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课件中图版0

合集下载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提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提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习提纲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矿物、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典型代表及相互转化】(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2.2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学说;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宏观地形;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如何判断这些地质构造以及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生长边界(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红海印度洋-非洲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五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五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

第五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质作用 1.定义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2.分类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分类⎩⎪⎨⎪⎧⎭⎪⎬⎪⎫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岩石永久变形⎩⎪⎨⎪⎧褶皱⎩⎨⎧背斜→背斜山――→侵蚀背斜谷向斜→向斜谷――→侵蚀向斜山断层⎩⎪⎨⎪⎧ 地垒→块状山地地堑→狭长的凹陷地带[温馨提示]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

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3.变质作用岩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壳内的热流变化)变质作用―→变质岩 4.地震(1)成因: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

(2)按发生原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

(3)震级与烈度: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表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三、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力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二者完全是不同概念。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主要的岩石类型A 为侵入型岩浆岩,B 为喷出型岩浆岩,C 为沉积岩,D 为变质岩。

2.主要的地质作用①代表冷却凝固,②代表固结成岩,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内力作用的表现有哪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2.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哪些类型?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生产、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3.外力作用的表现有哪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4.三大类岩石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以考纲为纲|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
检验学生对能量在自然环境中的转换(如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与传递方式(如辐 射、传导、对流等)的掌握情况。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考察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认知。
解题技巧总结与分享
图表分析法
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图表(如流程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来分析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问题。
能的利用等。
难点解析与答疑
难点一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解析: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 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来源,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记录和 表现。
难点三
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解析:水循环是水资源形成 和再生的自然过程,水资源利用则需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 规律,实现可持续利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难点二
气候类型与气象灾害的关系。解析:气候类型是气象灾害 发生和分布的背景条件,气象灾害则是气候异常的极端表 现。
剧。
为减缓大气环境变化,需采取节 能减排、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措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04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应用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
水文
河流、湖泊等水体与气候、地形、土 壤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自然环 境的整体。
气候
气候类型、特征和变化对自然环境中 其他要素产生深远影响,如温度、降 水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组成
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 圈等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
介绍了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 等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来源,以及它们 在地理环境中的传递和转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阐述了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 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形式,以及 这些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2021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2021

(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试标准】学考要求考纲细解学考要求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a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了解板块构造学说b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a地质构造的类型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c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能够结合地质构造相关知识及图示说明地表形态的成因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⑧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⑨运动状态。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边界类型地貌举例⑩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峻的⑪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⑫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⑬海沟以及与之相伴的山脉或⑭岛弧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在板块的⑮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发育成海岸如东非裂谷带、大西洋(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强烈⑯碰撞和水平⑰挤压,使岩层发生弯曲。

【精选文档】中图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PPT

【精选文档】中图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PPT

谢谢!
谢谢观看!
最后根据 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
A.气旋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读图回答(1)~(2)题。
B.反气旋
(3)近地面和高空位置的确定(北半球)
C.暖锋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其季节特
D.冷锋
读图回答(1)~(2)题。
高空中的风向: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3.在等压线图上判定任意点风向规律 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 向;最后根据 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1)等压线值大小的确定:顺着风向,等压线 数值减小。
(2)南北半球的确定 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南半球。 (3)近地面和高空位置的确定(北半球) 近地面的风向: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中的风向: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例1 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
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 答(1)~(2)题。
期,春秋两季流量居中。
(2)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
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其季节特
(2)由高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做高压脊,脊的最高部分的连线称为脊线,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4)高气压和低气压位置的确定 北半球:背风而立,右后方是高压,左前方 是低压; 南半球:背风而立,左后方是高压,右前方 是低压。 (5)实际海平面的风向(北半球)
低压中心(气旋):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中心 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高压中心(反气旋):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气 流下沉天气晴好。 4.在等压线图上判定任意点风向和天气形势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由低 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2)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 时,多晴朗天气。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其次章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物质的组成及循环1、地壳物质组成: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

元素结合成矿物;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和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岩石:一种或多种固态矿物按肯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按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①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的代表是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是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②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和砾岩。

③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板岩(页岩变质形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而来)、石英岩(砂岩变质而来)。

2、地壳物质的循环包括岩浆和岩石之间的转化和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推断方法:“三进一出”的是岩浆,岩浆只能指向岩浆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改变的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板块运动来说明地壳运动)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课本37页图2-10)A :冷却凝固B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C :变质作用D :重熔再生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2、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推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方法一:岩层弯曲特点:背斜上拱,向斜下弯方法二: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岩浆活动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简洁,不用太关注)三、人类活动及地表形态(参照P42)2.3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43页图)层而递减运动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留意记实例)汲取: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汲取红外线,臭氧汲取紫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具有肯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赤 道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在压力作用下 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岩浆 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沉积岩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一寒假地理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一寒假地理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一寒假地理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分解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方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堆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蜕变岩:由蜕变作用构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构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发生,这一进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留意岩石转换进程中〔箭头〕作用的称号。

推进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外部放射性物质衰变发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2.2地球外表形状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蜕变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腐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状1 板块结构学说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不是全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称号与散布〕。

〔2〕板块处于不时运动之中,板块外部比拟动摇,板块接壤处地壳生动,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构成裂谷或陆地,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构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构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构成庞大的褶皱山脉。

边界类型地域接壤处板块生长边界〔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外部红海印度洋-非洲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落基山脉太平洋-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极洲-美洲2 地质结构与结构地貌〔1〕地质结构:由于地壳运动惹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2〕罕见的地质结构及结构地貌褶皱岩层形状未腐蚀的地表形状〔普通状况〕地形倒置现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与人类消费关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成为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腐蚀成谷地储油气结构建隧道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成为谷地向斜受挤压不易被腐蚀,反而成为山岭贮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1地质作用和内力作用中图中图高一地理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1地质作用和内力作用中图中图高一地理

D当堂检测 ANGTANG JIANCE
主题(zhǔtí)活名动师(mínɡ s典hī例)剖精析讲(pōuxī)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项目
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时
内、外力作 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从整个地
用的关系
壳的发展史看,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
主导作用
注意: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外力同时起作用,它们作用的结果往往交织
12/9/2021
第四页,共四十二页。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biànhuà)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12/9/2021
第五页,共四十二页。


2.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gòuzào)剖面图 (1)分类:按照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地壳变形、变位。 (3)褶皱:如图中A、B处,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形成褶曲,一系列褶曲称为 褶皱。岩层发生褶皱,就会出现高山和谷地等地貌形态。
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 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
断层
谷发育 铁路、公路、桥梁、
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
水库等的回避处
工程;水库中的水易渗漏
12/9/2021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二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探究三
12/9/2021
第十四页,共四十二页。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首页
Z H 自主预习 IZHUYUXI
合作学习
EZUOXUEXI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学习目标1、能够识别、描述常见矿物如铁矿、石油、天然气的基本存在形式,并举例说明;2、能够识别、描述岩石的成因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代表性岩石;3、能够运用文字,图像等解释地壳物质循环和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二、知识要点1、常见的矿物⑴、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具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⑵、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天然汞固态——绝大数矿物的存在形式。

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⑶、矿物的分类2、三大类岩石3、三大类岩石的转化三、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 )A 、石英B 、方解石C 、铁矿石D 、长石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源地是( )A 、地壳B 、下地幔C 、软流层D 、地核 3、以下各种岩石中,成因相同的是( )A 、花岗岩、砂岩、石英岩B 、砂岩、石英岩、页岩C 、砂岩、石灰岩、页岩D 、石英岩、大理岩、片岩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大理石等名贵建材已进入普通家庭装潢。

据此,回答4—5题。

4、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属于( )A 、岩浆岩B 、沉积岩C 、侵入岩D 、变质岩 5、大理石被广泛应用于家庭装潢,其主要原因是( )A 、大理石价格昂贵,用它装潢,显示富有B 、大理石质地坚硬,美观耐用C 、大理石能放射出对人体有益的稀有元素D 、大理石能调节室内气温,使室内冬暖夏凉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沉积岩常含有化石,且具有层理构造;②绝大数矿物都以液态形式存在于自然界;③变质岩往往靠近岩浆;④组成花岗岩的主要矿物是长石、云母、石英;⑤自然界最坚硬的矿物是滑石;⑥板岩、砂岩和大理石都是变质岩。

A 、①③④⑥B 、①③④C 、①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⑥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7—9题。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然地理是⾼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然地理规律,以及⼈类与⾃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中⾃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起来看看吧。

⾼中⾃然地理知识点总结(1):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物、⼟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循环、⼤⽓循环、⽣物循环和岩⽯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物循环:⽣物通过光合作⽤将⼆氧化碳和⽔及⽆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合成的有机物⼜成为动物的⾷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物分解后,⼜以⽆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物循环。

⽣物循环促使⾃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把⾃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机界联系起来。

3、⽣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 ⽣物既是⾃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组成,是⽣物⽣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中的氮也有⼀部分来⾃⽣物的作⽤。

(2)⽣物⽣命活动在⼀定程度上制约陆地⽔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的风化,促成了⼟壤的形成。

(4)⽣物多次对⾃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加⼯。

使地球⾯貌发⽣了根本的变化,从⽽形成了适宜⼈类⽣存的⾃然地理环境。

⾼中⾃然地理知识点总结(2):⾃然带的划分 热带⾬林⽓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陆中西部) 热带季⾬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中⾃然地理知识点总结(3):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地幔(莫霍⾯—古登堡⾯)、地核(古登堡⾯以下) 2、岩⽯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变质岩。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

龙陵黄龙玉是由岩浆在地下几百米至
地表的范围内形成的(如图),黄龙玉有“山
料”和“籽料”之分。玉属于( C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2)形成“黄龙玉”的岩石,其特征是( D )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
C.具有片理构造
D.结晶颗粒较大
[解析] 第(1)题,黄龙玉存在于岩浆侵入地层缓慢冷却凝固 形成的岩浆岩中,属于侵入岩中的矿物晶体。第(2)题,侵入 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黄龙玉就是侵入岩的结晶体。
地壳的物质循环
1.根据箭头来判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岩浆:三进一出。 岩浆岩:一进三出。 变质岩:二进二出。 沉积岩:二进二出。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及用途 1.三大类岩石
沉积岩固―结―成→岩砾 砂岩 岩常含有化石,具有层理结构 页岩
已生成岩石石页灰岩岩变―质―作→用变质岩大板理岩岩
2.常见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类型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岩浆 岩
①侵入岩质地坚硬,常用作建筑材料,如花岗岩板材;② 喷出岩形态各异,常可作为观赏石材,如玄武岩制作的盆 景;③岩浆岩经过了高温冷凝,富含多种金属矿物
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提示:一般具有层理构造且常含有化石。 2.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①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___软__流__层_____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 物质循环。 ②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__放__射__性__物__质__的衰变。
(2)岩石的转化
循环物质的名称:①___岩__浆__岩___;②沉积岩;③__变__质__岩____; ④岩浆。 岩石形成过程:A:岩浆上升(或侵入)冷却凝固作用;B:风化、 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C:__变__质__作__用____;D: 高温熔化作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日珥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

半径约140亿光年。

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

注意: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5、 天体的判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7、 天体系统的层次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因为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地球与月球的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

10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源源不断地提供太阳能 运行轨道安全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0C有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有液态的水地球内能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线<0.4微米 可见光0.4-0.76微米 红外光>0.76微米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1.3 地球的运动(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o。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内力作用的分类 (1)迅速激烈的——火山喷发、地震等。 (2)极其缓慢的——地壳运动等。 3.内力作用结果 奠定了地表形态基本格局, 总趋势是使地表变为高低不平。
(二)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感性认知——试一试
1.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图中岩层弯曲的力是 水平挤压力 。 (2)从褶皱的基本形态看,甲处为 背斜 ,多形成 山地 ;乙处 为 向斜 ,多形成 谷地 。
第 五 讲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考纲要求 >>>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Contents
1
双基落实
BIEYANGSHEJI
别样设计
(一)内力作用
感性认知——试一试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阶段Ⅰ,形成海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按表现形式可分为
岩浆活动 、地震、 地壳运动 等。 __________
对地形的 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 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运动类型 举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东非大裂谷、喜
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
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
相互关系 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 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喜马拉雅山脉是巨大的褶皱山系,与其形成密切相关的运 动板块是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答案:A
(
)
2.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岩层发生断裂就是断层。 (2)断层构造多形成高大地形。 (3)华山属于典型的断块山。 (×) (× ) (√ )
相撞 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 块相互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块相互挤压碰撞
消亡边界
图示
[ 题组冲关]
1.(2018· 河南信阳一模)图甲大陆西岸虚线处为一著名山脉,其 成因与板块分布图(图乙)中的哪两个板块有关 ( )
A.Ⅰ和Ⅲ
B.Ⅱ和Ⅲ
C.Ⅰ和Ⅴ
D.Ⅴ和Ⅵ
解析:图甲中大陆西岸虚线处是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 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图乙中Ⅱ是美洲板块,Ⅲ是南 极洲板块。故B项正确。
2.断层 (1)成因:强大的压力和张力。 (2)表现: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3)断层对地貌的影响:
位移类型 水平方向
表现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 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2
考点突破
分类解读
FENLEIJIEDU
考点一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C层为砂岩层,由题干信息可知, 砂岩是河湖沉积的产物,因此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应是陆地。 第(2)题,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 沉积的产物,E、F、G分别为石灰岩、砂岩和页岩,可知E到 G经历了深海到河湖再到浅海的过程,即海平面先降后升。
内力作用与板块构造学说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 思维线索]
[ 师说考点]
(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 岩层运动 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 地表,使岩层发生大 方向 移和弯曲变形 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内力形式 变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 作用 力下发生变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
活动 地震 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
火山、熔岩高原等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
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
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二)板块运动及其形成地貌 1.图示理解六大板块位置与范围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 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
(2)阶段Ⅱ、Ⅲ,平顶海山逐渐下降是 地壳运动(表现形式)的 结果。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体现了地壳的水平运动。 (2)山脉都是地壳运动造成。 (3)变质作用不会影响地表形态。 (4)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 (√ ) ( ×) (× ) ( √)
理性归纳——记一记
1.内力作用的概况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①地壳运动:按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②岩浆活动:喷出地表时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③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理性归纳——记一记
1.褶皱 (1)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 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名称 背斜 向斜
地形
判断依据
未受侵蚀,成为山岭;久经 中 部 岩 层 较 老 , 两 侵蚀,形成谷地 翼岩层较新 未受侵蚀,成为谷地;久经 中 部 岩 层 较 新 , 两 侵蚀,地形倒置,形成山岭 翼岩层较老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 的基本地貌。如下表:
相撞 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 块相互挤压碰撞 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 形成裂谷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 海沟、岛弧、海岸 貌的影响 或海洋 东非大裂 举例 谷、红海、 大西洋 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 藏高原 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亚 洲东部岛弧、美洲 西岸山脉
[说明]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 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 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 ——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 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 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答案:B
2.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地质构造,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 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 发展演化的窗口。读图回答(1)~(2)题。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 (2)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过程是 ( ) 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顺序,判断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 ) A.一直上升 B.一直下降 A.深海 B.浅海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C.陆地 D.无法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