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实话》有感
教育读后感二年级
教育读后感二年级《教育读后感》读完《教育》,我深感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塑造人性和培养品质的过程。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令人深思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部分:教育变革的力量本书首先聚焦于教育变革的力量。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坚持理念的教师,他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用心去引领学生的成长。
教师们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深入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态度和学习方式。
这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挖掘和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
第二部分:父母的教育方式书中还提到了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
在这一部分中,书中描述了一对父母用心教育孩子的故事。
他们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以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同理心的人。
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发生在学校,也同样重要的发生在家庭中。
第三部分:学校环境的作用《教育》中也强调了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活动,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尊重和帮助。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教育。
第四部分:教育的意义及挑战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和挑战。
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塑造人性和培养品质的过程。
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诸多教育问题和挑战,如贫困地区教育的落后、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布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结语通过阅读《教育》,我深刻理解到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培养和品质的塑造。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读《教育实话》心得体会
读《教育实话》有感最近读了陈桂生教授写的《教育实话》,陈教授针对如今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并媒体渲染的旧俗新俗,新旧套话,发表的一些距离健全的常识、常规、常情的意见。
读了《教育实话》后我感触颇多,但感受最深的是陈教授根据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一些现象,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现象发表自己真实的、独到的见解,这种敢于说真话,敢于理智地分析我国现行的教育状况,值得我钦佩。
在《教育实话》中,陈教授从课堂动向观察,课程改革观察,早期教育观察,若干教育价值判断平议,这四个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
对我有所启发的是陈教授在“课堂动向观察”这一篇中,站在实际教学的立场上对教学中一些现象、状况娓娓道来。
他提出的一些现象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不解的。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教授,陈桂生自然是有一套相当高深的理论的,但他不是将这些理论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在娓娓道来中使人明了个中原委。
就拿题目来说吧,他的文章绝大部分都以“漫话****”或“也谈****”为题,从不为自己取一个哗众取宠或令人遐想的题目,他平实得没有任何作秀的题目让人感到的恰是那种实在的风格。
不光是这部分如此,他的其他教育随笔像《师道实话》也是如此,里面几乎都用这两种方式命题,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也都如此朴实。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文章的感染力,从这一点上说,实话实说,我觉得这样的书比起那些挖空心思取上各种匪夷所思的题目的专家们要好得多。
他的“实话”“实”在说出了教育者感觉到却说不出,或者想到了却不敢说的话,“实”在透过教育表象让人们看到教育的真面目。
将现在这个教育转型期中各种教育思想的矛盾和碰撞表现得昭然若揭。
比如对公开课的质疑,在一线的老师早就对这种课不胜厌烦,一节课往往要花去一个星期,几个星期,甚至一二个月的时间去准备,比人家评技师、工程师、教授还要郑重,几乎没有一个不一直担惊受怕到上完公开课为止的。
教师读书笔记 读《师道实话》有感
教师读书笔记读《师道实话》有感读书心得实言师道——读《师道实话》有感陈桂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作颇丰。
初读他的《师道实话》,论述教师问题,议论中肯,实言师道,引人思考。
《师道实话》这本书分“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修养”、“师道别解”、“余论”等部分,是针对教师的随笔结集。
这本书给人最大的感触是作者丰富的知识底蕴以及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
作者博览群书,该书涉猎话题、引用范围极广,古今中外,皆有包括。
对一些说法的论述,绝不含糊其辞,必深究到底。
对某个观点的看法处处一语中的,看似语不惊人,其实正合事实,“实言师道”的风格处处彰显。
书中没有高深难解的理论,常有亲切可受的指导,读这些实话,让人服贴。
陈教授认为:在现今的教育媒体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理论型”很强的文章。
这些教育言论,看起来十分正确,大家也都认同,可是对现实几乎没有任何帮助,陈教授称之为“虚文”。
正是有感于这样的“虚文”太多,陈教授下决心说“实话”,他说了很多“实话”,《师道实话》乃是他的实话系列论著中的一本。
这些“实话”,陈桂生教授自谦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其中的一篇篇文章,“大都是以话搭话而来”。
作者从“高头讲章、官方文书、时髦论调,或师座百态”中引出话题,然后搭上自己的话,“尽可能地把老师们平常在背地里叽叽咕咕的大实话和小道理,涂抹上一层理论色彩,实说出来罢了”。
通读全书,这倒的确是“实话”。
这都是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话题,诸如“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名师与教书匠”,“还教于师与两种备课观”,“继续教育、教师职称论文与教育经验总结”,“班主任、师生关系与教师集体”,“民主平等、教师权威与教师自我反省”,“教师的口头禅与教师个性”等。
这些话题,任何一位教师都能说出一连串自己的想法,但是在《教育实话》这本书中,这些话题让读者倍感亲切的同时,却也常常令人陷入沉思。
比如在《漫话“还教于师”》一篇中,作者提到,要把学生从“教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至少先得把教师从“传统的课程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教育实话心得体会
教育实话心得体会不久前,我读了华师大出版社陈桂生著的《教育实话》一书。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书中的漫话教师唠叨、漫话满堂问、漫话公开课、漫话教师听课等篇章对我很有启发,对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颇具引领作用。
漫话教师唠叨中说的是一个学生小品无意中表露了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教师就是唠叨的角色,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讲套话,老师要讲什么,我都知道。
反思我们日常教学中,天天和学生打交道,对于学生上课开小差、作业迟交、不小心丢了垃圾等“小儿科”的事情,总要问个为什么,总要好好教育一番。
可是同样的事情学生仍会经常发生。
有些校长也要求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做“老婆婆”,要像“背堂书”一样,没事就来两句,生怕学生记不得校纪校规。
可是现实情况又如此呢?老师要讲什么,学生都知道,不过,孩子并不领情。
陈教授说:对于学生的行为,可分为违规和不违规两种。
首先判断他有没有违规,对于已经发生的违规行为,原则上应按既定的法则(校纪校规)严肃处理,无需讲多少他们耳熟能详的道理,进行“刚性教育”,多次重复学生已经懂得的道理,反而会招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学生的行为只要不致造成对自身的伤害和对别人自由的妨碍,也就是不违规,教师就没有理由干涉,没必要唠唠叨叨的“背堂书”。
反思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行为并没有什么违规之处,老师或是家长也会喋喋不休,希望他们“更上一层楼”,而学生违规了,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只以一通唠叨搪塞。
导致不守规矩和死守规矩的学生越来越多。
由此,我感受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及理念还有很大的“缺失”,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潜心学习、揣摩教育艺术。
批评教育学生前一定要了解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绝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更不能信口开河,宜就事论事,千万不能老帐新帐一齐算。
给学生讲道理时要事前准备,理清一二三,明确四五六,话不在多,而在“精”,应切中要点,避免空洞的说教。
有时候学生承认错误并不是认识到错误的本身,而是“认了老师的狠”,想早点结束这毫无意义的、让人难受的说教,这样的教育效果很显然大打折扣。
读《学校管理实话》的收获与感想
读《学校管理实话》的收获与感想龙城高级中学马建明《学校管理实话》是华东师大教授陈桂生《教育实话》、《师道实话》和《德育实话》中的一部,作者针对学校管理中的现象,甚至是很多人奉为经典的结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出了自己的“实话”。
我读这本书,犹如提醐灌顶,深深陷入反思,收获与感想颇多。
收获有以下几点:1、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教育理论认识得到了提升。
陈教授在书中引经据典,教给读者不少教育理论知识,使我受益非浅。
书中讲到学校管理的历史发展分析,使我认识到了学校管理的演变趋势,由以往的经验管理与家长制管理转变到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将进一步向以人为中心的更带有民主色彩的管理体系发展,并了解了各种管理体系的特点、优势与弊端。
书中关于教学组织的论述,不但使我清楚了历史上的两次教学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是从古代非制度化的教学组织(个别教学)向近代制度化教学组织(班级上课制)的变革,从单一教学组织到多校化教学组织的演变,而且促使了审视到了到今天各种教学组织的形态与优缺点。
书中班级民主管理方面的理论,使我认识到民主管理的历史渊源和必要性,书中提到的乌克兰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关于“学生集体”才是教育主体的分析,使我悄然大悟。
书中关于学校“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的理论和辨析,使我对教育(教育工作)本身有了本质性的了解,其中马克思对非物质生产(精神劳动)的两种情况的论述,使我领悟到教育作为与众不同的一种精神劳动,它是个体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的专门领域,它不是塑造个人身体或精神的某一方面、几个方面,而是从多方面全面塑造人的复杂过程。
书中关于探求教育革新模式的论述,让我了解了世界各地探求教育革新的历史与取得的成果,其中尤以援引让·托马斯在《世界重大教育问题》中的论述最为中肯。
还有诸如“学校管理体制引论”、“三种典型的学校价值观念”、“制度化教育”等方面的引论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理论水平。
2、对现阶段我国学校管理的现状有了初步认识。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读《教育常识》有感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读《教育常识》有感何为教育常识?在李政涛教授著的《教育常识》一书中是如此解释的:教育常识确实是有关教育的最根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
是所有教育者都必须遵照的。
读了《教育常识》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它让我认识到了教育常识对教育者,对学生的重要性。
而以下几点令我感触最深。
第一: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
在书中李教授援用了苏格拉底的故事:石雕是刻出来的,可苏格拉底的父亲却用了“唤醒”一词给予了石雕灵魂。
同样,老师所从事的工作,不是雕刻,而是唤醒。
教育所应做的和能做的,确实是激活早已潜藏于灵魂中的才能,把他们变成生命生长和制造的力量。
学生不是等待老师雕刻的石头,他们是一颗颗沉睡的种子,老师所需做的只是把他们唤醒,而不是拿着刻刀把他们刻成本人所希望的模样。
第二:读透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据。
罗杰斯曾经说过: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如何将一名学前儿童转变为一名学生,进而将其塑造成一个全面开展的个体,这是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得出的观点。
假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我们要考虑的是“儿童本身有什么样的根底和条件,能够有助于他们变成学生?”这就要求老师理解学生,读明白学生,读透学生,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而且是详细的学生。
读明白了学生的实际状态,教育教学就有了前行的根底。
第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互动生成的过程,这就说明课堂不仅仅要有教,更要有学。
要让课堂回归本原,让课堂充满活力。
把时间、空间、权利都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的学习。
当时间、空间、权利都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就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它放出学生咨询题的同时,也放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制造和学生的差异,归根到底,放出的是课堂的生命活力。
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不断在探究,寻求一种合适本人教的方式、合适学生学的方式。
对我们而言,教育常识的获得不仅需要发觉和学习,也需要实践与应用。
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的底线。
读《教育实话》有感
读《教育实话》有感
《教育实话》是一本以“教育”为主题的书,作者对于每个孩子
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为广大家庭带来了宝贵的建议。
读完《教育实话》,我深受感动,书中重点提到的“孩子的未
来在于他的教育”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
作者用实例来说明,孩子从一生的教育中受益非浅,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育将助孩子走向成功,而不良的教育却将使孩子陷入失败的怪圈。
此外,书中还提到孩子的教育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才能给孩子合适的教育,从而让他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将一系列“实话”总结成若干条,如凡事要仔细,问题要及时处理,言行要统一,真诚相待,关注孩子心理状态等,这些“实话”令人认同,教给了我们如何做一
个好的家长。
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懂得了要培养孩子多一点自我学习的能力,给孩子正确的认识,及时地处理孩子的问题,尊重孩子的喜好,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发展。
更重要的是,要尽早把爱给孩子,让他们享受到父母的爱的温暖,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为将来的梦想迈出坚实的一步。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教育实话读后感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教育实话读后感本次阅读《教师个人计划总结教育实话》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品格和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文通过细致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教育教学的许多先进理念,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本文充分展现了作者在教育领域的丰富经验和独特见解,令人深受启发。
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教学计划,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实现创新教育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本文所提及的策略,比如“课程前注重自我思考,听课后有感触总结”、“关注家庭教育,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等等,都让我受益匪浅。
同时,作者也深入解读了很多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如学习型组织、错峰教学等等,这些理论对我了解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其次,本文认真反思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同时提出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化需求的切实方法。
作者提到“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主角”,这点我深表认同。
全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在教育实践中深化学生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执行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扬优点,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通过综合性学习、开放式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这些方法都让我感到非常新鲜,也开拓了我的思路。
再次,读完本文我认为教师的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需要具备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开拓自己的思路。
教师需要具备积极的心态,努力创造积极的教育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喜悦和快乐。
最后,读完本文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明白了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传输知识。
我们需要通过全面深化的教育方式,培养新时代的高质量人才。
本次阅读让我明确了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育:我们有话要说》读后感范文
《教育:我们有话要说》读后感最近,我读了《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一书,书中批评的教育落后现状令人痛心疾首,而一些教育专家在文中对如何深化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各自观点给我很大启发。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在深深感触之余也要谈谈自己的教学观。
世纪交替,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实施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培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公民民,也是抢占高素质人才高高地的保证。
基础教育的本本质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基础的教育。
可以肯定地说说,仅仅依靠昨天的知识和和技能是无以应对未来社会会挑战的,这就要求在教学学中把社会昨天的知识转化化为有助于学生从容应对社社会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质、探究意识、乃至态度、、情感、价值观。
因此,我我认为教学过程应真正成为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过程,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全面提高。
一、教学是师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与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传统的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生互教共学,形成一个真正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不再再仅仅去教。
而且也通过对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同时也在教。
创设基于师生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学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交流。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交往往还意昧着教师角色定位的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进者。
教育真相观后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日,我阅读了教育学家张华先生的著作《教育真相》,这是一本探讨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教育改革等方面的书籍。
书中,张华先生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我国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阅读完毕,我深受触动,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真相》一书中,张华先生明确提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这句话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张华先生指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和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这种应试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压力巨大,难以发挥自己的潜能。
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张华先生在书中指出,我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应试教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改革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降低考试在评价中的比重,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其次,优化教育资源分配。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再次,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体系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等方面。
同时,评价体系应多元化,避免单一的成绩评价方式。
三、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张华先生在书中强调,教师是教育的灵魂。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师德、关爱学生的情怀。
以下是我对教师角色的几点思考:1.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教育质量的保障。
教育专著读后感优选
教育专著读后感优选教育专著读后感优选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对教育理论与实践非常关注。
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课程与认知心理学》。
这本书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布鲁内尔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李·萨夫科编写的,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书结合了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多个案例和实例详细阐述了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阅读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教育的关注和热爱。
作者不仅精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而且对教育本身也有深刻的认识。
他们提供了很多启迪性的思想和创新性的理念,引导读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全面地了解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本书对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感受到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紧密联系。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来完成。
本书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案例和实例,详细说明了如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和开展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另外,我认为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指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对于当前的教育问题,本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例如,本书强调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
又如,本书强调课程设计应该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
这些思路和方法对于提高我们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最后,本书还鼓励读者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认知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提供了很多有助于教学实践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出版这本书,不仅是对教育理论的贡献,更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启示和支持。
总之,本书为我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读《教育实话》有感 (2)
读《教育实话》有感 (2)
《教育实话》的内容十分精彩,让我对现今社会中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应对学生教育问题的方向。
《教育实话》从教育现状、孩子教育、家庭教育、教师反思回顾等多方面深入剖析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作者角度认识社会现实,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勾勒出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引发了读者的反思。
作者在书中指出,当前教育的改革应该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考试的评价偏重及老师的教学权威等方面展开,也应该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性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教育的改革。
此外,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孩子擅长多方面的健康个性,使孩子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老师们也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实行真正
关注学生、珍惜学生、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教育实话》的内容让我深深认识到,学生教育的改革和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家长和老师一起协力来实施,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以更优化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能得到更多的有益改变。
教育实话读后感
教育实话读后感教育实话读后感1实话?教育实话?,我眼前一亮,在敬佩作者的勇气之举的同时,想象着作者会用什么样的笔墨阐述对当今教育的看法?带着这样的心情和疑问,我打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
看陈先生的文章,每一篇都是那么实在,他从当代教育理论的高度,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审视和剖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他的“实话”“实”在说出了教育者感觉到却说不出,或者想到了却不敢说的话,“实”在透过教育表象让人们看到教育的真面目。
全书分“课堂动向观察”、“课堂改革观察”、“早期教育观察”和若干教育价值判断评议等几个栏目。
谈到“教学常规”。
怎样看待课堂纪律?这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如果“只是以安静为衡量课堂纪律的尺度”,那么,这样的标准是值得质疑的。
如果某位教师在上课时,教室里安静的“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这样的课堂教学又会生动到哪里去呢?如今,教育都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着眼于保障学生自由纪律的同时,既给每个学生留下课堂中自由活动的余地,也能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保持有序的状态,这才是教育的常规状态。
再比如谈到“公开课”。
现在有这样一种趋势,似乎一线的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公开课、比赛课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走上成功。
对于一节公开课的准备,往往要花去一个星期,几个星期,甚至一二个月的时间。
这会不会影响到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呢?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今有的的家长不愿意到名师的班上读书,我想答案显而易见。
作者戏言“所能听到的大都是‘公开课’,难得有机会听到‘秘密课’”,所谓“秘密课”我想就是我们的“常态课”,如果能把常态课上好,对自己每一节课都能做到认真负责,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本实实在在的书,一些实实在在的话,这就是《教育实话》带给我的感受。
面对教育中各种新招和不着边际的空谈,我们则更愿意听听诸如此类的道理和意见。
《教育实话》提醒我们去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合格的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地追求教育的真谛。
教育实话读后感
教育实话读后感教育实话,是一本反映中国教育现状的书籍,也是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热门的话题之一。
近日,我有幸读完了这本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启发和震撼,同时也有着许多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讲述了当前中国教育现状中的诸多问题,如学生的升学压力、学科单一化倾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改进方案和解决思路。
作者抛开了学术研究范畴,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问题一一剖析,用实际案例说明,使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能深入理解这些复杂的教育问题。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对于作者的深入研究、细致剖析和理性探讨表示敬佩。
在他的文字中,很少会看到诸如“愤慨”、“不满”等情绪化的词汇,却总能看到冷静理性的思考,这正是深入研究教育问题的态度。
通过作者不断引入的案例,我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感受到书中追求的是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价值,而非带有情绪的言论,这样的有效论证让我完全被打动,更加认同作者控制情绪,着眼于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中国教育改革的艰巨,并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助。
然而,这本书坚定了我对于中国教育的信心,也为我的教育之路指明了方向。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以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中国教育,开始尝试去理解学生,去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将教育注重于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追求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质量平等。
这本书对于中国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个教育领域中的突破口,许多教育工作者会因为这本书而逐步改变教育教学中的思维方式和改进教育的建议,通过这本书的介绍,会引起更多人对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关注,促使各方面对于教育的投入,也有助于加速中国教育改革的实现。
在阅读过程中,书中的“开放性教育”这一概念深深地吸引了我。
个人认为“开放性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认为未来的中国教育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而应该是对每个学生的,符合他或她自身发展需要和特点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强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学习氛围。
读书心得 读《课程实话》有感
读书心得读《课程实话》有感暑假,断断续续把陈桂生老师写的《课程实话》读完了。
这本书不是什么严谨的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书,而是作者的教育随笔,是作者”针对我如今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并经媒体渲染的旧俗新俗、新旧套话,发表的一些距离健全常识、常规、常理、常情不算太远的意见”,所以作者称其为“课程实话”。
作者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感于当前很多教育界人士对脱离教育实际,充斥空洞理论的夸夸其谈已经十分厌倦,而更愿意听听一些“属于他们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实话”,于是日积月累地写下了这些“小道理”和“小意见”,并把这些短作汇编成集,于是有了这本名为“课程实话”的书。
因为都是短篇,所以阅读起来并不吃力,但是由于作者对当前国内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的“实话实说”,却让我每读完一篇,都需要停下来,想一想,作者所讲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在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何去解决?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在阅读第六篇《教育的人文精神》一文时,无论是思想还是感情都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此文是几个教育研究者对于“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教育的人文精神”、“科学技术素养”等这些概念的界定和概念间的彼此关系,以及这些内容在教育中的影响的对话实录。
阅读此文的过程就好像自己也在和这些既有丰富教育理论知识,又思维活跃的人一起讨论问题,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思想,还解决了一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关人文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困惑。
比如在教学中我有时会把这些概念混淆起来,也会把“教育的人文精神”和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关的“人文科学”混淆起来,以至于在关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同时,会忽略学生“独立的完善个性发展”,也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待长期实践才能普遍实现的崇高理想”,以及作为这种理想源头的“人文精神”所具有的更深远意义,当然也不可能注意到立足本学科去体现“人文精神”。
通过阅读厘清了有关概念及这些概念间的关系,对自己以后更好地开展政治课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议论文作文:实话《教育实话》(教师手记之)4
实话《教育实话》(教师手记之329)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本实实在在的书,一些实实在在的话,这就是《教育实话》带给我的感受。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玄虚的道理,没有做作的姿态,全都是作者日常的教学随笔,是作者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教育文章。
文章写得明白如话,却又深入浅出、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一些教育学上的原理、道理,使人茅塞顿开。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教授,陈桂生自然是有一套相当高深的理论的,但他不是将这些理论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在娓娓道来中使人明了个中原委。
就拿题目来说吧,他的文章绝大部分都以”漫话****”或“也谈****”为题,从不为自己取一个哗众取宠或令人遐想的题目,不像有些教导教师们写教育文章的专家所说的“题好一半文”那样去做,他平实得没有任何作秀的题目让人感到的恰是那种实在的风格。
不光是这部分如此,他的其他教育随笔像《师道实话》也是如此,里面几乎都用这两种方式命题,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也都如此朴实。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文章的感染力,从这一点上说,实话实说,我觉得这样的书比起那些挖空心思取上各种匪夷所思的题目的专家们要好得多。
再看他的文章,每一篇都是那么实在,他从当代教育理论的高度,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审视和剖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教育领域内的教育炒作现象和教育文论中的虚话、套话,进行了强有力的思辨。
他的理论不是高深莫测、空洞说教的,而是通俗易懂、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身边出发来讲述的,他的行文也不是呆滞刻板、讲究章法的,而是庄谐相生、亦趣亦理的。
对每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剖析可谓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虽有大智于胸,却能举重若轻。
他的“实话”“实”在说出了教育者感觉到却说不出,或者想到了却不敢说的话,“实”在透过教育表象让人们看到教育的真面目。
将现在这个教育转型期中各种教育思想的矛盾和碰撞表现得昭然若揭。
比如谈到课堂转向,人们就无所适从了,像“稻田式”课堂排列转向“圆桌会”“四角对立型”,学生课堂有“沉默权”,作业有“开天窗”的经验,“闭门族”可以“在家上学”,等等,新奇的思想正是一个个不小的冲击。
师道实话读后感
师道实话读后感师道实话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道实话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道实话读后感1最近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的《师道实话》,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觉:不写虚文,但说实话。
在现今的教育媒体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理论型”很强的文章。
这些教育言论,看起来十分正确,大家也都认同,可是对现实几乎没有任何帮助,陈桂生教授称之为“虚文”。
正是有感于这样的“虚文”太多,陈教授下决心说“实话”,他说了很多“实话”,《师道实话》是他的实话系列论著中的一本。
这些“实话”,陈桂生教授自谦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其中的一篇篇文章,“大都是以话搭话而来”。
作者从“高头讲章、官方文书、时髦论调,或师座百态”中引出话题,然后搭上自己的话,“尽可能地把老师们平常在背地里叽叽咕咕的大实话和小道理,涂抹上一层理论色彩,实说出来罢了”。
通读全书,这倒的确是“实话”。
作者能实话实说,道出了一线教师的不易与艰辛,实在难能可贵。
对一线的教师所关注的话题都有涉及,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现实师道读本本书有“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修养”、“师道别解”、“余论”等部分,书中就教师角色的漫话,可谓是中的之矢,作者的漫话式的笔调,剖析了一个个深层次的问题。
《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一辑中。
以漫话的形式着重谈了《漫话教师的“个性”与“团队精神”》、《漫话教师“自我反省”》、《漫话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行动研究”》、《漫话“教师读教育名著”》等文章,以培养责任意识为本。
教育者为了使学生形成责任心与义务感,不必对学生行为过程多加干涉,而应少加干涉,否则他们会把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看成是别人的事,老师的事。
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并使其无法逃避责任,这就是责任意识的表现。
作为教师,要培植健康的舆论,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扬正气,激发良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育实话》有感
万物以实为重,当看到《教育实话》这本书时,我很好奇,教育应当讲“实话”,可如何讲才算是“实话”呢?带着这些疑问,我研读了陈桂生老师的《教育实话》。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玄虚的道理,更没有做作的姿态,全都是作者日常的教学随笔,是作者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教育文章。
文章写得明白如话,却又深入浅出的阐述了一些教育学上的道理,使人茅塞顿开。
看陈桂生先生的文章,每一篇都是那么实在,他从当代教育理论的高度,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审视和剖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他的“实话”“实”在说出了教育者感觉到却说不出,或者想到了却不敢说的话,“实”在透过教育表象让人们看到教育的真面目。
比如谈到“教学常规”。
怎样看待课堂纪律?这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如果“只是以安静为衡量课堂纪律的尺度”,那么,这样的标准是值得质疑的。
如果某位教师在上课时,教室里安静的“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这样的课堂教学又会生动到哪里去呢?如今,无论学前教学还是小学乃至更高层次的教育,都应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着眼于保障学生自由纪律的同时,既给每个学生留下课堂中自由活动的余地,也能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保持有序的状态,这样的教学常规才是要努力的。
再比如谈到“公开课”。
现在有这样一种趋势,似乎一线的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公开课比赛课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走上成功。
对于一节公开课的准备,往往要花去一个星期,几个星期,甚至一二个月的时间。
这会不会影响到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呢?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今有的的家长不愿意到名师的班上读书,我想答案显而易见。
作者戏言“所能听到的大都是‘公开课’,难得有机会听到‘秘密课’”,所谓“秘密课”我想就是我们平常的“随堂课”“没有准备的常态课”,如果能把常态课上好,对自己没一节课都能做到认真负责,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名教师。
又比如谈到“教师听课”。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般的教师听课有四种现象,一种是“应付公事的听课”;一种是“只关注主讲人的听课”;还有一种是“近亲听课”;最后一种是“不重细节的听课”。
请问你会属于哪一种的听课呢?工作中我也常常看到,有的老师来去匆匆,听课时踩准了时间,听完课马上就走,很少听到他的想法和见解,这样的听课很明显,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听,并不是抱有学习的目的。
对于听课,“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看热闹”,我希望都能看出点门道,不管是多少,多少有一点,这样才不至于在那里浪费时间。
《教育实话》实实在在地道出了当今教育的一些真实现象,现象的存在势必要有人敢于指出,我佩服像陈桂生先生这样的敢于发表真实言论的人。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也许我无法作出任何改变,然而我会期待,期待着教育春风的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