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院系介绍:信息管理系.doc

北京大学院系介绍:信息管理系.doc

北京大学院系介绍:信息管理系【高考热讯】DepartmentofInformationManagement社会科学部——信息管理系信以通达管则治世院系简介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其前身为图书馆学系,始建于1947年,1992年更现名,是我国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图书情报学与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机构之一。

本系拥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图书馆学(本、硕、博),情报学(硕、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编辑出版学(硕、博士点为自设)两个本科专业与三个硕、博士点以及图书情报专业和编辑出版专业两个专业学位点。

图书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情报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

此外,本系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已继物质、能量之后,成为支持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本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文化课与专业课并重,着重培养领导型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应用人才。

多年来,本系就业率接近100%,为全校就业率较高的几个院系之一。

人才培养1)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本系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兴精神和实际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秉承优良学科传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②培养领导型复合型专业人才;③培养具有良好科研素质和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

具体来讲,主要培养能够适应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趋势,能从事IT、文化事业机构、政府部门、企业、新闻媒体、咨询等各类组织机构的数据分析、信息产品设计、信息产品开发以及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等综合性专门人才,满足数字网络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

2)教学改革我系借助“创新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持,对教学体系进行较大的调整和改革。

①梳理课程之间的关系,建立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②按照“按需选择,按趣发展”的教育理念,实现课程模块化教学;③把数据分析、信息设计、信息行为分析、人机交互、多媒体技术等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⑤开设大班教学小班讨论课程,鼓励合作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北京大学同等学力申硕该怎样招生

北京大学同等学力申硕该怎样招生

北京大学同等学力申硕该怎样招生
对于在职人员来说,能够通过报考在职研究生教育项目而进入北京大学学习,这也是一件让人们值得自豪的事情。

生活中很多人在工作多年后,因为职场上的竞争压力,意识到自己学识和专业技能的缺乏,从而选择参加北京大学同等学力申硕来报考在职研究生课程项目进行学习。

那请问,你对就读北京大学同等学力申硕该怎样招生了解多少了?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根据北京大学招生老师的介绍,目前北京大学已有多个院校开设了同等学力申硕专业的课程研修班,在职人员若需要进修的话,可以选择报考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

北京大学主要招生学院如下: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了经济学和教育学两门专业课程,其研究的方向分别是市场经济和思想政治教育,均在北京上课。

不过,前者需在职人员学习2年,花费4万元的学习费用;后者需学习1.5年,费用为2.5万元。

大家在选择专业学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报名。

国际关系学院:该学院开设的专业方向包含国际关系,需在职人员在经济上支付4万元的学费,就能掌握在这一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在职人员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多少时间前来上课,但可以周末时间来学习,符合条件的学员还能申请北大硕士学位。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该院校开设了为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如果在职人员想要掌握最新的技术理论,提高自己科研开发的能力,就不要错过此次的学习机会哦。

根据大家在上述文章中询问的问题,想来大家对于北京大学同等学力申硕该怎么招生应该都比较清楚了。

希望以上内容的讲解,可以给大家在日后的生活中带来较大的帮助。

祝大家考试顺利!
附:在职研究生热门招生院校推荐表
在职研究生信息查询入口。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考情分析及经验指导【盛世清北】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考情分析及经验指导【盛世清北】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考情分析及经验指导【盛世清北】【简介】本文重点说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招生变化,复试内容及分数线,参考书,历年真题,盛世清北内部资料,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经验等。

【考情分析】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专业课历年考试难度大,考的深,考的活,即使是同一本教材,但是掌握程度与考生高校要求不可同日而语。

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学,怎么考高分是在报考北京大学考生面前的拦路虎。

因此,考生要了解和掌握北京大学考试风格,考试题型,考试重点,难点,突破跨越顶尖名校的障碍。

由于北京大学考试要求及难度大于其他高校,因此,北京大学专业课程的备考,也可用于其他高校通科目专业课程备考使用。

【2021招生目录】【院系招生变化】对比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1年与2020年招生目录,总结出:1、招生专业不变;2、各专业研究方向不变;3、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目录备注增加招生计划人数情况;4、考试科目由801计算机专业基础变为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912半导体物理或934 数字与模拟电路变更为838电子线路或 855半导体物理;5、统招人数发生变化: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的招生人数增加1人,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招生人数增加1人,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招生人数减少1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招生人数增加3人,其他专业招生人数不变;6、科目代码发生变化,即866变更为838,806变更为805,总数,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招生变化较大,备考考生注意报考。

【复试分数线】【复试内容】一、复试规则1. 复试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知识、科研能力、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等。

2. 成绩权重:初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3. 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均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4. 总成绩计算公式:总成绩=50%×初试总成绩/5+复试成绩(百分制)×50%。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介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圣地,科研总体实力雄踞全国前列,是国家科学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覆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物理学4个一级学科和11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通信与信息系统、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国家重点学科。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北京大学最大的学院。

结合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学院下设教学研究所、软件研究所、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计算语言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所、光子与通信技术研究所、量子电子学研究所、物理电子学研究所、微电子研究院和信息科学中心等11个研究机构,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863高技术计划、攀登计划、国防项目等在内的各种科研项目。

在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征途中,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祖国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我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第一个10 24位MOS存储器,第一个多道操作系统和编译系统和第一个原子钟等,这些当时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均诞生于此。

近年来,我国第一个全光纤通信实验网,我国第一个"中国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处理器-32位嵌入式CPU"JBCore",以及著名的"天网"搜索引擎等等重要科研成果也诞生在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1978年,它的前身是创立于1955年的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软件专门化组与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技术专业。

★专业培养要求与目标: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掌握坚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在计算机的工程实践和应用方面受过良好训练,能适应计算机飞速发展。

在个人素质方面,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运用能力。

北京大学2019年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拟录取推荐免试博士研究

北京大学2019年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拟录取推荐免试博士研究

北京大学2019年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拟录取推荐免试博士研究生公示名单拟录取专业姓名复试成绩推荐学校本科专业备注物理电子学王誉儒94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田佳民93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吴威锋92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林东颖91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邓小松91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席美琦91北京交通大学物理学类钟明俊90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学詹芳媛90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刘晨晨90北京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王可心90内蒙古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高涵90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龙冠桦90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万基93.48北京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王鑫93.14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游优93.06北京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戴臻辉92.14北京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叶秉奕92.14武汉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韩丽霞91.7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乔鑫91.34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牛皓炜90.89北京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李睿意90.77大连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陈沛毓90.59北京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毕然90.43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封装技术秦雅博89.91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物理赵松涵89.43河北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于贵海89.39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史晓艺89.26湖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苏畅89.19天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路英明89.08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吴妍霖89.06太原理工大学光源与照明符芷源88.94北京师范大学理科试验班类邱一侃88.57南京理工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许蕾87.33湖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于达程87.3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李琪87.1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李凤阳86.57北京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申子龙86.43天津理工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王栋84.53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刘意83.14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赖锡林82.92中央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朱哲政82.4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赵瑾93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赵晗汀91.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波毫米波系统与器件技术)张子文91.2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李光辰91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量子电子学)孙晨曦95北京大学生物科学魏凡粟94北京大学天文学郑钦佩93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缪健翔93北京大学物理学郑俊鹤92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于东睿90山东大学物理学基地班通信与信息系统张宸博93.4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赵梅惠92北京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沈碧涛89.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雷鹏89.4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赵文宇88.4兰州大学物理学郑昭88.2北京大学物理学类陈彦钧87.2中南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先松87.2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黄帅洛86.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施嵚81北京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信号与信息处理张浩波88.6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类王晨博88.4北京大学物理学黄子蔚85重庆大学通信工程邓若琪83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刘彧聪82北京科技大学通信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戴拓95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崔玉杰95中南大学通信工程郑思泽95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陈颖婕95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周哲91.2北京大学地质学李鹏泽90山东大学软件工程叶志晟90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韩佳良93.8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李喆琛92.6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金旭统92.6北京大学计算机类陈昱蓉92.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张之远91.2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代达劢90.2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顾相90北京大学心理学沈彧90北京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聂小楠90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刘泽群90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李昂90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朱琪豪87.4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杨程旭87.2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鑫87.2北京大学计算机类伍仕骏86.8北京大学计算机类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张超贺86.8东北大学软件工程(国际(英语))孙培艺86.4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贺宁宇85.8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王骞85.6北京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姜宇航85.4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陈逸凡85.4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张煌昭85.2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赵哲昊85北方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张文杰85北京大学物理学陈正胤83.4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武健宇82.8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潘宜城71.8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李文豪91.3宁波大学自动化类潘一帆90.5吉林大学信息安全尹英达87.8大连理工大学电气信息类创新实验班(电子信息工程)蒋鸿达87.8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任荟文86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维86清华大学自动化翁书晨84天津大学软件工程李春驰84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夏禄杰84云南大学通信工程胡力文84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刘子豪83大连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单文康83北京交通大学通信工程姜杰川82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陈彦骐82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林基鹏82北京大学生物科学周新哲81.5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宋皆充81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白鹤80.5郑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宋菲80大连海事大学网络工程特古斯79.8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类黄志勐79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王东凯79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潘学海79北京大学物理学刘辉77.5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黄曲哲77.3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黄志杰76.8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严祚宇74.9北京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冯家展71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何翎申91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学朱泽宇90.8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张文韬89.6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吴嵩89.6北京林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周矗88.2华中科技大学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王好庆87.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郭嘉琰86.3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王睿彬86南京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孙陈希86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王波85山东大学通信工程岳知涵84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杨天猛84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张博航83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6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

2016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棵哈夫曼树的是
A.24,10,5 和 24,10,7 B.24,10,5 和 24,12,7
C.24,10,10 和 24,14,11 D.24,10,5 和 24,14,6
4.现在有一颗无重复关键字的平衡二叉树(AVL 树),对其进行中序遍历可得到
书名 《计算机组成原理》
作者
出版社
唐朔飞 编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 答》
唐朔飞 编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据结构(c 语言版)》
严蔚敏、吴 清华大学出版社
伟民编著
《计算机组成原理》
白中英 主 科学出版社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学科专业基
2,0,2,9,3,4,2,8,2,3,8,4,5,若进程要访问的下一页的页号为 7,依据 LRU 算
法,应淘汰页的页号是()
A.2 B.3 C.4 D.8
28.在系统内存中设置磁盘缓冲区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磁盘 I/O 次数
B.减少平均寻道时间
C.提高磁盘数据可靠性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
Ⅰ.S1 会限制用户申请资源的顺序
Ⅱ.S1 需要进行所需资源总量信息,而 S2 不需要
Ⅲ.S1 不会给可能导致死锁的进程分配资源,S2 会
A.仅Ⅰ Ⅱ B.仅Ⅱ Ⅲ C.仅Ⅰ Ⅲ D.Ⅰ Ⅱ Ⅲ
27 . 系 统 为 某 进 程 分 配 4 个 页 框 , 该 进 程 已 访 问 的 页 号 序 列 为
Ⅲ. 左规时可能引起阶码下溢
Ⅳ. 尾数溢出时结果不一定溢出
A.仅Ⅱ Ⅲ B.仅ⅠⅡⅣ C.仅ⅠⅢ Ⅳ D.ⅠⅡ Ⅲ Ⅳ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程硕士导师信息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程硕士导师信息
李斗
副教授
通信网中的资源管理,业务流模型,信道纠错编码
1
曾参加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研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方案评估,基于通用小卫星平台的高中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研究,以及国家863计划卫星移动通信方案和设计等项目。研究兴趣包括卫星与地面无线通信中的资源管理,通信网中的业务流模型,以及信息论与编码理论。承担本科生“电子线路实验”和“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教学任务。目前指导研究生5人。
62765830
wmwang@
陈景标
62756853
jbchen@
王建民
62762772
jmwang@
周小计
62755834
xjzhou@
李正斌
62754815
lizhb@
副教授
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
光电子技术与
生物医学光学
2
主要从事物理与生物医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研究:激光生物技术(激光光镊、激光微束、激光微区光谱)、核磁共振成像以及与新型原子钟相关的原子物理研究。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和国防863等科研项目。
王为民
博士
副教授
核磁共振与成像技术
3-5
从事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在医疗和石油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特别是在医疗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制、工业核磁共振分析仪器开发、核磁共振技术的可视化石油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王志军
62757494
wangzj@
高繁民
62763330-3
gaofm@
毛新宇
62763330-3
maoxy@
张云峰
62754253
yfzhang@
杨延军
62752140

博士生导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本科教学基础部

博士生导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本科教学基础部

胡薇薇,女,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本科教学基础部副主任、电子学系副主任。

从事电路分析原理、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等教学工作二十多年。

近五年共获得北京市教学表彰3次、北京大学5次、学院1次。

1996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2002年为日本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ATR)客员研究员,2009年4-8月为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无线光通信、光信号处理、光纤通信。

主持和参加了多项自然科学基金、863 计划、973 项目等研究工作。

在国内外优秀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做国际会议特邀报告3次,获授权专利6 项。

讲授的主要课程1)“电路分析原理”,本科生主干基础课,兼主持人,4学时/周,每年一届。

2)“光纤通信测量技术”,研究生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每年一届。

获奖情况:2009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优秀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奖,排名第三)2008年,北京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奖,排名第三)2008年,北京大学第13届“十佳教师”2008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学贡献奖2008 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2006 年,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5 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2005 年,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 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日本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研究发表成绩奖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秀教师奖1997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蜘蛛奖教金教学著作1)《电路分析方法》(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胡薇薇,陈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课程体系》,李文新,胡薇薇(执行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近五年教学评估成绩05-06学年:96.4(学院排名第一)06-07学年:97.1(学院排名第一)07-08学年:93.7(北京大学全校排名所在百分比94.67%)08-09学年:93.8(北京大学全校排名所在百分比95.66%)09-10学年:94.4(北京大学全校排名所在百分比97.81%)近五年指导本科生毕设情况:近五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5届,共计10人。

软件研究所-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软件研究所-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方译萌
00948015
邹艳珍
开源软件项目信息收集整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工程
罗贝尔
00948036
焦文品
自主构件协同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科学技术
江海挺
00948151
周明辉
一种面向大规模项目的代码复用检测方法的实现
软件工程
郭颖
00948123
麻志毅
一个大数据存取工具的实现
软件工程
李翔
图像与视觉计算
陈毅松
场景分析中的特征选择与多分辨率技术研究
图像与视觉计算
陈毅松
自适应图像融合技术研究
图像与视觉计算
陈毅松
基于嵌入式GPU的视频图像快速处理方法实现
视频处理
李胜
虚拟场景中超分辨率纹理的快速合成方法实现
图像处理,虚拟现实
李胜
基于GPU集群的可伸缩并行绘制架构
计算机图形学
已定人选
李胜
大型自然植被场景的真实感实时绘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王昭
一种captcha攻击的设计与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王衡
手机短信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人机交互
王衡
文件标签自动提取方法的研究
人机交互
王衡
交互感知信息的挖掘与用户模型的构建
人机交互
王衡
投影键盘快速输入方法的实现(投影摄像一体化交互设备的研究与实现)
人机交互,图像处理
陈毅松
基于立体视觉的三维场景深度与结构恢复研究
信息学院软件所09级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列表
导师姓名
论文题目
专业方向
学生姓名
学号
周明辉

2017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录取名单

2017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录取名单
2017 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录取名单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姓名 肖俊 陈旭坤 杨侃 王宁 周昱晨 刘少钦 刘世兴 王珂 周文杰 舒斌 高宇泽 马赛 孙泽宇 陈煜 陈霄 卓昀侃 李昕 文章 田从州 金建栋 李佳河 乔康 拟录取专业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智能科学与技 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智能科学与技 术) 初试成 绩 396.00 367.00 353.00 364.00 354.00 406.00 360.00 400.00 363.00 370.00 369.00 366.00 357.00 361.00 328.00 429.00 403.00 375.00 387.00 361.00 352.00 393.00 复试成 绩 94.70 90.10 91.40 81.60 79.60 85.00 92.30 80.00 85.00 80.00 80.00 80.00 80.00 75.00 75.00 88.60 79.40 81.40 79.00 80.20 82.40 85.40 外语 听力 2.70 2.70 2.70 2.50 2.30 3.00 2.80 3.00 2.00 3.00 3.00 2.00 1.00 3.00 2.00 2.50 2.00 2.30 1.90 2.20 2.00 2.14 总成绩 89.65 84.45 83.70 79.70 77.50 86.10 84.95 83.00 80.80 80.00 79.90 78.60 76.70 76.60 72.30 89.70 82.00 80.50 80.10 78.40 78.40 84.14 备注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介(个人感觉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介(个人感觉版)

EECS@PKU简介(本人小弱,此文全凭个人感觉所写,很可能并没有反映我院的真是状况,还望勿喷)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英文简称EECS,由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的四个主单词首字母组成,是北京大学最大的一个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在2011年的这次评选中,北大共有6人新获院士资格,信科学院独占两人,现任院长梅宏教授在2011年的评选中获得院士资格。

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和智能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生专业,但大一新生是不分专业的,按学院统一招生,这也是学校“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理念的一大体现。

我觉得这也是北大与其他学校的一大不同点,清华等工科学校将专业分的过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还没能充分了解好自己想学的专业就入学了。

北大的这一理念尤其体现在元培计划和信科学院上,学生可以在大一先主要抓基础、培养兴趣,到了大一下期末时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EECS的历史不长,成立于2002年9月,我是学院的第九届学生,但北大的信科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却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

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主体一直是科技前沿,未来的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的第一条光纤线路,第一台原子钟,第一块自主知识产权的CPU,我们看的报纸用的汉字精密激光照排系统都是在北大诞生的,甚至你所使用联通卡的手机所用的卫星通信、家里的数字电视都离不开北大信息科学学科的贡献。

上面这些夸EECS的话随便百度就能找到到。

我来说说我这半年在学院的感受吧。

1、课业压力大。

信科的大一基础课多且难(上了大二后发现大二比大一还惨,据说大三比大二还要苦逼……)。

不仅要学数学,还要学力学和计算概论,当然,唯一的欣慰就是不用学语文、化学和生物了。

这里的力学并不是像高中物理那样微微的弱智,很难,很多时候都是在考数学,当然对于高中学过物理竞赛的人来说压力还是小了不少的;计算概论通俗点说就是编程,如果没有编程基础的话,这门课可能要占用你很大一部分时间,甚至是你学习总时间的一半。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一、学院简介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微电子学系和智能科学系于2002年9月合并组建。

电子学系的前身—无线电电子学系源自北大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

计算机系源自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的计算机专业,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系。

微电子学系源自由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领导在北大物理系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教职员工近400人,各类学生超过3000人,是北京大学最大的学院。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国内同类院校中最雄厚的师资队伍。

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三名。

他们分别是:杨芙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王阳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电子科学家;何新贵教授,中国工程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

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治学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

全院有教授(研究员)7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97名,其中长江特聘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

学院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信息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信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培养高质量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圣地,科研总体实力雄据全国前列。

学院覆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物理学4个一级学科和11个二级学科。

整个学院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和国际著名公司、科研机构组建的若干联合实验室,是北京大学最大的专业学院。

北大是中国的最优秀的研究性大学,具有深厚的精神传统与文化底蕴。

作为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传承了“科学与民主”的传统,以其雄厚的技术科研力量,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介绍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介绍

5. 建设开放式教学环境
• 新实验教学体系,必须有开放式实验教学 环境的支持。 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和条件,有利于: 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和积极性; 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快速成长。
• ① ② ③ ④
适应开放式教学的管理
措施之一:改革实验室管理办法,调
动实验管理人员积极性,也吸收学生 参与实验室管理;
• • •
加强实验中心基本建设 现况
• 使用面积 • 国家投资 211、985、世行贷款 • 固定资产(仪器设备) 1400平方米 总计约1000万 总值约800万
二、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 巩固基础、体现先进、 加强实践、着眼创新。
• 大力推动、稳步实施。
三、成果体现
新的实验课程体系 相应实验室、实验装置和设备 多样性的教材 教学资源信息化 开放式教学环境 能跟踪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富有开拓创新精 神的实验教学队伍 7. 实验教学规模扩大 1. 2. 3. 4. 5. 6.
谢谢 各位专家、教授
热烈欢迎
各位专家、教授 莅临北京大学 检查、指导
电子信息科学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 成果汇报
毛晋昌 王志军 崔玉芹 李斗 刘新元 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基础实验中心
电子信息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成果汇报主要内容 • 建设背景 • 指导思想 • 成果体现
电子信息科学 基础实验中心
按照一个学生参加一门实验课按1人计算
• 2000年学生900多人。 • 2004年增至约1500人。 • 几年来平均每年接纳学生实验约11万 人时数。
本项教学成果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 各级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 沈伯弘、唐镇松等退休教授的悉心指导; • 段晓辉、杨延军、李迎春、王岳等老师、 相关理论和实验课教员及电子实验中心的 人员都为此做出了贡献; • 本项成果是对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领域 前人教学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北京大学信息的科学技术学院工程的硕士导师信息的

北京大学信息的科学技术学院工程的硕士导师信息的
王建民
博士
副教授
卫星激光通信及图像处理技术
2
主要研究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精密测试技术和图象处理技术。参与总装“激光星间链路技术”及863“天基综合信息网高速、轻型光通信技术”研究项目,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周小计
博士
副教授
激光物理与技术
1-2
主要从事冷原子物理,新型原子钟、量子精密测量以及量子信息的研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被引用近150次, 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以及国家高技术863计划等科研项目。
李朝晖
62763933
lizh@
陈徐宗
62751778
xuzongchen@
郭弘
62757035
hongguo@
张志刚
62754094
zhgzhang@
叶安培
62762323
yap@
王为民
戴恩光
62767658
daieg@
副教授
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
光电子技术与
生物医学光学
2
主要从事物理与生物医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研究:激光生物技术(激光光镊、激光微束、激光微区光谱)、核磁共振成像以及与新型原子钟相关的原子物理研究。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和国防863等科研项目。
王为民
博士
副教授
核磁共振与成像技术
3-5
从事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在医疗和石油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特别是在医疗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制、工业核磁共振分析仪器开发、核磁共振技术的可视化石油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62765830
wmwang@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字体:大中小】考研书店一.基本情况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 年9 月。

学院由12 个研究所和中心组成:基础实验教学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所、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光子和通信技术研究所、物理电子学研究所、软件研究所、网络和信息系统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所、微电子学研究院、信息科学中心。

学院覆盖了4 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电子科学和技术、信息和通信工程、物理学),11 个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使用技术;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磁场和微波技术、电路和系统;通信和信息系统、信号和信息处理;无线电物理、声学)。

其中5 个二级学科在2002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使用技术、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通信和信息系统)。

学院教学研究实力雄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 人( 含双聘 1 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教授70 余人,博士生导师50 余名。

学院拥有3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视觉和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 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区域光纤通信和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5 个部委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和国际著名公司、科研机构组建的若干联合实验室。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年平均科研经费约一亿元),每年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高水平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0 多篇。

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 年代数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专业。

几十年来,北京大学在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20 世纪70 年代我国第一台百万次数字计算机150 的研制,80 年代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系统的研制和使用,90 年代纳米电子学、量子电子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微电子技术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领先的指纹识别系统等等,都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一.基本情况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 年9 月。

学院由12 个研究所和中心组成:基础实验教学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所、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光子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物理电子学研究所、软件研究所、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所、微电子学研究院、信息科学中心。

学院覆盖了4 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物理学),11 个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无线电物理、声学)。

其中5 个二级学科在2002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

学院教学研究实力雄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 人( 含双聘1 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教授70 余人,博士生导师50 余名。

学院拥有3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 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区域光纤通信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5 个部委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和国际著名公司、科研机构组建的若干联合实验室。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年平均科研经费约一亿元),每年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与高水平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0 多篇。

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 年代数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专业。

几十年来,北京大学在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20 世纪70 年代我国第一台百万次数字计算机150 的研制,80 年代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系统的研制和应用,90 年代纳米电子学、量子电子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微电子技术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领先的指纹识别系统等等,都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信息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其他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与深远的影响。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的发展,更加广泛而有机地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满足未来社会更加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北京大学于2002年在原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信息科学中心和微电子学研究所的建设基础之上,正式组建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教学、研究实力雄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近4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并涌现一批出色的中青年骨干;全日制学生近2600人,其中本科生近1300人,研究生1300余人,是北京大学规模最大的教学单位,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学院覆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以及12个二级学科,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

按2013年度US News的评价体系,北京大学在“电子工程”学科排名第36位,在“计算机科学”学科排名第35位;按ESI的评价体系,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科均进入全球研究机构的1%。

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并与多家知名中心组建了联合研究机构。

十余年来,学院承担了一批立足于国家需求、面向国际前沿的重大科研项目,到账科研经费超过20亿元,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0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10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9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24项),在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60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76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近180种。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数学力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以及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专业。

1958年12月,在物理系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等专业基础上成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系,1996年更名为电子学系。

1978年,在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机专业基础上组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1985年,为了发展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由数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电子学系等校内十个系(所)联合组建了信息科学中心。

同年,成立了微电子学研究所。

几十年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在我国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多个“第一”,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息领域的栋梁之才,为我国信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
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