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题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步练习3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步练习3 岳麓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9724c801482fb4daa58d4ba5.png)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后测试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位思想家是A 老子B 孔子C 孟子D 荀子()2、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核心是A人民比统治者更加高贵B必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C应当减轻剥削和压迫D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3、荀子的《劝学》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以上言论表达的思想是A “性善论”思想B “性恶论”思想C 教育能改变人的本性D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4、荀子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言论反映的是A 荀子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 荀子反对暴政,主张实行开明统治C 荀子的哲学思想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D 荀子认识到人可以改造自然。
()5、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C 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D 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6、墨子的思想中的“尚贤”表述了A 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B 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任人唯贤C 要求新兴的地主阶级选拔人才D 希望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7、下列属于庄子基本主张的有(1)世间万物都有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2)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3)对待事物的变化应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4)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造自然A (1)(2)(3)B (2)(3)C (2)(3)(4)D (1)(4)()8、韩非言:“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对以上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A 其“法治”思想体现了社会公正的原则B 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君主利用“法”巩固专制统治C 他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其“法治”思想打击了权贵势力,维护了人民利益()9、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96d71dce2f0066f433225c.png)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选择题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 •政治运动B •启蒙运动C •思想文化运动D •思想解放运动2. 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 仁者爱人B. 忠恕之道C. 克己复礼D. 中庸之道3. 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是孔子仍然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A. 因材施教的原则B. 有教无类的思想C. 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D. 循循善诱的说教4. 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A. 道家思想B. 儒家思想C. 墨家思想D. 法家思想5.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关心环保议题,拍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地球生态所将面临的浩劫,而获得2007 年诺贝尔和平奖。
面对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你认为中国哪一思想学派最能回应此议题A. 道家B. 墨家C. 儒家D. 法家6. 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这表达了手工业者A. 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 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 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 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7.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A. 墨家B. 道家C. 儒家D. 法家8. 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
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 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的观点是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 兼相爱、交相利C.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 弱者道之用9. 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精编作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精编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62056832227916888586d702.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解析:选A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
2.(2017·黄冈模拟)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选B儒家的入仕是为了实践治国、平天下之理想,故B项符合题意。
3.(2017·宁波模拟)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把战国时期某思想家的思想称之为“相对论”。
该思想家及其思想最有可能是()A.孔子的“中庸论”B.墨子的“交相利论”C.庄子的“齐物论”D.荀子的“天行有常论”解析:选C“相对论”是指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不变的,所以庄子的“齐物论”可以称为“相对论”,故C项正确。
4.“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解析:选D材料大意:名分确定了而没有制度不行,因此设立了法令;法令确立了而没有人来管理也不可,因此又设立了官职;官吏有了而没有人统一领导不行,所以设立了君主。
儒家“仁政”思想、墨家“尚贤”思想、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都与题意无关,故A、B、C三项错误;材料观点符合法家法治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故D项正确。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同步测试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同步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de7f370b0066f5335a8121c9.png)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古代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儒家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矛盾和谐、君民和谐以及身心和谐。
其中体现“人我和谐”思想的是A. 天人合一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民贵君轻D. 礼法并施2.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3.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山和孔子学院5位学员艾迪、夏天、李天翼、梅友、茹丝表演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
该相声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A. 法家B. 道家C. 儒家D. 墨家4.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设计台词。
下列选取项合适的是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5.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6.下列思想流派,对商鞅变法有重大影响的是A. 儒家B. 墨家C. 法家D. 道家7.诸子百家中,崇尚自然,主张追求精神自由的是A. 庄子B. 荀子C. 墨子D. 韩非子8.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
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
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①宗法观念②忠孝观念③等级观念④宗教观念⑤尊卑观念A. ②③④⑤B. ①③④⑤C. ①②③⑤D. ①②③④9.某文献中有这样的描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据此判断,该描述最可能出自A. 《论语》B. 《墨子》C. 《韩非子》D. 《庄子》10.“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这段话蕴涵了()A. 朴素辩证法思想B. 无为而治思想C. 道法自然思想D. 天人合一思想11.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同步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4c3446fb240c844769eaee7f.png)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
”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
从文中可以看出A. 《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B. 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C.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D. 《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哪位思想家对自己一生的概括?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 兼相爱,交相利B.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C. 仁者爱人D.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
……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
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
”该思想家应是()A. 孟子B. 董仲舒C. 朱熹D. 王阳明5.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决定压缩中央国家机关5%的公用经费用于抗震救灾。
地震后的第七天,国务院决定全国举行三天哀悼日,停止一切娱乐活动,降半旗默哀,沉痛悼念地震罹难同胞。
上述材料所体现的精神与下列思想有一致的地方是( )①儒家思想②道家思想③墨家思想④法家思想A. ①②③B. ①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6.“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反映的是( )A. 法家的改革思想B. 道家的无为思想C. 儒家的民本思想D. 墨家的尚贤思想7.“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A. 孟子的“仁政”学说B. 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C. 墨子的“兼爱”思想D. 庄子的“齐物”观点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思想大放异彩,下列言论属于墨家学派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C.“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9.“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7e12ba1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f.png)
选择题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体现的共同思想是A. 教育思想B. 农本思想C. 民本思想D. 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仁者爱人”“民为贵”“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都是强调爱惜百姓、关注民生,体现出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孔子“有教无类”为教育思想,孟子和荀子未体现教育思想,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都未体现农本思想或重农抑商,与题意不符,排除B、D项。
选择题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 道家B. 儒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解析】根据“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结合所学,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孟子引申为“仁政”,故B正确;道家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无为而治”,与“仁政”不符,排除A;法家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法治”,与“仁政”不符,排除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但是没有提出“仁政”思想,排除D。
选择题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 人与自然的和谐B. 社会现实C. 人与社会的和谐D. 人的生命【答案】B【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尽管观点各异,相互争论和诘难,但其都各自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强调社会现实的变革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B项是各家共同关注的焦点,A C D三项各家也都有涉及,但不是所有学派共同关注的焦点,答案选B。
选择题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精编作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精编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860cbd2bb52acfc789ebc9f3.png)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
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A.经济大发展B.政治大动荡C.文化大繁荣D.社会大变革解析这些成语典故中虽然很多反映了诸侯纷争的事实,但是“毛遂自荐”“朝秦暮楚”说明当时用人体制发生了变化,而“奇货可居”反映了商业发展情况,故只有D项能够完整概括各方面的因素。
答案 D2.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要都是各阶层为了表达统治者应该如何统治,国家社会应该如何发展的一些思想,所以从根本上讲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的一种反映。
答案 B3.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浩然正气”指浩大刚正的精神,这是对人的品德要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真正的大丈夫,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起大丈夫。
这三句话,对后世中国人的品德修养和性格形成有深远影响,所以根据题干判断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答案 A4.1905年,同盟会出版的《民报》创刊号撇开孔孟老庄,把墨子奉为一代宗师,并刊登了臆想的墨子画像。
当时配发的文字介绍,最有可能的是称墨子为()A.中国古代反对民族压迫第一人B.中国古代关注民生第一人C.世界第一和平主义大家D.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解析墨子主张“兼爱”,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宣扬的博爱思想有类似之处,故D项符合;A项在墨子思想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不是辛亥革命的核心目的,核心是推翻君主专制创立民国,故排除;C项涉及到墨子的“非攻”思想,但是和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的目的关系不大,故排除。
2018年秋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步检测
![2018年秋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步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d65d0d33844769eae009edcb.png)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B.诸侯争霸,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答案 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显著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剧烈变革,导致思想界发生巨变,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D。
A、B、C项都是D项的具体表现,均排除。
2.传统文化论坛有两个醒目的网贴(下图),其寓意宣扬的传统文化应是以下哪一学派的主张()A.法家B.墨家C.道家D.儒家答案 D解析图片隐含人性向善、人与人之间要讲礼仪的观念,这与儒家“人性本善”“以礼治国”的主张一致。
3.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A.清静无为B.兼爱非攻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答案 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如今各国的君主,没有一个是不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他!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附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孟子,其核心主张是实行仁政。
4.荀子的《劝学》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以上言论表达的思想是()A.“性善论”思想B.“性恶论”思想C.教育能改变人的本性D.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答案 D解析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蓬生麻中”“白沙在涅”,便可得出荀子重视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的结论。
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君舟民水答案 B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A、C、D三项只是荀子的思想主张,可排除。
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认为人性本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0c67916ec8d376eeaeaa31e0.png)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 “竹林七贤” , 所绘为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他们“皆崇尚虚无
, 轻蔑礼法 , 纵酒昏酣 , 遗落
世事”。竹林七贤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 孔孟之道的影响
B. 老庄哲学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
D.墨家学说的影响
3.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
(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
识说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的原因。
13.
4 / 10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 2 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练习
材料一 韩非(约公元前 280﹣前 233)意识到人口增殖快于财货增加会导致“人民众而财货寡”, 希望通过“务法”、“务农”使“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认为:“凡人之生也,财 用足则隳于用力。”故人人贫困才会加倍努力,而“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 俭而与侈惰也”。 材料二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加导致贫困,故应减少人口,理由是人口增加的速度快于生活资料增 加的速度,则“次一等的打算自然就该使人口去适应生活资料了”。马氏强调,私有制以 及个人负担养育子女的责任是控制人口的最有效制度,认为公有制会导致普遍贫困,贫困 救济则会创造更多的贫困人口。 ﹣﹣改编自魏忠《韩非与马尔萨斯人口思想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韩非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韩非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 生上述不同的相似社会背景是什么?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韩非子和卢梭的)信仰大同小异,但一个主张君主专制,通过限制臣子的权力,进一步 否定人民的权力;一个主张民主政治,通过各种代议制赋予臣子一定的权力而恢复人民的 自然权利,这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从中是不是可以说明人类信仰实现的道路在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千差万别的信用路径呢? ——郭生祥《韩非子和卢梭:国家信仰的两种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类信仰实现的道路”提出一个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 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 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 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这说明荀子 A. 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 B. 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 C.适应需要将儒学政治化 D.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
高中历史 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化作业 岳麓版必修3-岳麓版高二必修3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化作业 岳麓版必修3-岳麓版高二必修3历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0e85a15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5.png)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综合题1.春秋战国时期能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 )A.社会经济政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B.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D.诸子百家逐渐形成解析:思想是时代的反映,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从根本上说是由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答案:A2.下列历史人物,“当举世大乱之时,不因人类之残贼凶恶,而怀憎恶厌弃之意,且极力推明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不因人类之残贼凶恶,而怀憎恶厌弃之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战国时期孟子主X的人性本善说,故应选C项。
答案:C3.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材料反映的荀子的思想主X是( )A.主X“以德服人”B.主X“性恶论”C.主X“施仁政于民”D.主X“性善论”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其含义是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
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B项错误。
C、D两项都是孟子的思想主X。
答案:A4.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D.二人的主X都体现了民本思想解析: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C5.右图中的人物提出了“人之性恶,善者伪也”的观点,他最有可能是( )A.老子B.荀子C.韩非D.墨翟答案:B6.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据此排除B、D两项。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作业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517dd454f46527d3240ce0b6.png)
自我小测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学术大师的开创性贡献B.传统的礼法束缚日益削弱C.竞相改革潮流直接推动D.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2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这位思想家是()A.孙子B.孟子C.荀子D.韩非3“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出自哪位思想家之口()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4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视…()A.人的生存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调节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5战国时期的庄子()①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③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④认为世间事物都是相对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地回答()A.Li Er B.Kong QiuC.Meng Ke D.Xun Kuang7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8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9下列对孙膑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是春秋时期兵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B.他的思想深受《孙子兵法》的影响C.广泛吸收了法家等学派的思想D.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10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2022年秋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后练习卷: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22年秋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后练习卷: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8d7e799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65.png)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战国时墨家显赫一时的社会根源是( )A.“兼爱”主张深得人民的拥护B.“尚贤”主张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参政欲望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2.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与庄子的思想相近的是( )A.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B.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D.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3.“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4.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5.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人天性中有恶,要“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实现对人性的改造,达到弃恶入善的目的。
这说明此思想家( )A.主张提高道德自律性B.要求缓和社会矛盾C.强调加强国家的统治 D.吸纳了法家的思想6.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与之吻合的依据是( )A.促成思想解放B.反对君主专制C.鼓励民族独立D.主张“克己复礼”7.“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8.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贵君轻,长治久安 B.仁者爱人,社会稳定C.为政以德,君民共乐 D.克己复礼,和谐共处9.荀子的《劝学》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以上言论表达的思想是( )A.“性善说”思想B.“性恶论”思想C.教育能改变人的本性D.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10.孔子曰“仁者,爱人”,并主张贵贱有序。
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含解析)
![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60bb6ff111f18582d05a34.png)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
稷下学宫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 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A项;从稷下学宫吸纳的学者来看,均为战国时期人物,因此稷下学宫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排除B项;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荀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而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稷下学宫是荀子思想的发源地,排除D项。
2.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
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
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
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B.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C.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 D.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答案】B【解析】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思想,并且有向其他地方扩展的趋势,这折射出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齐国稷下学宫即是典型例证,故选B。
从材料看,齐鲁地区依然是文化的中心,A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各学派观点的变迁,无法体现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演变,故无法体现出社会转型的特征,排除C;楚国和秦国并非中原地区,排除D。
3.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4fd993f14431b90d6d85c7a1.png)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战国时期,荀子不只明白提出〝人定胜天〞,而且还指出〝国度存亡皆与天有关,而是取决于人的做法〞。
这说明〔〕A.儒家缺乏肉体追求B.儒家具有人文理念C.儒家要务实行〝暴政〞D.儒家主张天人谐和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持这一观念的中国现代思想家应该是〔〕A.孔子B.老子 C.韩非子D.墨子3.中国现代有思想家以为:〝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该思想家意在强调〔〕A.后世肯定逾越前世B.人生来本性是恶的C.小国寡民社会的优点D.支持苛政和恣意刑杀4.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暴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他们共同的动身点是〔〕A.顺应革新潮流厚古薄今B.根除周制弊端增强集权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5.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纵,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那么〞。
以下选项中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发生共鸣观念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B.〝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C.〝越名教而任自然〞D.〝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6.2021年8月15日,国度召唤全国人民中止一切文娱活动以吊唁舟曲特大泥石流遇难同胞。
其中所包括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思想源于〔〕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7.哲学家冯友兰提到:〝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掉了统治的位置;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无时机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水平上系统化、实际化。
〞以下现象〔或思想〕契合上述观念的是〔〕A.战国时期〝百花怒放〞B.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C.宋明时期心学的创立D.明清时期新思想出现8.以下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都江堰很好地处置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型生态型水利工程B.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利于正确处置人与自然的关系C.〝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崖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D.〝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这一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发生了不利影响9.关于韩非子的以下评述,正确的选项是〔〕①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②主张树立君主民主的中央集权国度③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④以为社会在不时开展,主张变法改造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0.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冤家有信〞的〝五伦〞思想。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作业 (3)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作业 (3)](https://img.taocdn.com/s3/m/c886ff93b9d528ea81c779e1.png)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15·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2)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 D.“学在民间”【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B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C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5·山东德州二模·1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中的“法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要以来“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模·25)《管子·国蓄第七十三》上说:“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
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作者认为国家不能与民争利B.作者认为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C.作者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税收D.作者认为应由国家垄断商业【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材料大意:善治国者总是在民间物资不足时,把库存的东西供应出去;而在民间物资有余时,把市场的商品收购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C.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D.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2.战国时期一位儒者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
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A.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B.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C.孟子的“性善论”D.荀子的“性恶论”3.“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
下列材料体现他的思想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4.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实行人治和法制5.18世纪西方流行的一句话“The lazy government is the best government”(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所体现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B.无为而治C.依法治国D.民主自治6.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7.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黄宗羲主张制定“天下之法”,二者都A.反映了新兴阶级的诉求B.具有时代进步性C.从统治者角度思考问题D.推动了社会转型8.公元前5世纪前后,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分离,……当他们无需围绕着政治、军事进行实用性的阐释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于是士阶层崛起和独立。
材料中他们的“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而产生的结果是A.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重农抑商D.民间私学发展9.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的评价①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②关注人物,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③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法制的治国理念④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下列学派与题干中评价对应正确的是A.墨家、道家、法家、儒家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C.道家、儒家、墨家、法家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10.孟子认为井田制破坏以后,便会出现“老弱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的情形。
因此他认为必须有恒产才有恒心,无恒产就无恒心,认为恢复井田制就能保证农民的恒产和恒心。
这体现了孟子A.回归森严礼乐等级的政治理想B.维护私有土地制度的个人诉求C.调整土地政策维护秩序的主张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迫切愿望11.有史家评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
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其中“顺势而动”的学者最有可能是A.老子B.孔子C.庄子D.韩非子二、材料分析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
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
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材料二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摘自钱默生《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探索》(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个人”是如何“逐级”解放的。
(3)先秦儒学注重“人”的塑造,近代西方追求“人”的解放,指出两者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
由题干可判断是墨家主张,主张误差别的爱所有人,D正确;A是儒家主张,题干没体现礼乐制度;B是法家主张;C是儒家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墨子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荀子的思想为内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材料中对人的本性需求的阐述旨在说明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据此判断符合荀子的思想主张。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欲望与生俱来的,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思想主张3.B【详解】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主张“仁爱待民,以德服人”,故答案为B项。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是墨家的主张,“天道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以法治国,中央集权”是法家的主张,排除A、C、D项。
4.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所以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而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因此他主张实行道德教育,故选A;“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而非扩充人的善性的方式,排除B;如果孟子强调要加强专制,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就不会不采纳他的主张了,排除C;人治和法制是孟子和苏格拉底在政治上的主张,而非扩充人的善性的方式,排除D。
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史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懒惰成为政府好坏的评判标准,越懒惰的政府越好。
这与老子的思想不谋而合,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
天地万物自有规律,只要按照规律进行就可以。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6.A【解析】试题分析:孟子“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和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7.B【解析】【详解】荀子处于社会变革的时代,其主张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黄宗羲处于明清之际的社会变革时期,其思想具有反专制的时代进步性。
故答案为B项。
荀子的主张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黄宗羲的思想并未反映资产阶级的要求,排除A项;荀子的思想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而黄宗羲是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思考问题,排除C项;荀子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转型,黄宗羲的思想影响有限,仅仅局限在部分知识分子中间,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D项。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即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这种试题从题形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
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8.A【详解】“公元前5世纪前后”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可以“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形成不同学术流派,并碰撞交流,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故答案为A项。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原因是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而不是材料反映的知识分子“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的政策,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将题干中对思想家的评价找到对应学派即可。
①体现了兼爱思想,是墨家学派。
②体现了“无为”的思想,是道家的思想主张.③体现了法家的治国思想.④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义”。
对应的依次是墨家、道家、法家、儒家,所以正确答案为A,排除BCD项。
10.C【详解】材料中的“认为恢复井田制就能保证农民的恒产和恒心”,说明孟子主张通过调整土地政策来维护社会秩序。
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体现礼乐等级,排除A项;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排除D项。
【点睛】孟子认为有一定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他想说明让百姓拥有稳定的产业和收入,从而安居乐业,这样就具有稳定不变、比较平和的思想,从而保持社会稳定。
孟子认为“有恒产才有恒心”,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国之策。
11.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主张“因时制宜”、“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依法治国”,符合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与材料中的“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相符合。
故答案为D项。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庄子追求精神自由,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
12.(1)原则:人应该保持气节和尊严;别人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人格独立,反对顺从。
原因:宗法制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的强化;儒家思想的发展着力强化尊卑等级和人伦秩序。
(2)说明:早期西方哲学家开始探索人的价值;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把人的信仰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
(3)影响:前者丰富了祖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性格的铸造与道德观念的形成;后者推动了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其中体现的思想观念都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原则,依据材料一,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分析得出,人应该保持气节和尊严;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分析得出,别人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由“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分析得出,人格独立,反对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