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学案(1)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

第30课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掌握积累生字词。

2、了解背景常识,理解诗歌内容,品味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
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
预习导学
陶渊明:
王维:
2、律诗
它是近体诗的一种。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它包含律诗、排律、绝句等几个局部。

所谓近体诗,它是和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3、读准以下字的读音
荒秽.〔〕草木长.〔〕燕.〔〕然逢侯骑.〔〕荷.〔〕
属.〔〕国汉塞.〔〕无违.〔〕
4、结合课下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合作探究
1、归园田居中“草盛豆苗稀〞说明诗人不善种田,这样写不影响他自己的形象吗
2、“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
5、使至塞上一诗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当堂检测
1、归田园居是陶渊明时所写的诗。

2、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他与合称“王孟〞,是唐代诗派的代表。

4、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壮观景色的名句是,。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课 《诗四首》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课 《诗四首》学案

夏邑县火店中学·导学案年级:学科:执笔:审核:授课人:授课时间:导学案编号:班级:学生姓名:小组:教师复备或学生笔记栏课题:课型:课时:教师复备或学生笔记栏【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略)背景资料(略)【自主学习】1、注音或写字:(1)带月荷.()锄归(2)晨兴理荒huì()(3)道狭草木长.()(4)属.()国过居延(5)征péng()出汉塞.()(6)萧关逢候骑.()(7)都护在燕.()然(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带月荷.()锄归(2)但.()使愿无违(3)大漠孤烟.()直(4)长河.()落日圆(5)江入大荒.()流(6)仍怜.()故乡水(7)莫笑农家腊酒浑.()(8)拄杖无时夜叩.()门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描写农村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而又有一定哲理的句子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4、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C: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长河..落日圆(长江)带月荷.锄归(扛着)晨兴理荒秽..(野草)B:仍怜.故乡水(爱)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C:山随平野尽.(完)拄杖无时..夜叩门(随时)从今若许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D:衣冠简朴古风存.(保留)丰年留客足鸡豚.(小猪)征蓬..出汉塞(飘飞的蓬草)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衣沾不足.惜丰年留客足.鸡豚B、大漠孤烟.直烟.消波静C、属国.过居延国.破山河在D、归.雁入胡天带月荷锄归.【合作探究】7、讨论各首诗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语文教案,其价值不再教案本身,而在于形成教案的过程,要看教案是不是老师阅读文本的结晶,是不是老师思想和智慧的体现。

有些学校只是让老师把课堂的每一活动,每一句话都写进去,这样的教案应该是课堂记录,都不能说是教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字,别号,谥号,(朝代)著名的诗人,诗歌多以为题材。《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后的第二年。
《使至塞上》作者,代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时所作,实是被排挤出朝廷,该诗所写即此次出使的情景。
3、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 )荷锄归( )草木长( )燕然( )
-------史骐生
2、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贾平凹《关于父子》
总结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学习
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学习
难点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或知识回顾(大屏幕出示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的代表作《父亲》,配以背景音乐。)
面对这样一位苍老而可敬的父亲,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不由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
二、自主学习
6、达标测评
根据课文默写填空。
1. _______________,带月荷锄归。
2.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正音.释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案【人教版】

第30课《诗四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设想1、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熟读成诵。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

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扎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在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2、思考下列问题:①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三层: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②“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学生正音、化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③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三、研读与赏析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出喜欢的理由。

四、齐背全文。

《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这是一首边塞诗。

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很多诗人也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僚,做他们的参军。

这些诗人把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这些记述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的诗歌,便称为“边塞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诗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

本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有叙事,有写景,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微妙难言的内心情感。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自由读全班齐读2、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土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创新的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创新的学案

?30四首?学案教案目:1、感情朗;背、默写四首古;感知歌的内容。

2、品味歌的意境美、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划:2:朗文,力求准字音和奏。

合本注和工具,除字障碍四首古都以景情,交融,我展出一幅幅美的卷。

我随着人的笔触,走那色彩、形象的境之中。

?园田居<其三〕?表的是辞官于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山水田园的代表,首写的却是塞的光,体了王中有的特点;李白在?渡送?中表达的是初次离那种b5E2RGbCAP之情;南北宋之交的著名人的?登楼<其一〕?,凭“吊古〞,勾起人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凉悲壮,堪称得杜<杜甫〕。

p1EanqFDPw第一学内容:?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一、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1、范、、自由⋯⋯自背,互背,指名背。

<4-5分背熟并关〕2、充注。

<参考本和“百度百科〞等改。

〕<填所留之空〕:起<床〕。

荒:形容作名,指豆苗里的草。

:本,。

里指田中草。

荷:扛着。

荷<hè〕,。

晨理荒:早晨起来到田里去除野草。

DXDiTa9E3d狭:狭窄。

草木:草木生。

,生。

<,注zhǎng。

我尊重之。

但我cháng更好。

理由:①与下文意更相符。

草.木如短,衣不易沾露。

②草木的生是非瞬不可察的程。

—H〕RTCrpUDGiT沾:沾湿。

足:。

但:。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五斗M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的意愿。

但使愿无:只要不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

5PCzVD7HxA3、参考文:<我〕种豆于南山之下,草茂盛豆苗稀稀。

早晨起来<到地里〕去除草,<黄昏〕着月色扛着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生,夜露沾湿了我的粗布衣裳。

衣服沾湿了并不得可惜,只要意愿不背<就OK了〕。

jLBHrnAILg4、理解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作的地点:;作的“成果〞:草豆苗;把“盛〞与“稀〞形成比,写出了作者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四首)教案1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四首)教案1 新人教版 教案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3.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三、教学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

(二)《归园田居》介绍作者: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三)朗读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律。

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1.学生自由读诗;2.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方法指导】: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自学时间】:4分钟(四)整体感知,概述诗意。

自学指导二:【自学内容】:1.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2.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方法指导】:1.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2.结合背景和《全品》资料,将自己的见解旁批课本。

【自学时间】:6分钟【明确】:1.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

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2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八年级上语文30诗四首学案

八年级上语文30诗四首学案

八年级语文(30诗四首)学案班别: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第1课时《归园田居》【课前小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3)盖.竹柏影也()2、句子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签名:【自主学习】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内填入加点字的读音,用/划分节奏。

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荷锄:2、但使:3、愿无违:【合作探究】1、这首诗写的是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2、“草盛豆苗稀”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劳动的,以及。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前1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

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反而。

4、“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5、“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6、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

,。

,。

2、《归园田居(其三)》中表明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是:,。

3、点明全诗主旨的是哪句?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习新知】1、背诵《使至塞上》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家长签名:日期:八年级语文(30诗四首)学案班别: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时《使至塞上》【课前小测】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精品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30.诗四首精品学案

3.精品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30.诗四首精品学案

30 诗四首【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3.学会联想和想象,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背诵、默写四首诗。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学习流程】预习导学1.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四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的题材,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把其中的名句、诗题及作者写下来。

学习研讨1.读一读:要求: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2.译一译: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这四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自己喜欢理由吗?4.品一品:(1)《归田园居》一文描写了什么场景?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2)《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赞同香菱的说法吗?(3)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理解。

5.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学习6.想一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7.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一课一得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答案】4.(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表面上写劳作之乐,实际上“愿”有它的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0诗四首(1)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0诗四首(1)

教学案课型新授课题 30诗四首年级八学科语文设计人审核人授课人:编号日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前两首诗。

[来源: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来源: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充分体会诗歌中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理解诗文大意,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1、理解诗文大意,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联想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字,别号,(朝代)著名的诗人,诗歌多以为题材。

《渡荆门送别》作者,代诗人,。

《使至塞上》作者,代诗人,字,有“”之称。

《登岳阳楼》作者,代诗人,字,号。

2、注意以下加点字词的意思。

晨兴.理荒秽荷.锄归不足.惜[来源: ]但.使愿无违征蓬..长河..落日圆仍怜.故乡水帘旌不动夕阳迟.徙倚..凭危..3、指名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分节奏。

[ ]三、问题导学:《归园田居》[来源: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使至塞上》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补充。

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

三十诗四首第一课时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并展示合作探究。

3、学生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自主学习我自学我成功一、学习《归园田居》1、简介作者及背景:2、诵读理解:(1)朗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

合作探究我探究我快乐A、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B、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干了多长时间?C、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想像“带月荷锄归”等的动人画面。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拓展延伸我反思我收获欣赏陶渊明的另外两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学习《使至塞上》1、简介边塞诗及作者: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四首》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四首》学案

《第30课诗四首》学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畅、有情感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2、分析名句,体会其中包括的情理;体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树立酷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体味和审美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目标一、2 难点;目标3课前预热:1给重点字注音属国()征蓬()侯骑()汉塞()荷锄()燕然()荆国()仍怜()鸡豚()叩门()二、说明以下加点的词语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归雁入胡天()征蓬出汉塞()江入大荒流()仍怜故乡水()柳暗花明又一村()从今假设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晨兴理荒秽()3、文学常识(1)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朝山水田园诗人是(),字()。

《使至塞上》刻画()风光,反映了()生活,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2)李白,唐代诗人,字(),号(),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

(3)陶渊明,名(),字(),东晋闻名诗人。

《归园田居》(其三),表达了诗人的躬耕生活和归隐的决心。

诗中的()()、(),达到了有机统一。

(4)陆游,字(),号(),()(朝代)闻名诗人。

《游山西村》写山中景物,社日风光,充满着浓厚的生活力息,流露了诗人对农人的深挚的情感。

4、默写(1)晨兴理荒秽,()(2)(),都护在燕然。

(3)月下飞天镜,()(4)《归园田居》(其三)说明作者不擅农事的诗句是()(5)《使至塞上》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诗句是()(6)《渡荆门送别》诗中与“又疑遥台镜,飞入请云端”一句相似的诗句是()课堂学习:阅读诗四首,回答以下问题一、“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如何的心境?二、作者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作中寄与了如何的人一辈子情怀?3、“征蓬”与“归雁”与作者的境遇有何联系?4、李白笔下的家乡有何特点?课后延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歌首句中的“僵”字说明诗人什么样的晚年生活境况?二、全诗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情感?他的《示儿》也表达了如此的情感,请默写出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学案内容预览:三十诗四首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归园田居(其一)》学习目标: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反复诵读,感受五言诗的魅力,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4、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时安排:1学时一、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 (朝代)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二、明确诗句意思(解释加粗的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三、诗歌分析1、这首诗可以分为哪三层意思?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情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四、拓展训练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
学习目标:
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反复诵读,感受五言诗的魅力,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4、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时安排:
1学时
一、作者: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 (朝代)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二、明确诗句意思(解释加粗的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三、诗歌分析
1、这首诗可以分为哪三层意思?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情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
四、拓展训练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

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

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③曲:隐僻之地。

墟曲:犹乡野。

④披:拨开。

⑴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⑵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
参考答案:
一、东晋田园五柳先生
二、迎合气质,性格尘世的罗网,指污浊的官场离开束缚安守本分昏暗,模糊不清依稀可见的村落高处,顶部鸟笼,这里指仕途园田或自然本性
三、1、这首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1—8句),写回归田园前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

第二层:(9—18句),写回归田园后的生活情况。

第三层:(19—20句),回归后的愉悦心情。

2、诗人通过描写田园生活情况,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险恶,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物象的描述,体现诗人对官场的厌恶。

通过对“方宅”“草屋”“榆柳“狗吠”“鸡鸣”“户庭”“虚室”等物象的描写,洋溢着诗人回归大自然后的愉悦、欢快的心情,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四、⑴本诗中,诗人表达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⑵是从正面写“静”。

乡村的偏僻,极少应酬,虚掩的柴门,幽静的居室,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与纯朴的乡邻们披草来往,共话桑麻,不是世俗的“人事”;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

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