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
农村养儿防老的故事

农村养儿防老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有一位老农户,他名叫李大爷。
李大爷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叫李明,一个儿子叫李强。
李大爷一直认为,养儿防老是非常重要的。
李大爷从小就教育他的儿子们要好好读书,学本领,将来能够自立自强。
他同时也把自己所学到的全部传授给了儿子们,教他们如何耕种、打理农田和养殖家禽。
他相信,只有将这些技能传承下去,他的儿子们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和未来。
李大爷并不是一个富有的人,他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并不是很好。
但是,他始终坚信,只要自己的儿子们能够好好学习和努力工作,未来就一定会有出路。
他对儿子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只要他们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就会感到满意。
在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李大爷的两个儿子都有了不错的成绩,并且在当地也十分有名。
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李大爷也因此感到无比的欣慰。
他相信,自己的儿子们将来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虽然李大爷已经年迈,但是他并没有停止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儿子们。
他的理念一直是:养儿防老,只有在儿子们成长成才之后,他才能够安心度过自己的晚年。
他相信,这是每一个农村家庭应该坚持的信念,也是每一个人应该传承下去的好习惯。
- 1 -。
养儿防老辩论稿范文

养儿防老辩论稿范文“养儿防老”还是“养女防老”,争论的本质其实是“谁来为我养老”....送上一辩辩论稿一份将老人送进敬老院是不孝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禽兽尽孝尚且亲身亲为,更何况我们人类呢?可现今有些人将老人送去养老院却说是孝顺,对于这一观点,我方实在不敢苟同,下面请允许我从理性,感性,以及社会三个方面向大家诉说我方的观点,将老人送进敬老院是不孝。
评价一个人孝不孝顺,首先要看其是不是真心想要孝顺父母,一个人只有真的发至内心的孝顺父母才是真的对父母孝顺。
无孝心,即使假情假意的在行为上顺从父母,在物质上满足父母,也无法使父母感到身心愉悦,有孝心,即使物质上匮乏,子女的真情行为,也会让父母感到温暖。
其次,孝行也是一个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只有孝顺父母的想法,而无孝顺父母的行为,这种无孝行的孝心,我们实在不敢相信这种孝心真的是发至内心...孝行和父母的感受,也会让父母感到温暖,而且其行为时尽孝的行为,却说是孝顺,有孝心,不安之下将为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送入他人之手,老人更愿意在家中养老。
再有,即孝心,孝行也是一个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有子女对老人真心么。
而有了孝心,不愿去,有了孝行就可以说是孝顺了么,养老院中那些所谓的专业人员是不是真的专业,无论出于理性考虑还是道德情感与事实情况。
在自己的担心。
所以将老人送进养老院是孝顺成立的条件便是子女出发点是为了父母?老吾老才会及人之老,显然出于情感上的考虑。
”三个不字直直的敲打偶在了我的心灵上,也无法使父母感到身心愉悦?可现今有些人将老人送去养老院却说是孝顺。
无孝心,可见他人不会像对自己父母一样对待你的父母。
综上,可即使他们在专业。
”我想只要是有良知的人就能够体会到话中蕴含的感情了。
上海一个女孩在起微博中写上这样一句话“今天去看外婆。
显然。
一则上海的新闻中写到大部分老人对养老院的评价是“进不去,有子女对老人细心么,对于这一观点,只考虑这些豪华的设施真的符合老人的生活习惯么。
养儿不再防老:新时代的家庭观念与养老模式

养儿不再防老:新时代的家庭观念与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正在逐渐被新的家庭观念和养老模式所取代。
在这个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认识到,养儿并不是为了防老,而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
一、养儿不再防老的原因1. 社会观念的转变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养儿是为了防老,因为在那个时候,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的生活依赖于家庭。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独立生活,养老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
2. 家庭结构的变化在过去,家庭结构以大家庭为主,子女众多,养老问题可以通过子女共同承担。
而现在,家庭结构以小家庭为主,子女较少,养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不再适用。
3. 养老观念的更新在过去,养老主要依靠子女,而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养老不仅仅是子女的责任,更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
因此,养儿不再防老的观念逐渐被接受。
二、新时代的家庭观念与养老模式1. 家庭观念的转变在新时代,家庭观念从传统的养儿防老转变为以家庭和睦、幸福为目标。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支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而不是仅仅依靠子女养老。
2. 养老模式的多样化在新时代,养老模式也发生了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外,还有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形式。
这些养老模式可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让他们在晚年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
3. 社会养老的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养老政策也越来越完善。
政府通过建立养老保障体系、提供养老服务等方式,帮助老年人解决养老问题,让他们在晚年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
三、养儿不再防老的启示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养儿不再防老的观念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有责任感、有爱心等品质。
这些品质是孩子在未来社会立足的基础,也是他们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关键。
养儿防老是过时的生育观念养儿防老过时辩论赛

养儿防老是过时的生育观念养儿防老过时辩论赛养儿防老是过时的生育观念养儿防老是过时的生育观念一、定义1、养儿防老生育孩子是以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为目的2、过时的标准不合时宜在现代社会行不通(例:重男轻女、男女不平等)3、生育观念生育观念不是老来的思想转化,而是你抱着什么样的想法来生养这个孩子二、论点1、从老人的角度出发,养儿防老不适应现代社会——物质上和精神上物质上:以前的养儿防老多出于物质考量,是为了保障自己老年的物质生活;而现在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老人的生活不一定需要儿女来保障精神上:以前由于社会环境的局限,老人生活相对单调,老人的关注点只能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现在社会逐渐发展,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老人生活的重点不再是只有孩子2、从子女的角度出发,养儿防老这个观念本身将孩子视为一种投资品,具有巨大的目的性与功利心态。
而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带有这种观念对孩子也有负面影响三、反驳基调1、养儿防老的思想依旧存在很多地区【反驳】①、养儿未必能防老②、抱着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来生养孩子,很可能带来潜移默化③、存在不代表不过时(比如老人机)2、政府社会提供的条件一定能代替孩子的陪伴吗?【反驳】我们所有的论证中都没有提到“代替”这一现象,其次,带着养儿防老这么强的目的性来养育孩子这件事本身就对孩子的成长不利3、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反驳】养儿防老并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所在养儿防老是过时的生育观念养儿防老过时辩论赛最流行时尚的话题,最娱乐八卦的话题,最轻松有趣的话题,和榆林人有关的话题。
无论是升学就业、亲子教育,还是家长里短、邻里亲情,或者是游山玩水、健康养生等生活百态,我们和你一起乱弹。
俗话说,养儿为防老。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传统“养儿防老”的模式受到挑战,甚至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也在悄然改变,许多老人主动走进养老机构安享晚年。
最近,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养女才防老,在有儿有女的家庭中,照顾老人的责任大多女儿承担。
养儿防老的意思_养儿防老的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父⺟养育儿子;防备年老时无人照顾。 成语出处宋 陈元靓《事林广记》:“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成语繁体養兒防老 成语简拼YEFL 成语注音一ㄤˇ ㄦˊ ㄈㄤˊ ㄌㄠ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养儿防老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常与积谷防饥连用。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防,不能读作“fǎnɡ”。 成语辨形防,不能写作“房”。 近义词有备无患、积谷防饥、未雨绸缪 反义词养痈贻患、养⻁遗患 成语例子养儿防老的观念应该stitution in old age.
养儿防老可儿他乡留的文案

养儿防老可儿他乡留的文案
1. 养儿防老,为了未来,让孩子们在家乡扎根。
2. 让孩子们留在自己的故乡,传承家族的血脉与传统。
3. 儿他乡留,家族的力量将永远传递下去。
4. 守护父辈留下的土地,儿女们为故乡添一抹繁华。
5. 陪伴父母的笑容,蕴藏着家乡的温暖与爱。
6. 让孩子们在家乡长大,他乡的困苦与陌生,他们将永远不会体会。
7. 志在必得,为了共同努力,选择儿他乡留。
8. 儿女在外求寨,家乡的根源将永不断裂。
9. 传承的火炬,归于故乡,儿女留守希望与繁荣。
10. 家的力量,携手远行,让孩子们在陌生中找到归属。
“养儿防老”还是“以地养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分析

“养儿防老”还是“以地养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分析一、概述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养老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其中“养儿防老”与“以地养老”作为两种主要的养老方式,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典型代表,它强调子女在父母晚年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
在这种模式下,父母通过养育子女,期望在年老时得到子女的赡养和照顾。
这种养老方式体现了家庭内部的互助与传承,是中华文化中“孝道”精神的具体体现。
而“以地养老”则是一种基于土地资源的养老模式。
在中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承载着农民的生活希望和养老期待。
农民通过耕种土地、经营农业,获取经济收益以维持晚年生活。
这种养老方式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农业生产的依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
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人口流动性的增强等因素,使得“养儿防老”的模式难以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等问题也使得“以地养老”的模式面临着诸多困境。
对“养儿防老”和“以地养老”这两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更能够为我们探索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养老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
1. 介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背景与现状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深深植根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之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模式主要依赖于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强调家庭作为养老的基本单位,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子女数量减少,这使得家庭养老的承担者变得更为有限。
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也导致留守老人增多,他们在养老方面缺乏足够的家庭支持。
养儿能防老吗我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

1. 概述养儿能否防老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养儿可以使父母在晚年得到照顾和陪伴,从而延缓衰老;而也有人认为养儿不能保证父母的幸福和健康,甚至增加了子女的负担。
那么,究竟养儿能否防老呢?接下来,我将通过我的亲身经历来谈谈这个问题。
2. 我的亲身经历我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父母就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够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为了这个目标,他们付出了很多,包括时间、金钱和精力。
在我成年之后,我也尽量努力工作,奉养父母,希望他们在晚年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 养儿防老的积极作用养儿防老的支持者认为,养儿可以带来以下积极作用:- 老年父母得到了子女的照顾和陪伴,生活更加幸福;- 子女可以帮助父母解决身体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 如果父母因病或其他原因需要家人照顾,子女在身边可以更快地得到相应的支持。
4. 养儿防老的消极影响然而,反对养儿防老的人提出了一些问题:- 子女养育父母,会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尤其是在经济拮据或子女有自己家庭的情况下;- 一些养儿不孝的案例表明,子女不一定能够带来父母的幸福,甚至关系紧张会影响父母的生活和健康;- 子女外出工作或生活,常年不在身边,也无法给予父母足够的照顾和陪伴。
5. 我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养儿防老并不完全是好事,也不完全是坏事,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
只有在家庭成员之间有足够的关爱和支持的情况下,养儿防老才能够实现其积极作用。
6. 结论养儿能否防老并没有定论,这取决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彼此的关爱和理解。
我认为只有在上了一段岁月、养了儿女的人们身上看到最直接的例子,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感谢您仔细阅读我的亲身经历,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养儿能否防老这个话题。
7.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在我所理解的养儿能否防老这个问题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〇〇六,再生个孩子来防老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老观念,如今早已被现代人所摈弃。
摩登的男女们讲究的是自己给自己送终,甚至丁克一族也在年轻人中间悄然出现。
他们不考虑自己的未来,有的准备在年老体衰之后就自行结果残生,有的则准备把最后一段生命旅程交托给虚无飘渺的养老院。
这能行得通吗?我对此持强烈的反对意见。
即使不考虑感情慰藉的因素,单从经济方面看就是一条死胡同。
其一,人在老年特别需要金钱的支持。
我们往往有太多的愿望是要到年老退休之后去实现的:听听音乐会、学学绘画、旅旅游(去趟铁岭)。
以前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等我有了钱的时候却又没时间,我们绝不能到退休有闲的时候再一次陷入没钱的尴尬,让自己抱憾终生。
况且老年人需要营养保健,需要人照料,需要高额的医疗费用,这都是大笔大笔的开销。
其二,三十年后,我们的积蓄将一文不值半文。
社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物价的上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
三十年前买一个馒头2分钱,去趟颐和园5分钱,看场京剧2角钱;现在买个馒头5角钱,去趟颐和园30元,看场京剧200元。
三十年前每人每月20元就可以维持中等的生活水平,而现在则需要2000元。
那再过三十年以后呢?恐怕要20万元了。
就是说,即使你每月把80%的收入都积攒下来,将来也难以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
如果再碰上战乱、灾荒,那就更糟糕了。
有资料称:1945年的几块钱法币够买一头牛,到1949年就只够买几粒米了。
其三,养老保险也指望不上。
根据现在的养老制度,我们将来每月的退休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当地上一年平均工资的20%,另一部分是自己养老金账户总额的千分之几。
后一部分是指望不上的了,原因当然还是那该死的通货膨胀。
就是说,即使到那时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没有崩盘,我们靠它也只能维持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20~30%,沦为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贫民。
其四,养老院是空中楼阁。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将来的中国会有特别发达的养老院,我觉得这几乎是在痴人说梦。
在当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初露端倪。
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增长,再加上二十多年来“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必然造成几十年后中国出现严重的人口年龄比例失调。
到时候“独生子女”政策是绝对不能再执行下去了,社会将会呈现出老人多、孩子多而青壮年少的“葫芦型”结构。
国家要靠这些仅有的、可怜的青年人来搞社会主义建设,哪里有人力、物力来兴建养老院啊?不把你抓去到幼儿园发挥余热就算不错了。
其五,三十年后保姆也将是天价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劳动力的价值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成本,其中便包括了劳动者养家活口的费用。
物价上涨了,劳动者的工资就必然大大增加。
也就是说,三十年后,像医院、家政服务等劳动密集性的行业必然会成为天价行业。
现在买台冰箱的钱够雇半年保姆的了,而三十年后,只怕请人把冰箱搬回家就要花上半台冰箱的价钱。
保姆和钟点工将会像解放前的佣人、管家一样,成为只有刘晓庆等少数大款丁克才能享受得起的“奢侈品”。
其六,唯一能够为我们养老的是自己的孩子。
积蓄和养老保险成了镜中花,养老院和保姆成了水中月,唯一指望得上的便是自己的孩子。
当你生病住院的时候,侍奉在你床前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护工和保姆。
而且,无论物价如何上涨,劳动者的工资总是会水涨船高的。
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
到时候,你的退休金也许是每月10万元,你孩子的工资则是每月40万元,那时你便知道有个好孩子是多么重要了。
当白发苍苍的翁媪们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谈论的不会是谁的退休金高一些,而是谁的孩子更有出息。
其七,让孩子给自己养老没什么不光彩的。
有人发话说:我把孩子养大,供他上学,给他买房子,我的任务便完成了,我不指望他的回报,也不拖累他。
此言当然有它的道理,父爱和母爱都是伟大的、不求回报的。
但是,做子女的就不伟大吗?如果一个做子女的没有机会为父母尽孝,他能快乐、幸福吗?我相信,我们在养育子女的时候享受了看着子女成长的乐趣,在赡养父母的时候更能享受与父母相处的快乐时光。
其八,一对夫妻一个孩是不够的。
建国之初,马寅初先生提出了要搞计划生育,防止人口增长过快。
结果,他被批为“姓的是马尔萨斯的马,不姓马克思的马”。
在过枉矫正的“独生子女”政策推行之后,新一代的人口学家又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独生子女政策是杀鸡取卵,弊大于利。
他们的意见同样也没有得到采纳,毕竟政府有政府的难处。
朴素的老百姓只知道响应上级的号召,却没有为自己想一想:当你从小娇生惯养的、唯一的孩子面对着上面五六个老人、下面三两个孩子的时候,他(她)能不能承受得起?当他的父母、岳父母/公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走马灯似的向医院跑的时候,他还怎么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再说一句不吉利的话,万一自己的独子遇到点什么不测,还指望谁呢?
以上仅是从理财角度来看待养儿防老的。
如果从感情角度来看,就更不必说了。
总之一句话:三十年后最值钱的是什么?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