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册17课

合集下载

中国史第三册第17、18课

中国史第三册第17、18课

鸡西市第四中学初二历史导学案【模式】目标导航、双主高效【课型】预展型【课时】2【课题】第17课、第18课内战烽火、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掌握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史实,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国的情操和历史责任感【重点】三大战役【难点】重庆谈判【学习格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历史名家】吕振羽,1900年1月30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三十)诞生于湖南武冈(今邵阳县),1980年7月17日在北京逝世。

名典爱,字行仁,学名振羽,曾化名柳岗,笔名晨光、正于、曾与。

出身世代农家,他怀“工业救国”志,入湖南大学,攻电机工程,1926年夏毕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委员,大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东北人民大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授及历史教研室顾问、中央军委顾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历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等。

【代表作品】《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简明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中国民族简史》﹑《史学研究论文集》﹑《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中国历史讲稿》。

【自主学习】1、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在________等人陪同下,到达________,同________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年________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________________发动疯狂进攻,________________爆发。

3、________年________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________,指挥解放战争。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古诗的美丽,虽然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出来,但它们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却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在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第17课中,给我们带来了三首古诗,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渔父》。

这三首诗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展现了诗人们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抒发,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得以陶冶与升华。

首先,我们来欣赏《静夜思》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中描绘了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场景。

诗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思念之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

诗中提到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句子,让人们仿佛看到了月光的明亮与清冷,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又凄美的意境。

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品味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描写了诗人游览鹳雀楼时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楼前美景的描绘,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正是表现了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诗人,同时也意味着历史的延续和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通过对“登楼”这一动作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现实生活的思索。

最后,我们来品读陶渊明的《渔父》。

这首诗以渔父的身份为主角,表达了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描述了渔父垂钓时的情景,诗人通过对渔父个人情感的描写,表达了对繁琐社会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自由的向往。

这首诗清新简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独立与热爱自然的情感。

通过这首诗,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倾慕和对心灵解放的探索。

这三首古诗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情感体验中创作而成的,它们通过对自然景色、个人情感和人生思考的描绘,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思想的沉淀。

这些古诗既是文化遗产的代表,也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探求。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语文素养,还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思考。

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深入探索古诗的魅力,从中汲取美的力量,让我们的内心灵感得到滋养,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望天门山《 古诗三首》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望天门山《  古诗三首》PPT优秀课件
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 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 2.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17.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 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 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 、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 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 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二、背一背,写一写。
望天门山
天门( 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 两岸青山( 相对出 ), ( 孤帆 )一片日边来。
课后作业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17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方法回顾
我们是怎么学习《望天门山》的?
要读好停顿。
可以借助注释、插图,联系 生活的方法来理解诗句。
还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 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由两 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 是其中一首。
自读提示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镜未磨遥
yín
pán
tínɡ
银盘庭
(1)望:从远处看。 (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3)湖光:湖面的波光。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优美。 (6)潭面:指湖面。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第 17 课《古诗三首》的翻译及其赏析:《望天门山》-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翻译: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通过描绘江水、青山和小船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中断”、“东流”、“相对出”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门山的险峻和江水的浩荡。

整首诗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翻译: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色,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潋滟”、“空蒙”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美丽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望洞庭》-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翻译: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通过描绘湖水、秋月和君山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和”、“镜未磨”、“遥望”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这三首诗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这些诗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部编版历史 中国历史第三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后练习题

部编版历史 中国历史第三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1929年7月,苏联《真理报》称,毛泽东和朱德的红军“成为中国游击运动中出现的最为重要的现象,唯有这些远离城市的红军游击队仍旧显露着他的生命力”。

由此可知A.秋收起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得到认可C.中国革命急需建立正规军队D.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2. “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

请你判断,句中的“这里”是指()A.南昌B.井冈山C.瑞金D.遵义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但继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下列精神,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井冈山精神②长征精神③延安精神④“两弹一星”精神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④①③4. 蒋介石曾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然而在1930年后他却开始对其进行全面的否定和批判,甚至提出在政治上效法曾国藩当年“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发生这一变化是因为()A.国内工人运动高涨B.北伐战争已取得胜利C.革命根据地的发展D.反清革命的政治需要5.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其中与“力挽狂澜”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国共北伐B.中共一大C.遵义会议D.解放战争6. 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首背后都有一件甚至数件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

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最早的是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D.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7. 下列历史事件与其内容或意义搭配错误的是选项历史事件内容或意义A 八七会议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B 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C 南昌起义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D 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A.A B.B C.C D.D8. “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第17课《古诗三首》是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三首古代诗歌作品:《登鹳雀楼》、《春晓》和《画》。

下面是这三首诗歌的超详细笔记:
1.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内容:诗人登上高楼,远望周围美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 要点:描写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美景的赞叹,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向往之情。

2. 《春晓》:
- 作者:孟浩然
- 内容:描写了清晨春天的美景,描述了大自然在春季的美丽和生机。

- 要点:诗人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画》:
- 作者:郑燮
- 内容:通过描绘画中的山水和花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赞美。

- 要点:诗人通过描述画中的山水和花鸟,表达了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

这三首古代诗歌都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阅读这些诗歌,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并且激发对美的感知和思考。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的课文17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的课文17
维拉萨诺大桥由奥斯马.阿曼设计,连结着布鲁克林与斯塔顿岛,桥长4,260英尺。由于桥身太长,设计者不得不考虑了地表的形状。两座巨塔支撑着4根粗大的钢缆。塔身建在巨大的水下钢盘混凝土平台上。平台深入海底100英尺。仅这两座塔就花了16个月才建成。塔身高出水面将近700英尺。高塔支撑着钢缆,而钢缆又悬吊着大桥,4根钢缆中的每根由26,108股钢绳组成。据估计,若桥上摆满了汽车,也只不过是桥的总承载力的1/3。然而,这座桥重要特点不仅是它的规模与强度。尽管此桥很大,但它的结构简单,造型优美,实现了设计者企图创造一个“尽量用细线条勾画出一个庞然大物”的梦想。
The Verrazano Bridge, which was designed by Othmar Ammann, joins Brooklyn to Staten Island. It has a span of 4,260 feet. The bridge is so long that the shape of the earth had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by its designer. Two great towers support four huge cables. The towers are built on immense underwater platforms make of steel and concrete. The platforms extend to a depth of over 100 feet under the sea. These alone took sixteen months to build. Above the surface of the water, the towers rise to a height of nearly 700 feet. They support the cables from which the bridge has been suspended. Each of the four cables contains 26,108 lengths of wire. 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if the bridge were packed with cars, it would still only be carrying a third of its total capacity. However, size and strength are not the only important things about this bridge. Despite its immensity, it is both simple and elegant, fulfilling its designer's dream to create 'an enormous object drawn as faintly as possible'.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

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手法,描绘了天门山雄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杰作。

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把西湖的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

诗人以洞庭湖为背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湖光秋月、君山的景色,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阅读教材和教辅材料或请教语文老师,了解更多具体信息。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二、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三、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四、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五、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有答案)【知识点】01、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02、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03、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04、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05、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教案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教案

【导语】《七颗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篇童话。

描述了地球上发⽣了⼤旱灾,许多⼈和动物都焦渴⽽死,⼀个⼩姑娘抱着⽔罐出门为⽣病的母亲找⽔,爱⼼使⽔罐⼀次⼜⼀次地发⽣着神奇的变化,最后⽔罐⾥涌出了⼀股巨⼤的清澈⼜新鲜的⽔流,从⽔罐⾥跳出的七颗钻⽯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以下是整理的(语⽂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七颗钻⽯》原⽂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原⽂】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过⼀次⼤旱灾。

花⼉都凋谢了,草⽊都枯黄了,许多⼈和动物都因焦渴⽽死去。

⼀天夜⾥,⼀位⼩姑娘拿着⼀个⽊头做的⽔罐⾛出家门,为⽣病的母亲去找⽔。

她找哇,找哇,终于在⼀座⼭上找到了⼀个很⼩的泉眼。

⽔从岩缝⾥慢慢地滴下来。

⼩姑娘⼩⼼翼翼地端着⽔罐,⼀滴⼀滴地接着⽔,很久才接满⼀罐。

⼩姑娘抱着⽊⽔罐往家⾛。

她看见⼀只⼩狗躺在地上,伸着⾆头,呼呼地喘着粗⽓。

⼩姑娘往⼿掌⾥倒了⼀点⼉⽔,捧到⼩狗嘴边。

⼩狗舔⼲了⽔,朝着⼩姑娘欢快地摇起了尾巴。

奇怪的事情发⽣了,⽊⽔罐变成了银⽔罐,进⽽的⽔还是满满的。

⼩姑娘回到家,把银⽔罐捧到母亲嘴边。

就在这⼀瞬间,银⽔罐变成了⾦⽔罐。

母亲喝了⽔,感到精神好多了。

⾦⽔罐⾥还剩下⼀些⽔,多么清凉新鲜的⽔呀!⼩姑娘刚想喝⼀⼝,看见⼀位过路⼈站在门外。

他脸⾊苍⽩,有⽓⽆⼒地说:“⼩姑娘,能给我⼀点⼉⽔喝吗?”“好哇!你⽐我更需要⽔,把它全都喝了吧。

”说着,⼩姑娘把⾦⽔罐递给了过路⼈。

过路⼈接过⾦⽔罐。

突然,从⽔罐⾥跳出七颗闪闪发光的⼤钻⽯,⾦⽔罐变成了⼀个泉眼,涌出了⼀股清澈的⽔流。

那七颗钻⽯越升越⾼,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这就是⼈们所说的⼤熊星座。

【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凭借对课⽂内容的朗读感悟,体会⽂中⼩姑娘善良、美好的⼼灵,从中受到关爱他⼈的教育。

教学过程: ⼀、谈话导⼊ 1、进⾏⼀个⼼理⼩测试。

2、由此,⽼师想到了⼀句话: 【课件出⽰】在⾃⼰处于困境中时,也能够想到处在困境中的他⼈,并且给予他⽆私的关爱和帮助——这,才是真正的爱⼼,它⽐钻⽯还要珍贵、还要闪亮! 3、通过初读课⽂,我们知道⽂中的⼩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给予别⼈帮助的?(困境中) 师述:其实,那时何⽌⼩姑娘⼀⼈处于困境,还有许许多多的⼈,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整个地球都处于困境之中。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PPT优质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PPT优质课件

妙解课文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朗读古 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边读边 思考: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怎 样的景色?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 甘肃天水附近)人。李白是继屈 原之后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 人,人称“诗仙”。
资料袋
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 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 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 天门由此得名。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自由读一读古诗, 对照注释,说说每 句诗是什么意思。
理解古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 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 涛的冲击,才撞开了“状元成天才路 门”, 使它中断而成状元为成才路 东西两山。
17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我会认
yì mǒ yí tíng wèi mó pán
亦抹宜庭未磨盘


淡妆浓抹 相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íng
wèi mó
pán
洞庭 镜未磨 银盘
多音字
mǒ(抹粉)
抹 mā(抹布)
例:妈妈在抹( mǒ )粉的时候不小心把
粉撒了一些,她赶紧用抹( mā )布擦掉。
mó(磨炼)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 中所见的天门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 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 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 从“日边来”上的“一片孤帆”。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年级科学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7课《混合与分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五节“混合物的组成与特性”,详细内容涉及混合物的定义、常见的混合物、混合与分离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混合物的概念,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

2. 让学生掌握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混合物的概念,混合与分离的方法。

难点:分离原理的理解,以及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些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盐、沙、豆、磁铁、漏斗、滤纸、烧杯等)。

学具:实验器材、记录表格、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如牛奶、沙冰、果汁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混合物的组成。

2. 例题讲解选取教材中的例题,讲解混合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混合物的特点。

3. 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将盐和沙混合,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将它们分离。

4.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应用拓展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混合物,并尝试用所学方法进行分离。

六、板书设计1. 混合物的概念2. 常见的混合物3. 混合与分离的方法过滤磁铁吸引溶解4. 分离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调料盒,选择一种混合物,尝试用所学方法进行分离,并记录过程。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可能选择盐和胡椒粉混合物。

分离方法:使用滤纸和漏斗过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混合物的概念和混合与分离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分离效果不佳,需要加强实践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除了课堂上学到的分离方法,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于混合物的分离?鼓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分离方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验探究环节的设计与实施3. 作业设计中的实践性与拓展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入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应放在混合物的概念、混合与分离的方法上,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三上语文十七课笔记

三上语文十七课笔记

三上语文十七课笔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是一篇名为《找骆驼》的课文。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笔记:
一、生字
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包括:骆、驼、踪、迹、驮、稳、准、确。

二、词语
需要掌握的词语包括:骆驼、商人、走失、大概、牙齿、脚印、年纪、商人、老人、一阵风。

三、句子
1.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很着急,他向老者说了情况。

2. 老者很自信地告诉商人,他可以根据骆驼的脚印找到它。

3. 商人按照老者的指示,找到了骆驼的脚印,发现了一个规律:骆驼的左脚印比右脚印深,而右脚印比左脚印浅。

4. 商人根据这个规律,找到了骆驼的方向,顺利地找到了失物。

5. 老者很高兴,商人也很感激老者的帮助。

四、文章中心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老者的帮助下找到了骆驼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同时,也要学会尊重老人,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

五、问题思考
1. 商人为什么一开始没有找到骆驼?
2. 老者是如何帮助商人找到骆驼的?
3. 你认为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六、知识点解析
1. 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2. 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事物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3. 尊重老人的重要性:老人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应该尊重他们,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

七、拓展阅读
可以阅读一些类似的寓言故事,如《狐狸与葡萄》、《乌鸦与水罐》等,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认识。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

我会写
断(断开) 孤(孤单)
楚(清楚)
至(至此)
帆(帆船)
我会写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想天然的门 户,所以叫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回:回漩,回转。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孤舟从天水相接处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西湖与西施都十分美丽,把西湖比喻成西施。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后两句。 思考: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
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呢? 作者写西施的用意是什么?
淡妆浓抹总相宜 “总相宜”表现她无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
赞美西湖,表明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 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前两句。 思考:哪句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前两句。 思考:“水光潋滟晴方好”中,哪个词用得很美?让你 想到了哪些词语?
“潋滟”一词用的美。 想到了波光粼粼,湖水荡漾,浮光跃金……

引入新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历来 为许多文人墨客所喜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杭州西湖, 去欣赏诗人苏轼笔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引入新课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我会认
yì mǒ

亦抹宜
我会写
饮(冷饮) 奇(奇怪)
课堂小练
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群山巍峨的句子: 两岸青山相对出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年级上册语文十七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三年级上册语文十七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三年级上册语文十七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以下是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一、生字注音:
池(chí)上(shàng)早(zǎo)发(fā)白(bái)帝(dì)城(chéng)
二、组词:
上:上午、上升、上车
早:早上、早日、早到
发:发现、发明、发展
白:白色、白天、白马
帝:皇帝、帝王、帝都
城:城市、城堡、城乡
三、古诗内容解释:
1、《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解释:小娃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2、《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解释: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钓鱼,他侧身坐在青苔和野草之间。

过路的人向他问路,他远远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而不上岸回答。

3、《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释: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四、学习要点:
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意境;
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的第17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春晓》、《夜泊船影》和《悯农》。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述了春天来临时大自然的景象,描绘了鸟儿唱歌、春风吹拂、阳光明媚的场景。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
美好描绘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夜泊船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看见船影的场景。

诗中写到
了船影在水中倒影的美丽景象,以及作者对于离乡背井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情感深沉,给人以思考生活的启示。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写了当时农民的辛苦和苦难。

诗中描绘了种田、耕作、收割等农民的辛勤劳作,以及他们的穷困和艰难。

诗人通过描绘农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评,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们能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抒发方式,感受到诗歌的美丽
和力量,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