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建筑师的建筑_设计_民居形态演化自生机制及可控性研究_吴志宏
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详细答案版)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网络文艺异军突起,各种网络文艺形式百花齐放,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生命力,已经抢占了传统文艺市场。
B.网络文艺是指具有网络精神的文艺作品,其中包括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传统文艺作品或以数字化形式进行生产创作,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
试题预览
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几年网络文艺异军突起,网络小说、网络自制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呈现巨大的市场生命力,正抢占传统文艺市场。
然而,相对于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文艺,网络文艺还是一个新概念,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仍未给出一个权威的统一清晰的界定,更别提系统科学的研究了。有学者从广义上归纳网络文艺的内涵,认为网络文艺是指具有网络精神的文艺作品,因此只要具备一定互联网因素的文艺作品都可以称为网络文艺,其中包括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传统文艺作品;也有学者把网络文艺狭义地理解为以数字化形式进行生产创作,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于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关联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旨在强调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都为文艺,即文艺本质论;另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的补充,旨在强调网络文艺能够传达传统文艺之外的内容,丰富文艺的表现方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完全独立于传统文艺之外,旨在强调网络文艺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语言的多媒介因素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型文艺,与传统文艺有着天然的鸿沟。这些观点尽管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仍有失偏颇。因为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之间既存在天然的有机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建筑大师隈研吾解析
建筑大师隈研吾解析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
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
——隈研吾他曾是日本现代建筑的后起之秀,却在后现代主义的道路上走得更狂更远。
他曾遭遇重大挫折,却因祸得福站上世界之巅。
正负对撞,化整为零。
他用神奇的魔法,给一个个建筑作品披上了哈利波特的隐形斗篷。
他用质朴的材料,醒每一个人对自然最原始的渴望。
用天然纯净之心,将时光细细雕琢。
他,就是隈研吾。
隈研吾(生于1956年8月8日)是在日本当代最著名建筑师之一。
他在21世纪对日本传统建筑元素的重新诠释包含了对天然材料运用、建筑的光和轻盈以及强化而非统治的建筑的创新。
他的建筑与多数日本当代作品不同,没有通过简单的手势试图淡入周围环境,而是试图采用传统元素让建筑仍然联系到其所在的地域中。
这些传统元素与高科技的混合在日本和世界各地都被证明是流行的,甚至在他他最近在中国和西方的作品中。
隈研吾出生于横滨,于1979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在当地工作几年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研究,直到1986年他的第一次实践”空间设计工作室“,之后的1987年他又成立了工作至今的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并且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他早期的作品充满了后现代趋向,但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和上世纪90年代“失去的十年”中环境无法支持这样奢侈的建筑。
与他的许多同行出国深造的选择不同,隈研吾借机寻找与小规模较小的工匠的联合,这重振了他的风格,关注点从大图景变化为小元素的重复使用。
这也是让他注重重塑天然材料的机会。
传统的日式建筑非常关注节奏和轻盈感,但在现代建筑中采用天然材料达到这个高度则会限制你的材料搭配。
因此,隈研吾开始采用如石头一般的材料,将它们当做轻盈的木材或玻璃,将材料切成薄片并作为粒子来利用。
他的那须石头博物馆(2000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当地的石头打造了柔软多孔的墙,让光在其中穿梭。
隈研吾的其他著名建筑包括长崎县立美术馆(2005年),浅草文化旅游中心(2012)以及中国的长城公社(2002年)。
传统民居人居环境营造中的“自然智慧”初探
传统民居从原始社会的穴居、巢居发展而来,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其中还蕴含着古人关于人居环境营造的朴素的“自然智慧”思想。
传统民居是一种民间建筑艺术,其对气候的适应性、对当地自然条件的利用、对环境的保护等,充分展现出了建筑艺术的魅力。
传统民居人居环境营造中的“自然智慧”,对我国居住建筑的生态设计和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人居环境概念的提出“人居环境”这一概念是由“二战”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提出的。
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人居环境是把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将生态学、环境学结合起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
人居环境偏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多角度、全方位、概括、整合地加以研究,领会并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理想的聚居环境。
二、从人居环境的视角看传统民居传统民居建筑中蕴含着丰富且朴素的原生态思想,“天人合一、物我统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反映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建筑应该适应当地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以及气候特征,传统民居聚落的选址、布局、建筑设计、营建都追求和谐,强调人与物的同构,从物质的层面到精神的层面,把“外适内和”当作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最高境界。
三、“自然智慧”的体现古代人居环境是农耕时代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古代民居营造过程中,经过多年的融合而自觉融入人们观念的处理自然环境的手法与技巧,充分体现了古人建筑营造的“自然智慧”。
1.巧借自然之势,构建聚落格局中国自然地貌丰富、奇特,人们合理利用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创造出特有的聚居格局。
这些聚居格局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逐渐与生态大环境协调共生。
有些聚落依山势而建,采用自由式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形成高低错落、与自然山势协调的聚落景观,与地形完美结合;还有一些聚落傍水而建,整体呈带状发展,多采用水巷、陆巷交错式布局,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聚落形式。
基于建筑类型学的传统民居自组织演化研究―以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传统民居为例
遗产研究327摘要:文章以黔东南清水江传统民居为例,以建筑类型学为研究方法,居民自组织灵活利用的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传统民居本特征为基本原型,通过类型学单元提取、单元组织进行统计、对比、归纳,统计出传统民居自组织演化中的普遍趋势,为传统民居研究提供理性依据。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Qingshuijiang traditional residences in southeast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using architectural typology as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s which are self-organized and activated by residen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s as the basic prototype, the general trend of self-organization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s is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by extracting unit organization of typology units, which provides a ration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s.关键词:传统民居;类型单元;类型组织;建筑类型学Keywords: traditional residence; type of unit; organization type; architectural typology引言传统民居通过对自然与环境不同的适应而产生不同的形态,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发展较为缓慢且稳定。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名单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名单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筑行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领域里,一批才华横溢、具有独特设计理念和创造力的建筑师涌现出来。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和风格,为中国城市的变迁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面是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名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伟大的建筑师们。
1. 王澍: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学院富阳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
他注重结合自然与环境,致力于打造独特且有机的建筑形式。
2. 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设计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建筑学的鼻祖”。
他主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代表作品有北京门头沟万佛禅寺、上海胜利门等。
3. 邵国理:他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在将西方建筑理念引入中国的同时,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作品有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等。
4. 褚冠军:以简约的设计语言和对空间的独特驾驭能力而闻名,代表作品有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广州大剧院等。
5. 毛岳群:他是中国最具实验性的建筑师之一,善于将当代艺术融入建筑设计,代表作品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宁波博物馆等。
6. 周德华: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同时在设计中体现出对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代表作品有广州塔、深圳华为研发中心等。
7. 孟凡利:他以精湛的空间创造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著名,代表作品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北京O-Tower等。
8. 余德耕:他注重建筑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以创新的设计语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代表作品有北京电视塔、北京建国门广场等。
9. 欧阳山:以独特的设计思路和对空间的精准把控而闻名,代表作品有广州比华利大厦、哈尔滨市音乐厅等。
10. 朱锋:他以对城市设计的独到见解和对建筑形态的创新演绎而受到广泛赞誉,代表作品有北京首都机场商务区、上海中环国际广场等。
除了以上列举的建筑师外,当代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建筑师,如李兴钢、张纪中、阿尔托、冯·裴析德等等。
《隈研吾竹屋》
将环境特征运用于建筑 透明性:他所创造的是脱离视觉效果和象征意义的建筑, 及”透明的建筑“。透明的建筑师与其周围空间相互统一 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形成环境与建筑,人的对话。
精品课件
闲寂:闲适,空寂 素简:和谐的极致的表现,一 旦超出一点就会变成装饰 空:即是虚空,那种简洁性既 不是探索造型科学性的成果, 亦不是偶然的产物,用空的容 器来引人的注意,并以此作为 凝聚力
茶室处于一个有玻璃顶的三合水院的中心。通过石板桥联 系了餐厅和走廊。由六个连续界面由竹子包裹,形成一个封闭 的,均匀的空间茶室的位置也是敏感的所在,处于内和外之间, 介于看与被看之间,环境因素被引入到建筑的内部。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虽然竹屋里的家具与设备足够现代, 但是无论从哪一处细节都能感受到一缕淡淡的禅意。 比如屋内的石板桥、非常日式风格的盆栽甚至是卧室里散放的蒲团。
精品课件精品课件耐 Nhomakorabea性:春天竹笋长出来之前糖分最高,这时砍伐容易腐烂,相反入秋后 竹子 糖分含量会降低,这时最适做建材。
热处理:再进行热处理,一是热水煮,又叫“去油法”,二是用火烤,再一次用 桐油浸泡,浸泡后成茶色
不会沁水更经久耐用,六厘米左右直径的竹子,以十二厘米间距排列。
精品课件
外立面由巨大落地玻璃和纤纤细竹构成,日出日落,日光从 不同的角度入射室内,经过竹林与玻璃的几次反射,将日光表 现成“万丈光芒”。春夏秋冬,太阳入射角不同,加上雪景、 冰景的变化,四季又形成不同的光影景观。
精品课件
`
自然的建筑--竹屋
隈研吾 负建筑 建筑=钢筋混凝土+贴面材
向自然让步的建筑
隈研吾(Kengo Kuma)
国籍:日本 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 作品:那须石头博物馆、长城脚下公社——竹屋、“水/玻璃” 、三里屯 SOHO 、Z58
创作有地区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住宅建筑
创作有地区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住宅建筑
王志锋
【期刊名称】《住宅科技》
【年(卷),期】2002(000)011
【摘要】通过工程实例,阐述了在屋面、立面、山墙、单元入口、色彩、细部处理等住宅建筑设计,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的住宅小区与居住建筑.【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王志锋
【作者单位】常州市民用建筑设计院,21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
【相关文献】
1.浅谈舞蹈创作中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体现——以舞蹈《珠峰绝恋》的创作为例[J], 侯志军
2.努力创作更多反映民族和时代精神的作品——访十七大代表、文化馆美术创作员苏梅 [J], 杨艳丽
3.在现实主义中熔铸时代精神
——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方位与价值探讨 [J], 李中诚
4.努力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 [J], 韩惠琴
5.努力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 [J], 韩惠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整版)城市规划相关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市规划相关名词解释1吴良镛先生提出的“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人居环境科学是这样释义的:“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以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其涉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的结合。
”一法得道变法万千——谈“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开宗明义,首先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非如传统建筑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一个侧面,在论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缘起后,设计出一个基本研究框架和学科体系,并就其中部分与整体的区别与联系作了详细论述,展开了在以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指导下的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和五大层次(建筑、社区、城市、区域、全球)的系统性研究。
提出运用系统思想和复杂性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建构、设计实践与教育改革,目的在于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范式转变,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与趋势1、从简单还原性为主的类型研究到进一步探索复杂性,关注系统性以往在线性思维的模式下,追求片面简化,孤立地强调问题的因果还原性,只注重单一领域内人居环境目的与需求的分析,忽视了整个设计目标系统中相关因素的时空与人的变量,往往造成决策失误。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发展了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我们将被迫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将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
”①同样,这也是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唯一出路。
2、从侧重物质形式,到关注生命、智能和生态环境在人居环境几千年的探索历程中,我们曾走过许多弯路,然而如今我们发现:人居环境研究的核心是人②,探索对象的全部意义在于其与人的关系,由此设计发明了许多一定条件下满足人类聚居需求的方法,进而凝结成一个个具体的物质形式;各种时代的风格样式,只是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时空的变化,人居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其物质形式将不可穷尽,我们要抓住的根本是:关注生命,进而将视野扩展至包括物质领域到非物质领域的更多层面,用现代化的科技创造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适宜的聚居环境。
乡土建筑研究范式的再定位:从特色导向到问题导向
乡土建筑研究范式的再定位:从特色导向到问题导向
吴志宏
【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年(卷),期】2014(029)003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乡土建筑研究中以"特色为导向"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认为它是近代中国文化认同的危机而形成的"中国特色"建筑话语的延续。
在当下现代文化转型基本完成的语境下,"特色导向"的研究范式不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乡土建筑研究应该回归乡土,研究乡土中现实的条件和问题,即所谓"问题导向"的
研究范式。
乡土研究应该更加关注那些日常的、大量性的、"无特色"的普通当代民居,注重对其形态生成机制和演化规律的研究。
最后为乡土建筑研究提出一些新
的研究可能。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吴志宏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十九大报告的鲜明特色: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有机统一
2.十九大报告的鲜明特色: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有机统一
3.乡土建筑研究范式的再定位:从特色导向到
问题导向4."问题导向+案例佐证"型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为例5.成人教育学科新范式的构建理路——兼论问题导向研究范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居环境概论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主讲人:杨淑梅
教材分析
参考教材:《人居环境科学 导论》,吴良镛主编,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教学目标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 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 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某个侧 面。本课及本书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可 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该书是编者基于多年的理论思考及建设实践而著。内容 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人居环 境科学的由来、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 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 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 介绍”,是吴院士指导研究生章肖明等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 斯人类聚居学思想研究的综述。
园林植物与生态景观
谢谢!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方法
(一)、章节讲述 (二)、视频欣赏
第一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一、 园林植物与生态景观 1.1 相关概念 1.2 环境条件对园林植物景观的影响 1.3 园林植物群落景观
二、植物景观设计程序与步骤(* *)
2.1现状调查与分析 2.2功能分区 3.3植物种植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
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 绍
第7章人类聚居学概说 7.1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7.2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聚居 7.3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 第8章人类聚居基本事实分析 8.1静态分析 8.2动态分析 8.3聚居病理学研究 第9章人类聚居学理论研究 9.1聚居的基本原理 9.2人类需要与聚居的评价标准研究 9.3聚居的结构与形态 9.4动态城市预测研究 9.5未来城市预测研究 9.6在生态学上的探索 第10章人类聚居建设行动的研究与建议 10.1“安托邦”的设想 10.2建设人类聚居的工作步骤 第11章道氏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实践 11.1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活动 11.2人类聚居学思想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建筑师获准以个人身份设计农民住房
建筑师获准以个人身份设计农民住房
佚名
【期刊名称】《城市住宅》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近日,国家建设部在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民住房建设技术服务和管理的通知》中宣布: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具有工程建设执业资格的人员可以以个人身份从事农民住房设计。
【总页数】1页(P1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9
【相关文献】
1.建筑师个人身份的表达--从雕塑的视角看建筑创作 [J], 李勇
2.建筑师的咖啡杯——从建筑师的非建筑设计实践看设计思维 [J], 殷子渊
3.酒店设计,是基于整个城市信息之上的生活方式设计——访AAI国际建筑师事务所总建筑师、副总裁蔡楚曦 [J],
4.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设计趋势简析--以FA青年建筑师奖入围建筑师及作品为例[J], 范文兵
5.注册建筑师可以个人身份设计农民住房 [J], 蔡雪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岭南民居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岭南民居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李宗倍9月24日,由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 委员会主办,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承办的“岭南民居学术研讨会”在G D A D 总部三 楼大会议室顺利举行。
院总工程师罗赤宇代表 省院致开幕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国民居建筑设计大师陆琦教授、华南理工大 学建筑学院潘莹教授、岭南建筑设计研宄所所 长黄燕鹏等作为主讲人发表演讲,广东省建筑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陈朝阳、副总建筑 师麦华和罗若铭、陈万里建筑师事务所董事长 陈万里、广东华南建筑设计研宄院有限公司副 院长姚敏丽等现场参与讨论,省院各专业人员、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研宄设计团队等齐聚 一堂,共同探讨岭南民居的研宄及发展之路。
罗赤宇总工程师对陆琦教授及各位嘉宾 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岭南民居的概况和 历史做了总体介绍。
会议正式开始,潘莹教授 对民居学术委员会的历史发展和入会流程进 行详细的说明和介绍,鼓励各单位设计师们积 极加入协会,与众多从事民居研究的同仁们团 结一起,提升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水平。
接着,华南理工大学民居建筑研宄所所长陆琦作学术报告陈朝阳发言黄燕鹏作学术报告孔超明作学术报告会场对话交流会陆琦教授结合多年积淀,作了“广东古驿道沿线村落民居特色”为主题的学术演讲,通过对南粤古驿道沿线村落形态、民居特点、建筑风貌及构件特征等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驿道线性融汇发展下岭南民居的演变和规律,展现独特的岭南传统聚落景观。
陆琦教授曾担任我院副总建筑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居的研究,关注古建保护和修复,常常带领团队参与南粤古驿道、三师下乡等志愿活动。
此次回来也给我 们分享了华工民居所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大家 都受益匪浅。
演讲中,陆教授还给我们讲解了 潮汕和客家地区的民居山墙形式,共包括有 金、木、水、火、土五种山墙,不同形式山墙有着 不同的意义,民居中,一般不用火式,这主要与授牌仪式民居“厌火”有关,火式山墙一般用于祠堂家庙,有宗族或家族旺盛之意。
一 建筑学视野下的“自我建造”
一建筑学视野下的“自我建造”1乡土建筑研究的启示1964年,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的主题展览并出版了同名著作,这一已为我们所熟悉的事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其实,该书真正的价值并非在于向人们展示了散见于全球各地民间乡土建筑的魅力,而在于它指出了“乡土建筑”是一个长期被建筑学“正史及主流”研究所忽略的领域,并由此向建筑学提出了尖锐的问题。
该书的副标题是“非谱系建筑之简介”(Non-pedigree Architecture),明确提出了这些乡土的(vernacular)、无名的(anonymous)、自发的(spontaneous)、土著的(indigenous)、乡野的(rural)、并非带有“高贵”血统的民间建筑的价值所在。
在书中,鲁道夫斯基博士认为:来自于无名工匠建造上的哲理和智慧,超越了经济和美学范畴,无论从地域性或世界性的意义来看,它们都涉及如何生活、如何尊重他人生活以及如何与邻人和平相处等非常艰难且日益复杂的问题[1]。
同时,鲁氏也感叹到:“那些无名的工匠们,不只深深体会到限制社会增长的必要性,而且也领悟到建筑本身的极限。
他们很少为了追求利润和增长而置大家的幸福于不顾。
”[1]在鲁氏之后,研究乡土建筑的理论和成果为数不少。
其中可以发现:将“乡土建筑的自我建造”在价值观与方法论层面上提升至与正统建筑学进行抵抗地位的理论研究及创作实践已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走向。
A.拉普卜特(Amos Rapopport)的《住屋形式与文化》(House Form and Culture)一书在建筑界几乎人人皆知。
然而,人们多纠缠于其中的“决定住屋形式”是何种因素这样的内容上,却不大关注书中更有价值的有关乡土建筑建造模式方面的研究。
拉普卜特认为建筑可以分为“壮丽设计传统的”和“民间传统的”两大类。
自泥土和废弃物中来——环保建筑的新选择
文图 / 王治钧 审核 / 吴旭阳(清华大学)回归脚下,回归大地想要建一座房子,最理想的材料就在离选址5000泥土。
丹尼尔希望让建筑回归自然、与环境和谐共存,认为使用当地的自泥土和废弃物中来—环保建筑VALUABLE SCIENCE科学有料▶ 建筑师维努·丹尼尔▶ 压制而成的泥砖▶ 使用泥砖建成的环保建筑▶ 环绕树木的建筑结构43中保存近30年后,依然可以承受相当大的重量。
丹尼尔成了一名“泥瓦匠”——在施工现场教授当地工人处理泥浆的技术,用浇土或夯土的方式建造地基,用泥砖建起墙体和屋顶。
他非常注重材料和现场环境的联系,运用非常传统的方式——工人使用树枝和线在现场进行人工测量——堆砌自然、蜿蜒的曲线,而不是通过计算机或机械的方式计算。
他使用木质百叶窗代替金属网格,改变建筑结构,让房屋“环抱”树木,而不是清理它们——树木成了房屋的一部分,不仅可以用树冠庇护房屋,还能为其内部降温(印度主要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雨、旱两季分明)。
他建造的建筑不仅坚固,还经济实惠,远低于预算。
“摇身一变”的废弃物丹尼尔不仅使用当地的泥土和碎石,还将废弃物纳入建筑材料中,他也因此被称作“废品工程师”。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美术编辑 / 周游)一个小小的轮胎堆放场每年能堆积几十万只废弃的轮胎,这些轮胎或被用来铺路、或被用来提炼燃油。
现在,丹尼尔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他将这些废弃轮胎粉碎,加入泥土和部分水泥,砌成坚硬的墙体。
此外,他还使用废弃塑料瓶、钢筋混凝土和泥土建造圆形的梁柱,使用废弃管道打造枝形吊灯,将废弃的电表箱用于外墙,用废弃的洗衣机转轮和腐烂的木头打造栅栏。
丹尼尔不断尝试将废弃物利用起来,为建筑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现在,在世界各地,许多建筑师都在尝试这种环保的新选择,让废弃物焕发新机。
由于废弃物有造成污染等潜在风险,它们通常只被用于户外或离人活动区较远的建筑区。
并且,在使用前,当地环保等部门会对它们进行核准,确保其使用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谢志勇
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论文09建筑学2班谢志勇学号0913112030地域文化的失落与危机——以人居环境学为指导,讨论城镇建设中建筑地域文化的缺失与保护问题摘要:近年来国内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在涌现出大批作品的同时,地域文化的保护问题也日渐成为争论的焦点。
本文以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为指导,援引国内多个改造案例,探讨城镇建设中地域文化的缺失与保护问题,同时归纳在规划、建筑、景观等方面保护地域文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现代化、地域文化、有机更新、人居环境学早在1982年,吴良镛先生、林志群先生、周干峙先生就提出城乡建设的人口问题、住房问题、市政设施问题、土地问题、污染问题等五大问题。
三十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仍然是当今城乡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然而,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已悄然出现。
在快速城市化的情况下,现代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变得十分复杂和尖锐。
由于中国建筑设计市场的兴盛,国外许多建筑设计事务所纷纷来中国“抢滩”,甚至把中国作为“国外建筑师的试验场”。
①在西方往往只会在杂志、展览会上出现的畸形建筑,现在在北京及少数大城市已经真正建起来了。
吴良镛先生就曾说:“如果东倒西歪、歪七斜八也算是一种美,那么震后的汶川不成了美的源泉?”文脉主义认为:“一座城市的发展,其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建筑必须适应它,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我们在感慨设计之天马行空的同时,也要试想一下,这些动辄十几亿元,几十亿元的畸形建筑,它与城市文脉契合点在哪里?它如何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它体现了哪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②在城镇建设中,地域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不容轻视和忽视。
地域文化生态的保护、营造甚至比自然生态更难,也更有意义。
但随着社会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城市忽视了地域文化的保护,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的拆毁重建。
二十世纪前期的城市改造受“形体决定”思想影响,以柯布西耶为首提出“现代城市”理论,即对老城区进行大规模的整体拆迁改造。
尊重自然与传统的艺术家聚落——福州贵谷名人堂设计分析
尊重自然与传统的艺术家聚落——福州贵谷名人堂设计分析吴志刚;黄晓忠;林志森【摘要】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贵谷名人堂项目位于福建省会城市福州,区位优势明显,旨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海峡西岸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核心区.设计过程中基于对自然和人文的思考,满足艺术园区功能要求,提升艺术家聚落空间品质,力求体现当代艺术审美需求.该项目在解读艺术家聚落的文化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尊重场地的山水自然环境,延续周边仁山村的传统聚落形态,从空间层次、景观营造和建筑形态等方面进行艺术产业园区的设计,营造出当代艺术家聚落的场所精神,使之成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的艺术村.【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6(034)012【总页数】4页(P164-167)【关键词】聚落形态;空间层次;巷道尺度;场所精神;景观布局【作者】吴志刚;黄晓忠;林志森【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福州市建筑设计院;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3781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278122)·福州连江贵安以其区位和自然生态优势,吸引了产业资本的涌入,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城郊型乡村发展的典型代表。
中国·贵谷拟在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占地1100余亩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通过福州绕城高速直达福州与连江主城区,并直通沈海高速,连接福建3小时经济圈,交通便捷(图1)。
地块西临仁山,东临潘渡溪,山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该项目是福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福建首个文化产业综合体,主要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非物质文化体验园区、原创动漫产业园和一个大型动漫主题乐园组成。
名人堂项目是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3号地块,东临仁山村,西临泄洪渠,南至园区规划道路A路(图2)。
项目旨在打造50座300~1000m2的大师级独栋艺术院落,规划引入绘画、雕刻、古董、戏剧、摄影、创意等艺术家工作室,打造海峡首个艺术家创意部落,形成一个具有地区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核心区。
世界建筑大师作品赏析
的阅读与旅行。 1941年 9月13日生于日本大阪 1962-69年 自学建筑,并在美国、欧洲和非洲游学 1969年 在大阪建立安藤忠雄建筑家协会
1979年 获日本建筑院的年度大奖〈住吉街屋〉绘制了大 量的速写草图。可以说,成功归因于他广泛多方面的阅读 与旅行。
文主义在冷冰冰地向人挑衅
2 空间
安藤所追求的,就是如何表现建筑的内部空间,他从不 刻意去表现外部的效果。在安 藤看来,如何把东方和西方
对空间认识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在他的作品里巧妙的表。
现出来,让它带有新意的“场”,“间”,“居”。
他象其它的日本建筑家一样,在现实和虚构之间,也可以
说在“西”和“东”之间,通过文化的内涵,寻求一种应
想在这里能够实现一块什幺样
的空间。越是狭窄的用地,对我越有创作欲望。”
“建筑必须创造这样一种场所,其精神的活力可以将人们 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
实际上安藤追求的是建筑的原型,那是一种可以在人的内 心深处留下深刻记忆的空间体验。所有的材料,构件,元 素,组合,都不过是这种体验的表现。木石如此,光和影 如此,山河水亦如此 。比如他对水的思考,无论是静态还 是动态的水,在安藤的眼里,都是建筑整体中鲜活的一部 分。
在寻求,在现实的空间内如何巧妙地创造出虚构的空间效
果。在普通看来不可实现的空间里,我在寻求它的空间生
命力。”他的这种思想也是建筑对社会的一种挑战。作为
安藤来说,他是通过建筑用地和抽象思维来实现他理想的
空间的。这一点同桢文彦相似。他还说:“每当我走在街
上,我总是对周围感兴趣,每当看到一块建筑用地,我就
传统村落民居自发性建造的可持续更新研究——以剑川沙溪地区民居建造为例
872023.08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residential houses; spontaneous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renewal; Shaxi area“自发性建造”(spontaneous building)是指为改善自身生存环境,以家庭为决策单元,不受外界特定指令控制,自主决策房屋的选址、形式、投资行为或结果,具有“存在广泛、实施开放、表现多元”的特征。
1964年,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Non-Pedigreed Architecture )使“人们自行搭建的遮蔽物”第一次得到了美学上的关注,“自发性建造”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广义的“民居”或“没有建筑师的建筑”[1]。
村落中的民居与城市统一规划建设不同,其建造方式主要由村民个人意愿决定并完成。
这些建筑在特有的规律下产生、发展,最终消亡,承载着大量成分复杂的村民生活。
国内外多年研究表明,以“旅游业”为导向的传统村落中,民居风貌传承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
因此,对沙溪地区的民居采取开发、保护、更新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沙溪村落内的民居建造也滋生了民居地域性特征衰减、组织模式混乱、人地关系缺失、自上而下设计模式失效等诸多失序问题[2]。
通过研究基于民居“自发性建造”的可持续更新,对民居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能够促进沙溪地区传统村落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助力其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1沙溪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的价值体现沙溪地区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摘要 当前,传统村落在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形成了村庄自我消解的趋势和再生重塑的诉求。
吴良镛作品分析
(3)“古城居中,一体两翼,四角山水”——江苏省苏 州市发展规划
•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中国华东地区特大城市之 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以南、太湖东岸、长江三角洲中部。
• 苏州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被誉为“中国园林之城”,素有“人间天堂”、 “东方威尼斯”、“东方水城”的美誉。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菊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 。明称局儿胡同,清乾隆时称桔儿胡同,清末作菊儿胡同。菊儿胡同整个 街坊面积8.2公顷,分属菊儿胡同、南锣鼓巷、寿比胡同三个居委会管理 。这一地带是北京旧城内比较典型的四合院住宅区,属于元大都建设中最 早建设的街坊——昭回靖恭坊的一部分,历史上这里曾是达官贵族府邸如 肃王府的所在地,至今周围还有一些人文古迹。
• 在立面上,四合院大多采用2—3层的设计,提高了原有四合院的容积率。 在保证日照的前提下,将屋顶做成坡型,一方面保留了原有四合院坡屋顶 的形制,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容积率。
• 在色彩及材质上,菊儿胡同的第一层采用了灰色的砖墙,是传统四合院的 延续,二三层则采用白墙灰瓦,用来烘托蓝天和绿树,使得光影的变化更 明显。
• 吴良镛:
•
• 吴良镛,1922年,生于江苏 南京。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 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 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 系。1948年9月,入美国匡 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 系,师从沙里宁读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1950年,美国 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 计系获硕士毕业,同年回国 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 1978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 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 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 院士(学部委员)。1995年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娄底地区传统民居生态营建智慧及其应用
娄底地区传统民居生态营建智慧及其应用彭小洪;伍国正【期刊名称】《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2(22)6【摘要】娄底地区传统民居是适应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历史产物,体现了地域居住文化特点,尤其在生态营建智慧和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时空特色明显,是地区文化的物质载体和重要的文化遗产。
以娄底地区传统民居实地调研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法和综合比较分析法,从地形地貌、气候、材料、文化四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娄底地区传统民居的生态营建智慧。
结果表明:娄底地区传统民居能够适应该地区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娄底地区传统民居在屋顶、墙体、天井、采光、遮阳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生态经验;娄底地区传统民居最大化地发挥了本土材料的优势,在建筑选材时遵循的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娄底地区优秀的区域文化影响着传统民居的发展,也造就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结合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提出地域新民居设计原则,并尝试从形的传承、色的借鉴、技术与经济适宜三个方面,探索适应地区资源环境的传统民居更新模式。
对于娄底地区传统民居生态营建智慧的研究,既是实现乡村振兴、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和传承优秀农耕文明的重要手段,从而为该地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和民居建设提供依据和借鉴。
【总页数】12页(P80-91)【作者】彭小洪;伍国正【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湖南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相关文献】1.鄂西北传统民居生态性营建技艺研究r——以南漳县板桥镇传统民居为例2.从传统民居营建到新民居标准图集编制——《传统特色小城镇住宅(丽江地区)》标准图集编制引发的思考3.从传统民居营建到新民居标准图集编制--《传统特色小城镇住宅(丽江地区)》标准图集编制引发的思考4.生态价值观视野下三江源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营建智慧研究5.西北地区传统民居营建智慧及更新研究综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4
方式进行控制的过程。 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已经证明,无论工程系统或社会系统,都有
可能使之具有自我组织的能力,即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系统发展 目标的转移,受控系统能自动地改变自身的内部结构以适应外界环 境的变化。民居正是这样一种自适应的控制系统,它的演化具有控 制系统的自适应的规律。若要使当代民居形态演变更加合理,适应 新社会环境的变化,就需要对其进行某种控制,这同样是控制论的 研究范畴。因此,引入控制论对民居形态演化的研究具有显著意义, 有利于民居研究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创新。系统控制论所研究和追 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赋予系统以自适应性,使系统在外界环境的摄 动作用和内部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受控系统能正常地、稳定 地运转。这种提高系统对特定的环境变化和内部结构变化的适应性, 统称为自适应控制理论。民居作为一个自适应的生命体,它以乡民 为主体,不断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情境的变化,形成具有 适宜性的建筑形态——这正是民居不断获得生命力的源泉。
由传统居民改造的客栈 ( 沙溪 )
当代普通自建居民
瑞士 ETH 主持的沙溪古村复兴项目 7 大理当代各类“民居”
杨丽萍双廊住宅
底层网吧 5 乡镇典型农民自建房体现的“业缘结构”( 石家庄“城中村”孙先生所建住宅 )
4 民居形态演化自组织失效的系统结构分析 对民居形态演化的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为什么传统乡土社
虽然这种市场关系与传统乡土社会中“业缘”[5] 关系有许多相似 之处,业缘关系也一直在乡土社会中存在,表现为不同聚落、民族、 文化体系在地域间交互影响的社会及空间结构,但业缘关系始终就 没有成为传统乡土社会的主导性关系。
当代这种社会空间关系的质变,一方面反映在民居形态的变化 上,包括乡土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符号和建造行为体系的变化, 形成了各种新的乡土建筑形态 ( 图 4、5)。
学术论文专刊 2015 增刊1 总第 13 期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设计”: 民居形态演化自生机制及可控性研究
SYNERGISTIC DESIGN STUDY BASED ON AUTOPOIETIC MECHANISM OF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VERNACULAR RESIDENCE
3 当代民居形态演化机制的变异 对比传统民居和当代民居形态演化的机制,可发现从传统民居
以“血缘”基础,形成“血缘 - 族缘 ( 家族 )- 文化 ( 民族 )”为基 础的人文地域关系,转变为以“市场”( 生产 - 消费 ) 为基础的跨 地域的空间关系,原先相互独立的、基于“差序格局”[4] 的社会关 系结构,转变为复杂连接关系网络的“业缘团体”社会结构,这种 社会空间上的根本变化是造成当前民居形态巨变的主要动因。
会的民居能自发形成具有鲜明地域性、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多样统一 的优美空间和建筑形态?而当代社会的乡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呢?
从系统控制的角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系统 ( 行为 ) 分析, 也可说是对民居形态逻辑或系统结构、要素关联、功能及意义的分析。
民居形态演变在深层上是其社会及文化的存在状态在物质空间 形态上的物化,当前民居形态演化的失序,一方面是当前社会文化 处于深刻的转型过程。这个结构性转型 4) 可简要概述为 :乡土社会 由原先基于伦理本位的血缘地域共同体,逐渐向基于市场关系和利 益理性的原子化社会转变,随之传统乡村文化价值也逐渐消亡,代 之以市场消费文化的影响 [7] ;乡村因其所具有的区位及资源的不同, 成为附属于城市经济地域网络上不同势位的节点,随着与外部地域 的关系重新界定,其“角色”和功能也被重新定位,形成上文所谓 的“多维中心边缘网络链接关系下的跨地域的地域结构”。乡村的 势位结构又决定了乡村不同的演化路径、命运,有的发生了基于产 业或旅游业的城市化、有的成为产业资源和人员的输出地,而有的 则完全被边缘化而衰败……民居形态演变形成的各种物质空间及出 现的各种问题,从深层上正是当前乡土社会及文化的存在状态的自 然呈现。另一方面“深刻转型”也意味着当前乡村还未形成一个有 效的自控系统,即民居形态演化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从控制论 的角度,从一个无序系统转变为一个有效的自控系统需要很好地应 对几个关键环节 :信息处理、评价和决策。下面从这 3 个关键环节 来对民居形态自控系统进行解析和重构。
针对传统乡土聚落如何形成像传统民居那样的高品质人居环境 和整体有机的空间形态,一些学者受自组织理论的影响,注重对民 居自发营造和自建体系的研究。但这些研究更多是利用自组织原理
来描述和解释乡土 ( 地区 ) 建筑的生成过程和形态特征 [1],虽然他们 试图从乡土建筑使用主体的层面来反思现代建筑学的缺陷,却较少 探讨在当代语境下建筑学如何介入乡土 ( 地区 ) 自组织机制来生成 新的乡土设计模式。
吴志宏
Wu Zhihong
摘要/ 在对民居“自生机制”和结构要素解析的基础之上,试图通过“协同设计”的方式,重塑“地方性知识-建筑原型”的乡土模式语言体系和相关权力主体的组织体 系,从而有效介入并优化当代民居系统的自生机制,通过可控的自发演化过程,形成当代民居新的“传统”。 关键词/ 民居更新;民居形态演化;自生机制;介入控制;协同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trace the fundamental genesis of contemporary vernacular residence and 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and process of its autopoietic system. By doing so, the study develops a synergistic design process by setting up a sort of multi-feedback mechanism which for one thing is to set up a local knowledge-archetype feedback loop and for another is to reconstitute a co-organization system of local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As a result, it helps find a way to renew and regenerate the autopoietic system and develop a new prototype of vernacular residence. KEY WORDS/ regeneration of vernacular residenc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mechanism of autopoiesis; cybernetics; synergistic design
2 民居形态演化的控制研究 这就需要深入民居形态生成和演化逻辑的本原,揭示 ( 传统和
当代 ) 民居“自生机制”运行的规律和问题,探索一条民居“内生” 的力量和外部介入控制相结合的民居更新模式,所谓“设计”实际 上是通过对民居形态演化系统的介入,来对民居形态演化的路径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234,51168017)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昆明,650500) 收稿日期:2014-07-08
1 世界文化遗产元阳核心保护区的村落
2 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政府统建的民居
3 勐拉传统傣族民居 (1996) 与当前的傣族民居 (2014)
另一方面,这种社会空间关系在宏观上也演化出新型跨地域的 人地关系,形成与传统完全不同的乡土地域结构 :由原先基本由地 理条件为限定的、相对自足的、等级化的乡土地域结构,转变为基 于跨区域的“空间网络”链接式的社会文化关系,即多维中心边缘 网络链接关系下的跨地域的地域结构 ( 图 6)。在这种“跨地域的地 域结构”关系之上,形成微观上更加复杂的“当代民居”类别和形 态的区域拼图。这样,即便在同一地域内的民居,因其与外部关系 的不同,也会形成“跨历史发展阶段”“跨地域类型”的民居形态 及其演化模式的同时并存的局面。伴随以上宏观变迁,传统民居“自 控系统”被打破,民居形态自生成的传统规则 [6] 及意义体系 ( 诸如 传统信仰、禁忌、习俗、仪式、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价值、审美 ) 和建造体系 ( 地方性建造知识、工匠传统、社区互助建造、建造材 料和方式 ) 被瓦解,民居形态表现出空前的失序状态,但其中也可 发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民居形态生成的新范式 :它由多维参与 建造主体 ( 民居利益攸关方 ) 及其相应建造行为所决定,其中既存 在许多矛盾,或许也正孕育着当代民居新的生成规则 ( 图 7)。
125
学术论文专刊 2015 增刊1 总第 13 期
屋顶农田 自家住宅
4 梅县传统围龙屋体现的“血缘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乡土
城市 3
2
4
5 3
6 城市
小城镇 5
1 乡土
2 乡土 城市
传统乡土地域结构 6 乡土地域结构变化
中心 城市
当代乡土地域结构
1 传统自足的乡土 2 传统层级的乡土 3 隔离自足的乡土 4 连接的乡土 5 巨变中的乡土 6 异质化的乡土
另外,受亚历山大 [2] 所倡导的社区自建模式的启发 3),一些学 者也尝试以乡土为主体发展乡村建筑学,对乡土建筑自建体系的探 索也很有意义 [3],但这种研究的前提设定或多或少认为当代建筑学 在乡村并不适用。虽然乡土社会及其知识体系与当代城市具有很大 差异,但在当今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社会,二者是否可以形成更积 极的结合却是值得研究的方向。因此,针对深刻演变中的、大量性 的当代民居,是否存在一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设计”?如何对民 居系统进行科学有效的介入控制,又能够延续类似传统民居那样“自 适应”演化过程,使它能够随着当代社会及环境变化而不断“进化”, 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民居自主更新模式?
民居在本质上是一个随社会环境条件不断流变和沉淀的过程, 当前视为典范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实际上只是民居演化某一个阶段相 对稳定的状态。而随着新的社会环境条件的改变,民居继续自然演 化的过程亦不可避免,一些民居“传统”的消亡和“混乱”的新类 型的出现也是对当前社会环境存在和条件“应答”的结果。对于亟 需保护的传统村落及民居之外的广大正在生成的民居而言,更有意 义的问题是 :民居在新社会存在和条件下如何合理的进行应答?由 于当代社会文化技术发生巨大转型,使当代民居生成和演化机制与 传统相比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民居形态演化过程不可能再像过 去那样经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演化”,通过“损有余、补不足” 的方式演化出“完美”的形态 ( 图 3),而更应该是一个由“自然演化” 逐渐过渡到“有序演化”的过程。因此,要理解当代民居形态系统 的演化规律,并对民居形态演化进行介入控制,首先就必须对其演 化机制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