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案例精修订

合集下载

(完整版)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

(完整版)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

(完整版)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引言本教学案例旨在探讨初中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 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学案例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主题,通过实际观察和分析植物的种子萌发、发芽和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探索植物生命的奥秘。

具体内容包括:1.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 种子的萌发条件和过程。

3. 幼苗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实际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介绍植物的重要性和生命过程。

2. 知识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展示,详细介绍种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原理。

3. 观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思考。

5. 总结归纳:由学生共同总结和归纳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6. 提问互动: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促进课堂互动和思维发展。

7. 拓展延伸: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如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等。

教学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观察记录和讨论表现,评价他们在本课程中的研究情况。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环节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准备以下资源:1. 植物种子和幼苗样本。

2.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

3. 实验器材和实验记录表。

结论通过本教学案例的实施,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以上是一份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的完整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案例一:观察和记录生长的豌豆植物在生物课上,老师为学生们分发了一些豌豆种子,并要求他们观察和记录豌豆植物的生长过程。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将豌豆种子种在花盆中,并每天浇水、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他们记录了豌豆植物的种子发芽、茎的生长、叶片的形成,以及花朵和豆荚的出现。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掌握了观察和记录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案例二:进行果蝇杂交实验在遗传学的教学中,老师为学生们准备了果蝇杂交实验。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拿到了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

他们根据老师的指导,用显微镜观察果蝇的外部形态特征,然后将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进行杂交。

随后,学生们观察并记录果蝇杂交后的后代果蝇的表型比例。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遗传规律,并学会了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和记录。

案例三: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一项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学生们将水生植物浮萍放置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分别测量并记录浮萍释放氧气的速率。

他们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以及二氧化碳浓度作为变量,通过实验得出了光合作用速率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培养了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案例四:观察和研究细胞的结构在细胞学的教学中,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了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片,让他们观察和研究细胞的结构。

学生们通过显微镜观察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形态特征,观察到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器官。

随后,他们还进行了细胞染色实验,观察了染色后的细胞结构。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培养了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案例五:进行DNA提取实验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DNA提取实验。

学生们按照步骤,从水果或植物中提取DNA,并观察和记录DNA的形态特征。

他们了解到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DNA的结构和功能,并学会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七年级生物课教学案例

七年级生物课教学案例

七年级生物课教学案例七年级生物课教学案例:植物的生长与发育一、课程简介本案例是为七年级生物课程设计的,主题为“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这一主题将探讨植物从种子发芽、生长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以及影响植物生长的各种因素。

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生长的奥秘,培养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基本原理,掌握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植物栽培实验,观察并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能够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认识到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种子发芽实验:学生分组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了解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2. 植物生长观察:学生在家中种植一株植物,定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3. 植物标本制作:学生收集各种植物标本,制作植物标本册,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实验和观察结果,探讨植物生长的奥秘。

四、教学资源1. 教学器材:种子、土壤、花盆、放大镜、尺子、标签等。

2. 教学软件:PPT课件、图片库、视频资料等。

3. 图书资料:生物学教材、《植物学》等参考书籍。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课堂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进行评价。

2. 反馈方式: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8篇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8篇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8篇案例1:细胞的发现教学目标- 理解细胞的发现过程及其意义- 掌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学内容1. 细胞的发现历史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 实验操作:细胞观察教学方法- 讲授- 实验操作- 分组讨论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实验报告- 小组讨论报告---案例2: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 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其关系- 掌握遗传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学内容1.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2. 遗传规律3. 实验操作:性状观察与分析教学方法- 讲授- 实验操作- 观察与分析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实验报告- 观察与分析报告---案例3:生物进化论教学目标- 理解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概念- 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机制-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内容1. 生物进化论的概念2. 生物进化的证据3. 生物进化的机制教学方法- 讲授- 小组讨论- 批判性思考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小组讨论报告- 批判性思考论文---案例4: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2. 生态系统的结构3.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方法- 讲授- 实验操作- 实践操作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实验报告- 实践操作报告---案例5:植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教学目标- 理解植物的适应性及其表现- 掌握植物多样性的内涵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学内容1. 植物的适应性及其表现2. 植物多样性的内涵与价值3. 实验操作:植物观察与分析教学方法- 讲授- 实验操作- 观察与分析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实验报告- 观察与分析报告---案例6:动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教学目标- 理解动物的适应性及其表现- 掌握动物多样性的内涵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学内容1. 动物的适应性及其表现2. 动物多样性的内涵与价值3. 实验操作:动物观察与分析教学方法- 讲授- 实验操作- 观察与分析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实验报告- 观察与分析报告---案例7:人体的营养与健康教学目标- 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掌握人体所需营养素的种类与作用- 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教学内容1.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2. 人体所需营养素的种类与作用3. 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教学方法- 讲授- 小组讨论- 实践操作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小组讨论报告- 实践操作报告---案例8:生物技术及其应用教学目标- 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领域- 掌握生物技术的原理与操作-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内容1. 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领域2. 生物技术的原理与操作3. 实验操作:生物技术应用教学方法- 讲授- 实验操作- 实践操作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 实验报告- 实践操作报告---以上为高中生物教学案例8篇,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分享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分享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分享一、引言生物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然而,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器材不足、实验过程繁琐、实验结果不准确等。

因此,对生物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些实验改进和创新案例,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改进案例1.实验器材的改进在“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我们需要用到绿色植物进行实验。

但是,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有时很难找到足够的绿色植物。

针对这一问题,我改进了实验器材,使用植物光合作用模拟器来代替真实的植物。

模拟器由透明塑料瓶、水、墨水以及绿色植物叶片等组成。

通过控制光照、温度等条件,可以模拟出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生物学现象。

2.实验过程的优化在“观察细胞结构”的实验中,传统的方法是使用显微镜和玻片标本。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细胞结构,而且观察效果不够清晰。

我优化了实验过程,使用数码显微镜和高清摄像头代替传统的显微镜和玻片标本。

通过高清摄像头将显微镜下的图像传输到电脑或手机上,学生可以快速、清晰地观察细胞结构,提高实验效率和质量。

三、创新实验案例1.虚拟仿真实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设计了一些创新实验,如“人类基因组测序实验”、“生态系统稳定性实验”等。

这些实验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真实的生物学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虚拟仿真实验具有安全、高效、成本低等特点,可以解决传统实验器材不足、危险性高等问题。

2.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在“环境保护”的课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城市生态系统模拟实验。

该实验结合了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模拟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7篇】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7篇】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7篇】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增加概述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难点】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展示地球与宇宙、中国与外国、生物与外界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的结构图,提问:(1)地球与宇宙的边界是什么?(2)中国与外国的边界呢?(3)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边界呢?(4)细胞与外环境的边界呢?(过渡语)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二、新课教学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首先要把细胞膜与细胞的其他组分分开,怎么样获得细胞膜呢(一)细胞膜的成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1)学生思考要制备细胞膜,应该选择什么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呢?PPT呈现植物叶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图片?请学生选择并说明原因,之后PPT呈现人体正常的红细胞,人的圆涨的的红细胞和人的涨破的红细胞图片(2)确定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那又该选择什么方法制备细胞膜呢?PPT呈现3种方法:①用针扎破,让细胞的内容物流出?②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③细胞内的物质是由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既可得到细胞膜。

(3)确定了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该如何做实验呢,学生看教材“实验”这一模块,思考总结实验步骤,并在大屏幕呈现人正常红细胞和光镜图片和人部分红细胞已涨破的光镜照片。

最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大全(精选14篇)

最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大全(精选14篇)

最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大全(精选14篇)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学案例1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

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导言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

生物学实践活动教学案例(3篇)

生物学实践活动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学实践活动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案例以植物细胞观察与实验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

2. 能力目标: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会制作临时玻片,能够观察并描述植物细胞的结构。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对象本案例适用于高中一年级生物学课程,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生物学》教材。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滴管、染色液、清水、酒精、盐酸等。

3. 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菠菜叶片、胡萝卜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

2. 提问:如何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需要哪些实验器材?(二)实验操作1. 制作临时玻片:- 将洋葱鳞片叶或菠菜叶片用刀片切取薄片。

- 将薄片放置在载玻片上,用镊子轻轻压平。

- 滴加染色液,染色时间为2-3分钟。

- 用滴管吸去多余染色液,滴加清水。

- 盖上盖玻片,用镊子轻轻压平。

2. 显微镜观察:- 调整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 引导学生观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

(三)讨论与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到的植物细胞结构有哪些?2. 分析不同细胞结构的名称、形状和功能。

3. 比较洋葱鳞片叶细胞和菠菜叶片细胞的结构差异。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生物教学实践的案例(3篇)

生物教学实践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科学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热门的学科之一。

在我国,生物课程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生物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案例以探究细胞膜的流动性为主题,设计了一堂生物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掌握细胞膜的流动性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的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然后提出问题:“细胞膜为什么具有流动性?其流动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准备(1)实验材料:细胞膜模型、肥皂水、滴管、试管、镊子等。

(2)实验步骤:①将细胞膜模型放置在试管中。

②用滴管吸取少量肥皂水,滴加在细胞膜模型上。

③观察肥皂水与细胞膜模型的相互作用。

④用镊子轻轻搅拌试管中的液体,观察细胞膜模型的变化。

3.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实验步骤相同。

(2)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 结果分析(1)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细胞膜的流动性。

(2)讨论肥皂水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3)总结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流动性。

(2)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反思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膜的流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察、分析、总结等科学探究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生物课堂教学实践案例(3篇)

生物课堂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生物学科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生物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案例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和意义;掌握光合作用公式;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授(1)光合作用的定义:教师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强调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并解释相关概念。

(3)光合作用公式:教师板书光合作用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4)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教师通过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帮助学生理解两个过程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探究(1)实验目的:验证光合作用的发生。

(2)实验原理:通过观察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颜色变化,判断光合作用是否发生。

(3)实验步骤:①取两片新鲜的植物叶片,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黑暗中;②观察叶片颜色变化;③记录实验结果。

(4)数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环境保护。

5. 课后作业(1)收集有关光合作用的资料,了解光合作用的实际应用;(2)撰写一篇关于光合作用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教案修订范文

初中生物教案修订范文

初中生物教案修订范文
教学内容:植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是根、茎、叶和花
教学难点:根的主要功能和结构
教学准备:图片、实验器材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一、热身(5分钟)
1. 观看一段关于植物的视频,并进行简要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通过图片展示,介绍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根、茎、叶和花的特点和功能
2. 重点介绍根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吸收养分、固定植物、贮存养分等
三、实践操作(20分钟)
1. 分发放大镜和玻璃幻灯片,让学生观察鲜活的植物根部结构,并用手绘图表进行记录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生植物的根的吸水特点,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讨论交流(10分钟)
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根的重要性和作用
五、课堂延伸(5分钟)
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植物的根的形态有所不同?
2. 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课堂作业(5分钟)
1. 布置作业:观察家里或学校周围的植物,记录它们的根、茎、叶和花的形态特点,并用文字描述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完成时间,鼓励学生认真完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未来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操作和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生物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涉及到生命的起源、结构、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生物教学案例,希望能够对初中生物教学有所帮助。

案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

在生物课上,我设计了一个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实验。

首先,我准备了一些水培植物和一些盆栽植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生长状态。

然后,我向学生介绍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并引导他们设计实验,观察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案例二,动物的适应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的适应性,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活动。

我带领学生们到学校附近的公园,观察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我们观察了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学生们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了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特点。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动物的适应性,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实地观察和记录能力。

案例三,遗传的实验。

在生物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有关遗传的实验。

我向学生介绍了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并引导他们设计实验,观察父母代和子代的遗传特征。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生物教学案例,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相信,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地观察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希望这些生物教学案例能够对初中生物教学有所帮助。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初中生物教学案例主题:遗传与进化目标:1.了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常见的遗传与进化的案例和实例。

3.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分享有关遗传与进化的故事或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出问题:“为什么人类拥有不同的特征,而不是每个人都一样?”“为什么恐龙已经灭绝了?”“为什么一些疾病会在家族中遗传?”等等。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简要讲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基因、遗传物质DNA、基因突变、显性和隐性遗传等内容。

并通过图片和实例说明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案例,例如埃及法老图坦卡蒙身上的病变基因、英国蒙茅斯城的白色恐龙鸟化石、人体中的血型遗传等等。

要求学生研究该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并做一份简短的报告。

实验探究(4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遗传与进化的理解。

实验步骤如下:1.教师将一瓶水分成两份,分别加入红色和黄色染液,使其成为两种颜色的水。

2.将两种颜色的水倒入两个不透明的杯子中。

3.随机选择10名学生从两个杯子中分别取出一份水。

4.让这10名学生再次将其两杯水按照相同的比例合并到一个透明杯中。

5.观察混合后水的颜色,并让学生解释观察结果。

总结与扩展(2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巩固学生对遗传与进化的理解。

同时,开展扩展讨论,让学生思考和提出更多有关遗传和进化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完成一份小结,包括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遗传案例,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报告,包括案例的背景、研究方法和结论等。

3.学生自由发挥,设计一个与遗传与进化相关的实验,并进行实验记录和分析。

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和报告,评价学生对遗传与进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精准教学案例

精准教学案例

精准教学案例小学生物精准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生殖方式。

2、掌握动物的生殖过程。

3、了解动物的发育过程。

【教学重点】。

1、动物的生殖方式。

2、动物的生殖过程。

3、动物的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

动物的生殖过程。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动物的基本特征。

2、向学生介绍动物的生殖方式。

二、讲解。

1、动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三种:卵生、胎生、细胞生。

2、卵生动物的生殖方式是指由卵细胞受精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3、胎生动物的生殖方式是指由卵细胞受精而产生胚胎,胚胎在母体内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4、细胞生动物的生殖方式是指由精子和卵细胞直接受精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5、动物的生殖过程主要有两个步骤:受精和发育。

6、受精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直接受精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7、发育是指胚胎发育成为新个体的过程。

8、发育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胚胎期、育苗期、成熟期和繁殖期。

三、演示。

1、用动物模型演示动物的生殖方式。

2、用动物模型演示动物的生殖过程。

四、小结。

1、动物的生殖方式有三种:卵生、胎生、细胞生。

2、卵生动物的生殖方式是指由卵细胞受精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案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现象描述:阳光照射下的绿叶,在一支浓盐水溶液中能够持续生长,而浑浊水中的叶子却逐渐枯萎。

实验步骤及结果:1. 准备两株同样健康的绿叶植物。

2. 将其中一株植物的根部浸泡在浓盐水溶液中。

3. 将另一株植物的根部浸泡在浑浊水中。

4. 每天保持同样的光照时间和强度,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可以发现浸泡在浓盐水溶液中的植物依然健康地生长,而浸泡在浑浊水中的植物逐渐变得虚弱,叶片开始枯萎。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解释。

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阳光的能量,并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然而,浑浊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和有机污染物,影响了水中的氧气浓度。

相反,浓盐水溶液中虽然含有高浓度的盐分,但并不影响光合作用所需的基本物质和气体的供应。

因此,浸泡在浓盐水溶液中的植物仍能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保持健康生长。

教学目的及意义:通过这个案例,初中生可以深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对环境要求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和科学思维能力。

案例二:动物的适应生存现象描述:同一种食草动物分布在高山和平原两个地方,它们的身体结构有明显的差异。

实验步骤及结果:1. 选择一种适合的食草动物,如高山地区的黄羊。

2. 观察和比较高山地区和平原地区的黄羊的身体结构特征,如体型大小、皮毛颜色、蹄的形状等。

3. 分析和总结两个地区黄羊的身体结构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对其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适应的意义。

经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高山地区的黄羊体型较小,皮毛较厚并以浅色为主,蹄形状较为宽大。

而平原地区的黄羊体型较大,皮毛颜色较浅且较少,蹄形状较狭长。

这种差异可以解释为动物根据生存环境的需求而进行的适应性进化。

高山地区的黄羊由于气温低、食物稀缺,需要通过减少体表面积和增加毛发厚度来保持自身的温度。

同时,浅色的毛发也有助于减少热量吸收。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案例1:观察和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课上,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学生们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使用不同的光照条件,如直接阳光、阴影、人工光源等,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理解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和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案例2:研究DNA提取实验为了深入了解DNA结构和功能,教师设计了DNA提取实验。

学生们使用简单的材料如洋葱、盐水和洗洁精等,提取洋葱细胞中的DNA。

通过实验过程,学生们亲手操作,了解了DNA的提取方法和DNA的特点。

案例3:观察和研究细菌生长为了研究细菌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学生们在实验室中使用琼脂平板培养基,将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细菌菌液均匀涂抹于琼脂平板上,观察并记录不同条件下细菌的生长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细菌的繁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案例4:研究遗传变异为了研究遗传变异的原因和作用,教师设计了果蝇实验。

学生们将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进行交配,观察并记录后代果蝇的表型特征。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基因的传递方式和变异的原因,加深了对遗传规律的理解。

案例5: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运动为了研究植物的生长运动及其调节机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们选择不同的植物,如豌豆、太阳花等,观察并记录植物对光、重力和刺激等的反应。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运动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案例6:研究酶的作用为了研究酶的作用和特点,教师设计了酶活性实验。

学生们使用不同的酶和底物,观察并记录酶反应速率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酶的底物特异性、酶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案例7: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呼吸为了研究人体的呼吸过程和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们通过测量自己的呼吸频率、肺活量等指标,观察并记录呼吸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初三生物教学案例

初三生物教学案例

初三生物教学案例目标本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初三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基本生物概念和术语的理解- 生物的分类和演化- 细胞结构和功能- 遗传和基因的基本原理教学活动1. 概念解释游戏- 将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个生物概念或术语,小组成员之间通过解释来猜测。

- 鼓励学生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实例来解释概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补充,以确保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正确。

2. 分类演示- 教师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生物样本或图片,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 学生观察并尝试将它们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和演化。

3. 细胞模型制作- 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细胞模型,可以使用可回收材料或模型制作工具。

- 学生根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模拟。

- 学生展示他们的模型,并解释模型中各个部分的功能。

4. 基因实验模拟- 教师做一个基因突变的实验模拟,并解释基因和遗传的相关概念。

- 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基因突变对生物的影响。

- 学生可以尝试在模拟实验中进行不同的变量控制和观察。

教学评估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概念解释游戏中,学生正确解释概念的数量和质量。

- 分类演示中,学生正确分类生物的数量和准确性。

- 细胞模型制作中,学生模型的质量和对模型功能的解释。

- 基因实验模拟中,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对基因影响的理解。

总结通过本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够提高初三学生对生物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通过亲身参与各种活动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原则、细胞结构和遗传规律。

教师需要适时提供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促进他们对生物学的进一步探索。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掌握细胞的分类和特点。

3.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4.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洋葱片、显微镜、盐水、牙签、报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启发学生思考,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细胞组成的,那么细胞是怎样的呢?二、呈现(10分钟)1.展示一个细胞的图像,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内容。

2.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三、思考(15分钟)1.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细胞根据有无细胞核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2.引导学生发现细菌和人类的细胞有什么不同?四、实验操作(25分钟)1.将洋葱片放在显微镜下,使用低倍镜观察其细胞结构。

2.用盐水涂抹洋葱片,再次观察细胞结构。

3.用牙签将洋葱片切成更小的块状,用盐水涂抹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

4.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处理后的洋葱细胞,进一步了解细胞的特点。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和变化。

五、讲解(10分钟)1.通过实验结果,解释细胞的特点和分类。

2.介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包括细胞结构、DNA形态和细胞功能方面的不同。

六、巩固(15分钟)1.让学生互相讨论洋葱细胞的特点和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区别。

2.利用报纸上的生物模型或图片展示,让学生分辨模型中的细胞类型。

3.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师生共同纠错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七、拓展(10分钟)1.让学生观察其他动植物细胞的图像,比较它们与洋葱细胞的异同。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细胞结构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生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

【教学反思】通过此教学案例,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直观地了解和比较了洋葱细胞、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和特点。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二上学期生物经典教学案例

高二上学期生物经典教学案例

高二上学期生物经典教学案例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2.认识生物的分类和进化
3.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
4.掌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5.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生态系统
6.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
1.生物的分类和进化
2.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生态系统
教学难点:
1.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实验法
3.讨论法
教学流程:
一、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1.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生物的分类和进化
1.生物的分类和分类原则
2.生物的进化和进化理论
三、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
1.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2.生物的代谢和代谢过程
四、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规律
2.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变异原因
五、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生态系统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认识生物的分类和进化,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掌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生态系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学生能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教学案例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生物教学案例〔课题名称〕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概述〕·高一生物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所用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所需课时:二课时·学习内容包括:1 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 体验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的历程,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4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依据与构想〕《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正是围绕这一目标来设计的。

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探究的乐土”。

应用所学知识来指导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验证细胞有边界的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角色扮演”来学习实验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实践,大胆创新的舞台。

〔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第1章“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实验和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的内容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的代谢作好铺垫,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主动建构新知识。

毕竟细胞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观察图片和亲自作实验来体验细胞的存在。

2.主要内容细胞膜是细胞中必不可少的结构。

本节课主要讲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教材首先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随后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癌细胞的一些特征;其次教材分析了细胞膜的功能;最后简要讲述了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下微调,在初中生物课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学生对细胞膜已经有所了解。

但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是很难看清细胞膜的。

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

细胞膜的成分部分,为避免直接讲授学习,体现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亲自体验细胞膜的制备过程。

这个实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制备细胞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如,材料的正确选择等),并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作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大胆推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细胞膜功能部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并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后小结,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写出这堂课的收获、发现或遇到的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感知知识形成,突出重点。

3.教学总结是具有教育性的,随着生产、科技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教师更应该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因此根据国家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体验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的历程,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通过观察、分析所给材料,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建立起生命活动的物质性观点。

2、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1、细胞膜的功能。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对象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缺乏深层次的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资料收集、讨论等多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变成学生探究的乐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相信通过本节课师生的共同努力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展示影象资料和相关的图片;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构建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3、角色扮演:安排几位同学在学习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实践,大胆创新的舞台;4、探究实验:通过学生的探究试验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5、读书指导、讲解、分组讨论等。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以小组为单位,4人一组,由学生自己选出组长。

2、每人自带一个鸡蛋、直尺、笔教师准备:1、准备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有关媒体及用品。

〔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1.教法运用在确定了教学任务,具备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作到因材施教。

2.学法指导:依据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具体学法,体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通过指导学生对电脑课件的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和动手能力;通过直观教具的使用和电化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运用形象记忆,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教具使用〕教具主要包括电脑课件、学生实验等,对于教具的使用,主要依据直观性、科学性的原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直观教具的使用力求能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条件,运用直观教具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有些内容直观性差,比较抽象,难于理解。

如难点之一细胞膜的功能,我不仅借助微机设计了动画、视频,借以演示生活现象,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亲身感受细胞膜的功能。

将难点一一突破。

教具的使用将在教学程序中具体阐述。

〔教学流程设计〕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有秩序的展开讨论,既要有活跃的课堂气氛,也要浓厚的学习气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2)要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及时评价。

教学设计中有很多学生互动问题,每次教师要作出认真恰当的评价。

在讨论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的认识程度,创设自由讨论的气氛,设置听取学生意见的场合,引导学生参考别人的看法来补充或修改自己的看法。

(3)做好应对即时问题的准备,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由于学生思维的不定性和活跃性,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巧妙的解决问题。

(4)注意多媒体的使用,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要掌握好多媒体与学生活动的配合,不能够让多媒体来牵引着课堂的进度。

此外,在课件制作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能够过于花哨,那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研究〕1、反思与回顾(1)这一堂课,我借鉴大量网上课件,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力争将本知识完整而系统的体现出来,与此同时还插入图片,引入生活实例,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由于第一章“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实验和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的内容,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同时,本章内容又是后续章节学习的基础。

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主动建构新知识。

毕竟细胞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观察图片和亲自做实验来体验细胞的存在。

细胞膜的成分部分,为避免直接讲授学习,体现探究性学习,我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亲自体验细胞膜的制备过程。

这个实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制备细胞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如,材料的正确选择等),并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作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大胆推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细胞膜功能部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并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2)课中一些好的做法仍值得借鉴。

如何更好地贯彻新的课改精神,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去,是今后教学的首要问题。

(3)如何在小组讨论中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动起来,都得到一定的提高,而不是一个旁观、旁听者,也是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学生访谈问:你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都学了什么都明白了吗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甲:今天这节课主要讲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关键是体验细胞膜的制备方法。

明白。

没问题。

问:你们对这种上课方式有什么看法学生乙:我觉得这样的上课方式比较好,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学的东西记忆深刻。

3、作业问题学生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1)最能代表细胞膜基本化学成分的一组化学元素是(C、H、O、N、P)(2)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 磷脂蛋白质 )4、课后记这节课与过去所上的同一节课相比较,过去的课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引导学生朝某个方向奔。

而本堂课的思想也很明确,但方式有所不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讨论完成这个结果,在自己探索、讨论时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明白自己的意见为什么正确或为什么不正确,从而真正理解本堂课的内容。

从两次课后情况看,前次课后作业问题较大,尤其时间长一点问题更多;这次问题较少,较集中。

存在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课中能更好地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