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
中国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徐长玉(1)-文档资料
徐长玉
徐长玉,1964年10月生,男,陕西志丹县人,延安大学社会科学处处 长、财经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
1.经济增长持续上升
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6.1%,上升到2019年第 一季度的11.9%。国民经济呈现明显的V型反弹态 势。201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 ,经济总量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中长期走势 (1)温家宝在今年两会报告中的预测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 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 2019年价格计算,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 55万亿元。 (2)新华社经济分析师的预测: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 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 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 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 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 GDP总量的20% 。
5.进出口状况有所改善 2009年1月我国进出口首现十余年来创纪录的两 位数跌幅,连续三个月出口负增长。2009年4月进 出口形势开始好转,2019年1月份我国对外贸易进 出口总值为295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 增长43.9%。其中出口1507.3亿美元,增长37.7% ;进口1442.8亿美元,增长51%。贸易顺差64.5亿 美元,减少53.5%。进口大幅超预期,这或许与大 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有关,也可能与当前经济内 生性需求旺盛有关;第三,顺差大幅下降,很有 可能这仅仅是个开始。综合来看,他认为进出口 数据显示出经济较好的一面,同时我们要对未来 可能出现的某些月份逆差有足够心理准备。
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跃居世界第二,高 速增长不是依靠经济的大发展,因为财 政收入增长速度已远高于GDP的增长速 度。实际上我国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主 要是依靠高税率,这对于进一步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高税率带动物价上涨,尤 其是对于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促进企业 长远发展来说极为不利。财政收入与 GDP的不均衡、不对称,实际上反映了 我国居民税收负担过重,社会财富主要 集中在政府,而非藏于民间。
陈志武:改革三十周年的回顾与反思
陈志武:改革三十周年的回顾与反思盛洪:大家好,谢谢大家来参加双周论坛,时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利用这个两周一次的机会搞一个叫做“改革三十年”的系列论坛。
我们主要是请天则所的理事和学术委员来做演讲,主要内容就是围绕这个主题。
之前已经有吴敬琏,樊纲和周其仁做了演讲,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陈志武教授,陈志武教授现在是我们天则所的学术委员,同时他是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陈教授主要的研究经济学,尤其侧重在金融领域,同时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呵国有企业很有研究。
今天陈教授的演讲题目叫做改革三十周年的回顾与反思,具体的内容就不猜测了,但是一定非常精彩,现在就请陈志武教授来做演讲,有请。
陈志武:谢谢盛教授,茅教授和王教授给我这么好的机会。
我来天则所已经好几次,对天则所非常欣赏。
天则所这些年对中国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方方面面的发展贡献非常大,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做天则所的学术委员,希望以后能够继续为天则多做一些事。
今天本来我演讲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什么老百姓的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速度”,在我讲中国的改革开放模式和路径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之前,我会先花几分钟谈一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理解上面有哪些方面内容是我认为不应该包括的。
我们之前讲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是针对政府管制来讲的,但是中国过去的市场化远不止如此,而是包括方方面面。
因为整个社会能够根据家庭的血缘关系,友情关系所能实现的经济交易在过去三十年中迅速被市场行为所取代。
在座的有些朋友也知道我对社会变迁的问题也比较感兴趣,跟盛教授的兴趣有重叠的地方。
我们看一下在中国社会过去三十年的改革会发现,政府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甚至在价格确定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小,更重要的变化是家庭和友情网络所起到的促进交易的作用迅速削弱,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网的组织和市场之前的替代作用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更多的由家庭,家族能够实现的交易功能,保险功能,保障功能,互助的功能正在被市场化,货币化所带来的陌生人之间的交易所取代。
中国政府规模
浅析中国政府规模现代政府理论认为,合理的政府规模是维护经济和社会秩序、保持政府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当今各国也都非常重视控制政府官员和政府雇员的规模。
政府规模的主要评价标准有三类。
第一类:行政人员数量。
从行政人员数量的评价标准看,政府工作人员数量越多,则政府规模越大;政府工作人员数量越少,则政府规模也越小。
由于各国人口和地域范围各不相同,通常用政府行政人员占人口的百分比、占总就业人口的百分比来比较政府规模。
一般用三类通用指标来衡量。
一是官民比:即公务员数与总人口的比值,表示行政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
每平方公里官民比数目越大,则公务员规模越大,对应的政府规模也越大。
二是财政供给比:即政府的财政供养人口与辖区的民众人口的比例,这是判断政府财政供养规模最为基本的尺度。
每平方公里供给比越大,说明政府管辖区域内财政供养人员数目越大,政府规模越大,反之越小。
三是行政人员与就业总人口比:即政府从政,占一国就业总人口的百分比。
该评价标准反映国家整体就业结构中,政府从政人员所占的比重。
行政人员与就业总人口比越大,则说明在政府中就业的行政人员占总就业人口越大,则政府规模相应越大。
第二类,机构数量。
政府机构数量是判断一个政府规模大小的常用标准。
从机构数量的评价标准看,政府规模反映为各级各类政府机构的数量和结构。
一般而言,一个政府内部所设机构的数量越多,所需的工作人员和设施也相应增多,政府规模必然越大;反之则相反。
一是政府机构数量:从横向管理幅度看,所属政府个数、工作部门数目及内设机构相对较多,政府规模就越大。
从纵向层级看,政府纵向层级越多,上下机构的设置也相应增多,政府规模也就越大。
二是政府机构数量增长率:政府机构数量的增长,直接导致政府规模的扩张。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规模需要适度增长以确保政府高效运转。
但是,政府规模的过度扩张不仅会加重纳税人的负担,还会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
第三类,财政支出。
只有充足的财政保障,政府才能够有效管理公共事务。
政府的规模与范围
政府的规模与范围政府的规模与范围,是当代各国政府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国家,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都是政府规模过大,需要精简政府,实行精兵简政。
有限且有效的政府已经成了各国政府的施政目标。
本章将探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我们将概述政府规模的扩张进程,并试析其主要原因。
其次,我们将探讨政府的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
政府的规模与范围到底怎么衡量呢?它有明确的数量标准吗?政府的规模与范围有没有规范的标准呢?也就是说政府到底应该有多大呢?或者政府到底应该有多小呢?然后,我们将探讨政府规模与范围如何与政府的能力相适应,如何实现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之间的均衡。
第一节政府扩张的进程在最近一个世纪里,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同时政府的规模和范围也大幅度地扩张了。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如此。
OECD国家政府规模扩张尤其突出。
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规模自60年代以来也出现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人们日益感到政府的作用,政府的行为关系到人们的祸福,人们也越来越关心政府的规模和效能。
1997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以叙事笔法描写了加拿大人和象牙海岸人的感觉:一个世纪以前,一位加拿大农民和一个象牙海岸人可能会感觉不到他们与政府有多大的关系,他们之间更是没有一点关系。
政府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只是体现在它提供一些传统的公益物品,比如法律和秩序以及基本的基础设施,并从他们那里征集税收。
今天,政府已明显地扩大了,而世界却变小了。
那位农民的后裔送他们的孩子到政府办的学校上学,从政府扶持的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护理,他们依赖于公共提供的服务,也还能从政府对他们所购买的种子和化肥或出售的麦子或咖啡的价格控制中受益。
政府规模的扩张,并非一日之功。
说起来,这一进程实际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公认为是“小政府”的时代。
在19世纪时,在理论上来看,大家都承认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关系,只涉及国家利用公共资源来提供重要的公益物品,以提高个人的生产率。
秦晓、陈志武、周其仁等:寻找改革突破口
秦晓、陈志武、周其仁等:寻找改革突破口|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内容摘要]:记者关于民企、国企、金融、财政、收入分配、城市化等领域的现状和未来,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博源基金会理事长秦晓、前任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杨斌等七位学者,各有自己的焦虑所在,观点之间也不乏对立。
保育钧:资源不应由权力配置记者:对于国进民退的问题你现在如何看?保育钧:中国这几年确实是国进民退,但国有企业等一些部门不认同这种说法。
这几年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占20%,业绩增幅比国企多,民营企业确实大发展,但民企就是觉得受冷落。
这是因为2009年4万亿元投资政策出来后,是政府在投资,权力在投资,首先配给的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好多民营企业拿不着。
这两年总体看好像国进民也进了,但实质上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发生了逆转,这实际上是一种后退。
我觉得应该回到本原,市场经济不应该由权力来配置。
记者:现在民营企业面临哪些难题?保育钧:第一,原材料大幅涨价;第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第三,融资难;第四,税收负担重;第五,市场准入的“玻璃门”没有解决。
“新36条”出台已近两年,没有很好贯彻落实,所以国务院强调要有实施细则;第六,民营企业权益保障没有很好落实。
尽管《物权法》、《宪法》都修改了,但是侵占民企财产的事情时有发生,而且发生后很难纠正。
民营企业一般不愿意告官,打赢了自己也死了。
记者:这六大难题已经提了很多年,根本的症结在什么地方?保育钧:政府。
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应该管什么,市场应该管什么。
这些年政府管得太多了,宏观调控变成了微观干预,审批制度非改不可,动不动就审批,有一些是有法律依据的,有一些是政府部门自我授权,自己发个文件就算审批依据,这是很不合理的。
记者: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症结何在?保育钧: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难,实质上就是金融垄断。
对政府规模的评价
对政府规模的评价政府规模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迄今尚无定论。
政府规模是否适度 ,需要依据科学的标准去衡量。
为此 ,需要从多学科视野进行立体透视 ,分析影响政府规模的主要因素 ,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并提出衡量政府规模是否适度的标准 ,从而为评价政府规模适度化提供科学依据 ,使政府规模适度化成为可能。
政府规模是指以职能和权力配置为基础 ,按照一定组织原则所组成的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之总和。
政府规模分为内在规模和外在规模 ,前者是由政府职能、政府权力等无形要素构成的规模 ,后者是指政府机构、公务人员、政府支出、公共事务等有形要素构成的规模。
下面,就政府内在规模做一定程度的分析和解说。
首先,政府的组成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国务院秘书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国务院设立办公厅,由秘书长领导。
下面是相关截图:中国政府机构组成国务院组成部门(28个)外交部国防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国家民委公安部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1个)国资委国务院直属机构(18个)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民航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版权局)体育总局安全监管总局统计局林业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知识产权局旅游局宗教局参事室国管局国务院办事机构(4个)侨办港澳办法制办国研室台办新闻办(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序列。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14个)新华社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发展研究中心行政学院地震局气象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电监会社保基金会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1个)信访局粮食局烟草局外专局海洋局测绘局邮政局文物局中医药局外汇局煤矿安监局档案局保密局(国家档案局与中央档案馆、国家保密局与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的下属机构。
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力的规模
对于当代中国政府的规模究竟有多大,还没有一个准确的令人信服的数字。
但我们可以根据孟子的思想来比较一下中国和美国的政府规模的大小以及百姓的感受。
1998年,中国政府的行政官员有800万人,按照人口比例推算,官民之比为1000:6,即每千人有6名政府官员。
而美国的官民之比则远高于中国,大约为1000:12,即同样规模的人口,美国政府的规模是中国的一倍。
[5]到了2003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雇员269万,占总人口比例不到1%,而同期中国中央国家机关有公务员近48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仅为0.036%,仍然大大少于美国的政府规模。
[6]这样看来,不能说中国政府的规模大,为什么我们却觉得它大呢?原因就在于,政府没有做到孟子说的"与民同乐",政府的规模与它所提供的服务不成比例。
美国政府的规模大,人员多,但主要的功能都是服务,是决策的执行机构,权力是有限的,尽管如此,美国传统的对政府警惕和敌意的观念下还认为它大。
中国政府的权力范围几乎是无限的,政府职能主要是管制,而不是服务。
政府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政府机构的扩充、政府官员的膨胀、政府权力的扩大以及财政收入的增加,如果政府在这些方面的增长和涉及国民福利、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民生的增长是同步的话,百姓就不会认为政府规模大,还会认为它小。
反之,如果政府规模的扩充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少数特殊利益的掌权者---譬如全国各地那些竞相拔地而起的豪华政府办公大楼----而不是为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它即使不扩充规模,人民也认为它大。
近年来,媒体津津乐道于政府税收和财政收入的连年增加,似乎成了政绩的象征,但看看政府的巨额财政收入都干了什么,就知道人民为什么感觉政府大了。
1998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1万亿元,到2006年,则增加到4万亿元,是1998年的4倍。
这么多的钱都来自百姓的纳税,都用到哪里去了呢?大部分不是用于民生的改善,而是用在政府自身:据统计,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政府的行政费支出增长了近90倍。
中国政府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无能
中国政府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无能很多人都说,我们的外交部就只会“抗议、抗议、谴责、谴责”,政府在外交上反制措施不够强硬,表现得过于软弱。
其实,这些人只是看到了表象而已,在外交上放在台面下的东西远比摆在台面上的东西多的多,做出来的事情远比说出来的有意义。
从读高中时起,我就逐渐养成了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的习惯,也会对事件相关方解决矛盾和冲突的声明、做法有意无意地进行过比较和思考,在我看来,中国政府在处理外交事务上手段很高明颇具技巧性,其众横捭阖的策略甚至让人眼花缭乱。
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争端最近逐渐升级,火药味特别浓,甚至有擦枪走火的可能性。
回顾历史,也许你会发现为什么偏偏是现在而不是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和日本磨嘴皮打嘴仗寸步不让?究其根本原因,我们的经济实力不同,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强大了。
邓小平在1978年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到“双方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暂时不能达成一致协议,那不妨搁置它10年、20年也没有关系嘛,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足够智慧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相信下一代人比我们聪明,一定会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
”就是这一搁置,为中国换来了安定的周边发展环境,使中国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终于,有一天中国羽翼丰满,由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向积极有为的外交战略转移。
以前,我们通过不同场合声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现在我们也是一如既往的这样讲。
但是,你会发现,现在我们逮到机会就往钓鱼岛附近派飞机巡逻、派渔船作业、派海警、海监船等等,后来还直接确定了我国对钓鱼岛实行常态化巡逻,真是大快人心!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美国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搞美日韩同盟并拉拢台湾想以第一大陆岛链阻挡大陆东扩,把我们限制在渤海东海内。
可是我们看到对于他们搞演习搞同盟,中国政府甚至都没有兴趣谴责,而是联合各方专家学者(包括军事、民航、国防等等)开了几天闭门会议,然后就直接宣布我们要在东海哪里到哪里划防空识别区。
我想那时大家都该为政府点个赞!南海同样是不太平的地方,2012年4月份菲律宾军舰企图非法抓扣在黄岩岛附近作业的中国渔民时被及时赶到的中国渔政船制止,由此引起双方船只对峙长达数月时间。
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
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
陈志武
【期刊名称】《经济管理文摘》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2007年,国家财政税收增加了31%,达到5.1万亿元,占GDP的21%,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2.3亿农民的纯收入。
也就是说.政府一年花的钱等于3.7亿个城镇居民、12.3亿农民一年可以花的钱,政府要这么多的老百姓才能供养,当然很庞大。
这里,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角度来把握其“大小”。
【总页数】4页(P6-9)
【作者】陈志武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6.1
【相关文献】
1.政府的规模应该有多大——重返宋朝的州府衙 [J], 吴钩
2.政府规模究竟该多大?——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J], 张勇;古明明
3.政府的规模多大算正好 [J], 茅为星
4.政府规模究竟该多大?——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J], 张勇;古明
明;
5.政府的规模应该有多大——重返宋朝的州府衙 [J], 吴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时寒冰的叹息 三剑客之悲
5月16日,犀利公写了一篇博文《叫好?且慢!》,表达了对房价的三点看法:(1)高房价是养活政府的唯一办法;(2)降房价不要指望政府;(3)房价会在泡沫破灭伤不到政府或政府无力控制时下降。文中直言上述结论是用时先生的“利益分析法”得出的。
时先生的叹息揭示了三点。
一、供养庞大的政府是最大的“讲政治”
“康乾盛世”的1766年,朝廷财政税收为4937万两银子,相当于205万普通北京市民的收入,即只要205万个北京人的收入就够供养万恶的清政府。
美国:2007年联邦政府的财政税收为2.4万亿美元,相当于8500万普通美国人一年的可支配收入,或相当于民间可支配收入总量的四分之一。
如果说时先生在“广东行”之后发出的叹息缘于对媒体势利眼有不忿的话,那么“郑州行”发出的叹息则是来自于对政府信任底线的突破,是一种近乎绝望的呐喊。
时先生的希冀很是悲怆:“唯一希望的是,被清算的不是三剑客,而是真正的推手。”
犀利公送先生一句话:劝君莫为房叹息,大厦倒后地自平。
陈志武教授的《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一文,有如下两组数字。
◆政府财税收入比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和谐盛世”的2007年,政府财税收入5.1万亿元,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或相当于民间可支配收入总和的二分之一。亦即政府一年花的钱等于3.7亿个城镇居民一年可以花的钱。
◆三项开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福利)比较:
中国:2007年开支总额约6000亿元,占政府总开支的15%,人均461元人民币。
美国:2007年开支总额约15000亿美元,占政府总开支的61%,人均5000美元。
有人寄希望于政府减员、节支,从此不再依赖于房地产,这更是异想天开。你不知道还有多少官员的子女和亲属等着成为“人民的公仆”,盼望着与他们的官父官母们一起来“为人民服务”;你还不知道需要增加多少公职人员才能确保“维稳大业”的实现;你更不知道还有多少场SB(世博)一类的盛会等着召开。
关于政府规模界定研究的综述
[ 陈干全. 1 】 解析适度政府规模 : 三个 问题U 中共福 l 建省委 党校学 艮2 o ()4 . 哼 ,o 27 :9 『张雅林- 度政府规模 与我 国行政机构改革选择 2 1 适 改革论坛,0 13 :0 . 2 0 ( )14 『尹利 军, 3 】 龙新. 国政府 支出规模 及其控制口 论我 l 改革 与战 略 ,O 71 ) 2 o(O : 『朱光磊 , 4 ] 张东玻. 中国政府官员规模问题研究U l 政 治 学研 究 ,0 33 :2 2 0 ( )9 . 能魁删 。 和 中国完 全 相 同 , 2 o 而 0 3年所 有低 收 入 国家 的平 [} { 余邦友. 中国政府传统行政的逻辑 . 北京: 中国 从国内学者 的理论探索中来看 , 政府规模的 均 比剜( 未加权 ) 也是 1%……这种 比铳难以得 出 经济 出版社 .0 44 8 3 2 0 :1. 界定基于三个基本数量指标的判断并不能得出一 中国的政l 粥默 的结论。 肩 f陈志武. q 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 B L[ 0- [ / } 08 EO. 2 2 2] 中 t / w . 3 o /8 2 /8 p/ n 1 c 0 致且有效的结论, 因此需要打破“ 数量屏障” , 进一 在作 国际比较时 ,标准的选择是非常重要 0 - 5. 国经 济 网 ht: e s 6 . m0 /250/ 8 o 21 .t 步探求更深层次 , 更多方面的评价指标。 的。由于 国别间不同政治、 经济、 文化在体制上 的 4 HLHU6 0 O1 EPh ml 5 2质量指标 差异 , 并不能以同—个指标数量上的绝对值来衡 1]赵奉军.当前中国政府 规模 的衡量 与国际比较 7 日 国民经济研究会会长叶芳认为:评价 量政府规模的大小 ,以此来论证我 国政府规模 的 本 “ 经济学消息报,0 5924. 2 0- - () 政府的大小不是根据公务人员的数量而是根据市 适度与否。 f] 1. 0L传纶 , 高培 勇. 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 上) 场原理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作用。’ 着研究进 ’ 4 历史 分析 法 F 北京 : 务印 书馆 ,9 5 17 . 商 19 :2. 步地深入以及我国改革的实践诉求 ,理论界对 位全国政协委员作过计算 , 官员数与总人 【1 美) 1】 阿伯 巴奇. ( 两种人 : 官僚与政客舳 . 北京: 求 政府规模的界定 指标逐渐进 ^多样化 、 多维度、 深 口的比例 , 唐朝时为 ::50 清朝康熙年间为 1 实 出版社 。 9 0 2 1 0, 4 : 19 : 层次 的考量。嫩 率指标 , 即政府和其工作人员从 9 , 中国初期为 160, 1新 :0 目前时为 12 , :8所以,当 “ 作者简介: 高惠殊( 94 )女, 1 8- , 江苏无锡人。 事行政管理活动所投人 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 前我国的机构臃肿和人员膨胀已到 了极限” 乾 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 果和效益间的比例。政府规模过大, 人员过于臃 隆中 的 16 年 , 期 76 朝廷财政税收为 4 3 万两银 硕 士研 究生 ,主要 研 究方 向 :行 政 管理 理论 与 实 97 肿, 所耗费 的行政成本也就越大, 如果政府开支超 子, 那时—个 E 京人的年收人大约为 2 4两银 践 。 过了自身同期创造的收益 , 那就需要考虑重新调 子, 这样只要 2 5 0 万个北京人的收 人 就够供养盛 许 怡 (9 8 )女 , 南永 州人 , 南理 工 大 18~, 湖 华
中国如何才能真正缩减政府规模
中国如何才能真正缩减政府规模第一篇:中国如何才能真正缩减政府规模中国如何才能真正缩减政府规模?2013-02-20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构改革的其中一个重大目标是缩减政府规模,提高政府效率。
但是机构改革走过了三十多年了,除了政府部门的数量有很大的减少之外,政府的规模和政府部门就业人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很大的增加,当然,政府的效率也没有显著的提高。
实际上,中国政府规模有多大?如何控制政府规模?如果提高行政效率?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仍然是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来临之时,人们有必要考察一下过去三十多年来在这方面所走过了很多弯路,回答“为什么做了那么大的努力但到现在还没有走出一条路子来?”这一问题,在回答这一问题基础之上,如何发展行政体制改革的新思维来。
本栏在前两周已经指出,政府不肯真正向社会分权是政府本身难以“瘦身”的根源,因此政府机构如果要精简,就要走分权社会的道路。
但这并不是说,机构内部的改革没有空间了。
尽管本栏上周已经指出,大部制改革方面,就官僚机构系统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来说,已经没有多大的空间,但是如果超越狭义上的大部制,人们就会发现新的改革空间。
最主要的就是改革党政关系和缩短从中央到地方间的行政距离。
就是说,进一步的行政体制改革首先需要考虑到党政关系。
党政关系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是党的机构本身改革问题,第二是党系统和政府系统之间的关系。
就党的机构改革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经历的机构或者行政体制改革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体制的改革,而党的机构改革从来就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在80年代邓小平和赵紫阳时代,对党的机构改革有过讨论,也有过一些细小的改革。
但之后,党的机构改革已经被完全遗忘。
这可能是因为行政体制改革由国务院系统负责,而党的机构属于党务,也就是属于政治改革的范畴。
也就是说,国务院系统不可能、也没有权力来谈论党的机构改革的问题。
如果党务方面不能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那么这个问题一直会被“遗忘”下去。
来自2049年的一封信
来自2049年的一封信(陈志武教授2009)从2049年看中国陈志武,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访问教授。
发表于《中国企业家》2009年10月期我们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2049年的中国,不仅经济总规模已超过美国,而且,老百姓分享真正的“全民所有制”的好处。
?今天已经是2049年,自1949年至今已经一百年,期间中国走过几个不同阶段,经历了几次危机,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虽然按人均GDP算还是落后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但今天在总体规模上跟美国不相上下,已经是世界经济二强。
回首看过去,在中国经济达到2049年的这种境界前,并不像当初预期的那么一帆风顺,原来总觉得中国就是与其他国家不同。
只是现在回首往事,我们还是发现人性决定的规律,在中国也不例外。
想当年,1978至200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在长达三十年中年均增长超过10%,在那种经济奇迹的基础上,又加上在2008--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中,因为那时的政府大刀阔斧救市,让中国经济很快从危机中走出来,于是,中国的经济成就受世人赞叹不已,这当然不奇怪。
回顾2009--2019年的历史可问题也恰恰来源于此,因为那次危机之后,自满占据上风,人们变得过于自信,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不可能不持续,风水轮流转已经转到中国了。
结果,在金融危机之前打算进行的许多基本制度改革被无限期推迟,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国企产权改革、财政民主改革、政治权力制衡机制改革,危机之后都被推迟。
据说,当时的决策层、知识界和业界普遍认为没必要改变之前的体制,没必要改变那时已经势不可挡的“国进民退”潮流,他们觉得正是那种政府严格管制、国有企业主导的经济体制才使中国经济不仅快速增长三十年,而且给其以极高的抵抗危机冲击的能力。
就这样,2009年之后改革动力快速退化,体制改革就是如此,不进则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富民穷”局面继续恶化。
这不奇怪,因为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一方面政府几万亿的“铁公基”项目主要由大中型国企承接,另一方面2009年的数万亿“天量信贷”也主要流向国企,民企中顶多只有大型民企得到一些,而数千万家中小民企得不到,更何况把这么多银行存款贷给国企后,使原来一直就有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雪上加霜。
国家权力与政府规模
国家权力与政府规模关键词:政府规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提要:中国政府的规模是庞大的,原因在于其复杂的无所不包的职能和缺乏制约的行政权力。
庞大的政府规模既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不满的原因之一,而要保持合适的让人民满意的政府规模,就要进行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更加深入的政治体制的改革,限制和约束党政机构的权力。
一政府规模是个形象却又模糊的概念,主要应该指政府机构的数量、政府组成人员即官员的数量、政府运行的成本等。
政府的规模由很多因素决定,比如国土的面积、人口的数量、国家的政治传统、经济发展的程度、社会的组织程度等,但政府的职能和权力范围以及政府的执政能力还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从本质上说,政府的规模问题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这从国家产生以来就是一直存在的,孟子的一些思考揭示了这一点。
孟子善于讲故事来讽喻君王,大概是因为君王们不可能理解、也因为他们过于急功近利没时间理解那些深奥的治国之道,只能用通俗的方法启发他们。
在孟子看来,政府规模的大与小是个很辨证的问题,它不取决于政府规模本身,而是取决于政府的职能或者目的,取决于政府和百姓的关系。
孟子到开封去见梁惠王,王正在新修的池塘边看着鸟兽玩乐,他问孟子:"贤明的君主也会这么快乐吗?"孟子说:"君主贤明之后才有快乐,那些昏君即使有了这些设施也不会快乐。
比如周文王能够与民同乐,所以他快乐,百姓也愿意帮助他修舞台,修池塘,因为这些设施百姓也可以享受。
而夏桀独自享受,独自玩乐,百姓恨他说,你哪天死了,我和你一起死吧。
你想老百姓恨他都到了想和他一起死的地步了,他虽然有池塘舞台和鸟兽,还能自己享受多久呢?"1这个故事说明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从"天下为公"向"天下为家"过渡,这是一个国家逐渐成长的时期,国家作为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的政治力量正在从社会中分化并独立出来,渐渐居于社会之上。
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
,
当时 中 央 设 置 了 10 0 个 部 门
, , 。
相 近 业 务 范 围雷 同 的事项 相对 集 中 由
一
避 免 和 减 少 政 府 部 门对 微 观 经 济 的 干 预
分 工 非常细 经 过调整 裁 了3 9 个
19 9 8 年
同样
个部门统
一
进行管理
、
,
最 大 限度地避
、 。
活动
。
十 七 大 报 告 提 出 大 部 制改 革 的思
维普资讯
的思维
。
再 如 美 国农 业 部 的 职 能 大 体 涵
, 、 、
常 大 都 需 要 政 府进 行 必 要 的 管 理
,
。
过去
具有重要 意 义
。
盖 了 我 国 的农 业 部 水 利 部 国 家 林 业 局
政 府没 有这方面 的管 理 功 能
,
,
现在政 府
。
的行政管 理 体 制改 革
一
,
把 国务院
.
免政 府 职 能 交 叉 政 出 多 门 多头 管 理
从 而达 到提 高行政 效 率 的 目标
。
, ,
路 是 对 我 国行政 管理 体 制改 革在 新 的历 史 条件 下 适 应 市场 经 济发 展 的 举措
。
一
的4 0
个 组 成 部 1. ]
,
下 盒掉 1 1 个 保 留 了
“
。
退后
一
步说 即
。
立 的 过 程 中可 能 遇 到 哪 些 阻 力 值得我们关注 的
后
一
,
都是更
的基 础 性 作 用
意见中国:网易经济学家访谈录--陈志武
网易财经5月讯网易财经《意见中国--经济学家访谈录》栏目近日专访了耶鲁大学金融学院终身教授陈志武。
陈志武出身中国一个普通的农家,对中国的经济转轨有切身感受。
他在美国接受经济学教育,受过严格的经济学训练。
他对中国有着很深的感情。
他对什么都认真。
认真地研究,认真地发表公共言论。
他的认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他认为,中国的诸多问题,都和违背市场规律有关。
以下为访谈实录:市场经济是中华民族繁荣之本网易财经:陈老师,谢谢您接受网易财经的访谈。
陈志武:谢谢,很高兴今天能够有这个机会。
网易财经:陈老师,您今年出版了一本新书《陈志武说中国经济》,在这本书里边可以读到您对中国经济的忧虑,您最大的忧虑是什么?陈志武:最大的忧虑肯定是国进民退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以后,国家在经济中起到的作用、角色不仅仅没有减少,反而进一步被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种趋势很显然跟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总的趋势背道而驰,所以我最担忧的是不同层面的政府、各个不同行政部门重新接管经济、重新管理经济而不只是远远一般意义上的监督、监管经济。
网易财经:您怎么看金融危机之后,网友们对市场经济所表现出来的越来越强烈的不信任、甚至比较反对的一些情绪?陈志武:这是一个很普遍的人类社会现象,就是一旦有危机或者一些简单的、甚至很严重的波折以后,往往把结论下得过快、过于简单。
我们应该要记住1978年中国为什么进行市场化改革、为什么进行改革开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从50年代开始,中国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学苏联,学苏联的计划经济——实际不止中国是这样子。
二战之后,世界上非常多、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国家,也包括一些西欧国家,多多少少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就、也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具体来讲,大家都熟悉1930年代西方经济大箫条,因为1929年危机使得美国经济、还有欧洲市场经济国家都进入全面的箫条。
1930年代西方阵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大箫条,另一边是1930年代特别是1940年代、195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的快速增长。
燕山大讲堂(陈志武)
陈志武:为什么百姓收入赶不上GDP增长2008年08月04日东南新闻网2008年8月2日,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先生在“燕山大讲堂”上做了题为“中国GDP与百姓收入”的主题演讲,以下为主要内容:中国的GDP这些年增长很快,但为什么老百姓口袋里面可以花的钱、还有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收入和福利状况跟GDP的增长速度相比,总是要慢很多?今年上半年中国的GDP的增长速度从去年的11%,下降到10.2%,很多人害怕了。
但是如果按照其他国家的标准来看,10%或者8%也是一个非常高的增长速度,在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每年GDP的增长速度只是在2%左右.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应该除以2,才能跟其他国家在同一层面上做比较。
第二个我希望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老百姓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于GDP的增长速度来讲往往要慢很多。
第三个问题,有种观点认为中国GDP的增速度如果低于9%,就不能创造那么多新的就业机会,每年就会有更多的人失业,所以我想谈谈公有制或者国有制对整个就业机会的影响。
一政府、城镇居民、农民的收入之比我想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把中国整个社会分成三个不同的群体:第一个群体是政府,从中央政府到省政府再到地方政府,城镇居民是第二个群体,农民作为第三个群体。
在过去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哪一个群体得到的好处最多?哪一个群体得到的好处相对来说最少?图1:以1995年为起点,看各组收入累计增长的结果。
浅蓝色线代表政府收入,深蓝色线代表城镇居民,红色线代表农民从这个图上我们看到,07年时国家财政税收总体上是翻了5.7倍,如果95年的基数是100,到07年的时候就上升到670左右,国家作为一个群体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时,占的份额是最多的。
城镇居民总体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2年里面翻了1.6倍,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总体上翻了1.2倍,如果我们把整个国家的收入看成一个大的“饼”然后分给这三个群体,政府从这个饼里面得到的份额是最多的、农民得到的份额越来越少。
陈志武关于“国有制与平衡发展”的演讲CZW
全国平均
9351
三大城市 沿海省份 东北省份 西北省份 中部省份 西南省份
34751 15443 11534 7228 7356 5347
5459 1693 1226 1161 750 682
40.53% 29.67% 27.17% 37.10% 25.43% 27.74%
北京
全国平均值
这里的人均GDP是按1995年人民币计算的值。数据来源:密执根大学中国数据中 心。 12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全国27省市间人均GDP的差距为何没降? 全国27省市间人均GDP的差距为何没降? 27省市间人均GDP的差距为何没降
各省市人均GDP 0.90 方差系数
17
Cultural Revolution – high time of planned economy
State economic control became more active
Let market forces work – reform phase I
2003
1995 constant-yuan per-capita GDP is used for all the years. Data source: China Data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50% 40% 30% 20% 10% 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北京
上海
青海 天津
云南, 云南 贵州
福建 广西
湖南 江西
0.4
0.6
0.8
1
每 固 资 投 所 带 的 年 DP的 值 元 定 产 资 能 来 下 G 增 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志武: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中国政府不是没有钱花,而是没有对财政预算过程的实质监督,以至于政府钱多后更倾向于在形象工程、政府办公大楼上浪费,在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又不创造就业的工业项目上投资,也当然为腐败提供了温床。
2007年,国家财政税收增加了31%,达到5.1万亿元,占GDP的21%,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2.3亿农民的纯收入。
也就是说,政府一年花的钱等于3.7亿个城镇居民、12.3亿农民一年可以花的钱。
政府要这么多的老百姓才能供养,当然很庞大。
这里,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角度来把握其“大小”。
跟历史比,跟美国比相对帝制时期的政府规模如何?既然中国今日又逢盛世,我们不妨先以康乾盛世时期作为一个参照。
乾隆中期的1766年,朝廷财政税收为4937万两银子。
在1760年前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当时的北京、广州老百姓的收入和消费做过细致调查,据其历史档案,那时一个普通北京人的年收入大约为24两银子(每月2两左右)。
这样,4937万两银子相当于205万普通北京人的收入,即只要205万个北京人的收入就够供养盛世时期的乾隆政府,那当然是小政府。
我们或可说当时中国其他地方居民的收入比北京低,所以,以北京人收入作为标准,降低了为供养乾隆政府所需要的人数。
但是,那时的全国人均收入不一定比北京低多少,比如,1950年以前北京的人均收入属全国平均水平,最多是中等偏上,只有到实行了国有制计划经济之后,北京的相对人均收入才开始飙升,把全国其他地方甩在身后。
退一步讲,即使乾隆时期全国城镇平均收入只有北京人的一半,那么,朝廷岁入也只是410万人的年收入,跟今天的3.7亿个城镇居民、12.3亿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才能支持政府的开支,无法相提并论。
也许我们会说,今天任何国家的政府规模都不能跟过去的做直接比较,因为传统农业经济对政府的依赖度低,而现代经济的交易复杂性特别高,所以,离不开政府在安全和产权与契约保障方面的支持。
没有政府保护产权、维护契约权益,就难以有现代经济。
这当然有道理。
按照这个思路推下去,美国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系,因为美国的金融证券市场、知识产权市场以及其他现代产业在全球来说最发达,此外,它还扮演世界警察角色,所以它的政府职能应该不低于任何其他国家。
在社会福利支持上,美国也不亚于西欧。
然而,2007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税收为2.4万亿美元,占GDP的18%,相当于8500万普通美国人一年的可支配收入。
也就是说,为了支持美国政府的开支,需要8500万美国人的可支配收入,这当然远比中国政府的开支需要3.7亿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低。
中国有5.4亿城镇居民、8亿农民,加在一起,去年民间的可支配收入总共为10.7万亿元。
也就是说,5.1万亿元的政府财政税收约等于民间可支配收入总额的一半。
相比之下,美国民间的可支配收入总量为8.4万亿美元,2.4万亿美元的政府财政税收相当于民间可支配收入总量的四分之一。
由此可见,我们的政府规模相对远大于美国政府。
政府规模是如何变迁的?过去30年里,中国的政府规模并非一开始就这么大。
如果说“小政府、大社会”一直是改革的理想,那么,1978-1995年间确是如此走向。
改革之初的1978年,国家财政税收相当于3.3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8.5亿农民的纯收入。
那时的政府也不小,这就是为什么要改革政府的原因之一,但那时的政府毕竟要负责城市人从摇篮到坟墓方方面面的生活开支,所以,政府当然大。
随着改革的进行,到1985年,财政税收相当于2.7亿城镇居民、5亿农民的纯收入(见图一、图二)。
到1995年,财政税收相当于1.46亿城镇居民、3.9亿农民的纯收入。
1.46亿城镇人口的可支配收入才能支持政府的开支,政府还是很大,可那是近30年里“最小”的政府了。
1993—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从根本上逆转了头17年的方向。
那次改革把税权下放,从中央到省、到地方、到县和乡,每级只要求下一级在每项税种中往上交多少比例的税收,剩下的权限就留给下级政府。
从表面看,税权下放而不是由中央统一掌权,是件好事,会给地方更多发展经济的激励。
只不过,当时好心的改革设计者没想到或不愿意想到,在没有实质性权力制约的体系下,特别是在新加税种的权力不在立法机构而是在行政部门的国情下,把税权下放等于是为各级政府随意加税大开绿灯,国民没有正式途径对随意增加的税负表达意见。
经常有人说,在别国行得通的制度安排,一到中国就水土不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中国没有对征税权的根本性约束。
所以,水土不服的根源在于有没有对权力的制约上。
1995年后财政税收逐年回升,到2004年,财政税收相当于2.8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9亿农民的纯收入。
随后的三年更是加速征税,到2007年,政府的财政税收已经远远超改革开放初1978年时的规模,达到历史“最大”规模。
我们也可以把政府、城镇居民、农民看成中国的三大群体。
那么,在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哪个群体受益最多呢?自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里,政府财政税收年均增长16%(去掉通货膨胀率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的纯收入年均增长6.2%。
这期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2%。
图三给出三个群体的累计收入增长情况。
因此,只有政府的收入以远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次之,农民的收入增长最慢,速度远低于GDP的增速。
从1995到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1.2倍。
财政税收之外不过,上面的计算只反映了政府总收入的一部分,还有预算外的政府收入、资产增值和资产性收入并不在其内。
也就是说,财政税收只是政府最“看得见”的收入部分。
实际上,随着中国经济这些年的高速发展,政府作为中国最大的资产所有者,其拥有的国有企业资产、公有土地以及矿产资源的增值比财政税收更大、增长速度更快。
到2006年,国有土地的总价值大约为50万亿元。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007年8月《求是》杂志上谈到,到2006年底,全国有11.9万家国有企业,平均每家资产为2.4亿元,所有国企资产加在一起值29万亿元。
也就是说,2006年底,国有土地加国有企业的总价值为79万亿元。
去年,中国GDP增长11.4%,假设土地和国有资产以同样于GDP的增速升值(资产升值速度一般高于GD P),这意味国有资产去年增值9万亿,比财政税收的5.1万亿多80%。
2007年,国有企业的总利润为1.6万亿元。
因此,去年国家资产和土地所有者的“可支配收入”共有10.6万亿元。
把国家的资产性可支配收入和财政税收的5.1万亿加在一起,去年政府可以支配的总收入是1 5.7万亿元,这等于11.4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37.9亿农民的纯收入。
中美民间财富结构对比当然中国家庭也持有财富,包括房地产、企业股权、金融证券、银行储蓄等等,只不过主要是城镇居民有这些,农民没有土地、也没有太多储蓄,他们的财富很少。
据发改委估算,到2005年底,全国城镇居民的总资产价值为20.6万亿。
如果过去两年均按略高于2005年GDP的速度增值,也即按每年15%增值,那么,到去年底,全国居民资产为27.6万亿元,不到价值为88万亿的国有资产与国有土地的三分之一。
中国民间资产加国有资产共115.6万亿元,相当于GDP的4.7倍。
相比之下,美国政府基本没有生产性资产,也只有少量的土地。
至2007年底,美国私人家庭资产的总值为73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5.4倍,比中国的总资产与GDP比值略高一些。
其原因是美国资产的金融化程度全球最高,资产流动性越大,其资本价值就越高。
但两国的总资产与G DP之比,大致相当。
可是,在两国,财富在民间和政府之间的分享结构截然不同。
在中国,多于76%的资产由政府拥有,民间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资产。
而在美国,其资产基本都在民间个人和家庭手中。
这两种不同的财富持有结构会带来什么差别呢?其差别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法治发展上,等等。
这里,让我们集中看看,这种结构对国家和民间在财富赛跑上有什么影响。
美国家庭资产的73万亿美元中,有近35万亿来自过去十年的资产增值,而从劳动等可支配收入中累计储蓄的才1.5万亿美元。
所以,美国人的财富增长基本靠资产升值,而由劳动等所得的非资产性可支配收入(去年为8.4万亿美元)基本全部花掉,这既是为什么美国的储蓄率现在为-1%,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内需这么强盛。
好在美国的资产基本都是私人所有,所以,美国人能够只靠资产升值来使自己的财富水平上升。
中国的115.6万亿元资产财富中,只有27.6万亿是民间私人的,剩下的88万亿属国家所有。
如果2008年中国GDP和资产价值都上升10%,那么,老百姓从资产升值中得到2.76万亿元,而政府能得到8.8万亿元。
政府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产财富升值中得到的份额,是民间的三倍。
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资产升值难以带来消费的财富效应、资产升值带动不了太多的内需增长的原因。
国家的钱花到哪里了?按照上面谈到的,去年政府财政税收5.1万亿,国有资产与土地升值至少9万亿,国有企业的总利润为1.6万亿元,政府总共有15.7万亿的收入可以花,这些钱花在哪里了?如果政府把钱花在民生上,那不是从相当程度上代替了老百姓花吗?在效果上,由老百姓自己花这些钱和由政府代替老百姓花,这两种安排会有大的区别吗?按照许多主张政府要推出各种名目税收的人的说法,通过税收和国有资产,政府能够实现“第二次再分配”,以降低收入差距。
但是,实际真的如此吗?据财政部长谢旭人介绍,2007年政府在直接涉及老百姓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福利上的开支,总共约6000亿元,相当于财政总开支的15%,为全年GDP的2.4%,分到13亿人身上,人均461元(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
而在没有国有经济的美国,去年在同样三项上的开支约为15000亿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为美国GDP的11.5%,分到3亿美国人身上,人均5000美元(相当于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
许多人说,中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所以没法跟美国以及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比。
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美国去年的财政税收仅占GDP的18%,而中国5.1万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20%。
所以,即使不算国企收入和国有资产增值,仅财政税收,中国政府的相对收入就高于美国,没有理由在民生上的开支比例低于美国。
中国政府不是没有钱花,而是没有对财政预算过程的实质监督,以至于政府钱多后更倾向于在形象工程、政府办公大楼上浪费,在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又不创造就业的工业项目上投资,也当然为腐败提供了温床。
正因为中国太多的收入和资产财富掌握在政府手中,而不是将更多收入、更多资产由私人去消费、去投资,使跟民生贴近的服务业难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