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合集下载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表10-1我国地震烈度采用十二度划分法 (2)
三、地震的破坏作用
1. 地表的破坏现象 地表的破坏现象为:地裂缝、喷砂冒水、地面下沉及河岸、 陡坡滑 坡。
2 .建筑物的破坏现象 ⑴结构丧失整体性 房屋建筑或构筑物是由许多构件组成的,在强烈地
震作用下,构件连接不牢、支撑长度不够和支撑失稳等都会使结构丧 失整体性而破坏。
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地基 确定建筑场地时,应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 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地基和基础设计 应符合下列要求: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 截然不同的地基上;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 基,部分采用桩基。
2、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体型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 案。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其刚度和质量分布宜均匀。 体型复杂的建筑宜设防震缝(图10-3示)。
烈度
6度
7度
8度
9度
≤24 >24 ≤24 >24 ≤24 >24 ≤24
四三三二 二 一 一




锚固长度
一级
抗震等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la
fy d ft
4 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接头 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接头的位置宜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当无法 避开时,应采用满足等强度要求的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且钢筋接头 面积百分率不应超过50%。
结构
烈度
类型 6度 7度 8度(0.2g)
8度(0.3g)
9度
框架 60m 50m
40m
35m
24m
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 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 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见表10-4。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一、基础设计方面的抗震措施1.地质勘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层的性质和地震烈度,从而为地基设计提供充分的依据。

2.基础稳定性:为了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在地基的设计中考虑超载和剪切效应的作用,并通过增加基础的尺寸和改进地基处理方式来提高基础的抗震能力。

二、结构设计方面的抗震措施1.结构的刚度和强度: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并采用适当的刚性节点和剪力墙等构件,以增强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2.结构的抗侧推性能:在结构设计中,考虑横向的地震作用,采用抗侧推措施,如设立剪力墙、加固柱子和设立拱墙等,以提高结构的抗侧推能力。

3.结构的耗能能力: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引入耗能构件,如阻尼器和摆锤等,能够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和声能,从而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4.结构的纵向抗震性能:采用适当的横向加劲措施和增加纵向承载能力,以增强结构的纵向抗震性能。

三、施工过程中的抗震措施1.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确保结构的精度和连接的牢固性,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施工材料的选用: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性能钢材和高精度预制构件等,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施工方法的优化:采用适当的施工方法,如预制构件的使用、模板支撑的设置和砼浇筑的顺序等,能够减小施工过程中的震动和变形,从而有助于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四、维护和修复措施1.日常维护:定期进行建筑物的巡视和维护工作,包括检查结构的完整性和建筑物的损坏情况,及时进行维修和加固,以保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抗震修复:如果发生地震导致建筑物损坏,需要进行抗震修复。

这包括修复已损坏的结构和构件,以及对结构进行加固和改进,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综上所述,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是一个多方面的工程,需要从基础设计、结构设计、施工过程和维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加强结构的刚度、强度和抗侧推能力,增加耗能和纵向抗震性能,以及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小在地震中的破坏。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是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采用的一系列策略和技术,用于提高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

这些措施的目标是确保建筑物能够安全地承受地震引起的震动,并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首先,建筑的基础设计和施工非常重要。

坚固的地基和稳定的基础是确保建筑物能够抵御地震影响的关键。

这包括选择适当的基岩、加固地基或采用钢结构支撑等方法来增强地基的稳定性。

其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到地震时可能遭受的水平和垂直力量。

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如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抗震性能。

此外,适当安排支撑梁和柱子的位置,使其能够均匀地分配地震产生的力量,也是提高抗震能力的关键。

同时,加固连接部位也是提高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连接构件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确保在地震中不会发生失效。

常用的连接方法包括焊接、螺栓和钢筋等,其选用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设计要求来决定。

此外,还可以采用隔震技术来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是一种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的方法,通过使用特殊的隔震装置,可以将地震产生的震动减少到建筑物内的最小程度。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减轻结构的负荷,还可以保护建筑物内的设备和人员免受地震的影响。

此外,针对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还应考虑到火灾和风压等其他不可预测因素。

例如,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加入适当的消防设备和设施,以及考虑到风荷载的设计等,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总之,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是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的基础设计、结构设计、连接加固、隔震技术和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的安全。

这些措施不仅需要符合相关的建筑规范和标准,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和土地条件来进行调整和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也将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更严格的抗震需求。

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构造有哪些措施?

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构造有哪些措施?

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构造有哪些措施?
1)柱截面尺寸:柱的平均剪应力太大,会使柱产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平均压应力或轴压比太大会使柱产生混凝土压碎破坏,为了使柱有足够的延性,柱截面尺寸应符合以下要求:柱截面的长边应小于柱净高的1/4,且柱截面的宽度不宜小于300mm;当剪压比保持较低时,可获得较好的延性,为此柱端截面的平均剪应力一般宜小于3N/mm。

2)柱纵向钢筋的配置:柱中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筋:为了保证柱有足够的延性,柱的小配筋率必须满足《抗震规范》要求;纵向钢筋的接头,一级框架应采用焊接接头;二级宜采用焊接接头,而底层柱根应焊接;三级可采用搭接,而底层柱根宜焊接;直径大于32mm的钢筋必须采用焊接。

在纵向钢筋连接区段内宜加密箍筋,防止纵向钢筋的压曲,增加粘结强度。

3)柱的箍筋:在地震力的反复作用下,柱端钢筋保护层往往首先碎落,这时,如无足够的箍筋约束,纵筋就会向外膨曲,柱
端破坏。

箍筋对柱的核心混凝土起着有效的约束作用,提高配箍率可以显著提高受压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从而有效增加柱的延性。

因此设计人员应遵照《抗震规范》对框架柱的箍筋构造要求。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是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关键因素。

抗震措施是在建筑物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是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和构造方法,用于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首先,抗震措施包括:1.合理的建筑设计: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地震的作用,确保结构能够充分承受地震荷载。

2.地基处理:选择稳定的土壤,进行合理的地基处理,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3.隔震措施:采用隔震技术,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抗侧移措施:在建筑物的底部设置抗侧移墙或抗侧移支撑,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5.加固措施:对老旧建筑进行加固,如加装钢筋混凝土柱、墙体加固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防震设备:安装防震设备,如减震器、减震支座等,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7.预应力技术:采用预应力技术,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其次,抗震构造措施包括:1.建筑物布置:根据地震力的作用方向,合理布置建筑物的结构,如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和抗侧稳定性。

2.结构材料选用:使用高强度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3.结构形式: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桁架结构等,增加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4.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在桥梁结构设计中,采用合理的桥墩和桥面板设计,增加桥梁的抗震能力。

5.状态监测:对建筑物进行定期的状态监测,如裂缝检测、变形监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风险。

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构造的措施

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构造的措施

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构造的措施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采用了框架结构。

而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框架结构中的柱子作为支撑整个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需要承受较大的震力。

因此,在设计中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措施,以提高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能力,从而保障建筑的安全。

钢混凝土柱的设计钢混凝土柱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框架结构构件之一,其在设计中应考虑以下因素:强度设计以框架结构中刚性节点处最不利的柱子来确定柱子的截面尺寸。

确定柱子的受力状态,考虑永久性荷载和可变荷载同时作用时柱子的受力状态。

延性设计延性设计主要指柱子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弯曲变形,而不是立即发生破坏。

设计时应进行抗震加强,以提高柱子的延性,增加其抗震能力。

剪切设计剪切力会对柱子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地震发生时。

因此,设计中应该考虑柱子的剪切承载能力,以增强其抗震能力。

筒体钢柱的选用随着钢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柱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筒体钢柱因其较小的截面尺寸和较高的强度,成为抗震强度较高的柱子。

在选用筒体钢柱时,应注意以下因素:强度设计在保证最小壁厚等约束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柱子的壁厚和外径。

设计时考虑永久性荷载和可变荷载同时作用时柱子的受力状态。

抗震设计考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柱子受力状态,确定柱子的延性设计和较高的剪切承载能力。

其他抗震措施除了钢混凝土柱和筒体钢柱的设计,还有一些其他的抗震措施:垂直加劲柱垂直加劲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抗震措施。

通过将柱子之间的加劲杆进行连接,增加柱子的稳定性。

搭接通过在柱子之间进行搭接,加强柱子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

径向连接件径向连接件主要用于在地震时防止钢柱出现轴压屈曲的情况,从而增强钢柱的承载能力。

总结在框架结构中,柱子作为主要承重构件,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安全性。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柱子的抗震措施,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而在选择柱子的材料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同的材料在抗震能力和经济性等方面将有所优劣。

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摘要:如何从我国的地震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水平,使之更安全可靠、更合理经济,是结构设计人员的重要任务。

本文阐述了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探讨了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几个要点。

关键词: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近年来中国房地产的迅猛发展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机遇和挑战,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和完善要求建筑功能越来越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如何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设计出安全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对设计人员是一种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一、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据统计,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均发生过较强的破坏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如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玉树地震都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大量人员伤亡。

因此,抗震设计是结构设计人员的一大课题,把好抗震设计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才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

1、结构的抗震设计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更应该重视“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一种基于震害经验建立的抗震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

其目标是避免出现会导致结构过早破坏的敏感薄弱部位。

结构抗震设计中特别要注意贯彻“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强柱弱梁就是要求柱的抗弯能力高于梁的抗弯能力,强剪弱弯就是防止构件受剪破坏,要求杆件的受剪承载力高于受弯承载力,强节点弱构件就是要防止节点破坏先于构件。

大量的工程设计中我们发现框架梁上部配筋一般比较大,这是因为考虑了梁翼缘作用和梁裂缝宽度验算后增加了较多梁纵向钢筋,从而增大了梁端的承载力,相对减小了柱端承载力,可能会形成“强梁弱柱”,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地震发生时可能使得塑性铰出现在柱端而未按照预期出现在梁端部,我们的做法是严格控制梁端裂缝验算宽度刚好满足规范要求,不因裂缝宽度过小而使得梁端增加过多的钢筋。

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5.1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厚度和边框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2 有端柱时,墙体在楼盖处宜设置暗梁,暗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厚和400mm的较大值;端柱截面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并应满足本规范第6.3节对框架柱的要求;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和紧靠抗震墙洞口的端柱宜按柱箍筋加密区的要求沿全高加密箍筋。

6.5.2 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钢筋直径不宜小于lOmm,间距不宜大于300mm,并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应设置拉筋。

6.5.3 楼面梁与抗震墙平面外连接时,不宜支承在洞口连梁上;沿梁轴线方向宜设置与梁连接的抗震墙,梁的纵筋应锚固在墙内;也可在支承梁的位置设置扶壁柱或暗柱,并应按计算确定其截面尺寸和配筋。

6.5.4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其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6.3节、6.4节的有关要求。

注: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其抗震墙的抗震构造措施,可仍按本规范第6.4节对抗震墙的规定执行。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3个概念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3个概念
[作者简介] 赵清清,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解答:内力调整属于抗震措施范畴,本例为丙类建筑,抗震措施不提高。 丙类建筑,总高 48m,7 度设防,由《抗规》表 6.1.2 抗震等级取为二级,c 1.3 ,
V 1.3 (320 350) / 5.2 167.5 kN
建筑场地 III 类, 7 度 0.15g, 由 《抗规》 3.3.3 确定轴压比限值时属于抗震构造措施范畴, 宜按 8 度 0.20g 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此时对应的抗震等级取为一级,查《抗规》表 6.3.6 [μN]=0.65。轴压比 N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 和抗震等级 3 个概念
赵清清(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软件事业部)
一、前言 《抗规》1.0.2 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这是 一个强制性条文, 意味着结构设计人员在做设计中必须遵守。 这也意味着大部分工程都涉及 到抗震设计。结构设计人员可能对抗震设计中最常接触到的 3 个概念,抗震措施、抗震构造 措施和抗震等级不能清楚地理解。本文通过概念对比和实际案例对这 3 个概念予以辨析。 二、抗震措施 《抗规》2.1.10: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的调整直接受到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的影响。 在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3.0.2 有明确的规定:甲类、乙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 抗震措施,即甲类、乙类建筑抗震措施需提高一度对待。对此条文说明有明确解释:本标准 规定重点设防类提高抗震措施而不提高地震作用,同一些国家的规范只提高地震作用 (10%~30%)而不提高抗震措施,在设防概念上有所不同:提高抗震措施,着眼于把财力、物 力用在增加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上,是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提高地震作用,则结构的各 构件均全面增加材料,投资增加的效果不如前者。这条也是《抗规》中乙类建筑提高一度查 6.1.2 确定抗震等级的依据。 三、抗震构造措施 《抗规》2.1.11:依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 采用的各种细部要求。 条文说明:抗震构造措施只是抗震措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本规范的目录中,可以看到 一般规定、计算要点、抗震构造措施、设计要求等。其中的一般规定(比如体型要求)及计 算要点中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调整的规定均属于抗震措施;而构件截面尺寸和配 筋相关的(轴压比限值、钢筋数量和布置)则属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的调整则受到场地土类别的影响。 《抗规》3.3.1 和 3.3.2 建筑场地为 I 类 时, 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但抗震设防 烈度为 6 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建筑场地为 III、IV 类 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7 度(0.15g)和 8 度(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 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8 度(0.20g)和 9 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 震构造措施。 四、抗震等级 不同抗震措施和不同抗震构造措施怎么体现和标志这种差异性呢?需要用一个“梯度” 来划分,这个“梯度”就是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既标志这抗震措施还标志着抗震构造措施。提 高抗震措施或者提高抗震构造措施就意味着需要“采取更高一级的抗震等级来对待”。 下面是 一个典型的设计实例,有助于读者来理解这 3 个概念。 某框架结构办公楼(非大跨结构) ,总高度为 48m。地震信息如下:抗震设防分类为丙 类,抗震设防烈度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场地类别为 III 类。某顶层中柱上、下柱端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分别为 320kN·m,350 kN·m(同为顺时 针) ; 剪力设计值为 125kN, 轴力设计值为 1750kN,柱截面为 500mm×500mm, Hn=5.2m, λ>2,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在不采用有利于提高轴压比限值的构造措施条件下,试问,该柱截面 设计时,轴压比限值[μN]及剪力设计值(kN)应取多少?

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构造的措施

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构造的措施

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构造的措施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构造的措施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对建筑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抗震能力成为了重中之重。

而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柱子的稳定性成为了保障整个建筑结构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框架结构中,针对柱子的抗震构造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框架结构的柱子不仅要承受自身重量,还要承受来自地震的力量。

因此,对柱子的设计和施工都需要非常精细。

在抗震构造方面,柱子的以下措施是必不可少的:1. 柱子的强度和刚度在框架结构中,柱子要承受沿着其轴线方向的作用力,同时还要承受横向地震力。

因此,柱子的强度和刚度需要得到充分保证。

在柱子截面设计时,需要根据设计规范计算出其承载能力,并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掌握混凝土浇筑技巧,保证柱子的强度和刚度,以减小地震时的变形程度。

2. 地震减震器的应用地震减震器是一种通过调节结构阻尼,减小结构震动响应的设备。

在框架结构的柱子中,地震减震器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力的对柱子的影响。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装置在柱子和层间钢结构之间的减震器,来减少地震力对结构的冲击,从而减小柱子变形。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有效地保护建筑和人员的安全。

3. 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和施工钢筋混凝土柱是框架结构的主要承力构件,其设计和施工的质量对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地震力标准要求,合理定位柱子,并选用适当的型号和规格。

在施工时,需要严格遵循设计图纸,保证每个柱子的截面积、钢筋配比等参数的一致性。

此外,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材料质量,确保柱子的强度和稳定性。

4.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当前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环节之一。

在抗震构造中,也应该考虑环保因素。

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需要考虑节约能源,更好地保护环境。

例如,设计时可以采用夹芯板技术,利用高强度轻质材料,来达到降低柱子自重的目的,从而实现节约能源的效果。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1.抗震设计:-结构基于极限状态设计,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破坏特征,并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采用可靠性分析方法,考虑地震概率,并确定结构的可靠性指标。

-根据地震区位、设计地震参数等确定地震力的设计谱,并根据设计要求计算结构的抗震力。

-根据设计基准地震的地震动频谱,进行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确定结构的固有周期和振型。

-通过地震响应谱分析,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加速度、剪力等,以评估结构的地震性能。

2.抗震材料选择:-使用高强度、高韧性的材料作为主要构造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

-选择具有良好耐震性能的连接材料,如高强度膨胀螺栓、粘结剂等,以确保构件之间的连接牢固。

-使用支撑耐震设备的材料,如阻尼器、减震橡胶等。

3.抗震构造形式的选择:-选择适合地震区的抗震结构形式,如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筒状结构等。

-设计合理的结构布局,合理配置结构横向抗力墙、支撑剂和抗震支撑系统等。

-采用双重结构、重要设备的柔性结构、迎震设备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4.抗震加固措施:-对已有的框架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如设置剪力墙、加强柱和梁的截面等,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使用抗震填充墙、加固结构连接节点等手段,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

-采用附加的抗震设备,如减震器、阻尼器等,提高结构的耐震性能。

5.施工质量控制:-对抗震构造的施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各个构件的尺寸、形状符合设计要求。

-充分预埋连接件,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进行地震活动期间的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并避免施工期间的地震破坏。

总之,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抗震设计、抗震材料选择、抗震构造形式的选择和抗震加固措施等方面。

通过合理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可以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概述框架结构是建筑领域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在地震区域,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构造措施。

本文将介绍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及其原理。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抗侧刚度是指建筑物在受到侧向地震作用时,结构能够抵抗倾覆和位移的能力。

为了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增加框架设计中的柱子数量和布置密度,即增加水平框架的纵横比,提高刚度。

- 使用更高强度的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增加结构的刚度和承载能力。

- 增大构件尺寸,如增大框架中的梁柱截面尺寸,提高刚度。

- 在框架结构中设置剪力墙,增加结构的抗剪能力。

2. 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抗震能力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的能力。

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在结构的连接部位采用可塑性连接,增加结构变形能力,使结构能够在地震中有一定的变形能力。

- 在结构中设置阻尼器,吸收地震能量,减小结构受力。

- 在结构中设置减震器,通过弹簧和阻尼器的组合来控制结构的变形和响应。

- 在结构中设置防层间剪切墙,增加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3. 加固和改进现有结构对于已经存在的框架结构,可以通过加固和改进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用的加固和改进方法包括: - 在框架结构的柱子和梁柱节点处加固,增加节点的刚度和承载能力。

- 增加钢筋混凝土包裹层,提高柱子和梁的抗震能力。

- 在柱子和梁的受压区使用加固材料,增加其抗压能力。

- 在框架结构中加设斜撑或者斜杆等支撑构件,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抗震构造措施的原理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背后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抗震能力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可以通过增加结构刚性元素(如柱子和剪力墙)的数量和布置密度来实现。

这样可以增加结构的整体刚度,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作用产生的侧向力和变形。

单跨框架结构抗震措施

单跨框架结构抗震措施

单跨框架结构抗震攻略:如何在地震中保护
建筑和人的安全?
在地震频繁的区域建造建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如何保障建筑和人的安全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

而单跨框架结构作为常见的建筑形式,其抗震性能的改善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为您介绍单跨框架结构抗震措施。

首先,要对单跨框架结构的构造进行了解。

单跨框架结构是由若干跨度等值的框架组成,由于结构单一且桥梁横向刚度较小,其容易受到地震水平力的影响,因此抗震性较差。

但是,通过加强构造和采用新材料等方式可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其次,要提高单跨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节点连接处的抗震能力:通过加大节点的横向刚度,可以减少节点在地震过程中的变形,从而增加节点的抗震能力。

2.采用防震橡胶支座:防震橡胶支座具有较好的耐震性能,能够有效减少地震荷载对桥梁的冲击,从而保护建筑和人的安全。

3.控制构件的变形:通过对接缝、板材等构件进行加固,能够有效地控制构件在地震过程中的变形,提高其抗震能力。

4.采用新材料:如钢材、纤维素材料等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的新材料,能够提高单跨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总之,单跨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是保护建筑和人的安全的重要因素,采取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抗震性能。

8.5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8.5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8.5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8.5.1偏心支撑框架消能梁段的钢材屈服强度不应大于345MPa。

消能梁段及与消能梁段同一跨内的非消能梁段,其板件的宽厚比不应大于表8.5.1规定的限值。

注:表列数值适用于Q235 钢当材料为其他钢号时应乘以。

8.5.2偏心支撑框架的支撑杆件的长细比不应大于120支撑杆件的板件宽厚比不应超过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规定的轴心受压构件在弹性设计时的宽厚比限值。

8.5.3消能梁段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N>0.16Af时,消能梁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当ρ(Aw/A)<0.3时,a<.6Mlp/Vl (8.5.3-1)当ρ(Aw/A)≧0.3时,式中a-消能梁段的长度;ρ-消能梁段轴向力设计值与剪力设计值之比。

2 消能梁段的腹板不得贴焊补强板,也不得开洞。

3 消能梁段与支撑连接处,应在其腹板两侧配置加劲肋,加劲肋的高度应为梁腹板高度,一侧的加劲肋宽度不应小于(bt/2-tw),厚度不应小于0.75tw和10mm的较大值。

4 消能梁段应按下列要求在其腹板上设置中间加劲肋:1)当a≤1.6Mlp/Vl时,加劲肋间距不大于(30tw-h/5);2)当2.6Mlp/Vl<a≤5Mlp/Vl时发,应在距消能梁段端部1.5bf处配置中间加劲肋且中间加劲肋,间距不应大于(52tw-h/5);3)当1.6Mlp/Vl<a≤2.6Mlp/V l时,中间加劲肋的间距宜在上述二者间线性插入;4)当a>5Mlp/Vl时,可不配置中间加劲肋;5)中间加劲肋应与消能梁段的腹板等高,当消能梁段截面高度不大于640mm 时可配置单侧加劲肋,消能梁段截面高度大于640mm时,应在两侧配置加劲肋,一侧加劲肋的宽度不应小于(bf/2-tw),厚度不应小于tw和10mm。

8.5.4消能梁段与柱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 消能梁段与柱连接时,其长度不得大于1.6Mlp/Vl,且应满足第8.2.7条的规定。

框架梁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要求

框架梁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要求

框架梁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要求框架梁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物中。

为了确保框架梁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以下是框架梁抗震构造的基本要求:1. 结构强度要求:框架梁的主要功能是承担建筑物的重力荷载和地震作用。

因此,框架梁的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抵抗地震引起的水平力和扭矩。

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确保框架梁的截面尺寸、钢筋配筋和混凝土等材料的强度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2. 抗震位移要求:地震引起的位移是造成建筑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证框架梁的抗震性能,需要采取措施限制结构的位移。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在框架梁的两端设置抗震锚固设施,以限制结构的位移。

另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框架梁的刚度和强度,减小结构的位移。

3. 抗震剪力墙:在框架梁结构中,可以设置抗震剪力墙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抗震剪力墙可以承受地震引起的水平力,从而减小框架梁的受力,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地震区域的概率和强度要求,合理设置抗震剪力墙的数量和位置。

4. 钢筋混凝土连接件:框架梁结构中的连接件是承担地震作用的关键部件。

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确保连接件的强度和刚度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另外,还需要注意连接件的施工质量,避免出现焊接不牢固或螺栓松动等问题。

5. 地基处理: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对于框架梁结构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对地基进行合理的处理,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加固、加宽、加深和加厚等。

6. 施工质量控制:框架梁抗震构造的施工质量对于结构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材料的质量和连接件的牢固性。

另外,还需要进行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的问题。

框架梁抗震构造的基本要求包括结构强度、抗震位移、抗震剪力墙、连接件、地基处理和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框架梁结构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3框架结构抗震构制步伐之阳早格格创做梁的截里尺寸,宜切合下列各项央供:1截里宽度没有宜小于 200mm;2截里下宽比没有宜大于 4;3洁跨与截里下度之比没有宜小于 4.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应切合下列央供:1采与扁梁的楼、屋盖应现浇,梁中线宜与柱中线沉合,扁梁应单背安插.扁梁的截里尺寸应切合下列央供,并应谦脚现止有闭典型对于挠度战缝隙宽度的确定:b b≤2b c(-1)b b≤b c+h b(6.3.2-2)h b≤16d(6.3.2-3)式中b c——柱截里宽度,圆形截里与柱曲径的 0.8 倍;b b、h b——分别为梁截里宽度战下度;d——柱纵筋曲径.2扁梁没有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梁的钢筋摆设,应切合下列各项央供:1梁端计进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下度战灵验下度之比,一级没有该大于 0.25,二、三级没有该大于 0.35.2梁端截里的底里战顶里纵背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估计决定中,一级没有该小于 0.5,二、三级没有该小于0.3.3梁端箍筋加稀区的少度、箍筋最大间距战最小曲径应按表 6.3.3 采与,当梁端纵背受推钢筋配筋率大于 2%时,表中箍筋最小曲径数值应删大 2mm.表 6.3.3梁端箍筋加稀区的少度、箍筋的最大间距战最小曲径注:1 d 为纵背钢筋曲径;h b为梁截里下度.2箍筋曲径大于 12mm、数量很多于 4 肢且肢距没有大于150mm 时,一、二级的最大间距应允许适合搁宽,但是没有得大于 150mm.梁的钢筋摆设,尚应切合下列各项央供:1二端纵背钢筋的配筋率没有宜大于 2.5%.沿梁齐少顶里、底里的配筋,一、二级没有该少于2φ14 且分别没有该少于梁二端顶里、底里纵背配筋中较大截里里积的 1/4,三、四级没有该少于2φ12.2一、二、三级框架梁内领悟中柱的每根纵背钢筋曲径,对于框架结构没有该大于矩形截里柱正在该目标截里尺寸的 1/20,或者纵背钢筋天圆位子圆形截里柱弦少的1/20;对于其余结构典型的框架没有宜大于矩形截里柱正在该目标截里尺寸的 1/20,或者纵背钢筋天圆位子圆形截里柱弦少的 1/20.3梁端加稀区的箍筋肢距,一级没有宜大于 200mm 战 20 倍箍筋曲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没有宜大于 250mm 战 20 倍箍筋曲径的较大值,四级没有宜大于 300mm.柱的截里尺寸,宜切合下列各项央供:1截里的宽度战下度,四级或者没有超出 2 层时没有宜小于 300mm,一、二、三级或者超出 2 层时没有宜小于400mm;圆柱的曲径,四级或者没有超出 2 层时没有宜小于 350mm,一、二、三级或者超出 2 层时没有宜小于450mm.2剪跨比宜大于 2.3截里少边与短边的边少比没有宜大于 3.柱轴压比没有宜超出表 6.3.6 的确定;修制于Ⅳ类场合且较下的下层修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合减小.表 6.3.6柱轴压比限值注:1轴压比指柱推拢的轴压力安排值与柱的齐截里里积战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安排值乘积之比值;对于原典型确定可没有举止天震效率估计的结构,可与无天震效率推拢的轴力安排值估计;2表内限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 2、混凝土强度等第没有下于 C60 的柱;剪跨比没有大于 2 的柱,轴压比限值应落矮 0.05;剪跨比小于 1.5 的柱,轴压比限值应博门钻研并采与特殊构制步伐;3沿柱齐下采与井字复合箍且箍筋肢距没有大于200mm、间距没有大于 100mm、曲径没有小于 12mm,或者沿柱齐下采与复合螺旋箍、螺旋间距没有大于 100mm、箍筋肢距没有大于 200mm、曲径没有小于 12mm,或者沿柱齐下采与连绝复合矩形螺旋箍、螺旋洁距没有大于80mm、箍筋肢距没有大于 200mm、曲径没有小于 10mm,轴压比限值均可减少 0.10;上述三种箍筋的配箍特性值均应按删大的轴压比由原节表决定;4正在柱的截里中部附加芯柱,其中另加的纵背钢筋的总里积很多于柱截里里积的 0.8%,轴压比限值可减少0.05;此项步伐与注 3 的步伐共共采与时,轴压比限值可减少 0.15,但是箍筋的配箍特性值仍可按轴压比减少 0.10 的更供决定;5柱轴压比没有该大于 1.05.柱的钢筋摆设,应切合下列各项央供:1柱纵背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 6.3.7-1 采与,共时每一侧配筋率没有该小 0.2%;对于修制于Ⅳ类场合且较下的下层修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减少 0.1%.表 -1柱截里纵背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注:1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2钢筋强度尺度值小于 400MPa 时,表中数值应减少 0.1,钢筋强度尺度值为 400MPa 时,表中数值应减少 0.05;3混凝土强度等第下于 C60 时,上述数值相映减少 0.1.2柱箍筋正在确定的范畴内应加稀,加稀区的箍筋间距战曲径,应切合下列央供:1)普遍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战最小曲径,应按表 -2 采与;表 -2柱箍筋加稀区的箍筋最大间距战最小曲径注:1 d 为柱纵筋最小曲径;2柱根指下层柱下端箍筋加稀区.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曲径大于 12mm 且箍筋肢距没有大于150mm 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曲径没有小于 10mm 且箍筋肢距没有大于 200mm 时,除下层柱下端中,最大间距应允许采与 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里尺寸没有大于 400mm 时,箍筋最小曲径应允许采与 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没有大于 2 时,箍筋曲径没有该小于 8mm.3)框维持战剪跨比没有大于 2 的框架柱,箍筋间距没有该大于 100mm.柱的纵背钢筋摆设,尚应切合下列各项央供:1柱的纵背钢筋宜对于称摆设.2截里尺寸大于 400mm 的柱,纵背钢筋间距没有宜大于 200mm.3柱总配筋率没有该大于 5%;剪跨比没有大于 2 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背钢筋配筋率没有宜大于 1.2%.4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正在小偏偏心受推时,柱内纵筋总截里里积应比估计值减少 25%.5柱纵背钢筋的绑扎交头应躲启柱端的箍筋加稀区.柱的箍筋摆设,尚应切合下列央供:1柱的箍筋加稀范畴,应按下列确定采与:1)柱端,与截里下度(圆柱曲径)、柱洁下的 1/6 战500mm 三者的最大值.2)下层柱的下端没有小于柱洁下的 1/3;3)刚刚性大天上下各 500mm;4)剪跨比没有大于 2 的柱、果树立弥补墙等产生的柱洁下与柱截里下度之比没有大于 4 的柱、框维持、一级战二级框架的角柱,与齐下.2柱箍筋加稀区箍筋肢距,一级没有宜大于 200mm,二、三级没有宜大于 250mm,四级没有宜大于 300mm.起码每隔一根纵背钢筋宜正在二个目标有箍筋或者推筋拘束;采与推筋复合箍时,推筋宜紧靠纵背钢筋并钩住箍筋.3柱箍筋加稀区的体积配箍率,应按下列确定采与:1)柱箍筋加稀区的体积配箍率应切合下式央供:ρv≥λv f c/f yv()式中:ρv——柱箍筋加稀区的体积配箍率,一级没有该小于0.8%,二级没有该小于 0.6%,三、四级没有该小于0.4%;估计复合螺旋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其非螺旋箍的箍筋体积应乘以合减系数 0.8;f 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安排值;强度等第矮于C35 时,应按 C35 估计;f yv——箍筋或者推筋抗推强度安排值;λv——最小配箍特性值,宜按表采与.表 6.3.9柱箍筋加稀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性值注:一般箍指单个矩形箍战单个圆形箍;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者推筋组成的箍筋;复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箍与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者推筋组成的箍筋;连绝复合矩形螺旋箍指用一根通少钢筋加工而成的箍筋 .2)框维持宜采与复合螺旋箍或者井字复合箍,其最小配箍特性值应比表内数值减少 0.02,且体积配箍率没有该小于1.5%.3)剪跨比没有大于 2 的柱宜采与复合螺旋箍或者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没有该小于 1.2%,9 度一级时没有该小于 1.5%.4柱箍筋非加稀区的箍筋摆设率,应切合下列央供:1)柱箍筋非加稀区的体积配箍率没有宜小于加稀区的50%.2)箍筋间距,一、二级框架柱没有该大于 10 倍纵背钢筋曲径,三、四级框架柱没有该大于 15 倍纵背钢筋曲径.框架节面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战最小曲径宜按原典型第6.3.7 条采与;一、二、三级框架节面核芯区配箍特性值分别没有宜小于 0.12、0.10 战 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没有宜小于 0.6%、0.5%战 0.4%.柱剪跨比没有大于 2 的框架节面核芯区,体积配箍率没有宜小于核芯区上、下柱端的较大概积配箍率.。

框架结构—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

框架结构—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

当超过上述要求时,应计入楼盖平面内的变形影响。
八、填充墙
1.填充墙沿柱高每500mm设置2Φ6的拉接筋6, 7度时宜贯通,8、9度应沿全墙贯通
2.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墙宜拉接
3.当墙体长度长大于 8m 或墙长超过层高 2 倍时 (宜4m),应该在墙长中 部加设构造柱。 当墙高超过4米时墙体半 高处设置与柱连接的钢筋 混凝土水平梁
对楼盖的刚度要求 楼盖的刚度大-----能满足水平地震作用传递和分配的要 求 --------假定楼盖水平刚度无穷大 抗震墙的最大间距要求: 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的楼、屋盖的长宽比宜满足下表要求:
结构 现浇、叠合梁扳 装配式楼盖
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
6、7度
8度
4
3
3
2
9度
2
不宜采用
抗震墙之间的楼、屋盖有较大开洞时,长宽比还应减小。
两者间的偏心距不宜超过柱宽的1/4 • 3.楼梯间、电梯间不宜设置在结构单元的两端及
拐角处。
• 4.框架结构沿高度不宜突变;局部突出屋顶的部分 应采用框架承重。
• 5.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 强锚固”等原则进行延性框架的设计。
• 6.合理考虑砌体填充墙的设置
lx
hc
lx
作业一: 查询水平 加腋尺寸
ft f yv
sv
0.26
ft f yv
8.梁内纵筋的最小配筋率
框架柱的构造
1.柱的截面尺寸基本要求 2.柱轴压比限制 3.柱内纵筋配置 4.柱内纵筋锚固和连接:同梁 5.柱内箍筋
框架柱的构造
1.柱的截面尺寸
(1)
(2)柱子的剪跨比不宜大于2 (3)长边与短边尺寸之比不宜大于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3.1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6.3.2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扁梁的楼、屋盖应现浇,梁中线宜与柱中线重合,扁梁应双向布置。

扁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并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规定:
b b≤2b c(6.3.2-1)
b b≤b c+h b(6.3.2-2)
h b≤16d (6.3.2-3)
式中b c——柱截面宽度,圆形截面取柱直径的0.8 倍;
b b、h b——分别为梁截面宽度和高度;
d——柱纵筋直径。

2扁梁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

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
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 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表 6.3.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为梁截面高度。

注:1 d 为纵向钢筋直径;h
b
2箍筋直径大于12mm、数量不少于4 肢且肢距不大于150mm 时,一、二级的最大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150mm。

6.3.4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两端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

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 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

2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3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 和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 和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6.3.5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 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或超过2 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 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或超过2 层时不宜小于450mm。

2剪跨比宜大于2。

3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6.3.6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6 的规定;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表 6.3.6 柱轴压比限值
注:1轴压比指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对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可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计算;
2表内限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 的柱;剪跨比不大于2 的柱,轴压比限值应降低0.05;剪跨比小于1.5 的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3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间距不大于100mm、直径不小于12mm,或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螺旋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或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螺旋净距不大于80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
10mm,轴压比限值均可增加0.10;上述三种箍筋的配箍特征值均应按增大的轴压比由本节表6.3.9 确定;
4在柱的截面中部附加芯柱,其中另加的纵向钢筋的总面积不少于柱截面面积的0.8%,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05;此项措施与注3 的措施共同采用时,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5,但箍筋的配箍特征值仍可按轴压比增加0.10 的更求确定;
5柱轴压比不应大于1.05。

6.3.7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 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表 6.3.7-1 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
注:1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 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 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
3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 时,上述数值相应增加0.1。

2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8-2 采用;
表 6.3.7-2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注:1 d 为柱纵筋最小直径;
2柱根指底层柱下端箍筋加密区。

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 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 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 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 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 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 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 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6.3.8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2截面尺寸大于400mm 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 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4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5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6.3.9柱的箍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 和500mm 三者的最大值。

2)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
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4)剪跨比不大于2 的柱、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 的柱、框支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2柱箍筋加密区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四级不宜大于300mm。

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
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

3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式要求:
ρv≥λv f c/f yv(6.3.9)
式中:ρv——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应小于0.8%,二级不应小于0.6%,三、四级不应小于0.4%;计算复合螺旋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其非螺旋箍的箍筋体积应乘以折减系数0.8;
f 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强度等级低于C35 时,应按C35 计算;
f yv——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λv——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6.3.9 采用。

表 6.3.9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
注: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和单个圆形箍;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复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箍与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指用一根通长钢筋加工而成的箍筋。

2)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最小配箍特征值应比表6.3.9 内数值增加0.02,且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5%。

3)剪跨比不大于2 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
1.2%,9 度一级时不应小于1.5%。

4柱箍筋非加密区的箍筋配置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柱箍筋非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

2)箍筋间距,一、二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0 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5 倍纵向钢筋直径。

6.3.10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按本规范第6.3.7 条采用;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 和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

柱剪跨比不大于2 的框架节点核芯区,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核芯区上、下柱端的较大体积配箍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