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2太空一日太空小知识素材新人教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文档资料

2020/11/3
22
思考
• 是否只有为国捐躯才能够称为英雄?
➢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 此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都应该给予英雄 的荣誉。
➢本课描述了诸多细节,可以说突发事件、危难考
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
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
到底的。
2020/11/3
本文选自其个人传记《天地九重》
3
飞 行 历 程
2020/11/3
4
字词积累
hú chì
kuò áo
jǐn shùn zhuó
弧 炽热 轮廓 遨游 严谨 瞬间 烧灼
yú jūn zàng fǔ bǐng níng 无虞 千钧 五脏六腑 屏息凝神
2020/11/3
5
字词积累
炽热:表示温度极高、极热。 遨游:游乐,嬉戏;漫游,游历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作者在叙述中,对时间、数据等都表述得详细、 准确,也反映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020/11/3
16
关联词特点
1. 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 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 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
➢如果……就……还 ➢假设的意思,再进一层
2020/11/3
17
关联词特点
太空一日
2020/11/3
杨利伟
1
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 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中国 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少将,特级航天员,国际宇航科 学院院士。
2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 ,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 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 ,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 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太空一日 复习要点

22 太空一日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弧(hú)炽(chì)热轮廓(kuò)俯瞰(kàn)
模(mó)拟遨(áo)游严谨(jǐn)稠密概率
烧灼(zhuó)五脏六腑千钧重负耐人寻味惊心动魄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天地九重》,作者杨利伟,1965年出生,辽宁省葫芦岛绥中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我国第一代航天员,曾搭乘“神舟五号”在太空飞行14圈,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杨利伟作为我国首飞航天员,表现出了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和实事求是、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文章洋溢着对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骄傲和自豪之情。
四、知识点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跌出
全文运用了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惊险和意外交替发生,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文学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
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火箭起飞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现代文阅读 第六单元 科幻探险 第22课《太空一日》专项训练 新人教版

将海啸挡在海之外(钱昱辰)阅读字数:约1 380字建议用时:15分钟分值:14分考查题型:第3题阅读提示: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水剧烈运动。
海啸发生时,呼啸的海浪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3004年12月26日,凌晨的爪哇。
18岁的凡穗柯早已在船上酣然入睡。
然而,就在下一秒,震耳欲聋的声响侵入了他的耳膜。
哦,又打雷了吧。
没事,屋顶有避雷针。
他翻了个身,鼾声依旧如雷。
一不留神,从床上跌了下来。
凡穗柯抚了抚起包的额头,想爬回床。
有点奇怪,又做噩梦了?怎么鼻息这么艰难,四肢怎么像被捆着一样,几乎不能动弹。
他奋力捶了捶前胸,想弄明白发生了什么。
刹那间,滔天巨浪疯狂地掀起了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
侥幸没溺死的船员们又被强行分扯开了。
当然,包括凡穗柯。
紧接着,他们被大浪挤出了船。
……凡穗柯无力地瘫在了岸前。
当他再次探出双手的时候,他的指尖触碰到了陆地上的一摊淤泥。
一双有力且陌生的手拉住了他的胳膊,把他拖了上来。
他闻到了久违的饭香,一阵狼吞虎咽后,他想问问帮助自己的人姓甚名谁。
谁知,那个陌生的好心人早已不见踪迹。
二后来的他,变得深沉而忧郁。
到东京求学后,他还经常梦到那一晚的惊涛骇浪,以及从鬼门关溜达一圈的惊心动魄。
他常有这样一个念头:能否把那近乎无坚不摧的海啸波浪拦截住,再加以转化呢?他钻入了东京大学的实验室,废寝忘食地研制共振器,这花去了他将近两年的时间。
那天,眼睛布满血丝的他,在一个巨型水池中放置了一个高频共振器排成的周期阵列。
然后,他打开了闸门,跃跃欲试地旁观着。
他很快发现,即使是水速为700公里/小时的咄咄逼人的波浪,也完全被这个共振区拦截住了。
后方依旧是潺潺细水。
与此同时,共振器头顶的小灯泡也一齐亮了起来。
这驱散了他心里的阴霾。
他豁然开朗了。
这表明,高频共振器群完全抵挡得住海啸的疯狂入侵,只是数量问题罢了。
并且,波浪能被削弱之后还能转化为电能。
第22课《太空一日》 知识点

第22课《太空一日》1.文学常识《太空一日》是选自杨利伟的《天地九重》,讲述了作者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
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2.文章写作思路作者写了杨利伟飞天、在天空、归途的优异表现,主要表现了杨利伟作为一名英雄,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有无坚不摧的毅力,也正是因为这种境界、这种毅力,他才能在飞天的险境中,顺畅地调动意志力。
3.重点词语炽热(chÌ)轮廓(kuò) 模拟遨游(áo) 严谨(jĭn) 稠密(chóu) 概率(gàilǜ)烧灼(zhuó) 五脏六腑( fǔ) 千钧重负(jūn) 耐人寻味惊心动魄(pò)4.重点句子(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答: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答: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在太空思家、爱国之情。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
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答:表达了“我”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来的急切心情。
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1.文学常识(1)作者名片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
(2)文体知识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22课《太空一日》

2.阅读第一部分,找出神舟五号在起飞时遇到什 么困难?
•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急剧 抖动,产生共振,使杨利伟感觉越来越痛苦,几乎无法 承受. 3阅读第二部分,杨利伟看到了什么? • 飞船是上看到的地球是一段弧,可以准确判断地球 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俯瞰北京,白天是燕山 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夜晚则是一片红晕,证实了太空 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以及还有一些细 小如棉絮,大如指甲盖的不明物体.
11本文主旨 • 本文是一篇自传体文章,主要通过详尽的记叙 杨利伟首次进入太空一日的所经所历所见所 感,表达了我国宇航员无畏牺牲科学严谨的专 业素质.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8.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什么情感?
• 表达作者完成任务后内心的欣喜和轻松. • 9结合全文,从杨利伟所遇到的意外情况来看,看出杨 利伟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 • 可以看出杨利伟过人的身体素质和沉着冷静,临危 不乱,细致认真的心理素质. • 10 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的名 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也成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应该 怎样看待杨利伟这一人物?
22 太空一日
杨利伟
•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 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是中国 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 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 1,350小时之久。 •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 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 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 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 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2019年部编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2课《太空一日》课件

最枯燥的训练:飞行程序训练,就是航天员从进舱直到返回着陆全过程训练。这也是航天
员训练最繁重、最关键的训练环节。训练到最后,航天员必须达到闭上眼睛,能知道各种设备 在哪里,设备的颜色、形状、操作方法、要领,也要了如指掌。为保证万无一失,必须反复训 练。一次训练就得5、6个小时,穿着笨重的航天服,蜷着腿不能动,不能吃喝,也不能大小 便。
充满危险的太空航程
1967年1月:格里索姆、查菲和怀特3名美国宇航员在卡纳维尔角进行阿波罗1 号飞船模拟发射时,因飞船失火而丧生。 1967年4月:前苏联宇航员科马罗夫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 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空间飞行任务时献身的宇航员。 1971年7月:3名前苏联宇航员在于太空实验室中工作了创纪录的24天后,在返 回地面的过程中因飞船失压身亡。 1980年3月18日:前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进行燃料加注时 发生爆炸,45名技术人员当场被炸死,另有5人在送往医院后死亡。这次事故直 到1989年才有了报道。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升空72秒后爆炸,包 括一名教师在内的7名美国宇航勇士丧生。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遨游:漫游;游历。
鉴于: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前一分句句 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或理由。 严谨:严密谨慎。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稠密:多而密。 应付自如:处理事情从容镇静,得心应手。
瞬间:转眼之间。
• 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 号”飞船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
宇航员训练之“最”
最困难的训练:航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系统学习空气动力学、天文学、心理学、
英语等30多个学科基础知识。
22-太空一日(PPT精品课件)

本文细致的心理描写,真实再现的当时作者的内心感受。
请体会下面语句反应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1.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 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无法承受”非常真切 地描述了作者当时因飞船共振而承受的极度强烈的 痛苦,又体现出作为航天员的他超出常人的顽强意 志。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 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是我国经济
实力、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强大的象征,是我们伟大的
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 献,也是我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努力的强大 基础。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 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 了,外边来人了。
外边的人找到“我”乘坐的飞船而感到激动,喜悦, 以及我听到有人来了,心中感到十分欣慰.
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结尾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叙述了飞船内的寂静及 “我”的期待,叙述了地面人员寻找飞船的情景,字里 行间流露出胜利的自豪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多音字
模
mó ( 模拟 mú ( 模样
) )
屏
pí ng( 屏风 bǐng( 屏气
) )
词语解释
炽热 温度极高、极热。 俯瞰 从高处往下看。 模拟 模仿。 遨游 漫游;游历。 严谨 严密谨慎。 稠密 多而密。
概率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
烧灼 烧、烫,使受伤。
词语解释
五脏六腑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品味文中情感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呀,他眨眼 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2太空一日太空小知识素材新人教版“太空”是由无极元和能量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物质的,存在时空概念并存在于宇宙内部的一个有限的,有着开始和结束的整体事件,是易学中的太极世界.太极世界里有能量、有物质、有时空和事件.太空同样也是佛教中描述的“万有”,是基督教中描述的“一切”.柯易《论宇宙和太空》
太空资料
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大气层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层 (10~40千米)、中间层 (40~80千米)、热成层(电离层,80~370千米)和外大气层(电离层,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气约有3/4在对流层内,97%在平流层以下,平流层的外缘是航空器依靠空气支持而飞行的最高限度.某些高空火箭可进入中间层.人造卫星的最低轨道在热成层内,其空气密度为地球表面的1%.在1.6万千米高度空气继续存在,甚至在10万千米高度仍有空气粒子.从严格的科学观点来说,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逐渐融合的.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小组委员会指出,目前还不可能提出确切和持久的科学标准来划分外层空间和空气空间的界限.近年来,趋向于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
度(100~110)千米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限.
图册太空 (20张)
领空和外层空间的划分
关于领空(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划分问题,历来就有两种对立的主张.
·空间论
主张是以空间的某种高度来划分领空和外层空间的界限,以确定两种不同法律制度适用的范围.
·功能论
认为应根据飞行器的功能来确定其所适用的法律 ,如果是航天器 ,则其活动为航天活动,应适用外空法;如果是航空器,则其活动为航空活动,应受航空法的管辖;整个空间是一个整体,没有划分领空和外层空间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