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006年高考物理《热学》复习 2006-1-6

合集下载

物理高考热学知识点总结

物理高考热学知识点总结

物理高考热学知识点总结热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热量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物体的热力学性质。

在高考物理考试中,热学常常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物理高考热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你更好地复习和应对考试。

一、热的传递方式热的传递方式主要有三种:传导、传热和辐射。

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传递,主要取决于物体的导热性能和温度差。

传热是指热量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传递,主要取决于物体的换热面积和温度差。

辐射是指物体通过发射和吸收电磁波而传递热量,不需要介质的存在。

二、热力学基本定律1.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量是一种能量,它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可能自行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热力学第二定律主要包括热力学效率、卡诺循环等内容。

三、热力学量1. 温度: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强弱程度的度量,可以用摄氏度、华氏度或开尔文度表示。

2. 内能:内能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总能量,包括物体的微观动能和势能。

3. 热容:热容是物体单位质量或单位摩尔的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

常见的热容有定压热容和定容热容。

四、热传导定律热传导定律描述了热量在物体内部传导时的规律。

常见的热传导定律有傅里叶定律和牛顿冷却定律。

1. 傅里叶定律:傅里叶定律描述了热量通过固体的传导过程,可以使用下式表示:$$\frac{\partial q}{\partial t} = -kA\frac{\partial T}{\partial x}$$其中,$\frac{\partial q}{\partial t}$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截面的热量,$A$是截面面积,$k$是导热系数,$\frac{\partial T}{\partial x}$是温度的梯度。

2. 牛顿冷却定律:牛顿冷却定律描述了物体在流体中冷却的过程,可以使用下式表示:$$\frac{\partial q}{\partial t} = hA(T-T_0)$$其中,$\frac{\partial q}{\partial t}$是单位时间内流失的热量,$h$是对流换热系数,$A$是物体表面积,$T$是物体的温度,$T_0$是流体的温度。

高考物理(全国卷1)热学复习策略

高考物理(全国卷1)热学复习策略

高考物理(全国卷1)热学复习策略第Ⅰ部分命题分析与策略指要一、知识网络二、复习指要(一)热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1.知识内容高中物理热学知识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1)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面,即分子动理论以及统计观点解释宏观热现象和热学规律;(2)从微观层面揭示内能的概念以及如何改变内能;(3)以观测和实验事实为依据探索固体、液体的特殊性质或规律,气体三个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2.考试要求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可以看出,高中物理热学内容只有气体实验定律属于Ⅱ级要求,其余全部为Ⅰ级要求,综合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广度和深度,在复习中要把握以下知识点:(1)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阿伏伽德罗常数,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内能的概念.(2)了解晶体的微观结构和主要性质,非晶体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会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液晶及其主要性质,液体的表面张力,饱和汽、未饱和汽和饱和汽压,相对湿度。

(3)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理想气体模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4)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第一定律揭示了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内能方面是等价的,这一点事实上就是能量守恒定律最有力的证明,是热学版的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其中第(3)点属于Ⅱ级要求,其余全部为Ⅰ级要求。

(二)重、难点及备考策略选择题部分热学考查的重点是:分子动理论、扩散现象、布朗运动、内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晶体和非晶体、液晶、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等。

计算题部分考查的重点是: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等。

考查的难点是:利用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结合力学知识、热力学第一定律等,解决一定质量封闭气体状态变化的问题。

考查的原则主要还是“立足基础,灵活应用”。

所以复习时要强化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一定要多分析课本。

谈高考物理《热学》复习200616

谈高考物理《热学》复习200616

谈2006年高考物理《热学》复习 2006-1-6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杨清海从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来看,《热学》部分的要求均为I级要求,一般会在选择题中出现,只要求知道大纲中的考点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笔者根据近三年高考物理《热学》部分的考点考查情况,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和做法.一、近三年高考物理《热学》部分的考点考查情况下表中“北春”是指北京春季高考卷.2004年“卷I”是指福建、河南、河北等使用的全国卷;“卷II”是指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使用的全国卷;“卷Ⅲ”是指内蒙古、海南、西藏、陕西等使用的全国卷.2005年“卷I”是指福建、河北、河南等使用的全国卷;“卷II”是指黑龙江、吉林、广西等使用的全国卷;“卷Ⅲ”是指四川、云南、陕二、分析考点热学是研究与温度有关的热现象的科学。

它是从两方面来研究热现象及其规律的,一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即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解释与揭示热学宏观量及热学规律的本质;二是以观测和实验事实为依据,寻求热学参量间的关系及热功转换的关系。

虽然热学部分知识点较分散,大多属于定性了解的内容,并非重点内容,不必要搞得过难,但要全面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做到不留知识盲点。

对分子动理论、热传递和做功部分不能降低要求,对气体的问题只要求知道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之间的关系即p1V1T1=p2V2T2就可以了,不必进行过难的计算,但可能出现定性综合题,如2005年全国卷I第21题将考点10与考点2、3进行综合。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考中考到概率最高的是考查考点1、2、3、10,其次考查考点5、4、12。

三、复习建议1.复习方法:学生全面复习教材内容,强化基础知识记忆理解,通过学生自己来梳理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

学生在全面复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考点1、2、3、10、5、4、12这7个考点上多下功夫,尤其是对考点1、2、3、10进行重点的针对性的训练。

安徽:2006年高考各科试卷详解

安徽:2006年高考各科试卷详解

安徽:2006年高考各科试卷详解语文2006年高考语文由于是我省首次单独命题,它体现了"稳中有变,稳中有降"的特点。

先说"稳中有变"。

题型结构、赋分紧扣《考试说明》,与去年全国卷相同。

主、客观题的赋分完全相同,试卷结构完全相同。

小阅读仍然是一篇社会科学短文,谈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作者是哲学大家张岱年。

大阅读也仍然选择了名家散文。

作文题仍然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

就连第1小题也是字形题,跟去年相同,而不是先前人的猜测的字音题。

这些不变对考生心理起了较大的稳定作用。

但变化是明显的。

文言文阅读选料有较大突破,它打破了一向选用传记文的惯例,选择了一篇阅读难度相对较大的序言--《齐民要术·序》。

诗歌鉴赏选择了一首较为陌生的宋词。

语用题的变化同样明显。

手机短信、陈述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等题型较为新颖。

尤其是第20题,李杜(李白和杜甫)、宝黛(薛宝钗和林黛玉),既考思维,也考思想。

作文话题是"谈",审题难度较小,限制较小,想走题都不容易。

这种概念性的话题与去年的"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这种关系型的话题相比,今年的作文题更加灵活开放,可以谈自然、谈社会、谈人生等等。

再说难度"稳中有降"。

试卷整体难度与去年相比是较为稳定的。

小题灵活,大题能力要求提高。

这个"降"只是"略降",主要体现在语用题和作文题。

第4小题,第18-20题,难度不大,作文以"谈"为话题,相信会有一大批精彩的作文出现。

求新求变是命题者要求的追求。

关键是不能为新而新,为变而变。

这套语文试卷贴近生活,贴近文化,推陈出新。

手机短信的编写,"节约"话题的选择,贴近生活,"孔子与庄子"、"李白与杜甫"等贴近文化;作文"读"更是文化、生活的统一,联系今年全国工卷(也是读书话题),关于读书的思考,是较热的话题,相信很多人关注过。

2006年大学物理(热电144A)

2006年大学物理(热电144A)

2006年大学物理(热学、静电学)期末考试试卷(144A)2006.7.3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注意:(1)特别提醒:凡未参加期中考试的同学请向主考教师申领一份附加题目的卷子,如果不做附加的题目,相应成绩以零分计入总评成绩。

(2)试卷共三张。

(3)填空题★空白处写上关键式子,可参考给分。

计算题要列出必要的方程和解题的关键步骤。

(4)不要将订书钉拆掉。

(5)第4张是草稿纸。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若室内生起炉子后温度从15℃升高到27℃,而室内气压不变,则此时室内的气体分子数减少了(A) 500. (B) 400.(C) 900.选: _________________2、已知氢气与氧气的温度相同,请判断下列说法哪个正确?(A)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压强一定大于氢气的压强.(B)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密度一定大于氢气的密度. (C)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速率大.(D)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方均根速率大.选: _________________3、1 mol 真实气体的范德瓦尔斯方程为 RT b V Va p =-+))((2,式中:(1) a / V 2表示真实气体表面层的分子单位面积上所受内部分子的引力. (2) (P + a / V 2)表示1 mol 真实气体对器壁的实际压强. (3) (V – b )表示1 mol 真实气体可被压缩的空间体积. 以上四种说法中:(A) 只有(1)、(2)是正确的. (B) 只有(2)、(3)是正确的.(C) 只有(1)、(3)是正确的. (D) 全部是正确的.选:__________________4、设1 mol 理想气体,从同一初始平衡态出发,进行可逆的等压过程或等体过程.在温熵图中,对于相同的温度(A) 等压过程曲线的斜率大于等体过程曲线的斜率.(B) 等压过程曲线的斜率小于等体过程曲线的斜率. (C) 两种过程曲线的斜率相等. (D) 两种过程曲线的斜率孰大孰小取决于温度的值.选:__________________5、一半径为R 的均匀带电球面,带有电荷Q .若规定该球面上的电势值为零,则无限远处的电势将等于 (A)RQ 0π4ε. (B)RQ 0π2ε.(C) RQ 0π4ε-. (D) RQ0π2ε-.选:_________________6、将一个带正电的导体A 移近一个不带电的孤立导体球B 时,B 球的电势将:(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选:__________________7、如图所示为一均匀极化的各向同性电介质球,已知电极化强度为P,则介质球表面上束缚电荷面密度σ' = P / 2的位置是图中的 (A) a 点. (B) b 点.(C) c 点. (D) d 点.选:__________________8、一个大平行板电容器水平放置,两极板间的一半空间充有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另一半为空气,如图所示.当两极板带上恒定的等量异号电荷时,有一个质量为m 、带电荷为+q 的质点,在极板间的空气区域中处于平衡.此后,若把电介质抽去 ,则该质点(A) 保持不动. (B) 向上运动. (C) 向下运动. (D) 是否运动不能确定.选:__________________二、填空题(共36分)1、(本小题4分)一容器内盛有密度为ρ的单原子理想气体,其压强为p ,此气体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为______________;单位体积内气体的内能是______________.30° 30° 30°dc b a OP+Q2、(本小题4分)一容器被一隔板分隔成两部分,两部分气体的压强分别为1p 和2p ,而温度都是T ,摩尔质量都是M ,隔板上开有一面积为S 的小孔,若小孔是如此之小,以致于分子从小孔射出或射入对气体平衡态的扰动都可以忽略,则每秒通过小孔的气体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为n 的气体,假设单位时间碰撞到单位器壁面积上的分子数为v n 41,其中v 为分子的平均速率).3、(本小题5分)设气体分子服从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v 代表平均速率,p v 代表最概然速率,那么,速率在p v 到v 范围内的分子数占分子总数的百分率随气体的温度升高而__________(增加、降低或保持不变).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为:22232e)π2(π4)(v kTm v f kTmv-=,其中:m 为气体分子质量,k 为玻尔兹曼常量,T 为热力学温度,v 为分子速率].4、(本小题5分)在相同的升温范围(由T 1加热至T 2)内,理想气体的可逆等压加热过程中熵的增加值是可逆等体加热过程中熵的增加值的____________________倍.5、(本小题5分)两根相互平行的“无限长”均匀带正电直线1、2,相距为d ,其电荷线密度分别为1λ和2λ,如图所示,则场强等于零的点与直线1的距离a 为_____________ .6、(本小题3分)在点电荷+q 和-q 的静电场中,作出如图所示的三个闭合面S 1、S 2、S 3,则通过这些闭合面的电场强度通量分别是:Φ1=________,Φ2=___________,Φ3=__________.1 2 37、(本小题5分)一均匀带正电的球面带电量为Q ,沿球面直径及其延长线上有两个带正电的点电荷,且,如图所示。

2006高考考前指导

2006高考考前指导
Leabharlann 原子物理部分有: 粒子散射实
验,原子核式结构,玻尔模型等知 识点。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核能
学生答题常见错误
审题不细,粗心大意,不按要求答题,不使用题 给的符号而乱用符号又不加说明; 知识面窄、表述能力和论述能力欠佳,词不达意, 方程与运算过程混乱,说理不清,逻辑性不强;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会灵活运用; 分析综合能力差,分析隐含条件、分析物理过程 不够; 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差,简单的运 算错误很多,有的列出了方程却解不出结果; 不懂实验原理,实验仍是薄弱环节。
高考试题往往是不避陈题,变中求新。 从历年高考物理试题中不难看出,从不回 避常见的优秀陈题,或者曾经在高考(或 上海市高考)中出现乃至多次出现过的试 题,大多通过变化、改编、组合,使陈题 出新意,使常规题出新意。对于这类题, 考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要一见到自 己熟知的题型,便不假思索、异同不分、 “条件反射”地得出答案或确定解题方法, 从而误入歧途。
(1)在光的本性和原子原子核这三单元 重点
核式模型、氢原子能级图、跃迁理论,核 反应方程及类型;三种射线区别、放射性 同位素的作用。核电站。质能方程。1999 年-2004年共考11题
光的干涉、光电效应、电磁波谱及各种电 磁波的作用、物质波(波长)、薄膜干涉 的应用光的偏振、激光。与实际相联系。 (高考每年必考)1999年-2004年共考9题
选 择 题 10 道 题 , 是 不 定 项选择题,选项一般不超 过 2 项,如遇到三项,则一 定要小心谨慎行事,不可 能为4项。
选择题解答注意事项2:
选择题一般考察你对基本知识 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 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很少有较复杂 的计算。 一定要注意一些关键文字,例: “不正确的”、“可能”与“一定” 的区别,有时要讨论多种可能。

2006年高中物理备考复习策略

2006年高中物理备考复习策略

2006年高中物理备考复习策略2005年高考已尘埃落定,新的一轮高考复习备考的战鼓又已敲响。

合理的复习方法和策略对我们高三学生很重要。

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系统,注重双基,落实为主,注意能力的培养地渗透渐近过程。

一、树立信心,客观真实地分析自己,确定努力方向。

世上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学习上也一样。

根据自己两年多来的物理学习经历,分析自己的水平,确定自己在物理学科方向的奋斗目标,这对整个复习过程有着深远的意义。

这绝不是说上一两句空话,你要把奋斗目标定得很高,必须用很高的标准去努力。

客观地分析确定合理的目标,会对你剩下几个月的复习工作产生有利指导作用。

它可帮助你确定哪些地方多花些时间,哪些地方可以放过。

要知道物理学科在最后的考试中高低分数悬殊很大,在同一个班里有的同学接近满分,也可能有的只是六、七十分。

因此我们必须以稳定的心理状态去投入复习工作。

二、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堂复习是指导学生的关键环节,有的人认为课上听不听没有关系,只要课下大量地做题就行了,这是很不对的。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在处理高三的复习内容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相应的方法,以帮助班里绝大多数的学生搞好复习工作。

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将教师指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消化比在课下用更多的时间毫无目的地翻阅参考书有用得多。

三、知识系统化,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物理学科的内容很广,知识层次十分清楚,只要稍加总结,就会使你感到脉络清晰。

举例来说,很多同学十分害怕解力学题目,特别是一些不太熟悉的问题。

但我们如果对力学知识体系非常清楚,你就不会拿到题目而不知从何入手。

力学题目无非包括“三大块”,即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

静力学总是不涉及物体运动,而纯运动学一般只涉及加速度、位移、速度等概念,而不需要分析受力,动力学便是受力分析与运动过程相结合的综合性问题。

解决的途径无非是“牛顿定律”或“能量”。

“能量”中的主要方法自然包括动能、动量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如果再涉及到圆周运动的话,有关向心力的问题也要考虑进去。

高考物理热学复习课件

高考物理热学复习课件

高考物理热学复习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1. 热力学第一定律2. 热力学第二定律3. 热力学第三定律4. 热传递与热量5. 气体动理论6. 液体和固体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能够运用热力学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2. 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了解热量计算的基本方法。

3. 理解气体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气体动理论解释气体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气体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热传递与热量、气体动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烧瓶、酒精灯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a. 实践情景引入:对比热水袋和暖宝宝的使用效果,探讨热传递的方式和热量计算。

b. 例题讲解:计算一个热水袋中的热量,并与暖宝宝进行比较。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热力学基本定律、热传递与热量、气体动理论等核心知识。

3. 随堂练习:针对热力学定律和热传递,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a. 练习题1: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一个热机的工作效率。

b. 练习题2:分析一个热传递现象,判断其属于哪种传热方式。

4. 知识拓展:介绍热学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热能发电、空调制冷等。

六、板书设计1.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公式和概念。

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和热量计算公式。

3. 气体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求一个热机工作时的效率。

b. 分析题:分析一个实际热传递现象,判断其传热方式。

2. 答案:a. 效率计算公式:η = (W/Q1) × 100%,其中W为有用功,Q1为热机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

b. 传热方式判断:根据热流方向、物体性质和温度差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2006年高考物理《热学》复习 2006-1-6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杨清海从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来看,《热学》部分的要求均为I级要求,一般会在选择题中出现,只要求知道大纲中的考点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笔者根据近三年高考物理《热学》部分的考点考查情况,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和做法.一、近三年高考物理《热学》部分的考点考查情况下表中“北春”是指北京春季高考卷.2004年“卷I”是指福建、河南、河北等使用的全国卷;“卷II”是指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使用的全国卷;“卷Ⅲ”是指内蒙古、海南、西藏、陕西等使用的全国卷.2005年“卷I”是指福建、河北、河南等使用的全国卷;“卷II”是指黑龙江、吉林、广西等使用的全国卷;“卷Ⅲ”是指四川、云南、陕西、二、分析考点热学是研究与温度有关的热现象的科学。

它是从两方面来研究热现象及其规律的,一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即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解释与揭示热学宏观量及热学规律的本质;二是以观测和实验事实为依据,寻求热学参量间的关系及热功转换的关系。

虽然热学部分知识点较分散,大多属于定性了解的内容,并非重点内容,不必要搞得过难,但要全面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做到不留知识盲点。

对分子动理论、热传递和做功部分不能降低要求,对气体的问题只要求知道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之间的关系即p1V1T1=p2V2T2就可以了,不必进行过难的计算,但可能出现定性综合题,如2005年全国卷I第21题将考点10与考点2、3进行综合。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考中考到概率最高的是考查考点1、2、3、10,其次考查考点5、4、12。

三、复习建议1.复习方法:学生全面复习教材内容,强化基础知识记忆理解,通过学生自己来梳理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

学生在全面复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考点1、2、3、10、5、4、12这7个考点上多下功夫,尤其是对考点1、2、3、10进行重点的针对性的训练。

《热学》部分的复习与力学和电学应有所不同:对生员较好的学校可以采取先让学生自行复习课本,然后将各个考点的基础知识以选择题的形式发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上交批改,进行统计,重点复习讲评,可以大大地提高复习效率.对生员较差的学校可以采取先教师带动学生进行复习,然后将各个考点的基础知识以选择题的形式发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上交批改,进行统计,有的放矢地讲评巩固,可以提高复习的质量.2.讲评⑴注重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如“绝热”、“迅速”、“缓慢”、“内能”、△U = W + Q等等。

⑵注意模型的理解固体、液体可视为一个分子紧挨一个分子排列,而对气体来说则不行。

理解好分子体积与分子平均占据空间的区别与联系。

⑶类比法:例1 (05年江苏物理)下列关于分子力和分子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B.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C.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D.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例2(04年全国卷III)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势能,规定两分子相距无穷远时,两分子间的势能为零.设分子a固定不动,分子b以某一初速度从无穷远处向a运动,直至它们之间的距离最小.在此过程中,a、b之间的势能(B)A.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小于零B.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大于零C.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小于零D.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大于零例3 (03年江苏)如图,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位于x轴上,甲分子对乙分子的作用力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F > 0为斥力,F < 0为引力,a、b、c、d为x轴上四个特定的位置.现把乙分子从a处静止释放,则(BC )A.乙分子从a到b做加速运动,由b到c做减速运动B.乙分子由a到c做加速运动,到达c时速度最大C.乙分子由a到b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减少D.乙分子由b到d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增加⑷量纲法:物理量的量纲表示可用来检验公式的正确性,依据的原则是只有量纲相同的量才能加减或用等号相联接。

例4(04年全国卷I)若以μ表示水的摩尔质量,υ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ρ为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m、△分别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面是四个关系式①N A = υρm②ρ =μN A△③m =μN A④△=υN A其中(B)A.①和②都是正确的;B.①和③都是正确的;C.②和④都是正确的;D.①和④都是正确的.⑸能量法例5(04年广东)如图所示,密闭绝热的具有一定质量的活塞,活塞的上部封闭着理想气体,下部为真空,活塞与器壁的摩擦忽略不计,置于真空中的轻弹簧的一端固定于容器的底部.另一端固定在活塞上,弹簧被压缩后用绳扎紧,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 p(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时的弹性势能为零),现绳突然断开,弹簧推动活塞向上运动,经过多次往复运动后活塞静止,气体达到平衡态,经过此过程( D )A.E p全部转换为气体的内能B.E p一部分转换成活塞的重力势能,其余部分仍为弹簧的弹性势能C.E p全部转换成活塞的重力势能和气体的内能D.E p一部分转换成活塞的重力势能,一部分转换为气体的内能,其余部分仍为弹簧的弹性势能例6 (03年全国)如图所示,固定容器及可动活塞P 都是绝热的,中间有一导热的固定隔板B ,B 的两边分别盛有气体甲和乙.现将活塞P 缓慢地向B 移动一段距离,已知气体的温度随其内能的增加而升高,则在移动P 的过程中,( C ) A .外力对乙做功;甲的内能不变B .外力对乙做功;乙的内能不变C .乙传递热量给甲;乙的内能增加D .乙的内能增加;甲的内能不变 ⑹注意语言文字叙述的变化例7 (05年全国卷I 第21题)如图所示,绝热隔板K 把绝热的气缸分隔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K 与气缸壁的接触是光滑的。

两部分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a 和b 。

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势能可忽略。

现通过电热丝对气体a 加热一段时间后,a 、b 各自达到新的平衡( BCD ) A .a 的体积增大了,压强变小了 B .b 的温度升高了 C .加热后a 的分子热运动比b 的分子热运动更激烈 D .a 增加的内能大于b 增加的内能例8 (03年全国)如图所示,固定容器及可动活塞P 都是绝热的,中间有一导热的固定隔板B ,B 的两边分别盛有气体甲和乙.现将活塞P 缓慢地向B 移动一段距离,已知气体的温度随其内能的增加而升高,则在移动P 的过程中,( C )A .外力对乙做功;甲的内能不变B .外力对乙做功;乙的内能不变C .乙传递热量给甲;乙的内能增加D .乙的内能增加;甲的内能不变例9 2005年江苏物理卷第9题将考点3与考点10综合。

分别以p 、V 、T 表示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其初始状态表示为(p 0、V 0、T 0)。

若分别经历如下两种变化过程:①从(p 0、V 0、T 0)变为(p 1、V 1、T 1)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T 1 = T 0); ②从(p 0、V 0、T 0)变为(p 2、V 2、T 2)的过程中,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在上述两种变化过程中,如果V 1 = V 2>V 0,则 ( A ) A .p 1>p 2, T 1>T 2 B .p 1>p 2, T 1<T 2 C .p 1<p 2, T 1<T 2 D .p 1<p 2, T 1>T 2 3.选择题训练 ⑴基础题例10 (05年广东)封闭在气缸内一定质量的气体,如果保持气体体积不变,当温度升高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BD ) A .气体的密度增大 B .气体的压强增大C .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D .每秒撞击单位面积器壁的气体分子数增多例11 (05年北京)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B .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C .任何条件下,热量都不会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D .任何热机都不可能使燃料释放的热量完全转化为机械能例12 (05北京春季)以下关于分子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分子间既存在引力也存在斥力B .液体难于被压缩表明液体中分子力总是引力C .气体分子这间总没有分子力的作用D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间不存在引力例13 (04年全国卷IV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某一状态开始,经过一系列变化后又回到开始的状态,用W1表示外界对气体做的功,W2表示气体对外界做的功,Q1表示气体吸收的热量,Q2表示气体放出的热量,则在整个过程中一定有(A)A.Q1-Q2 = W2-W1B.Q1=Q2C.W2=W1 D.Q1 > Q2例14(04年天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 热量不能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B.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必定增加C. 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D.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例15(04年广东)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D )A.水的体积很难被压缩,这是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宏观表现B.气体总是很容易充满容器,这是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宏观表现C.两个相同的半球壳吻合接触,中间抽成真空(马德堡半球),用力很难拉开,这是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宏观表现D.用力拉铁棒的两端,铁棒没有断,这是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宏观表现例16 (04年北京)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B.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C.任何条件下,热量都不会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D.任何热机都不可能使燃料释放的热量完全转化为机械能例17(04年北京春季)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处于某一平衡状态,此时其压强为p0,有人设计了四种途径,使气体经过每种途经后压强仍为p。

这四种途径是(D )①先保持体积不变,降低压强,再保持温度不变,压缩体积②先保持体积不变,使气体升温,再保持温度不变,让体积膨胀③先保持温度不变,使体积膨胀,再保持体积不变,使气体升温④先保持温度不变,压缩气体,再保持体积不变,使气体降温可以断定,A.①②不可能B.③④不可能C.①③不可能D.①②③④都可能例18(04年江苏)甲、乙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的同种气体,已知甲、乙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且p甲< p乙,则(BC )A. 甲容器中气体的温度高于乙容器中气体的温度B. 甲容器中气体的温度低于乙容器中气体的温度C. 甲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乙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D. 甲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大于乙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例19(04年广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外界对一物体做功,此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B.机械能完全转化成内能是不可能的C.将热量传给一个物体,此物体的内能一定改变D.一定量气体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不一定减少例20 (04年北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 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大B. 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大C. 气体的温度越低,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D. 气体的温度越高,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例21 (97年全国)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D)A.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平均动能越大B.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C.对一定质量的气体加热,其内能一定增加D.分子间的距离r存在某一值r0,当r < r0时,斥力大于引力,当r > r0时,斥力小于引力⑵综合题例222005年江苏物理卷第9题将考点3与考点10综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