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瘿(89页)

合集下载

2016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外科之类瘿病

2016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外科之类瘿病

2016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外科之类瘿病
2016年05月12日13:40: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提供中医外科之类瘿病的医疗卫生专业知识。

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备考资料请锁定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一、类瘿病的概念
类瘿病是指发生在甲状腺部位或颈前部位的非甲状腺组织肿胀或肿块。

从其外表的形态来讲,也属环颈绕喉的类似瘿病的肿块,但实际不是甲状腺组织病变。

二、类瘿病的病因
任督肝肾,太阴肺脾,阳明胃,少阳胆和三焦等经络以及脏腑都与颈部有络属关系。

颈项部位居上,又易感风热之邪。

三、类瘿病的症状
颈前正中线上出现肿物,多在舌骨和甲状软骨之间。

囊肿呈圆形,光滑,界限清楚,囊肿固定在舌骨和深部组织,有时在其上方的皮下可摸到一索状物,向上连于舌骨,因而随着吞咽而上下移动,并于伸舌时向上回缩。

囊肿穿刺可得透明粘液。

若继发感染后,局部有红、肿、热、痛的症状,当其向表皮穿破或切开引流后,就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从瘘管可排出少量粘液或脓性分泌。

四、类瘿病的治疗
风痰湿痰凝滞证:治宜疏风化痰理湿。

方选: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

选加胆南星、川贝母、僵蚕、橘核、荔枝核、香附、夏枯草等。

痰湿化热毒证: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方选:普济消毒饮加减。

选加或重用玄参、牡蛎、夏枯草、半枝莲、连翘、川贝母、胆南星、茯苓等。

五、类瘿病的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可避免囊肿感染。

(二)施行手术治疗,应注意保护颈部的神经和血管。

(三)颈动脉体瘤穿刺活检需慎重,避免发生颈动脉窦综合征。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瘿病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瘿病

⑶ 辨瘿囊、瘿瘤、瘿气
瘿囊:颈前肿块较大,两侧比较对称,肿块光 滑,柔软,主要病机为气郁痰阻,若日久兼瘀血内 停者,局部可出现结节。
瘿瘤:表现为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 或两侧均大,瘿肿大小如桃核,质较硬。病情严重 者,肿块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主 要病机为气滞、痰结、血瘀。
瘿气: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对称、光滑、 柔软,除局部瘿肿外,后期可见阴虚火旺表现。严 重者可致高热大汗,呕吐腹泻,烦躁谵妄,或面色 苍白,四肢逆冷,神志淡漠,脉微细欲绝,甚至昏 迷等气阴耗竭之候。
《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 功效,并记载了在用黄药子酒治疗瘿病时,“常把镜自照, 觉消即停饮”及“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的观察疗 效的方法。
《外科正宗.瘿瘤论》提出瘿瘤的主要病理是气、痰、瘀壅 结的观点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 消坚” ,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 用。
⑴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的 记载。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吕氏春秋.尽数篇》“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
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有“发愤生瘿”及“十人割瘿
九人死”的记载,提示当时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情 志因素有关,并有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3.相关检查
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和总甲状腺素 (TT4)升高,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 游离甲状腺素(FT4)升高,血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TRH)兴奋试验,TSH不升高,甲状腺摄碘 131率增高,可确定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病机:
1.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 病理,日久引起血脉瘀阻,以气痰瘀三者 合而为患。

中医外科学(4)

中医外科学(4)

中医外科学(4)第三章瘿瘿是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

其特征为颈前结喉两侧漫肿或结块,皮色不变,逐渐增大,病程缠绵。

相当于西医甲状腺疾病的总称,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和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等。

瘿在古代文献中,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及与五脏的配属关系,分为五瘿:筋瘿、血瘿、肉瘿、气瘿、石瘿,其中筋瘿、血瘿多属颈部血管瘤以及气瘿与石瘿的合并症。

现代一般分为气瘿、肉瘿、石瘿、瘿痈4种。

[颈部经络所属]瘿的病位,在颈前结喉两侧的颈靥部,即甲状腺部。

颈前属任脉所主,任脉起于少腹中极穴之下,沿腹和胸部正中线直上,抵达咽喉,再上至峡部,经过面部进入两目;颈部也属督脉,盖督脉其循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人喉;任督两脉皆系于肝肾,且肝肾之经脉,皆循喉咙。

故颈前部位与任、督、肝、肾经络有一定的联系。

在瘿病治疗中,结合病位的经络所属辨证施治,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甲状腺解剖、生理]甲状腺分左右两叶,覆盖并粘附在喉和气管起始部的两侧,吞咽时亦随之上下移动。

甲状腺的两叶由甲状腺峡部联着,其位置一般在第二和第三气管软骨环之前。

甲状腺峡部常有一垂直向上的锥状叶,为胎生初期甲状腺舌骨的残余物,常伸至环状和甲状软骨前方。

在甲状腺左右两叶的背面,附着四个甲状旁腺,腺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扁平,长约5—6mm,宽3—4mm,厚约2mm,重约30~45mg。

正常成人甲状腺内含有约7mg的碘。

甲状腺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能将无机碘化合物合成甲状腺素。

这是一种有机结合碘。

甲状腺激素对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都有显著影响,不但加速一切细胞的氧化率,全面提高人体的代谢,且同时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

此外,还影响体内水的代谢,促进尿量的排出增多。

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就引起人体代谢的全面降低以及体内水的积蓄,临床上出现粘液性水肿。

[检查方法]一、一般检查方法瘿病检查时,应嘱患者端坐,双手放于两膝,显露颈部并使患者头部略为俯下,检查者坐在患者对面,观察颈部,如两侧是否对称,有无肿块隆起,有无血管怒张,并注意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硬度、光滑度、活动度,有无压痛,边界是否清楚,肿块能否随吞咽而上下移动,有无震颤,气管位置是否受压移位,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

中医外科学—气瘿PPT优选课件

中医外科学—气瘿PPT优选课件
总结词
气瘿的病因主要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等因素有关,病理机制则涉及到气血不和、痰瘀互结等方面。
详细描述
气瘿的发病多与情志内伤有关,如长期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 形成肿块。此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气瘿。病理机制方面,气瘿的形成与气血不 和、痰瘀互结等因素密切相关。
THANK YOU
传承和发展中医学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 意义。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中就有关于皮肤、 骨折等疾病的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丰富 和发展。
发展
现代中医外科学在继承传统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理 念和技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外科学体系。同时,中医外科学也在不 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肉力量。
气瘿的饮食调理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如鱼、肉、蛋、奶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 养。
控制盐的摄入
减少盐的摄入,以降低水肿的发生率。
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 力。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如辛辣、酸甜、烟酒等,以免加重病情。
05
气瘿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一:中药治疗气瘿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三:推拿治疗气瘿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推拿治疗气瘿可以舒缓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详细描述
患者王某,女,29岁,因颈部肿胀、僵硬就诊,经检查诊断为气瘿。医生采用推拿治疗方法,对患者颈部进行轻 柔的按摩和推拿,以舒缓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经过几次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颈部肿胀和僵 硬感减轻。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2019) 精品讲义】zywkx_yjz_jy0401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2019) 精品讲义】zywkx_yjz_jy0401

第四单元瘿病细目一概论(一)概述瘿病是甲状腺疾病的总称,是指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

其特点是:发于甲状腺部,或为漫肿,或为结块,或有灼痛,多数皮色不变。

良性肿物大多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或伴有烦热、心悸、多汗及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症状。

包括西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癌、甲状腺炎等。

临床常见的有气瘿、肉瘿、石瘿及瘿痈四种。

瘿在古代文献中按脏腑归属有五瘿之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中云:“坚硬不可移者曰石瘿,皮色不变者曰肉瘿,筋脉露结者曰筋瘿,赤脉交结者曰血瘿,随喜怒消长者曰气瘿。

”临床上以气瘿、肉瘿、石瘿常见,而血瘿与筋瘿多属颈部血管瘤、颈部动脉体瘤,或肿大的甲状腺压迫深部静脉,引起颈部浅表静脉扩张的合并症。

至于瘿痈,古代文献无记载,因其临床具有局部肿胀木硬、色红、灼热、疼痛等痈的特点,故与西医甲状腺炎相对应而定名。

(一)病因病机瘿病的病因病机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结于颈部,逐渐形成瘿病。

1.气滞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则形成气滞。

气郁日久,积聚成形,或与外来或内生致病因素合邪为病,即可导致瘿病的发生,如气瘿。

2.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

气滞日久必致血瘀,形成结肿块,如石瘿。

3.痰凝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因外邪所侵,体质虚弱等,多能使气机阻滞,津液积聚为痰,痰凝成核,如肉瘿。

4.痰火郁结肝郁胃热,风温风火客于肺胃,积热上壅,热毒灼津为痰,痰火凝聚,搏结而成,如瘿痈。

5.冲任失调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之要经,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任脉主一身之阴经。

冲任失调,肝木失养,肾阴不足,可引起心悸、烦热、多汗及月经不调等一系列相应症状发生。

(三)治疗原则瘿病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对于瘿痈、早期的气瘿、肉瘿及晚期石瘿不适合手术者,可运用药物疗法;对于石瘿应早期诊断,尽早手术治疗;气瘿、肉瘿后期出现压迫症状或伴有甲亢,药物治疗无效,或疑有恶变者,应手术治疗。

中医外科学疾病图片说明zhong

中医外科学疾病图片说明zhong

中医外科学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 疮疡2. 乳房疾病图片3. 皮肤病图片4. 肛肠疾病图片5. 瘿6. 瘤7. 岩8. 周围血管疾病9. 冻疮毒蛇破伤风疮疡图片编号说明2. 痈3. 有头疽4. 发5.疔6. 疖7. 丹毒8. 附骨疽9. 流注10. 流痰11. 瘰疬12. 褥疮痈图片编号说明1-1. 颈痈1-2. 颈痈1-3.颈痈1-4.颈痈1-5. 颈痈1-6. 颈痈1-7. 颈痈1-8. 颈痈2-1. 腋前痈2-2. 腋痈1 2-3. 腋痈13-1. 脐痈1 3-2. 脐痈14-1. 委中毒5-1. 胯腹痈5-2. 胯腹痈2(成脓期)5-3. 胯腹痈6-1. 腹壁痈7-1耳根毒8-1. 耳后痈9-1. 大腿痈9-2. 大腿痈10-1小腿痈11-1. 跨马痈有头疽图片编号说明1――16均为有头疽17. 偏脑疽发图片编号说明1. 莲子发2. 锁喉痈3. 锁喉痈4――7. 臀痈8. 下腹壁痈9. 囊痈10――12. 足发背3疔图片编号说明1.鼻疔2.鼻根疔3.鼻翼疔4.唇疔5.唇疔16.颌疔7.虎须疔(中期)8.人中疔9.眼角疔10.颜面部疔11.蛇眼疔1 12.蛇眼疔2 13.蛇头疔1 14.蛇头疔215.蛇头疔3 16.蛇头疔并蛇腹疔17.蛇腹疔1 18.蛇腹疔2 19.托盘疔20.托盘疔1 21.红丝疔1 22.红丝疔2 23.红丝疔疖图片编号说明1. 暑疖2. 无头疖3. 蝼蛄疖4. 血疖疮5. 发际疮1(多发性毛囊周围炎)6. 发际疮2(多发性毛囊周围炎)丹毒图片编号说明1. 丹毒2. 丹毒3. 丹毒(抱头火丹)4――9. 丹毒3(流火)10. 丹毒后期(橡皮肿)附骨疽图片编号说明1――3. 附骨疽 4. 百会疽(未溃)5. 百会疽(溃后)6. 鬓疽7. 额疽(后期)8. 骨槽风1(溃前)9. 骨槽风1(溃后)10. 颧骨疽11. 上臂疽12. 腋疽13. 腋疽14. 腋疽(瘘)15. 胁肋疽16. 胁肋疽(溃后)17. 腕疽18. 臀疽1(初期)19. 臀疽2(成脓期)20. 臀疽3(溃后不敛)21. 膝外疽22. 小腿附骨疽23. 足跟疽24. 足跟疽25.环跳疽26. 股内疽流注图片编号说明1――3. 流注4:髂窝流注(侧位)5. 流注髂窝流注(正位)6. 湿毒流注(硬结性红斑)流痰图片编号说明1. 流痰2. 流痰(龟背流痰)3. 流痰(鹤膝流痰)4. 流痰(鹤膝流痰)颈部瘰疬图片编号说明1-9颈部瘰疬10. 颈部瘰疬(切开后)11-13. 颈部瘰疬(溃后)14. 马刀瘰疬15. 腋瘰疬岩病图片编号说明1.翻花岩(皮肤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2.翻花岩(皮肤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3. 茧唇4. 茧唇5. 皮肤癌6. 肾岩7. 肾岩8.9.10. 失荣周围血管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1 股肿2-1. 筋瘤2-2. 气瘿2-3. 气瘿并甲亢3-1. 脱疽3-2. 脱疽3-3. 脱疽3-4脱疽3-5. 脱疽3-6. 脱疽3-7. 脱疽3-8. 脱疽3-9. 脱疽3-10. 脱疽3-11. 脱疽4-1. 青蛇毒4-2. 青蛇毒4-3. 青蛇毒(血栓性浅静脉炎)5-1. 溃疡(臁疮)5-2. 臁疮5-3. 臁疮5-4. 臁疮(20多年)1. 乳头皲裂1-1乳头皲裂2. 乳腺炎2-1至3乳腺炎2-4至6乳痈2-7乳痈(多囊)2-8乳痈4(全乳肿)2-9乳痈(粉刺性)2-10乳痈初期2-11急性乳痈成脓期2-12急性乳痈成脓期切排引流2-13乳痈创口愈合2-14乳发早期2-15乳发(初期)2-16乳发2(中期)2-17乳发3(后期)3. 乳腺纤维瘤3-1. 乳腺纤维瘤3-2.巨大乳腺纤维瘤3-3. 巨大乳腺纤维瘤23-4. 巨大乳腺纤维瘤3 3-5. 巨大乳腺纤维瘤4 3-6. 巨大乳腺纤维瘤5 3-7. 巨大纤维腺瘤伴乳头凹陷3-8. 妊娠期纤维瘤迅速增大1 3-9. 妊娠期纤维瘤迅速增大24. 乳漏4-1至4乳漏5. 乳岩5-1至16乳岩5-17乳癌(乳头内陷)5-18至19乳癌(乳头内陷橘皮样改变)5-20至21乳癌(乳头牵拉橘皮样改变)5-22至26湿疹样乳癌5-27乳腺癌转移性结节5-28男性乳岩16. 多乳症(副乳腺)6-1至4副乳腺6-5至6副乳头6-7双副乳增生7. 男性乳房异常发育7-1至7乳疬7-8乳疬(男29岁)7-9至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瘿病图片编号说明1-1 甲状腺(解剖图)1-2. 甲状腺(解剖图)1-3. 甲状腺(解剖图)2-1. 气瘿2-2. 气瘿2-3. 气瘿并甲亢3-1. 肉瘿3-2. 肉瘿3-3. 肉瘿3-4肉瘿4. 瘿痈瘤病图片编号说明1-1气瘤1-2. 气瘤1-3. 气瘤2-1. 肉瘤2-2. 肉瘤2-3. 肉瘤3-1. 血瘤3-2. 血瘤3-3. 血瘤3-4血瘤3-5. 血瘤3-6. 血瘤6(血痣)3-7. 血瘤7(溃烂期)4-1. 脂瘤4-2. 脂瘤4-3. 脂瘤5-1. 骨瘤5-2. 骨瘤6-1. 胶瘤6-2. 胶瘤1. 皮损1-1疤痕1-2瘢痕疙瘩1-3红斑1-4皲裂1-5鳞屑1-6糜烂1-7脓痂1-8脓疱1-9丘疹1-10丘疹1-11-16水痘1-17苔藓样变1-18痛风结节1-19血痂1-20脓痂1-21瘀斑1-22瘀点1-23抓痕1-24紫癜风2. 热疮2-1-3热疮3. 蛇串疮3-1-6蛇串疮4. 疣4-1-2扁平疣4-3-5寻常疣4-6-7跖疣4-8传染性软疣4-9扁平湿疣5. 黄水疮5-1黄水疮(脓疱疮)5-2天疱疮(脓疱疮)6. 癣6-1吹花癣(单纯糠疹)6-2花斑癣6-3红皮病6-4-5紫白癜风(花斑癣)6-6-1石棉状癣(糠疹)6-6-2石棉状癣(糠疹)6-7圆癣(体癣、股癣)6-8-11股癣6-12-13着色芽生菌6-14甲真菌病6-15-20脚湿气6-21-22浸渍型足癣6-23-24灰指(趾)甲(甲癣)7. 疥疮7-1-3疥疮8. 虫咬皮炎8-1-4虫咬皮炎8-5隐翅虫皮炎9. 接触性皮炎9-1-7接触性皮炎9-8接触性皮炎(汗渍疮)9-9接触性皮炎7(尿布皮炎)11. 湿疮11-1-4湿疮11-5-6湿疮1(旋耳疮)12. 药毒12-1-5剥脱性皮炎型12-6-8多形性红斑型12-9荨麻疹样型12-10-12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12-13-14固定性药疹12-15-16药毒(固定性红斑型)12-17药毒(紫癜型)12-18大疱表皮松解症型12-19-23剥脱性皮炎型13. 瘾疹13-1-8荨麻疹13-9丘疹性荨麻疹13-10-11人工荨麻疹13-12-13皮肤划痕征阳性14. 牛皮癣14-1-3神经性皮炎15. 风瘙痒15-1-3风瘙痒16. 白疕16-1-3红皮症型银屑病16-4-5寻常型银屑病16-6脓疱型银屑病16-7-8关节型银屑病16-9顶针样改变17. 白癜风17-1-5白癜风18. 风热疮18-1-7风热疮18-8-9玫瑰糠疹20. 斑秃20-1-2斑秃21. 粉刺21-1-5粉刺21-6前胸粉刺21-7后背粉刺21-8-11痤疮22. 红蝴蝶疮22-1-14红蝴蝶疮22-15盘状红斑狼疮22-16系统性红斑狼疮23. 淋病23-1-2淋病23-3淋病(眼红肿流脓)23-4淋病(外阴红肿白带脓性)24. 尖锐湿疣24-1-7尖锐湿疣24-8-9扁平湿疣24-10珍珠状阴茎丘疹25.猫眼疮25-1-2猫眼疮26.过敏性紫癜26-1-2过敏性紫癜27.紫癜风27-1-2紫癜风28. 酒齄鼻28-1-2酒齄鼻29. 梅毒29-1梅毒(初期)29-2二期梅毒疹29-3梅毒(翻花杨梅)29-4梅毒(下疳)29-5口疳29-6-6梅毒褥疮图片编号说明1-5褥疮1.概述1-1肛肠解剖1-1-1直肠肛管解剖1-1-2直肠肛管血液供应1-2肛肠治疗法1-2-1贯穿结扎法1-2-2贯穿结扎法1-2-3静脉丛切除术1-2-4内痔套扎器拉法11-2-5内痔套扎器拉法21-2-6外剥内扎术1-2-7橡皮筋挂线法1-2-8硬化注射法1-3体位1-3-1侧卧位1-3-2蹲位1-3-3截石位1-3-4膝胸位1-3-5膝胸卧位2. 痔2-1痔2-1-1至4内痔2-1-5结缔组织外痔2-1-6血栓性外痔2-1-7炎性外痔2-1-8混合性外痔2-1-9混合痔2-1-10混合痔2-1-11嵌顿痔2-1-12环形痔2-1-13至15三期内痔2-2肛隐窝炎2-2-1肛乳头炎3. 肛裂3-1至3肛裂4. 肛痈4-1至5肛痈(肛周脓肿)4-6肛痈挂线5. 肛瘘5-1至3肛瘘5-4肛瘘手术5-5肛瘘术后5-6.18岁肛瘘术后2月25-7.18岁肛瘘术后2月35-8.18岁肛瘘术后2月46. 直肠脱垂6-1至7脱肛7. 结直肠息肉7-1息肉痔(直肠息肉)7-2直肠单发性息肉7-3直肠多发性息肉8. 锁肛痔8-1至2肛管癌8-3直肠癌9. 先天性畸形9-1至8先天性畸形9-9无孔肛门冻疮毒蛇破伤风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 冻疮1-1至5冻疮2. 破伤风2-1至2破伤风2-3破伤风4(颈项强直)2-4破伤风5(角弓反张)3. 毒蛇3-1至3眼镜蛇3-4眼镜王蛇3-5五步蛇:正在蜕皮3-6竹叶青3-7银环蛇3-8舟山眼镜蛇3-9孟加拉眼镜蛇3-10萨马眼镜蛇3-11苏门答腊眼镜蛇3-12红树竹叶青捕食白老鼠3-13中南半岛喷毒眼镜蛇3-14尖吻蝮3-15尖吻蝮(五步蛇)3-16金环蛇3-17白化金环蛇3-18白唇竹叶青3-19红头环蛇3-20烙铁头3-21莽山烙铁头3-22玉斑锦蛇3-23原矛头蝮(老鼠蛇、龟壳花)3-24紫晶蛇吃袋鼠3-25铜头蝮3-26黑色幽灵3-27白眉蝮3-28白头蝰3-29海南闪鳞蛇3-30短尾蝮蛇3-31犀咝蝰3-32圆斑蝰(金钱豹, 百步金钱豹, 金钱斑, 古钱窗)3-33铠甲蝮3-34双头怪蛇3-35世界最毒的蛇3-36毒的蛇3-37珊瑚蛇3-38玛雅珊瑚蛇3-39美东珊瑚蛇3-40南部珊瑚蛇3-41珊蝴蛇间隙珊瑚蛇3-42亚马逊珊瑚蛇3-43印度珊瑚蛇3-44中美珊瑚蛇3-45珊瑚蛇3-46珊瑚蛇3-47灰蓝刻扁尾海蛇3-48青环海蛇3-49巴布亚太攀蛇3-50东部菱斑响尾蛇3-51曼巴蛇3-52巨环海蛇3-53印度黄金蟒吃兔子。

瘿病pptx

瘿病pptx


1.情志内伤 忿郁恼怒或忧愁思虑日久。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 滞,则津液不得正常输布,易于凝聚成痰,壅结颈 前,则形成瘿病。正如《诸病源候论 瘿候》说: “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动气增患”。 2.饮食及水土失宜 饮食失调,或居住在高山地区,水土失宜,一是影 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 成痰;二是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致气滞,痰凝, 血瘀郁结颈前则发为瘿病。
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 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 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
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 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 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治法:理气化痰,化瘀散结
取阿是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天突 膻中 足三里 丰 隆 配穴:气郁痰阻配太冲,内关;痰结 血瘀配 中脘,血海;肝火上炎配期门, 行间;阴虚火旺配太溪,照海。

瘿结肿于喉部,故取天突, 局部阿是穴以疏通气血;膻中为 气之会穴,可行气活血,化痰消 肿;瘿肿局部为足阳明胃经所经 过之处,足三里,丰隆为足阳明 经穴位,可通经散结,化痰消瘀。
肿块光滑,柔软,主要病机为气郁痰 阻,若日久兼瘀血内停者,局部可出 现结节。 瘿瘤表现为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 侧较大,或两侧均大,瘿肿大小如桃 核,质较硬。病情严重者,肿块迅速 增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主 要病机为气滞、痰结、血瘀
气郁痰阻证 痰结血瘀证
肝火旺盛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肝阴虚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型,应注意与消
渴病鉴别。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 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同 时并见,尿中常有甜味,而颈部无瘿 肿。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易饮, 但无多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 肿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烦热心悸,急 躁易怒,眼突,脉数等症。

瘿病ppt课件

瘿病ppt课件
现有结节,高低不平,属痰结血瘀
30
3. 辨病情轻重 一般而言,本病较轻。
重症: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 现有结节,高低不平;
出现高热,大汗,烦躁,谵妄,神志淡漠, 脉疾或微细欲绝等。
31
治疗原则
治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治法:瘿肿质地坚硬及有结节,配合活血化
瘀;热甚化毒者配合泻火解毒;阴伤或阴 虚火旺,滋阴降火。
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或涩。
38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
39
40
3.肝火旺盛
症状: 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 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
突出,手指震颤,面部烘热,口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
41
治法:清泄肝火 方药: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 组成 方解 加原因 忧恚所致,故又曰瘿气”
《本草纲目》:黄药子 《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
8
范围
西医学的甲状腺肿大疾病 (1)单纯性甲状腺肿大
(2)甲状腺功能亢进
(3)甲状腺炎
(4)甲状腺肿瘤
9
病因病机
与情志内伤、饮食、水土失宜。
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滞颈前
不同点:瘿病一般无多饮、多尿,颈前瘿肿, 伴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
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临床表现,颈部无 瘿肿。
27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疾病早期,以气、痰、瘀壅结颈前为主,
一般属实证。 病久由实转虚,可出现心肝阴虚,或虚实
夹杂。
28
29
2. 辩气血 气分——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 血分——颈前质地较硬,甚至质地坚硬,表
瘿病

中医学-瘿病

中医学-瘿病

瘿病1.病因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

2.病机瘿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

其病理因素有气滞、痰浊、瘀血。

瘿病的病理性质以实证居多,久病由实致虚,可见气虚、阴虚等虚候或虚实夹杂之证。

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

3.诊断依据1)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长缓慢。

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2)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或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

3)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眼突、手抖、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表现。

4.辨证要点本病的辨证首先需辨明在气在血,其次辨别火旺与阴伤的不同,其三辨清病情的轻重。

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病在气分;病久肿块质地较硬,甚则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属痰结血瘀,病在血分。

本病一般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但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或出现高热、大汗、烦躁、谵妄、神志淡漠、脉疾或微细欲绝者,均为重症。

5.病证鉴别1)瘿病与瘰疬瘿病与瘰疬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

但二者的具体部位及肿块的性状不同,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

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项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黄豆大,个数多少不等。

2)瘿病与消渴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型,应注意与消渴病鉴别。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并见,尿中常有甜味,而颈部无瘿肿。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但无多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肿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等症。

6.治疗原则治疗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

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配合活血化瘀;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以滋阴降火为主。

7.辨证论治气郁痰阻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证机概要:气机郁滞,痰浊壅阻,凝结颈前。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瘿 病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瘿 病

第四单元瘿病细目一概论(一)概述瘿病是甲状腺疾病的总称,是指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

其特点是:发于甲状腺部,或为漫肿,或为结块,或有灼痛,多数皮色不变。

良性肿物大多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或伴有烦热、心悸、多汗及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症状。

包括西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癌、甲状腺炎等。

临床常见的有气瘿、肉瘿、石瘿及瘿痈四种。

瘿在古代文献中按脏腑归属有五瘿之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中云:“坚硬不可移者曰石瘿,皮色不变者曰肉瘿,筋脉露结者曰筋瘿,赤脉交结者曰血瘿,随喜怒消长者曰气瘿。

”临床上以气瘿、肉瘿、石瘿常见,而血瘿与筋瘿多属颈部血管瘤、颈部动脉体瘤,或肿大的甲状腺压迫深部静脉,引起颈部浅表静脉扩张的合并症。

至于瘿痈,古代文献无记载,因其临床具有局部肿胀木硬、色红、灼热、疼痛等痈的特点,故与西医甲状腺炎相对应而定名。

(一)病因病机瘿病的病因病机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结于颈部,逐渐形成瘿病。

1.气滞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则形成气滞。

气郁日久,积聚成形,或与外来或内生致病因素合邪为病,即可导致瘿病的发生,如气瘿。

2.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

气滞日久必致血瘀,形成结肿块,如石瘿。

3.痰凝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因外邪所侵,体质虚弱等,多能使气机阻滞,津液积聚为痰,痰凝成核,如肉瘿。

4.痰火郁结肝郁胃热,风温风火客于肺胃,积热上壅,热毒灼津为痰,痰火凝聚,搏结而成,如瘿痈。

5.冲任失调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之要经,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任脉主一身之阴经。

冲任失调,肝木失养,肾阴不足,可引起心悸、烦热、多汗及月经不调等一系列相应症状发生。

(三)治疗原则瘿病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对于瘿痈、早期的气瘿、肉瘿及晚期石瘿不适合手术者,可运用药物疗法;对于石瘿应早期诊断,尽早手术治疗;气瘿、肉瘿后期出现压迫症状或伴有甲亢,药物治疗无效,或疑有恶变者,应手术治疗。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气瘿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气瘿
肿大。这是甲状腺功能不足(bùzú)的现象。
第三页,共14页。
弥漫性肿大
青春期、早期 (zǎoqī)
结节性肿大
囊肿、出血(迅速(xùn sù)增大)、纤维化、 钙化
第四页,共14页。
临床表现特点(tèdiǎn)
❖ 1、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青春期、妊 娠、哺乳、绝经期间;山区、高原地区。
❖ 2、弥漫性肿大仍显示正常甲状腺形状,两侧对 称。初起一般全身症状(zhèngzhuàng)并不显著, 肿势多缓慢增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皮宽而 软,无疼痛;有时肿胀过大而下垂,局部沉重。
霍纳综合征(同侧瞳孔(tóngkǒng)缩小,上眼睑下 垂,眼球内陷,同侧面部无汗),较少见。
第十一页,共14页。
治疗(zhìliáo)
❖ 1、中医内治 ❖ 疏肝理气,解郁消肿--四海舒郁丸加减。 ❖ 2、西医: ❖ 补碘、补甲状腺素(干甲状腺素片 60-
120mg/d)或左甲状腺素100-150mg/d,连服3月- 1年,可抑制垂体前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 停止对甲状腺的刺激。 ❖ 手术:对于巨大、有症状(zhèngzhuàng)、怀疑 恶变或继发甲亢者应施行。青春期不主张手术,妨 碍甲状腺功能,易复发。 ❖ 服碘化盐,海产品。
第五页,共14页。
第六页,共14页。
第七页,共14页。
单 纯 性 甲 状 腺 肿
第八页,共14页。
(jiǎ zhuànɡ xiàn zhǒnɡ)
临床表现特点(tèdiǎn)
❖ 3、结节性肿大常一侧较显著,常为多个结节, 表面(biǎomiàn)凹凸不平,吞咽时腺体或结节随 喉和气管上下移动。如果出现囊肿样变,囊内出 血,结节可迅速增大。
❖ 4、气瘿系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多不呈现功能上 的改变,基础代谢率正常,吸131I率偏低。但少 数情况下,结节性单纯甲状腺肿可能继发有甲亢。

中医外科学课件—气瘿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气瘿PPT课件

中医学对气瘿的研究进展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气瘿的病因病机与肝郁、脾虚、痰凝等因素有 关,通过对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为气瘿的治疗提供了理 论依据。
辨证论治
中医学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 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临床研究
中医学在气瘿的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发现 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方案,为临床治 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06
CATALOGUE
气瘿研究进展与展望
现代医学对气瘿的研究进展
病理机制研究
现代医学对气瘿的病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与免疫、遗 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诊断技术
现代医学在气瘿的诊断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超声、CT、 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气瘿。
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针对气瘿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 等,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日常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心态
避免情绪波动和压力过大,学会调节 情绪的方法。
合理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 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过度摄入油腻、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加强锻炼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提高抵抗力。
定期复查
如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并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 情变化。
气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采集
辅助检查
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情绪压抑、恼怒 或忧思等病史,以及是否曾患过其他 瘿病。
通过B超、X线、CT等检查手段,进一 步明确肿块性质和位置。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颈部是否有肿块,肿块是否 随吞咽上下移动,是否有声音嘶哑等 症状。

中医外科学——瘿

中医外科学——瘿

第二节 气瘿
• 气瘿是颈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如 常,肿块柔软无痛,可随喜怒而消长 的甲状腺肿大性疾病。“大脖子”病。
• 发病情况:常见于缺碘的山区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 西医:单纯性甲状腺肿 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
第二节气瘿
病因病机
•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 ·气瘿之状,颈下皮宽,内结突起,膇
解剖
生理功能
• 甲状腺功能 合成、贮存和分泌甲状腺素
(T3、T4)
• 甲状腺素主要作用:
– 增加全身组织细胞的氧消耗及热量产生 – 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 – 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组织分化
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脏腑:肝、肾 • 经络:任脉、督脉、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瘿病的分类
• 气瘿 • 肉瘿 • 石瘿 • 瘿痈
藻(找)昆布,蛸(削)木皮,蛤 (割)海带
辨证论治
• 肝郁肾虚 • 证候:颈部肿块皮宽质软,伴有神情
呆滞,倦怠畏寒,行动迟缓,肢冷, 性欲下降。舌淡,脉沉细。 • 治法:舒肝补肾 调摄冲任 • 方药:四海舒郁丸合右归饮加减
单方
• 黄药子 • 性味:苦、平 • 功能:凉血降火,解毒消瘿 • 主治:治吐血,衄血,喉痹,瘿气,
膇然亦渐大,气结所致也。 ·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
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 ·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
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病因病机
•饮食偏嗜
高原山区水源及食物中缺碘
• 情志失调
情志郁结,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湿凝聚
•冲任失调
妊娠及产后肾气亏虚,冲任失养,外邪乘虚侵袭
现代病因
• 甲状腺内残存的胚胎细胞发展而形成。

瘿病

瘿病

中医内科——瘿病
19
2. 瘿病与消渴
病症 相同点 不同点
无多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肿 为主要特征, 并伴有烦热心悸, 急躁 易怒,眼突 , 脉数等症。
瘿病 消渴 病
阴虚火旺 证有多食 易饮,
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 现, 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并见, 尿中常 有甜味, 而颈部无瘿肿。
中医内科——瘿病
三、讨论范围:
现代医学的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疾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 如 单纯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炎、
甲状腺腺瘤、
甲状腺癌等。
中医内科——瘿病
颈前喉结 两旁结块 肿大
8
中医内科——瘿病
9
中医内科——瘿病
10
中医内科——瘿病
11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情志内伤
2. 饮食及水土失宜
中医内科——瘿病 6
3、治疗: 晋代《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瘿瘤证治》谓 : “ 五瘿皆不可妄 决破, 决破则脓血崩溃, 多致夭枉。 ” 强调治疗以内服药 物为主, 不可轻易施以刀针。 《儒门事亲· 瘿》指出 , 常食海带、海藻、昆布可消瘿 , 以之作为防治瘿病的方法。 《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 “ 凉血降火 , 消瘿解 毒 ”的功效 , 《外科正宗· 瘿瘤论》认为采用的主要治法是 " 行散气 血 " 、 " 行痰顺气 " 、 " 活血散坚 ", 该书所载的 海藻玉 壶汤等方 , 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二、文献摘要 7 中医内科——瘿病
3. 体质因素
中医内科——瘿病
12
气 滞 、 痰 凝 、 血 瘀 壅 结 颈 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剖
生理功能
• 甲状腺功能 合成、贮存和分泌甲状腺素
(T3、T4)
• 甲状腺素主要作用:
– 增加全身组织细胞的氧消耗及热量产生 – 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 – 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组织分化
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脏腑:肝、肾 • 经络:任脉、督脉、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瘿病的分类
• 气瘿 • 肉瘿 • 石瘿 • 瘿痈
解剖
甲状腺的血供: – 甲状腺上动脉—发自颈外动脉 – 甲状腺下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 – 甲状腺动脉与气管、食管动脉有广泛吻合
甲状腺的静脉: – 甲状腺上、中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 甲状腺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
甲状腺的淋巴: – 沿颈内静脉排列的颈深淋巴结
解剖
• 喉上神经
– 喉上神经来自迷走神经,分内支、外 支
获得1909年诺贝 尔医学生理学奖
甲状腺的解剖与生理
• 甲状腺位置
– 甲状软骨下方, 气管两旁
– 上极平甲状软 骨
– 下极平第五、 六气管软骨
– 正常甲状腺重 量约30g
解剖
• 甲状腺的被膜
– 甲状腺固有被膜; – 甲状腺外科被膜, – 两层被膜之间具有疏松的结缔组织,
其内有血管、神经、淋巴、甲状旁腺。
• 甲状腺素生物合成和分泌障碍 – 食物、药物、酶、疾病 – 遗传/精神因素
气瘿的诊断
• 肿物形态: – 初期:逐渐肿大—弥漫性,对称性,表面平 坦,质软无痛,皮色不变 – 日久可在一侧或两侧触到大小不等、软硬不 均的结节或囊肿
• 吞咽时:肿块随喉和气管上下移动 • 一般症状:
– 初起时:无任何不适 – 较大时:可自觉沉重感、压迫感 • 特别症状:随喜怒而消长
• 内支(感觉支)分布在喉粘膜上,手 术损伤会出现饮水呛咳。
• 外支(运动支)与甲状腺上动脉贴近、 同行,支配环甲肌,使声带紧张,损 伤后引起声带松弛,音调降低。
解剖
• 喉返神经 – 喉返神经来自迷走神经,左侧钩绕主动脉弓,右 侧钩绕锁骨下动脉,上行于甲状腺背面的气管与 食管沟内。 –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在甲状腺侧叶下极的后 方有复杂的交叉关系。 – 喉返神经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一侧损 伤引起声音嘶哑,双侧损伤可引起失音或严重的 呼吸困难。
– 手术应在此间隙内进行。
解剖
• 甲状旁腺
– 紧密附着在左右两叶甲状腺背面的内侧。 – 上下两对,共四个。外观呈黄、红或棕红色,
腺体扁平、卵圆形、质软。 – 分泌甲状旁腺素(PTH),调节体内钙的代
谢并维持钙和磷的平衡。 – 甲状旁腺损伤可引起低钙性抽搐
解甲剖状腺的血管
甲状腺的血供: • 甲状腺上动脉——发自颈外动脉 • 甲状腺下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 • 甲状腺动脉与气管、食管动脉有广泛吻合 甲状腺的静脉: • 甲状腺上、中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 甲状腺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
检查方法
• 患者端坐,头部略低,双手放于两膝。医者坐在对面。 先望后触,先健侧后患侧。
• 望诊:是否对称,有无隆起,血管怒张等 • 触诊:肿块的位置、数目、大小、硬度、光滑度、活动
度、有否压痛、边界;气管有无移位,颈部淋巴结情况。
特殊检查
• 基础代谢率 • 血液T3、T4、TSH • B超 • X线 • 同位素扫描 • 针吸
– 一般甲状腺功能正常,但结节性甲状腺 肿可继发甲亢。也可发生恶变,恶变率 4%。
• 辅助检查:
– 超声:显示均匀对称性甲状腺肿大 – X线:发现不规则的甲状腺肿及钙化结
节,是否气管受压、移位或狭窄。 – T3、T4,TSH
辨证论治
• 肝郁脾虚 • 证候:颈部弥漫性肿大,伴四肢困乏,
善太息,气短,纳呆体瘦,面色晄白。 苔薄,脉弱无力。 • 治法:舒肝解郁,健脾益气 •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 • 孕期及哺乳期+菟丝子、补骨脂、首 乌
气瘿的诊断
压迫症状:(三管一经) • 气管: ·一侧:气管向对侧移位或出现弯曲 ·两侧:气管变扁平,内腔变窄,严重时致呼吸困
难 • 食管:吞咽有不适感。但不致食道梗阻 • 颈深部大静脉:颈部血液回流受阻,出现面部
青紫浮肿,颈部和胸前表浅静脉曲张 • 喉返神经:引起声带麻痹,声音嘶哑
气瘿的诊断
• 甲状腺功能改变:
第二节 气瘿
• 气瘿是颈部漫肿,肿块柔软无痛,可 随喜怒而消长的甲状腺肿大性疾病
• 发病情况:常见于缺碘的山区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 西医:单纯性甲状腺肿 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
第二节气瘿
病因病机
•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 ·气瘿之状,颈下皮宽,内结突起,膇
膇然亦渐大,气结所致也。 ·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
测定基础代谢率(BMR)
• 基础代谢率%=(脉率+脉压)-111 • ±10%为正常,+20%-30%为轻度甲亢,
+30%-60%为中度甲亢,+60%以上为 重度甲亢。 • 术前必须把BMR控制在+ 20%以下
甲状腺肿大可分三度:
Ⅰ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 Ⅱ度 :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 Ⅲ度 :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

第一节 概述
• 广义:泛指颈部的肿块 • 狭义:指颈前部的肿块 • 现代涵义:指甲状腺肿大或肿块类疾

古籍记载
《三国志·魏书》:贾逵发愤生 瘿,后所病稍大,自启愿欲令 医割之,¨¨¨曹操劝曰:吴闻 十人割瘿九人死。
Emil Theodor Kocher
( 1841---1917)
瑞士伯尔尼大学 外科教授,开展甲 状腺外科发展的 先驱。
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 ·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
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病因病机
•饮食偏嗜
பைடு நூலகம்
高原山区水源及食物中缺碘
• 情志失调
情志郁结,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湿凝聚
•冲任失调
妊娠及产后肾气亏虚,冲任失养,外邪乘虚侵袭
现代病因
• 甲状腺激素原料减少:碘 – 饮食、水源缺碘
• 甲状腺激素需要量增加:相对不足 – 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
• 四海舒郁丸 • 组方: ·海蛤粉、海带海藻、海螵蛸 ·昆布、青木香、陈皮 • 简记:
藻(找)昆布,蛸(削)木皮,蛤 (割)海带
辨证论治
• 肝郁肾虚 • 证候:颈部肿块皮宽质软,伴有神情
呆滞,倦怠畏寒,行动迟缓,肢冷, 性欲下降。舌淡,脉沉细。 • 治法:舒肝补肾 调摄冲任 • 方药:四海舒郁丸合右归饮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