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督教“爱邻人”思想的思考
尼采的“邻人之爱”伦理意蕴新解
尼采的“邻人之爱”伦理意蕴新解作者:郭敏科来源:《人间》2016年第28期摘要:尼采对于“邻人之爱”的含义是放在最远者和未来者的具体语境之中去讲的,这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虚幻的人们对于未知事物本能的美好向往塑造的自我完善的意象,一是真实的人们对于临近事物真切的感受;前者建立在不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后者建立在设身处地的实际经历中。
他对这些观点的阐述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懂人性。
关键词:尼采;邻人之爱;最远者的爱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28-01他说,“对最远者和未来者的爱高与邻人之爱;更有甚者,对事物和鬼怪的爱高于对人类的爱。
”①从后文可以看出,这里的最远者的第一种形象是超人,“将来和最远者乃是你的今日的原因:在你的朋友身上,你应当把超人当作你的原因来热爱。
”②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将来是现在存在的意义所在,明日是今日存在的意义所在,正如死之意义相对于生而言,指的都是一种彼此相对存在的意义。
所以,就我们当下的意义而言,我们终究要指向一个远方的意象来指正我们的现在所为,这就是最远者存在的一个依据。
那么,邻人之爱的所指应该产生于与最远者之爱的相对立的意蕴中,否则便不能成立。
邻人与最远者之间的问题,从目标而言,一个代表着不可实现和不可实时到达的远方,另一个代表着实时可即的当下;从意象而言,最远者往往意味着不可触及只可臆想,产生于人们的想象,而邻人是具体存在而可感知的,具体的实在物;从空间而言,最远者在人之具体存在之外,而邻人构成人存在的具体历史和时空景象。
邻人与最远者的对比由此可见,那么邻人之爱所指代的也可以据此而知。
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于邻人的爱,其实是一种善,与人相处的善,而并不是其他的爱;而对于最远者的爱,最远者作为一个虚无的存在,寄托的实质上是我们的愿望和期盼。
最远者的爱没有实质的承当者,人们只是在自己的意愿之中寄予自己的思绪和想象,而邻人之爱也并不能完整的理解为亲情、友情之爱,而应该理解为普遍意义上的一种与人为善的友善。
“在你家中寄居的”
因为祂是伟大,全能,和令人敬畏的
因为祂没有偏见,也不接受贿赂
因为祂捍卫孤儿和寡妇
因为他爱寄居的外地人,给他们食物和衣服
上帝是万能的。祂不需要任何东西,可以做任何 祂想做的事。尽管如此,祂还是爱寄居的外地人, 帮助他们。祂也邀请我们去爱他们,帮助他们。
我们也曾是寄居的
“所以你们要怜爱寄居的,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 ” (申命记 1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9)
我们可能没有法律权力来改变我 们国家的法律或法律的应用方式。 然而,我们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对 待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他 们的背景情况如何。
“困苦穷乏的雇工,无论是你的弟兄或是在你城里寄居的,你不可欺负他。” (申命记 24:14)
及时支付工人的工资,归还从穷人那里借来的衣服,不进别 人家收债。这些都是表达对需要帮助的人和寄居之人的尊重 和关心的方式 (申命记 24:10-15)。
雅各也写了相似的要尊重和关心教 会内需要帮助的人,并且要拒绝给 予富人特权, 因为这会使穷人受 损。 (雅各书 2:1-7)。
雅各把偏袒列入违反十诫之例(雅各书 2:8-11)。纯洁的宗教包括关怀和照顾他人 (雅各书 1:27)。
“ 基督不承认国籍、阶级或信仰的区别。 文士和法利赛人想把天上的恩赐局限 于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而排斥世上 其余上帝家里的人。然而基督来拆毁 每一道隔墙。祂来显明祂怜悯和慈爱 的恩赐像空气、阳光、滋润土地的雨 露一样,是没有限制的。”
“ 当你与人交往之时,要设身处地为他们 着想。你当体会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困 难,他们的失望,他们的欢乐,和他们 的忧伤,你要与他们化合为一,然后你 向他们所行的一切,就如易地而处时你 所希望他们对待你的一样。这是诚实的 真正原则。”
爱邻舍
爱邻舍40、358、360四百首路10:25-37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耶稣说:‚你回答的是。
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
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
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
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他说:‚是怜悯他的。
‛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的呢?····你回答的是“律法上写的是甚么?”白纸黑字,道理上的,今天我们问一些属灵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标准答案。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耶稣说:‚你回答的是。
‛道理上我们都懂。
“你念的是什么?”是你自己的体会,在这些经文中自己的领会,实际上活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讲婚姻,讲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讲教会事奉的原则,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东西讲,这些是标准答案。
但实际上是怎么样的?律法师问到“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回答“谁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今天我们的注意力都是注意在自己身上——到底谁是我的邻舍?谁值得我这样的付代价去爱他像爱自己?我们的注意力仍然是集中在“我,我,我”我的身上。
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难处,我们需要有人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有人来安慰我们。
忠恕与爱邻人的异同分析
《中西文化比较》“忠恕”与“爱邻人”的异同翟康宗教学405009814021儒家和基督宗教都是当今世界中西方文明之间对话中的重要角色。
在当今全球时代,儒家和基督宗教之间本着互相理解、互相借鉴、相互促进这样良好的愿景展开对话,必将有益于世界的和谐和人类的发展,而“世界伦理”的提出,就是对儒耶文化的求同,但我们也必须要看到不同文化的差异。
1993年9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会议通过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在回顾了世界上各种人为的冲突灾难之后指出,如果没有一种全球伦理,便不可能有更好的全球秩序。
《宣言》从世界各大宗教和文化的道德准则中,提出了全人类都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应受到符合人性的对待!并以耶稣的名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和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理论支持。
《宣言》又根据各大宗教都包含的“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撒谎”和“不可奸淫”四条古训,针对当代世界的状况,表述了四项“不可取消的规则”:1、珍重生命——致力于非暴力与敬重生命的文化;2、正直公平——致力于团结与公平的经济秩序;3、言行诚实——致力于宽容的文化与诚实的生活;4、相敬互爱——致力于男女平等与伙伴关系的文化。
《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是由基督教界发起而得到世界各宗教响应的全球伦理运动的一个里程碑。
它既是1993年以前长时期共同努力的结果,又是以后漫漫长途的起点。
这项运动的宗旨,就是要在这个道德滑坡的世界上,在宗教的差异会被用来为冲突和对抗辩护的情况下,强调基本道德生死攸关的重要性,展示基本道德在不同宗教中的基础以及各种宗教平等对话、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笔者在《全球伦理宣言》所宣讲的“世界伦理标准”大背景下对中西方的宗教伦理进行比较,以此来观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纪伯伦谈邻居
周三:
——总有些精彩超越了时光——
【Star Cable】品读 | 纪伯伦:谈邻居
有一次耶稣在迦百农城说:
“你的邻居,是住在隔壁的、你的另一个自己。
当灵魂相识之时,一切隔墙都将坍塌。
“你要像爱你一样地爱那个自己。
“邻居也是你所不了解的万能之神的一种形象。
“你的邻居是一片田地,你的希望之春身披绿衣在那里徜徉漫步,你的需求之春安卧那里梦想着雪积如山。
“你的邻居是一面明镜,可以照见你的容颜;你会发现,一种你所不知的快乐和不曾有过的忧伤,为你的容颜增光添彩。
“我希望你像我爱你一样爱你的邻居。
”
我问他:“不爱我的邻居,又贪图我的钱财,想占有我的财产,我怎么能爱他呢?”
他回答到:“你在前面耕地,你的雇工跟在你的后面撒种,这时有只鸟儿在啄食你丢下了的几粒种子,你会停下来朝后看,或者丢下犁杖赶飞鸟儿吗?
“你如果那样行事,你就不配获得日后的丰收果实。
”
耶稣这样说,使我感到害羞,我只有默默无语。
但是,我并不惊怕,因为耶稣在朝着我微笑。
——生命的缝隙是光进来的地方——
【Star Cable】前行 |。
爱与自由——论基督教的普遍之爱
SELINA LI
爱与自由——论基督教的普பைடு நூலகம்之爱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黄裕生
在人类生活中,有两种基本关系要处理,一种是与他人的关系,一种是与他物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这两种关系更多的都是展现为功能性的关系。如果说与他人的功能性关系主要由伦理习俗、法律等来规范,那么与他物的功能关系则由各种经验知识来规定。虽然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与他人他物的功能性关系,但是,功能性关系并不是日常生活的全部,更不是日常生活的本质。因为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可能的,或者说,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的日常生活的,恰恰是非功能性关系。正是这种非功能性关系使我们的功能性关系成为可能。
耶稣的人道主义伦理与救赎思想
耶稣的人道主义伦理与救赎思想在人类历史上,耶稣基督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人物。
他的传教和言行对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耶稣的人道主义伦理和救赎思想是他所宣扬并实践的核心原则,为世人带来了无尽的启示与救赎。
耶稣所弘扬的人道主义伦理深刻影响了人类的道德观念。
在耶稣时代,人们的道德行为往往是建立在权势和地位上的,强者凌驾于弱者之上,弱者的权益常被剥夺。
然而,耶稣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他提出了金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呼吁人们平等相待,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尊严。
他垂范于世,教导人们应该关怀弱者、照顾孤儿寡妇、帮助贫苦。
这种道德观念的转变进一步加强了人类之间的友爱和社会公正。
耶稣的人道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上。
他深知人类的弱点和罪恶,但他并不对此加以谴责或评判,而是用他的爱与宽容来拯救人。
他向世人传递了信仰的力量,相信每个人只要悔改并相信耶稣,都能得到神的宽恕与救赎。
这种对人性的关怀和宽容为世人带来了希望与救赎,使人们能够超越自我,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耶稣的救赎思想不仅使人们在灵魂上得到拯救,也在社会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耶稣呼吁人们彼此宽容,原谅自己和他人的过失,让和平与和谐的力量统治世界。
这种思想指引着无数人们和平地解决纷争和争端,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进化。
耶稣的救赎思想激励着人们积极关爱他人,将爱与希望传递给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
耶稣的爱与救赎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依靠,使他们能够应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在耶稣的救赎思想中,爱与宽恕起着重要的作用。
耶稣的教导告诉我们无论发生什么,无论我们有多少错误,神的爱和宽恕永远都是存在的。
这种宽恕的力量能够使人们摆脱罪恶的困扰,恢复与神的关系,重获内心的平静与喜乐。
耶稣的救赎思想引导人们超越自我的局限,体验宽阔与自由;它教导人们宽恕他人,并倡导和平与友爱。
这种思想不仅塑造了个体的品德和道德,也影响到整个社会和世界。
耶稣的人道主义伦理与救赎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杰作,它塑造了人们的道德观念,提升了人类的道德标准。
《卡拉马佐夫兄弟》阅读感想
《卡拉马佐夫兄弟》阅读感想《<卡拉马佐夫兄弟>阅读感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将杀父故事演绎为宏伟社会哲理小说的经典之作。
它以费多尔·卡拉马佐夫和他的三个儿子德米特里、伊凡以及名为斯麦尔佳科夫的私生子为中心,展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悲剧主题。
小说中,伊凡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如果我们这个世界是上帝爱人类的表现,那么人类之间的爱又该如何体现呢?”这意味着,如果基督是上帝,那么我们几乎无法看到基督如何爱人类,无论是在天堂还是在地上。
伊凡的观点是,基督式的对人类之爱似乎是一种不可能的神迹。
他思考的是,这种神迹之所以不可能实现,是因为人性本恶,还是人类内在品质中的某些因素在作祟?是因为人选择了道德意义上的恶,还是这种道德意义上的恶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本性?也许,人类的大部分苦难并非源于自由,而是因为他们难以承受基督表达对人类之爱的这份“神圣之礼”,以至于它成为了一种精神负担。
因此,基督之爱非但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了痛苦。
这就是说,“爱你的邻人”是否可能?如果可能,其前提是什么?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伊凡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了基督教“爱你的邻人”的意义,但他是在否定上帝存在的基础上进行解释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基督实际上是无神论者想象中的基督,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
然而,他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神论的基督图像和无神论的基督教。
在小说中,审问官有这样一段话:“在严厉的古代律法中,人的内心是自由的,他必须自行决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指导他们言行的形象就是他们自己。
”(这意味着人类并非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在人的言行中并没有提到上帝、神圣者或三位一体的人格者。
人所获得的自由与神的救恩或神的干预在观念上是相互排斥的,因为人的自主行为完全归功于自由。
伊凡的这种思想深深吸引了 60 年代那些自称为“上帝已死”派的学者们。
(汉密尔顿、阿尔泰泽就是这些学者中的代表。
关于基督教爱的伦理的解读及评价
关于基督教爱的伦理的解读及其社会影响摘要:基督教伦理思想是人类伦理道德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观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原则,“爱”无疑成为统摄一切观念的核心与总纲。
爱是联结神和人关系的纽带。
爱不仅是神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所在。
基督教爱的伦理激励了人们趋善避恶,用爱心去对待生活,处理人事。
在现实生活中爱心缺失,善举匮乏,与之相反的东西却铺天盖地这种状况下,基督教爱的伦理提倡爱人如己,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无异于当代道德发展黑暗中的一线光明。
关键词:神之爱人之爱盟约邻人《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也是最重要的著作,是每个基督教徒的必读之物,其中“爱”贯穿了《圣经》的始终。
基督教中的爱是一种不受民族、宗教、政治、文化、区域等限制的博爱。
一、爱的伦理的解读基督教中的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帝对人的痛苦的怜悯和对人的罪恶的原谅,即神之爱;一是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及对自己同胞的关怀和帮助,即人之爱。
(一)神之爱神之爱是指上帝对人的爱,包括三个方面的爱。
首先是创世之爱。
上帝用心创造了世界,在创造过程中付出了自己的全心全意的爱,让世界变得有规律和有秩序,而不是随意胡来的创造世界。
更重要的是上帝赋予人类统治地球的权力和能力,还让人类拥有上帝的形象,赋予人类灵魂,把人和其他的被造物区别开来,人因此便也高于其他被造物。
其次是盟约之爱。
在《旧约》中,上帝与以色列人建立了盟约,上帝是人的主,人是上帝的子民,人应该服从上帝,是侍奉上帝的祭司。
以色列人一次次违背了上帝违背了盟约,但是上帝仍旧一次次原谅了以色列人。
正是因为上帝的这种宽容的爱才不致盟约被撕毁。
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与人间建立了新盟约,新盟约的核心是宽恕,耶稣通过自己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在上帝和所有信徒之间建立里一种新的盟约,新盟约不再是像就盟约那样要求人们遵循各种约定,而是要维系一种确定的爱。
在新约中,爱作为神的恩赐,耶稣以自己的牺牲消除了世人的罪,把世人再次拉回到上帝的身边。
基督教思想对现代社会伦理的影响与启示
基督教思想对现代社会伦理的影响与启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伦理价值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传统,基督教的教义和价值观对于塑造个体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基督教思想对现代社会伦理的影响与启示。
一、基督教的爱与仁慈基督教教义强调爱和仁慈的重要性。
耶稣教导人们要“爱你的邻居如同爱自己”,并教育信徒向弱者伸出援助之手。
这种仁慈和关爱的精神形成了现代社会对于保护弱势群体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例如,通过建立福利机构和慈善组织来帮助那些受虐待、贫困或疾病困扰的人们,社会得到了更为积极和持续的发展。
二、基督教的人性观念基督教信仰认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
这一人性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伦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权利、自由和尊严,反对任何形式的人身侵犯和歧视,推动社会的平等与公正。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利用法律和道德标准来保护人权和尊严成为了基督教思想的重要遗产。
三、基督教的原谅与和解基督教强调原谅和和解的重要性。
耶稣教导人们要“以理解和宽恕的心态对待他人”。
这种对原谅的强调对现代社会的伦理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在一个充满冲突和紧张的世界中,基督教的原谅精神提醒人们将仇恨与仇视抛诸脑后,追求和平与和解。
这使得社会得以团结,关系得到修复,减少了冲突和暴力行为。
四、基督教的公义与正义基督教教义强调公义和正义的重要性。
耶稣教导人们要“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
这种对公义和正义的追求构成了现代社会伦理中的基石。
在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努力中,基督教的影响不可忽视。
维权和社会变革的倡导者往往受到基督教伦理的启示,并以公正和正义的名义行事。
总结:基督教思想对现代社会伦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强调爱与仁慈、人性观念、原谅与和解、公义与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关系。
这些价值观引导人们追求公正、尊重和和谐的社会关系,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平共处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神只爱一部分人的论点
神只爱一部分人的论点
神爱众生吗?我觉得神只爱一部分人。
神对世人的爱显明在神给人悔改的机会,为他们预备福音,福音正是为所有人预备的,并警告所有世人悔改。
这就是爱的表现,除非我们否认传福音,呼召悔改也是神的爱。
罗马书说:“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我们是指后来悔改的罪人。
然而,在未信主之前,我与每一位不信者是一样的,如果福音传给我是表明主对我的爱。
那福音传给那些最后不信的人,难道不是神的爱?神对人的爱与不爱,竟然要从他的预知后来得救与否来分别,那是很难接受的理论?我认为,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直接地接受神爱所有人,这与最终他得不得救,是不同的事,要分别看待。
不当把神的预知、预定,与祂无私的爱挂钩在一起。
因祂预知了某人不信所以不爱,这理论连讲都讲不通的。
我的论点又遇到了挑战,有人不同意神只爱一部分人的观点,提出问题“如果神为世人预备救恩,他们包含古今中外的人。
但是,并没有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听到福音呀,怎么能说得救的机会是给所有人,耶稣的宝血是为所有人流?”似乎对于古代没有听到福音的人,神并不为他们预备福音,怎么能说耶稣是为他们而死,神也爱他们?。
圣经信仰与人性的读后感
圣经信仰与人性的读后感圣经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宗教文献之一,不仅承载着基督教徒的信仰和生活指南,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
作为一名非基督教徒,我通过阅读圣经,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对圣经信仰与人性的个人体验和观点。
第一章:圣经中的智慧圣经中充满了丰富的智慧,无论身份、背景、信仰,读者都可以从中受益。
其中的箴言和训诲,对于塑造个人品德与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己所欲,勿施于人”这句箴言,深表着人性中对于公正、善良和同理心的追求。
圣经中还提到了培养耐心、宽恕和谦卑的重要性,这些信息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章:圣经中的启示圣经中的故事和寓言以及耶稣的教导都向我们揭示了人性的本质。
例如,在《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以及该隐杀害亚伯的故事,展示了人性中的自私、嫉妒和恶意。
这些故事使我们意识到,人性并非完美无缺,我们有时会犯错误,但圣经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悔过自新,寻求上帝的指引,我们仍然可以得到救赎。
第三章:圣经中的人性之美除了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圣经还强调了人性中的美好品质。
例如,《哥林多前书》中,保罗描述了爱的崇高和强大。
他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
”这种对爱的描述,让人们对于人性中的善良和宽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圣经也提到了对弱者和贫困者的关怀和呵护,这体现了圣经中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
第四章:圣经中的人性困境圣经中也描述了人性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旧约》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长途跋涉,展示了他们面对诸多困难时,信仰和坚持的重要性。
在《新约》中,耶稣被背叛、钉在十字架上的经历,表达了人类的背叛和罪恶,但同样也表达了上帝的宽容和救赎。
这些故事提醒了我们,人性不仅有智慧和美好,也充满了诱惑和恶意。
第五章:人性的奇迹与圣经的力量通过阅读圣经,我们也可以见证人性中的奇迹与圣经的力量。
圣经中记载了无数的神迹,例如摩西分开红海,耶稣行使各种神迹,这些故事超越了自然规律和人力所能及的范畴。
论尼采对邻人爱原则的批判
论尼采对邻人爱原则的批判
张文初
【期刊名称】《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9(000)005
【摘要】<正> 尼采是批判基督教神学的著名战士。
尼采之前,西方的神学批判有两次汹猛的浪潮。
第一次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背叛“爱上帝的基督教原则”,大胆地否定中世纪使徒们的生活方式,不再以对自身感性生命的仇视来培植对天国的向往。
人们从上帝那里夺回了被出卖的情感世界,把全部精神眷恋移到人的自身。
第二次是十七世纪以来科
【总页数】1页(P65-65)
【作者】张文初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
【相关文献】
1.主客对立、纯粹理性批判和自在之物r——尼采对康德认识论批判的三个维度[J], 胡志刚
2.修辞: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尼采修辞思想的当代思考 [J], 黄海容
3.论尼采对古希腊悲剧中“机械送神”的批判——尼采《悲剧的诞生》与一种文化诗学的可能性 [J], 罗益民
4.墨家兼爱原则与韦伯"邻人共同体" [J], 刘刚
5.邻人之爱何以可能:阿伦特论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 [J], 王寅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墨子“兼爱”思想与基督教“爱人如己”思想的异同
墨⼦“兼爱”思想与基督教“爱⼈如⼰”思想的异同2019-10-04内容摘要:墨家学说中的“兼爱”思想与基督教中的“爱⼈如⼰”同为爱⼈,但⼜不完全相同,⼆者的“爱”都有平等和功利的⼀⾯,在⽬的和⽅式⽅⾯却有不同,在此试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墨⼦兼爱基督教爱⼈如⼰异同墨家在先秦时期曾与儒家同为显学,其“兼爱”的思想更是因其中勾画出的理想社会⽽吸引了⼤量社会下层穷苦⼈民的拥护。
在西⽅基督教⽂化中也有“爱⼈如⼰”的说法,⼆者⼜⼀定的相似性,但⼜有⼀些区别。
下⾯就对⼆者之间的异同尝试着做⼀点分析。
⼀.墨⼦“兼爱”与基督教“爱⼈如⼰”的主要内容墨⼦,名翟,鲁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伟⼤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
墨家在先秦时期是与儒家并称的两⼤显学。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国相互攻伐使⼈民⽣活处于⽔深⽕热之中。
墨⼦当时提出了“兼爱、⾮攻、尚贤、尚同、节⽤、节葬”等思想,其中“兼爱”是其思想内容的核⼼,因为他认为这种混乱的社会状况是由不相爱引起的“当察乱何⾃起?起不相爱”(《墨⼦·兼爱上》)。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兼爱”,即不分⾎缘、阶级、国家的⼀种博爱,这种⽆差等的爱更因其中所描述的理想化的社会⽽吸引了⼴⼤⽣活贫困的下层劳动⼈民的拥护。
基督教其伦理观的中⼼是爱的诫命,其中最⼴为⼈知的就是“爱⼈如⼰(love your neighbour as yourself)”这种爱最初只限于“邻⼈(neighbour)”即和⾃⼰有相同信仰的⼈、关⼼和帮助基督徒的⼈,后来范围扩⼤,还包括有天主所爱的每⼀个⼈,包括罪⼈和敌⼈。
这些⼈是不分国籍和⼈种的。
⼆.墨⼦“兼爱”与基督教“爱⼈如⼰”的相同点⾸先,墨⼦“兼爱”和基督教“爱⼈如⼰”爱的对象都是⼈,且处于这爱中的⼈们是平等的,这种爱也是不论⾼低贵贱亲疏远近的。
“⾂⼦之不孝君⽗,所谓乱也。
⼦⾃爱,不爱⽗,故亏⽗⽽⾃利;弟⾃爱,不爱兄,故亏兄⽽⾃利;⾂⾃爱,不爱君,故亏君⽽⾃利,此所谓乱也……⽗⾃爱也,不爱⼦,故亏⼦⽽⾃利;兄⾃爱也,不爱弟,故亏弟⽽⾃利;君⾃爱也,不爱⾂,故亏⾂⽽⾃利。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作者:张丽鑫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10期摘要:在中世纪,基督教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统治着全社会。
奥古斯丁本身就是一名基督教徒,作为一名神学家,他在前人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对中世纪甚至当下产生巨大影响,其仍然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奥古斯丁;爱;秩序“爱”这一概念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奥古斯丁爱的对象有三,首先是对上帝的爱,认为上帝的爱是永恒的、不变的,其次才是对自己、邻人的爱。
他认为爱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任何行动都是围绕着上帝的爱进行的,这也是奥古斯丁对爱的秩序的理解,他将不同的爱都归纳到“爱上帝”这一框架里。
一、理论来源古希腊——罗马不少哲学家都曾对“爱”是什么、爱的概念进行过讨论与阐释,不同的哲学家对“爱”的理解不同。
柏拉图爱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会饮篇》中,他在与第俄提玛的对话中讨论了爱,第俄提玛认为爱的开始应该是值得爱,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值得被爱,但是这种爱一定要有理性活动的参与,要有明智。
柏拉图的“爱”是从低层次像高层次的升华,他认为爱就是“爱智者”,爱欲存在于人的灵魂当中,灵魂当中的激情、欲望和理智分别对应荣誉、金钱和美色、智慧。
亚里士多德的爱摆脱了对肉欲的追求,他认为爱并不是对性的追求,而是一种感情,爱的目的就是去获得感情,这种爱是一种理性之爱,是在理性引导之下的爱。
奥古斯丁之前许多哲学家对“爱”的描述及阐释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他启发,但对奥古斯丁影响最大的是新柏拉图主义者。
以普罗替诺为代表,他所认为的爱就是渴望,渴望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对下界之美的渴望,这是人们对情欲的渴望,是较低层次的渴望;一种是对原型之美的渴望,人们由于渴望下界之美而遗忘了原型之美。
在普罗替诺的巨大影响下,奥古斯丁“爱”的内涵对其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他也认为,爱是一种渴望,“实际上,爱不是别的,而是为了它自身的缘故而渴望某物”。
每一种渴望都会它自己明确的对象,这个对象是我们在寻找、追求爱的过程中的唯一的“善”。
爱使人伟大
爱使人伟大
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具有伟大的爱。
具有伟大爱的人,他刚强、勇敢、牺牲自己,所以能够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利。
在这样的爱面前,任何人都无法抵挡,都会被征服,并且柔软下来,这就是上帝的爱,这就是耶稣十字架上的大爱。
具有伟大爱的人,他能够不顾自己而专爱他人。
他不考虑自己,不想到自己,所以也很容易忘了自己。
自私在他身上找不到落脚之处,因为他的焦点不在自己身上,而在神的身上。
他能够很容易的付出,因为他里面充满了神的爱。
他做得很自然,因为神的生命驱使他这样做。
自私痛不痛苦?痛苦。
自私是罪恶之源,也是痛苦之本。
无私的人痛不痛苦?不痛苦。
因为他爱神,遵行真理,神就使他超越了自私的小天地,达到更美好宽阔的新天地。
爱邻舍,爱肢体
身体与肢体经文:林前12:27“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
”保罗在书信中很多地方讲述关于教会的道理,并用各种比喻来说明,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教会为(基督的)身体,信徒为肢体的比喻,很值得我们深思。
至少在下列几点对我们有启示:一、信徒同被恩召,组成教会,但是因为恩赐不同,因而如身体上的肢体,各有其作用,反对自卑。
如讲道、音乐、服侍、管理、联络、祷告。
“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
”(林前12:12)“身子原不是一个肢体,乃是许多肢体。
”(林前12:14)二、每一肢体的功用有其局限,反对骄傲。
“若全身是眼,从哪里听声呢?若全身是耳,从哪里闻味呢?”(林前13:17)“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
’”(林前12:21)“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
”(罗12:3)“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
”(腓2:3)三、肢体必须互相联络,彼此配搭,反对各行其是。
“互相联络作肢体。
”(罗12:5)恩赐不同,上帝是一位(参林前12:4-6)“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
”(林前12:12、20)任何肢体不能独行其是(参林前12:15)四、肢体必须彼此相爱相顾,反对互相攻击。
“总要肢体彼此相顾。
”(林前12:25)肢体之间同苦、同荣(参林前12:26)彼此相助,叫身体渐渐增长。
在爱中建立自己(参弗4:11-13、16)五、肢体必须连于元首基督,在主内合而为一。
基督是教会的元首(参弗1:22)“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弗4:2-3)谁是我的邻舍?经文:路10:25-37;约一3:23这段经文大家都非常熟悉,可是这段经文里面所包括的灵意,可以说要用全部圣经来解释才能够了解得透彻完全。
谁是我的邻舍?是住在你隔壁的人吗?是这个小区院里的人吗?是你身边的弟兄姊妹吗?还是你认为所有的人呢?请弟兄姊妹一定要注意了,越是这样我们熟悉得不得了的经句,越需要我们有个谦虚的心等候在面前。
即使是同一段经文,若我们可以每次都怀着谦卑的心来到神面前,启示他的开启,我相信每次我们都会从里面读出不同的亮光。
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在当代世界发展中的价值
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在当代世界发展中的价值基督教的教义可归纳为"博爱"。
博爱,即广泛地爱一切人与生命,它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规定与内涵。
我们可以将基督教的“博爱”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作为恩赐的神爱,即上帝对人的超越性的怜悯。
上帝之爱不仅表现为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赐予人类生命之身,而且表现为上帝不忍看到人类罪孽深重,从而遭受永罚和苦难的命运。
诚然,他对人类原罪的惩罚亦是出于爱,且更有爱心而拯救人类。
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回应即对上帝的宗教虔诚。
人对上帝之爱的根源和原因就在于上帝对人的爱。
因为上帝先爱人,上帝给人的“爱”,要求人以爱作为回应。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约翰一书》)。
第三方面是人对于自己同类的伦理关怀。
因为人不能见到上帝,于是产生了回报上帝的间接途径,上帝之爱与爱上帝必然要表现为人们之间的互爱。
也就是说,邻人之爱是上帝之爱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上帝之爱实现自己的必然途径,是人爱上帝的有效方式。
要达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
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要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结意志和力量、协调行动,步调一致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需要博爱精神。
即“以上帝之爱作为宇宙秩序的根基,以人世之爱作为社会道德的原理,”这并非是个我之爱,而是面向全人类的普世博爱。
基督教倡导的“博爱”包含着对社会、对邻居的义务,并贯穿于西方社会人际关系中。
《圣经》认为,做善事是与神接近,进而获得灵魂拯救的重要方式。
博爱应用于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国家干预和福利制度增加市场的有效需求,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扩张与市场短缺的矛盾,由此化解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战争危机。
福利制度的推广,缓解了尖锐的劳资矛盾和社会矛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心理。
劳资友爱与合作,加上新科技革命,构成了西方社会长期繁荣发展的一对翅膀。
可以说,是博爱缓解了西方社会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挽救了西方垂死的资本主义。
《卡拉马佐夫兄弟》阅读感想
《卡拉马佐夫兄弟》阅读感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崇拜愈发强烈,对这部鸿篇巨制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尽管一开始我注意到书中人物对话冗长而喋喋不休的特点,带有神经质的自言自语和自我挣扎,这让我略感不耐烦。
要是在现实中被书中人物包围,那简直难以想象。
但后来我意识到,这正是陀氏的独特风格,他那浓厚的药剂般的文字,犹如梦魇,将最重大的问题摆在你面前,逼迫你去面对。
他对心理活动的细腻捕捉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令我震惊不已。
陀氏无疑是一位天才小说家。
最近我读到毛姆的一篇探讨陀氏的文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生涯与《卡拉马佐夫兄弟》),连毒舌的毛姆都宣称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了解了陀氏之后,我对他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陀氏本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敏感、富有同情心、多疑、自负、过分谦卑、聪明、轻率急躁、自私、心胸狭隘、放纵、嫉妒心强、自我吹嘘、嗜赌,甚至还有癫痫病……这些特质还不足以概括他的全部。
但无论如何,他的朋友评价他“真的算不上好人”。
这样一个“天才恶魔”的作品中却充斥着人道主义梦想,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何他小说中的人物如此病态扭曲,邪恶与高尚总是同时存在。
在毛姆的文章中还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了构思这部小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饱受痛苦。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他小说创作生涯中写得最痛苦的一部小说,这种痛苦远远超过了贫困生活带来的痛苦。
他将自己的全部疑惑和苦闷都倾注在这部小说中,热切地寻找人类被上帝抛弃的原因,同时一心想求得生活的真谛。
这也是我认为这部作品伟大的最重要原因,如此重要而宏大的命题,陀氏居然能在一个小说框架里,方方面面地进行探讨。
善及其与上帝的关系,这个宏大的命题也让我一年多来提笔又放下了数次,现在只希望借助《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顺着陀氏的思路来探讨善的困境。
本文并不打算论述心灵是如何产生“善”的念头以及认识到善的必要性的,因为其中涉及的心理学、形而上学以及略带的神秘主义分析起来非常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基督教“爱邻人”思想的思考
【摘要】基督教“爱邻人”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思想来自于基督教《圣经》,并贯穿于基督教始终,认为是人效法“神爱世人”的一种表现。
基督教“爱邻人”的最低要求是“爱邻如己”,最高目标则是效法上帝无私的爱人,但是这样的爱人方式在实际行为中却存在一些困难:人是不可能完全遵循基督教教义去爱人的。
本文就是探讨这一问题,并在文章的结尾试图提出一种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基督教爱邻人爱人如己
一、“爱邻人”是基督教教义的基本要求
关于这一问题回答,一般的解释是这样的:由于上帝爱人,人应该效法上帝,所以“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
”
“上帝爱人”的观念可以说是贯穿基督教始终的,在旧约之中,“虽然极少的明确说出上帝如何爱人,但是很多的事件却间接而清晰地表达了上帝是怎样对待人的”。
这些话语在旧约全书中均可找到:从“创世纪”中神造天地,造人,并许人享有和掌管伊甸园中的一切;到与人立约,许人以种种好处;再到允许人献祭赎罪,启示先知引导和劝慰人,应许对人拯救等等。
而到了新约,这种爱变得更加明确和生动,在新约的许多章节中,不仅随处可见“仁爱的天主”这样的表述,而且甚至将上帝直接比喻为“慈爱的父亲”。
爱成为了人与上帝之间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联系。
那么,人为何要效法上帝呢?对此我们同样可以从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寻求解答:
在旧约之中,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因此人在被造之初便拥有了与上帝的相似性,这首先构成了人能够效法上帝去爱的基础;其次,上帝是全能、全知、全善的存在,人有趋向于完满的本性,人效法上帝其实是实现本性的过程。
发展到了新约,人效法上帝的原因有了更直接的表述,它来自于耶稣的直接诫命,“我给你们做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
”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来,作为一切道理的总要求,基督教“爱邻人”思想实际上就是人对于“上帝爱人”的一种效法。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
这是一切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这两条诫命是法律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
二、“爱邻人”的方式
关于“爱邻人”的第一种方式,即“爱人如己”的理解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爱己”,这是“爱人如己”的一个隐性前提,人首先要甘愿自己的好,这一方面是指,在现实中享受生活和自我保护,因为上帝在造人之后给了人各种生活的好处,并保护人不受伤害;另一方面是指,人可以追求上帝的完满,“‘爱己’,如果能正确理解的话,其要求实现的目标同‘爱人’是一致的,并且,二者的动机也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促进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第二层含义是推己及人,如同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
这是将爱己转化为爱人的过程,也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爱别人——就是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为他人的生活提供便利,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帮助他人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实现他人的进步与发展。
三、如何看待“爱己”与“爱人”之间的张力
在基督教看来,“爱己”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应该的,“人如果薄待自己,又如何会慷慨对人”。
人能够通过对自己的爱来体会到个人的好恶,从而类比至他人的好恶,这是推己及人。
基督教强调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爱人如己”),这种方式在一般境况中是正确的,(这里所说的一般境况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当自己与他人在任何利益和喜好方面都不存在矛盾或背离,且不处于竞争或敌对关系的时候。
)这种一般境况较为普遍,是我们自己与他人共处时的常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人不仅不会去损伤他人(保护他人不受伤害),而且会分享自己的爱好,并乐于帮助他人,这时的保护、分享和帮助是就是“爱人如己”的切实体现。
四、当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时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这个问题有三种解决方案,分别是:同等对待爱己与爱人;爱己大于爱人;爱人大于爱己。
(1)同等对待爱己与爱人。
这个方案实际上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既然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那么也就隐含了一个前提,即冲突不可调和,自己和他人不可能获得同等利益。
也就是说:利益是唯一的,只有一方能够获得,另一方必须舍弃。
因此这种解决方案只是一种假设,不存在实际的操作可能。
(2)爱己大于爱人。
就人的本性而言,当存在利益冲突之时,人必定是爱己大于爱人的,这既是人作为人的本性的需求,又是人自身原始情感的体现,“这种情感上的同等对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在意念上必然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他人始终是外面的。
”但是对于基督教来讲,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爱己不等于自私,当“爱己”超越甚至是损害到他人的时候,这时的“爱己”便演变成为了自私和堕落,成为了向人性不完满面的妥协。
而人的本性是趋向完满的(没有人希望自己是有缺陷的人),因此会避免自己的堕落,“真正的爱需要完整的审视自己,既包括光明的一面,又包括黑暗的一面。
(3)爱人大于爱己。
通过《圣经》中的很多章节我们都能清晰的发现一条教导,圣保罗反复提及要无私的爱邻人,不求自己的喜悦。
也就是说,如果存在
利益冲突,第一考虑的应该是他人(邻人),而且在具体行为的过程中也确实需要这样做,“对那些最感无助的人,不论在哪一方面,作为他们的邻人,积极为他们服务的责任尤其迫切。
”也就是说当自己与他人存在利益冲突的时候,基督教教义真正的教导是爱人大于爱己,也就是舍己为人。
参考文献:
[1]白舍客.基督宗教伦理(第一、二卷).静也、长宏等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