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一、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是从保护生物及其环境的角度出发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该门科学将首先研究生物多样性原理、现状和丧失的原因,然后从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上对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并从国际间的公约、保护法律、政府部门的政策、基层保护区的管理、社区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多方面入手促进和保障保护措施的实施。
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目标:弄清自然生态系统在人类压力下被破坏的过程和程度;提出保护和管理的措施。
其目的是遏制并扭转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和自然资源过度破坏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危机状况。
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系统与进化、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诸多自然科学。
目前地球上很难找到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需要人们直接干预自然生态系统,需要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生存的影响,因此需要将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中。
因此,保护生物学是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结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要求保护生物学者具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扎实的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并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管理能力。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是要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的价值,借以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保护生物学具有价值取向。
保护生物学涉及的保护对象是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持续、成功保护的标准,不只是某一个物种的数量的简单增加或者保护区的扩大,而应该是长时间尺度上保护,至少是进化时间尺度上的保护,即保护的目标实现生态系统多样性、结构、功能的长期保持,并使其进化的历程得以保持。
保护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生态系统)。
3、遗传多样性:广义上讲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一个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4、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表现形式,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的多样性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的(1)状况(如受威胁和特有性等)、(2)形成、(3)演化、(4)分布格局及其(5)维持机制等。
5、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
6、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7、栖息地: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与环境条件总和。
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
8、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植被保存较好、生物种类丰富且特有程度较高的地区称为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8、濒危物种:濒危物种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植物。
一个关键物种的灭绝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
9、生态恢复: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10、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人为划定的、需加以保护的特殊地理区域。
10、自然保护区的分类:1)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11、保护对象:比较完整的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
保护生物学
生物多样性: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保护生物学:一门为了保护物种及其生境和生态系统,防止物种超速灭绝而研究地球生物多样性现状、自然保护的科学。
灭绝:指某支生物谱系的演化终结或整支谱系的消亡。
当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后,称该物种灭绝。
物种: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极其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特性,个体间可以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的自然生物类群。
性状分歧:指生物生活在各种环境里,向不同方向变异和发展,形成多种性状的现象。
中间类型:指性状分歧不大,介于较早发生和较晚发生的之间的类型。
地理隔离也称空间隔离:通常是由于地理屏障将两种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
生殖隔离:物种由于群体间基因型上的差异而使其之间的基因交换受到限制或抑制。
生态隔离:指由于所要求的食物、环境或其他生态条件的差异而发生的隔离。
杂种不活:是指杂种接合子不能存活,或者是接合子在适应性上比亲代差很多而造成的隔离;其根本的原因是两个基因组不协调或生理失调等。
杂种个体不育:是指杂种不能产生具有正常的染色体组的、有正常受精功能的性细胞而造成的隔离。
杂种个体生活力低:是指杂种子二代(F2)或回交杂种世代的全部或部分个体不能生活或适应性低下的现象。
渐变式物种形成:主要是通过突变、选择、隔离等过程,从一个种先形成若干地理亚种,然后建立起一套生殖隔离机制,进而形成一个或多个新种。
继承式:指一个种在同一地区内逐渐演变成另一个种;分化式:指一个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逐渐分化成两个以上的物种。
骤变式物种形成:物种以相当迅速的变化爆发式地变成不同的物种,而不是缓慢地变成不同物种,一般不通过亚种的阶梯。
小进化:以现代生物个体和种群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进化,即某种群从一代到下一代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
大进化:是长期(几千年至几百万年)的基因变异方式及物种形成的过程。
适应辐射:指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保护生物学——精选推荐
第1章概论1 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层次: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
三大层次: 基因(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类型:海洋生物多样性.森林生物多样性.农田生物多样性.民俗生物多样性等等2 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和根源第四纪以来的生物多样性处于地质史上的最高点.但灭绝速率同样空前(参见地质年代简表) 北美97%的蔬菜品种消失;北美和澳大利亚:体重44kg的大型动物约80%因人类狩猎而灭绝;中国森林覆盖率从85%降至13%;全球哺乳动物每4年灭绝1种.是化石纪录的13-135倍;局部灭绝尤其严重;中国分布的物种灭绝速度更快;下一个:大熊猫还是华南虎?生境丧失和破碎化外来物种侵入, 包括移民人口增长导致的资源过渡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CO2增加.O3空洞工业化的农业和林业人类干涉能力增强战争例子:咸海死亡多瑙河事件3 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其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或减退的具体措施。
一门成长中的科学特点: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管理科学的双重特征;它由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而成。
4 保护生物学结构和特征特征一: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只能根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
如果等到搜集了足够的信息再进行决策将会错过决策机会决策方式:信息+直觉+创造力特征二: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生态系统是复杂的、综合的、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是其特征.保护生物学只能在一定概率水平上给出答案特征三:是价值取向的科学是为了保护有价值的生物多样性。
她不是客观的纯粹科学。
5、保护生物学研究热点•小种群生存概率--物种最小可生存种群的确定•确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物种濒危灭绝机制以及可预防性•生境破碎问题•自然保护区理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立法与公众教育•社区参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6、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研究现状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课题7 、保护生物学的伦理学基础有机体的多样性是美好的物种灭绝是不幸的生态的复杂性是好的进化是好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本身的内在价值8 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价值直接利用价值:生物资源可供人类消费生态价值:维持生物圈的功能科学研究价值:生物多样性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值得研究美学价值:环境美化第二章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遗传多样性:概念•概念: 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
创新技术应用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手段,提高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为保护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国际合作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和实施保
护策略。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 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生境改造是指通过工程和技术手段,改 变生境的结构和功能,使其更适宜生物 的生存和繁衍。
种群恢复技术
种群恢复技术包括种群生态学、 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管理等手段, 旨在保护和恢复种群多样性,维 护生态平衡。
种群遗传学是指通过研究种群的 遗传学特征和规律,了解种群的 遗传变异和进化潜力,为种群恢 复提供遗传资源。
3
保护生物学关注物种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护,以 及如何平衡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 系。
保护生物学的目标
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生 物多样性的长期生存和可持续利
用。
它致力于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多 样性的负面影响,恢复和重建受 损生态系统,以及提高公众对生
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
保护生物学还关注制定和实施有 效的保护策略,以确保生态系统 服务的持续供给和生态平衡的维
生境恢复技术
生境恢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恢 复和重建适宜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生 境的技术。
生境监测是指对生境的质量、变化和影 响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评估,为生境恢复 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境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 段,对生境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利用,保 持生境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性。
生境恢复技术包括生境改造、生境管理 和生境监测等手段,旨在保护和恢复生 态系统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名词(10/3’)、填空(25/1’)、选填(5’)、简答(20’)、论述(20’)一:名词解释.①保护生物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有机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②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不同层次、不同等级水平的各种生命系统、生物类群、生命与非生命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和所产生的各类生态现象。
③遗传多样性:广义,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及同一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总和。
④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
指生命的有机体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种的多样化。
⑤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等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以及由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协同进化而形成的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等生态过程的复杂程度。
⑥物种:指基本特征相似并能在彼此间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群。
⑦地理隔离:由于所栖居的地理区域不同而导致群体间彼此发生隔离的现象。
⑧生殖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杂交或杂交后的杂种不育或衰弱,而导致群体间彼此发生隔离的现象。
⑨物种灭绝:一个物种或一个种群不能通过繁殖而自我维持的现象。
⑩生境破碎:又叫生境片断化,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缩小,并分割为两个或更多片断的过程。
生境片断与原有生境有两点重要区别:a.单位面积生境中,片断具有更长的边界线;b.对每一生境片断来说,中心到边界的距离较近。
11生物入侵:生物物种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被引进到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非原产地区;在当地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种群;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现象。
12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保护生物学.doc
第一章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第二节保护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第四节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趋势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一)保护生物学产生的背景•(二) 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三) 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点(一)保护生物学产生的背景•1、人类对自然的改造•2、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3、生物多样性•4、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环境必须保护•5、保护生物学的出现1、人类对自然的改造•(1)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
•(2)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3)生物资源正逐步走向灭绝2、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1)人类活动正在破坏生物群落。
•(2)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破坏和外来物种的侵入,物种正经历大灭绝。
•(3)由于森林和湿地消失、工农业污染,地球的生态过程受到干扰。
•(4)沙漠化、水土流失、人口剧增、水资源减少、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凸现。
3、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定义):是对人类具有现实和潜在价值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资源的总称。
•(2)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保障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未来工业、农业和医药业发展的基础。
•(3)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了生态平衡。
•(4)(后果)干扰生态系统→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类生存条件崩溃。
4、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环境必须保护•(1)人类觉查到物种灭绝的威胁。
•(2)物种灭绝将对未来产生影响。
•(3)(共识)人类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5、保护生物学的出现•(1)挽救濒危物种,需要实施保护。
•(2)要科学有效保护,需要一门新的学科知识。
•(3)内容:①物种遇到的困难是什么、②如何处理、③濒危原因是什么、④哪些物种要优先保护、⑤采取怎么的措施。
•(4)保护生物学的出现。
(二) 什么是保护生物学•1、出现:①保护生物学名词出现于20世纪初期;②但保护生物学学科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综合性学科,其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或减退的具体措施。
遗传多样性:蕴藏在地球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多样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系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
保护生物学诞生的原因:1 生物多样性在迅速丧失2 大量物种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在加快3 生物多样性丧失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4 生物多样性丧失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发展和生存保护生物学的内容(1) 介绍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上同层次上的多样性;(2) 揭示生物灭绝的根本原因,确定不同生物的最小生存种群. 探索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的方法,提出针对不同物种的保护措施;(3) 开展种群生存力分析,进行濒危种类的划分和调查,预测可能发生的灭绝;(4) 防止灭绝的发生;(5) 分析物种消失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分析我国主要生态系统和主要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现状,受威胁原因及应采取的保护措施;(6)在介绍生物地理学理论等保护生物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物种、物种的形成,物种灭绝机制,揭示哪些物种容易受到威胁,探讨影响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宏观因素,探索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特别是生境破坏、片段化、污染和退化、外来种入侵、过度开发、疾病流行等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 介绍全球范围内保护区的类型及功能、保护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保护区的建设目标,重点介绍我国保护区的建设的现状、成就、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未来的奋斗方向。
(8) 介绍国内外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关条约和法律。
保护生物学1
诸论一、保护生物学概念1、保护生物学的定义保护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保护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保护生物学具有人文科学的成分。
保护生物学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2、保护生物学包含的基本过程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生物多样性;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拯救濒危物种;提出持续、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方案。
3、保护生物学理论基础4、保护生物学研究目标提供各种科学的保护原理;识别需要保护的问题;建立正确的保护程序;加强科学与管理的联系,使科学家对保护问题敏感,是管理人员对生物学问题感兴趣。
二、保护生物学的特征是一个目标导向的科学是一个价值取向的科学是一个具有伦理内涵的科学是一个危机驱动的学科是一个折中与仲裁的学科三、保护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1、保护生物学产生的原因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生物资源的需要;相关学科的完善和发展为保护生物学奠定科学基础。
2、保护生物学产生的历史1937年,提出保护生物学的名词。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发表。
1978年,第一届自然保护生物学讨论会,出版《自然保护生物学——进化与生态学观点》。
标志着该学科的正式诞生。
1982年,斯坦福大学成立自然保护生物学中心。
1985年,第二届自然保护生物学讨论会召开,成立了自然保护生物学学会,出版《自然保护生物学——关于稀有性和多样性的科学》。
1987年,《Conservation Biology》杂志创刊,标志着该门学科的成熟。
3、保护生物学的发展《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里约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野生动物中迁徙物种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会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大自然保护协会(TNC:The Nature Conservancy )保护国际(简称CI)爱护动物基金会(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 IFAW)世界保护监测中心(WCMC)美国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协会(ABI)四、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热点问题1、研究内容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境恢复、物种的回归自然与圈养繁殖、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2、热点问题小种群生存概率;确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物种濒危灭绝机制;生境破碎问题;自然保护区理论;立法与公众教育五、生物多样性概念及特点1、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是不同层次、不同等级水平的各种生命系统、生物类群、生命与非生命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和所产生的各类生态现象。
保护生物学
1保护生物学:是一门论述全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危及及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综合学科2物种没绝的第一冲击效应:当一个强烈的冲击使其地理分布或其他适应体系支离破碎时,该物种就很容易在一系列偶然事件中走向灭绝。
3遗传多样性::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4最小可活种群:指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大小。
5野外灭绝:是一种保护现状,当某物种或其亚种,其已知的个体仅存活于圈养的环境、或是其种群需经过野放后才能够回归其历史上存在的地点时,就会被分类至此保护现状。
6湿地: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
此外,湿地可以包括与湿地毗邻的河岸和海岸地区,以及位于湿地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海洋水体吗,特别是具有水禽生境意义的地区岛屿或水体。
7红树林: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滩的一种单层深林生态系统,构成群落的主要是红树林科植物。
如海桑、秋茄、桐花树、橄榄、无瓣海桑等。
8生境化片段: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
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
9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功能关系与作用。
10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11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生物类型,他们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使自然生态和食物链保持动态平衡和稳定,各种生物得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12生物多样性:指在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的结合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3生物多样性失去的认为原因:1.人口数量的集聚增加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2分)(1)人口的增加需要薪炭材、野生肉类、野生植物、农业用地、居住用地等,因此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破坏;(2)低效率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另一个原因;(3)发达国家居民的过度消耗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保护生物学
③当今科学家已认识到,许多对生物多样性的 胁迫因素是协同性的,例如酸雨、过度采伐森 林和捕猎等因素结合起来,往往出现倍增的恶 果(Myers1987);
④人们必将逐渐认识到,危害生物多样性必然 会危害人类自身,因为人类生存所需要得到的 天然物质、粮食、药材、水、空气和其它一切 物品及设施,都来自于大自然。
23
③自然保护的科研、教育、宣传、立法和国际 合作等工作已全面展开。目前最为急需的是培 养一批训练有素的保护生物学家。据初步调查, 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生物系,尚未把保护生物学,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有关生态学列入课程计划, 这显然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进程。
24
④部分珍稀物种保护和引种驯养工作已积极开 展起来,建立了一批各种类型的动植物园,拯救 中心等。对现有的人工饲养种群的机构,应在 新的保护思想指导下,进行改进,防止这些机构 成为消耗野生动物的地方。
20
三、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概况
两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起步较晚,力量薄弱,大多数物种受威
胁状态不明,重点保护动植物缺乏长期的、系统 的有效监测;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还没有应用; 许多自然保护区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其设计与管 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蒋志刚等,1997)。 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员积极 努力,在许多保护领域已开始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西方耶稣一一基督圣经的传统中,荒野 被看成是罪恶之渊或鬼怪出没之处。
在欧洲思想中,占优势的观点认为上帝将 自然供人享用,而且人类不论如何使用它都是 正确的。西方哲学占优势的信条是自然应转 化为财富,尽可能快地用于为人民谋福利 (Locke,1690)。
17
这种对自然以人类为中心论,导致了自16世纪以 来欧洲殖民地大量资源被开发和退化。这种自 然原始积累政策给予那些享有殖民权的居民获 得了财富和利益,而当地人民的需求则被忽视, 特别是在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得到迅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 当时美洲、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被认为是地 大物博,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 种哲学没有顾及自然资源的长远后果,不仅在西 方,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 影响(Primack,1994)。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是现代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以便人类能够持续地予以利用的科学。
狭义的岛屿:指海洋、江河或湖泊中与大陆完全隔离的、由岩石或/和土壤构成的、高潮时露出水面的部分。
广义的岛屿:自然界中任何呈孤立存在的环境类型,在保护生物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名词为“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ecological island)。
岛屿生态学(Island ecology): 岛屿生态学(Island ecology)是一门比较新的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岛屿上生活的生物与其周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岛屿的大小与岛屿动植物群落的形成、生物的演化以及生物族群的灭绝的关系等。
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
岛屿平衡理论: MacArthur和Wilson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immigration)和灭绝(extinction)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
栖息地异质性假说(Habitat heterogeneity hypothesis):William(1964)认为面积增加包含了更多类型的栖息地,因而应有更多的物种可以存在。
Westman(1983)和Buckley(1982)也认为物种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由于栖息地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平衡假说中岛屿面积效应的结果。
随机样本假说(Random sampling hypothesis):认为物种在不同大小岛屿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大的岛屿只不过是大的样本,因而包含着较多的物种。
Dunn和Loehle(1988)指出,取样范围会影响物种数一面积的关系。
样本效应: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无论其面积大小,实际上都仅仅代表了陆地上某种景观的一个部分而非其整体,换言之,自然保护区是某种生境的一个样本。
短期岛屿化效应:随着周围生境改作农用或者以其他形式被人类利用,适宜这些物种生存的邻近生境随之消失,其结果导致那些对邻近生境有所依赖的的物种会立即消失。
保护生物学讲义
保护生物学讲义一、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旨在保护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学科。
它综合了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以应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挑战。
生物多样性,简单来说,就是地球上生命的丰富多样,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这些多样性不仅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绚丽多彩的生命景观,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保护生物学的出现并非偶然。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诸如森林砍伐、城市化扩张、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等因素,使得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我们所熟知的大熊猫、华南虎、朱鹮等珍稀物种,都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
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性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和原材料。
许多农作物的野生亲缘种蕴含着宝贵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比如,野生稻种的基因对于改良现代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湿地可以蓄水防洪、净化水质;海洋生态系统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并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这些服务功能将会受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再者,生物多样性具有内在的价值。
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权利和价值,不论其对人类是否有直接的用途。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我们的道德责任。
三、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在研究内容方面,保护生物学涵盖了多个层面。
物种保护是其中的一个重点。
这包括对濒危物种的调查、监测和保护。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物种的分布、数量、栖息地需求等,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例如,为了保护大熊猫,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地环境,并进行人工繁育。
基因多样性的保护同样重要。
基因是生命的遗传密码,不同的基因组合赋予了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保护基因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物种的进化潜力和适应能力。
保护生物学
4、易位:一个染色体臂的一段移接到另 一非同源染色体的臂上的结构畸变。 分类:相互易位、整臂易位、简单易位
染色体数目变异分为两大类
1、染色体组数目的增减产生的异变,称为 整倍体变异,包括单倍体和多倍体。 2、染色体组内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减,称 为非整倍体异变,包括有单体、缺体、双
单体、三体、四体等。
策略
3、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取样策略
种群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的存在形式,主要表现在种
群遗传结构的组成和变化上。 种群遗传结构泛指遗传物质在种群水平 上的存在格局或特征,包括基因频率、基 因型频率、交配与繁殖模式、种群遗传分 化、种群间基因交流模式等。
遗传多样性的来源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基础
1、基因重组
2、染色体畸变
二、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 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 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 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
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
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
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
原因。
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地区开发热带森林的百分比质恶化、赤潮
发生频繁、经济资源锐减和自然灾害加剧
等方面。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森林、草原、
农田、水域等各种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着
严重的丧失和退化。
据统计我国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达
4000到5000种,占我国高等植物总种数的
15~20%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总报告
编写组, 1994)。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
中国微真核生物的已知种数
菌物界已知的约100个目中,半数以上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关注到四个方面:
①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是前所未有的,在生物历史 上,以前从未出现过有如此众多物种在如此短的时间 内遭受灭绝的威胁;
②由于人类人口激增和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人类生 产力的迅猛发展,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也空前严重。 而世界上物种丰富的国家,却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贫 困国家,危机的症结在于世界财富分配不均;
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 响,以及如何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与 保护,使之能够为人类持续利用的一门学科。
研究直接或间接受人类活动或其它因子干扰的物 种、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学。
研究保护物种,保存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利用生物 资源问题的学科。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蒋志刚、马克平认为 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即研 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不矢其生,不绝其长也……” 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老子所 谓的“一”,就是平衡,天道失去了平衡,就要裂一 一天时不正、水旱交回、瘟疫流行。
2.古今诗歌(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热爱大 自然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 林修竹;又有清清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人们一提到这篇文字,往往先想到它是书法极品, 其实它的内容也很美,它把人们引人了“崇山峻 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美境之中。
在中国古代还有许多诗人以他们的诗歌,讴歌大 自然,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
苏东坡的"春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潦月转廊,只 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竹外桃花两三 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类的诗句。
3.最古老的政府保护机构和最古老的自然保护法
中国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出现了保护生物的制 度、法令和执行生物保护制度的机构。《尚 书·尧典》记述了舜任命伯益担任“虞”的官 职,“虞”就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 保护机构。①泽虞,负责管理和保护湖பைடு நூலகம்、湿 地的动植物;②山虞,负责管理保护山林野生动 植物资源;③林衡,负责巡视林木,检察护林人 员保护森林的情况;④川衡,负责巡视河流湖泊; ⑤迹人,管理狞猎地区,监督围猎禁令的执行。
保护生物学
参 考 书:
《保护生物学》,傅之屏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 《生物多样性科学》,陈灵芝、马克平主编,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保护生物学基础》,Richard Primack、季维智主 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保护生物学》,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主编,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保护生物学概论》,Richard B. Primack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保护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一、保护生物学的定义
保护生物学:一门价值取向与处理危机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与生态学的关系就像是急诊与保健, 或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 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 学。
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 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室八 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 鸣桑树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中描 述了田园风光,桃红、柳绿、鸡鸣、犬吠,人与自 然生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明亮的一颗星,是诗歌 王国中的无冕之王。李白的诗歌不仅为中华文 化增添异彩,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他 的诗歌为全世界人民所传涌。
生物地理学 进化生物学
生理学 遗传学 生态学 分类学 动物学 植物学
人类学 社会学 教育学 心理学 经济学
哲学 法学
保护生物学 CONSERVATION BIOLOGY
林学 农学
水产养殖 学
野生动物 管理
自然保护 区
森林公园 育种学
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两个目的: 第一是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其次是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立法的手段来保护 动植物的国家。夏、商、周等朝代都制定了保 护和管理山林的制度与禁令,据《逸周书·大 禹篇》记载《禹禁》中规定:"春三月,山林不 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 鳖之长",《禹禁》可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 资源保护法。
(二)世界范围的起源
在西方耶稣一一基督圣经的传统中,荒野 被看成是罪恶之渊或鬼怪出没之处。
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正在以下几个领域中活跃的 进行着:
小种群的生存机制 物种濒危灾绝机制 生境破碎问题 自然保护区理论 公众教育 保护法与执法
第二节 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保护生物学思想的起源
(一)中国起源 1.思想起源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荀子也认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③当今科学家已认识到,许多对生物多样性的 胁迫因素是协同性的,例如酸雨、过度采伐森 林和捕猎等因素结合起来,往往出现倍增的恶 果(Myers1987);
④人们必将逐渐认识到,危害生物多样性必然 会危害人类自身,因为人类生存所需要得到的 天然物质、粮食、药材、水、空气和其它一切 物品及设施,都来自于大自然。
在欧洲思想中,占优势的观点认为上帝将 自然供人享用,而且人类不论如何使用它都是 正确的。西方哲学占优势的信条是自然应转 化为财富,尽可能快地用于为人民谋福利 (Locke,1690)。
这种对自然以人类为中心论,导致了自16世纪以 来欧洲殖民地大量资源被开发和退化。这种自 然原始积累政策给予那些享有殖民权的居民获 得了财富和利益,而当地人民的需求则被忽视, 特别是在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得到迅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 当时美洲、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被认为是地 大物博,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 种哲学没有顾及自然资源的长远后果,不仅在西 方,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 影响(Primack,1994)。
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先生在李白故里 题词说:“对全世界青年来说,李白的精神告诉 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当今瞬息万变 的世界中,这种精神往往被泯没”。这段题词指 出了李白精神的现代价值。
读了李白的诗谁都会热爱壮美的大自然,热爱自 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鱼,李白的诗歌就是 进行保护自然、爱护生物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