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整理与复习(二)(人教新课标(2014秋))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1课时 整理和复习(2)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1课时 整理和复习(2)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2) 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整理和复习(2)》,系二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第六单元。

主要内容包括对前五个单元所学数学知识的系统回顾与整合,着重于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实际应用,以及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

具体涵盖:- 加法与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10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 认识长度单位,并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认识并运用元、角、分的货币单位;- 基本的时间概念,包括小时和分钟。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规则;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 增强对长度单位、货币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4. 提升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5. 培养合作学习与分享的团队精神。

教学难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对加减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长度、货币和时间单位的理解和转换上。

此外,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整理与复习,使他们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能够自主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挑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纸质卡片或小道具,用于加减运算游戏;- 长度测量工具,如直尺;- 货币教具,包括不同面值的纸币和硬币;- 模拟时钟。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加减游戏,引起学生对先前所学知识的回忆,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使用教学课件,系统地回顾前五个单元的知识点,包括数的认识、加减运算、长度、货币和时间等。

3.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测量长度、货币兑换和时间读数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与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清晰展示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包括:- 加减运算的规则;- 长度、货币、时间单位的转换与计算;- 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示例。

整理与复习教学教案

 整理与复习教学教案

God will not treat hardworking people badly, nor will he sympathize with fake hardworking people. It knows howhard you work.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整理与复习教学教案整理与复习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准备:搜集第23题有关的信息、收看天气预报记录第24题中城市的气温、中国地图、卷尺、调查第26题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数学与生活有很多联系,可以说数学于生活和生产,又指导生活和生产。

今天我们就用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应用广角。

二、活动交流1、同学们,前几天布置的调查任务你们完成了吗?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搜集到的有关数据!2、完成第23题。

小组内交流在报纸、杂志或网上等不同途径获得的有关负数、小数或统计图表示的信息。

说说从收集到的数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3、完成第24题。

交流收集到的天气预报的信息,填在书上的表中。

分别在哪里获得天气预报信息的?虽然个别数据不一致,但差别不大就是正常的。

观察统计表,可以看出什么?在地图上找出这7个城市的位置,说说城市的位置与气温有什么关系?观察统计表,小组内互相提一些问题并互相解决。

三、实际应用1、完成第25题。

介绍各测量项目的含义以及测量方法,并示范测量。

小组合作测量,并记录数据。

填写统计表,并交流体会。

说说看,自己应该穿多大的衣服?2、完成第26题。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一单元第9课《整理和复习》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一单元第9课《整理和复习》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一单元第9课《整理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够整理和复习本章知识,包括加减运算、数的倍数、约数等内容。

2.过程技能:培养学生整理学习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知识的总结与巩固。

二、教学重点1.总结本单元知识点,包括加减运算、数的倍数、约数等内容。

2.练习相关题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难点1.复习知识时,要求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回答相关问题,发散思维。

2.整理知识的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条理清晰,归纳总结。

四、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复习资料、习题册、评分表等。

2.学生准备好笔、草稿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复习知识点1.让学生回忆本单元重点内容,包括加减运算、数的倍数、约数等,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2.发散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加深理解。

2. 练习操练1.布置相关练习题,分组或单独完成,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相互讨论,解决问题。

2.收集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3. 总结归纳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单元知识,做出知识结构图或主题思维导图。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4. 课堂小结1.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做简要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2.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的未完成部分。

2.针对所学知识,自主拓展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的整理和复习活动,发现学生在梳理知识结构和总结归纳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注重训练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水平。

以上为本次课程的教案,希朓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欢迎批评指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比整理和复习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比整理和复习 人教新课标

比整理和复习一、复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目标1.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能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练习与反思,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熟练地解答。

3.通过整理与复习,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掌握一定的整理复习的方法。

三、复习重难点自主交流整理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找到知识间的联系,自主构建知识系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复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知识,尝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来。

(2)从美学角度来说,人的上身长与下身长之比为5:8时,称为黄金比。

张阿姨上身长约60cm,下身长约92cm,她要穿()厘米高的高跟鞋才能达到黄金比的美感效果。

① 2② 4③ 7(二)课堂设计1.汇报课前任务,梳理基础知识(1)比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师:课前大家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并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谁来交流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

预设一:因为, 60:(92+2)=60:94 60:(92+4)=60:96 60:(92+7)=60:99 5:8=60:96 所以选择4厘米预设二:因为, 60:(92+2)=60:94=30:47 60:(92+4)=60:96=30:48 5:8=30:48 所以选择4厘米预设三:5:8=5÷8=0.62560÷(92+2)=60÷94≈0.638 60÷(92+4)=60÷96≈0.62560÷(92+7)=60÷99≈0.606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中,都用到了哪些知识?生汇报交流。

小结:求两个数的比, 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师:比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这节课我们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比?怎样求比值?生全班交流。

六年级上册数学计划书6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计划书6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计划书6篇六年级上册数学计划书精选6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教学计划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做教学计划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计划书,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上册数学计划书篇1一、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乘、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运算,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换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1.在认识比和百分数意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体积和容积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

2.在探索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比的基本性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过程中,能够主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分析、猜想、验证、归纳和类推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在应用分数、比、百分数、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以及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4.在探索简单数学规律、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合乎逻辑地进行思考、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5.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以及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正确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升)、1立方厘米(毫升)的表象,增强空间观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整理和复习二》(人教新课标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整理和复习二》(人教新课标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整理和复习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复习前面学过的数学知识,包括加减乘除各种运算。

2.认识和掌握一些数学概念,如数列、余数等。

3.掌握简单的解方程方法,能够解一步、两步方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讨论、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采用小组合作、个人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坚持性,让他们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复习前面学过的各种数学知识,包括加减乘除。

2.学习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1.解一步、两步方程时步骤的把握。

2.掌握数学问题的转化和解决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复习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2.学习数学概念:数列、余数的概念及运用。

3.解一步、两步方程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复习基本运算1.复习加减乘除的基本知识,进行小组练习。

2.总结复习内容,布置相关练习作业。

第二节:学习数学概念1.引导学生学习数列和余数的定义及简单运用。

2.练习相关题目,巩固学习成果。

第三节:解方程1.学习一步方程的解法和步骤。

2.学习两步方程的解法和步骤。

3.练习相关题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整理和复习二》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3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 人教新课标(2014秋)(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3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 人教新课标(2014秋)(含答案)

《整理和复习》达标检测(1)1.填表。

2.判断下面的圆锥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在那个圆柱下面的()里画“√”。

(单位:cm)3.如图是一个用塑料薄膜覆盖的蔬菜大棚,长15m,横截面是一个直径为2m的半圆。

(1)这个大棚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大约有多少平方米?(3)大棚内的空间有多大?4.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半径是1m,高是4.5dm,把这堆沙铺在5m宽的公路上,厚度为2cm,可以铺多少米长?5.一支牙膏的管口直径是4mm,张阿姨每天刷牙2次,每次挤出10mm,这支牙膏可以用36天,如果张阿姨每次挤出15mm,这支牙膏可以用多少天?6.7.张师傅用下面这张长方形铁皮的阴影部分,刚好围成一个圆柱形水桶,你能求出这个水桶的容积吗?(不计铁皮厚度)参考答案1.4cm 87.92cm² 62.8cm³ 5cm 408.2cm² 628cm³ 2.5cm 7.85cm³ 1.2cm 0.67824cm³2.()()(√)()3.(1)2×15=30(m²)(2)3.14×2×15×12+3.14×(22)²÷2×2=50.24(m²)(3)3.14×(22)²×15×12=23.55(m³)4.4.5dm=0.45m 2cm=0.02m 3.14×1²×0.45×13÷(0.02×5)=4.71(m)5.3.14×(42)²×10×2×36÷[3.14×(42)²×15×2]=24(天)6.3.14×(62)²×6×13=56.52(cm³)7.3.14×(42)²×(4+4)=100.48(d m³)=100.48(L)《整理和复习》达标检测(2)1.填一填。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与方向》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2023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与方向》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2023秋)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位置与方向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方向辨别、坐标系使用等方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位置与方向》这一章节的内容。我发现,通过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用教室座位和学校周围环境来讲解方向和距离,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4.应用位置和方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描述路径、设计简单地图等。
5.复习和巩固之前学过的与位置、方向相关的概念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练习。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提高对空间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增强学生的几何直观,通过坐标系和方向辨别,培养在平面图形中定位和导航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与方向》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与方向》的整理和复习,依据人教新课标(2023秋)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利用方向(东、南、西、北)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
2.认识和使用坐标系,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
3.掌握上、下、左、右等八个方向的辨别。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如何使用方向和距离来解决实际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整理与复习(二) 第 11 课时 总计第 节
教学
目标
1.通过进一步复习有关半圆和环形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组合图形习题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借助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
重难

1.熟练掌握求环形面积和半圆周长的方法。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上节课我们把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同学们学都很认真。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整理半圆、环形等有关的知识。

二、知识梳理
1.复习半圆知识。

(1)半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半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S = πr (3)及时巩固
计算右图的周长和面积。

d=8dm 2.复习环形面积。

2r
πr C 半+=半圆212
(1)右图是什么图形?
两个同心圆之间的部分叫圆环。

(2)怎样计算圆环的面积?
S 环=πR -πr 或S 环=π(R -r ) (3)及时巩固
一个环形铁片,外圆半径4厘米,内圆半径2厘米,这个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3.复习圆的组合图形。

(1)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并在圆外画一个最小的正方形。

(2)怎样计算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
阴影面积=正方形面积-圆的面积
(3)学生动手计算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老师指导。

这个组合图形我们把它称之为“外方内圆”,图中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

(4)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并在圆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5)怎样计算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
阴影面积=圆的面积-正方形面积
(6)学生动手计算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老师指导。

这个组合图形我们把它称之为“外圆内方”,可以把图中的正方形看成两个三角形,它的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半径。

4.复习扇形知识。

图上A 、B 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叫做扇形。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三、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七第5题
求栅栏长就是求圆周长的一半;求羊圈增加的面积就是求环形面积的一半,别忘了求出环形面积要除以2。

2.练习十七第8题
学生尝试练习,完成后进行讲解,分析时让学生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是要算面积必须计算出圆的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计算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和半圆的周长存在什么关系?第二个问题是关键。

3.练习十七第9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完成后进行分析,分析时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请学生说说组合图形可以看成是哪几个基本图形?然后围绕基本图形去收集数学信息。

2222 A B
O 圆心角 弧
4.练习十七第10题
请学生说说要求一共是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该如何求?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该注意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
通过综合习题的演练,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各类知识进行解决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技能,对知识的易错点进行强化训练。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