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主体需求的历史文化名村公共空间的调查与再设计

合集下载

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共享性评价研究——以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共享性评价研究——以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interfac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space and the external urban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It complements the urban public space shar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n the sharing of the urban public space of other types.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public space; morphological environment; shared quality; the Fifth Avenue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开始显现出来。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更新建设的存量空间资源,尤其是其公共空间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是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类空间。

然而,目前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与已有的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视角有限,且与人群活动比较割裂,未能结合人文环境进行更新建设有关。

本文选取天津市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共享性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分类总结,并对邻接不同功能界面、不同时段的公共空间人群活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旨在结合人群活动情况,从城市公共空间共享性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进行评价,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深入的研究或更新改造奠定基础。

1 历史文化街区及城市公共空间共享性理论研究现状1.1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概述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生活和建设中均发挥着难以替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是宝贵的存量空间资源,具有转换为城市活力场所的巨大潜力。

基于福州村落集体记忆的构建与延续

基于福州村落集体记忆的构建与延续

0 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要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就需要积极发挥出传统村落的作用,挖掘村落集体记忆内涵。

杜霄璇[1]通过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是一个丰富的体系,文化振兴在其中展现的内涵意蕴不容忽视。

蒋璐[2]结合西歧村实际情况,从社会记忆理论出发,为西歧村空间景观的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王哲[3]分析了当前乡村集体记忆传承面临困境,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传承并形塑乡村集体记忆的方法。

福州诸多的传统村落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发展的沉淀,凝聚出了独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作为一般乡村的典型代表,所形成的集体记忆是历史记忆的重新唤醒,蕴含了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是新时代、新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

1 村落集体记忆构建的内涵集体记忆由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提出,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与结果。

村落集体记忆的构建包含记忆主体、记忆客体以及记忆载体3个部分,结构构成如图1所示,其中的记忆主体是指村落内的所有成员,也包含与村落有一定联系的外来者或者外出者,提及村落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条件反射”。

记忆客体主要是指村落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物质载体例如各种建筑村落布局等,同样也包括村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折事件;记忆载体可以是村落肌理也可以是一种公共空间,其承载着村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也是各种习俗、信仰的具体展现,是引发记忆主体“条件反射”的“线索”。

记忆主体、记忆客体以及记忆载体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具备独特的村落文化属性[4]。

图1 村落集体记忆构成2 福州村落集体记忆特征福州古村落诸多,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更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社会文化价值得以挖掘,并成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生动力,村落文化也得以重启和保护。

2.1 以自然景观为载体,公共空间记忆特征明显自然景观是村落特有的资源,也赋予了村落不同的特征。

地级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编制要求(二篇)

地级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编制要求(二篇)

地级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编制要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___城乡规划法》、《___文物保___》、《___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任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农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质量。

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

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__关于做好___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___》(建村〔___〕1___号)进行。

四、传统村落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价对村___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进行分析。

通过与较大区域范围(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域)以及邻近区域内其他村落的比较,综合分析传统村落的特点,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

对各种不利于传统资源保护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评估这些因素威胁传统村落的程度。

五、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基本要求(一)明确保护对象依据传统村落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对各类各项传统资源分类分级进行保护。

要做乡村规划么?你需要知道这几点!

要做乡村规划么?你需要知道这几点!

导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村庄规划愈发成为村庄发展振兴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

2019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先后发布《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导各地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那么,如何做好村庄规划工作,切实发挥村庄规划对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01村庄规划的前期准备1、技术路线首先,村庄规划的对象是行政村的全域。

从整个技术路线上来看,更多的是从现状出发,包括人口、产业、设施和村庄的特色等等,摸清“家底”,然后根据相关的政策和上位规划,结合自身的诉求来判断发展趋势,谋划村庄的发展定位,包括优化村庄布局,加强有关方面的支撑,最终形成近期建设实施的计划。

这是对于行政村的全域而言的,对于其中的若干个村民点,应根据具体的建设需求进行村庄分类,例如快速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等,不同类型的村庄具有不同的建设需求,分类后应按照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居民点的详细设计。

2、内容体系从村庄规划的内容体系上来看,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则,通过菜单式的选择和深浅适度的把握,来实现村庄规划的实用性。

具体而言,村庄规划的内容可以分为村庄总体布局规划、设施配套、居民点规划以及近期建设规划几大板块。

3、成果呈现成果呈现的角度上,村庄规划要体现实用性,通过成果的简化使老百姓能够看得懂。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基本内容加选做内容的方式,来实现规划成果的有效性。

基本内容方面,目前一些省的要求是“两图、两表、一库、一清单”,其中“两图”是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规划图,“两表”是规划指标表和土地用途结构调整表,“一库”是规划数据库,“一清单”是规划项目清单。

村镇改造设计策略探究——以青岛市崂山区庙石村改造项目为例

村镇改造设计策略探究——以青岛市崂山区庙石村改造项目为例

092023.22 / Rural Drganic Regenera 乡村有机更新由高速增长逐渐转为中高速增长,这一时期是解决以往各种发展问题的关键时刻。

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情况在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对比中显得尤为突出。

打破城乡发展“二元论”,改善村镇人居环境是现阶段我国村镇发展的主体与方向,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于此时代背景,村镇改造的方式方法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2新中国成立以来村镇建设嬗变1949年至今的70多年间,我国村镇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49—1978年,为村镇建设探索阶段。

该阶段我国采取的是优先发展工业与城市,以及城市与乡村割裂的城乡二元发展的政策体制。

这一时期,我国村镇建设大多数是村民自发进行的,在该体系内缓慢摸索前行。

1979—2011年,为村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阶段。

随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正式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该阶段我党明确了农村的发展目标,并对城乡资源配置进行重大调整。

乡村经济产业迅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加快。

我国村镇建设也逐步踏入有引导、有规划的制度化发展时期。

2012年至今,为我国村镇建设全面提升阶段。

该阶段我国先后提出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

我国村镇建设要求也开始由早期物质要求向着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双向要求推进。

村镇建设在这一时期得到社会各界的更广泛的关注,成为我国各方面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村镇改造的方式方法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越来越多的村镇改造项目开始立足于村镇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城市与乡村发展差距大的问题。

村镇改造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善乡村整体面貌的重中之重。

如何改善我国乡村环境、提高村镇发展质量、缩短城市与乡村发展差距,是目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基于此现实背景,文章希望通过对近几年小城镇改造实际项目的研究,从单体建筑形态结构设计、公共空间重塑、村镇改造整体进程计划三大方面分析举例总结出目前我国小城镇改造的几个问题及其改造策略,以期使未来的乡村改造项目得以规避此类问题。

古城更新中基于“空间-文化”体验的档案馆设计策略——以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为例

古城更新中基于“空间-文化”体验的档案馆设计策略——以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为例

章》指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①空间生产理论的奠基人,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②指出,城市生活应当是充满诗意、愉悦的体验。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城市文化》一书中提道:“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新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指出,多样复杂是城市活力的保证,她倡导“建筑物应当新旧融合”,促进空间与文化体验。

然而,诸多古城更新项目面临诸多挑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保护与发展如何激发古城的活力,同时控制经济开发强度,做到既要维持古城的社会结构、历史文脉的完整,又在此基础上寻求转型和发展?兼顾古城发展和城市文脉保护与传承的平衡要求,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兼顾实际;既要传承文化,又要改善民生;既要保持建筑特色,又要与时俱进[1]。

1.2 物质环境升级与历史文脉延续城市作为居民社会生活的容器,其内部更新往往会推动物质环境的升级,但亦要警惕项目对城市肌理、文脉的影响,加强对居民生活逻辑、社会结构和地域文化的关注[2]。

需要从城市街区整体进行考虑,保证城市文脉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保留城市记忆和乡愁的“容身之所”及“体验之处”,通过“空间—文化”体验的设计策略,以点带面赋予街区以时代活力。

1.3 社会人文环境构建与地方认同感塑造城市更新项目注重新要素、新形式、新功能的引入,往往对街区的社会结构、人文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注意到古城更新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包含物质层面的建筑、街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入后半程,古城更新面临多重挑战,对建筑设计的空间构建和文化内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研究结合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的设计实践,梳理在古城更新中基于“空间-文化”双重体验的设计策略,并展开IPA 重要绩效分析,展示多元使用主体在“建筑-城市”与“空间-文化”两个层面的满意度、重要性评价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探究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探究

城市公共艺术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探究◊郭云帅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良好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大众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有效载体,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城市通过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提高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

然而,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

基于此,文章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设计原则,并提出了改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大众公共交往、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其进行情感交流、获得精神体验的空间,同时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和面貌的窗口。

城市大众可以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组织和开展公共活动,优美的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可以有效塑造和展示良好的城市形象,因此,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使用功能和景观功能。

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可以得到完善和优化,进而为城市大众提供更加温馨、舒适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城市魅力。

一、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必要性(一)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内在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为城市大众营造良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对建筑室内外的环境运用艺术性的设计手法进行艺术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旨在营造优美、舒适、温馨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而为城市大众提供更加美好的生存和生活空间。

(二)满足城市大众审美需求的必然要求现如今,城市大众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审美需求日益多样化。

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大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运用多样化的设计方法营造出与城市大众审美趣味相契合的公共空间环境,从而最大程度满足城市大众的审美需求。

城市记忆触媒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探讨——以南京老城南荷花塘片区为例

城市记忆触媒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探讨——以南京老城南荷花塘片区为例
拟在三块主要记忆片区内打造若干段关键展示段与 节点序列,以微小干预的方式植入相关功能与业态,向 人们叙述各时代老南京本地的故事。
(1)20 世纪 50—80 年代记忆片区段(见图 3)。
20 世纪 50—80 年代记忆片区
清代民国时期记忆片区
图 2 历史记忆触媒片区划分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置入具有年代感的风情电影院、文创体验馆等,连续的 商 业 界 面 重 现 老 南 京 店 面 特 色, 打 造 文 创 业 态 活 力 体 验段。
Abstract Nowadays, the citi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have successively carried 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communities and formed a certain scale, but the exploration on urban mem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old communities are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Actively shaping the public space in the old communities through the catalys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tivate the old communities and to inherit the urban memory by promoting the area with a poin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less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utside, loss of place memory, decline of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space, etc. in the old southern town of Nanj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rban memory and catalys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haping mode of public space in the Lotus Pond Area of Nanjing. Finally, the strategies for the renewal of public spaces in the old communities are

基于女书非遗背景下的村民活动中心多维空间建设

基于女书非遗背景下的村民活动中心多维空间建设

基于女书非遗背景下的村民活动中心多维空间建设作者:何玘元张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6期【摘要】村民活动中心的空间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它既是村民自我认同的公共活动场域,又是当地村民文化认同的精神家园。

不同地方的村民活动中心空间,应当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涵养。

本文尝试从女书流行地普美村村民活动中心以历史记忆构筑古今时空对话、女书习俗场域传承“君子女”精神、女书文化空间场域营造和现实与虚拟相互交融的“女书习俗”几方面来探讨基于女书非遗背景下的村民活动中心多维空间建设,使之呈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成为凝聚民心、振奋民心、涵养民心,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孵化箱。

【关键词】女书;村民活动中心;文化涵养;多维空间建设【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6—035—03村民活动中心是村民高频聚合、交流沟通、联络感情、进行康乐文化活动的公共场域。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作为乡村文化载体的乡村博物馆近年来掀起了兴建热潮。

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全国各地建起了1.2万座不同主题的乡村博物馆,成为了当地村民的公共文化中心。

由于乡村博物馆公共文化中心的属性,有的地方便将村民活动中心与乡村博物馆合二为一。

像河南信阳市新县的“西河粮油博物馆”,也是“村民活动中心”。

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普美村的乡村主题展馆——女书博物馆,始建于2006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修建之初只是用于储存相关的女书文化资料,通过相关的实物、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展示宣传女书文化[1]。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和村落中心公共空间在乡村复兴中承担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普美村女书博物馆也与时俱进,从纯粹的女书文化展示窗口转化为当地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和精神家园。

那么,基于女书非遗背景下的普美村村民活动中心又该如何建设呢?它与一般乡村博物馆村民活动中心的建设有何差异呢?一、以历史记忆构筑女书博物馆的古今时空对话生活在男尊女卑封建礼教下的女性没有婚姻自主的权利,她们几乎丧失了一切尊严和地位,成为了男人的附庸,这让当时的女性内心很苦闷,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课程设计教学探讨——以“装配式绿色宜居农宅”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课程设计教学探讨——以“装配式绿色宜居农宅”为例

城乡公共空间活化与利用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1期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课程设计教学探讨——以“装配式绿色宜居农宅”为例胡思斯,刘 佳,燕宁娜(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宁夏大学建筑学专业以应对我国乡村发展新格局、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为原则,基于地域乡村文化认知的混合教学模式与“建筑设计课程”培养体系的结合做了思考和分析,提出乡村建筑设计模块化教学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的搭建和阶梯化教学,全面培养学生以人为本、重视地域风貌特色的乡村建筑设计价值观,掌握研究型设计和动态化设计的方法,并通过设计下乡的共同参与,将教学活动和乡村建筑设计实践相结合,探索基于地域建设资源和文化传承的农宅建筑风貌营建模式,强化学生对社会现实和需要的全面认知。

关键词:乡村建筑;装配式农宅;教学体系;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TU741;TU24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4.08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al Curriculum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of “Prefabricated Green Livable Farm House”Hu Sisi, Liu Jia, Yan Ningna(School of Civi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China)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major in Ningxia University took coping with the new pattern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to serve the local economy as the principle, made a reflec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ix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regional rural cultural cognition and the training system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urriculum”, and put forward the modular teaching model of rural architectural design. Through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ep-by-step teaching, the university comprehensively cultivated the students with the rural architectural design value of people-orienta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mastered the research-oriented design and dynamic design methods. Through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in the design of rural areas,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combined with rural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house building style based on regional construction resourc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n social reality and needs.Key words: rural building; assembly type farm house;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practice1引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卷(地市级)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卷(地市级)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卷(地市级)站友提供版给定资料材料1:进入桃李镇清池村,通往村头停车场的路是一条环形路。

据了解,这是为了绕开村头的两棵百年老树,不打破原有的自然风貌。

在冯教授团队看来,树是主,人是客,人要心存敬畏,尊重自然。

2020年6月,G市工业大学组建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冯教授任所长。

2021年1月,在有关方面的线搭桥下,冯教授带着他的4名研究生来到清池村,试图用艺术助力乡村建设。

他们原本想用授课的形式但发现几乎没有村民愿意听,即便来了,也只是走过场。

这时,冯教授才意识到,村民的知识多数是从生活里学的,和村民一起动手而不是去授课,可能是种接近村民、启发村民的好方法。

冯教授还发现,村里有一个最热闹的“CBD”,平时村民都喜欢从家里搬来一把小凳子聚在这里聊天。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冯教授和团队商量,决定他们的工作就从在这里建一把“大椅子”开始。

建椅子用的材料在村里随处可见——毛竹和石头,唯一花钱的是水泥。

椅子建好后,能躺能坐,也有艺术美感,村里几个阿婆都说坐着舒服、看着好看。

村民们逐渐对冯教授有了新的看法。

慢慢地,许多村民都愿意打开自家的院子,邀请冯教授的团队来家里,看看在自己家能做出什么新花样。

冯教授发现,村民老金家里有很多老物件,只要合理摆放,稍作打扫,就可以改造成美术馆。

2021年春天,老金家院墙外的毛竹简花坛上淡红色的小野花开了,“家庭美术馆”也正式开业了。

“不赚钱,但也没啥成本。

陆陆续续有人来参观,看到他们眼里露出的好奇和欣赏,有种说不出的自豪和满足。

”老金说。

和村民在一起时间久了,冯教授感悟到:“我们必须要探索一种‘超越艺术’的路径介入乡村,应该本着一种对乡村秩序、传统习俗和文脉传承‘膜拜’的心态,而非‘治理’和‘教导’的心态来做事。

”与各路艺术家将乡村或作为自己的画布肆意涂抹、或作为试验场完成自己的艺术实践等做法不同,冯教授团队的艺术乡建之路更像是在完成一种使命。

他们的乡建“配方”回到了最为本质的“根”的问题,让人们能够在乡村寻回质朴的精神家园。

乡村公共空间概念与转型研究

乡村公共空间概念与转型研究

乡村公共空间概念与转型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的发展和变化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乡村发展的进程中,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利用对于乡村社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乡村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空间,它更是乡村社区生活的重要载体,关系到乡村社区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乡村公共空间概念与转型研究成为了当前学术和实践领域的热点之一。

一、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在城市公共空间概念的基础上,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也逐渐被提出并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乡村社会交流和互动的载体,是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空间。

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不仅包括了自然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和设备,还涵盖了社区活动场所、农村集市、传统村落等。

从功能角度看,乡村公共空间既具备着生产、生活、娱乐、休闲等多重功能,同时也承载着社交、社区治理、文化传承等多重社会功能。

在乡村公共空间中,人们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交往和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凝聚和文化的传承。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公共空间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型与变化。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使得乡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乡村公共空间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需要进行转型和更新。

城市化带来了资金和技术的输入,也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提供了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乡村公共空间需要进行重新思考和再设计,以适应新的乡村发展需求。

乡村公共空间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空间的再利用,传统的农田、村庄等空间可以进行再利用,打造新的公共空间。

其次是功能的更新,公共空间的功能需要与乡村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可以考虑引入新的功能,比如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等。

再次是设施设备的更新,乡村公共空间需要配备新的设施和设备,以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最后是管理体制的创新,乡村公共空间的管理体制需要进行创新,引入社会力量,提高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性。

村庄规划如何助推乡村振兴

村庄规划如何助推乡村振兴

村庄规划如何助推乡村振兴摘要:村庄规划作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起点,承担着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使命。

随着我国土地空间规划改革的不断深入,村庄规划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基于此,本文以土地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贵定县村庄规划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地空间规划对村庄规划的战略要求,探索村庄规划策略,以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有助于农村振兴。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乡村振兴前言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导地方部门科学有序推进农村振兴。

农村振兴已成为我国农村规划建设的目标。

2019年5月,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明确了村庄规划的定位、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

它既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指导,又融合了土地和空间规划的要求,标志着我国乡村规划进入了“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乡村振兴为目标,空间规划为载体”的新阶段。

在建立土地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以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为指导,新时期的村庄规划不仅要严格执行上层土地空间规划的战略要求,还要充分满足人们建设美丽乡村的实际需要。

因此,以贵定县村庄规划为背景,本文对如何根据土地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总体定位,明确新时期村庄规划指南,完善村庄规划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上下兼顾”的传导关系助推乡村振兴(一)向上衔接村庄布局规划,及时做好反馈工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村庄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可以同步进行。

村庄规划将向村庄布局规划传达统计的当前土地规模、设施配置和未来发展需求。

村庄布局规划将根据收集和汇总的每个村庄的信息数据以及根据乡镇规划分配的指标规模,确定每个行政村的各种土地面积,这些数据将在下文中传输。

村庄规划对村庄布局规划确定的规模指标进行调整和移动,有问题的可以及时反馈到布局规划。

在这样一个双向规划过程中,村庄规划团队和村庄布局规划团队需要不断沟通,充分协调和反馈各自的问题。

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研究——_以婺源县思溪延村为例

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研究——_以婺源县思溪延村为例

朱文泺 ZHU Wenluo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401(Hebei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300401 Tianjing)32摘要: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维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有效更新极为重要。

以婺源县思溪延村为例,从文旅融合的视角出发,分析思溪延村人居环境现存的问题,对其进行总结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活化策略。

思溪延村的人居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空间发展紊乱、文化空间传承受阻以及社会空间矛盾突出几个方面。

通过构建思溪延村人居环境更新“生活―文化―社会”优化更新机制,焕发村落内在活力,促进思溪延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居环境;文旅融合;传统村落Abstract: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 and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maintain the effective renewal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Taking Sixiyan Village in Wuy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Sixiyan Vill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 and proposes targeted activation strategie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firstly, the living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Sixiyan Village mainly focus on three aspects : disordered development of living space , hindered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space , and prominent social space contradictions. Secondly, by constructing a mechanism for optimizing and updat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Sixiyan Village through "life culture society", we aim to revitalize the inherent vitality of the villag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Sixiyan Village.Key words: living environment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 traditional villages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3.06.032收稿日期:2023-07-22作者简介:朱文泺(1997—),男,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居环境可持续性创新设计。

乡村传统街巷空间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

乡村传统街巷空间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

乡村传统街巷空间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作者:马锡栋张志豪来源:《艺术研究》2020年第04期摘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极速发展,绝大多数乡村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心化”,老年人逐渐成为乡村的主体,而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公共设施简陋,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本文通过对传统街巷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传统街巷空间适老化设计的要点。

在保留传统村落肌理的同时,营建适老、友好的空间氛围。

为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中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街巷空间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当今乡村空心化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对老年群体的重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空间规划转向。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老年群体的生理需求已基本满足,但精神上的生活需求常因生活场所的落后而有所局限。

作为乡村老年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传统街巷空间具有老年人休憩闲谈、对弈娱乐等功能,其内部公共设施的设计品质直接影响到老年群体生活质量。

公共设施的适老化设计是指适宜老年人使用的公共设施,不仅需要满足其生理需求,还应满足其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本文从传统街巷空间的道路设施、休憩设施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分析,总结得出乡村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要点,为新时代新农村建设适老化设计提供参考。

一、道路设施适老化设计道路作为街巷三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老年人活动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今乡村的街巷道路呈现“错综复杂,互相贯通”的布局特点,展现与城市规划截然不同的自然肌理,因此与城市相适应的无障碍设计无法完全融入乡村街巷,也无法切实满足乡村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

乡村道路设施的适老化设计不仅要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角度全方位考虑,还应结合其心理需求,营建适老、友好关怀的氛围。

1.路面铺装在路面铺装设计上首先要考虑铺装材质的粗糙度,满足防滑要求,同时还应考虑铺砌方式与平整度。

融入城市无障碍设计理念,对行为障碍者(盲人与残疾人群体)与普通老年人进行区分(图1),道路铺装适应不同人群,更具针对性。

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

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

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经经历了30余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千城一面、文脉割裂,使得人们开始对这种城市更新的方式进行反思。

随后,城市更新开始注重对城市居民生活本身的关注,关注品质化的提升与空间的重构。

基于此,以下对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住宅小区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分析引言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住宅的需求量也开始在逐年的递增,这就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设计优化的要求标准。

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保障,同时还需要提高总体设施的质量,要处理好设计工作所存在的各类问题,不断地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优化性的处理,尽可能地减小工程项目的各项资金费用,让各项资金可以得到高效化的应用,使得工程项目的各个施工流程可以进展得更为秩序化,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1公共空间概念城市公共空间指的是在城市环境中,存在于实体建筑结构之间的、供城市居民进行日常交往、通勤、休闲等活动的开放性领域以及领域中存在的公共基础设施,其表现出一定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并且会因为城市区域的不同,而展现不同的样态,是一个城市最直观的“名片”。

城管部门在规划和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重点应落实到在不破坏原有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针对城市街道(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驾驶道路以及行人活动区域)、城市绿化带、城市广场和商业区、地下空间(包括地铁、地下通道、地下出口)以及公园、体育场等公共系统进行维护、拆除、重建等一系列施工活动,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满足人们的交往需求,便捷人们的现代化日常生活,同时向他人展现良好的城市文明形象。

2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原则2.1生态化原则社区公共空间本身是一个动态系统,它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中,社区公共空间也在不断发展。

因此,在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管理和设计人员应当以建设宜居的生态环境为中心,加大精力投入建设适宜的生态绿地,这样可以减少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影响,并且使社区公共空间更加完整,成为一个整体。

基于耕读文化传承的“微介入”乡村传统公共建筑改造设计研究——以吉安陂下“星聚堂”为例

基于耕读文化传承的“微介入”乡村传统公共建筑改造设计研究——以吉安陂下“星聚堂”为例

local residents, and to realize the resonanc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Key words farming culture; micro-intervention; rural traditional public buildings; spatial reconstruction近年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希望通过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契机,进一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造更新乡村传统公共建筑。

一方面,相较于过去拆除重建的方式,这种改造更新可以更加节约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后期维护和更新,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传统的物质文化资源。

祠堂建筑作为乡村传统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更新改造空间。

1 “微介入”设计近年来,继“有机更新”理论和“谨慎更新”原则提出之后,“微介入”成为被广泛应用与研究的建筑及环境更新方式。

“微介入”旨在通过小范围且低成本的介入,对场地公共空间进行综合提升。

希望在可控的时间和成本框架内落实更新措施,并通过短期、局部的治疗发挥相应的示范和带动作用[1]。

这是对以往推倒重来的反思和发展,摒弃了以往大尺度大规模的更新方式,通过“微”衍生出尺度微小的改善,减少建设性的干预,以达到可持续更新的目的[2]。

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可以根据时间推移或场地自身状态变化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能够更好地节约资源,实现对传统公共建筑的重新编织与梳理,这种编织既是物的编织,也是时间、地方、情感的编织。

这个交织而成的空间最终重新赋予和定义一种全新的地方公共性文化[3]。

该设计理念在传承文化的基摘要 乡村祠堂建筑作为耕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在当代社会环境下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基于肌理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报告

基于肌理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报告

基于肌理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报告“传统村落”是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农民世代生产生活的空间,而“村落公共空间”具有社会“公共”属性和物质“空间”属性,是反映村落文化、乡村记忆的重要节点空间,是当今村落保护的重要议题。

本文针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如何进行具有历史记忆的设计策略进行思考。

1.村落公共空间关于村落公共空间的概念属多学科交叉,难以达到统一。

在规划学科,“村落公共空間”定义为是能够容纳村民公共生活、邻里交往的物质空间,村民可自由进入、开展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的主要场所[1];在社会学科中,则侧重社会组织形态和人际交往,它不仅具有实体范围,同时也是被附加了外在属性的文化范畴[2]。

本文以肌理视角为出发点,以人居环境科学、图底关系、织补策略为理论工具,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的构成与特征。

(1)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肌理的构成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肌理是村落室外公共空间包括空间布局、材质、图案等物质形态表现。

本文针对村落公共空间肌理的构成研究主要是从整体布局、构成要素、材质肌理这三个物质呈现出来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论述。

从宏观的整体布局角度来看,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景观由于自然、人文、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产生独具风格的布局形式。

从中观的构成要素角度来看,本文以使用功能角度划分,村落公共空间景观主要有休闲与礼制空间(广场)、交通空间(道路桥)、门户空间(村口)、自然空间四大类。

从微观的材质肌理角度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肌理主要由铺地、建筑、绿植等物质表面肌理组成。

从肌理形态和生成角度看,肌理可分为:一是自然肌理,体现物质本身组织和构造的外部特征,如石纹、木纹、叶纹等;二是构成肌理,以某一种点状、线状、块状的元素进行再设计形成的肌理,如铺地;三是外力作用肌理,主要指由于自然力或者人为加工、堆砌、拼贴的处理,产生的肌理效果。

(2)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肌理的特征通过文献查阅,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肌理的特征可以从空间属性肌理特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历史街区改造设计与修缮——四川里修缮项目解读

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历史街区改造设计与修缮——四川里修缮项目解读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16 建筑与装饰2023年5月上 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历史街区改造设计与修缮——四川里修缮项目解读俞雁鸣上海虹房(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80摘 要 老建筑、老街区是一座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也承载着老百姓的乡愁回忆,更是这座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具有不可再生的宝贵价值。

因此有机的更新,可持续性的利用对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十分有必要。

有机更新指导历史街区的改造设计对当代建筑师来说,无疑也是颇具潜力的市场机遇。

本文对上海市虹口区的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案例作简要介绍,希望可以作为有益的探索,对行业同仁的实际操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 有机更新;历史街区;既有建筑;四川北路Renovation Design and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 Blocks Under Organic Renewal Theory Guidance——Interpretation of Sichuanli Preservation ProjectYu Yan-mingShanghai Hongfang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080, ChinaAbstract Old buildings and old blocks are the material preservation of a city’s memory and also carry the nostalgic memories of the people, and they are also important symbols of the connotation,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nd have non-renewable valuable value. Therefore, organic renewal and sustainable use are necessary for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and historic blocks. Organic renewal-guided renovation design of historic blocks is undoubtedly a potential market opportunity for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ase of organic renewal of the historic blocks in Hongkou District of Shanghai, hoping that it can be used as a useful exploration and beneficial to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industry colleagues.Key words organic renewal; historic blocks; existing buildings; North Sichuan Road引言吴良墉院士曾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提出了城市更新的“有机更新模式”,他建议在城市更新中,遵循循序渐进、审慎更新、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等原则,建立适应城市土地开发管理的新机制,而不是一味采用拆除重来的一刀切方式。

地级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编制要求(四篇)

地级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编制要求(四篇)

地级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编制要求如下:保护我国传统村落,传承乡村文化,是我国城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级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编制,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努力。

以下为保护方案的具体要求内容:一、总体要求1. 统一规划,全面保护2. 尊重原貌,维护传统3. 强化技术支持,确保实施效果4.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保护意识二、文物保护1. 制定村落文物保护准则2. 完善文物登记制度3.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文物保护工作4. 加强文物修复工作三、环境保护1. 制定乡村环境保护规划2. 完善乡村环境监测系统3. 实施污染治理措施4. 推广绿色生态农业四、乡村规划1. 制定村落规划设计标准2. 加强规划设计审查3. 完善规划设计体系4. 注重规划的可持续性和综合性五、资源利用1. 制定村落资源管理办法2. 加强资源利用监督3. 推动资源综合利用4. 制定资源保护政策六、社区建设1. 促进社区自治2. 完善社区治理机制3. 加强社区服务4. 支持社区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七、经济发展1. 制定村落经济发展规划2. 加强产业支持3. 推动乡村创业4. 加强扶贫政策实施八、产业兴旺1. 制定村落产业发展规划2. 加强农村产业培训3. 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4. 提高农村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九、交通建设1. 完善村落交通规划2.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3. 促进交通便利化4. 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十、人才培养1. 加强文化传承教育2. 注重乡村文化培训3. 推动人才交流合作4. 培养乡村文化研究人才综上所述,地级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编制要求的落实,将为我国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可行的指导和保障,促进地级市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实现人与乡村文化共同繁荣的目标。

地级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编制要求(二)编制____年地级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一、引言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乡村文化和乡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anning and design 规划设计93基于不同主体需求的历史文化名村公共空间的调查与再设计陈冉(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 215000)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344(2017)06-0093-02摘要:以苏州陆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成果为基础,反思探讨古村落公共空间在城市设计思想方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基础上,如何更加协调游客、当地居民以及政府部门的不同需求,如何打破现有的利益冲突局面,并综合设计更加实用,更加突出历史意义,更加满足居民需求的公共空间。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公共空间;城市设计一、公共空间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传统风貌保护,但基于空间的保护规划,并没有充分考虑以居住为基本功能的村落发展权;保护规划的“路径依赖”【1】,即按单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取向编制规划,忽略了历史文化名村因地理位置、发展阶段、文化特点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情形,由此,往往导致规划成果,无法妥善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无法更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进而造成规划效果不佳,建设成果浪费的尴尬局面。

通过反思历史文化名村公共空间的开发与保护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单一保护价值取向下的规划设计思路已无法满足现实要求,唯有创新思想,革故鼎新,需要更为科学,更注重实效,更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方法,才能满足不同主体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化解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做好保护与开发的双重任务。

二、相关研究概述1、国内:在国内,从建筑设计角度对村落、民居、乡土建筑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大多数学者从村落外部空间的角度展开研究,如:研究较为深入且成果显著的有东南大学段进教授的《多样化的自然村镇景观》,天津大学彭一刚教授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小城镇的建筑空间与环境》,这些研究大多从景观和空间形式层面上对村落物质空间环境和空间构成方式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分析。

【2】。

但是关于村落公共空间的概念,国内学者发表了不同见解。

一种是侧重场所的观点,如戴琳琳,徐洪涛认为村落公共空间是作为容纳村民及邻里交往的物质空间【3】。

另一种是侧重于社会组织形态和人际交往的观点,如王玲提出村庄公共空间世界与村民家户及村民个体等私人空间和国家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一个概念【4】。

但是对历史文化名村公共交往空间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表现在空间形态、组织研究较多,而对于外部交往空间与行为活动的相互作用研究较少。

2、国外:关于公共空间的研究,西方国家的理论要明显比国内研究的成熟而完善,并且已经扩展到了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并运用相关理论对城市、建筑、空间与行为的关系进行极为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一些相关著作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对城市、建筑、空间、人的行为活动等领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J·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杨·盖尔的《人性化的城市》、爱德华·霍尔的《隐匿的尺度》、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以及卡尔的《建筑之间的生活:公共空间的利用》等。

三、研究方法作者对陆巷古村公共空间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实地调研,并通过摄影、测绘、与村民、游客访谈、观察记录等方法掌握了第一手材料。

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行为建筑学、环境心理学,并特别充分考虑当地居民日常生活规律以及过往游客的游玩心理与游后感受,对古村落围绕古井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评价,以实例探讨古村落人性化交往空间营造的要点。

四、陆巷古村公共空间的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陆巷所在的东山镇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同时又是太湖风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资源占有上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是长三角地区乃至更大区域内集多种要素于一身的旅游胜地。

其名原称洞庭东山,与洞庭西山并称为太湖洞庭两山。

素以“鱼米之乡”名闻中外。

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天堂中的天堂,花园中的花园”。

但美中不足的是陆巷古村整体沿紫石街展开,其街巷空间略显狭小,公共空间也相当匮乏,虽然在这些公共空间中有设计不如意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面。

陆巷古村内部公共开敞空间比较缺乏,公共空间主要以街巷内部的局部开放段以及沿河、井台等点状空间为主,分为村口、滨水、井台、渡口。

1、村口:陆巷:重要开敞空间村口开敞空间开敞空间核心 开敞空间环境周边环境 地面铺装 村口公园西面 东面广场周边环境优美,视野开阔,仿古建筑风格协调广场砖青砖活动内容停车、休息开敞空间界面东北和东南被村委会和农家乐协会等建筑围合(高6~7m);西北和西南分别被古河道和莫厘峰环山路围合。

开敞空间尺度属于两面围合“L”形的广场,节点空间尺度(D/H)>3,仰角小于18°,所以开敞空间离散,领域感较弱,围合性较差,空间有一定的流动性【5】。

社会公共活动对开敞空间的影响使用主体:当地政府人员、村民、游客使用动机:休憩、停车使用频率:较少(大多只为停车)满意度:较满意(距离居民点较远使用不方便,但环境优美,配套设施丰富)保护评价村口开敞空间是进出古村落的重要地段,其保护工作十分得当:自然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老式建筑,古色古香,且配备了合适数量的停车位,是游客停车、休息的较好场所。

但其所处位置较偏,实用性较差,并不能吸引游客或是当地居民的聚集。

村口作为当地村民进出古村以及当地村政府的行政办公地点,其开敞空间具有重要的门户意义。

就其现状而言,适量的停车场地、停车位以及一个小公园较好的满足了当地居民的办事出行的需求,展现了古村落环境优雅,历史悠久的特点,达到了规划的初步要求,但不足之处是其过于开敞的空间与太大的占地面积未能起到聚集居民,并形成一处合适的交往空间的作用。

所以,就此处公共空间而言,其设计与规划仅仅满足了当地政府的形象需求,部分满足了居民和游客的出行停车需求,未能充分发挥村口公共空间的作用。

改善策略:鉴于村口空间过于宏大,且距离内部景区和居民点较远,建议将公园形态缩小为沿河带状,将节约的土地改建两层与后面风格相同的建筑,并形成连接内外的步行通廊。

村委会最好向南搬迁,以便居民和游客方便找到。

此外在村委会楼前形成一处用于停车、休息的面积在100平米左右的公共空间。

如此设计,便能扩大景区实际游览范围,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并能较好地为居民游客提供一处交流休息的场所,达到了补充古村落公共不足,激发村落旅游活力的目标。

2、滨水、渡口:太湖沿岸地块只是初步开发,并未形成古村的重要开敞空间,而古村内部的河塘周边也成为了古村内部重要的开敞空间。

陆巷:重要开敞空间港湾、渡口开敞空间(含山港)开敞空间核心开敞空间环境周边环境 地面铺装 寒古渡西面 东面寒古渡周边环境优美,西面是含山港,是当地居民生活生产以及游客旅游的重要聚集点。

青石板规划设计 Planning and design94 活动内容 休息、生产、旅游开敞空间界面 寒古渡东面、南面和北面是居住区房高6-7m,期间北面有一条3m宽的石路由售票处通向村内,广场长约8m,宽约10m。

开敞空间尺度寒古渡广场属三面围合的广场,节点空间尺度,1<(D/H)<2,仰角大于27°小于45°,所以开敞空间封闭感较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向心性,并能够观察到周边建筑物的细处。

社会公共活动对开敞空间的影响使用主体:村民、游客使用动机:休憩、生产、旅游使用频率:很高(是当地渔民和村民经常休息聊天的地方,且游客很多)满意度:满意(既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活动场所又形成了一处较好的历史文化旅游观光场所)保护评价 含山港及其寒谷渡开敞空间的保护工作表现十分突出:含山港环境优美,水质清冽,寒谷渡古朴大气,实用性强,因此这里是游客驻足观光、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聚集地。

寒古渡开敞空间是古村落为数不多的能过集聚人流、环境优美的公共空间,其合适的围合形式,舒服的占地面积,加上古朴的铺装,悠久的建筑和仍在使用的古渡口,使其成为游客驻足留影,居民生活休息的较好场所。

所以,此处公共空间较好的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适当满足了游客的游玩需求,较好的满足了政府部门的历史资源保护需求。

改善意见:此处开敞空间美中不足的是其仍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如石凳、垃圾箱等,所以完善以上设施将会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此外,寒古渡与河边道路相连,视觉上形成通廊,但过于单调,若能在道路上添加些许小品建筑,花草树木,并形成一定的曲折神秘感,将会优化寒古渡的整体环境。

3、井台:位于紫石街中部两处井台旁的开敞空间 陆巷:重要开敞空间井台开敞空间开敞空间核心 开敞空间环境周边环境地面铺装600年历史的古井东面 东北面井台东面、南面和北面被建筑物围合,建筑风格一致,建筑质量较好。

青砖条石活动内容 休息、旅游、商业开敞空间界面古井周边建筑房高5-10 m 广场长约20 m,宽约15 m。

其东面是一层高约5m 的北区洋公所,南面是一层高约5m 的小卖部,北面是两层高约10m 的建筑物(暂未投入使用),西面是正在修建的建筑物,高约两层 。

开敞空间尺度井台广场属三面围合形广场,周边空间尺度1<(D/H)<2,仰角大于于18°,小于27°,所以开敞空间内聚向心而不致产生闲散感,且能够看清建筑物实体整体。

社会公共活动对开敞空间的影响 使用主体:村民、游客 使用动机:休憩、旅游、消费、生活 使用频率:很高(是游客进出古村必经之地,也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取水购物之地)满意度:很高(周边环境较好,广场大小适中,且历史悠久,功能齐备)。

保护评价 此井口开敞空间的保护工作十分妥当:此井继续维持了其取水的功能,井台周边地面铺装古朴精致,井台周边建筑古色古香,富有历史气息。

此外,井台旁还设有一处小卖部,提供茶饮果实,当地特产。

所以,此处开敞空间成为了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的聚集地。

此处公共空间也是陆巷古村落为数不多的一处较好的开敞交往空间,其历史文化要素古井保存较好,其上字迹清晰可见,整体轮廓保存完整,此外,这口古井仍是当地居民烧水做饭,洗衣拖地的取水之处。

较好的地理位置,适宜的空间大小,以及周边悠久的历史气息使其成为一处较好的开敞空间。

所以,此处公共空间很好的满足了居民、游客以及政府部门的不同需求,是历史文化名村公共空间保护与开发的代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改善意见:周边建筑在使用的只有南面的一处小卖部,其他建筑不应仅仅成为背景,建议妥善安排居民或者商铺,充实公共空间的内容形式,丰富景点的周边环境。

此外,西面有一处建筑的建筑风格略显突兀,应统一布局,协调安排。

五、结束历史文化名村的公共空间形成于古老的历史村落,是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一步步的影响并造就了它的今天,但如今这些公共空间已不仅仅代表着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与生活状态,它还作为古村落的历史传承,受到政府格外的保护与重视,此外,它也将成为古村落迎接外来游客,展示自我,服务他人的较好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