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叶宫桃满院香_记我的博士生导师_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周武忠教授
十年历程 十年跨越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举行建所十周年座谈会
十年历程十年跨越: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举行建所十周年座谈会十年风雨历程"十年并肩携手"十年奋斗发展"十年传承跨越,成就了建所十年的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
2014年6月19日上午在校逸夫图书馆会议室,艺术学研究所全体师生员工和校内外各位来宾欢聚一堂,举行座谈会"共同回顾艺术学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展望新的发展愿景#出席座谈会的有校党委书记管向群、院长刘伟冬,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翟天灵,副院长何晓佑、俞锋,学校老领导冯健亲、米如群。
我校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凌继尧,艺术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黄惇,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指委委员王廷信,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童强"我校居其宏、庄元教授"科研处处长李立新,校图书馆馆长沈义贞,人文学院副院长董峰,人文学院院长助理孔庆茂,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王晨,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兼任教师等。
艺术学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座谈会会场s B d y o faH座谈会开始前,全体出席座谈会的校内外各位来宾和艺术学研究所师生在侨福园广场合影留念。
座谈会开始,发布《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十年纪事》文册,并播放了艺术学研究所十年发展历程的剪影短片,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艺术学研究所十年发展概况。
艺术学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6月18日,十年探索与追寻,十年成长与进步,艺术学研究所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岁月。
从刚开始只有四人建制,仅招收8名硕士研究生的小单位,发展成为今天拥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被遴选为江苏省“十二五”新增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基地。
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十,并在2013年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中期检查中获“良好”等级。
浅析中国园林理论体系的独特构架
浅析中国园林理论体系的独特构架①羊笑亲(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8)周武忠(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 200240)[ 摘 要 ]中国古典园林鲜有园林理论专著问世,却并未在园林发展传承中出现断层及缺失的现象。
本文详细的解析了这种现象的成因,并进一步界定、解读了中国独特的“碎片式、多元化”的园林理论构架的存在形式及代表作品。
[ 关键词 ]碎片式;多元化;园林理论[ 中图分类号 ] J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7)06-0125-04收稿日期:2017-07-13作者简介:羊笑亲(1979-),女,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景观与园林艺术。
周武忠(1963-),男,江苏江阴人,建筑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设计历史与理论。
①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全国艺术学项目《文化景观遗产“文化DNA”提取及其景观艺术表达方法研究》(15BG083)阶段性成果。
引言园林理论著作的问世是园林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对于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中国园林理论类书籍的出版未能如其他国家一样形成系统、连贯的专著体系,而是只有一部较为系统的园林专著——《园冶》得以传承,鲜有其他造园专著问世。
这一奇特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秘原因呢?一、成因解析纵观园林艺术的发展历史,梳理中国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性,不难发现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造园主体的特殊性造成。
在旧时,中国园林的建造者多是被归为末流的工匠。
因此,造园技艺的传承就如同梁思成先生所说的, “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相习,传其衣钵,而不重书籍。
”[1]文人们虽常常面对园林欣赏吟唱,却鲜有亲身参与造园、熟谙造园技艺的,多停留于描述铺陈、构思谋划阶段,真正的实施还是依赖匠人之手。
历史印记——明代教坊司乐官乐工事迹考
《明史·志第三十七·乐一》
(卷六十一),中华书局,1974,第 1509 页。
123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22 年 第 2 期
·文化视域·
关于武宗恩赐臧贤官服之事,明代沈德符讲
行”字样的明刻本《盛世新声》一经公布于众,立即
得比较清楚,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说:伶人
《黄莺记》
《尝胆记》
《和戎记》
《风月记》
《红叶记》
赘述。
《复仇记》
《金印记》
《卖铁记》
《西厢记》
《兴刘记》
《琵琶记》
《征蛮记》
《结义记》
《寒衣记》
《风情记》
《织绢记》
《救母记》
《三国记》
《征辽记》
《鲤鱼记》
《 破 窑 记》
《箱 环 记》
《阴 德 记》
《绣 襦 记》
《升
平 记760046)、
南 通 大 学 人文社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明代礼乐制度研究”、2021 年度江苏高校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目“中国古代儒家乐教思想及现代价值研究”
(项目编号:2021SJA1605)研究成果。
①〔明〕皇甫录:
《皇明纪略》,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新编,1984,第 85 册,第 254 页。
达到思想前瞻与艺术美感高度统一。
正德间教坊奉銮臧贤者,承武宗异宠,扈
(二)程万里与《大明春》
从行幸……令伺上举动。
“ 良之”,贤字
《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
也,逆藩之巧,乐工之横,至此极矣。
②
在这些士大夫看来,男子冠“字”,彰显美称。
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动态IDONGTAl式所表现的花文化及其引发的旅游活动,以金盏花为例阐述花文化和植物地理及引起的旅游活动,指出旅游和休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
王重农从办好各类花卉展览、加强花文化学术研究、举办花卉节庆活动、加强相关图书出版、充分利用媒体、融人民风民俗等10个方面提出对加强花文化宣传的建议。
黛恩-雷尔夫谈到园艺与旅游合作不仅给园艺产业和旅游产业带来益处,而且有利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及人类健康。
周武忠介绍了花文化专业委员会的创办历程、宗旨、主要任务。
来自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昔届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专业委员会会长周武忠主持,中国花卉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广州葵花发展t={9月23日在南京召开。
会议由中国协会副会长、商务部原副部长刘向东,南有限公司等大专院校和花卉企业的数十花卉协会、东南大学、南京市人民政府京市政协副主席张伯兴,东南大学副校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分组研讨会。
代表们主办,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长赵启满致辞。
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国花围绕花卉主题景点(公园)、植物旅游资江苏省旅游学会、南京市园林局、南京卉协会副秘书长陈建武、江苏省社科联源研究、花卉旅游商品研究、花卉美食研市旅游局、中山陵园管理局、东南大学副主席廖进、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副究、花卉与节庆文化研究、花卉与旅游审旅游学系承办。
研讨会以“花卉与旅游”会长王重农、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赵永美研究等六大议题展开讨论,还有不少为主题,旨在推动花卉资源产业化、产艳、荷中花卉促进会总干事戴军、国际园学者谈了自己对文学作品中花卉文化的品市场化的进程,提高花卉旅游的综合艺学会景观与城市园林委员会主席哥特・研究。
研讨内容丰富,气氛热烈,每位代实力与经济和社会效益。
来自美国、德格鲁宁教授、美国园艺疗法协会主席黛表发言后均有专家进行点评。
国、荷兰的专家以及全国各地文化界、花恩・雷尔夫教授等。
分组讨论结束后,由中国花卉协会卉产业与旅游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政主题学术报告由4名专家进行演讲。
自主艺术体制的辩证批判——论比格尔的艺术体制论
自主艺术体制的辩证批判——论比格尔的艺术体制论周计武摘要:比格尔是在批判社会学的框架中辩证批判艺术体制的。
在现代性的分化逻辑中,比格尔历史性地阐述了自主艺术的体制化进程。
历史先锋派对自主艺术体制的扬弃与内在审美的成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历史先锋派的乌托邦规划失败了,新先锋派对艺术材料的自由使用和体制批判不过是“纯粹的重复”。
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语境中,这个判断使比格尔的理论遭到了激进的批评。
这些批评有助于补充、深化比格尔的艺术体制论。
关键词:艺术体制;艺术的自主性;辩证批判;历史先锋派;新先锋派作者简介:周计武,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0;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1)10-0086-16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成员,彼得·比格尔(Peter Bürger)沿着马克思开辟的批判理论,创造性地融合了意识形态批判、阐释学与功能分析的方法,在现代性的“分化”逻辑中,辩证批判了资本主义的艺术体制及其历史转型的社会效果。
这使他的艺术体制论具有“历史的具体性和理论的精确性”①。
虽然比格尔宣告了历史先锋派对自主艺术体制的挑战失败了,但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艺术学理论的跨媒介建构及其知识学研究”(20ZD2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艺批评研究”子课题“数字媒介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模式研究”(19ZDA269)。
①约亨·舒尔特-扎塞:《现代主义理论还是先锋派理论》(英译本序言),引自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页。
86艺术材料的自由使用和“艺术介入”的批判观念大获成功,日益支配着今日艺术的社会实践。
因此,在问题史的脉络中,辨析比格尔的艺术体制论,对于我们理解、把握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依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批判如何在资本主义的历史语境中厘清现代主义、历史先锋派、后现代主义与新先锋派之间复杂的关系?如何在功能性的体制框架中辨析现代艺术的社会功能及其历史转型?如何在问题史的脉络中反思艺术范畴的历史及其理论框架?在20世纪中后叶,这些是欧美学者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百家讲坛】园林:一门独特的艺术
【百家讲坛】园林:一门独特的艺术文章作者:周武忠,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园林:一门独特的艺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园林艺术观周武忠钱学森不仅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也有着浓厚的文学艺术情结,对民族文化和城市建设十分关心,特别是对于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钱老有着独特的看法。
园林学是与建筑学占有同等地位的、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美术学科,它是中国的传统,是一种独有的艺术。
园林艺术不是建筑的附属物,也不能降到“城市绿化”的地步。
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园林艺术,使我们的大城市比国外的名城更美。
钱学森认为应在美术学院培养真正的园林艺术家、园林工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不仅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也有着浓厚的文学艺术情结,对民族文化和城市建设十分关心,特别是对于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钱老有着独特的看法。
西蒙德说:园林也许是最高与最难的艺术形式之一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美、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
它运用总体布局、空间组合、体形、比例、色彩、节奏、质感等园林语言,构成特定的艺术形象(园林景象),形成一个更为集中典型的审美整体。
它常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综合艺术。
由于造园材料丰富多彩,园林语言十分复杂,园林艺术往往涉及多种艺术门类,因此,园林艺术也就一直难以在艺术界定位。
黑格尔在《美学》第三卷里谈及园林艺术时说:“园林艺术不仅替精神创造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一开始就用全新的方式来建造,而且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
”讨论到真正的园林艺术,我们必须把其中绘画的因素和建筑的因素区分清楚。
花园并不是一种正式的建筑,不是运用自由的自然事物而建造成的作品,而是一种绘画,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模仿自由的大自然。
东南大学部分导师介绍
今天先说说外校同学很喜欢报的范圣刚老师范老师本科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安徽庐江人,博士师从舒赣平老师(后面会介绍),主要研究钢结构,去年升为正教授,最近和舒老师合编我国第一部不锈钢规范。
上过范老师课的一定印象深刻。
范老师课前数人数,缺人了就点名,想逃课是不可能的,连旁听的同学都不能缺课,作业也要按时交。
不过范老师记性有时不大好,楼主找同学代上课没被发现范老师在本科生这主讲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和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如果想报他的研究生,这两门课一定要多做准备,他很重视。
范老师最近两年在本校招的保研党都是女生,前年那个综排前五,去年那个绩点不算很靠前,但是旁听了范老师的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并且之前跟着他做项目。
范老师对研究生很严格哦,一个星期不见就会想念你们哦。
另外范老师和我们说过他招生的事情。
前年南京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的两个考研同学找他,两人初试分数差不多,但南京工业大学的同学建设工设学得更好,最后范老师选择了南工业的那个同学。
所以呢,非985非211的同学,找范老师可能劣势没那么明显。
范老师手上活挺多,打工费不会少吕令毅老师,本科南京工学院,研究生中科大,博士香港理工,老婆南大外语系,目前在国外陪女儿上学,好了,隐私就不过多暴露了...吕大神么,东大土木的应该都知道吧。
多年来教本科生结构力学,之前还是结力命题人(去年好像是缪志伟,清华男神)。
东大结力课本是主要是吕大神和单建(已退休)合编,但是吕大神上课从来不用课本也不用ppt,纯黑板板书,下面听课的同学一直抄啊抄,吕老师说过了,记笔记很重要,楼主懒,没记过,不过从学霸前辈那里搞了一套,每次上课坐后面,怕被吕老师发现。
吕老师有力学背景,研究震动比较多,偏学术,所以可能很多想早点毕业搬砖的同学保研考研时不会首选吕老师在此表示严肃批评。
吕老师招研究生不看出身,三本他也招,他和研究生每周会有个沙龙,什么都可以谈,不限于学术。
吕老师网球很厉害,而且曾经自己开车带着老婆女儿环游美国,这个他会对每一届说吧,哈哈。
长北教授专著《中国手工艺·漆艺》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法 , 从文化学、 并 民族 学 、 类 学 等 多学 科 的研 究 中 人 汲 取养 分来 深化 民俗 艺术 理论 。本 次 研讨 会 的成 功 召开将 在东 亚 民 俗 艺 术研 究 史 上 留下 崭 新 的 一 页 , 并 对 民俗艺 术学 学科 的建 设 产生积 极 的推进 作 用 。
上 述学 术研 讨 分 七 场 进 行 , 场 均有 专 家 精 彩 每 且发 人深 思 的点评 。通 过几 天 的学 术探 讨 和 多 角度 的 阐发交 流 , 会 代 表 对 于 民俗 艺 术 学 作 为 艺 术 学 与
的 支 柱 学 科 、 发 展 为 独 立 的 二 级 学 科 , 俗 艺 术 学 可 民 研 究 已 突 破 民 艺 学 框 架 , 、 韩 等 国 可 开 展 多 形 中 日、
探讨 。江南 大学 民间 服 饰传 习 馆崔 荣 荣 教 授 的《 鲁
南地 区民 间云肩 技 艺 的传 承 与 创 新 》 鲁南 地 区传 对 统 云 肩 民俗 艺 术 在 形 制 、 饰 、 彩 等 方 面 进 行 考 纹 色
南京 剪纸 艺术 家 陈耀先 生提 出要 警 惕剪 纸 产 业化 中
学 研 究 今 后 还 应 进 一 步 梳 理 其 学 科 特 征 、 系 和 方 体
并且 应 以传 承有 序 的“ 术 世家 ” 态成 为 当地 泥 塑 艺 姿
艺术 的“ 宗 ” 正 。东南 大学 人文 学 院卢爱 华 副教 授 的 《 苏州 桃花 坞年 画 的生存 现 状与 发展 方 向 》 通过 实 地 访谈 和 市场 调研 , 出 已列 入 “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指 非 保 护 名 录 的桃 花 坞 年 画 现 发展 式 微 , 为 礼 品 化 发 展 认 并 携手 旅游 业 发 展 是 其 活 态传 承 、 伸 空 间 的 未 来 延 发 展方 向。东南 大 学艺术 学 院孙 发 成博 士 就 大众 传 播 介入 后 , 民俗 艺 术 不再 作 为 原 生 态 的作 品 形 态 进
毕生精华 落叶归根
毕生精华落叶归根作者:祁斌斌来源:《人民音乐》2018年第10期海外,有三位中国艺术家被称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他们是: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
在音乐界,周文中先生就像一座丰碑一般,他博学深邃,低调泰然,远在美国,却为中美音乐的文化交流搭起了一座彩虹般的桥梁。
上世纪70年代,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成立的“中美艺术交流中心”促成了一大批赴美留学的青年作曲家。
一直以为周先生身在海外,鲜少与外人接触,我们只能从他的著述和音乐作品中与其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
然而,一封邮件,却成就了一次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会面,也让周先生的身心与国内音乐界的距离更近了。
一、一封突如其来的邮件2016年盛夏的一天,时任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的蔡乔中教授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邮件,邮件中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周文中先生家中有一批丰富的藏书,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将这批藏书捐赠给国内的一所高校,并希望以此影响国内的青年学子,引导他们走向更好的艺术创作之路。
邮件中最后询问,星海音乐学院是否有意接受这批藏书?寄信人:梁雷。
梁雷,旅美作曲家,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音乐系教授。
他1998年被聘为哈佛大学“青年院士”,2006年获哈佛大学作曲博士学位。
自2007年起,他获得多种奖项和荣誉,如“科普兰奖”(2008)、美国“罗马奖”(2011)、“普利策作曲最终提名奖”(2015)等,是我国中青年作曲家中的杰出代表。
他虽不是周文中先生的学生,但却是周先生格外欣赏的一位作曲家。
他们思想接近,彼此信任,用忘年交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这封邮件让蔡院长格外惊喜,他深知周先生的學术地位和这批藏书的学术价值,如果接收这批藏书,将无疑对星海音乐学院的人文底蕴与学术内涵都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他立刻向院长唐永葆教授、书记王秀明博士汇报此事,而唐院长对周先生更是敬重有加。
早在十年前,唐院长的博士论文《周文中晚期音乐创作研究》就是我国首篇全面系统地研究周先生创作的学术论文,他本人也与周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曾三次与其相聚同游。
花卉与旅游_首届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3)花卉旅游商品研究。以此议题为中心的论
文共有 14 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有:德
国柏林艺术大学城市园艺与风景园林学院、国际园 艺 学 会 城 市 园 艺 与 风 景 园 林 委 员 会 主 席 Gert Groening 教授的论文“The Discovery of Flowers as
芳的论文《哥伦比亚花卉节与洛阳牡丹节的比较研 潮与精神信仰的分析与研究,并从“陶瓷艺术”角度
究》通过对中外花卉节庆活动的比较,提出如何提 更深层次地追逐花卉的语言灵魂和文化内涵,以达
升节庆活动的规划、组织、营销和管理方面的观点, 到两学科间的学术互补与融通。
达到节庆旅游活动持续、健康、不断推陈出新的目
挥的巨大作用。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费勤男 中意义的不同和相通之处,并试从东西方宗教文化
的论文《梅花文化与梅花节的旅游开发———以南京 的不同和相通之处给出解释。中山陵园管理局宫庆
国际梅花节为例》,通过对南京国际梅花节与各地 华与金陵的论文《金陵古梅与梅文化》以金陵古梅
梅花节的概述和比较分析,论述了南京国际梅花节 的调查为基础,探讨六朝古都南京梅文化的文明进
(2)植物旅游资源研究。以此议题为中心的论 文 共 有 4 篇 。 弗 吉 尼 亚 理 工 大 学 园 艺 系 Paula Diane Relf 教授的论文 “Horticulture and Tourism: the Role of Research in Forming Partnerships”对
专题述评
花卉与旅游
—— —首届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周武忠 朱剑峰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南京 210096)
2007 年 9 月 22~23 日,首届“中国花文化国际 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南京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国 花卉协会、东南大学、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 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旅游学 会 、南 京 市 园 林 局 、南 京 市 旅 游 局 、中 山 陵 园 管 理 局、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具体承办,并得到中荷花卉 促进会、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旅 游时报花草园林周刊、中国花卉报社、中国旅游报 社、中国花卉园艺杂志社、花木盆景杂志社等单位 支持的一次专业学术研讨盛会。
唯真务实,技、道两进——评长北教授新著《江南传统建筑雕饰艺术·南京卷》
一
本不同于以往任何已出版物 、 以分析和鉴 赏见长的南京
现存古建筑田野调查详细实录” “ ,以迥异的面 目区别于大 而化之的实录 、 零散图片的辑录” 。
唯 真 务 实 , 、 两 进 技 道
二 . 野 开 阔 见 解 独 到 视
作为 《 江南传统建筑及其雕饰艺术》 书的主编 , 丛 长北 教授写过不少建筑艺术批评赏鉴的专著 , 江南传统建筑 如《
“ 以民用建筑为主体的南京明清建筑 , 高就高在无意与南北 建筑一争姿色 。它没有中原会馆 、 闽粤书院的浓妆喧闹 , 也 没有青藏寺庙 、 两湖祠堂的远人神秘 , 更少徽州民居与祠堂 雕饰的细腻繁富。南京 民用建筑是南京人在大世面 中几番
人弃我取 。 人详我略 , 人略我详” 写作过程长达八年。今天 ,
淘洗过的 . 富而不抖 不露 , 藏 重文而讲 内涵品味 , 布局于方
正中有开合 , 于开 敞 中藏 幽 深 ; 型 于 秀 气 中见 大 气 ; 饰 造 雕
精美 而不浮华 , 工细又兼洗练。 兼容南北 , 平民本色 , 方为南
京 明 清 建 筑 的主 流 特 征 ” “ … 南京 明清 建 筑 风格 的形 成 , ,…
求其 全 :活 要 见 人 , 要 见 尸 ’凡 是 文 献 和 文 化 部 门 记 载 ‘ 死 ,
还与原住居民身份有关。 中晚明以来 , 苏州聚集的是失意文 人, I 扬州 集中的是盐商豪富 , 南京云集的是平 民商贾 , 所以 ,
苏 州 大 宅 门仍 然 是小 家碧 玉 , 卅I 宅 门见 台 阁气 象 , 京 扬 大 南
艺术 广 角 l S 实 , 、 技 道两进
— —
评长北教授新著 《 江南传统建筑雕饰艺术 ・ 南京卷 》
音院书库值夜手记(三)
音院书库值夜手记(三)作者:伊凡来源:《音乐爱好者》2022年第04期我恩师曾经的作曲技法启蒙老师陆钦信在前不久以百龄谢世。
恩师在撰写挽联时深感自己对这位老师的了解实在太少,于是托我在资料室里查阅她的生平资料。
利用近几次值夜的机会,我立即行动起来,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她竟是一位民乐大师,师从朱英,学的是琵琶!令我感到惊讶的不止是陆先生个人的人生经历,还包括一大批音乐院的先辈们——老院长贺绿汀、丁善德,原来都是中西双肩挑的专家!仔细看过国立音专的教务档案,我才明白这与当时的学制息息相关。
原来早在建院之初,奠基者们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东西并举”的发展方向与教学设想。
的确,国立音专被多数人视为只是一所开设在东方而学习西方的音乐学府,至少我祖父和他那一辈的朋友们是这样认为的。
但实际上,创办者萧友梅院长在办学宗旨中已明确表示,这所学校执行的是“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整理我国国乐”的中西合璧之方针。
因此,国立音专在广邀西方音乐大师的同时,也聘请了衣钵真传的国乐名家。
说起国乐,明末清初时已相当繁荣,尤其是古琴、琵琶等器乐的发展,不仅出版刊印了许多经名家整理修订的传谱,还出现了不同流派、乐社的音乐团体。
民国初期,伴随民族意识的觉醒,音乐界和文化艺术界一样,都呈现出中西并举的“双文化”格局。
作为对中国音乐建设有所设想、规划的有识之士,蔡元培、萧友梅等音乐教育家十分关注当时民族音乐的发展。
蔡元培曾给郑觐文(1872—1935,民族乐器演奏家、改革家、音乐教育家,卫仲乐的老师)创办的“大同乐会”以资助,支持国乐社团的发展。
因此,国立音专在办学的过程中,也不失时机地引进了当时最有名的国乐大家来共同建设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
01-02贺绿汀邀请陕北民间艺术家丁喜才、评弹艺术家徐丽仙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学生上课国立音专首先聘请的自然是朱英和吴伯超二位先生。
朱英(1889—1954),平湖派琵琶传人,能诗,亦工书法,作有琵琶曲《哀水灾》《淞沪血战》《一个血战的纪念》等。
周武忠:以文化创新为翼,助力乡村振兴
微访谈 WEIFANGTAN
60
团结
2021.03
个以上,随着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已达500 多个品种,但在现有荷花品种里,没有专门为 濂溪先生命名的品种。我们为莲系列品种命名, 不仅是为了纪念周敦颐和《爱莲说》,更是将荷 花文化创新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这对新时代 弘扬“清莲”精神,增强中国文化自信有重要 的意义。
中 国 文化振兴
”,
以 兴中
文化、 重 中
为
,强 以
文化振兴为
振兴的
,以
重
WEIFANGTAN 微访谈
团结
61
2021.03
振兴。乡村美学重塑就包括了自然关系、空间
关系、物质关系、情感关系和人文关系等乡村
建设的各个方面。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审美的
高度去投入乡村发展,以乡村之美为中国文化
之根,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但这 东 文化元素 没有 成系 化, 更
没有形成一门学科。所以作为交大创新设计中
心主任,我觉得我 要做,也有责任去做,为
中国文化创新做整和拓展。我甚至认为东方
设计学在不断汲取东方文化 和民族设计元
素的前 要
新, 与世界多元文化 交
融,使东方设计学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设计观念。
所以从2015年 始,我们就着手一直在 进“东方设计学”这一创新型的学科概念,并
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去传播这一理念。这与
中央提出的“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工”也
是一致的。
记者:作为一位乡村振兴的实干家,能否 请您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对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
略、提升乡村产业效益,提一些指导性意见?
周武忠:迈向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是 一个基于新 、新理念、新思路的伟大战略,
中国舞狮民俗艺术的专题研究
中国舞狮民俗艺术的专题研究
曾伟;周武忠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 中国民俗中的狮子具有避邪御凶、预告灾难、决断是非、招财纳福、掌管生育等神性,是力量、权势、祥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舞狮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它集武术、舞蹈、编织、刺绣、绘画和
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身,与中国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曾伟;周武忠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民俗艺术的觉醒与回归--记“2011北京·中国民俗艺术国际论坛” [J], 闫晓燕
2.中国舞狮的社会特性和功能--兼论体育院校开设舞狮课的可行性 [J], 马行风;葛
国政
3.中国乡村治理专题研究——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非行政化启示 [J], 秦德君;毛光霞;
4.问题意识指导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二版)》 [J], 孙弋岚;吕稳醒
5.浅析民俗艺术在中国传统动画中的“增”与“减” [J], 孙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境_绘画_园林_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艺术差异之比较研究
: : 中西方园林艺术作为世界两大风格迥异的造园体 系, 整体上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稳步前进。当我们 站在一般艺术学角度, 把园林艺术还原到宏观的艺术 背景中去, 从环境、 绘画、 园林三者暗含的联系中层层 抽丝, 就可以逐步置换出中西方典型园林艺术的审美 细胞与灵感形成的出处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异化规律。
于想象的泛感知力— — —东晋之时, “ 非必丝与竹, 山 水有清音”$ 之说, 讲的是音律, 是听感; 元代汤垕的 《 画论》 中 “ 山水之物, 禀造化之秀, 阴阳晦冥, 晴雨寒 暑, 朝昏昼夜, 随行改步, 有无穷之妙” 指的是空间变 幻, 是动感; 唐朝诗文 《 望岳》 中 “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
$ !"#
“ 重农抑商” 的社会风气和 “ 大宗子嫡长制” 的传承方 式是东方特色的情感形成的两个基本脉络。事实上, 两者又是有联系的, “ 以农为本” 的社会风气在一定 程度上是借助亚洲气候地理环境因素和 “ 大宗子嫡 长制” 而产生的。
图 4! 崇天文化中的递进关系图示 气流于体外宇宙之间, 则成鬼神, 于内我之中则 成圣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对照、 类比— — —外有星辰日 月, 内有穴位经脉, 外有五行周转, 内有五行生克…… 东方智者们用心于微, 却可解万事万理, 因为小至个 体之 “ 人” 也可看作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宇宙, 大至山 河万里, 也不过是宇宙中的微尘。所以道可大可小, 可规划日月, 也可存于 “ 便溺” 之中。也就是说, 东方 人感知世界万物, 感知的是 “ 同” 的一面。因而东方 的风景绘画以意境胜, 虽寥寥数笔、 形象并不精纯, 却 江河万里、 气脉滔滔, 宇宙万象皆隐于黑白流转之中。 俯仰万物, 皆用心于 “ 宏” 的艺术感知, 是西方艺术家 很难理解的。 原因在于, 西方人精于分类, 他们更多地把着眼 点放在对事物的观察、 对比, 以及细节的纪录上。从 古希腊智者到贵族学者, 再到后来科学家、 哲学家, 对 观察力和思辨力往往给予高度的重视, 千百年的不断 强化, 使得他们具有严谨的观察、 记录习惯, 以及精辟 的辨 识、 分 类 能 力。笼 统 地 说, 它们认知世界是从 “ 异” 开始的。所以他们对 “ 典型” 、 “ 类型” 的把握和 区分极为精准— — —也就是在毕达哥拉斯的影响下, 由 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在欧洲范围内广为流传的 “ 逻各 斯 ( +/0/1) 理论”! 。由是, 则具有了极为严格的 (时 间或空间区域明显的) 划分, 这种 “ 最隐秘的智慧, 是 世间万物变化的一种微妙尺度和准则”" , 在艺术表 现上,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 使西方艺术家都陶醉于这 种精妙的逼真表现和确凿的分段表现, 以至于某一片 叶脉的曲率不同, 都可以明显地标示出不同的艺术风 格。绘画精准的尺度感、 色彩匹配、 光影关系, 园林中 划分明确的功能区域、 外形规格、 栽培修剪方式, 都很 好地验证了西方人的这种感知特性。也正是因为如 此, 造成了西方长期专注培养的模仿再现能力, 是东 方人无法比肩的。 23 情感差异 文化背景环境的另一大差异即是情感差异。中 西方文化就是因为在不同的情感支配路线下, 不断变 迁, 从而发展成如今迥然不同局面的。 “ 以农为本” 、 虽然在西方的某些国家的某些历史时段也有长 子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 但是 “ 从立法内容看, 中国 的嫡长继承制强调嫡庶、 尊卑、 远近亲属间的不平等, 西方则不注重这一点”# , 而且在继承方面他们 “不 动产长子继承制由世俗法所规定, 而教会法则规定, 遗嘱继承只以动产为限, 在无遗嘱情况下, 教会赞成 平均分配给与死者同等亲近的亲属, 特别是死者的子 女”$ 。这种宗教法与世俗法上的冲突, 注定使注重 神权的 西 方 世 界 在 “ 嫡 长 制” 的 路 上 不 能 走 远。而 “ 大宗子嫡长制” 几乎贯穿了中国从西周的奴隶社会 起一直到整个封建杜会。因为 “ 嫡长” 具有最优先的 “ 话事权” , 对大多数的事物作决定并对其负责, 而嫡 长的独一性, 就必定导致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服从。 久而久之使大多数人形成了 “ 顺受” 的情感特点, 所 以下至族人、 百姓, 上至族长、 王爷, 都处在 “ 大宗子” 的思想桎梏之中, 是以 “ 退让” 、 “ 庇荫” ( 造成了东方 园林每每以 “ 隐” 为主旋律) 、 以及由下对上的 “ 膜拜” 的人生观。 “ 尊长” 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上层机构的主 流思想, 即族人对族长尊、 族长对长官尊、 长官对天子 尊、 天子对天地尊……而追根到底, 即是所有人民, 对 天地的 遵 从。这 便 是 中 国 有 史 以 来 从 不 可 易 动 的 “ 崇天” 文化, “ 逆天” 变成了 “ 大逆不道” 的代名词。 久而久之, 作为社会的人的否定意识被大大削弱了, 大多数人对 “ 家长” 的 “ 顺受” 情感特点自然而然地得 以滋长, 就促成了情感表达上的 “ 羞赧” 。加之天气 作为主要因素主导着以农业为本的国计民生, 东方园 林在某种程度上, 就具有了 “ 园主自身的隐遁” 、 “面 对寒暑、 灾害的荫庇” 、 “ 对草木人物的佑护” 等情绪, 这些都是在西方园林难得一见的。 而早期的欧洲诸国 ( 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国家) 的 经济支柱, 追本溯源, 是以海外贸易为主导的贸易型 经济模式。贸易, 众所周知, 本质上讲, 就是区域性货 物之间的价格战争, 而战争的焦点, 就是人的利益, 人 与人之间的利益争斗。争斗的过程, 就是展示自我 ( 货物商 品) 的 过 程, 否 则 便 无 法 取 得 更 多 的 利 益。 这就暗示着西方人必然有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 来显
景观世界的耕耘者——访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周武忠教授
景观世界的耕耘者——访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周
武忠教授
佚名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A+C:1984年,您正值盛年,而在当时选择从六朝古都南京转战扬州,能谈一谈您做出这个决定的初衷吗?
【总页数】4页(P8-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8
【相关文献】
1.千叶宫桃满院香——记我的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周武忠教授 [J], 郑德东
2.关注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未来——访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作宇教授 [J], 吴蔚
3.狮白鹅传奇——访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鹅业研究所所长周瑞进先生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博士生导师杨焕民教授 [J], 亦戈
4.狮白鹅传奇——访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鹅业研究所所长周瑞进先生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博士生导师杨焕民教授 [J], 亦戈;
5.耕耘于电力电子世界的孺子牛——记西安理工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钟彦儒教授 [J], 佳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记著名设计史论与美术教育家奚传绩教授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记著名设计史论与美术教育家奚传绩教授周武忠【期刊名称】《创意与设计》【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63-65)【作者】周武忠【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2015年教师节前夕,正是紫薇花盛开的时节。
我偕同内人专程回到南京,一道拜访我的恩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奚传绩教授。
奚先生长期致力于教学科研工作,探索艺术教育的发展,治学严谨,成果突出,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资深教授,在美术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奚传绩教授1936年7月29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江阴。
1955年9月保送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朝鲜语专业学习。
1957年9月,转入刚刚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
成立之初的美术史系仅有13名学生,著名美术史家金维诺先生任系主任,奚传绩先生则有幸成为该系的学员之一,同学的还有李松涛(李松)、范曾诸先生。
不久,受政治运动的波及,美术史系停办,奚先生转入该院中国画系学习,先后师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诸先生。
1958年12月,因工作需要,他提前参加工作,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美术研究》编辑。
1960年9月借调到文化部,参加《艺术概论》教材的编写工作。
1961年9月返回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于美术史系。
1975年,因照顾夫妻两地分居,调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此后转工艺美术系、设计系、设计学院任教,历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苑》副主编,工艺美术系主任,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等职。
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1月,被评为美术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美术比较研究及中外美术教育研究。
先后培养了六名设计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十三名美术学博士研究生。
他们现在都已成为设计专业和美术学专业的领导或教育骨干,其中不少人也成为设计学或美术学博士生导师。
2010年被评为南京艺术学院二级教授。
2013年7月,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
孔子的诞辰
孔子的诞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孔子诞辰2560年祭孔子诞辰2560年祭——为西昆孔氏家庙已丑年春秋大祭作□ 晏滔天道悠悠,人生若浮。
西昆素儒,东海景福。
神木寓居,倏忽十叶,桑梓成荫,瞬息百年。
昔夫子生之夜,麟吐玉书于阙里,云水精之子,继商周而素王,出故苍龙绕空,五星降庭。
思夫子断《春秋》,抱麟解绂而涕泣:“麟兮麟兮我心悲之。
”人间窘束,逝水如斯,西昆麟裔,漂零千秋。
然木之零落,青青去之。
夫使木生者,岂为木?故生生者不朽,其所生者,皆成去留。
化物者未偿化也,其所化则化矣。
神木不朽,麟阁永在,本质不死!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壮矣怀抱,今以郊天祀地之洪休,祭我至圣。
池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夏虫不可以语冰者,笃于时;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
西昆有大物,非丝帛、日月、山川、城郭可以类,君子所敬,平民弘扬,请归之于孔子礼;其大参乎宇宙,精微而无形,放之四海而皆准,人民所受,厚薄不均,君子用以修,行义用以正,事业用以成,请归之“知”而孔子所教。
故望似陟西昆,实心凝游北阙。
自此家庙雕轩四下,华馆三袭,开博望之苑,辟思贤之堂,重晖日光。
富者,君子之余事;仁者,贤达之常迹。
来者不可违,类鸿雁之随阳;去者不可留,同白驹之过隙。
行必循墙,用笃二南,是故孔子恭己,后昆演成,攘袂而陵百代。
喜矣情思,今将以中和之乐,揄扬鸿烈,祀我孔子。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色斯举矣,振耀管阳。
乡嬛福地,千峰锦照,灵山偃蹇,万壑霞开。
前世道阻未通时,重扃秘宇不为显。
而今康庄通衢处,幽山穷水不能沉。
诗家总爱西昆好,昔叹无人作郑笺。
岁次已丑,名扬天街。
非架能言以发祥,实夫子文脉之扣心。
是故麟阁余胜旅,西昆又唱酬,胸臆寥廓,今聚群贤峥嵘之高论,告我孔子。
瞻昆仑之峻极,不辞壤于尘微。
星回穷纪,天意人事,终可理弱羽于九万矣!况蓬盛世,无嗟有道而无凤,不叹非时而有麟,岂忧不能兮,奋飞!若此大典,群贤毕集。
但使和谐永铸九鼎,何独夫子从周?歌曰:获麟,获麟,西昆等于曲阜,辞亲同于空桑,奉修身之遗训,受治世之典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先有千叶之博采,后有桃李之万代,是以书院虽深而能随风自香。
其香悠远,行者闻道踟蹰而足痴,论者闻道醍醐而忘言,餐者闻道三思而忘食。
”这就是恩师周武忠教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作为周教授的第一名博士,我自入师门以来,除了学业上接受周教授的谆谆教诲、耳提面授之外,许多方面都所获甚丰,更在学业、事业上确立了清晰的方向,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奠定奋斗基础。
现在我已经学有所成,毕业辞校,虽然知道千言万语也难表其万一,仍愿冒大不讳妄而评师。
惟愿此文能将我所知道的导师呈现给大家,让关注他的人全面地了解他。
“人、自然、灵魂的思索”与“荒漠的开拓”大多数人眼中的周教授,在旅游规划、景观设计、园林艺术与美学、花文化研究上颇有造诣,是一位学者、博士生导师,是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千叶宫桃满院香——记我的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周武忠教授文/郑德东江苏东方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花卉专家所知道的他,是中国花卉协会常务理事兼花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园林专家认为,他是中国公园协会理事,是国际园艺学会会员;在更多的人心中,他是一位旅游景观学者、旅游景观规划专家、社会活动家……但是其实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周教授有鲜为人知的一面——他,还曾经在青山绿水间韬光养晦,数十年慎终如始,长时间地做着深深的思考。
当我得知这些的时候,不禁想到了盲诗人荷马口中《伊利昂记》(也译为《伊利亚特》)的牧人:“从前有一位牧人他持续地思想着犹如他放牧的高山吸引着羊群在上面时时吃草……”[1]他曾以林间花草为友,以天地为凉棚,在南京农学院里,持续不断地与自然对话。
那时的他还是果树专业的一名大学生,但是从那时起,倔强的他就已经懵懂却执著地在这片土地里种下了他的理想。
那段日子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修炼。
记得导师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他甚至曾经和师兄在酷暑的艳阳下为了计算精确的采光,一片一片去数果树的叶子。
之后他疲惫地倒在树荫下,背靠大树,朦胧间望着从树叶的缝隙里洒下的缕缕金色阳光,那画面美得几乎没有任何诗篇可以形容——他就是这样不断地感知着,思索着,不经意间灵魂已然和自然的曼妙与生命的灵性融为一体……“要把自然的美丽带入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心田中植入那片清新和爽朗!”——当理想变成信仰的时候,导师毅然离开了繁华的六朝古都南京,来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江南聚集地——扬州,在扬州大学里作为主要创始人之一创办了园林专业。
时为1987年,那时的他还是一个年仅二十出头的小伙子。
而此时,我国的园林和花卉科研才刚刚重新起步(因为在文革期间,花卉园林曾被说成是“封”、“资”、周武忠在紫金山麓如著名的日本设计家深则直人的说法,设计师是“通过设计来造物的人”,那么艺术设计师则可以说是按照美的法则来造物的人。
本栏目将陆续介绍国内外著名的设计师、设计教育家,也欢迎崭露头角的我国中青年设计家向世界介绍自己的成功之路。
周武忠,男,江苏江阴人,本科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园艺系,后被分配到江苏农学院园艺系工作,任助教、讲师(破格晋升)、副教授(破格晋升),曾先后在南京林学院和美国德克萨斯A & M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进修,并任扬州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95-2001)、民革扬州市委副主委(1996-2001)、扬州市郊区政协副主席(1997-2001)、江苏省第八届政协委员。
2001年博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师从奚传绩教授),后在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研究(合作导师王建国教授)。
现为东南大学教授、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艺术学博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研究导师、设计艺术学学科带头人。
兼任中国花文化研究会会长、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
创意之星10“修”,不被人们所重视),加上花卉、园林本身就是一门新专业,其美学、艺术、文化理论似乎与大田作物和畜牧果蔬无关,可想而知导师当初转向研究花卉文化和园林美学,就如同站在风口浪尖上,在农学院的环境里会招来多少非议。
记得一次和导师去扬州主持万花会景观筹备工作时,他曾饶有兴味地讲起这段经历:“有时候啊,压力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动力,而动力就恰恰源于对你所从事工作的珍爱。
多看、多听、多做,就会促进你完成更好更优秀的研究。
那时的我,一方面要完成农学院安排的任务,每天都与泥土打交道,另一方面在那种环境下进行着园林美学研究。
结果呢,反而出版了我国比较早的学术专著,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现在成为全国农林院校的统编教材。
”谈论这些的时候,我在他眼睛里看不到一丝的忧郁,反而是盈满的骄傲和自豪,在笑谈中全然抛却了一切的苦痛。
我理解,那是因为喜欢,因为信仰,为了印证与实践多年的苦苦思索,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因为在这片荒漠的土地上,他和第一批开拓者一起,洒下了第一把珍贵的种子……“古今之华实”与“中西之萃葩”在扬州大学的那段日子里,导师先后为扬州大学园艺专业、园林绿化与环境工程专业及建筑装饰专业的本科生系统讲授了《园林美学》、《园林绿化概论》、《观赏树木学》、《观赏树木分类学》、《木本花卉栽培学》、《城市园艺学》、《插花艺术》等7门基础课和专业课。
他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潜心学习,徜徉在园林美学和花文化学两个研究领域里,常常通宵达旦地阅读、写作,并经常利用节假日外出考察收集资料。
在他的《嫩叶集——花园艺术论》里,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美学家涂途在1989年写的序言,文中赞赏道:“翻阅周武忠同志的新作《花园艺术论》,我经常受到理性的指引和情感的驱动便不知不觉进入到一个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交融互通的境界……周武忠同志还花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细心探索了许多与花卉相关的学科和知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有趣和有益的科学沙洲。
”[2]事实上,每次与导师出外考察,这样如数家珍的评谈叙说,对我来讲已经是司空见惯。
周教授对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本就不局限于美学方面,他对草木植物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意味全部了然于胸。
而这些对于雕塑出身、植物方面没有太多基础的我来说,则常常觉得拙于应付,惭愧不已。
虽然我也曾经刻苦补习,但是周先生数十年的刻苦积累与经验浓缩岂是旦夕间可以明了的。
23年前,导师就开始主持《琼花研究》课题,1989年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研究专著。
这本专著在全国同行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周武忠教授也因此被称为琼花专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在人与花之间传递美的使节。
在花文化研究上,他率先将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构建了基本的理论框架,所撰写的论著《中国花卉文化》(1992年出版)被我国园林学科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汪菊渊教授认定是我国该项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著。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陈俊愉教授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将此书列入《中国20世纪初期至90年代观赏园艺纪事》。
随后,周教授又主编了一百多万字的我国第一本《中国花文化辞典》,该辞典被安徽省出版总社列为重点书刊出版。
导师在花文化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是有目共睹的,也因此得到了国际园艺学会的关注,“花卉与文化”被列为第24届国际园艺学大会的主题,他本人也得到国际园艺学会的全额资助,赴日本京都出席这次大会并作主题报告;并且作为到会88个国家的千余名代表的七位贵宾之一,被特邀到大阪国际展览中心出席94’国际花卉研讨会开幕式,还被邀请做了关于“花卉在人类生活中的人文历史因素”的特别演讲。
回国后,在中国花卉协会成立十周年暨海峡两岸花卉发展研讨会上,他以全体代表的名义向全国发出了成立中国花文化研究会的倡议书,得到了全国各地同业人士的响应。
成立研究会很快得到了农业部、民政周武忠教授在琼花组织培养实验室检查试管苗生长情况黄山新徽天地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创意之星11部的批准,并由他担任会长。
凡此种种,面对植物知识如山一般丰富的恩师,想到自己对于花卉植物知识的短缺实在有负师诲,总也难免汗颜。
导师也看出来了我的这种情绪,记得在与他的一次深谈中他告诉我:“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中力量研究最熟悉的领域。
对于景观园林艺术而言,既可研究草木之情怀,也可研究雕塑之精神;既可采古今之华实,也可博中西之萃葩。
”是啊,多么诚恳的教诲,而他自己不也正是按着这样积极探索“古今之华实”与“中西之萃葩”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的吗?记得在我作为东南大学与柏林艺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飞往欧洲的前夕,导师打电话来谆谆告诫,要我多读书,读好书。
在说到托运行李的情况时,还欣然谈起了他当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往事:那还是1992至1993年间,导师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较早的访问学者在美国进修。
读书期间,虽然清贫拮据,但是他把省下的钱全部购买了昂贵的原版书刊。
回国时由于所有行囊都装满了资料和书籍,行李自然就超重了。
按照规定,航空公司要对他进行罚款或者以一定比例补交多出的行李重量。
当机场检验人员打开包囊发现里面除了仅有的几件单衣外清一色的全是书籍时,愕然了。
在导师反复解释和恳求下,居然没按超重处理。
后来,1994年他到日本参加国际会议和讲学时,也把剩下的钱购买了资料。
堆积如山的第一手外文资料给导师的研究工作带来了种种便利,也使他能够直接地接触西方新的理论和知识,创造了贯穿中西理论的条件。
他也把这种积极搜集西方理论资料、进行贯穿性研究学习的习惯灌输给学生,并多次带领学生前往欧洲等地研究考察。
很多业内的教授、专家都评论他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背景的学者”。
事实上,这个评价背后还包含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国际国内会议的举办。
作为国内高校里一个教授,像他这样从参加国际会议到在国内发起、举办完全国际化会议的人是极其罕见的,而早在1991年导师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着手积极准备了。
这也是许多人认为他还是一个学者型的社会活动家的原因。
导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一旦他有想法,就会用尽全力去呼吁并组织全国的力量来做这件事,相比一个人狭隘地做研究,他更愿意通过会议建立团队一起研究问题。
导师研究西方,但是并不盲目追随西方。
“立足本国”是导师一再强调的观点,他自己对于本土文化的研究也是孜孜不倦、从不怠慢的。
他常常讲:“中国园林是以自然写意山水园的风格著称于世的。
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续的园林设计风格,是中国的经济状况、国力水平、朝代更迭、政治变化、艺术思潮等在造园艺术上的体现。
”[3]在园林美学上,他在全国率先为观赏园艺专业开设了系统的《园林美学》课,得到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知名美学家和园林学家的肯定。
1991年,经他提议,建设部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在扬州召开了“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研讨会”。
导师的第一本有关园林艺术和美学的专著《中国园林艺术》也于当年被香港中华书局列入《文明的探索》名人名家丛书出版,并在几个月内即被台湾中华书局购买了台湾地区的出版权。
他编著的讲义《园林美学》,通过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社科院、清华、北大、同济等单位知名教授的联审,作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的重点书目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