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4章 病毒感染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二章螺旋体和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复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二章螺旋体和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复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二章螺旋体和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复习题及答案第二十二章螺旋体一、单选题1.检查螺旋体最常用的方法是:A.悬滴法B.革兰染色法C.抗酸染色法D.Giemsa染色法E.暗视野显微镜法2.钩端螺旋体的周浆鞭毛存在于:A.外膜表面B.外膜与胞壁之间C.细胞壁D.细胞壁与胞浆膜之间E.胞浆中3.关于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下述错误的是:A.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B.致病因素有内毒素和外毒素C.先天梅毒由母亲经胎盘传给胎儿D.后天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E.机体抗梅毒的免疫是感染性免疫4.Ⅰ期梅毒患者,检查病原体应取的标本是:A.血液B.尿液C.脑脊液D.下疳渗出液E.梅毒疹渗出液5.VDRL试验和RPR试验使用的抗原是:A.绵羊红细胞B.梅毒螺旋体C.牛心肌的心脂质D.变形杆菌Oxk株E.非致病性螺旋体6.关于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的生物学性状,错误的叙述是:A.螺旋体的螺旋细密.规则.两端尖直B.革兰染色不易着染,常用镀银染色法染色C.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观察其形态和运动方式D.不能在无活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E.4℃血库存放3d以上的血液仍有传播梅毒的危险7.钩端螺旋体培养的适宜温度是:A.37℃B.35℃C.28℃D.24℃E.20℃8.能用Korthof培养基培养的致病性螺旋体是:A.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B.奋森螺旋体C.钩端螺旋体D.回归热疏螺旋体E.伯氏疏螺旋体9.关于钩体的致病性,下述错误的是:A.传染源主要来自感染的家畜B.人是唯一的传染源C.致病物质有内毒素样物质.溶血素等D.可以引起钩体血症E.钩体病可以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二、多选题1.关于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的生物学性状,下述正确的是:A.有8~14个致密而规则的小螺旋B.两端尖直C.有鞭毛,运动活泼D.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E.抵抗力弱,加热50℃,5min死亡2. 哪期获得性梅毒感染性强?A.潜伏期B.Ⅰ期C.Ⅱ期D.Ⅲ期E.恢复期3.关于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下述正确的是:A.属于密螺旋体属B.一端或两端呈钩状弯曲,运动活泼C.常用Korthof培养基培养D.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8℃E.在湿土和水中可存活数月4.以下对钩端螺旋体致病性的描述,正确的是:A.动物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大多数呈隐性感染B.钩体侵入人体后迅速引起败血症C.钩体有较强的侵袭力,可侵犯人体肝.肾.脑及肌肉等组织器官D.钩体的致病物质主要有溶血素.细胞毒因子.内毒素样物质E.钩体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5.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的传播途径有:A.性接触B.垂直传播C.间接接触D.节肢动物叮咬E.消化道传播三、名词解释1.螺旋体四、简答题1.简述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性。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Infected host
Susceptible host
传播方式
病毒的 免疫逃逸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逃避免疫监视
阻止免疫反应发生
合胞体 胞内寄生
抗原变异/多态性 减弱抗原递呈 损伤免疫细胞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感染机体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 力或致病力,一定的数量和合适的侵入门 户;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虫媒病毒、狂犬病病毒、疱疹病毒
性行为(泌尿生殖道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2型、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经胎盘或经产道感染
风疹、巨细胞、单纯疱疹病毒2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病毒感染的类型
有无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临床症状长短
急性感染
潜伏感染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 的迟发并发症
病毒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称 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多数可获得免疫力 而终止感染。部分隐性感染者可在体内增殖 并向外界排泄播散,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称 为病毒携带者(viral carrier)。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编码】23000607【适用专业】护理【课时】5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诊断及特异防治原则等。

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能量代谢。

熟悉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

繁殖方式及速度。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常见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

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

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

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

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微生物问答题

微生物问答题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有哪3种形态?2.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有哪些?特殊结构各有何作用?3.G+菌和G-菌细胞壁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4.青霉素和溶菌酶为什么不能杀灭革兰阴性菌?5.简述革兰染色法操作步骤第2章细菌的生理1.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是什么?2.细菌生长曲线分哪4个阶段?3.细菌根据对氧的需要程度分为哪几种类型?4.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有哪几种?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1.常用的消毒剂有哪些种类?2.简述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3.湿热灭菌有哪些方法? 各有何用途?4.筒述紫外线杀菌的作用机制和注意事项。

5.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湿热灭菌法的效果比干热法好?6.当从事病原生物学安全实验室工作时,应考虑哪些与生物安全相关的问题?第4章噬菌体1.噬菌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转换的概念及特征。

3.溶菌性周期与溶原性周期的区别。

第5章细菌的遗传变异1.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类型及其主要差异?2.何谓BCG、transposon、R质粒、Hfr、lysogenic conversion和Ames试验?3.影印试验验证何种理论?突变型细菌有哪些?第6章细菌耐药性1.简述抗菌药物类型2.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又几种?3.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4.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病原菌对宿主的致病性,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2.试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基本生物学特性?3.细菌的侵袭力,由哪些因素组成?4.请陈述机体抗细菌感染的特点?5.当机体感染病原菌后,感染的发展及其结果可能在机体有哪些方面的表现?6.试述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从医学微生物学角度,怎样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 试述检测病原菌的基本程序和原则?2. 对已经分离出的细菌菌落,怎样从微生物学角度去进一步鉴定?3. 试述疫苗研制及其发展的主要阶段?第9章球菌1.简述葡萄球菌的分类及意义。

感染病毒性感染

感染病毒性感染

.
24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逆转录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合成的双链DNA 全部整合于细胞染色体DNA中。
DNA病毒复制中,偶然将部分DNA片段随 机整合于细胞染色体DNA中,如EB病毒。
细胞转化
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
.
25
病毒性感染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 胞的直接作用
定义: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 的病毒病,如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亚急性硬 化性全脑炎(SSPE)。
.
47
第三章 感染
Infection
真菌性感染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
48
真菌性感染
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主要表现为: 浅表真菌感染:由致病性强的外源性真菌引起,
如癣菌等。 真菌机会性感染:由寄生于宿主体内的正常微
传播方式 传播途径
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37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急性感染
有无 症状
病程 长短
显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 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 的迟发并发症
隐性感染
不引起临床症状。 原因: 病毒毒力弱 病毒侵染的数量少 机体抵抗力强,病毒不能大量繁殖。 病毒种类有关,不能侵染到靶细胞
.
53
.
抗体和抗原 结合
28
抗体结合相应病毒抗原阻止病毒感染(Gif)
.
29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② Ⅱ型超敏反应
③ Ⅲ型超敏反应:慢性 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出 现关节症状;婴儿呼 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 起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局部: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以下哪项说法是正确的?DD.显性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2、关于病原携带者的论述,正确的选项是?DA.所有的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B. 病原携带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病症而能排出病原体3、隐性感染增加时:EA.病原携带者增加B.4、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那么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A.爱滋病B. 鼠疫C. 乙型肝炎D. 疟疾E. 麻风病5、斑疹伤寒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对变形杆菌“OX<sub>19</sub>〞,的抗体,是属于:DA.间接凝集反响B. 直接凝集反响C.6、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那么规定,以下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是:EA.病毒性肝炎B. 登革热C. 炭疽D. 爱滋病E. 血吸虫病7、某些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是?C8、传染过程中,以下哪种感染类型增多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有积极意义?BA.病原体被去除B.隐性感染者C.9、表现为“显性感染〞占优势的疾病是:B10、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C11、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B12、有关IgG,以下哪项是错误的?DD.是凝集试验中的主要反响抗体E.是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中的主要抗体13、抗原抗体复合物属于以下哪一型超敏反响?CA.Ⅰ型B.Ⅱ型C.Ⅲ型D.Ⅳ型E.Ⅴ型14、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是:BA.是否有病原体B.是否有传染性C.是否有感染后免疫D.是否有发热15、人体被病原体侵袭后不出现临床病症,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称:C16、感染的含义是:BA.病原体侵入人体的结果B.亦称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的过程C.病原体、人体及环境因素的综合D. 病原体借助于传播媒介作用于人体17、用于检测病原体核酸的方法是?AA.聚合酶〔PCR〕B.E.放射免疫测定〔RIA〕18、何种病原体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通常增多?EA.革兰阴性杆菌B.革兰阳性球菌C.原虫D. 病毒E. 蠕虫19、马鞍热时指:EA.高热持续,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D.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骤退,间歇无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E.发热数日,退热一日,又再发热数日20、回归热是指:DA.高热持续,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D.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骤退,间歇无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E.发热数日,退热一日,又再发热数日21、稽留热是指:AA.高热持续,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D.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骤退,间歇无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E.发热数日,退热一日,又再发热数日22、保护易感人群采用的各种免疫措施中最重要的是?B23、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应以哪一环节为主?C24、属于严格管理的传染病是:AA.爱滋病B.鼠疫C.血吸虫病D.流行性感冒E. 麻风病25、由于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导致肠道内的大肠埃希菌进入腹腔或泌尿道,引起宿主的损伤,属于:E26、人工自动免疫,其免疫功力:DA.立即出现,持续2~3周B.立即出现,持续2个月C.立即出现,持续3个月D.1~4周出现,持续数月到数年E.5周后出现,持续4周27、传染病流行必需的3个环节是:EA.病原体、人体和其所处的环境B.病原体、自然因素、社会因素C.病原体毒力、数量及适当的入侵门户D.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E.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28、感染过程中,首先出现并且是近期感染的标志的免疫球蛋白是:C29、爱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是:D30、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是:C31、炭疽的主要传播途径是:E32、白喉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A.经空气、飞沫、尘埃传播B.经水、食物、苍蝇传播33、以下不属于病原治疗药物的是:AA.糖皮质激素B.抗生素C.干扰素D.利巴韦林E. 血清免疫制剂34、一般来说,传染病的检疫期主要是根据什么决定的?C35、人工被动免疫后,其免疫力:AA.立即出现,持续2~3周B. 立即出现,持续1个月C.立即出现,持续3个月D.2周后出现,持续4周E.3周后出现,持续4周36、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EA.气温、雨量B.社会制度、经济状况C.地理位置、气候变化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E.社会因素、自然因素37、接种以下哪种制剂无法获得主动免疫:CA.活疫苗B.灭活疫苗C.抗毒素D.类毒素E. 菌苗38、属于检测管理的传染病是:EA.爱滋病B.梅毒C.百日咳D.39、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的病症再度出现,称为:EA.再燃B.再感染C.重复感染D.二重感染E. 复发40、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染源?DA.患者B.病原携带者C.隐性感染者D.易感者E. 受感染的动物41、提高人群免疫力起关键作用的是:CA.加强营养B.体育锻炼C.预防接种D.42、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开展和转归,通常分为:AA.潜伏期、前驱期、病症明显期恢复期B.前驱前、发热期、出疹期、恢复期C.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D.初期、极期、恢复期E.早期、中期、晚期43、病原体侵入人体,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响,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属于:B A.隐性感染B.显性感染C.重复感染D.潜伏性感染E. 时机性感染44、对于消化道传染病,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是:C45、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病症、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1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1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习题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2.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3.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 4.干扰素(interferon) 5.聚肌胞(poly I:C) 6.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7.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8.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二、填空题1.病毒在宿主个体间的传播途径有传播和传播;而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播散方式有播散、播散和播散。

2.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和三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则属于感染。

3.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包括和两种类型。

4.病毒感染细胞后 ,可经作用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导致肿瘤。

5.人干扰素分为、、三型,分别是由、和产生。

6.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具有、、、等特点。

7.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有、、等。

8.能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物质主要是和。

9.中和抗体可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 ,阻止病毒的和。

10.病毒引起的显性感染包括、两种。

11.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除慢性感染外还有、。

12. 和不能使用减毒活疫苗。

13.减毒活疫苗保存,灭活疫苗保存。

14.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适于培养病毒,而虫媒病毒的培养需选用鸡胚接种。

15.分离胃肠道病毒可采集和标本。

三、选择题1.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的A.吸附;B.脱壳;C.扩散;D.复制;E.释放;2.病毒由局部向远离侵入门户的其他部位传播主要是通过淋巴血液系统及A.向组织间隙扩散;B.沿神经扩散;C.水平传播;D.细胞与细胞融合;E.垂直传播;3.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可引起A.宫颈癌;B.Kaposi肉瘤;C.原发性肝癌;D.B细胞淋巴瘤;E.鼻咽癌;4.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A.空气传播;B.经血传播;C.虫媒传播;D.粪口传播;E.垂直传播;5.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A.潜伏感染;B.亚临床感染;C.慢发病毒感染;D.持续性感染;E.慢性感染;6.潜伏感染的特点是A.潜伏期长达数月至数十年;B.症状多为亚急性;C.潜伏状态检测不到任何病毒指标;D.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E.病毒很快被清除;7.产生γ干扰素的细胞是A.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中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E.郎罕氏细胞;8.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B.诱导干扰素产生;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D.中和病毒毒素;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9.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A.包涵体;B.蚀斑;C.空斑;D.极体;E.异染颗粒;10.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A.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相互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 ,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Ⅳ型变态反应;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E.以上均对;11.病毒的致病因素是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力;D.表面结构;E.以上均不对:12.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流感病毒;D.乙脑病毒;E.甲肝病毒;13.下列病毒病哪种易发生潜伏感染A.乙型脑炎;B.乙型肝炎;C.流感;D.水痘;E.脊髓灰质炎;14.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出现A.细胞溶解死亡;B.细胞融合;C.细胞转化;D.包涵体形成;E.以上均对;15.哪种病毒感染机体不易形成病毒血症A.轮状病毒;B.麻疹病毒;C.风疹病毒;D.腮腺炎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16.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杀伤的机制哪项是错误的A.中和抗体直接溶解靶细胞;B.Tc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C.在补体参与下溶解靶细胞;D.经T细胞释放TNF杀伤靶细胞17.γ-IFN主要来源的细胞是A.T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上皮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白细胞;18.不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诱生剂是A.病毒;B.人工合成双股RNA;C.衣原体;D.细菌脂多糖;E.头孢菌素;19.干扰素抗病毒的特点是A.作用于受染细胞后 ,使细胞产生抗病毒作用;B.直接灭活病毒;C.阻止病毒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结合;D.抑制病毒体成熟释放;E.增强体液免疫;20.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人工被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抗原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C.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丙种球蛋白D.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E.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紧急预防21有关人工主动免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B.免疫接种后1—4周出现免疫力C.免疫力出现时间短D.使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E.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22.无环鸟苷(ACV)有效控制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机理是A.ACV作用于敏感细胞表面受体B.ACV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DNA合成C.ACV抑制病毒RNA聚合酶D.ACV抑制敏感细胞DNA复制E.ACV抑制病毒蛋白合成23.用直接电镜法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的病毒是A.疱疹病毒B.轮状病毒C.流感病毒D.巨细胞病毒E.腺病毒24.下列不适于培养动物病毒的方法是A.鸡胚培养B.人工合成培养基培养C.二倍体细胞培养D.器官培养E.动物培养25.不能作为病毒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指标的一项是A.致细胞病变作用B.红细胞凝集C.干扰现象D.细胞培养液变混浊E.细胞培养液PH改变26.有关病毒标本的采集和运送,不正确的方法是A.发病早期或急性期采集标本B.发病晚期采集标本C.标本运送应放在带有冰块的保温箱中D.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实验室检查E.运输培养基中应含有抗生素27.病毒的中和试验是病毒血清学特异试验,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中和试验是指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B.中和试验需用活细胞或鸡胚或动物来判断结果C.中和试验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试验D.中和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E.中和试验是用已知病毒抗原检测中和抗体28.有关包涵体的描述错误的是()A.包涵体的形成一定是特异的;B. 包涵体的形成对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一定意义;C.包涵体的形成不一定是特异的;D.有些细菌感染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E.许多理化因素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29.抗病毒药物不包括()A.金刚烷胺;B.无环鸟苷;C.叠氮脱氧胸苷;D.干扰素;E.头孢三嗪30.组织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取决于细胞支持病毒复制的能力及()A.病毒是否产生毒素;B.细胞是否处于感受态;C.组织中易感细胞数目;D.病毒的特殊结构;E.病毒的核酸组成四、问答题1.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2.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因素?3.以人为例举出几种病毒感染宿主的途径.4.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各有何特点?6.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医学微生物习题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答案一、名词解释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病毒在人群间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肠道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感染

九江医学2008年第23卷第2期Ji uj iang M e di cal Jour nal2008,23(2)83肠道病毒感染涂明华1涂垮2(1九江学院医学部;2解放军171医院江西九江332000)关键词肠道病毒;感染;诊断;治疗;预防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肠道病毒(ent er o vi rus)科属R N A病毒类的小R N A病毒科,包括脊髓灰质类病毒(Pol i vi r us)、柯萨奇病毒(C oxsa cki e vi r us)、埃可病毒(ent er i c cyt o pot-hoge ni c hu m an orphan vi r us,E CH O病毒),以及1968年以来发现的68—72型(从68型开始新鉴定的型别统称为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2型现已划入甲肝病毒)。

这些病毒与人类疾病有密切关系,在世界各地广泛性引起散发或流行性疾病,尤其多见于小儿。

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2008年3—4月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在我国安徽阜阳等地引起流行。

本文仅就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作一择要介绍。

1生物学特性肠道病毒具有许多共同特点:①属RN A病毒类,病毒颗粒核酸内核为单股RN A,核酸分子量为2~2.8×106道尔顿,具有6—9个基因;②病毒颗粒小,为球形,直径20—30p.m;③对一般理化因素抵抗力强,抗乙醚、乙醇、煤酚皂液等一般消毒剂,耐低温,耐酸,对热干燥剂和氧化剂较敏感;④除柯萨奇病毒A 组大多数型外,肠道病毒都能在组织培养中引起特殊的细胞病变;⑤暂居于消化道,与偶然经过肠道的病毒以及始终寄生于肠道的菌群不同;⑥二价离子(M g“、Ca“)能稳固地对抗热力的灭活作用。

脊髓灰质炎病毒有I、I I、Ⅱl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

引起瘫痪型疾病多为I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一般引起溶细胞性感染,即可直接破坏受其感染的细胞,引起变性和坏死。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8-42其中:实践学时:4学分数:2.5适用专业: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基础免疫学、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免疫反应机理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学科,属医学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病原性、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概念,了解机体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

本课程以化学、生物学、正常人体学为基础,又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及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髙职护理专业,总学时为:38-4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2.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学课学习,要求学生能:1)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超敏反应性疾病为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3)掌握无菌概念,应用微生物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送。

4)将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掌握] 免疫的基本概念[熟悉] 免疫的功能[了解] 医学免疫学的进展教学内容: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教学目标:[掌握] 抗原、半抗原及抗原决定簇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熟悉] 抗原特性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 抗原的分类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抗原的特异性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了解]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掌握]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熟悉] 补体的活化[了解] 补体成份的理化特性教学内容:1)概述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目标:[熟悉] MHC的分布、功能[了解] HLA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MHC编码的分子3)HLA与医学第五章免疫系统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 免疫细胞的受体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的作用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场所、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意义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熟悉] 免疫应答类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概述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七章抗感染免疫教学目标:[掌握] 抗感染免疫类型[熟悉]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教学内容:1)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标:[掌握] 超敏反应概念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教学内容:1)Ⅰ型超敏反应2)Ⅱ型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4)Ⅳ型超敏反应5)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第九章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学诊断的检测原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熟悉] 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了解] 免疫学治疗教学内容:1)免疫学防治2)免疫学诊断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目标:[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的发展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 G染色的结果及意义[熟悉]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了解] G染色的步骤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熟悉]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细菌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教学内容:1)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标[掌握]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原理和常用方法[熟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了解]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教学内容:1)细菌的分布2)消毒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熟悉]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十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熟悉] 细菌侵入途径、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感染的种类和类型[了解]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教学内容:1)细菌的致病性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第十五章化脓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 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奈瑟菌属4)铜绿假单胞菌5)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熟悉]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2)白喉棒状杆菌3)百日咳鲍特菌4)流感嗜血杆菌5)嗜肺军团菌6)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七章消化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查意义教学内容:1)埃希菌属2)志贺菌属3)沙门菌属4)弧菌属5)幽门螺杆菌6)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细菌7)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3)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教学目标[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了解]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2)立克次体3)衣原体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教学目标[熟悉]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梅毒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真菌教学目标[掌握] 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熟悉] 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了解]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概述2)常见病原性真菌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熟悉] 病毒增殖[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1)病毒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增殖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熟悉] 抗病毒免疫[了解] 病毒的感染途径教学内容:1)病毒的感染2)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教学目标:[熟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了解] 病毒分离培养教学内容:1)病毒感染的检查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掌握]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熟悉] 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2)麻疹病毒3)腮腺炎病毒4)风疹病毒5)冠状病毒6)呼吸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肠道感染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 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脊髓灰质炎病毒2)其他肠道病毒3)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八九章肝炎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熟悉]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比较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其他肝炎病毒5)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了解]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熟悉]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了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狂犬病病毒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第三十二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 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熟悉]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了解]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2)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寄生虫的实验诊断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教学目标:[掌握] 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熟悉] 蠕虫生活史和防治[了解] 蠕虫的实验诊断和流行因素教学内容:1)线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2)吸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3)绦虫:猪肉绦虫牛内绦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原虫教学目标:[熟悉] 原虫特征阴道滴虫的致病性、标本采集、流行因素及防治间日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性[了解] 间日疟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1)阴道毛滴虫2)疟原虫3)刚地弓形虫4)卡氏肺孢子虫第三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目标:[熟悉]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了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发育与变态教学内容:1)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分类2)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4.学时分配:5、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闭卷为宜。

病原生物学重点

病原生物学重点
4. 4种医学上重要的细菌外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和引起的临床症状。
5.类毒素、抗毒素、细菌的感染类型(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带菌者)
第6章 抗细菌感染免疫
1.正常菌群及其生理作用 。
2.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
3.抗毒素免疫及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4.熟悉非特异性免疫构成因素。
4.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32-34章 寄生虫总论
1.机会性寄生虫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的概念。
2.带虫免疫及伴随免疫
第三十五章 线虫
1.基本概念 生物源性蠕虫(biohelminth);土源性蠕虫(geohelminth) ,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夜现周期性 (nocturnal periodicity )
2.HIV、HTLV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第27-28章 其他病毒 朊粒
1. 狂犬病毒形态、致病性、防治 . 固定毒株、内基小体 Negri body
2.朊粒概念及所致疾病
第29-31章 真菌
1.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2.真菌的培养特性菌落类型。
3.浅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及所致疾病
3、疟原虫红细胞内发育与疟疾主要症状、诊断、传播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4、疟疾贫血机制、发作机制;
5、弓形虫生活史与致病特点;
6、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的致病特点与所致疾病。
第43-45章 医学节肢动物
1.生物性传播及其类型。
2.常见节肢动物重要种类、主要危害与疾病关系、传病方式。
第12章 动物源性细菌
布鲁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疫耶尔森氏菌的形态、致病性(感染途径,所致疾病)。

第二十四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十四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十四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一、名词解释1.病毒血症2.包涵体3.水平传播4.垂直传播5.潜伏感染6.慢病毒感染7.干扰素二、填空题1、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称──,通过胎盘或产道由母体传播给胎儿的称为──。

2、病毒感染机体最常见的侵入途径是经──、──粘膜和经──感染。

3、病毒在宿主体内可通过──、──和──扩散。

4、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包括──、──、──、──。

5、病毒对机体的免疫损伤包括──、──、──。

6、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包括──、──、──。

7、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和──。

8、从细胞水平看,病毒的感染可分为──、──和──三类。

9、杀细胞性感染多见──病毒的感染;稳定状态的感染多见于──病毒的感染。

10、病毒基因和细胞染色体的结合称为──,其后果可使细胞发生──。

11、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以──为主,同时伴有──。

12、病毒感染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具有──和──作用。

13、抗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中具有非特异性杀伤细胞的主要是──和──;特异性杀伤细胞主要是指──细胞。

14、人干扰素按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和──三个型。

15、干扰素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和──等方面。

三、最佳选择题l、通过消化道感染并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B.狂犬病毒C.流感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E.疱疹病毒2、通过呼吸道感染并通过血液扩散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B.鼻病毒C.麻疹病毒D.轮状病毒E.乙型肝炎病毒3、下列病毒可以通过垂直传播,例外的是( )A.乙型肝炎病毒B.巨细胞病毒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D.单纯疱疹病毒E.流感病毒4、抗体抗病毒的机制中不包括( )A.在补体参与下裂解病毒B.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C.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D.促进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吞噬E.阻止病毒穿过血一脑脊液屏障5、中和抗体的主要作用是阻止病毒( )A.基因表达B.吸附细胞C.脱壳和穿人D.生物合成E.释放6、机体清除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中,不包括( )A.CTL的直接杀伤作用B.抗体和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C.CD4+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D.高浓度淋巴毒素的杀伤作用E.NK细胞的杀伤作用7、可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A.Tc细胞B.Th细胞C.NK细胞D.Ts细胞E.巨噬细胞8、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机制中,与免疫损伤有关的是( )A.病毒衣壳蛋白对细胞的毒性B.病毒出芽造成细胞膜损伤C病毒改变细胞膜抗原引起的细胞损伤D.病毒包涵体对细胞的损伤E.病毒的酶抑制细胞的代谢9、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错误的叙述是( )A.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抑制了细胞的正常代谢B.病毒合成侵袭性酶类使细胞裂解C.病毒基因组与细胞DNA整合,使之发生恶性转化D.病毒感染使细胞互相融合而死亡E.病毒感染细胞膜抗原改变,引起机体免疫病理反应10、病毒感染所致的细胞病变中,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是( )A.细胞溶解死B.细胞融合C.细胞内出现包涵体D.细胞转化E.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11、下列病毒感染类型中,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是( )A.急性感染B.慢发感染C.隐伏感染D.整合感染E.慢性感染12、病毒感染机制中,可以导致细胞转化的是( )A.病毒早期蛋白抑制细胞的合成代谢B.细胞溶酶体膜受损C.病毒的出芽释放损伤细胞膜D.病毒蛋白对细胞的毒性E.细胞染色体受损13、包膜病毒体的感染一般不直接导致被感染细胞( )A.膜抗原性改变B.转化C.融合D.裂解E.出现包涵体14、裸露病毒体感染常使被感染细胞( )A.裂解死亡B.细胞融合C.继续存活D.转化E.形成包涵体15、免疫干扰素的产生细胞是( )A.活化T细胞B.活化B细胞C.白细胞D.成纤维细胞E.病毒感染细胞16、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是( )A.诱发邻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B.直接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C.直接杀灭病毒D.阻碍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E.与病毒结合,阻止其脱壳17、干扰素的生物活性中不包括( )A.抗毒素B.抗病毒C.抗肿瘤D.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E.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18、干扰素( )A.为IFN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多功能蛋白B.无种属特异性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D.比特异性抗体产生的晚E.需补体参与裂解病毒19、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特点中不包括( )A.间接灭活病毒B.选择性作用于病毒感染细胞C.有种属特异性D.高活性E.只能针对某种病毒,作用有特异性20、潜伏感染是指( )A.不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B.潜伏期长的感染C.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症状时好时坏D.病毒基因在体内持续存在,激活后复制引起临床症状E.不出现临床症状,但时常从体内排出病毒21、目前认为与病毒持续感染有关的因素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病毒抗原性太弱,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B.在感染过程中产生了缺损型干扰病毒颗粒C.病毒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功能D.病毒毒力不强E.在感染过程中产生了突变株22、关于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检测指标,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被接种的细胞发生轻微的病变B.红细胞吸附于受感染细胞表面C.培养液变混浊D.被接种的细胞完全破坏脱落E.某些病毒能干扰以后接种的病毒增殖23、下列哪项不是Ⅱ型干扰素的特点( )A.诱生剂为各种抗原B.产生细胞为成纤维细胞C.抗病毒作用较弱D.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强E.理化特性不稳定24、最重要的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是( )A.IgG和SIgA B.IgA和IgG C.SIgA和IgM D.IgD和IgG E.IgE和IgG25、垂直传播是指( )A.父母把病毒传给子女B.亲属之间的传播C.个体间的传播D.子女把病毒传给父母E.通过胎盘或于分娩时由产道传至胎儿的感染方式26、病毒的致病作用不包括( )A.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害B.病毒引起宿主细胞恶性转化C.宿主的免疫应答造成的病理损伤D.使细胞膜融合E.病毒产生外毒素27、检查病毒包涵体可以作为( )A.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数量B.衡量病毒毒力强弱C.为某些病毒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D.鉴定病毒的特异性依据E.以上都对28、抗病毒免疫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性B.细胞免疫清除细胞内病毒C.干扰素保护正常细胞、阻止其内病毒蛋白质合成D.体液免疫对细胞内的病毒作用强E.分泌型IgA阻止病毒从粘膜侵入四、问答题l、病毒感染细胞后,可使细胞发生哪些变化?2、简述机体的抗病毒免疫。

第24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第24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7
1.动物接种
应用:尚无敏感细胞的病毒培养 动物:兔、鼠、黑猩猩、猴等 优点:结果易观察,可建立动物模型 缺点:有饲养条件要求,费用高,动物
体内常带有潜伏病毒
2、鸡胚培养
优点:易管理,不带微生物,成本较低 缺点:操作程序复杂
9
鸡胚培养
采用孵化9~14天的鸡胚
接种部位
绒毛尿囊膜(allantocherion) 痘苗病毒、人类疱疹病毒
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在光镜下可见在浆内或 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大小、形态、位置不等的圆形或不 规则团块结构。
20
(1)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
①细胞变圆、聚集、坏死、溶解或脱落
(1)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
呼吸道合胞病 毒感染细胞
第24章 病毒感染的 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电镜直接观察
直接依据
病毒颗粒 光镜检查包涵体
检测内容
病毒抗原 查病毒
病毒核酸
分离培养
病毒酶类:如逆转录酶
查特异性抗体 间接依据
2
病程与病毒感染标志物的检测
病程 潜伏期 前驱症状期 发病时 急性期 恢复期 痊愈期
病毒成分 不常检出 可能检出 多可检出 可以检出 难以检出 不能检出
病毒+鸡红细胞=凝集(血凝试验) 病毒+特异性抗体+鸡红细胞=不凝集
(血凝抑制试验)
3、特异性抗体检测
1、单份血清检测:
IgM
IgG
2、双份血清检测:
IgG 恢复期/早期 4:1
32
ELISA用酶标仪
33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医学微生物学
配套光盘 主 制 编 李 凡 徐志凯 作 丁天兵
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绪论
细菌学 病毒学 真菌学

细菌学
第01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
第16章 动物源性细菌
细菌学
第17章 其他细菌
第18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
第19章 支原体
第20章 立克次体
第21章 衣原体 第22章 螺旋体
病毒学
第23章 病毒基本性状
第24章 病毒感染和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第27章 肠道病毒
第02章 细菌的生理
第03章 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 第04章 噬菌体 第0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第06章 细菌耐药性 第0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0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细菌学
第09章 球菌
第10章 肠杆菌科
第11章 弧菌14章 分枝杆菌属 第15章 嗜血杆菌属
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29章 肝炎病毒 第30章 虫媒病毒
病毒学
第31章 出血热病毒 第32章 疱疹病毒 第33章 反转录病毒
第34章 其他病毒
第35章 朊粒
真菌学
第36章 真菌学总论
第37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丁天兵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01章细菌的形态结构第02章细菌的生理第03章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第04章噬菌体第05章细菌的遗传变异第06章细菌耐药性第0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0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第09章球菌第10章肠杆菌科第11章弧菌第12章螺杆菌属第13章厌氧性细菌第14章分枝杆菌属第15章嗜血杆菌属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第17章其他细菌第18章放线菌与诺卡菌第19章支原体第20章立克次体第21章衣原体第22章螺旋体第23章病毒基本性状第24章病毒感染和免疫第25章病毒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第26章呼吸道病毒第27章肠道病毒第28章急性胃肠炎病毒第29章肝炎病毒第30章虫媒病毒第31章出血热病毒第32章疱疹病毒第33章反转录病毒第34章其他病毒第35章第36章真菌学总论第37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流行病学正文部分-第6版第23章.病毒性肝炎

流行病学正文部分-第6版第23章.病毒性肝炎

第二十三章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五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性疾病。

目前已正式命名的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此外,尚有一些不能被病原学分型的病毒性肝炎约占肝炎病例的10%左右。

国内外学者曾报道过己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TT病毒和SEN 病毒等几种所谓新型肝炎病毒,但均未确认它们可引起病毒性肝炎,即不属于肝炎病毒。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可将五种病毒性肝炎分为两类,一类为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和戊型肝炎,其发病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及流行,无慢性肝炎报道;另一类为主要经肠道外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多为散发,无季节性,有慢性化倾向,部分病例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病毒性肝炎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呈世界范围流行,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约9.7亿人已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6.9亿人已感染过或正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140万人同时携带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病毒,3,800万人携带丙型肝炎病毒,至少2.1亿人已感染过戊型肝炎病毒。

据卫生部2003~2005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病毒性肝炎总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升高,发病率仍位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第一、二位,死亡率为第三位,其中,甲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下降幅度较大,乙型肝炎有所上升,丙型肝炎上升幅度较大,戊型肝炎呈波动状态。

病毒性肝炎中,甲、乙、丙型肝炎病例所占比例高,2005年甲、乙、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61/ 10万、75.13/10万和4.05/10万,乙型肝炎尤为突出,发病例数占全部病毒性肝炎病例数的82%,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五型肝炎之首。

病毒学

病毒学

第二篇:病毒学病毒(virus)是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

必须用电子显微镜发达几万至几十万倍后方可观察,结构简单表现为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仅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

外围有蛋白衣壳或包膜。

由于病毒只有一种核酸为遗传物质,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显示生命活性,无完整细胞结构,故病毒被列为一个独立的微生物类型,即非细胞型微生物(acellular microorganism)。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第一节病毒的大小与形状⒈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virion),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并有感染性。

⒉病毒体大小的测量单位为纳米或毫微米。

⒊多数人和动物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丝状、弹状、砖块状。

⒋测量病毒大小的方法:①电子显微镜技术(最可靠)②超速离心沉淀法③分级超过滤术④X线晶体衍射分析法第二节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一、病毒的结构⒈核衣壳(病毒的基本结构)⑴核心:核酸,构成基因组⑵衣壳:具有抗原性,由壳粒组成(根据壳粒数目和对称方式将病毒分为①螺旋对称型②20面体对称型③复合对称型)⒉包膜:①某些病毒有②含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脂质和少量糖类)③包膜子粒(即刺突)二、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⒈病毒核酸⑴DNA或RNA⑵主导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⑶主要功能:①病毒复制②决定病毒特性③部分核酸具有感染性⒉病毒蛋白质⑴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⑵刺突蛋白,VAP⑶结构蛋白功能:①保护病毒核酸②参与感染过程③具有抗原性⒊脂类和糖⑴主要存在于包膜中⑵主要功能: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第三节病毒的增殖一. 复制周期(Replication cycle)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称为一个复制周期。

病毒的复制周期依次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组装,成熟和释放。

吸附(Adsorption):病毒附着于敏感细胞的表面,细胞表面能吸附病毒的物质结构称为病毒受体。

socs蛋白在肠道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socs蛋白在肠道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中文摘要SOCS蛋白在肠道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手足口病毒71型(EV71)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毒,病毒颗粒是二十面体的球形、对称结构,其遗传物质是单链正股RNA,且仅有一个开放阅读框。

该病毒好发生于婴幼儿(5岁以下),多为自限性疾病,少数毒株会引起神经系统疾病,所以对于该种病毒的致病机理以及抗病毒靶点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

SOCS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蛋白,作为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抑制蛋白的成员,目前认为该蛋白家族可以调节LIF(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G-CSF(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IL-6(interleukin-6)、IL-10(interleukin-10)、IFN-λ(interferon-λ)等30多种细胞因子,而这些因子是机体抵抗入侵的外来病原体的主要免疫防御反应。

病毒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劫持宿主中的SOCS蛋白,从而对细胞中的JAK/STAT、NF-κB等与抗病毒因子调控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对T细胞的分化的调控调节病毒感染。

本文主要讨论SOCS蛋白通过调控JAK-STAT、NF-κB等信号通路,在肠道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此次实验主要是从体外(RD细胞中)和体内(乳鼠肌肉组织和血液中)两个方面观察SOCS蛋白是否与病毒感染相关。

在RD细胞中,我们发现感染病毒后细胞内的SOCS蛋白会特异性的高表达,pSTAT、模式识别受体RIG1蛋白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Shut downSOCS蛋白后,可以观察到细胞中病毒的复制能力下降,并且抗病毒因子OAS2、MX1、IL28、IL29在敲除了SOCS蛋白的细胞中的表达也会比正常的细胞中高,这些都间接证明了EV71会通过将SOCS蛋白升高以达到降低抗病毒因子的表达、帮助病毒的感染等目的。

同时,我们在感染EV71的乳鼠的肌肉组织中也检测出同样的变化趋势。

(22、24)病毒的基本性状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2、24)病毒的基本性状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enveloped viruses

裂解(Disintegration)
naked virus
复制周期 (replication cycle)
病 毒 的 复 制 过 程
(二) 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1. 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 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原料,不能复制出 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虽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 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型的病毒颗粒。

有包膜的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为裸露病毒。
病毒体结构模式图
包膜子粒
包膜
壳粒
包膜 病毒
衣壳
核衣壳
核心
基本结构

衣 壳

核心(nucleic acid):位于 病毒体的中心,由一种 核酸构成。病毒复制、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衣壳(capsid):包绕在核 酸外的蛋白质外壳,由 壳粒组成,具有Ag性、 保护核酸和传染性。
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 寻常病毒 麻疹病毒 死性的并发症。如麻疹病毒 prion
1) 杀细胞效应 (cytocidal effect)
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的裂解死亡
正常细胞
细胞病变作用(CPE)
2) 稳定状态感染 (steady state infection)
新抗原
为特异性Ag或 CTL细胞识别
多核巨细胞
多核巨细胞
3) 包涵体 (inclusion body)
隐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 临床症状的感染
显性感染
病毒感染后引起疾病
感 染 过 程 时 间
急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在细胞 内增殖,经数日至数周的 潜伏期后发病。 病毒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 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动物接种(animal inoculation)
1、病毒的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瓶
单层细胞
CPE现象
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 呼吸道合胞病毒 感染细胞
麻疹病毒 感染细胞
②形成多核巨细胞或称融合细胞
2、鸡胚培养 采用孵化9~14天的鸡胚
绒毛尿囊膜(allantocherion) 痘苗病毒、人类疱疹病毒 尿囊腔(allantoic cavity) 接种部位 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 羊膜腔(amniotic cavity) 流感病毒的初次分离 卵黄囊(yolk sac) 嗜神经病毒
1、对病毒体最正确的叙述是( A、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B、脱壳后仍有感染性的病毒核酸
C、有刺突的包膜病毒颗粒
D、可独立存在于细胞外的病毒颗粒
E、成熟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
毒颗粒
2、病毒感染细胞的宿主范围主要取决于
( ) A、细胞表面的受体 B、病毒表面的接触蛋白 C、病毒表面的血凝素 D、病毒的衣壳 E、病毒的包膜
第四节 抗病毒免疫
一、的作用
3、干扰素——获得性非特异性免疫
屏障作用
解剖学屏障
如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生物化学屏障
主要是存在于正常人或动物血清和体液中 的非特异抑制物,如补体系统中的某些成分 能增强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干扰素及其作用

干扰素(IFN):由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 诱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它 作用于机体细胞可表现出抗病毒、抗肿瘤 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不能直接杀灭病毒,可诱导细胞合成抗病 毒蛋白。
在病毒和机体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机体的 免疫应答有时也可对机体造成某些免疫病理 性损伤,介导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性感染:多见于无包膜病毒 细胞病变作用(CPE)?
2、形成包涵体(概念)
3、稳定状态感染:多见于包膜病毒
4、细胞凋亡
5、细胞转化
包涵体的形成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 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 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因病毒种类不同,包涵体有位于胞浆内的 (痘病毒),也有在细胞核内的 (疱疹病毒 ) ;或者两者都有 ( 麻疹病毒 );有嗜酸性的 或嗜碱性的。
3、对病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 A、非细胞型微生物 B、只含一种核酸 C、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 D、出芽方式增殖 E、对干扰素敏感

4.
病毒的致病机制不包括( ) A.杀细胞效应 B.包涵体形成 C.稳定状态感染 D.侵袭感染 E.细胞凋亡

干扰素种类:

白细胞IFN(IFNα) 成纤维细胞IFN(IFNβ) T淋巴细胞IFN(IFNγ) IFN 与抗体或免疫球蛋白 (Ig) 不同,干扰素 的抗病毒作用无特异性。
二、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中和Ab 、血凝抑制Ab 、补体结合Ab
2、细胞免疫 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1、有病毒血症的全身性病毒感染——牢固持久 2、只有单一血清型的病毒感染——牢固持久 3、一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感染——短暂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的感染方式
水平传播
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病毒侵入机体的重要门户 皮肤 呼吸道 消化道
泌尿道
垂直传播
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由母亲传
给胎儿的方式。
例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二、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能否感染机体引起疾病取决于病毒的致 病性和宿主免疫力两个方面。 其致病的基础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导 致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便可形成组织 器官的损伤及功能障碍。
三、病毒感染类型
隐性病毒感染/亚临床感染: 病毒携带者
显性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潜伏 慢性 慢发病毒(迟发)
疱疹V类 HBV、HCV HIV/狂犬病V/SSPE
四、病毒与肿瘤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许多病毒与人类肿 瘤密切相关。 病毒与肿瘤的关系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肯定的,即肿瘤由病毒感染所致,如人 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人疣,为良性肿瘤,及 人类嗜 T 细胞病毒所致的人 T 细胞白血病, 为恶性肿瘤; 另一种是密切相关,但尚未获肯定;如乙型肝 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 EB 病毒与鼻咽癌和淋巴瘤,人乳头瘤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2 型与宫颈癌,以及人疱疹 病毒-8与卡波洛肉瘤等。

包涵体的本质: ①有些病毒的包涵体就是病毒颗粒的聚集体 ②有些是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 ③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 故可作为诊断依据和鉴定病毒的参考。如从 可疑为狂犬病的脑组织切片或涂片中发现细 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即内基小体,可诊断 为狂犬病。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三、病毒感染的诊断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原则基本与细菌相似,但应注意:
1.标本用“双抗”或两性霉素B处理 2.低温保存,尽快送检(-70℃)
3.血清学诊断采双份血清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1、细胞培养:CPE、RBC吸附、干扰作用 2、鸡胚接种(egg inoculation)
2、鸡胚培养
优点:易管理,不带微生物,成本较低 缺点:操作程序复杂
(二)病毒的鉴定: 形态学鉴定、血清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
(三)病毒数量与感染性测定:
TCID50、血凝试验、空斑形成试验
三、病毒感染的诊断
(一)形态学检查
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
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包涵体)
(二)成分检测:病毒蛋白、核酸
特点:特异性高,抗体维持时间长 应用:人群免疫情况的调查 临床诊断少用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
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 减度活疫苗(living vaccine) 重组载体疫苗(recombinant carrier vaccine) 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基因工程疫苗 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
3.病毒的增殖过程分 、 、 、 、___等几个阶段;病毒的释放有 和 等方式。 4.根据病毒壳粒数量和排列方式的不同,病 毒核衣壳形态可呈现 、 和 。

问答题 1.比较病毒与细菌主要基本特征。 2.简述病毒的致病作用。 3.简述病毒的结构及各层的功能。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和 防治原则
(三)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应用:

①采取标本分离病毒为时已晚


②目前尚无分离此病毒的方法或难以分离的病毒
③为证实所分离的病毒的临床意义

④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等 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血凝抑制试 验、特异性抗体检测
常用实验:
中和试验(neutralizing test)
病毒+中和抗体 病毒失去感染性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II、III型超敏反应?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IV型超敏反应? 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4、免疫抑制作用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
病毒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
止免疫反应发生等方式来逃脱免疫应答。 有些病毒通过编码特异性抑制免疫反应蛋白 质实现免疫逃逸。 有些病毒形成合胞体让病毒在细胞间传播逃 避抗体作用。
二、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
免疫球蛋白 血清丙种球蛋白 细胞免疫制剂 IFN-α、β、γ 细胞因子 IL-2、IL-6、IL-12 TNF 、CSF
第三节
抗病毒化学制剂
病毒感染的治疗
核苷类药物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
其他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 中草药 基因治疗剂 治疗性抗体
反义寡核苷酸 干扰RNA 核酶
C22-23 思考题
1.病毒只含 种核酸, 通过滤菌器 ,以 方式进行增殖。 2.病毒体积微小,绝大多数须用 显微 镜放大才能看到;以 作为测量单位; 病毒的形态有 、 、 、 、 等。病毒大多数是_______形,结构 简单一般由___和______组成,有些在核衣壳 外还有一层称为 。

C22-23 思考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