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初的三监

合集下载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三《传》载先蔑史事新证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三《传》载先蔑史事新证

[收稿日期]2020-04-08[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清华简《系年》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7FZS01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2批面上二等资助“清华简《系年》所记史事考实”(项目编号:2017M6231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红亮(1983-),男,甘肃秦安人,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史和出土文献研究。

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研读札记(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2011年12月29日。

②胡凯、陈民镇:《从清华简〈系年〉看晋国的邦交———以晋楚、晋秦关系为中心》,《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③马楠:《清华简〈系年〉辑证》,中西书局,第171页。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三《传》载先蔑史事新证王红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关于令狐之役中先蔑史事,《左传》所载最详,但其中“乃背先蔑”“先蔑将下军”“先蔑奔秦”三者却难以协调。

又,《左传》所载亦与《公羊传》《谷梁传》难以协调。

关于《左传》载“先蔑将下军”,前人多认为有问题,而新公布的清华简《系年》正可佐证此说。

关键词:清华简《系年》;《左传》;先蔑中图分类号:K2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21)01-0022-09 令狐之役是春秋时期秦、晋间的一次著名战争。

对于此次战争,《春秋》及三《传》有记载,但其中不乏相互矛盾之处,尤其是晋大夫先蔑的事迹,颇令人费解。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左传》所载先蔑史事本身是否矛盾的问题,二是《左传》所载与《公羊传》《谷梁传》如何协调的问题。

对这两个问题,古今学者有很多争论,但究竟孰是孰非,难以辨别。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希冀于新资料的发现。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公布的清华简《系年》对此有记载,学者据此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譬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据《系年》简文,认为“晋人背公子雍,先蔑、随会在秦不敢归,即奔秦。

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初的三监

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初的三监

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初的“三监”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路懿菡《系年》简文云:“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

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子耿。

成王屎伐商邑,杀子耿。

”“子耿”又作“录子圣”,其同大保簋铭文所见的“录子(圣)”相印证。

简文的出现,不但证实了“录子(圣)”即为传世文献中的王子禄父,同时亦为重新认识周初的“三监”提供了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历史资料。

(一)传世文献中的“三监”考诸传世文献,“三监”之称最早见于《诗谱·邶鄘卫谱》孔颖达正义所引《尚书大传》,“武王杀纣,立武庚,继公子禄父。

使管叔、蔡叔监禄父,禄父及三监叛。

”此处记载先言“管叔、蔡叔监禄父”,以管、蔡二叔为“监”,后却言“禄父及三监叛”,似在管、蔡二监之外尚有一监。

学者认为“这种依违两可的模糊说法,说明汉初今文家对‘三监’一词的历史内涵并无清楚的认识。

司马迁作《史记》没有采用‘三监’这个概念,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①《史记·周本纪》言:“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管蔡世家》言:“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

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卫康叔世家》则言:“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余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

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

”在司马迁的记述中,武王以管、蔡二叔“相”、“傅相”武庚以“治殷遗民”,并未言及管、蔡之外还有他人,更未出现“三监”之称,也未以“三监叛”来概括武庚与管、蔡二叔共同发动的叛乱。

成书时间早于《史记》的《逸周书·作雒》言:“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殷祀。

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

”较之《史记》,《作雒》以管、蔡、霍三叔“俾监殷臣”,但仍未以“三监”指称三叔,而且言“辟三叔,王子禄父北奔,管叔经而卒,乃囚蔡叔于郭淩”,并未提及霍叔的下场。

“管蔡之乱”见于《左传·昭公元年》、《国语·楚语上》、《孟子》等先秦文献,①杜勇:《<尚书>周初八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历史趣谈:周朝历史初期的三监之乱

历史趣谈:周朝历史初期的三监之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周朝历史初期的三监之乱导语:周武王攻下商都朝歌后,纣王被迫自尽,商朝历史结束,但商的奴隶主阶级仍保存了很强的实力。

为加强对殷民的控制,巩固西周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周武王攻下商都朝歌后,纣王被迫自尽,商朝历史结束,但商的奴隶主阶级仍保存了很强的实力。

为加强对殷民的控制,巩固西周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武王封商王纣之子武庚于商都,并将商的王畿分为卫、鄘、邶3个封区,分别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统治,以监视武庚,总称三监。

三监地域,一般认为,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

武王灭商后不久即病逝,周公摄政,管叔有意争权,于是散布流言:“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

灭殷后的第三年,(前1024年),管叔、蔡叔鼓动起武庚禄父一起叛周。

起来响应的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

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

如果叛乱不加以克服,周王朝就会面临极大困难,周文王惨淡经营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功业就会毁掉。

周王室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在王室内部也有人对周公称王持怀疑态度。

这种内外夹攻的局面,使周公处境十分困难。

他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爽。

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称王,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

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王季、文王。

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

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

”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第二年(前1023年)举行东征,讨伐管、蔡、武庚。

事前进行了占卜,发布了《大诰》。

经3年的艰苦作战,公元前1022年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征。

清华简《金滕》与“三监”

清华简《金滕》与“三监”
的 直 接 帮 助 ⑥
京 了耿 . ……②
这 是 目前 所 见 以 管 、 蔡 、 霍三 叔为 “ 三监 ” 的 最 早 的 材
关 于《 金滕》 “ 弗辟 ” 的解 说 , 众说纷 纭 , 是 《尚
书》 学 史 上存 疑 已久 的一 个 难 题 . 学 者 已 有 详 细 的
料 。李 学 勤 先 生 对 此 已有 评 论 :
父、 管叔 、 蔡叔 , 如《 汉书 ・ 地 理志 》 。 看 《系 年 》, 似
当以前说 为是 。 至于商 邑叛乱 “ 杀 三监 ” . 当 然 不 是 杀 了 三 叔 . 所 指 大 约 是 参 预 监 管 的 周 人 吏 军
士 。 ③
清 华 简所 见 《 尚书 》 有《 金滕 》 一篇 , 属于《 周书》
同 , 可 以推 进对 于《 尚书 》 学 史 上 一 些 积 疑 千 年 的 关
键 问题 的认识 . 如三 监之乱 等 。
兄弟 在 国内散布 流言 。 说周公 有篡 逆 之心 。 当时周公 有 一 句 回应 , 在今 文 《 尚书 》 中作 : “ 我 之弗 辟 , 我 无 以 告我 先王 。 ” ④ 此语语 焉未详 , 向来来 . 学 者 多 有 争 议 。清 华
《 金滕》 是 歌 颂周 公 的一篇 文 字 , 内 容 涉 及 三 监
简本 此句 , 在 第 7、 8二 简 相 接 处 :
我 之 口 口 口 口 亡 以 复 见 于 先 王 ⑤ 关键 的 “ 弗辟 ” 二字 . 恰 位 于 残 缺 的 第 8简 简 首
清 华 简《 系年 》 第 三 章 所 记 东征 , 并 未提 及 周 公 , 而 是 以成 王 为 东征 之 君 , 这 一 问题 尚有 待 深 入 探 讨 。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李学勤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自2008年7月入藏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清理和检视,关于竹简的内容性质获得共识,即:这批珍贵竹简的性质是书籍,书籍大多与历史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有《尚书》及同《尚书》类似的文献,同时“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史书体裁和已看到的一些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1]。

这篇史书,原来没有篇题,现拟题为《系年》。

《系年》简长44.6- 45厘米,共138支。

简背有排序编号,但有一处重号,以致只有137号。

竹简保存基本良好,只有个别残损之处。

全篇分为23章,每章自为起讫。

文字通为墨笔书写的楚文字。

《系年》一篇字体是楚文字,但不能由此直接推沦这是楚国人的著作。

《系年》既不像《春秋》那样本来是鲁国史书,也不像《竹书纪年》那样于周室东迁后用晋国及后来的魏国标年,而是对各诸侯同各以其君主纪年。

篇中讲到几个重要诸侯国的兴起,如秦、卫、郑、晋等,至于楚国,却自楚文王始见。

在全篇23章里,提到楚的同然较多,不过这也可能是楚国强盛,在当时历史舞台上多有作为的缘故。

值得注意的是,篇中不为楚人掩丑,有时措词颇为严厉,如说“楚师人败,……楚人尽弃其(帱)幕车兵,豕逸而还”,作者在这里是站在哪方立场,需要研究。

成该说,作者即使确是楚人,他的眼光则是全国的,没有受到狭隘的局限。

《竹书纪年》的记事始于夏代(或说五帝)[2],《系年》只起自周初。

事实上,篇内有关西周史迹的仅在其前四章,要叙述的是东迁以后。

即使是这前四章,所说的重点也是在于周王室何以衰落,若干诸侯围怎样代兴,这表明《系年》的作者志在为读者提供了解当前时事的历史背景,也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篇中时代较后的一些章,还有时明显结合当时形势,例如:第18章:“至今齐人以不服于晋,晋公以弱。

”第20章:“至今晋越以为好。

三监之乱与周公治国谋略的展开--以清华简《皇门》为中心的考察

三监之乱与周公治国谋略的展开--以清华简《皇门》为中心的考察

三监之乱与周公治国谋略的展开——以清华简《皇门》为中心的考察刘光胜清华简《皇门》与《逸周书·皇门》来源相同,属于先秦时期的不同传本,因此它们的成书问题,可以放在一起讨论。

关于清华简《皇门》的提 要:《逸周书·作雒》“内弭父兄”发生在周成王元年,清华简《皇门》召集人、召集对象、事件内容与之完全契合,可知该篇的撰作时间当在周公摄政之初。

大门宗子的主体为姬姓贵族,周公号召他们“毋作祖考羞”,为充分发挥训诰的效果, 门的地点不会离周人祭祀先祖的宗庙太远。

三监之乱爆发,西周新生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周公发布《皇门》,对内弥合同姓宗族之间的矛盾;又发布《大诰》,对外巩固周人与友邦诸侯国的团结。

他先是“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继而兴兵诛伐三叔及武庚。

周公应对举措自内向外铺开,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睿智与应变能力。

关键词:清华简《皇门》;《尚书·大诰》;周公;政治智慧DOI : 10.16758/ki.1004-9371.2020.03.006【中国先秦史】* 本文得到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出土文献与民本思想溯源研究”(项目批号:19BZX056)、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出土文献与《尚书》学综合研究”(项目批号:19CLSJ03)阶段性成果。

1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229页。

2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第543页。

关于《逸周书·皇门》,清儒朱右曾云:“大似《今文尚书》,非伪古文所能仿佛。

”1丁宗洛也说:“此篇雄奇郁勃,的系周初文字。

”2《逸周书》各篇成书年代相对较晚,而《皇门》是少数几篇可以确定为西周时期的文献之一,史料价值极高。

《皇门》是周公摄政当国的政治宣言?还是归政成王后的告别演说?周公为何召集大门宗子、迩臣发布训诰?由于传世本《皇门》流传千年,文句多处脱漏、错讹,该篇的成书年代及主旨,遂成为学界争议不休的学术公案。

清华简研究中的虚骄之气和隐讳作风

清华简研究中的虚骄之气和隐讳作风

清华简研究中的虚骄之气和隐讳作风吴锐对秦人发祥地的研究,古史辨派已得出确切结论。

清华简对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

《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发表李学勤的《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称“清华简”《系年》“填补历史的空白”,特别是“关于秦人始源的记载”。

《系年》证明秦国先人“商奄之民”原来是在东方,在周成王时西迁到“朱圄”,可确定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

“在《系年》发现以前,没有人晓得,还有‘商奄之民’被周人强迫西迁,而这些‘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这真是令人惊异的事。

”笔者对此说难以苟同。

拿来历不明的文物制造新闻李学勤借助来历不明的“清华简”制造新闻,难怪许多媒体采访李学勤之后,更是大肆宣传秦人始源只有到了清华简才得到解密,清华简其他内容也颠覆了历史,因此上古史必须改写。

李学勤说“长期以来的主流意见,是秦人出自西方”,并列举《史记·秦本纪》及《赵世家》为例。

这是断章取义。

《秦本纪》虽然记载秦人先祖戎胥轩,娶郦山之女,生中谲,“在西戎,保西垂”,但是《秦本纪》开篇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相传祖先是吞玄鸟蛋而生,是东方鸟夷族的传统。

“鸟夷”在《尚书》有记载,李学勤一直认为是“岛夷”,此说并不准确。

《史记》坚持“疑以传疑,信以传信”,常将不同来源的说法综合在一起。

因此《秦本纪》的不同记载不能证明司马迁主张秦人出自西方。

而且司马迁自述他写《秦本纪》是根据《秦记》,《秦记》是秦国史官的记录,属原始材料。

因此秦人出自鸟夷的传说是秦人发祥史的原初形态,而鸟夷的大本营在东方。

实际上即使经过现代学者的研究,“秦人出自西方”也并未在学术界形成“主流意见”。

除李学勤所举钱穆、林剑鸣二先生外,傅斯年、杨宽、徐旭生等先生都持秦人东来说。

李学勤经常引用徐旭生的观点来证明“疑古派”不懂得传说背后的“史影”,但他本人此次却忘记了这一点。

秦人发祥地已有定论对鸟夷族系的彻底研究,应归功于顾颉刚先生。

从《张氏家谱》看周初“三监”——鹤壁市石林镇三家村“三冡”之谜

从《张氏家谱》看周初“三监”——鹤壁市石林镇三家村“三冡”之谜

从《张氏家谱》看周初“三监”——鹤壁市石林镇三家村
“三冡”之谜
张景尧[1]
【期刊名称】《试题与研究》
【年(卷),期】2018(000)036
【摘要】《张氏家谱》中提到的“三叔” “三冡” 以及其他一系列历史事件不应该是空穴来风,它们与三家村到底有什么历史渊源,这个谜底非常值得探究。

【总页数】1页(P1-1)
【作者】张景尧[1]
【作者单位】[1]河南省鹤壁市外国语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周初"三监"性质新探 [J], 王健
2.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初的“三监” [J], 路懿菡
3.由《康侯毁》铭文说到周初三监 [J], 朱桢;王健
4.周初的“三监”与邺、鄘、卫三国及卫康叔封地问题 [J], 刘起釪
5.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捣毁“三家村”彻底闹革命上海部分工农群众愤怒声讨“三家村”黑帮的反党罪行座谈纪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华简_系年_三_与秦初史事略析_张天恩

清华简_系年_三_与秦初史事略析_张天恩
这些重要考古发现的价值,在清华简整理之 初,就被李学勤注意到了,他说: “西山位于礼县 县城西侧,西汉水北岸的山坡上,还不是最早的 秦文化遗址。由这里往北,没有多远便是‘邾 ’ 的可能位置。”[8]其实,西山等遗址正处于朱圉山 之阳。如果《系年( 三) 》的邾 确为朱圉山,寻 找西迁之初的秦人文化遗存,还需要对礼县境内 的考古工作投入更大精力。
但山川地名,往 往 会 有 沿 革,此 朱 圉 山 可 能 与古人说指的朱圉山有一定的关系,或是将其具 体到现在 的 这 座 小 山。 《禹 贡 》说 的 朱 圉 山,是 古雍州名山,与鸟鼠、太华、熊耳诸名山并列。鸟 鼠山是渭水的发源地,太华即秦岭,熊耳即现在 的熊耳山,为东秦岭的延伸,朱圉山当是今甘谷、 武山、天水、礼 县 之 间 的 群 山。 主 峰 为 甘 谷 县 西 南古坡乡的石鼓山,海拔为 2625 米,周匝 100 余 公里。
不过,按照《秦本纪》的记载,襄公确有一位 兄长,名叫世父,为了报祖父被杀之仇,让弟弟襄 公继位,自己专心率军伐戎。如果襄 公 还 有 弟 弟,其也可 称 秦 仲,似 乎 可 通。 但 这 样 就 与 其 祖 父同名了,在古代人伦中可能并不妥当。但只有 他们兄弟俩的话,襄公就只能称秦季了,所以还 是竹简记录者错谬的可能性为大。
第二段,自“成王伐商奄”至“世作周 ”。其 始至杀飞 廉,可 与 前 引《孟 子 · 滕 文 公 下 》等 文 献契合。
其下的“西迁商奄之民于邾 ,以御奴 之 戎,是秦先人,世作周 ”,至为重要,直接指出所 迁的商奄 之 民 为 秦 的 先 人,并 世 代 成 为 周 的 边 臣。据《左传·定公四年》之说“因商奄之民. 命 以伯禽. 而封于少皞之虚”,可知鲁国所封是在商 奄之地,但并不知商奄之民还有西迁之事。《史 记》、《逸周 书 》等 文 献 虽 曾 记 载 周 公 东 征 后,有 迁殷遗民之 举,《作 洛 解 》的“俘 殷 献 民,迁 于 九 里”即是。但所迁之地或说成周洛阳,或谓在卫, 多不知其详。而《系年( 三) 》的记录明确告诉我 们,被迫迁 徙 的 殷 遗 民 中 有 一 部 分 实 为 商 奄 之 民。

西周历史事件有哪些_西周历史事件介绍

西周历史事件有哪些_西周历史事件介绍

西周历史事件有哪些_西周历史事件介绍西周时期的副词上承殷商,下启春秋战国,其间又有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个较为活跃、丰富的副词系统。

本文在穷尽式调查西周时期文献中副词语料的基础上,今天店铺给大家带来了西周历史事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周历史事件一:三监之乱三监之乱是西周初商王畿地区的三位统治者叛乱的事件。

武王灭商后,分商王畿为三部分,设三监治理。

三监的具体人物:周公弟管叔、蔡叔、霍叔。

所谓“监”,即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武庚在三监之列明显说不过去,所以管、蔡、霍为三监是正确的。

三监地域,一般认为,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

武王灭商后不久即病逝,周公摄政,此时妄图复国的武庚挑唆三监作乱,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中国周朝周武王灭商后为监管殷遗民而采取的措施。

周武王攻下商都朝歌后,纣王被迫自尽,商朝亡,但商的奴隶主阶级仍保存了很强的实力。

为加强对殷民的控制,巩固西周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武王封商王纣之子武庚于商都,并将商的王畿分为卫、鄘、邶 3 个封区,分别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统治,以监视武庚,总称三监。

另一说武王以邶封武庚,以鄘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图安抚殷民、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西周历史事件二:成康之治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

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的40余年间所形成的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

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称天下安宁,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

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

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

为慑服商顽民而建的东都成周城落成后,辅政大臣周公还政于成王,周朝进入巩固的时期。

成王及其子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务从节俭,克制多欲,以缓和阶级矛盾。

又令周公制礼作乐,即王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大规模进行自周武王时开始的分封制。

清华简《系年》全文

清华简《系年》全文

清华简《系年》全文简介:清华简《系年》约作于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70年的楚肃王时代,全篇23章,共有138支竹简,概要记述了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其中第1—4章综述西周史事,第5—19章内容为春秋时期;第20—23章主体为战国早期的内容,特别是西周的覆亡、周平王东迁的历程等,许多地方足以补充和纠正传世史籍的记载。

正文:第一章昔周武王监观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亩,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至于厉王,厉王大虐于周,卿、李、诸正、万民弗刃(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彻(彘),龙(共)伯和立。

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龏(共)伯和归于宋〈宗〉。

宣王是始弃帝籍田,立卅又九年,戎乃大败周师于千亩。

第二章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

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

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

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

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

武公即世,庄公即位,庄公即世,昭公即位。

其大夫高之渠弥杀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寿。

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杀子眉寿,车轘高之渠弥,改立厉公,郑以始正。

楚文王以启于汉阳。

第三章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

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彔子耿。

成王屎(践)伐商邑,杀彔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危(卫)。

周室既卑,平王东迁,止于成周,秦仲焉东居周地,以守周之坟墓,秦以始大。

第四章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

卫人自康丘迁于淇卫。

周惠王立十又七年,赤翟王峁虎起师伐卫,大败卫师於睘,幽侯灭焉。

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谜

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谜

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谜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谜撰文/李学勤清华简是指2008年秋天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由于媒体屡有报道,想来大家不会觉得陌生.清华简连同其残断的在内,一共约有两千五百枚,经过缀合排比,集成六十多篇,主要是经,史一类典籍,十分珍贵重要.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着的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在2010年年底问世,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大反响.2011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辑也出版了,相关讨论正在学者间展开.与报告第一辑包括竹简《尹至》,《尹诰》等九篇不同,第二辑只发表竹简一篇,题为《系年》.《系年》的篇幅很长,由一百三十八支简组成,原有简序编号,保存相当良好,只在个别地方有一点缺损.这是前所未见的一种断代性质的史书,分作二十三章,概述了从周初武王伐纣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大事.书的作者可能是楚国人,成书的年代估计为楚肃王时(前380——前370),也就是说比西晋时发现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还更早一些.《系年》的出现,对于古代文献和历史的研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书里面的记载,许多地方能够印证,补充或者纠正传世古书,特别是解决学术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这些当然需要对《系年》做持久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在这里我只想举一个例子,聊供读者参考.周初分封诸侯,成立所谓”封建”的国家制度,奠定周朝几百年的根基,是古史上的大事.《系年》第四章说: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卫叔封于庚丘,以侯殷之馀民.卫人自庚丘迁于淇卫.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谜f13讲的是成王和周公在敉平三监叛乱之后,把反周的所谓殷顽民迁到在今洛阳的东都成周,同时吸取夏,商两朝覆亡的教训,将王室亲属分封为诸侯国,作为王朝的屏障,而首先建立的便是卫国.卫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叔封,他是武王,周公的弟弟,成王的叔父.《系年》的记载,正好与《左传》定公四年祝佗所说互相对照.祝佗是卫国的大夫,字子鱼,《论语?雍也》把他的名字写作”祝鸵”.在《左传》里,祝佗追述了周初分封鲁,卫,晋三国的经过,下面只摘录涉及卫国的部分: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铸氏,樊氏,饥氏,终葵氏,……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祝佗是春秋晚期卫国大臣,他回忆卫国的初封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同《系年》相对照,只要了解康叔就是叔封,殷民七族就是殷之馀民,两者的一致是很清楚的.祝佗提到的分封卫国时的诰命《康诰》,并没有像封鲁的《伯禽》,封晋的《唐诰》那样早已佚失,却作为《尚书》这部经籍的一篇,经过历史的长河保存至今.有些经学家译读这篇《康诰》,提出种种诘难,竟成为千年不决的谜团,争论不休.原来,《康诰》篇文的开头是: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事)于周.周公成勤,乃洪大诰治.紧接着是诰命本文:王若日:”孟侯,朕其弟,小子封,……”纪时的”惟三月哉生魄”,据《尚书?召诰》,《洛诰》知道是在成王七年,开始营造成周洛邑之时.当时各地方国都来会集,为这一大事服役,所说”播民”正是被14l文史知识201203迁的殷民.因为成王那个时候还没有亲政,实际是由周公代行诰命.”洪大诰治”的”洪”字,郑玄EPS)II为”代”(这不一定准确,但情事应当如此).诰命的具体时间,未必就在”三月哉生魄”,可能是在稍后的一段期间内.这些都与《左传》相合,所以《书序》说:”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遗民封康叔,作《康诰》.”对于这一点,从汉到唐,学者并无异说.宋代学者兴起疑经改经的风气,对《康诰》称叔封为”朕其弟”一点提出质疑,认为是武王时书.这个看法始于胡宏(五峰),受到一些着作的支持.苏轼的《东坡书传》还认为《康诰》篇首从”惟三月哉生魄”到”乃洪大诰治”四十八字是《洛诰》的脱简,误错到《康诰》.朱子也是赞成这一类意见的,从而他的学生蔡沈的《书经集传》对之予以强调,主张将《康诰》移到武王时的《金滕》之前.蔡沈《集传》后来被列于科举功令,这种看法(或与之类似的观点)竟成为主流.现代研究《尚书》的学者也有不少人采用,如屈万里先生的《尚书集释》可为代表.屈万里先生说:”诸家以本篇为武王告康叔之书,良是,惟仍以为康叔封于卫时之诰辞,则非.盖康叔封于卫在武庚之乱平后,其时武王己殁也.今既知康叔初封于康,后徙封于卫,则封于康时自当在武庚之乱以前,亦即当武王之世.”至于康在什么地方,屈书引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之说,以为即《说文》的邡,在今河南颍川I.《系年》的记载,把这些疑难都澄清了.上面已经引到,简文说”乃先建卫叔封于庚丘,以侯殷之馀民”,”庚”,”康”属古文字通假,庚丘就是康丘,也便是康侯的康.封康是”侯殷之馀民”,可见康即在殷的故土境内.大家知道,殷商故土分为邶,廊,卫,康一定是在卫,所以叔封也称为”卫叔封”.卫国建立以后,卫人才”自庚(康)丘迁于淇卫”,淇卫自然就是淇水之滨的朝歌,又称妹或沫.至于卫国的迁都是在叔封在世之时,还是其子康伯之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至于《康诰》”王若日:孟侯,朕其弟”这句话,孔颖达《正义》己说明是周公称成王命而言,周公称叔封为弟,古人行文不十分严密,是可以理解的.总之,叔封被封为诸侯只有成王时一次,武王时”封康”一说是不符史实的.圆前文与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CEl班)0D4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项目号:1C~iX)91) 以及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清华筒的文献学,古文字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简《系年&gt;解答封卫疑谜I15。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二上学期10月份联考历史试卷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二上学期10月份联考历史试卷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二上学期10月份联考历史试卷1. 清华简《系年》育及卫国分封云:“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

”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实现了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B.起源于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C.确立周天子对地方直接管控D.带有强烈的政治和军事目的2. 汉初“三公”地位崇高,但东汉“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袁绍曾受封太尉,“(袁)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

这反映了东汉()A.行政中枢转移B.地方豪强崛起C.君权持续削弱D.政治秩序崩坏3.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皇权专制是逐渐形成的,从汉朝到魏晋只能算是“相对专制”、唐朝也只是“有限专制”。

唐朝“有限专制”的原因之一是门下省可以()A.审议封驳朝廷政令B.总理全国的行政事务C.掌握最高监察权力D.参预政务并草拟意见4. 透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融合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华夏文明与草原文明之间的互动。

以下对应不正确的是()A.汉—匈奴B.唐—南诏C.宋—契丹D.明—蒙古5. 两汉儒家学者论证刑德关系,为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大明律》编成时,明太祖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据此可知,中华法系强调()A.礼法结合B.伦理教化C.律例合编D.维系秩序6.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西夏基本模仿北宋制度,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A.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B.已经被中原文明所完全同化C.交往交流交融并未中断D.维持了较为持久的和平局面7. 首批留美幼童黄暄桂于1874.年赴美时曾题诗:“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

鳌鱼涌出千层浪,丹桂开时万里香。

三监之乱的简介

三监之乱的简介

三监之乱的简介三监之乱是西周初期商王畿地区的三位统治者叛乱的事件,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三监之乱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三监之乱的简介分析中文名称:三监之乱参战部队:“三监”;周朝战争结果:三监失败,周朝大胜时间:约公元前1045年地点:黄河流域人物:周公武庚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的详情人取得了政权后,并没有完全消灭殷商国家,而是根据当时人们“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

周武王让纣的儿子武庚仍继承殷王位,统治殷商故地。

武王又安排自己的哥哥管叔、弟弟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的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周人立国未稳,强敌环视,武王为国事忧虑,常常夜不能寐。

他说:“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于今。

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克商后的第二年,武王有疾,死去。

成王即位,年幼,由周公代行王事。

武王的弟弟中管叔最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他最有资格摄政,因此武王的遗命被他认为是遭到了周公的篡改,加之周公制定的礼制严格限制诸侯势力,引起了武王群弟的不满和猜忌。

《尚书·金縢》载:“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在这种情况下,管、蔡与武庚联合作乱。

武庚早有复国的野心,这时不仅联合“三监”,而且又和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串通,叛乱反周,局势十分严重。

管、蔡以及武庚与东夷地区的叛乱,严重地威胁了周王朝的安全。

周公团结召公奭,采取果断措施,亲率大军东征。

东征对巩固西周王朝、扩大周的辖地起了重要作用。

《尚书·金縢》记载:“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周公首先镇压“三监”,制止了流言,杀了管叔放逐了蔡叔;还诛杀了武庚,以纣王庶兄微子继承殷祀,在宋(今河南商丘)建国,史称宋国。

武庚覆灭后,周公继续东征,经过三年艰苦斗争这场动乱才告平定。

东征范围似较广阔,穷追猛打,声势达于江南。

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武王取得政权建立周朝之后,并没有完全消灭殷商国家,而是根据当时人们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

武王让纣王的儿子武庚仍继承殷王位,统治殷商故地。

又把殷商故地一分为三,分别由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周人立国未稳,强敌环视,武王为国事忧虑,夜不能寐,克商后第二年便病死。

成王即位,年幼,由周公代行王事。

武王弟弟中管叔最长,按惯例应该他更有资格摄政,因此他怀疑武王的遗命被周公篡改,加之周公制定的礼制严格限制了诸侯势力,引起了武王群弟的不满和猜忌。

纣王之子武庚早有复国野心,借此机会,他策反了管叔、蔡叔,在外散布流言说周公想篡位,又联合殷商旧地东夷等方国叛乱反周,局势十分严重。

此时国内的周成王和召公、姜太公等人也对周公产生了怀疑。

内忧外患之下,周公首先找到了召公和姜太公,向他们表明了自己对周朝的忠心,获得他们信任,稳定了国内的局势,随后亲率大军东征,镇压三监,杀管叔、放逐蔡叔,诛杀武庚,以纣王兄弟微子启继承殷祀,在宋建国,史称宋国。

武庚覆灭后,周公继续东征,经过三年才终于平定这场动乱。

在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

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以上就是周朝建国初期的三监之乱始末,人们无不指责管叔、蔡叔、霍叔的无情无义,对周公旦有口皆碑,周公因此也成为仁义礼智信的楷模,传颂千古。

但探究三监之乱其根源,周公旦实则难辞其咎。

先看三监之乱起因,史记曰:“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叛周。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代成王摄政,原因有二,一是周初定天下,恐诸侯畔周;二是成王少,而根本原因在于成王少。

周初的“三监”与邺、鄘、卫三国及卫康叔封地问题

周初的“三监”与邺、鄘、卫三国及卫康叔封地问题

历史地理第二辑周初的“三监”与邺、鄢、卫三国及卫康叔封地问题刘起好《诗•国风》收录了周代十五国地区的诗歌,其中并列了卫廿三国。

对一般了解点古史的人来说,卫国是大家所熟知的,但很少有人知道邺、鄒两国档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说r邺、卫三国之诗相与成风”,郑玄在《毛诗谱》里则把“邺鄢卫”列为一谱,一般又把它们说成“三卫”。

究竟这三个国家的历史情况怎样,它们的关系怎样,一直是不十分清楚的。

邺卫三国之出现,是周王朝建立之初的一件大事。

周武王灭纣后,就把商王朝的直辖土地(畿内)划成称为邺、翱、卫的三个区域,一个区域仍然给商纣的儿子武庚,另两个区域则派了自己的两个弟弟管叔鲁蔡叔去镇守。

名义上三个人的职责一样,都是监管殿民,所以叫“三监匕实际上管叔、蔡叔是负有防范和钳制武庚的责任的。

可是当周武王死后,很有作为的另一个弟弟周公旦摄位液政,就出现了统治者内部的争权斗争,管叔和蔡叔竟联合武庚起兵反对自己的兄弟周公,形咸了地方政权勾结敌人反对中央政权的局面。

经过周公三年的力征经营,才把“三监彷的叛乱镇压下去。

这时吸取经验教训,史籍中右-说周公把这三部分合称为卫(这就是“三卫"一词的来源儿全都封给了和自己合作的弟弟康叔,称为盒卫康叔5康叔受封卫国之后,控制了原商王朝畿内这一大片土地,起了稳定周王朝局面的重要作用。

但是这一历史事件中有关的地理记载非常纷歧,如:原来划分的邺、鄢、卫的地境和“三监”人物都说法不一,康叔来卫之前的“康”的意义也有数说,到受封于卫后,她的封地只有卫呢还是包括抑-鄢、卫三地,说法也很纷歧,这些都成了研究周王朝初期历史有待弄清楚的问题。

现在按下列四方面进行一些考索。

一、邺、鄢S卫与三监邺、鄢、卫作为三个国名,最早就只见于《诗*国风九而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明确地记载它们建立的历史过程的,则是《汉书•地理志沢该志^魏地廿一节内说*河内(按汉河内郡为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郡治承殷朝歌夕为今淇县),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邺(颜师古注:“字或作都”)、庸(颜师古注:“字或作郦”)、卫国是也。

清华简《系年》通行释文(修订)

清华简《系年》通行释文(修订)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繫年》通行釋文【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釋文,中西書局年月第版。

】第一章: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

至于厲王,厲王大瘧于周,卿李(士)、諸正、萬民弗忍于厥心,【】乃歸厲王于彘,共伯和立。

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于宋(宗)。

宣【】王是始棄帝籍田,立卅又九年,戎乃大敗周師于千畝。

【】第二章: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

褒姒嬖于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幽王起師,回(圍)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

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

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

【】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

周亡(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

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晉人焉始啓【】于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

武公即世,莊公即位;莊公即世,昭公即位。

【】其大夫高之渠彌殺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壽。

齊襄公會諸侯于首止,殺子【】眉壽,車轘高之渠彌,改立厲公,鄭以始正(定)。

楚文王以啓于漢陽。

【】第三章: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于殷。

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宀录]子耿。

成【】王屎(纂?纘?)伐商邑,殺[宀录]子耿,飛廉東逃于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蓋之民于朱圉,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 [尸山](翰幹)。

周室既卑,平王東遷,止于成【】周,秦仲焉東居周地,以守周之墳墓,秦以始大。

【】第四章:周成王、周公既遷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設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衛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餘民。

衛人自康丘遷于淇衛。

周惠王立十【】又七年,赤翟王峁虎起師伐衛,大敗衛師於睘,幽侯滅焉。

翟遂居衛,衛人乃東涉【】河,遷于曹,焉立戴公申,公子啓方奔齊。

戴公卒,齊桓公會諸侯以城楚丘,歸(?)【】公子啓方焉,是文公。

清华简《系年》通行释文(修订)

清华简《系年》通行释文(修订)
第十章:
秦康公率師以送雍子,晉人起師,敗之于堇陰。左行蔑、隨會不敢歸,遂【54】奔秦。靈公高立六年,秦公以戰于堇陰之故,率師爲河曲之戰。【55】
第十一章:
楚穆王立八年,王會諸侯于犮(?厥?屈?)貈(貉),將以伐宋。宋右師華孫元欲勞楚師,乃行,【56】穆王使驅孟渚之麋,徙之徒稟(林)。宋公爲左盂,鄭伯爲右盂,申公叔侯知之,宋【57】公之車暮駕,用抶宋公之御。穆公即世,莊王即位,使申伯無畏聘于齊,假路【58】於宋,宋人是故殺申伯無畏,拕(奪)其玉帛。莊王率師圍宋九月,宋人焉爲成,以女子【59】與兵車百乘,以華孫元爲質。【60】
第九章:
晉襄公卒,靈公高幼,大夫聚謀曰:“君幼,未可奉承也,毋乃不能邦?”猷求強君,乃命【50】左行蔑與隨會召襄公之弟雍也于秦。襄夫人聞之,乃抱靈公以號于廷,曰:“死人何罪?【51】生人何辜?舍其君之子弗立,而召人于外,而焉將寘此子也?”大夫閔,乃皆背之曰:“我莫命招【52】之。”乃立靈公,焉葬襄公。【53】
第十八章:
晉莊平公立十又二年,楚康王立十又四年,令尹子木會趙文子武及諸侯之大夫,盟【96】于宋,曰:“爾(弭)天下之甲兵。”康王即世,孺子王即位。靈王爲令尹,令尹會趙文子及諸侯之大夫,盟于【97】虢。孺子王即世,靈王即位。靈王先起兵,會諸侯于申,執徐公,遂以伐徐,克賴、朱邡,伐吳,【98】爲南懷之行,縣陳、蔡,殺蔡靈侯。靈王見禍,景平王即位。晉莊平公即世,昭公、頃公皆【99】早世,簡公即位。景平王即世,昭王即位。許人亂,許公[力它]出奔晉,晉人羅(罹),城汝陽,居【100】許公[力它]於容城。晉與吳會(合)爲一,以伐楚,[門戈](門?)方城。遂盟諸侯於召陵,伐中山。晉師大疫【101】且飢,食人。楚昭王侵泗(伊)洛以復方城之師。晉人且有范氏與中行氏之禍,七歲不解甲。【102】諸侯同盟于鹹泉以反晉,至今齊人以不服于晉,晉公以弱。【103】

清华简《系年》1~4章解析(子居)

清华简《系年》1~4章解析(子居)
清华简《系年》记述厉王生宣王在“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句之后,整理者指出:“此指宣王为厉王之子,不是此时始生。”所言甚是。这一叙述方式说明,《系年》篇叙事并非是严格遵循时间先后顺序的,《系年》下文诸章,也多有此种情况。
整理者引《国语·周语上》:“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对应《系年》中“立卅又九年,戎乃大败周师于千亩”事,自是无异说。但整理者于此后言“据《诗·祈父》疏引孔晁云‘宣王不耕籍田,天怒民困,为戎所伐,战于近郊’,在周都附近,与《左传》桓公二年所述晋穆侯千亩之战的千亩在今山西并非一地,参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九二页(中华书局,1990年)。”此说恐有待商榷,所谓“战于近郊”,乃是指战于“郊地”,是指郊祀之地,将其理解为周都附近并不正确。《后汉书·西羌传》:“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注言见《竹书纪年》,可见此戎是据有姜侯之地,所以才名为姜氏之戎[⑦]。又由晋人败于汾隰,可知姜侯之邑邻于汾隰。
共和之事,整理者言:“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宣王即位,与《周本纪》合。”笔者在《清华简〈楚居〉解析》一文的注中也提到:“今以《楚居》内容论,若以周厉王在位三十七年而后奔彘论,则其在位时间内要安排四代楚君的更迭,已经是很紧张的事情了;若以厉王仅在位十几年即奔彘的话,则前面需扣除熊渠的几年,后面还需扣除熊勇的六年,那么其年数,基本上就可以认为完全没有可能容纳楚君四代人的更迭了。也就是说,若以《楚世家》和《楚居》所记楚君的年数论,周厉王必须是在位三十七年而后奔彘,共和也须是独立纪年,才与楚君年数相合。”现在清华简《系年》篇的内容再次证明的这一情况。
第二章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征东方之诸侯。武公即世,庄公即位,庄公即世,昭公即位。其大夫高之渠弥杀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寿。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杀子眉寿,车轘高之渠弥,改立厉公,郑以始正。楚文王以启于汉阳。

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

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

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历史论文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晁福林关于两周之际的史事,史载缺略,正如清儒崔述所言,“西周之亡,载籍缺略,其流传失实,以致沿讹踵谬者,盖亦有之”。

司马迁写《史记》时曾谓“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惜哉!惜哉!”《史记》所涉两周之际史事仅限幽王嬖爱褒姒、烽火戏诸侯、立平王“以奉周祀”数者,缺略太多,语焉不详。

李学勤主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出版后,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清华简此册集中记载从西周初年直到战国末年的纪年资料,李学勤等专家筚路蓝缕,对于这批资料进行释读和整理工作,大大便利了后来学者的研究。

根据简文内容,整理者将这批材料拟题为《系年》。

其第二章内容提供了与古本《竹书纪年》相类似的关于两周之际史事的珍贵资料。

今就相关材料依次探讨,冀求对于两周之际史事研究有所裨益。

一、“周二王并立”古本《竹书纪年》保存两周之际“二王并立”史事,内容如下: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

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

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

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侯)所杀。

以本非嫡,故称携王。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和《史记》所载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揭示了“周二王并立”的史事,而对于这一点,《史记》所载则付诸阙如。

司马迁有无可能见到“二王并立”的史载呢?分析相关情况可以断定,这种可能性不大。

在《史记·周本纪》中,司马迁有“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之语。

关于“太史伯阳”,当即《国语·周语》提到的“伯阳父”,韦昭注谓其为”周大夫”,盖以大夫之身份而为王朝史官者。

伯阳父所读的“史记”,张守节《史记正义》谓“诸国皆有史以记事,故曰‘史记’”。

关于这部“史记”,专家指出它就是“西周时代的史官们所记载下来的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司马迁是有可能见过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初的“三监”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路懿菡《系年》简文云:“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

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子耿。

成王屎伐商邑,杀子耿。

”“子耿”又作“录子圣”,其同大保簋铭文所见的“录子(圣)”相印证。

简文的出现,不但证实了“录子(圣)”即为传世文献中的王子禄父,同时亦为重新认识周初的“三监”提供了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历史资料。

(一)传世文献中的“三监”考诸传世文献,“三监”之称最早见于《诗谱·邶鄘卫谱》孔颖达正义所引《尚书大传》,“武王杀纣,立武庚,继公子禄父。

使管叔、蔡叔监禄父,禄父及三监叛。

”此处记载先言“管叔、蔡叔监禄父”,以管、蔡二叔为“监”,后却言“禄父及三监叛”,似在管、蔡二监之外尚有一监。

学者认为“这种依违两可的模糊说法,说明汉初今文家对‘三监’一词的历史内涵并无清楚的认识。

司马迁作《史记》没有采用‘三监’这个概念,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①《史记·周本纪》言:“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管蔡世家》言:“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

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卫康叔世家》则言:“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余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

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

”在司马迁的记述中,武王以管、蔡二叔“相”、“傅相”武庚以“治殷遗民”,并未言及管、蔡之外还有他人,更未出现“三监”之称,也未以“三监叛”来概括武庚与管、蔡二叔共同发动的叛乱。

成书时间早于《史记》的《逸周书·作雒》言:“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殷祀。

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

”较之《史记》,《作雒》以管、蔡、霍三叔“俾监殷臣”,但仍未以“三监”指称三叔,而且言“辟三叔,王子禄父北奔,管叔经而卒,乃囚蔡叔于郭淩”,并未提及霍叔的下场。

“管蔡之乱”见于《左传·昭公元年》、《国语·楚语上》、《孟子》等先秦文献,①杜勇:《<尚书>周初八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而关于“霍叔”的记载,却仅见于《商君书·刑赏》,“昔者周公旦杀管叔,流霍叔,曰犯禁者也。

”可见《史记》、《淮南子》等西汉文献多言管、蔡、武庚共同叛周,不言霍叔之事,是有其史料依据的。

而且各文献皆未出现“三监”之称,也未将管、蔡、武庚三人视为“三监”。

如学者所言,西汉时期对于“三监”历史内涵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管叔、蔡叔、武庚三人也未以“三监”称之。

东汉班固在其所著《汉书·地理志》中正式以武庚、管叔、蔡叔为“三监”: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庸、卫国是也。

邶,以封纣子武庚;庸,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

故《书序》曰:‘武王崩,三监叛。

’周公诛之,尽以其地封弟康叔,号曰孟侯,以夹辅周室;迁邶、庸之民于洛邑,故邶、庸、卫三国之诗相与同风。

班固依据《书序》,以武庚、管叔、蔡叔为“三监”,并且认为周人克商后以“三监”三分原商畿为邶、鄘、卫三国,具体的则是封武庚于邶,封管叔于鄘,封蔡叔于卫。

周公平乱后,并三国之地为康叔所封之“卫”,因此“邶、鄘、卫三国之诗相与同风”。

班固以武庚为“三监”之一,同管、蔡二叔一样具有监管殷民之权。

而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诗谱·邶鄘卫谱》中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邶、鄘、卫者,商纣畿内方千里之地。

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大行之东。

北逾衡漳,东及兖州桑土之野。

周武王伐纣,以其京师封纣子武庚为殷后。

庶殷顽民,被纣化日久,未可以建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

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

·三监导武庚叛。

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复伐三监。

更于此三国建诸侯,以殷余民封康叔于卫,使为之长。

后世子孙稍并二国,混而名之。

七世至顷侯,当周夷王时,卫国政衰,变风始作。

故作者各有所伤,从其国本而异之,为《邶》、《鄘》、《卫》之诗焉。

郑玄以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而且认为邶、鄘、卫为商纣畿内之地,“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大行之东。

北逾衡漳,东及兖州桑土之野”,武王克商后封武庚于京师以为殷后,而置“三监”于邶、鄘、卫三地,“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

成王平乱后,建邶、鄘、卫三国,康叔所封之“卫”为诸侯之长,其后世子孙兼并邶、鄘二国而“混而名之”。

根据郑玄的说法,邶、鄘、卫作为地名在武王克商前即已存在,武王克商后置“三监”于此,成王平乱后才建立邶、鄘、卫三诸侯国,康叔所封之“卫”最初只在“纣城”之东的范围。

同班固的“三监”之说相比,郑玄不但不以武庚为“三监”之一,而且将邶、鄘、卫建国的时间定在成王平乱之后,并且明确了邶、鄘、卫三地的具体范围。

虽然两人的“三监”之说存在诸多分歧,但两人都是以周初的“三监”之设作为《邶》、《鄘》、《卫》“相与同风”的原因。

无论是班固以武庚、管叔、蔡叔为“三监”还是郑玄以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两人的“三监”说都认为武王克商后以“三监”三分商畿,而《作雒》、《史记》等较早文献中都没有武王克商后三分商畿的记载,《左传·定公四年》、《卫康叔世家》等都有康叔封于卫的记载,而“邶”、“鄘”无论是作为诸侯国名还是地名都不见于较早的西周文献,尤其是按照郑玄所言,“邶”、“鄘”两国应与卫国一样是在成王平乱后所建,但在所有记载西周分封史事的文献中,皆不见其名。

因此班固、郑玄两人所言的周人以“三监”三分商畿之说缺乏可靠的史料支撑,并不能作为西周初年的历史事实来理解。

由于传世文献中对于“三监”的记载多为只言片语,东汉班固、郑玄又根据各自对于文献的理解,对本来在西汉时期历史内涵已模糊不清的“三监”问题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后世学者根据对“监”义的不同理解及结合《史记》、《逸周书》等文献所载,或依班说,以武庚、管叔、蔡叔为“三监”;或依郑说,以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

遂使得“三监”问题在西周史研究中一直处悬而未决,学者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系年》简文言“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录子圣”,“三监”为商人所杀,录子(武庚)不可能为“三监”之一。

而文献中明言周公“杀管叔,放蔡叔”,非为商人所杀,以此来看,管、蔡二叔亦非“三监”。

(二)“商邑兴反”与“三监”之设《系年》简文云:“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

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录子圣。

成王屎(践)伐商邑,杀录子圣。

”“商邑”之称见于传世文献,如“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诗经·商颂·殷武》)、“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尚书·牧誓》)、“辜在商邑”(《尚书·酒诰》)、“其在商邑,用协于厥邑”(《尚书·立政》)等。

而简文中的“成王屎伐商邑”同康侯簋铭文“王刺伐商邑”相印证,两者所载的应都是成王征伐录子(武庚)叛乱之史事。

再结合大保簋铭来看,录子(武庚)之乱是在“商邑”发动的,因此才会成为周人征伐的对象。

对于康侯簋铭文中的“商邑”,唐兰认为:“商邑即大邑商,指商都。

”①陈梦家根据《帝王世纪》、《汉书·地理志》、《括地志》等文献认为商纣都于朝歌,“武庚所封,亦应在此”、“此铭王所伐的商邑,当指朝歌而言”②。

武庚“俾守殷祀”之“商邑”应是商纣王都所在,而商纣时期的王都应在安阳殷墟,而非朝歌。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七)十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亦云:“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蒙者也。

”王国维在《说殷》一文中言:“殷之洹水南之殷虚,盖不待言”、“今龟甲、兽骨出土皆在此地,盖即盘庚以来殷之旧都。

”③随着殷墟遗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已认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正是商代自盘庚至帝辛8代12王所统治的商王朝的王都所在。

对于文献中以朝歌为商代晚期王都的说法,杨宽认为“牧邑即是妹或沬,也即朝歌”、“‘大邑商’的‘郊’区原有别都的建置,牧就是商代晚期的别都。

牧不仅有离宫别馆,而且驻屯有重兵,防守着南‘郊’的重要门户。

牧是商代晚期重兵驻屯之地,所以武王要克商,必须进军到牧野,展开决战。

一旦牧野的决战武王取得决定性胜利,殷的都城便没法防守,整个‘大邑商’就很快被全部占领,商朝就灭亡了。

”④从甲骨卜辞看,商人对王都的称呼有“兹邑”、“王邑”(一期)、“邑”(二期)、“大邑”(三四期)、“大邑商”(五期)。

⑤帝辛时期的商王都即以“大邑商”称之,何尊铭文亦言“唯武王既克大邑①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页。

②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页。

③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67页。

④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⑤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

商”,可见西周初年周人仍沿用这一称呼。

学者认为“大邑商”有两层含义,“其一表示的是安阳殷都,其二表示的是商的王畿,而从周武王与商纣王决战之地是在朝歌的牧野来看,在帝辛时期‘大邑商’概念包括朝歌在内。

”①作为商王畿概念的“大邑商”其包括的范围应是“北起沙丘,南到朝歌,西到太行山,东到古黄河的地区”②。

随着周人克商的成功,商王朝在“大邑商”内的统治已然解体,作为王畿概念的“大邑商”已不复存在,周人牧野决战后迅速占领安阳殷都,“商邑”应是周人对商王都的另一种称呼。

作为曾是商纣王都的“商邑”,既是商王朝的政治、宗教中心,同时亦是商王室贵族及其他商人宗族的聚居之地。

有学者根据殷墟的考古发掘,认为“殷墟实属于一种大城聚落的组织形态,殷墟这一大城聚落是由星罗棋布的小族邑聚落簇拥着王族城邑而构成的。

王族城邑是殷墟大邑商的中心,是都城的心脏。

在王族城邑周围,在30平方公里王畿范围内向心式地分布着层层族邑,这层层族邑的沟通联结,形成了似无实有的聚落屏障或类似城墙的防御功能。

”③而殷墟的居民主要由五部分组成:(1)殷王室成员及其妃嫔妻妾,官员侍从,为殷王室服务的奴仆卫士。

(2)殷王室在殷墟还有一支常备军,他们负责王宫的警卫。

(3)还直接控制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内奴隶。

(4)数量众多的手工业生产者,包括在青铜器铸造、制骨、制陶、玉石器制作等作坊中从事生产劳动的工匠。

(5)殷都居民中数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的应是广大的族众,包括各氏族的贵族首领(族尹),他们居住在宫殿区周围的各聚落内。

每一个氏族都有各自的族邑(即聚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