4)储层非均质性:由于沉积建造、成岩演化、构造 )储层非均质性:由于沉积建造、成岩演化、 改造等作用使得油气储层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 均表现出不均匀变化就叫储层非均质性。 均表现出不均匀变化就叫储层非均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上段 上部主要有两组物源侵入 ,一组 为北j 东向长轴物源 ,另一组 t 为西南 短轴 物源。北北东向长轴物源表现 为扇体形态 ,由单井相分析 为冲秘扇 的反映 ,主河 道部 位在茨 7卜茨3 - (- 4 茨 茨 l } l 井一线 。西 x 南短轴物源 ,沿西南方向进入 沙一段顶部 含油储层 :与沙三 中上段 顶部含 油储层具有 相 2) 似的特 征 ,主要有两组主物 源侵入 , 方向基本一致 。但 比沙三二段 且 扇体规模要小 ,厚度较薄 。
合解释思路 . .
利 用Jsn ao软件 对该下 第三 系沙三中上段 、沙 一段含 油 目的 层进 行了 反演 . 总体 思路是 :充分利片 地质 、 I 地震 、 井 、测试及分析化验等 测 多种信息 ,以构造解释 、储层地质 、 储层 四性研 究为基础 ,建立好地 震反 演所需 的各个模型 ,把握好储层预测 的各个关键环节 ,针对具体 地质 目标 ,进行综 合预测。实行从粗略到精细逐步 深入 、 级控 制 , 逐 逐步降低 多解性 , 达到 精细储层预测之 目的 。利用该 区内2 [探 井钻 0I - 井揭示下 第三 系沙 三中上 段 、沙一段 、东营组 、目的层 , 照波阻 抗 按 值随岩性变化的特点 ,利用lvr ae n e c. T  ̄块反演的阻抗数据体分别对上 述 目的层的储层进行了预测 ( 沙三 中上 段顶 部含油储层 :该区有较 好的砂体发 育 ,沙三 1 J
1( m,幅度1 ( 9) X 7 m,面 积3Ir 该块处 于扇三角洲前缘 水道 沉积亚 ) . n k 相 ,地 震储层预 测发育的砂 体厚 度在 lr 一 0 问 ,认为 处于有 利的 o 2m e 相带 、 在低 部位的 茨l 井在 沙三 中上段 目的层2 2 , 6 102 2 2 m m~ 16 井段 试油 自喷 , 日产油3 . ;目前.该井一 直开 发生产 。围绕 茨l井仍 2吨 5 6
基 础
3 取 得 的 主 要 成 果
( ) 1 构造研究 该区整体 构造 由一 个洼陷 带和一 个构造高垒 带 构成 ,由茨西断层划分 。西侧为茨西洼陷 .东侧 为茨榆坨高垒带 茨 榆坨高 垒带是一 个依附 于茨 西断层 上盘的继承性东倾单斜构造 , 构造 长轴为北东r ,短轴为东西 r 整 个构造 被北 东东和北西西I ?级断 u J u j u ,欠 J 层切割而复杂化 .形成 了一 系列 的次级断块 和断鼻 从太古界至下 第 三系各构造层 均表 为北高南低 、 高西 低,且东 倾产状 由深至浅逐 东 渐减缓 ,其总体 构造 高点沿茨西断层上盘一线分布 ,表现 为继 承性发 育的特征 。 f 沉 积相研 究 该区 位于茨榆坨翘 倾断块披覆 背斜构造带 中 2) 段 ,北为东部凹陷与大 民屯 凹陷 的分界隆起区 ,西接大湾超覆带 ,东 邻长滩洼陷 由于受茨西及茨 东断 层活动的影响 ,形成 了茨榆坨高垒 带 的构造 格局 茨榆坨油 叫在沙三段地层沉 移 的早期由于整个盆地处 { 于 裂陷 期 ,断裂活动强烈 ,该区范 围内水体较 深 。主要表现为半深湖 深湖相沉 秋环境 ,沉积物主要 为深灰 、隅灰色泥岩 沙三段地层沉
井重新落实构造和储 量复算 ,新增探明含油面积0 k 油地 质储 . i ,石 4n 量} . ×I ;3 3 5 O ,断块具有进一步扩边开 发潜 力. t
6 结 论 及 建 议
底 构造层上高点埋  ̄12m,幅度 m.面秘2 k 2. 65 s . m 该构造 上的 4 茨 1 1 东营组 底部1q . ~ s 井段 试油获工业 油流 ,H产 1.  ̄ 井在 51 m I{ m 2 r l . 油1. t 该井钻井揭 示出油层砂岩 ,岩性 松散 ,不成岩 山于地震 o1 . 3 波传播受岩 石骨架影响较大 ,松散的岩性 ,使储层与非储层速度差异 较 小 ,不能形成较好 的界面 ,反映到地震 资料上 ,茨14 部位波组 0井 能量较弱 ,利用波阻抗反演 、 . 分频解释 、多属性预测发现 .虽然在茨 14 1 井部 位未预测出储层 的变 化 .但在该块 的西南 角,即断鼻 的西南 1 翼 。有储层发育情况的表征 ,反映储层l 该方r有变好的可能 . u J 该块 面积较大 ,为储量未动用区 ,应进一步评价该块的的含油气性 ,使其

从已经发现的探明石油地质储 量入手 , 合油气藏特征和控制因 结 素的分析研 究成果 , 合分析生 、储 、盖 、运 、圈 、保等 闭条件 , 综 优选 出以下四个 闭。 ( ) 5 1 茨3 断块 。该块为岩性 构造幽 闭。构造较 落实 ,为一四周 受 断层遮挡的单斜断块 。沙三构造 层构 造较陡 ;沙一 和东营构造层均
较 为宽缓 ,构造幅 度较低 在沙 一底界构造层上 高点埋深 15m,幅 80
度 < l m,面积 2 k : 块所 处储 集相 带主 要 为扇三 角洲 前缘 水 lI H . m 。该 I 道 ,地 震储层 预测含 油砂 体厚度在 lm 一 0 O 2 m,储集条件较好 。在该 块 的茨3 井在 沙一段 1 8 . 5 8 2 m~18 . 井段 试油获工业油流 ,日产油 6 86 m 6 l. ,茨3井部位已有部分区域 申报探 明储 量 ,但为未动片储量 ,在 5t 7 s I = 该块的上倾方 I仍有近 一半左右的区域为钻探空 白区。地震 储层预测 u , 】 显示 ,该块的西 南高部位 ,处于物源区的上倾方 r ,砂 层厚 度要大于 u J
根据 以上 研究 成果 ,目前 已实 施 水平井茨 3 - 1 及评 价井茨 4H 以
l4 l 茨3 - 井 位于茨3 块 的北部 .茨 l 一井位于茨 ll 西南 ‘ - J 4 H1 s l l I井 4
部 ,两 u井均获得较 高的工业油气流 另外 ,茨 l块通过实施v P 6 s测
{ - 期该区 以陆上或浅 水环境 为主 ,气候温暖潮湿 . 部分地 区主要 }{ {J 大 表现为冲秋扇沉积 沙 三段地 层沉秋晚期 出于整个盆地开 始由裂陷阶
j L
煞 】 第1 _ o 期
石 油 地 质
预 汁探明 含油面积1 I : 『 石油地质储量5 × ( . . m ,增 J { k u O l‘ I t
石 油 地 质
缸 科 技 2 1年第1期 l 0 1 0 4 O
茨 中段 储 层 预 测 及 目标 评 价
田 圣 风
f中 油 辽 河 油 公 一 J)
摘 要 东部凹 陷北部地 区茨榆坨 油田中段 油气 资源丰 富 ,但勘探程度 很低
为 了 一步 落实区域构造 ,搞 清储 层发育状 况,寻 进
找油气资源接 替区 ,运用三维地震 资料精 细解释及 储层反演技术在该 区重新开展 了构造精细解释 、沉积 相研 究、储层反演及综 合油气 评价.搞 清该 区构造 、储层 配置关系和油气分布规律 通过综合评价 ,优选有利 圈闭进行 井位部署 关键词 茨中段 构造储层 地震解释 储 层反演 目标评 价
5 实施效果
有3 u井生产井 正在生产 . 中茨 一 1 目前 日 油量有“ t 其 12 产 . ,已经 累 9 产 ̄7 2 2 3 4 吨 另外 ,茨 l井在 沙一段的2 (I “ 0I. ( }1 (4~2H { 井段也获工 .n
业汕流. .
( ) 0 断块 该构造沙一段 、 三地层受东 、西 、 三面断 3 茨14 沙 南 层遮挡 ,为一单斜桩『 东营杠 造层 为受 东南和北西断层夹持 幅度 j 卷 J 0 较 小的 不完整断鼻构造 :构造上倾于断层上升盘 ,阳东倾没 在东营
茨3井部位 ,且有 多套砂体叠置 。 5 ( 茨 l 断块 该 幽闭为岩性 构造幽 闭 构造较 落实 ,为一受 2 J 6 断 层夹持 的单 斜断块 构造 高点 位于断 层的北 端 ,上 倾于该 断层之 上, 构造 较宽绥 ,面积较大 ,在沙 三中上 段底界构造层上 :高点埋深 2 O m,幅度1 0 lO 7 m,面 积2 k . i ,在沙一段 底界构造层 上:高点埋深 8n
段转化 为凹隆阶段 ,该区强烈抬升 ,水域 范围逐i-4 ,主要在茨东 i f ̄ , 断层附近 的茨3 、3井区及长滩洼陷有较 浅水存在 ;该区大部分区域 8 9 处于被刺 蚀状 态。沙一段地层沉积时期 ,山于盆地 的再 次扩张 ,裂陷
活动重新变 得活跃 ,茨榆坨油 田以陆上沉积环境 为主 。广泛发育扇三 角洲沉秋 . 到东营组地层沉积时期 ,茨榆坨 油出发 育泛滥平原沉积体 . 系 ,气候潮 湿。曲流河 发育。由于古地貌的不 f 可和裂谷盆地 活动 的旋 I 性及差异性 .在 不同时期 、 同地段 ,沉积 环境 存在一定的差别。 ] u _ 不 ( 储层预测 。波阻抗储层 预测是在构 造精细解释 的基础上进 3) 行 的 ,为了进一步搞清该 区储层横 向及纵 I 上的分布规律 ,在该 区主 体 部位 ,选取了与地震解释相 同范围面积约1 O m 的三维地震 资料 , lk
茨榆坨 中段 位于东部 凹陷北 部地 区茨榆 坨构造带 ,该区油气资源 十分丰富 ,勘探潜 力及储 量规模较 大 , 由于该区地质条件复杂 ,油 但 藏分布零散 ,受地震资料和技术 条件 的限制 , 去对该区的研究和 认 过
识一直较 少 ,该区 目前 累计产油 l 1 12XI 。 5 . 6 Ot 5 ,采 出程度约q %,凶 此勘探程度很低 近儿年在该区重新开展 了构造 精细解释 、沉积相研 究 、储层反演及综 合油气 c 价 , 平 取得阶段性 成果 、 1 地质概况 茨中段东西分 别以茨东和 茨西断层 为界 ,面移{ 5 k 约 0 i ,本区 共 n 完钻 各类探 井2 余u , t J 发现 了太 古界潜山 、下 第三 系沙三段 、 一段 沙 等多套含油 层系 ,茨 l 茨4 l 、茨 l 、茨 l 、茨3 、茨8 等块已投 入 3 “ 4 0
开 发 ,累 汁上 报 含油 面积 ¨. k 9 m ,上报 探 明石 油地 质储 量 1 1 9 4 × 4
1 ,其中太古界潜山在茨4 卜 含油面积 l k ,探 明石油地质储 0t 块 报 _ m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