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历史沿革
1998年3月,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计划委员 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
2003年3月,根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发展计划 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国务院原组成部门
01 历史沿革
03 机构设置 05 历任领导
目录
02 机构职责 04 人员编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负责研究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总量平衡、结构调 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组成部门,成立于1998年3月,其前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
(二)做好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等重要经济总量的平衡和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搞好资源开发、生产力布局 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引导和促进全国经济结构合理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负责汇总和分析财政、金融等部门以及其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分析研究国际、国内经济形 势,进行宏观经济的预测、预警。参与研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研究提出运用税率、利率、汇率和价格等重要 经济手段的政建议。
(四)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规划重大项目的布局。安排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指导和监督国外 贷款建设资金的使用,指导监督政策性贷款的使用方向。商有关部门确定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总量,确定商业银行 贷款、直接融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安排国家拨款建设项目和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以及重大外资项目、境外 投资项目。组织和管理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工作。
人员编制
2003中国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2月26日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见表1)。
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
全年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
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68亿美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2003年修正)
文章来源:/Content-8036.htm免费咨询法律问题/tiwen.htm 律师在线解答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2003年修正)(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商业银行的设立和组织机构第三章对存款人的保护第四章贷款和其他业务的基本规则第五章财务会计第六章监督管理第七章接管和终止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维护金融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第三条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业务:(一)吸收公众存款;(二)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三)办理国内外结算;(四)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五)发行金融债券;(六)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七)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八)从事同业拆借;(九)买卖、代理买卖外汇;(十)从事银行卡业务;(十一)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十二)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十三)提供保管箱服务;(十四)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文章来源:/Content-8036.htm免费咨询法律问题/tiwen.htm 律师在线解答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经营范围由商业银行章程规定,报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商业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以经营结汇、售汇业务。
第四条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务院工作规则》的通知(2003)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务院⼯作规则》的通知(2003)⽂号:国发[2003]11号颁布⽇期:2003-03-23执⾏⽇期:2003-03-23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政法规⽬录第⼀章总则第⼆章组成⼈员职责第三章科学民主决策程序第四章依法⾏政要求第五章⼯作安排布局第六章⾏政监督第七章会议制度第⼋章公⽂审批第九章作风纪律各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作规则》已经2003年3⽉21⽇召开的国务院第⼀次全体会议通过。
现予印发。
国务院⼆三年三⽉⼆⼗三⽇国务院⼯作规则(⼆三年三⽉⼆⼗⼀⽇国务院第⼀次全体会议通过)第⼀章总则⼀、第⼗届全国⼈民代表⼤会第⼀次会议产⽣的新⼀届中央⼈民政府,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制定本规则。
⼆、国务院⼯作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路线、⽅针和政策,实⾏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政,接受⼈民监督,建设⾏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效的政府。
三、国务院组成⼈员要履⾏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忠于职守,服从命令,顾全⼤局,全⼼全意为⼈民服务。
四、各部门要依照法律和⾏政法规⾏使职权,进⼀步转变政府职能、管理⽅式和⼯作作风,推进电⼦政务,提⾼⾏政质量和效率,切实贯彻国务院各项⼯作部署。
第⼆章组成⼈员职责五、国务院由下列⼈员组成: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民银⾏⾏长、审计长、秘书长。
六、国务院实⾏总理负责制,总理领导国务院的⼯作。
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作。
七、总理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
国务院⼯作中的重⼤事项,必须经国务院全体会议或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副总理、国务委员按分⼯负责处理分管⼯作。
受总理委托,负责其他⽅⾯的⼯作或专项任务,并可代表国务院进⾏外事活动。
九、秘书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务院的⽇常⼯作。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19)的探索-8页精选文档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2003年GDP增长9.1%,GDP总量达到11.6万多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国际经验反映:进人人均100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也是矛盾凸现的时期。
①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资源约束的矛盾正在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各种利益摩擦也在加剧;就业、“三农”、金融问题累积,等等。
这表明我国步人一个新的增长阶段,面临重大战略调整。
在这样的时刻,回顾中国经济历史上的增长与发展,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存的矛盾与摩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了解“路径依赖”可能带来的障碍。
从而对于适当地把握战略和政策均将有所裨益。
一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有连篇累牍的著作和论文。
其中关于阶段划分标准不同。
例如从五年计划的角度、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党和国家关于经济重大决策的角度、中外经济关系变化的角度,等等。
不同标准所划分的阶段多少和起点终点也有所不同。
在这些标准的背后,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生产要素形成与配置方式的制约。
面临新的增长与发展阶段,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
我们尝试从国民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简称要素形成)、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简称要素优配)、知识和技术创新(简称要素创新)三个层面,大体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界;后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末一21世纪初为界。
每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不像重大决策颁布或五年计划起止那样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阶段划分是指其主要特点的变化,各个阶段之间有所交叉和过渡。
二1952年,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时,零星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产值72%的手工生产、残缺的产业结构、畸形的工业布局等现象表明,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新特点许宪春1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即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即MPS体系;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在继续采用MPS体系的同时,逐步引入产生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民账户体系,即SNA体系;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放弃了MPS体系,转入了SNA体系。
目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包括SNA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投入产出表、机构部门账户和资产负债表。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建立和发展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是MPS体系的国民收入。
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物质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活动成果,不能反映非物质服务业的生产活动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非物质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教育事业、科学研究事业、信息咨询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需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协调各产业部门健康发展。
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于8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 SNA体系的GDP指标。
1985年3月19日,国家统计局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阐述了开展第三产业统计和GDP核算2的必要性。
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
1985年4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在继续做好国民收入核算的同时,抓紧建立GDP核算。
根据这一要求,国家统计局从1985年开始进行年度GDP生产核算。
根据宏观管理部门的需要,1989年,国家1作者工作单位: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电子邮件:xuxc@。
2《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提的是建立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但在实施过程中实际上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 0 0 7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 1 1.5%,四季度增长1 1.2%。
央、。
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囝1 2003—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力指导,深●_固圆内牛产总值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比卜年增K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 萨。
|丽'21087咱1}嘲囹新的成就。
擒一姗㈣㈣i |表1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o ∞∞∞吣∞ot ¨枷¨Ⅲ¨㈣蚧=:一、综合 00Z0∞单位:%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8%. 指 杯仝 圊城 市 农 村2466l 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分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 2.3%。
商品零售价 届民诮绮价格夤品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l 0亿元, 格上涨3.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 其中:锒食I 盘I 禽震碡增长3。
7%;第二产业增加值1 2I 38】亿 3.9%。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其 油船杆蛋元.增长1 3.4%;第三产业增加值 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2%,生活资料鲜果 0 0 96328亿元,增长1 1.4%。
第一产业增 价格上涨2.8%。
原材料、燃料.动力 缃洒段I|J 品在精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 购进价格上涨4.4%。
农产品生产价格 家庭吐*用曲Z 扳务 医疗但健膻个人川脚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上j ;l }18,5%。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 空J 西和庙e 烈取孰白支化川品四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韭 格上涨7.6%.莫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增加值比重为39.1%,下降0.3个百分 上涨8,2%,二手住宅价格上涨7.4%; 上年末增加39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 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 1.1%. 房屋租赁价格上涨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
组织机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计划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4〕 28号,国家计委设22个职能司和机关党委。
(一)办公厅
负责协助委领导组织协调机关日常政务工作,负责会议组织、文电处理、秘书事务、政务信息、档案管理、 新闻发布、办公自动化、机关财务、行政事务、资产、房产管理以及提案、信访、保密、保卫等工作。
1988年,原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被撤,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此时,国家计委被定位为高层次的宏观管理机构, 不再承担微观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
1998年3月,国家计划委员会被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2003年3月,将原国务院体改办和国家经贸委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机构职责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计划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4〕 28号,国家计委是国务院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二)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国家产业政策,并协调和监督其实施,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三)组织制订国土开发、整治、保护的总体规划,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扶 助“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开发计划,搞好全国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四)指导、促进全国市场体系的建立,组织制订全国性、重点区域性的批发市场、期货市场、重点要素市 场的发展规划、总体布局与重大调控政策;指导、监督重要物资的国家订货、储备和投放;监控物价总水平,负 责制订和调整国家管理的重要商品价格与重要收费标准,负责全国物价的监督、检查,指导地方和部门的物价工 作。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国务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 划委员会 。
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
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建设农业,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的要求,这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而且是有效解决“三农”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和转变,对于制定实施新时期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做好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指明财政支农的方向。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供给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和农村扶贫开发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逐步形成了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三农”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对于财政支农工作来讲,就是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针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从城乡协调、社会经济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地区协调的大局、全局出发,以人为本,围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深化农村全面改革三大任务,积极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逐步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历史沿革和基本发展趋势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是国家财政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政策的总和。
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实施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国家财力和不同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目标任务,带有鲜明的特征。
(一)财政支农政策的历史演变。
从新成立起,财政支农政策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当时国家财力还比较薄弱,为了稳固新生的政权,国家逐步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以保证化的推进。
浅谈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
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的政府采购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市场扩张,用“飞速发展”四个字来形容,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过分的。
中国公共采购网提供此篇文章。
从财政部国库司统计的数字看,自1998年至2003年,政府采购规模从31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65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38%。
我国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的建设也在短短的几年间,从无到有,不断完善。
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经验积累,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回顾,以便使我国的政府采购在今后能步入更加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一、我国政府采购市场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分析市场规模主要是按照种类统计汇总和按照部门统计汇总两种方式。
由于我国的经济统计系统中还没有专门对政府采购进行单独统计,所以只能通过部门从事的政府采购汇总中分析政府采购规模。
目前,除了财政部正式统计和发布政府采购的数据之外,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其他部门没有纳入统计数据中的政府采购。
所以,这里分析的政府采购市场,包括财政部方面的、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的政府采购和对其他部门估算出的政府采购规模。
我国的政府采购可从财政资金使用、基本建设和体制改革三方面反映市场的规模:1、使用财政性资金的政府采购。
国内目前的政府采购统计数字仅限于使用财政拨款的项目:1998年,我国政府采购量为31亿元,1999年为13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2倍。
2000年为328亿元,比前一年增长1.5倍。
2001年653亿元,比前一年增长1倍.其中,中央单位采购突破100亿元。
2002年约1000亿元,比前一年增长53%。
其中,中央单位为200亿元,地方800亿元。
2003年为1659.4亿元比前一年增长65%。
(平均每年增长138%)其中,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采购为949.7亿元,占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57.2%。
2、基本建设方面的政府采购基础设施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也是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增长幅度快于GNP的增长,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的增长。
中国历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978-2002)
中国历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978-2002)2002年12月31日采集年份国民生产国内生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国内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批发和零售总值总值邮电通信业贸易餐饮业生产总值(元/人)1978 3624.1 3624.1 1018.4 1745.2 1607.0 138.2 860.5 172.8 265.5 379 1979 4038.2 4038.2 1258.9 1913.5 1769.7 143.8 865.8 184.2 220.2 4171980 4517.8 4517.8 1359.4 2192.0 1996.5 195.5 966.4 205.0 213.6 460 "六五"32315.3 32227.0 10105.1 14257.0 12824.0 1433.0 7864.9 1446.7 1976.5 628 时期1981 4860.3 4862.4 1545.6 2255.5 2048.4 207.1 1061.3 211.1 255.7 489 1982 5301.8 5294.7 1761.6 2383.0 2162.3 220.7 1150.1 236.7 198.6 525 1983 5957.4 5934.5 1960.8 2646.2 2375.6 270.6 1327.5 264.9 231.4 580 1984 7206.7 7171.0 2295.5 3105.7 2789.0 316.7 1769.8 327.1 412.4 692 1985 8989.1 8964.4 2541.6 3866.6 3448.7 417.9 2556.2 406.9 878.4 853"七五"72594.4 72550.1 19044.2 31326.9 27672.0 3654.9 22179.0 3615.0 6827.2 1312 时期1986 10201.4 10202.2 2763.9 4492.7 3967.0 525.7 2945.6 475.6 943.2 956 1987 11954.5 11962.5 3204.3 5251.6 4585.8 665.8 3506.6 544.9 1159.3 1104 1988 14922.3 14928.3 3831.0 6587.2 5777.2 810.0 4510.1 661.0 1618.0 13551989 16917.8 16909.2 4228.0 7278.0 6484.0 794.0 5403.2 786.0 1687.0 15121990 18598.4 18547.9 5017.0 7717.4 6858.0 859.4 5813.5 1147.5 1419.7 1634 "八五"187039.8 188127.8 39420.9 88140.3 76593.3 11547.0 60566.6 10955.3 16895.4 3176 时期1991 21662.5 21617.8 5288.6 9102.2 8087.1 1015.1 7227.0 1409.7 2087.0 18791992 26651.9 26638.1 5800.0 11699.5 10284.5 1415.0 9138.6 1681.8 2735.0 22871993 34560.5 34634.4 6882.1 16428.5 14143.8 2284.7 11323.8 2123.2 3090.7 2939 1994 46670.0 46759.4 9457.2 22372.2 19359.6 3012.6 14930.0 2685.9 4050.4 3923 1995 57494.9 58478.1 11993.0 28537.9 24718.3 3819.6 17947.2 3054.7 4932.3 4854 "九五"385793.8 392228.0 71708.0 194948.0 169017.1 25930.9 125572.0 21281.4 32525.6 6315 时期1996 66850.5 67884.6 13844.2 33612.9 29082.6 4530.3 20427.5 3494.0 5560.3 55761997 73142.7 74462.6 14211.2 37222.7 32412.1 4810.6 23028.7 3797.2 6159.9 60541998 76967.2 78345.2 14552.4 38619.3 33387.9 5231.4 25173.5 4121.3 6579.1 6308 1999 80579.4 82067.5 14472.0 40557.8 35087.2 5470.6 27037.7 4460.3 6910.3 6551 2000 88254.0 89468.1 14628.2 44935.3 39047.3 5888.0 29904.6 5408.6 7316.0 7086 "十五"时期2001 95727.9 97314.8 15411.8 48750.0 42374.6 6375.4 33153.0 5968.3 7918.8 7651 2002 101160.9 102397.9 14883.3 52981.9 45935.1 7046.8 34532.8 5518.2 8236.6 7997注:单位:亿元摘编自《中国统计摘要200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4-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如下,由于国民生产总值都是在统计年鉴发布,2007年数据要在《中国统计年鉴2008》(10月出版)发布以后才能知晓。
11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回顾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伴随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形成中国资本市场的要素开始出现。
在这个阶段,源于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的内生需求,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结束了新中国没有正规证券交易所的历史,是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轨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尝试,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从零起步。
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由探索到逐步推广、由起步到快速发展、由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使我国基本完成了由资本穷国向资本大国的转变,并向资本强国迈进。
一、资本市场萌芽孕育阶段新时期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80 年1 月中国人民银行抚顺支行新居办事处向当地红砖厂成功发售280 万股,每股1 万元的“红砖股票”,它的发行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中意义重大,标志着新时期中国股票市场的萌芽。
1981 年,我国首期国库券发行,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债券市场的萌芽。
可以说,“红砖股票”和首期国库券的发行把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推上了新的历史舞台。
随后在1982-1985 年短短的四年间,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企业不断出现在国企中或公开发行股票的现象。
其中,影响较大的两次股票发行是上海“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股票的发行。
1984 年11 月18 日,上海飞乐音响以每股50元,向社会公开发行1 万股股票;1985 年1 月14 日,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10 元,分别发行法人股5 万股和个人股45 万股。
这两次股票发行被海外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号。
在此阶段,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对股票、股份公司等认识不充分及其它一些原因,股票和国债的发行规模较小,发行企业的数量极其有限。
而且,只有一级发行市场,没有二级流通市场。
另外,一些企业以“股票”之名发行,实际发行的却是有固定期限和有提前兑现的选择权“企业债券”。
但在这一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种子已经萌芽并开始逐渐发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公布日期】2003.02.28•【文号】•【施行日期】2003.02.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03年2月28日)2002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效果,国内需求持续增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进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万亿元的新台阶,达到102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8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52982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34533亿元,增长7.3%。
图1.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价格总水平小幅下降。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
其中,城市下降1%;农村下降0.4%。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3%。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2%。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2.3%。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2%。
居民消费价格中,服务价格上涨1.8%。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37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4780万人,增加840万人。
年末国有企业下岗未实现再就业职工人数为4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5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比上年末增加0.4个百分点。
中国工作制度变化历程(3篇)
第1篇一、引言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工作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变化,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演变。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工作制度的变化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制度(1949-1978年)1. 国有企业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个时期,国有企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
国有企业的工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统一领导:国家通过设立各级人民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计划管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计划管理。
(3)工资制度:实行固定工资制度,工资水平与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挂钩。
(4)劳动保护:国家规定了一系列劳动保护措施,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2. 公私合营企业制度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企业的工作制度与国有企业基本相似,但在经营管理方面,引入了民主管理机制。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作制度(1979-1991年)1. 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放权让利:将部分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提高企业自主经营能力。
(2)承包经营责任制:将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职工工资、奖金挂钩,激发职工积极性。
(3)优化劳动组织:调整劳动组织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2. 集体企业改革集体企业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相辅相成。
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1)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2)提高职工待遇: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改善职工福利。
(3)发展多种经营:鼓励集体企业开展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作制度(1992年至今)1.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深化。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一、行政体制的基本问题: 回答一切问题的基本思路只有先回答了行政体制所包含的基本问题, 才能更好地回答一切有关行政体制的问题。
概而言之, 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围绕行政而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 具体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组织与行政领导体制、行政运作机制等诸方面的制度构成。
这么说来, 行政体制改革其实就是在处理政府职能范围(市场还是计划)、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整社会管理的重点、调整政府机构的设置、数量等方面的。
因此, 回答本题目可以基本上从上述几个方面出发。
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认识历史和现状以及趋势的基础显然, “改革”必须有个对象, 改谁的革?对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而言, 其实一直处于变革的过程中。
因为随着时代的不同、随着具体历史任务以及高层管理者管理理念的不同, 我们的行政体制一直在变。
不过, 就本题目而言, 改革的对象指的是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
因此, 我们在这里先简单谈谈中国行政管个体制的这个背景——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
(一)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产生的几个依据第一, 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党的领导理论都在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中有所体现。
尤其是党的领导理论体现的最为明显。
这种特征本无可厚非。
不过需要指出: 党的“事无巨细”的领导在行政管理体制中变成了“党政不分”, 遏制了行政积极性。
第二, 计划性行政体制产生的经验基础1: 革命政权中的行政实践如, 延安时期、江苏瑞金时期等革命政府在根据地开展的行政管理都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奠定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和经验。
需要指出, 由于革命时期情况特殊, 行政管理体制的“集中性”较强, 而民主性相对较弱。
第三, 计划性行政体制产生的经验基础2: 苏联模式这一点最好理解,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管理体制与苏联的“一大二公”性的管理体制几乎无二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中华⼈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颁布单位:国务院⽂号:国务院令第374号颁布⽇期:2003-04-07执⾏⽇期:2003-10-01时效性:现已失效效⼒级别:⾏政法规⽬录第⼀章总则第⼆章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员第三章中医药教育与科研第四章保障措施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章总则第⼀条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体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条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和中医药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活动的单位或者个⼈,应当遵守本条例。
中药的研制、⽣产、经营、使⽤和监督管理依照《中华⼈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执⾏。
第三条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中西医并重的⽅针,⿎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
第四条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和优势,积极利⽤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地⽅⼈民政府在制定区域卫⽣规划时,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完善城乡中医服务⽹络。
第六条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中医药管理⼯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作。
县级以上地⽅⼈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负责本⾏政区域内的中医药管理⼯作。
县级以上地⽅⼈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作。
第七条对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做出显著贡献和在边远地区从事中医药⼯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县级以上各级⼈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章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员第⼋条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国务院卫⽣⾏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分析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分析陈旭晓①(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摘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同时,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斗争——为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快速好转的斗争,这就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经济政策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而调整的,面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新的经济政策。
本文将在掌握相关材料和知识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作一梳理并简单分析一下在这些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原因。
关键词: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正文: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是一个几乎各方面全面崩溃的烂摊子,“工业凋敝、农业萎缩、交通瘫痪、贸易阻塞、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痛苦不堪”②,“不论生产资料或生活用品都极其缺乏”③,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制止恶性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把生产恢复起来,使自己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站住脚跟,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
④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共的经济建设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使遭受破坏、极度衰弱的国民经济尽快恢复起来,又要在经济领域中进行变革,建立和发展新型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①陈旭晓(1987—),女,山东泰安人,中央党校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②范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史(1949-1952)》,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③曾壁钧,林栖主编:《新中国经济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④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4页。
造条件和奠定基础。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
一、国民经济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政策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具体地规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分析了中国的经济状况,还具体地规定了五种经济成分,同时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五方面的经济政策: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建立和扩大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保护、限制、利用、引导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和市场。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4-02-26 13:19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2月26日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见表1)。
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表1: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就业人数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4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
全年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中国东西部协调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中国东西部协调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作者:赵西君来源:《中国市场》2012年第16期摘要:为维护我国社会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本文对我国东西部区域协调历程进行了梳理,提出我国东西部地区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新阶段四大阶段。
并对1978年以来的表征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的主要经验,以期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中图分类号:F127一、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历程我国东西部地区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统筹协调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新阶段四大阶段。
(一)均衡发展阶段建国初期,占全国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7%,西北和内蒙古地区虽然国土面积占了全国的45%,然而工业总产值仅为全国的3%;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在全国23%的国土面积上,工业总产值却仅占6%。
为了改变区域差距过大的局面,也为了国防安全的考虑,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采取了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即以内陆地区作为投资重点,尽快缩小沿海和内地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均衡分布。
建国后的25年内,我国先后在大西北、大西南投入2000多亿元,形成固定资产1400多亿元,先后建立了25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
1965年至1975年仅十年内,内地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39%,明显快于沿海12.33%的速度;内地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明显提高,由1965年的36.9%提高到39.1%,提高了2.2个百分点。
该阶段大力推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均衡分布,但也抑制了我国整天生产力水平。
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我国将大部分的国防、工业、科技都布局到了西南和西北地区,这种布局方式是完全处于国防安全的考虑,工厂的位置都十分偏僻而且分散,完全不符合工业区位论的布局原则,这也导致了企业的后续发展瓶颈,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2023年中级经济师之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经典例题
2023年中级经济师之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经典例题单选题(共150题)1、与标准差相比,方差在测度数据离散程度时的缺点是( )。
A.计算方法复杂B.不适用于数值型数据C.其单位是原数据单位的平方,没有解释意义D.数学性质较差【答案】 A2、以下属于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的是()。
A.发展水平B.平均增长量C.发展速度D.平均发展水平【答案】 C3、以下属于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一致指标的是()。
A.库存B.制造业订货单C.居民消费价格指数D.固定资产投资额【答案】 D4、关于民营经济,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B.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C.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D.民营经济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答案】 A5、(2021年真题)调整社会物质财富的归属和利用关系的法律制度是()。
A.刑法B.诉论法C.券法D.物权法【答案】 D6、关税壁垒政策是通过()来实现的。
A.进口押金制B.进口许可证制C.进口配额制D.征收高额关税【答案】 D7、(2020年真题)会计核算中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者耗用的资产指()A.固定资产B.流动资产C.非流动资产D.存货【答案】 B8、(2016年真题)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是()。
A.部门预算B.政府预算C.中期滚动预算D.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答案】 B9、国务院决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规定到2003年以后中央与地方对所得税收入增量分享的比例分别是()。
A.60%和40%B.75%和25%C.50%和50%D.25%和75%【答案】 A10、在抽样估计中,随着样本量的增大,估计量的值如果稳定于总体参数的真值,则这个估计量具有的性质是()A.一致性B.无偏性C.有效性【答案】 A11、(2014年真题)在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中,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
A.不存在帕累托改进B.一国的国民收入实现了公平分配C.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同时得到改善D.实现外部影响内部化【答案】 A1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刚要》,我国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A.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不低于6%B.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不低于“十三五”期间平均增速C.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保持在6%左右D.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答案】 D13、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使用,用于记录核算财政预算资金和纳人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的收入和支出的账户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见表1)。
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就业人数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4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
全年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
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68亿美元。
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能源、交通供需关系紧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不少低收入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
二、农业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94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448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65万公顷,减少17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11万公顷,扩大92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97万公顷,扩大20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91万公顷,扩大56万公顷。
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减产;蔬菜、水果在调整品种、优化品质的基础上稳定增长。
全年粮食产量43067万吨,比上年减产2639万吨,下降5.8%(见表2)。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年肉类总产量达6920万吨,比上年增长5.1%。
其中,牛、羊肉产量分别增长12.9%和10.8%。
牛奶产量增长迅速。
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690万吨,增长2.8%。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7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高速增长。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7.0%(见表3)。
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
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6%。
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信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5.9%至1.2倍(见表4)。
能源生产增长加快。
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16.0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0%。
全年发电量19107.6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5.5%;原煤生产量16.67亿吨,增长15.0%;原油生产量1.70亿吨,增长1.8%。
主要原材料生产快速增长。
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8.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6%。
分产品看,钢产量2.22亿吨,增长21.9%;钢材产量2.41亿吨,增长25.3%;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9.1%;氧化铝增长11.2%;烧碱增长7.7%;水泥增长18.9%。
汽车工业增势强劲。
全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0%。
汽车产量444.4万辆,增长36.7%,其中轿车产量202.0万辆,增长85.0%。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152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784亿元,增长45.2%;集体企业实现利润480亿元,增长31.4%;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3764.6亿元,增长4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2680.5亿元,增长40.5%。
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1.9%。
行业盈利面明显扩大。
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利润保持增长。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新增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的48.7%。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全国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59亿元,增长23.8%。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7%(见表5)。
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东部地区投资24666亿元,增长33.6%;中部地区投资10092亿元,增长33.1%;西部地区投资7171亿元,增长26.4%。
工业投资增长明显快于其他产业。
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156亿元,增长3.7%,增速比上年回落19.8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投资15007亿元,增长39.1%,加快16.2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投资14460亿元,增长39.0%,加快16.8个百分点。
部分工业行业投资高速增长。
在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投资增长96.6%,电解铝增长92.9%,水泥增长121.9%,汽车增长87.2%,纺织增长80.4%,煤炭增长52.3%。
第三产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投资26480亿元,增长24.2%,加快9.8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10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全年商品房销售额7671亿元,增长34.1%,其中销售给个人增长35.8%,所占比重为92.5%(见表6)。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长江三峡工程实现了蓄水、通航、发电的目标;青藏铁路建设累计完成新线铺轨317公里,占应铺轨里程的28.6%;西电东送工程向广东送电能力已突破500万千瓦;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48%,东段线路全面完工,实现向华东地区供气;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和中线已开工4个单项工程;19项治淮骨干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49%。
五、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2%。
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增长10.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6.8%。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93亿元,增长9.2%;餐饮业零售额6066亿元,增长11.6%;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亿元,增长0.2%。
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家具类增长28.2%。
六、对外经济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85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
其中出口额4384亿美元,增长34.6%;进口额4128亿美元,增长39.9%。
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均增长较快。
能源和原材料进口大幅度增加。
全年进口原油9112万吨,比上年增长31.3%;成品油2824万吨,增长38.8%;钢材3717万吨,增长51.8%;氧化铝561万吨,增长22.6%;铁矿砂及其精矿14813万吨,增长32.9%。
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
全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1081个,比上年增长20.2%;合同金额1151亿美元,增长39.0%;实际使用金额535亿美元,增长1.4%。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2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0%;完成营业额172亿美元,增长20.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531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5715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1%;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3亿吨,增长17.9%。
受非典疫情的影响,旅客周转量13795亿人公里,下降2.3%(见表7)。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282亿元,比上年增长27.8%。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43亿元,增长9.7%;电信业务总量6739亿元,增长29.6%。
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6744万门,总容量达到3.5亿门。
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908万户,年末达到26330.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7129.2万户,乡村电话用户9201.3万户。
新增移动电话用户6269万户,年末达到26869万户。
年末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320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17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2部/百人。
旅游业受非典疫情影响较大。
全年入境人数916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4%。
其中,外国人1140万人次,下降15.2%;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8026万人次,下降5.0%。
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人数3297万人次,下降10.4%。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74亿美元,下降14.6%。
全年国内出境人数达2022万人次,增长21.8%。
其中因私出境1481万人次,增长47.2%,占出境人数的73.2%。
国内旅游人数达8.7亿人次,下降0.9%;旅游总收入3442亿元,下降11.2%。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
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2122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6%,增速加快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84119亿元,增长18.7%,加快1.9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19746亿元,增长14.3%,加快4.2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2036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69771亿元,增长21.4%(见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