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苏州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部

合集下载

教育部关于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12.02.10

•【文号】教技发[2012]1号

•【施行日期】2012.02.1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机关工作

正文

教育部关于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

术)奖励的决定

(教技发[2012]1号)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我部组织开展了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工作。经评审,决定授予“原发性小血管炎临床表型和发病机制”等43项成果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恒星形成活动和恒星形成区的观测研究”等58项成果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立体视频获取与重建技术及装置”等14项成果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大型三维接触面试验设备系统和测试技术”等14项成果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早期预警与干预技术及应用”等56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92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

予“医学信息智能计算支撑平台与应用”等7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授予“在单晶硅片表面制备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方法”成果高等学校专利奖二等奖。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展积极作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的科学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年轻一代;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本门学科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了解本门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向,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书刊的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

4、具有健康的体能。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在职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不超过五年。优秀硕士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正常情况下不能按时毕业者作结业处理;如遇特殊情况,由硕士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院长审核、研究生部批准,可延长学制一年。

三、培养方式

1、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和教研室(研究室(所))集体培养相结合。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硕士生要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尊敬师长,教学相长。

2、对硕士生的培养应贯彻课程和论文并重的原则,硕士生既要学习系统理论,也要进行较深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苏州大学2016年度考核优秀人员汇总

苏州大学2016年度考核优秀人员汇总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江苏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江苏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江苏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1. 背景介绍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其高等教育水平也颇具领导地位。江苏省的高校拥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并获得了多项科学技术成果。本文主要介绍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2. 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类型

江苏高校的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类:

2.1 基础研究

江苏高校着力于开展基础研究,不断拓展科学技术的边界。在物理、数学、化学、天文学等领域,江苏高校积极投入,并取得了众多成果。

2.2 应用研究

江苏高校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应用领域,积极开展应用研究,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3 联合研究

江苏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开展联合研究项目,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合作机会,加快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3. 成果展示

江苏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以下是部分项目和成果的介绍:

3.1 生物医学研究

在生物医学方面,南京医科大学针对肝癌的造血干细胞高通量筛选及肝癌体内成纤维细胞增生调控研究、南京大学基于单元构筑的超基因组荧光孔径筛选技术研究等多个课题获得了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资助。

3.2 材料科学研究

在材料科学方面,南京大学针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以及南京理工大学针对高性能固态超电容器的制备及其性能提高机理研究等多个课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3.3 信息技术研究

在信息技术方面,苏州大学针对海量文本数据挖掘及在线广告效果预测研究、

2016江苏科学技术奖拟获奖项目和企业

2016江苏科学技术奖拟获奖项目和企业

附件

2016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拟获奖项目和企业

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拟获奖项目

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拟获奖项目

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拟获奖项目

442016354韧性铁-铬-铝铁素体电热合金江苏星火特钢有限公司

江基兴,王庆

452016060太阳集能少反射铝箔江阴新仁科技有限公司黄善球,吴丹,范文慧,王民生,黄元春,

谭军,朱东年

462016353绿色轮胎用超高强度钢帘线关键

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南京科

润工业介质股份有限公司

刘锦兰,刘祥,苗为钢,胡自明,何广仁,

徐方流,张正裕

472016401二维材料-贵金属复合体系的光学

性质检测与调控

东南大学,泰州巨纳新能源有限公司倪振华,邱腾,南海燕,梁铮,丁荣

482016056

用于风力发电领域关键性高强

度,耐腐蚀发电机主轴大型模锻

成型技术研发及运用

江阴南工锻造有限公司

高欣,徐岳强,高明,薛松,王文武,赵晓

忠,高汝峰

492016087炼油装置热高分高压快速切断球

阀的研发及应用

无锡智能自控工程有限公司陈彦,沈剑标,史强修,张程,张志超

5020164291000MW等级汽轮机末级长叶片产

业化关键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

江南大学,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

武美萍,吕彦明,匡逸强,陈进,张超锋,

陈鹏,张铁磊

512016213海洋钻井平台升降系统研发及产

业化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南通)传动机械有限公司,上

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大学

戴立新,陈贻平,柳忠良,奚宪,张洋,王

赟,吴宇

522016298新一代高性能激光夜视关键技术

的研究与应用

江苏精湛光电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大学,南京

苏州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一览表

苏州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一览表

苏州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一览表

名称奖励标准获奖人数评奖范围备注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30000元/人年

硕士20000/人年

由省教育厅下达

全日制在籍研究生(在职、

定向生、委培生除外)

(2012年:博士65名,硕士214名)

苏州大学普通奖学

金博士1000-1500元/

硕士400-600元/月

不限

全日制在籍研究生(在职、

定向生、委培生除外)

苏州大学优秀奖学

金1000元/人

博士不超过15%

硕士不超过10%

全日制在籍研究生(在职、

定向生、委培生除外)

捐赠

奖学金

助学金朱敬文奖学

奖学金2000元/人;

特别奖8000元/人

奖学金90名; 特

别奖3名

全日制在籍二、三年级研究

生(在职、定向生、委培生

除外)

周氏奖学金2000元/人

博士生3名;硕士

生3名

医学及生命科学学院2名

(硕博各1),其他院系4名

(文科硕博、理工科硕博均

各1);

在职、定向生、委培生除外

杜子威奖学

2000元/人8名

基础医学类、医学生物技

术、脑外科专业

在职、定向生、委培生除外许骧教授奖

学金

2000元/人2名

医学部药学院二年级博硕

研究生

在职、定向生、委培生除外正雄企业奖

学金

3000元/人2名

纺织工程、服装工程、轻化

工程

在职、定向生、委培生除外苏州中化王

致权奖学金

2500元/人4名医学类临床专业在职、定向生、委培生除外三星奖学金6000元/人3名

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商学院一、二年级硕士

在职、定向生、委培生除外

苏州工业园

区奖学金

3500元/人20名

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通信

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

处理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11.09.27

•【文号】教办[2011]11号

•【施行日期】2011.09.2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

正文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教办[2011]11号)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的通知》(教办厅函〔2011〕66号),经资格审查、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和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共有300项成果获奖,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学有所教-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六十条建议》等19项成果获一等奖,《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等90项成果获二等奖,《中国博士质量报告》等180项成果获三等奖。国防军事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由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单独组织,获奖名单另行公布。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教育类社团组织和学校要以本次评奖工作为契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七日附件: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苏州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类)

苏州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类)

苏州大学

苏大科技 [2008] 8号

关于公布苏州大学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

目录的通知

各有关院(系)、部门、直属单位:

为了适应我校科技、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学校对原苏州大学核心期刊目录作了调整,业经校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调整后的核心期刊目录公布,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特此通知。

附件:1.苏州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2.其它核心期刊

苏州大学

二○○八年二月三日主题词:自然科学核心期刊通知科学技术处2008年02月03日印发

校对:杭雪花

附件:

1.苏州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一编自然科学

第二编医药、卫生

第三编农业科学

第四编工业技术

2.其它核心期刊

(1)被SCI(E)、EI、ISTP收录的论文,视同核心期刊。其中SCI(E)源期刊论文分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分区目录以中国科学院SCI(E)源期刊分区为标准。

(2)不与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且有规范审稿制度的国外或港澳台地区连续出版的学术期刊视同为我校核心期刊,具体期刊认定由科学技术处负责审核。

苏大各专业硕士生导师简介

苏大各专业硕士生导师简介

苏大各专业硕士生导师简介

学位点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

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

赵鹤鸣 1957.09 教授信号处理

汪一鸣 1956.02 副教授计算机通信

俞一彪 1962.05 副教授数字信号处理

翁桂荣 1963.09 副教授多媒体通信,传感器及电子测量

赵建龙 1941.07 高工计算机通信

王加俊 1969-11 副教授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周旭东 1964-12 副教授信号处理

施国梁 1963-1 副教授自动控制、机器视觉

学位点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

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

崔志明 1961.07 教授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

朱巧明 1963.07 教授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徐汀荣 1958.01 副教授算法设计与分析,网络与数据库

杨季文 1963.10 副教授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吕强 1965.04 副教授操作系统,分布式计算,计算语言学

陆建德 1949. 副教授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协议

朱艳琴 1964.06 副教授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安全技术

孙涌 1958.08 副教授管理信息系统,水利水电计算机系统

王宜怀 1962.02 副教授单片机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

学位点名称:应用化学

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

屠一峰 1963.09 副教授电分析化学

刘德启 1963.07 副教授水环境污染与防治化学

狄俊伟 1964.11 副教授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

学位点名称:纺织工程

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

徐回祥 1942.03 教授丝绸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研究

丝绸测试仪器的研制及应用

俞加林 1947.09 副教授纤维集合体的纺织加工理论与实践

201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201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201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姜建国,李崇坚,戴鹏,伍小杰,李向欣,左东升,谢桂林,吴玮,王贵峰,乔树通,赵剑飞,周亚宁,王晶鑫,徐亚军,罗,万赟,段巍,何山,邢卫宏,唐黎,李凡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中文名:

苏州大学

外文名:

Soochow University 简称:

苏大 创办时间:

1900年

类别: 公立大学 现任校长: 朱秀林 所属地区: 江苏苏州 两院院士: 薛鸣球,阮长耿,潘君骅等 地址:

苏州市十梓街1号 邮编: 215006

苏州大学是江苏省教委与苏州市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全国重点大学 英文名Soochow University

苏州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

苏州大学 老校门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纺织工业部属院校)、苏州医学院(核工业部部属院校)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

新的苏州大学有本部、东校区、北校区、南校区、独墅湖校区5个校区,占地面积3118余亩,建筑面积155.8万平方米;另有文正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两个独立学院;学校图书资料丰富,截止2008年底,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近400万册,中外期刊2800余种;分析测试中心、服装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等设备先进;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一个。学校还编辑出版人文、理科、工科、医学4种版本学报及《国外丝绸》等学术刊物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交流。

学校在2007,2008,2009《中国大学评价》100强中稳居前50名,分别为35,37,38。

江苏省2016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结果公示

江苏省2016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结果公示

单位
申报人 刘朝武 陈中 朱守信 曹如军 于贵霞 周萍 李佳敏 傅伟/蒋道霞 刘家秀/许国莹/ 刘超 周衍安 陈方辉 高峰 田阳 杨斌
成果名称
刊物&出版社
奖项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社会排斥理论视野下高等学校贫困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研究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究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术评议会的组织运行研究 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民意表达:背景、表征与应对策略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 高校教育管理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现代化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3-34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王彬 2-38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3-90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张玉红/许红/冯 蓉 钱红 张燕/王爱侠/张 海涛/王智钢/曾 岳/桂文明
以“任务单”为核心的高职《妇产科护理》翻转课堂的构 中国护理管理 建与实施 彰显高职院校文化特色 培育“现代班组长”型人才 职教论坛
第 5 页,共 10 页
编号
单位 戚湧
申报人
成果名称 创业网络位置属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民办本科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策略 中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通识教育融入理工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路径 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困境的生态解析和对策思考 虚拟现实技术在导游实训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高等学校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构建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新媒体语境中多元化艺术人才培育的职业教育思维 美国本科层次中学科学师资培养的五种典型模式 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辨析与培养策略 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全纳教育视域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发展研究 第 6 页,共 10 页

第四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第四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附件: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终身成就奖

(11项,按姓名汉语拼音字母为序)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19项)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90项)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80项)

苏大各专业硕士生导师简介

苏大各专业硕士生导师简介

苏大各专业硕士生导师简介

学位点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

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

赵鹤鸣 1957.09 教授信号处理

汪一鸣 1956.02 副教授计算机通信

俞一彪 1962.05 副教授数字信号处理

翁桂荣 1963.09 副教授多媒体通信,传感器及电子测量

赵建龙 1941.07 高工计算机通信

王加俊 1969-11 副教授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周旭东 1964-12 副教授信号处理

施国梁 1963-1 副教授自动控制、机器视觉

学位点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

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

崔志明 1961.07 教授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

朱巧明 1963.07 教授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徐汀荣 1958.01 副教授算法设计与分析,网络与数据库

杨季文 1963.10 副教授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吕强 1965.04 副教授操作系统,分布式计算,计算语言学

陆建德 1949. 副教授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协议

朱艳琴 1964.06 副教授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安全技术

孙涌 1958.08 副教授管理信息系统,水利水电计算机系统

王宜怀 1962.02 副教授单片机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

学位点名称:应用化学

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

屠一峰 1963.09 副教授电分析化学

刘德启 1963.07 副教授水环境污染与防治化学

狄俊伟 1964.11 副教授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

学位点名称:纺织工程

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

徐回祥 1942.03 教授丝绸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研究

丝绸测试仪器的研制及应用

俞加林 1947.09 副教授纤维集合体的纺织加工理论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公示

1 项目名称

车辆高舒适性减振降噪关键技术及应用

2 推荐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 项目简介

非乘用车辆(卡车,客车、农用车等)在我国保有量巨大,与国家建设及人民生活生产密不可分。人们对车辆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一些非乘用车辆的振动噪声水平远远达不到舒适性要求,更不及作为标杆的欧洲标准。

振动和噪声源的准确识别是实现车辆低振动与噪声设计的基础。由于激励源的多样性,目前所依赖的理论方法难以对多个互相关的复杂激励源和传递路径进行分辨,激励源对测量值影响强弱的排序不准确。

在非乘用车辆的减振与降噪技术上,考虑多互相影响因素、复杂运行环境,特别是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成熟的技术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研究新技术方法,有效地降低这类车辆的振动与噪声。

本项目针对非乘用车辆存在的这个问题,由完成单位分工合作、联合攻关,对非乘用车辆高舒适性的减振降噪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如下创新成果:

(1)提出了准确辨识车辆振动和噪声源的多相关分析理论与方法,掌握了多源激

励下振动噪声的传递路径分析新技术,找到了车辆上不同部位的振动和噪声源对乘坐舒适性影响强弱的关系。

(2)发明了车辆振动和噪声源的盲分离理论方法,实现了车辆激励源盲分离和虚

假分量的准确辨识,突破了车辆上的复杂振动与噪声源目标定位的难题。

(3)创新实现了柴油车辆消声器的多场混合设计与优化,建立了适用于非乘用车

辆长距离排气的共振消声修正理论公式并设计出针对非乘用车辆的低噪声排气消声器,大幅度降低其振动与噪声的传播。

(4)建立了非理想化条件下气固耦合非线性减振系统的设计技术,提出了气室调

节悬架刚度的创新设计方法,为空气弹簧匹配整车的多个振动传递部位和工况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撑。

(5)提出了可调阻尼减振器和非线性隔振器设计新方法,发明了阻尼与空气弹簧

压力、悬架高度的联动调节结构,和准零刚度座椅隔振技术,以适应振动传递不同部位和工况以及最后座椅的振动隔离,从减振和隔振两个方面大幅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

本项目开发了非乘用车辆减振降噪关键部件和控制措施:适用于非乘用车辆整车匹配的空气弹簧、悬架集成控制系统、准零刚度隔振器、宽频带多腔共振进气消声器、低噪声复合式多场优化排气消声器,以及复合隔声消声措施,为商用车辆等的高舒适性设计理论和技术提供了关键技术的支撑。

本项目所研究的关键技术应用到非乘用车辆及其柴油机的设计中,使车辆整体噪声达到欧洲标准,驾驶员耳旁噪声优于国标 6.67dB(A)且敏感声域噪声幅值降低了1/3、消声器独立测量平均降低14.0 dB(A);研发的新型空气悬架与钢板弹簧悬架相比,路面动载荷均方根值衰减率达到27.7%,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衰减率达到30%。

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公开发明专利15项、获软件知识产权2项;发表的论文有50余篇被SCI、EI收录;培养博、硕士研究生44名。

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噪声限值(征求意见稿)、非道路移动机械噪声限值国家标准(草案)两个国家标准的制定。近几年来,所研究提出的方法与技术在多个企业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4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组织完成“车辆高舒适性减振降噪关键技术及应用”的方案设计及具体实施,在人员安排、设备合理配置等方面提供了条件;支持完成了相应的非乘用车辆对振动和噪声源识别的多相关分析、非乘用车辆复杂混叠振动噪声源的盲识别技术、基于振动和噪声源识别与分离的柴油车辆关键部件多场混合设计与优化技术、柴油机排气消声理论修正、进气消声理论方法设计技术和试验技术、主动悬架及其控制技术、非线性准零刚度座椅减振器的研究,成功地把研究得到的方法与技术方案应用到实际非乘用车辆的低噪声中并取得优良的效果,实现了车辆的高舒适性设计。

组织完成对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了优秀的技术效果、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2)江苏大学

组织完成“车辆高舒适性减振降噪关键技术及应用”的方案设计及具体实施,在人员安排、设备合理配置等方面提供了条件;支持建立了非乘用车辆带气体非理想化修正的空气弹簧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及隔振动力学机制,发明了非乘用车辆减振器阻尼调节与空气弹簧压力的联动装置调节结构,组织开展了项目的推广,取得了

显著的经济效益和重大的社会效益。

5 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在把所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应用到多个企业非乘用车辆(商用车、农林车辆等)的高舒适性低振动噪声设计中,这些企业在充分占领国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部分产品出口到欧洲、北美、南美、东南亚、大洋洲等70多个国家,取得了满意的推广效果。其中6个企业列出的近3年新增利润、新增税收,以及部分出口创汇十分可观。他们分别是:①常柴股份有限公司、②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③北汽福田集团有限公司诸城汽车厂、④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⑤雷沃重工诸城车辆厂、

⑥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本项目推动了企业的非乘用车辆减振降噪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销售量的提高,进一步推动我国更大范围经济效益的增长。

该项目采用的高舒适性振动噪声关键技术进行零部件设计与优化,使我国车辆(特别是振动噪声需明显控制的商用和农用车辆)的在振动与噪声达到和优于国标、欧标的同时,推动提升我国车辆高舒适性设计技术水平。

本项目的推广大大提高驾乘人员的舒适度、工作品质,以及身体健康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6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7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见表1。

表1申报项目“车辆高舒适性减振降噪关键技术及应用”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8主要完成人情况表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