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医综合考研知识点:解表药和清热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知识点:解表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知识点:解表药◆含义:发散表邪、治表证◆性能特点:◇性味:辛、轻扬◇归经:肺、膀胱◆功效应用:◇发汗解表:表证(太阳经证、温病卫分证)◇分类:●辛温:发散风寒→风寒表证●辛凉:发散风热→风热表证◇兼:●利水消肿:水肿●止咳平喘:咳喘●透疹:麻疹、风疹●止痛:风湿痹痛●消疮:疮疡初起。
◆运用配伍:◇寒热不同,药性须合。
◇正虚邪实:配补虚药。
◇温病卫分证:配清热解毒药。
◆使用注意:◇不宜过量、久用,免耗气伤津。
◇因时因地而宜。
◇不宜久煎。
◇忌用:自汗、盗汗。
慎用:失血、淋证、疮疡日久。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
◆功效应用:◇发散风寒:风寒表证麻黄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风寒表实证,宜喘咳者。
配桂枝发汗解表第一要药◆宣肺平喘:喘咳证。
辛散苦降◇风寒咳嗽◇寒痰咳喘◇肺热咳嗽◆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桂枝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风寒表证。
发汗力缓,温通卫阳◇表实证:配麻黄◇表虚证:配白芍◇阳虚外感◆温通经脉:寒凝血滞痛证。
◇胸痹心痛◇中焦虚寒,脘腹冷痛◇经寒血滞,月经不调,癥瘕积聚◇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助阳化气:◇痰饮、蓄水证◇心悸,心阳不振,血脉不通◇奔豚气,阴寒内盛、寒水上冲紫苏、生姜紫苏:辛,温。
归肺、脾经。
生姜:辛,温。
归肺、脾、胃经。
◆共同点:◇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力缓宜轻证。
◇止呕:呕吐。
◇解鱼蟹毒:鱼蟹中毒,腹痛吐泻。
◆不同点:◇紫苏:兼行气、化痰:宜胸闷、咳痰者●行气宽中、安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气滞胎动不安○痰凝气滞,梅核气证●附:紫苏梗○辛、甘,微温。
归肺、脾、胃经。
○宽胸利膈、顺气安胎:胸腹气滞;胎动不安◇生姜:●温中止呕:○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多种呕吐,呕家圣药,宜胃寒●温肺止咳:肺寒咳嗽。
●解半夏、天南星毒性。
麻黄、香薷香薷: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共同点:◇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解表药,清热药
传统中医药典籍[了解]: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方书典籍:《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现代中医药信息[掌握]:1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及其他《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又称为《部颁标准》。
2.中医药期刊例题:《中国药学文摘》的英文缩写是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5.互联网资源确定依据[了解]:1、药物的特性关于药物的归经,古代文献上又曾将它和“五味”联系起来,认为:味酸 --- 能入肝。
中药学知识|考点(8)清热类中药.小结
中药学知识|考点(8)清热类中药.小结八、清热类中药概述部分一、含义:凡以清泄里热,用治里热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药性分析:1.味多为苦,次为甘,性寒或凉2.归经:三、功用与分类:清热泻火药—功效能清热泻火—用治气分实热证清热燥湿药—功效能清热燥湿—用治湿热证(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湿热下注之带下病等)及火热证清热凉血药—功效能清热凉血—用治营、血分实热证清热解毒药—功效能清热解毒—用治热热毒证(疮痈肿毒、丹毒、瘟毒发斑、痄腮、热毒咽喉肿痛、热毒下痢等)清虚热药—功效能清虚热—用治虚热证阴虚内热证温病后期,邪热未尽,夜热早凉四、配伍:1.兼表证者,配解表药。
2.兼积滞便秘者,配泻下药。
3.气血两燔者,清热泻火药与清热凉血药同用。
4.清虚热药,常配清热凉血和清热养阴之品。
5.体虚者,配补虚药。
五、使用注意:1.辨清虚热、实热后辨证选药。
2.寒凉(尤其是苦寒性大者),易伤脾阳,脾胃虚寒者慎用。
3.苦燥伤阴,阴虚患者,慎用苦燥之品,或配养阴之品同用。
4.甘寒助湿,有湿者慎用甘寒之品。
5.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证禁用清热药。
现代药理研究:1.抗菌、抗病毒。
2.解毒。
3.提高免疫力。
4.抗炎。
5.解热等清热药【教学基本要求】一. 通过本章及章内各节概述部分的学习掌握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二. 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1.清热泻火药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天花粉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了解莲子心、熊胆(引流熊胆猪胆蛇胆)参考寒水石、竹叶、鸭跖草、密蒙花、青葙子、谷精草2. 清热燥湿药掌握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熟悉苦参了解白鲜皮参考椿皮3.清热解毒药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熟悉大青叶、青黛、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穿心莲、土茯苓、土牛膝、胖大海、肿节风了解蚤休、紫花地丁、败酱草、红藤、秦皮、铁苋、马勃、马齿苋、鸦胆子、千里光、金果榄、余甘子、橄榄参考拳参、白蔹、金荞麦、地锦草、半边莲、绿豆、贯众、三丫苦、木芙蓉叶、四季青、半枝莲、山慈姑、漏芦、秦皮、朱砂莲、木蝴蝶4. 清热凉血药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熟悉紫草、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5. 清虚热药掌握青蒿、地骨皮了解银柴胡、胡黄连、白薇三. 掌握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中药师培训资料----解表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知识点:清热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知识点:清热药定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性能:味甘、苦、性寒。
归经广泛。
◆功效应用:◇清热:里热证(表邪已解,内无积滞)◇分类:●清热泻火:气分实热证、脏腑火热证●清热燥湿:湿热证。
(性偏苦燥清泄,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湿热泻痢、黄疸等●清热解毒:热毒证(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之痈肿疮疡等证。
)●清热凉血:营血分热证(主入血分,功能清血分热,主治血分实热证。
)●清退虚热:虚热证(功能清虚热、退骨蒸,主治热邪伤阴、阴虚发热。
)◆运用配伍:◇药证相符◇热易伤阴、苦燥伤阴:常配养阴生津药◇内有积滞、火热上炎:配泻下药◇热极生风:配息风止痉药◇高热神昏:配开窍药◇口渴气短:配益气生津药◇表邪未解:配解表药◇脾虚便溏:配健脾益胃药◆使用注意:◇药性寒凉,易伤脾胃◇苦燥伤阴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性味:苦、甘,寒◆功效应用:◇清热泻火:●气分实热证●脏腑火热证:肺热、胃热、心火、肝火适用证:●气分实热证;肺胃心肝实热证。
石膏、知母石膏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相同点:◇清热泻火,除烦:●气分实热证,常相须为用。
●肺热咳嗽。
◆不同点:◇石膏:泻火力强○气血两燔○热病伤津●重清肺胃实火:○肺热咳嗽。
配麻黄○胃火上炎,头痛、牙痛、消渴●生肌敛疮(煅):溃疡不敛、水火烫伤●注:先煎。
◇知母:滋阴润燥力强●重滋润肺胃:○肺燥咳嗽。
配贝母○肠燥便秘●滋肾降火:○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配黄柏○阴虚消渴芦根、天花粉芦根:甘,寒。
归肺、胃经。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相同点:◇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热病烦渴●肺热咳嗽◆不同点:◇芦根:清热力强●清肺排脓:肺痈吐脓,配薏苡仁●清胃止呕:胃热呕吐、呃逆●利尿:热淋◇天花粉:生津为优,阴虚消渴多用●清肺润燥:燥热咳嗽●消肿排脓:痈肿疮疡●注:反乌头竹叶、淡竹叶竹叶:甘、辛、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完整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总结
完整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总结中药学第一单元: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有很多种,包括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和XXX。
这些药物可以用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等。
二、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药也有很多种,比如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和淡豆豉。
这些药物可以用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平抑肝阳等。
第二单元: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有很多种,包括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和决明子。
这些药物可以用于清热泻火、生津润燥、除烦止渴等。
二、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也有很多种,比如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苦参和白鲜皮。
这些药物可以用于清热燥湿、泻火除蒸、杀虫利尿等。
三、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有金银花和连翘。
这些药物可以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
3.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缓解喉咙疼痛。
4.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除色斑,清肝泻火,缓解惊慌不安。
5.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6.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7.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8.土茯苓:解毒除湿,缓解关节疼痛。
9.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10.射干:清热解毒,祛痰缓解喉咙不适。
11.XXX:清热解毒,缓解喉咙不适,止血。
12.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3.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缓解腹泻。
14.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15.熊胆:清热解毒,缓解风热,清肝明目。
四、清热凉血药1.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润燥。
2.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3.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适用于汗骨蒸症。
4.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与藜芦相反。
5.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6.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缓解惊慌不安,需煎煮至少3小时。
五、清虚热药1.青蒿:清透虚热,凉血除湿,解暑,截疟。
2.XXX: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疔疮。
中医---解表药清热药
*铁苋
苦涩凉,大肠肝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1.用于热毒泻痢,2.用于血热出血,外伤出血.
*地锦草
苦辛平,肝胃大肠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利湿退黄
1.用于热毒泻痢,2.用于热毒疮痈,毒蛇咬伤.3.用于多种出血证,4.用于湿热黄疸.
射干
苦,寒肺
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菊花
辛,甘,苦,微寒,肺肝
发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初起,发热头痛2、用于目疾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4、用于疔疮中毒
蔓荆子
辛苦微寒;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柴胡
苦辛,微寒,肝胆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肺胃大肠,小肠
清热解毒,燥湿
1、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肺痈,咽喉肿痛2、痈肿疮毒,毒蛇咬伤3、湿热泻痢,湿疹瘙痒,热淋
*半边莲
甘淡寒,心小肠肺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1.用于疮痈肿毒,毒蛇咬伤,2,大腹水肿.
*半枝莲
辛苦寒,肺肝肾
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
1,用于疮痈肿毒,毒蛇咬伤,2.用于跌打损伤,吐衄,血淋.3.用于大腹水肿.
蝉蜕
甘,寒;
肺肝
发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止痉,退翳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咽痛喑哑2、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及风疹瘙痒3、用于惊痫夜啼,破伤风证4、用于风热目赤,目翳,多泪
桑叶
甘苦,寒;
肺肝
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2、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症见咳嗽痰少,鼻咽干燥等3、用于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中药学笔记总结】中药学重点笔记
中药学笔记总结】中药学重点笔记本篇文章介绍了中药学中解表药和清热药的主要药物及其功效。
解表药是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也称为发表药。
常用的药物包括麻黄、生姜、细辛、牛蒡子、桑叶等。
这些药物可以治疗咳嗽气喘、水肿利尿、呕吐、麻疹不透、风疹搔痒、风湿痹通、鼻渊、破伤风证、肝阳上亢、目赤昏花、痈肿疮疡、气虚下陷、外感表证、咽喉肿痛、止痛、止血、带下证、热病口渴、热病烦渴和解毒等症状。
清热药是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包括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黄连等。
这些药物可以治疗气分实热证、肺热喘咳、消渴证、凉血止血、目赤肿痛和肠燥便秘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有些段落存在格式错误或者重复内容,需要删除或修改。
同时,可以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的改写,使其更加流畅易懂。
本节介绍能够祛除湿邪,治疗湿痹证的化湿药。
1.湿热泄痢: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金银花、鸦胆子。
黄芩适用于中上焦湿热和暑湿证,黄连适用于脾胃大肠湿热,黄柏适用于清热燥湿,苦参适用于下利脓血和肠风下血,金银花适用于热毒血痢,鸦胆子适用于阿米巴痢疾。
2.湿热黄疸:栀子、黄芩、XXX、龙胆。
3.热入营血:金银花透营转气,连翘清心火,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凉血化斑,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温毒发斑,紫草解热透疹。
4.咽喉肿痛:板蓝根、青黛、射干、马勃、山豆根。
5.热病神昏、惊痫抽搐:龙胆、青黛、熊胆、水牛角。
6.痈:蒲公英适用于乳痈,鱼腥草、金荞麦适用于肺痈,大血藤、败酱草适用于肠痈。
7.活血活络:漏芦、大血藤、败酱草、牡丹皮、赤芍。
8.水火烫伤:白蔹、四季青、紫草。
9.阴虚内热、骨蒸潮热:知母、黄柏、生地黄、玄参、青蒿、地骨皮、XXX、银柴胡。
10.疟疾:鸦胆子、青蒿、黄芩、柴胡。
11.小儿疳积:贯众、银柴胡、XXX。
12.清解少阳:黄芩适用于半表之热,柴胡适用于半里之热,青蒿为治疟疾的要药。
第三节:泻下药泻下药指能够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
中药学解表药归纳总结
解表药1.含义: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2.共性(1)药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且药物大多质轻(多为花、叶类)而清轻上扬宣散;其归经主入肺、膀胱或肝经,偏行肌表。
(2)功效:使初入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而主具有发汗解表作用。
相关功效释义:1)发汗解表:解表药多辛散轻扬,具有使患者发汗或微发其汗,使表邪随汗出而解,从而控制疾病转变的作用,达到早期治愈疾病的目的。
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意思。
古时称其为“开鬼门”,鬼(同魄)门即指汗孔,“开鬼门”,即指发汗。
2)发散风寒: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温,人肺与膀胱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温散寒邪的药物,具有治疗风寒表证的作用,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
3)疏散风热: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凉,人肺与肝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凉散热邪.其发汗、发散之力均较发散风寒药为弱的药物,具有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的作用,如桑叶、菊花、蝉蜕等。
4)发表解肌:即具有治疗外感表证初起有汗的功效。
有辛温解肌,如桂枝;辛凉解肌,如葛根。
也可以说是比发汗而较弱的解表作用。
(3)适应证:主要用于外感六淫之邪,病位浅在肌表肺卫肌肤所致之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
其中尤以恶寒为表证特征。
表证又分表寒(风寒表证),表热(风热表证),表虚(气虚表证、阳虚表证、阴虚表证、血虚表证),表实(风寒夹湿表证、风寒表实证)等见下表(4)有功效及适应证:借其辛散、宜肺、散表、达表透邪之功,有的解表药兼有宣肺利尿,宣肺止咳平喘,宣毒透疹,祛风胜湿止痛,解表消疮等作用,故还可分别用于水肿、尿闭因肺气不宣者.咳喘.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风湿痹痛或头痛身痛,疮疡等疾病的初起阶段而兼表证者。
值得注意的是,若上述病症不具备初起而兼表证的前提条件,则不可用,因里证而不能发汗解表。
相关功效释义:1)宣肺利尿:即具有恢复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开肺气而利水湿的功效,适用于表证咳嗽气喘而有水肿.浮肿以上半身和面部为甚,小便不利,量少色深黄,腹部胀满,伴有咳嗽气喘或有寒热,苔白滑,脉浮滑,如麻黄桂枝等药物。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药概述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药概述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药性寒凉,按“热者寒之”的原则用于里热证,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及清虚热等功效,达到热清病愈的目的。
主要用于温热性疾病、痈肿疮毒、湿热泻痢,及阴虚发热等症所呈现的里热证。
由于发病原因不一,病情变化的阶段不同,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里热证既有气分与血分之分,又有实热与虚热之异。
因此,就有多种类型的临床表现。
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六类: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证;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血分热邪,用于温病热入营、血证;清热解毒药,功能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病证;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虚热证。
应用清热药时,应辨别热证属气分还是血分,属实热还是虚热,并以整个病情来决定主次先后,如有表证的,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分热兼血分热的,宜气血两清。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
使用本类药物,须中病即止,防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本经》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Bge.的根茎。
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炒用。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
或除去外皮,晒干。
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性味归经】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本经疏证》:知母能益阴清热止渴,人所共知,其能下水,则以古人用者甚罕,后学多不明其故。
《千金》、外台》两书用知母治水气各一方。
《千金》曰,有人患水肿腹大,其坚如石,四肢细,少劳苦足胫即肿,少饮食便气急,此终身之疾,服利下药不瘥者,宜服此药,微除风湿,利小便,消水谷,岁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后可常服。
考研中医综合必背笔记
考研中医综合必背笔记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中医方剂学一、解表药主入肺、膀胱经,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虽有表证,也要慎用(一)发散风寒药1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桂相配治疗风寒表证】2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性味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桂枝单用解肌发表,配伍芍药,调和营卫;类似:柴胡单用疏肝解郁,配黄芩和解少阳。
eg: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配伍有:桂枝和白芍,生姜和大枣3 紫苏(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不宜久煎,主治:脾胃气滞,胸闷呕吐4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半夏南星及鱼蟹毒)—呕家之圣药5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炭) 止血(肺胃等多种出血证)治外感表证,无论寒热皆可。
荆芥穗祛风作用强于荆芥6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风中润剂,既能祛外风,也能熄内风,祛风湿7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驱上半身风寒湿痹见长(独活为下半身)8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夏月麻黄9 藁本:散寒除湿,祛风止痛—太阳引经药10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经引经药11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少阴经引经药,细辛辛燥伤阴,“辛不过钱”12苍耳子: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治鼻渊要药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包煎,有毛易刺激喉咙14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经下乳(二)发散风热药1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行气注:薄荷能发汗,表虚自汗者不宜用2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宣肺祛痰、解毒消肿、润肠通便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退翳明目、熄风止痉、镇静安神(3-6g)4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5桑叶: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6菊花:疏风清热(黄)、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白)、清热解毒(野)7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8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降压9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10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疏肝要药与黄芩配伍和解少阳11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12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麻黄汤桂枝配芍药,生姜配大枣—调和营卫—桂枝汤生姜配半夏—胃寒呕吐—小半夏汤荆芥配防风—风寒证—荆防败毒散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升麻配葛根—外感风寒所致头痛,麻疹初期—升麻葛根汤二、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1石膏:(生用、先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石膏配牛膝,相使—胃火牙痛;2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治肠燥便秘、苦寒归肺、胃、肾经,上清肺,中凉胃,下泻肾火;既清实热,又退虚热;与石膏配治阳明经热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肺、胃、肾经4天花粉(瓜蒌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天花粉可致流产,孕妇禁用;归肺胃经。
中药学的记忆技巧口诀
中药学的记忆技巧口诀1、解表药解表之药重发散,味辛对症寒热痛;表邪风寒与风热,不宜久煎莫久用;虚症要慎免伤元,温初毒解热也清;能利水肿止咳喘,个别止痛又透疹。
1.1 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散风寒,性味辛温能发散;外感恶寒兼疼痛,浮紧薄白及诸汗。
麻黄细辛和桂枝,荆芥防风与白芷;紫苏生姜和藁本,葱白羌活苍耳子;胡荽香薷西河柳,通鼻开窍须辛荑。
1.2 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去风热,热重寒轻口咽渴;头痛目赤苔黄薄,脉相浮数和干咳。
葛根柴胡和升麻,蝉蜕菊花与桑叶;牛旁子与蔓荆子,浮萍豆豉与薄荷;后有木贼闹自在,古用豆卷清湿热。
2、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多样,泻燥解毒凉血退;食少便溏要慎用,寒凉易损脾和胃。
2.1 清热泻火药泻火用于气分热,各类脏腑是实证;高热烦汗脉大洪,身体虚损要扶正;石膏知母夏枯草,天花芦根与栀子;谷精草上密蒙花,熊胆能对青葙子;明目便茶夜明砂,竹叶不胜决明子。
2.2 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苦寒,痢痰痔瘘和泄泻;黄胆尿赤耳流脓,淋涩带黄下焦热。
黄莲黄芩与黄柏,龙胆功劳和苦参;白鲜皮内唐松草,胡黄秦皮也能成。
2.3 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寒凉,毒虫咬伤与癌症;温病发热咽肿痛,毒痢疮止莫过用。
2.3.1 温热病用药温热金银和连翘,大青叶下板蓝根;青黛绿豆穿心莲,熊胆律草四季青;清热解毒山慈菇,后面不少在其中。
2.3.2 主治咽肿痛药治咽山豆根射干,马勃酸浆金果榄;橄榄木律大青叶,能否配准任你选。
2.3.3 清热痢药热毒泻痢白头翁,秦皮鸭胆马齿苋。
2.3.4 热毒疮疡药热毒疮疡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重楼白花蛇舌草,白蔹败酱草红藤;慈菇漏芦千里光,半枝金荞用方中。
2.4 清热凉血药血分有热凉血药,神昏妄行夜难眠;吐衄便血热入营,滋阴甘苦和咸寒。
凉血生地与玄参,赤芍紫草与牡丹;牛角牛黄地骨皮,丝瓜络也是古传。
2.5 清退虚热药虚热骨蒸主伤阴,五心烦热脉数细;肝肾阴虚内火旺,热病后期与盗遗。
舌红苔少用此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与胡黄莲,小儿积疳要配齐。
中药分 类解表药 ·清热药 补益药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化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驱虫药
·止血药 ·安神药
·开窍药 ·补益药
·收涩药 ·涌吐药
·祛风湿 ·外用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平肝息风药
·活血化瘀药
·利水渗湿药
补益药
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正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值得注意的是清热药的抗菌作用与临床疗效并不一致,如穿心莲水溶性黄酮部分,体外 有抗菌作用,但临床疗效却很差,相反,其内酯部分,体外虽无抗菌作用,但临床反而有效,可见仅以抗菌作用为指标来衡量清热药的作用是很不够的,事实上在许多实验研究中已发现不少的清热药虽抗菌力不强,但却具有明显的解毒作用。微生物毒素在感染性疾病中是引起多种症状和组织损害的重要因素,用中药治疗微生物感染,常可见到毒血症状迅速改善。实验表明,丹皮、知母、黄连等在无抑菌作用的浓度时就能抑制金葡菌凝固酶的形成,使细菌的毒力减弱,从而减轻对组织的损害作用。
2.解热作用:本类药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使实验性致热动物体温降低,以柴胡作用最显著,桂枝、荆芥、防风、葛根、紫苏、浮萍等也有一定的退热效果。其作用方式,有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而促使体温下降。此外,葛根等还有降低正常体温的作用。
3.镇痛作用:柴胡、桂枝、细辛、防风、紫苏等对小鼠尾部机械压迫法或醋酸扭体法等引起的疼痛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它们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4.抗菌、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证明,柴胡、桂枝、紫苏、防风、薄荷、桑叶等对多种细 菌,如金葡菌、溶血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茵以及某些致病性真菌分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麻黄、桂枝、柴胡、紫苏、菊花等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知识点:清热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知识点:清热药定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性能:味甘、苦、性寒。
归经广泛。
◆功效应用:◇清热:里热证(表邪已解,内无积滞)◇分类:●清热泻火:气分实热证、脏腑火热证●清热燥湿:湿热证。
(性偏苦燥清泄,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湿热泻痢、黄疸等●清热解毒:热毒证(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之痈肿疮疡等证。
)●清热凉血:营血分热证(主入血分,功能清血分热,主治血分实热证。
)●清退虚热:虚热证(功能清虚热、退骨蒸,主治热邪伤阴、阴虚发热。
)◆运用配伍:◇药证相符◇热易伤阴、苦燥伤阴:常配养阴生津药◇内有积滞、火热上炎:配泻下药◇热极生风:配息风止痉药◇高热神昏:配开窍药◇口渴气短:配益气生津药◇表邪未解:配解表药◇脾虚便溏:配健脾益胃药◆使用注意:◇药性寒凉,易伤脾胃◇苦燥伤阴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性味:苦、甘,寒◆功效应用:◇清热泻火:●气分实热证●脏腑火热证:肺热、胃热、心火、肝火适用证:●气分实热证;肺胃心肝实热证。
石膏、知母石膏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相同点:◇清热泻火,除烦:●气分实热证,常相须为用。
●肺热咳嗽。
◆不同点:◇石膏:泻火力强○气血两燔○热病伤津●重清肺胃实火:○肺热咳嗽。
配麻黄○胃火上炎,头痛、牙痛、消渴●生肌敛疮(煅):溃疡不敛、水火烫伤●注:先煎。
◇知母:滋阴润燥力强●重滋润肺胃:○肺燥咳嗽。
配贝母○肠燥便秘●滋肾降火:○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配黄柏○阴虚消渴芦根、天花粉芦根:甘,寒。
归肺、胃经。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相同点:◇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热病烦渴●肺热咳嗽◆不同点:◇芦根:清热力强●清肺排脓:肺痈吐脓,配薏苡仁●清胃止呕:胃热呕吐、呃逆●利尿:热淋◇天花粉:生津为优,阴虚消渴多用●清肺润燥:燥热咳嗽●消肿排脓:痈肿疮疡●注:反乌头竹叶、淡竹叶竹叶:甘、辛、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Cha6解表药、Cha7清热药
中药药理学学习重点根据云班课视频PPT总结/chapter6、7、12、15 Chapter6 解表药第一节概述一、认识疾病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表证:外邪(外界的各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浅表部位(皮肤、肌肉、经络)所出现的一组证候群。
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流涕,喷嚏,全身不适等。
西医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等)、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与之相似二、研究思路三、主要药理作用★★温热性发汗:全身汗腺分泌(受体内外温热性刺激)精神性发汗:手、足、额、腋窝(紧张、激动)解表药发汗→汗腺分泌↑→解表、祛寒解表药发汗..作用特点:•辛温> 辛凉•多属于温热性发汗(环境)•机制:1. 直接影响汗腺,增加汗液分泌2.兴奋外周α受体,促进汗液分泌(麻黄)3.扩血管,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协助发汗(桂枝、生姜)民间淋雨后常服用生姜汤、啜热粥是为了使机体温热性发汗。
研究方法:1.汗液着色发2.汗液定量法3.汗腺上皮组织形态观察法二)解热作用表证为何会发热?中医:六淫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正常宣发所致。
现代:病原体→致热原(EP)→体温调节中枢解表药解热..作用特点:•辛凉(柴胡代表)> 辛温•部分药物使正常动物体温下降(麻黄挥发油、柴胡皂苷等)•机制:1.发汗或促进发汗(扩张皮肤黏膜血管)→散热↑2.脑内活性物质(cAMP、PGE↓)→体温调节功能3.抗炎、抗病原微生物三)镇静、镇痛作用镇痛:辛温>辛凉(?)镇静:自主活动↓,协同中枢抑制药四)抗炎作用(急性炎症为主)机制:1. 抑制炎症介质(AA-COX-PGE2、组胺、自由基等)的合成释放2.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3.影响核转录因子信号转导途径研究方法:急性关节肿胀法、毛细血管通透性检测法、棉球肉芽肿法及炎症介质(IL-2、PG)测定法等五)抗菌、抗病毒六)止咳、化痰、平喘七)抗过敏(荨麻疹等,多数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八)免疫调节(提高抗病能力)四、研究思路挥发油:辛味来源,是主要药效物质基础生物碱、皂苷、麻黄等成分也是药效物质基础第二节麻黄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干燥草质茎。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
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麻黄:草质茎。
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干燥嫩枝。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紫苏:茎叶。
辛温,归肺脾经。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生姜:根茎。
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解鱼蟹毒(胃寒呕吐)香薷:辛微温。
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与中化湿,利水消肿。
(阴暑、水肿、小便不利)荆芥:干燥地上。
辛微温。
归肺肝经。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羌活:根茎与根。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
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阳明头痛,寒湿带下)细辛:全草。
辛温,有毒。
归肺肾心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少阴头痛)(汤1-3,散0.5-1)藁本:根茎与根。
辛温;归膀胱经。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颠顶疼痛)苍耳子:果实。
辛苦温。
有毒。
归肺经。
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
归肺胃经。
发表散寒,通鼻窍。
(包煎)葱白:辛温,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通乳,乳房胀痛)2、辛凉解表药:薄荷:地上,辛凉。
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后下)牛蒡子:成熟果实。
辛苦寒。
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惊风,破伤风)桑叶:叶。
苦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凉血止血)菊花:花序。
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
辛苦微寒。
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中医综合考研知识点:解表药和清
热药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炭)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白芷:祛风解表、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痛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平肝
葛根: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解表、除烦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
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3.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
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养阴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露)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
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清斑
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
板兰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
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清热解毒、截疟治痢、(外)腐蚀赘疣熊胆:清热解毒、止痉、明目
5.清虚热药
青藁: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凉血退蒸、清泄肺热
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银
柴胡: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