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随笔: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6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6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暑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
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敏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理论所吸引。
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
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施行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老师的最根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制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老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老师尤为重要。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
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
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将来的答案。
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展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身为音乐老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
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仁慈,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到达受教育的目的。
老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我想作为一个老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精选篇1)看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被苏霍姆林斯基的细心、耐心、专心和对孩子伟大的爱而感动,对现行教育感到痛心和无奈——现在,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争分夺秒地往孩子们的头脑里堵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从来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触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我们的教育用一堵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
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一个单词费尽心机把他们带到农场、田野地头、河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带到森林里上音乐课,感受森林里蜜蜂的嗡嗡声、鸟叫声、流水声……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不用说做到,就是想都不会想,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和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推脱责任,宁可把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低年级同学连在学校里玩都没有机会,春秋游有的学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感受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这只是教育的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他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当了校长,为了零距离接触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情况(包括细节)和各种变化,他直接选择兼任班主任。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
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虔诚的追随者,这方面和苏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位校长还兼任班主任?当然,这不能全怪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长们大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达标验收而疲惫不堪,不用说校长兼任班主任,很多时候任课老师们还要牺牲教学时间或加班加点来突击做资料应付检查呢。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假如老师只爱事业, 那他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假如老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 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 但既不爱事业, 又不爱学生的老师好, 假如老师既爱事业, 又爱学生, 那他是一个完满的老师。
——题记近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 感触颇多, 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 这句话不断萦绕耳边并妨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
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
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养的老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 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 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
大师用本人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鼓舞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 用爱心滋养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 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老师, 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 风景极美, 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 纯洁质朴。
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本人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我内心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 一年级的小小孩应该非常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 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明白本人的办法多么愚蠢, 由于哪怕你学富五车, 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 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嘶哑, 那些小家伙仍然在下面沉醉在本人的小世界里, 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愣的、更有下座位四处跑的······我内心非常是郁闷, 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保卫本人的老师尊严, 树立本人的老师威信, 有我在, 岂能容他们胡来!因此, 我开场对着镜子练习板脸, 高声说话, 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 这一招还真奏效, 每次我走进教室, 学生们总是乖乖的, 非常守纪律, 但仍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 爱听不听。
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后, 我豁然活泼, 终于明白了咨询题出在哪, 往常, 假如有人咨询我教学是什么, 我的脑海里出现的是传授知识。
2023年教师读书随笔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是作家苏霍姆林斯基撰写的,是作者教育三部曲中的一本,记叙了作者五年期间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
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近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
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
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养的教师应该诚恳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阔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鼓舞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一般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舞,诚恳的援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培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怀。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观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
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
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
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
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
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
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
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
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教育工作心得:把心灵献给孩子
教育工作心得:把心灵献给孩子()导读:以下教育工作心得:把心灵献给孩子相关怀得体会范文,是由(.)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参考,欢迎大家使用我喜爱当老师的理由:一、我始终坚信人是和善的!二、我始终坚信人是可塑的!三、我始终坚信爱是力气,爱可以转变一切!四、我始终坚信老师的职业是平凡的,但可以在平凡的事业中,制造不平凡的价值来!1、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想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
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抱负的人,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可全在于我们老师是什么呀!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盼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需首先成为什么。
世界上不行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
所以,教育工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学问,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学问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每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
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2、发觉孩子的善性有这样一个故事: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在校内里巡察,发现一个男孩子在用泥块扔另一个孩子。
陶行知发现立刻制止了这个孩子的行为,并叫他在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等他。
当天放学后,陶行知迟到了几分钟去办公室,发现这个孩子已经在办公室门口等他。
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这个孩子,说:这是奖给你的。
孩子感到不解,陶行知解释说,由于你是个遵守时间的人。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心得体会(精选3篇)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心得体会(精选3篇)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篇1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
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
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
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
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往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作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师天生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间固然很短,但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爱和尊重。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1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
”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
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
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
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
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
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
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
班主任经验交流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你们好!今天坐在这里,心里很忐忑:第一,领导安排我来作经验交流,我觉得我这不是什么经验,只是我的做法;第二,在座的同仁,都是各个学校的年轻精英,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只希望今天能抛砖引玉,能得到大家的帮助。
我是xx年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的,至今已有24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
师范刚毕业,被分到离我们xx,工作了5年调到了xx,在那工作了13年,2007年公招到xx小学。
回想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我曾经因为一个学生不做作业,我请家长来,家长来了,却冲我发火,而我更是年轻气盛,坚决不要这个孩子,而今这个孩子的却成了我心中的痛,我愧对他。
他是我从教26年第一个撵走的学生,也是我最后一个撵走的学生;参加工作第七个年头,我曾经因为一个学生调皮打架,教育他时,在他脸上轻轻地摸了一下(真的没有打他),叫他听话,在我看来我的那个动作是充满爱意的,可是,这个孩子回家对家长说我打了他,面对家长的不依不饶,我百口难辩。
看到我一脸的委屈,孩子似乎明白了自己的谎言对我造成的伤害,才诚实地说我没有打他,我才免遭责难。
慢慢的,我学到了很多做班主任的经验,让自己逐渐地成长起来。
这26年的教学生涯,24年的班主任经历,虽然我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是也让我感到班主任可以做得有滋有味。
一、爱的艺术陶行知先生有这么一句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
对学生真诚的爱,能像春风吹暖他们冷漠的心灵,能像阳光,让每个学生看到光明和希望。
作为班主任,你的眼里除了教学,还有几十个孩子。
他们的学习或好或差,他们的性格或动或静,他们的家庭或和睦相处,或众叛亲离。
在你的心里,要装得下所有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到钟灵街小学后,我接了一个毕业班,任语文老师,其中,有一个学生的语文只能考20多分,一年!只有一年!我怎么能提高他的成绩!放弃他,我集中精力抓优生和中等生吧,可是,他这20多分,就要拖我一分左右的平均分。
老师读书笔记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老师读书笔记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春节期间,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
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
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
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
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
让我们真正做到: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给学生的心灵松绑丹阳市访仙中学赵小云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之后,被大师的理论所深深震撼,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爱心教育,爱心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
要做真正的教育者,我们就该像大师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心奉献给孩子们,及早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适当的引导,给学生的心灵松绑,便会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愉快而健康地成长。
一、亲密接触及时给学生一个拥抱,给学生一个轻拍,给学生一个微笑,在学生看来,这是鼓励,是理解,是支持,是爱!从细微之处体会到老师的爱,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安慰,而心理的压力也在安慰中得到了舒缓。
二、用心倾听不管平时多忙,也抽出时间来和学生交流。
这个时间可以是课堂教学的间隙,可以是课外活动的过程,可以是课下休息的某一瞬间。
在这些时间里尽量让学生多说话,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情况。
当学生在倾诉心中的不满和怨忿时,一定耐心地听,尽管学生在倾吐自己的内心体验时,有时会词不达意,有时甚至是不合情理,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说的话被老师当作一回事了,自己的情绪找到了合理疏泄的途径。
而老师只有对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充分了,才能针对问题给学生以实际的帮助。
三、合理发泄当学生产生各种情绪时,应该让学生有机会把它表现出来,而不是去压抑它。
如果不允许学生生气、悲伤、不满和痛哭,那么,学生只能压抑自己,由于情绪得不到宣泄,其内心体验就会变得更加强烈,长时期地积累在心中,就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的障碍。
但是当学生以大哭大闹、破坏物品或欺侮别人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只要学生的行为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就暂时地容忍,事过之后,以说理的方式教导学生,让他们认识他们的表达方式并不解决问题,相反,会产生不良后果,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境,应该采用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让学生懂得,在遇到令人不愉快事的时候,最好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告诉别人,以求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安慰,这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1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
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
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
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
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
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
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
【心得】教师读书心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关键字】心得教师读书心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教育代表作,是他对他多年的“快乐学校”的教育工作的总结。
这本书记叙了苏霍姆里姆斯基与一个班级的31个学生朝夕相处的5年生活。
它和《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一起被辑为《育人三部曲》。
在左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要读一篇教育名著时,我选择了这本书。
因为在刚刚接触它时,我就被他的话所触动“这部著作是多年学校工作的总结,是沉思、焦虑、担忧和担心心情的总结······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五年来,我拉着你们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把整个心都给了你们。
”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个体存在在这个世界之中,我所接受的教育也在告诉我,人不是在为自己的父母而活着,不是为别人而活着,而是为着自己而活着。
作为一名教师,在以前我仅仅认为它只是一个职业,一项工作,我们只要努力去完成它就可以了,可是这本书确告诉我“如果我想成为一个正在的教育者,请你向年轻的心灵展现人的善良和美丽。
”当我们选择这个职业时,就应该把我们的整个心灵献给我们的孩子。
“蓝天下的学校”听到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令我们向往的地方。
我们也是学生,我们也曾被困住在那厚厚的围墙里,隔绝在讲台之外,我们曾渴望去拥抱蓝天,渴望去回归自由。
这一切都在这个“快乐学校”中实现了。
他告诉我们儿童时期是一个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孩子在儿童时期的发展。
所以在“快乐学校”里,苏霍姆林斯基与他的学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交流,应为他觉得“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
”并且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心得体会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心得体会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心得体会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育人先育心。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这些教育名言,让我认识了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
但从没完整地拜读过他的某一本著作。
这些天,一直在品读他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一次深刻地领悟到这样一个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如此精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及其孩子如此深沉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事业是需要用爱浇灌才会结出累累硕果的事业。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几章用了不少笔墨写了每个孩子的情况,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位大师不会对每个孩子有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他对孩子的深入了解,他就无法走进那些孩子们的内心。
正如他的著作的名称,他是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献给了他投身的教育事业,所以他收获了孩子的心,走近了孩子的心灵世界,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回想起我刚走上三尺讲台,对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充满了热情,跟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很快乐,虽然有时他们不懂事不守纪律会惹我生气。
课堂上我是严师引导着他们走向知识的此岸,课后我似大姐姐跟他们一起玩一起疯一起大笑。
那时的我拿着微薄的代课工资生活是清贫的,可我是很快乐的。
因为那时的我是发自内心的爱着教育事业,爱着我面对的孩子们的,我跟他们交心似的相处,我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收获了孩子们带给我的幸福和欣慰。
后来,随着工作时间的长久,职业倦怠感越加明显,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也日益消减,对孩子也不再有往日的用心和关爱,我的教育激情不再,离孩子们的内心也远了。
虽然课堂上他们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完成好我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可课堂外不再有往日孩子们的围绕,不再有他们交心似的交流和嬉笑,我是他们的良师却不是他们的益友,工作的价值也大打折扣。
这本书的末页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又找回了迷失的方向。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爱从朋友开始培育——《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有幸读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他的教育实践所吸引。
书中作者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作者说到:“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
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
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小学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
不是施舍,更不搀杂功利。
作者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上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因此,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
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你就能够更宽容,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
爱学生,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书中作者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对于这一点,我想谈谈我的做法:上课时,我向学生露出亲切的笑脸,投去友善的目光,进行交谈式的教学;下课时,我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很快地,我和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
这时,他们会把我当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求得我的帮助和指导。
一个好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
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
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
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
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
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
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
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自己说的“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
班主任要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
教学管理 课程教育研究·219·表自己观点的权利。
他能实事求是地、坦白真实地对待自己,对待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的评价。
而且还敢于向自己和他人公开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让别人了解自己,善于自我认识,敢于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获得一个真实自我的反馈。
通过担任校级领导的这几年工作实践,我感到在平时的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要注意用自身的良好的情绪去影响教师,去感染教师,最基本的就是要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力将教师紧紧抓在你的周围,使师生更好地接近你、信任你,把你看作知心朋友,在无意中接受你自己的情绪影响,这样才能搞好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工作和谐发展,较好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我在这方面的体会是: 首先,校长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威信。
一方面,必须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切勿面若冰霜,板着面孔,更不可凶神恶煞,架子十足。
如果校长老是板着面孔,以过分严厉、冷漠的姿态出现在师生面前,则不仅使师生对他“望而生畏”或“敬而远之”,而且制造了恐惧与过度紧张的情绪气氛,给师生增添失败感,不利于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学校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要调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遇到较强的情绪刺激时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迅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再采取表达情绪或消除冲动的“缓兵之计”,尽量使自己不陷入冲动鲁莽、简单轻率的被动局面。
比如,当你被别人无聊地讽刺、嘲笑时,如果你顿显暴怒,反唇相讥,则很可能引起双方争执不下,怒火越烧越旺,自然于事无补。
但如果此时你能提醒自己冷静一下,采取理智的对策,如用沉默为武器以示抗议,或只用寥寥数语正面表达自己受到伤害,指责对方无聊,对方反而会感到尴尬。
而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也会得到提高。
中国有句古语:“有容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有多大的胸怀就能办多大的事。
因此校长要胸怀宽广,立足学校,放眼未来。
要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不会失去什么,相反会真正得到,得到的不只是一个人,更会是得到人们的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近年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中的厌学情绪普遍滋长。
厌学的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往往会发生旷课、逃学等现象。
本案例中的小王同学之所以出现厌学情况,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家庭原因: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
可是,小王的家庭由于父亲的疏忽,母亲的不负责任,给小王同学年幼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使他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造成小王同学厌学的前提。
学校原因:学生学习失败归根到底就是教育的失败、教师的失败,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而主要原因则在教师身上。
教师自身的素养、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对学生态度粗暴、讽刺挖苦,甚至是体罚,有的教师教学策略呆板,千篇一律,对每位学生要求一致,不尊重学生的差异。
本案例中的小王同学不正因为老师体罚、打骂学生而不喜欢老师,从而厌学。
如果小王同学是我的学生,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呼吁社会关注目前广大农村存在的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学生家长,更影响了学生,使学生成天在学校无心读书。
因此,国家应加强对外出打工者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清醒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文化知识少了,就算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
让他们意识到,只有认真读书,多学文化知识,才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家长多与孩子谈心。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情况,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畏学情绪,鼓励孩子克服困难,积极开动脑筋,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作为家长,应该多鼓励、表扬孩子,孩子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以便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三、关心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巨大情感动力。
特别对于厌学的学生来说,他往往是最不受关注的群体,很少听到家长或老师的表扬。
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看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以点带面,对其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表扬,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他们、感化他们、帮助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范文:班主任工作随笔: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共2篇) 班主任工作随笔: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生活中什么事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三年,两年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出一个灵性的词语快乐。
班主任,它不是一个官职,却被赋予了太多的使命,我享受这份工作,更享受这个职务,虽是有太多的繁琐,当和孩子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彼此分享自己的精神世界时,自己也就变成了孩子,我们有了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时而推心置腹的谈话,时而课间快乐的游戏,跟他们同欢乐共忧患,这种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使我成了他们心中可爱亲昵的老师,更打造了零八级一班我的快乐班级。
在长久的信任和相处中,更多的时候,对孩子们和这个和睦的家庭反而有了一种依赖,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在操场上捕蚂蚱,追逐蒲公英妈妈的孩子们;我们做快乐的小诗人,写成了零八级一班的第一首合成诗假如;我们欣赏大自然的音乐,听雨,听雪,听风的乐章&&我们是个集体,我们在亲切、热诚、相互关心信任和帮助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要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对孩子们,我毫无保留,一份爱换得57份喜欢,我很幸福![班主任工作随笔: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共2篇)]篇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瓦·亚·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和教育研究。
在帕夫雷什中学,他全面探讨了普通教育的各个领域,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而他深植于实践的经验与著作正是这一理论的完美阐释。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苏维埃教育学上的一种非凡的、卓越的现象。
因此,了解他的生活道路、深入研究和实际运用他的教育遗产,乃是每位老师、每位教育者、每位国民教育工作者在道德上和职业上的义务。
”①我们小组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这些还处在以学习为主的本科生,以及对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了解得都不是很透彻的新教师,因此选择阅读这本书,把论述本书的理论思想作为期末的读书笔记作业的主题。
一、作者生平简介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于1918年9月28日出生在乌克兰的瓦西里耶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境逐渐变好,过上了和睦甜美的幸福生活。
父母给瓦西里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1933年,苏霍姆林斯基从七年制学校毕业。
由于苏联学校急剧增加,迫切需要大量师资,他毅然投入了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学习,1934年毕业。
正是在这里,他立下誓言,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1936年,苏霍姆林斯基去波尔塔瓦师范学院深造学业,于1938年毕业。
1939年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在卫国战争期间负伤。
伤愈后,他被任命为乌瓦镇工人村一所中学的校长。
在乌瓦镇中学工作了一年半之后,1948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在这所中学工作长达32年之久,直至去世。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楷模。
他的许多著作历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视为精品,加以学习、研究和借鉴。
他不仅是一个优秀而朴实的教师,同时是一个教育理论家,他继承了先辈的教育思想,并对它们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以教育经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三者汇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思想。
二、书籍简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晚年之作,该书记述了作者晚年期间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级小学预备班和四年级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
本书于1969年出版后,曾获得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协会一等奖(1973年),以及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奖(1974年)。
乌克兰科学院院长b·e·帕通指出:“这本著作,是教育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出类拔萃的现象。
”②而作者在本书前言中也说道:“这部著作是多年学校工作的总结,是沉思、焦虑、担忧和不安情绪的总结!”[班主任工作随笔: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共2篇)] 本书)都要以他们身体的健康状况为转移。
体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是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育操练和运动可使身体得到正常的发展,而运动本身还会变成有机体的需求,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充分的享受。
健康教育——重视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的创造,重视作息制度的制定和遵守,重视食品营养的调节,重视日常体育锻炼的坚持和开展,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的培养人物。
他说;“良好的营养,加上阳光、空气、水以及适当的劳动和休息,所有这一切配合起来便是无以取代的、有益的健康之源。
”(同上)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道德教育是其全部教育理论的灵魂,与此同时,在这一理论上的认识,也充分反映在他的教育实践工作中。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实现道德教育的途径,在所阅读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论述较少,倒是在《帕夫雷什中学》和《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多有涉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通过学习各种科学基础知识进行道德教育2、编辑和利用《道德价值文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3、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4、通过各种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进行道德教育5、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在学生道德品格培养中起巨大作用iv、智育智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明确地肯定,不论过去和将来,智育“都永远是教学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③。
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智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培养主要指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智能,形成概念。
这些都是智育最主要、最基本的任务。
智育的任务和作用,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体系中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内容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着墨较多,并且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中也有很多介绍。
1、获取和积累科学知识智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智育的其他重要任务也正是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去实现和完成的。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智育是在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
”④他明确表示,学生掌握、获取和积累知识,意味着对那些重点科学知识的基本真理必须进行专门熟记,并要长期保持在记忆之中。
但是他反对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只会使孩子变呆、变傻,并对孩子的健康和智力发展都有害。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培养脑力劳动的技能和自我纪律,需要在脑力劳动中集中智力、克服困难,这样逻辑认识对学生的情感触动越深入,记忆也就越牢固。
v、劳动和劳动教育从教育的角度看,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劳动的教育,至少是片面的教育。
“教育,这首先是一种劳动,一种十分艰难却又十分高尚的劳动。
”⑤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劳动,既指体力劳动,也指脑力劳动,还包括日常工作和活动。
但更多的是指体力劳动,指以创造物质财富为主要内容的体力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确认,实施劳动教育,必须完成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目的,这就是劳动的社会目的和劳动的思想目的。
在谈到劳动或劳动教育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常常使用“创造性劳动”这一词语。
这说明他要求的劳动已不完全是普通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而且必须包含“创造性”的内涵,具有广泛的、深刻的创造性质。
vi、教师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述学校教育工作时,总是把教师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对教师各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育者主要的神圣的职能,就是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所以,首先,教师必不可缺的就是对孩子的爱,其次是相信孩子,了解儿童,关心孩子,特别是孩子的精神世界。
一个合格的老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素养:1、不断充实知识,用以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
2、善于思考问题并善于教会儿童思考3、以个性影响个性四、总评i、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已完全确立,在此之前,苏联的普通教育理论曾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标志着苏联教育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
ii、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苏霍姆林斯基终生潜心研究的主题是人的全面发展,他的全部理论正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所以,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相信,要实现这以核心内容,必须提供和创造某些必备的外在条件和客观因素,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并联合智育、德育、劳动教育在实现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iii、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特点任何一种教育理论体系都具有与之相应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辩证求全用全面的思想、辩证的观点看待教育问题,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理论上始终是这样理解的,而且在实践上也一直是这样坚持贯彻实施的,即对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提出同样的要求。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不难看出,他在实现其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这一主体性原则中,尤其注意避免片面性、形而上学思想的局限,力求做到主次分明,有主有从,轻重有别,有先有后。
2、不断创新苏霍姆林斯基在整个教育生涯中,不论是在教育实验进程中,还是在教育理论探索中自始自终都贯穿着实践者、探索者的奋斗不懈、创新不已的思想和精神。
“自我教育”理论就是他的一项重大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意识到,要教育学生树立信心,首先应依靠自己完成各项任务,实现高尚理想。
3、无私奉献他最重要的一条基本教育理念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他始终信守并忠诚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热爱儿童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关心孩子,了解孩子,进而认真教育孩子。
他说:“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就谈不上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完全做到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儿童,全面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儿童,从而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细致周到地培养教育学生。
五、读后感看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颇受触动。
作者从自己平凡的教学生涯中提炼出自己对教育的研究,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
令我感动的是他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战争结束之后,他的领导问他战后想要从事什么职业,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回到学校去当老师,这本来就是我的职业。
”于是,他就一直从事教育研究,直到去世。
我想,这份坚持与执着,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难以达到的。
苏霍姆林斯基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们,所以他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他说,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不仅爱自己的孩子,而且要爱世界上所有的孩子。
这种赤诚的教师之心,令人感动。
在刚开始读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个名字时,我对他就充满了幻想与憧憬,作者将会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撰写这样的一本书,将用怎样的方式来将心灵献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