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重庆市部分中学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重庆市部分中学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重庆市部分中学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

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

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

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

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

重庆市万州区2018高二语文10月月考!

重庆市万州区2018高二语文10月月考!

高2019届高二上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

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

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②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

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

《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

“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

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所致,即“己所欲,施于人”所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③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

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辨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

“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

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挑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④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于不义。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19届高二上期月考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希孟18岁时,仅用半年时间便绘就了《千里江山图》,这既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而在该图完成后一两年,他便英年早逝。

《千里江山图》卷承载的是徽宗极力推崇的“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因而必须将之置于北宋的绘画审美意识的大格局里,并且与其它不同的审美观进行比较,才能深入领会画中的意蕴。

从五代到徽宗朝初的宫廷画坛,已基本形成了“悲天悯人”和“萧条淡泊”两种绘画美学形态,前者是表现社会底层辛勤劳作的场景,后者是抒发文人画家的洒脱或失落的胸臆。

蔡京为相期间,歪曲解释《易经》里“丰亨”“豫大”两句,以此为“据”蛊惑赵估去坐享天下财富,理由是天下承平日久,府库充盈,百姓丰衣足食即为丰享,既然天下“丰亨”,就要出现“豫大”,大兴土木,建造一系列专供皇家享受的建筑和园林,以此迎合徽宗好大喜功的心态。

当这些奢靡的宫殿完工之后,殿内的装潢壁饰当然也必须与“丰亨豫大”的审美观相协调。

英宗朝魏国公韩琦在《安阳集钞·渊鉴类函》里提出了“真、全、多”的绘画审美标准:“得真之全者,绝也。

得多者,上也。

”这些都影响了徽宗朝“丰亨豫大”审美思想的进一步形成,甚至影响到后来文人书法的幅式和容量,米友仁继承其父米芾好作高头大卷的衣钵,在他《潇湘奇观图》卷的跋文里所言更畅快:“成长卷以悦目。

”“丰亨豫大”审美观承接了北宋中后期技法求真。

求精。

求细和画面求大、求全、求多的趋向,设色富丽堂皇。

在宫殿内墙上壁画、大轴以及屏风画的色彩要富丽堂皇,这正是徽宗要积极倡导的审美观。

语文-高二-重庆市区县2018至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语文-高二-重庆市区县2018至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2019 年春高二(下)期末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互联网+”正在极速转向“人工智能+”时代。

中外学者往往用技术“爆炸”“奇点”“革命”等来描述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的扩张速度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

英国学者卡鲁斯·蔡斯指出:“智能爆炸的可能性通常被称为技术奇点。

对于人类来说,这有可能是惊人的好消息,也有可能是灾难性的一刻。

”而全球大众传媒似乎主要在渲染“灾难性”一面。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而当今天A I似乎也可以有“思想”的时候,我们人类的尊严正在被机器“冒犯”。

除了“思想(哲学)”外,在A I引发的艺术文化生产革命中,这种尊严也正在被“冒犯”:电脑自动作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AI 也可以作曲了……这其中的“现象级事件”似乎应该是微软 AI 机器人小冰竟然开始作诗,并且还出版了一本像模像样的诗集。

现代人对于自己的尊严被冒犯所产生的抵触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本能反应——对于闯入文艺创作领域的AI,传统意义上的文艺生产主体,尤其是艺术家,目前的总体情绪大抵就是如此,这从他们公开发表的一些言论可见一斑。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抵触可被理解为一种全新的“卢德谬论”。

“卢德谬论”是发展经济学中的观点。

19 世纪,蓝领工人认为在生产中应用自动化机器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导致失业率增加。

现在这一观念又在人类与AI 的关系中得到了更加直观的呈现。

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是人常有的另一种本能反应,这种恐惧与抵触情绪交织在一起,会深刻影响我们对于AI 的认知。

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2018年秋高二(上)期末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的喉咙发音长短、高低,与人的呼吸有关。

人不能不喘息,发音也就不能不间歇,语言也就不能不有所停顿。

在说话时,不一定必到意思完整时才作停顿,而是在气力不能继续下去处即作停顿。

在习惯中,语言完整处的停顿固然叫作“句”,而气力不济处的停顿,也叫作“句”。

有时候后者被应用的次数,还远远多于前者。

习惯有“上下句”之说,凡说到“上下句”,即意味着仅仅一个“上句”还不够,而须有“下句”接配才算完整。

虽然如此,但绝不能因此便断定那个“上句”不算一“句”,或说不叫作一“句”。

顾名思义,既叫“上句”,便是承认它是个“句”,只不过“上”而已。

五代时王定保在《唐摭言》卷六中记牛僧孺一事,牛携所作文章谒韩愈、皇甫湜。

“其首篇《说乐》,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曰:‘乐句。

’二公大欣赏之。

”韩愈所说的拍板,当然不是仅指木板工具,而是兼指木板所具有的作用。

而牛僧孺所答,则是侧重指其作用,也就是指拍打的节奏。

音乐的节奏既可名为“乐句”,那么语言的停顿,又有何不可称为“语板”?我们知道,音乐有板有眼。

有板板连接的,有一板一眼的,有一板二眼的,有一板三眼的,都不出乎四拍。

虽有的是五拍的,如昆曲常在三拍处叠一拍,这与军乐鼓点相同,但那紧叠的两拍,实仅占四分之一,合其前后,仍是四节。

为什么四节为止?从生活实际说来,再多就接不上气力了。

人的气力有限度,那所发出的声音也必与之相应。

我们反观汉语的现象,一个停顿之前,即一句之中,无论字数多少,都会在快慢速度上加以调剂,甚至切成几逗。

重庆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重庆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重庆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荣格看来,原型是超个人意识的,是人类集体意识的财富。

这是就原型的整体存在形式而言,而对于形式的意味却不尽然。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部落、不同的文化发展环境,必然赋予原型模式以不同的意义。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是兴与象。

《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对原型最古老的理论概括。

兴象系统那些富于联系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

关于象,《易·系辞上》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系辞下》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象的本质是“见”,是具体的形象的,而最终归结为艺术的意象与哲学的抽象。

象实际上是把对事物运动发展的理性思维,寄托于客观的物象的表现,因为现象界比理性世界有更为广阔的表现语言。

象是一种哲学的表现方式,而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最为流行的观点是朱熹《诗集传》所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按照朱熹的解释,兴是“引起所咏之词”,那么它为何不去直言,却偏要来个“先言他物”呢?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谓:“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钟嵘《诗品·总论》谓:“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兴要“依微以拟议”,“文已尽而意有余”,它就不可能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必须有意味,这种意味与形式的统一就是象征。

在前人关于兴与象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了二者的逻辑联系。

象要“拟诸形容”,用最简单的物象涵盖最广泛的物质世界的演变规律,而兴则要“托事于物”,用最基本的形象素材去表现最复杂的感情世界。

虽然象与兴一个抽象为哲学的阐发,一个升华为情感的表现,但二者在截取那些物理事实来作为自己意象阐发的媒介时,就不能不从传统出发,情感与哲理的阐发就不是单纯的物理形式,而是富有意味的文化系统。

重庆渝北区巴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渝北区巴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渝北区巴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20世纪初,西方素描被引入中国的造型学领域,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山水、花鸟画还可以保持原有的造型特征,而传统人物画原有意象造型法逐渐转向写实技法,其中素描教学法的引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从绘画造型学角度考察,白描和素描分属东西两大绘画造型系统,两者在描绘物象达到造型目的方面有着共同作用,但两者所秉持的理法精神不同,进而两者的审美取向大有异趣,素描与白描无论在视觉方法、表现方法、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早在20世纪中叶,进行中国画人物画造型基础训练讨论时,画家们对素描可以作为中国绘画(主要是中国画人物)的造型基础的观点大体上无异议,讨论的中心是如何平衡素描与中国传统造型基础----白描的关系。

一些画家从中国画传统造型基础特点考虑,对中国传统白描与西方素描,从概念到形式都进行了比较分析。

传统画家潘天寿先生指出:“我国向来称为白描的一种画,就是用毛笔墨线勾描对象的轮廓,作为绘画的大结构,是画的骨子,也可以说是尚未填彩的画(填了色就是绘画了)。

我一直觉得中国画造型基础的训练,不能全用西洋素描的名称。

但是在讨论教学方法时,有人说素描也可以画白描、双勾,因此中国画造型训练的课程名称,也可以用素描二字。

”潘天寿从概念的角度把传统的“白描”与“素描”加以比较,他的用意还在于解决当时中国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分科的造型基础教学问题,他本人以花鸟、山水画见长,而当时浙派中国画人物画正在探索阶段,一味追求西洋素描的技法,用笔墨作为表现形式,这在很多方面是存在矛盾的。

而山水、花鸟画笔墨形式可以独立成章,可以不画西洋素描,山水、花鸟画造型更重中国固有的哲理,而不注意更多的科学观测方法。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A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A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A说明:1.本试卷总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案全部写到答题纸上;3、应该分点答题的主观题必须分点答题,否则不得分;4、作文不满800字酌情扣5分以上,文面较差(如涂抹等)或书写不工整按程度扣5分或1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的工程,必须从娃娃抓起。

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文火熬粥的“慢功夫”,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灌输,多一些的滋润。

A.基础性推行如沐春风 B.系统性推进春风化雨C.基础性推进春风化雨 D.系统性推行如沐春风2.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

②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

③坐在枣子树上,东边的太阳刚刚出来。

④这时我会受到无比的感动。

⑤寒冬的枣子园也变得暖烘烘的。

⑥想着要把刚刚采摘的最好吃的枣子献给妈妈。

A. ③⑤①②④⑥B. ③①②⑤④⑥C. ①②③⑤⑥④D. ①②③⑤④⑥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 分)()A.欣闻贤伉俪喜得千金,明珠入掌,特此拜贺。

B.今日迁居,承蒙各位拨冗光临,蓬荜生辉。

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是醍醐灌顶啊。

D.阁下住址,我已惠存,改日一定登门拜访。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指男子20岁。

在我国古代,男子20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多指政事言。

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C.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指清廉之士。

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D.谥:指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重庆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重庆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重庆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考试时间:7月3日9:00—11:3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荣格看来,原型是超个人意识的,是人类集体意识的财富。

这是就原型的整体存在形式而言,而对于形式的意味却不尽然。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部落、不同的文化发展环境,必然赋予原型模式以不同的意义。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是兴与象。

《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对原型最古老的理论概括。

兴象系统那些富于联系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

关于象,《易·系辞上》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系辞下》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象的本质是“见”,是具体的形象的,而最终归结为艺术的意象与哲学的抽象。

象实际上是把对事物运动发展的理性思维,寄托于客观的物象的表现,因为现象界比理性世界有更为广阔的表现语言。

象是一种哲学的表现方式,而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最为流行的观点是朱熹《诗集传》所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按照朱熹的解释,兴是“引起所咏之词”,那么它为何不去直言,却偏要来个“先言他物”呢?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谓:“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钟嵘《诗品·总论》谓:“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兴要“依微以拟议”,“文已尽而意有余”,它就不可能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必须有意味,这种意味与形式的统一就是象征。

在前人关于兴与象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了二者的逻辑联系。

象要“拟诸形容”,用最简单的物象涵盖最广泛的物质世界的演变规律,而兴则要“托事于物”,用最基本的形象素材去表现最复杂的感情世界。

虽然象与兴一个抽象为哲学的阐发,一个升华为情感的表现,但二者在截取那些物理事实来作为自己意象阐发的媒介时,就不能不从传统出发,情感与哲理的阐发就不是单纯的物理形式,而是富有意味的文化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是瞎了眼睛。

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

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

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

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

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 《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 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来源:学科网]D. 《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1、D。

A项“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错误,原文为“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B项“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错误,原文是说“没完全描写出”。

C项,“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错误,原文为“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 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C. 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同时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D. 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2、B。

B项“逐层递进”错误,应该是“并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 《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C. 《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D. 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3、C。

C项“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歪曲了《关雎》的含蓄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一张照片李全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不住了。

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作都没有了。

三年前,三合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

我是市里某报的名记者,第一现场当然离不开我的身影。

那天,又一次洪峰即将到来,抗洪子弟兵刚把村里的老百姓转移走,正准备撤离时,就见洪水里有一个人影,我和几个子弟兵什么都没有说,就跳下水去救那个人。

等子弟兵把那个人救起来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人却是本县的县委刘书记。

刘书记指了指远处说:“里面还有一个老人,赶紧营救他。

”几个子弟兵一听村里还有人,马上让另外两个子弟兵把刘书记送走,他们去救人,可刘书记死活不肯走,说:“我也去。

”几个子弟兵有些为难了,怎么能让刘书记再次冒险呢?刘书记有些不快,又说:“快,不能再等了,如果洪峰到来之前,我们不能把他救出来,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农民兄弟?再说,我对那里的路熟悉,我带路,会事半功倍。

”刘书记这样一说,大家再没办法阻止他,只好让他随着大家的船开往村里。

我凭着职业的敏感,知道这才是新闻,赶紧把相机紧紧拿在手里,随时把最好的镜头拍下来。

被困在村里的人就是李老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

见我们来让他撤走,他就破口大骂起来:“你们这些混蛋,大水快来了,还回来干什么?”李老头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地反感。

我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他却这样对待我们。

刘书记没理睬李老头的骂声,跳下水一把抓住李老头,几个子弟兵见状也跟着跳下水,一起把李老头拉上了船,我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镜头。

等船只到安全地方,李老头居然问我刚才的照片拍得怎么样。

我正在气头,淡淡地告诉他要相信我的技艺,可李老头不相信,非要看看照片。

我只好把相机取下来,把刚刚拍的那些一张张地给他看了。

他似乎还有些不满意,问道:“这是什么照片?我要的是纸质照片。

”我解释说:“这是数码相机,根本用不着去洗。

”李老头还是不相信,问道:“这么宝贵的照片怎么不洗出来?”傍晚,我要回城里把照片和稿子交给报社,刚上车,李老头跑了过来,非要缠着我一起进城,我有些不情愿,可他说:“李记者,如果你不让我跟着你去,那说明你拍的照片是假的。

”这个李老头真难缠,我哭笑不得,就随他吧。

一到城里,李老头非要我带他去洗照片的地方把那张照片洗出来,给他一张。

我想,反正顺路,又花不了几块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洗好照片后,李老头拿着照片看得跳了起来,说了谢谢,转身便不见了踪影。

我正想如何摆脱他,这正是一个机会。

待我回到报社里发照片时,才发现那张照片找不到了,便回到洗照片的地方,那个洗照片的小伙红着脸告诉我,李老头叫他把这张照片从我的相机里删除,我才想起,在我把相机给那个洗照片的小伙子时,报社领导打电话来,我到外面接电话去了。

结果,县委书记勇救农民的事,只是文字报道,不见照片。

报社领导很是生气,不相信一个名记者会做出这样的事,马上把我调到校对室做校对工到现在。

因此,我对李老头也耿耿于怀。

如今,刘书记刚调到省里任职,他却趁机把这张照片炒高价出售。

第二天,我就驱车来到了三合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好不容易在村东头找到李老头。

他老多了,却一眼就认出了我,大声喊道:“哎呀,李记者,多年不见了,你是越来越年轻了。

”李老头的话,让我非常生气,马上质问他:“你为什么让洗照片的小伙子把我照片删了?现在又要炒这张照片?”李老头叹了一口气,说:“李记者,其实……其实,你在报纸上把照片登出来,大家看后都会忘掉,时间一久,大家都会忘记那件事,我把照片保存到现在炒作,只是让大家都记住他们,因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我想说点儿什么,可感觉到语言竟是那么苍白无力。

[来源:]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他死活都不肯出售,这样写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使小说更有吸引力。

B. 文中写到在又一次洪峰来临之际,李老头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

C. 县委刘书记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小说通过他的言行,将一个心系百姓、不顾个人安危的基层干部形象表现得非常到位。

[来源:Z。

xx。

]D. “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线索人物,小说的所有情节都和“我”有关,“我”是主要事件的亲历者。

4、B。

解析:“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错,这样写的目的是给下文作铺垫。

5、小说中的李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5、①善良朴实。

他为一头猪而不走,却对不顾危险来救他的人大骂,显示出他对他人的关心。

②感情真纯。

他对救他的人怀有真诚的感恩之心,并想永远记住他们。

③他有一种“农民式的狡猾”,为了达到目的而一再坚持,甚至不惜使用小手段。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6、小说以“一张照片”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6、①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一张照片”是小说的线索,连接起小说的主要情节。

③“一张照片”既记录了干部对群众的牵挂,也体现了群众对干部的感激,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