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篇1教材分析教材先安排加法,再安排减法,意图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十以内进位加法及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是对学习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巩固复习,能为后继教材的学习做好迁移准备。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
在浓厚兴趣的状态下,学生产生较强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探究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学进行思维。
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们对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分类、整理,提升同学们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培养同学们归纳、整理的能力,初步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
3、鼓励同学们动手操作、观察研究、探索发现,培养同学们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
重点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算式的排列规律,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难点发现规律、表达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具课件、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老师有11朵小红花,如果我把9朵送给我们班的小朋友,那我还剩几朵小红花呢?学生:2朵。
师:谁能把算式写出来呢?(请学生板演)师:老师准备了几个像这样的算式,看谁算的得又对又快。
13—9 13—7 13—6 15—9 15—7 15—6生汇报计算结果,并选出其中的一题说说有哪些不同的算法。
3、导入: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特点?(生答)对,这些都是这几天我们学习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整理和复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4.应用题:解决万以内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解决万以内加减法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使其能够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符号,形成数学表达的基本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万以内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加法进位和减法退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万以内加减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万以内加减法的基本原理。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形式,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发展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学生需熟练掌握加法进位和减法退位的口算方法。
-笔算加减法:学生应熟悉笔算加减法的步骤,包括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加减、进位与退位处理等。
-估算能力的培养:学生需学会利用四舍五入法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快速得到近似答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
3.进行相关计算,能够灵活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计算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换算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互动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与换算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计算。
难点1.公顷与平方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块地的大小,并询问学生这块地有多大,引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 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顷?什么是平方千米?2.学习视频教学: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3. 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1.板书笔记:按照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进行板书。
2.示例演练: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4. 拓展练习1.个人练习:布置习题,让学生个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合作: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些拓展练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 实践应用1.实际测量: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测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实践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你能够发现身边哪些事物的大小可以用公顷或平方千米来描述?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结束。
希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相关运算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1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图中点的个数、位置与形状;
–熟练掌握用坐标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描述、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位置的直观感知;
–通过游戏、趣味研究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实践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图中点的位置关系;
•用坐标描述物体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坐标描述位置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班级黑板
•学生练习册
•学生教材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通过地图、教室布局等实例来回顾描述位置的基本方法。
二、新课讲解
1.引入坐标系的概念,讲解坐标系的构成和作用。
2.带领学生学习如何通过给定的坐标,在平面上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课堂练习
1.讲解基本坐标系,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坐标的基本表示形式。
2.出示几个简单的示例,让学生在坐标系上标注相应的点。
四、课堂讨论
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探讨不同的解题方法。
五、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强调坐标描述位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册相关题目。
2.观察周围环境,尝试用坐标描述几个物体的位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位置的描述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后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位置概念,包括方位词、地点及其位置关系等内容。
教材目标1.知识技能–学会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学会简单的方位导航。
2.过程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位置概念。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位置概念。
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学习方位词的用法。
2.学习如何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学习基本的方位导航。
2.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能够根据简单的方位导航找到目标位置。
3. 教学重点1.让学生熟练掌握方位词的用法。
2.帮助学生理解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引导学生通过位置描述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
4. 教学难点1.理解方位词在描述中的具体应用。
2.注意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5. 教学策略1.示范教学结合学生练习。
2.小组合作探讨位置概念。
3.利用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6.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引入方位词,让学生初步认识并练习使用。
•第二课时:学习表示物体位置关系,通过图形表示理解。
•第三课时:学习简单的方位导航,让学生实际操作。
三、教学活动1. 活动一:方位词拼图•分组进行拼图,每组根据提示用正确的方位词组合完成拼图。
2. 活动二:位置关系图•给出几个物体的位置,让学生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3. 活动三:方位导航游戏•模拟场景,让学生按照提示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目标物体。
四、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位置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图形表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位词的应用。
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通过互动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并书写0-100之间的数字。
–能够认识并掌握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能够利用最简单的加法口算游戏及数轴游戏增强对数学认知。
2.能力目标:–能够合作参与小组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能够串联工于整体,发现问题进行解决。
–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0-100之间的数字认知与书写。
2.掌握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对十内加法的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2.通过口算游戏增强对数学认知。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数字卡片、十六方小计算石、计数器等。
3.学生自主学习材料:加法口算游戏、数轴游戏练习册。
4.教师备课材料:教案、教学课件、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数字卡片的方式,让学生在黑板上排出从0到100的数字,帮助学生复习数字的书写。
2. 概念讲解•通过示范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快速计算达到正确答案。
3. 练习与活动•利用十六方小计算石和计数器进行口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不断练习并加深对十内加法的理解。
•进行数轴游戏,让学生在数轴上进行数值的标注和计算,增强数学认知。
4. 总结和拓展•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合作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0-100之间数字的认知与书写,掌握了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口算游戏和数轴游戏巩固和提升了数学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继续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完成加法口算游戏。
2.完成数轴游戏练习册。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十内加法的口算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下一次课会针对此部分内容进行更细致的讲解,并增加相关练习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024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第二单元的基本概念,如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表内乘法和除法。
能够正确进行两位数加减、表内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理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观察、归纳等方法自主发现数学规律。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思维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表内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实际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对计算错误进行自查和纠正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故事引出新课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复习相关基础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清晰阐述第二单元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和方法。
结合具体例子演示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确保学生得到充分练习。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计算中的错误。
互动讨论组织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方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促进彼此间的思维碰撞。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和计算方法。
强调易错点及计算技巧,加深学生记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互动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游戏化教学法设计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安排适量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
引导学生自查错误,培养自我反思能力。
家庭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要求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加强家校沟通。
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等。
(2024秋新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10的加、减法》教案
第二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3.1 10的加、减法【课题名称】第14课时 10的加、减法【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56页。
【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10的组成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关于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圆片。
教学课件:《》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学具:0-10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口令。
教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我说一个数,同学们对一个数,同学们对的数和我说的数合起来要正好是10。
师生一起玩游戏。
预设:学生根据要求迅速说出另一个数。
2.算一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对。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交流实践,探究新知。
1.学习“9+1=10”及相应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10个白色圆圈。
教师:你喜欢涂色吗?来给圆片涂色吧。
预设:10个圆片,涂了1个,还剩9个没有涂。
教师: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汇报。
预设1:有1个蓝色的圆圈,9个白色的圆圈,合起来是10个圆圈,1+9=10。
预设2:有9个白色的圆圈,1个蓝色的圆圈,合起来是10个圆圈,9+1=10。
预设3:有10个圆圈,拿走1个蓝色的圆圈,还剩9个白色的圆圈,10-1=9。
预设4:有10个圆圈,拿走9个白色的圆圈,还剩1个蓝色的圆圈,10-9=1。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四道算式。
师:你们是怎样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的呢?预设:引导学生说出是运用1和9组成10来进行计算的。
1和9、9和1都可以组成10,反过来,10可以分成1和9,也可以分成9和1。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图四式”以及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计算时,要引导学生对照实物图或点子图利用10的组成来完成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基础知识,对面积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这两个单位的大小,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意义,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2.培养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难点:让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测量校园面积、估算家庭面积等,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图片、地图、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相关资料。
2.学具准备:练习本、笔、尺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关注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通过具体例子,如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顷,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单位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面积计算。
如:一个公园的面积是120000平方米,换算成公顷是多少?一个城市的面积是150平方千米,换算成公顷是多少?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操练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大量的学生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分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以及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实例,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思考如何将蛋糕平均分给若干人。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蛋糕看作一个整体,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人分得相应的份数。
从而引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2.呈现(10分钟)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34+14=44=1,56−26=36=12。
然后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34+13=912+412=1312。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11页情境图,第12———13页例1、例2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口算的方法,已经有了肯定得口算根底。
而本节课就是在这个根底上进展学习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新学问,并通过动手操作,沟通的方法突破新课的难点,从而更好地猎取学问。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把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使学生经受探究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洁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把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挨次。
教学预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新授1、教学情境图(1)导入。
教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
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忱地欢送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景图)(2)引导学生看懂情景图。
(3)学生收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
(每班人数、每班有2名带队教师。
)2、教学例1(1)导入。
(2)引导学生列式,并提醒课题。
教师:要求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教师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呢?学生答复后,教师板书:35+2=教师板书课题:加法。
(3)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4)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5)组织学生分组争论,明确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例2(1)导入。
教师:刚刚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教师一共有37人,那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边说边出例如2)?(2)指名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35+32=(3)组织学生尝试计算。
(4)稳固两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四、课堂作业第12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1一、学情分析:《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2024部编版人教版数学上册2年级第2单元教材扩展教案
2024部编版人教版数学上册2年级第2单元教材扩展教案随着数学教育的不断深入,数学教材不再只提供基础知识,而是越来越注重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本篇文章将对2024部编版人教版数学上册2年级第2单元教材进行扩展,让孩子们能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并且培养出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习掌握数的概念。
2. 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3. 能够熟练使用小学数学工具,并且熟练掌握使用各种工具的技能。
4. 培养幼儿手眼协调及逻辑思维能力。
5. 增强幼儿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掌握数的概念和对数的认识。
2. 学习以卡片和火柴棒构成图形的方法,发现数的规律,进而认识加法的概念。
3. 训练幼儿的动手能力,利用小学数学工具学习数学运算。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参与感更强烈,激发兴趣,能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2. 课堂教学法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能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并且培养出逻辑思维能力。
3. 讨论教学法让孩子们进行讨论,让孩子们知道不同的思维方式。
可以让不同的孩子来分享自己的思路,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四、教学重点1. 加法的概念。
2. 掌握数学工具的使用技巧。
五、教学方法1. 通过看图认识数的概念教师可以将一些图片展示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通过图片来认识数的概念。
2. 通过小组讨论和竞赛形式来学习数学孩子们可以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竞赛,通过互动来学习数学。
3. 通过带图例的演示,让孩子们更好的掌握使用数学工具的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带图例的演示,让孩子们更好的掌握使用数学工具的技能。
六、案例实施1. 课前准备准备一些小学数学工具和火柴棒。
2. 实施步骤1) 学习数的概念和对数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拿出一些数,告诉孩子们这是什么东西,帮助孩子们更好的认识数的概念和对数的认识。
2) 学习以卡片和火柴棒构成图形的方法教师可以拿出卡片和火柴棒,让孩子们用卡片和火柴棒构成图形,进而让孩子们认识加法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位置一、教学目标1.理解“左”、“右”、“前”、“后”、“近”、“远”等表示位置的词语。
2.学会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3.能够根据题目描述,正确使用位置词语进行位置定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应用位置词语描述位置。
难点:能够准确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教具:图片、小物体、黑板、彩色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探索位置关系1.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各个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认识“左”、“右”、“前”、“后”等位置词语。
2.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提问并回答:你的左边是什么?你的右后方是什么?3.教师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绘制简单平面图,并指导学生描述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运用位置词语1.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书上有关位置词语描述的练习题。
2.学生自主练习,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答案,并讨论正确答案的原因。
3.教师注意纠正学生在使用位置词语时的错误,并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描述位置关系。
第三课时:综合运用1.教师布置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位置词语,综合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选择一名学生上台展示答案。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描述位置关系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各种位置词语的理解程度有所差异。
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示范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位置概念。
同时,在综合运用环节,需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位置词语的应用能力。
以上教案仅为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调整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位置,了解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掌握根据地图上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基本技能。
3.锻炼学生观察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位置的概念。
2.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着重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根据地图上的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四、教学准备1.地图2.实物模型3.教学课件4.学生课桌椅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班级教室的布置,让他们描述某个物品的位置,引出位置的概念。
2. 提出问题•准备一张简单的地图,上面标有几个物体的位置,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 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给一张地图和一些物体的位置,让他们练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4. 拓展•让学生自主制作一个小地图,相互出题,让同学根据问题在地图上标注出正确的位置。
5. 总结•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明确掌握的内容。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方向和距离,锻炼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制作布局,增加地理知识。
七、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每个学生设计一个位置问题,交给同学解答。
八、教学反思1.学生对于方向和距离的理解是否准确。
2.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逻辑是否清晰。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通用10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通用10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明确竖为列,横为行,在描述位置时要先说列后说行,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用语言描述数对表示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准确找出指定的位置,能够用语言描述路线图。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电影票、班级座位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位置提问:假如你的家长要来班里开家长会,你怎样告诉他们哪个是你的座位呢?(第几组第几排……)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呢?(举例……)师:以上这些,只要说明是第几排第几个就能确定座位。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投影出示班级座位图(1)说一说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师:吕全同学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吕全同学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4)讨论师:同样都是吕全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老师左手起竖排第一竖就是第一列…,横排第一排就是第一行…(5)探索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吕全在第6列,第3行就可以写成(6,3)这样的一组数对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自己数学组长的位置。
要求: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对表示;b、集体订正:吴丹的位置是(3,4),杜佳伦的位置是(4,3)。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通用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一. 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面积单位的大小,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的概念,对面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单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面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将公顷和平方千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的场景,如公园、操场、农田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各自的面积单位。
然后引入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
2.呈现(10分钟)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关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计算练习,如将一个公园的面积从平方米换算成公顷,或将一个农田的面积从平方千米换算成公顷。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估算家庭院落的面积等。
可以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将所学的位置与方向知识应用于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数学知识与实践的联系;
4.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平面内物体位置关系的分析,掌握位置变换规律,提高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方向和距离的基本概念。方向是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朝向,而距离则是物体之间的空间间隔。它们是描述物体位置的关键要素,广泛应用于地图阅读和日常生活导航。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要找到学校图书馆的位置,我们可以通过平面图上的方向和距离信息来找到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位置与方向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方向测量和距离计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需要掌握利用基本方向(东、南、西、北)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举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定一个参照物,让学生描述其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强调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及距离的表示方法。
(2)平面图的识别与应用:学生需要学会阅读和理解平面图,包括比例尺、图例和方向标识。
举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绘制一个简单场景的平面图,要求他们正确表示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内容:1.两位数加两位数2.两位数减两位数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试题2.能正确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量关系”,并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能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问或者两问的实际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相差关系的问题数量关系的准确分析教学难点:1.准确分析相差关系的问题数量关系2.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加法第一课时100以内的加法(不进位)教学内容:教材第11-13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理解理算,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学难点:笔算的计算顺序教学步骤:一、旧知做引,做好铺垫口算并说出算法:12+7= 13+5= 2+17=4+13= 8+12= 14+3=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1)动画激趣,导入新知出示动画。
教材11页主题图,学校组织二年级四个班趣参加博物馆,二(1)班有35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37人,二(4)班有34人,老师告诉同学们: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老师问:二(1)班同学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这是动画暂停,老师提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待学生回答后,老师说:让我们看看王明是不是这样做得,好吗?继续播放动画。
老师板书题目和算式。
将写好的纸条贴在上去。
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从而引出课题《100以内的加法》。
(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困难学生。
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汇报。
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口算法:35+2=37 或者5+2=7 30+7=372.摆小棒法。
先摆3捆零5根再摆2根。
最后合计3捆零7根。
学生边说边演示。
3.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
然后在个位上加2个珠子即7个珠子,合起来是7个珠子,合起来是37。
学生边说边演示。
······学生在说算法时老师适时板书,用纸条写好。
十位和捆数用一个颜色。
然后再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三种算法。
注意课件制作时在相同数位对齐时重点闪烁。
(3)抛出问题,合作解决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叫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多媒体展现,感知竖式3 5+ 2——————3 7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用小黑板出示探究问题。
A.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么计算?学生合作,老师巡视,适时点拨。
小结:个位对齐个位。
(4)教学例2多媒体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抽生汇报。
在黑板上展示竖式:3 5+ 3 2——————6 7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在说明注意什么时,学生能归纳出相同数位对齐,在究竟从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这个问题上有些困惑。
老师首先肯定两种都可以,同时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要注意算法的优化。
并列举从个位加比十位加方便快捷。
从而顺理成章的得出结论。
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同桌相互检查看谁写得更好,指导书写。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35+23= 43+26=抽生板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
然后集体订正。
(2)当医生诊断3 54 7 1 7+ 4 + 1 2 + 2 2 ——————————————————7 5 5 8 1 9四、知识深化,拓展提高完成教材13页“做一做”的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100以内数的加法(不进位)35+2=37(人)3 5+ 2 ——————3 735+32=67(人)3 5+ 3 2 ——————6 7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第二课时100以内的加法(进位加)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的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第4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利用情景图和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进位1的算理。
教学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进位1的算理。
教学步骤:一、复习引入(1)笔算下面各题。
25+42= 36+21= 24+35=(2)指明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看来,同学们上一节课学得不错,(多媒体出示第14页情景图)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让小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7=,如何计算35+37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3:35+371.尝试计算。
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分组讨论,也可用小棒摆一摆)2.汇报交流。
请各小组同学指派代表发言。
我是用口算计算的,先算30+30=60,再算5+7=12,最后算60+12=72.这两个班一共72名学生。
(我是用小棒来帮忙的,先摆3捆5根,再摆3捆7根,3捆和3捆合起来是6捆,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就是1捆2根,与6捆合起来就是7捆2根,是72,一共72名学生。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好办法。
请看电脑室怎么摆的!(多媒体出示摆小棒)3.竖式算法。
学生尝试列竖式:3 5+ 3 7——————提问:从哪一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怎样写呢?教师介绍“进1”时“1”的写法: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十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十。
那么十位怎样加呢?3加3再加1,为了避免忘了加进位1,也可以从1加起,1加3再加3.板书:3 5 个位和个位对齐 + 31 7 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5+7=127 2 满十向十位进14. 比较总结。
小组讨论例3和上节课学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都应该从个位加起不同点: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情况(2) 反馈学习教材第14页“做一做”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三、积累提高(1) 森林医生3 64 7 2 6+ 2 5 + 5 + 3 3—————— —————— ——————5 1 9 76 9(2) 列竖式计算36+45= 47+44= 26+33=(3) 完成教材练习二第4题四、总结提升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在笔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例3: 35+37=723 5 个位和个位对齐 + 31 7 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5+7=127 2 满十向十位进1相同数位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第5-11题,教材第14页“思考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准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中应用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中应用教学步骤:一、复习(1)口算26+8= 7+25= 17+7=5+57= 42+30= 30+52=(2)举例说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什么?(3)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29+54= 36+45= 76+18=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1)独立完成练习二第9题,比一比看谁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而且对的题目最多。
奖励小红旗。
(2)完成练习二5-8题。
1.第7题,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最后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些什么。
两位数加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2.请你当医生第5题,认真观察,指出错误的地方,并能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
通过“当医生”强化对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并能熟练运用。
3.独立计算,完成第6、8题自己独立把结果填入相应的空格中,然后集体订正。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二第11题情景图。
小组合作完成此题,并让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第(2)题是一个开放问题,评价各小组合作得出的答案。
第(3)题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从中可向学生渗透要计划开支,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完成教材第14页“思考题”。
要想写出两位数加两位数得99的算式,这样的两位数有什么特征呢?(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刚好交换了位置,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和是9)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你们能写出这样的两位数相加的竖式吗?请写一写2 73 645 7 2+ 7 2 +6 3 +5 4 +2 7—————————————————9 9 9 9 9 9 9 96 3 5 4 8 1+ 3 6 +4 5 +1 8—————————————9 9 9 9 9 9三、积累运用(1)练习二第10题(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2 7 5 6 4 4+【】2 + 2 【】+ 【】2——————————————4 9 【】8 7 【】四、总结提高通过练习,总结笔算两位数加法的注意事项。
课时作业一、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过来。
21+43=64 46+30=49 23+6=832 1 4 6 2 3+ 4 3 + 3 0 +6————————————————6 4 4 9 8 3二、填一填。
2 5 43 2 8+ 3 5 + 3 6 + 6 4 ————————————————()()()三、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71+15= 48+25= 69+27= 45+18=四、列式计算。
(1)一个加数是26,另个加数是39,和是多少?(2)比56多8的数是多少?(3)90比50多多少?五、猜一猜,算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