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大赛一等奖--生活--作文教学的泉源
生活--作文教学的泉源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永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歇。
”可见,文章与生活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因此,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将作文教学融于生活,是很重要的。
一、教师是学生发现生活的启蒙。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
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于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因为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
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浏览,领略大自然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
二、动情是学生感受生活的验证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
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
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
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
202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模拟测试题及答案(二)
202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模拟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
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4、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5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6、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7、(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8、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9、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10、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11、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12、语文课程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13、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作文设计理念
作文教案设计理念:1、树立大作文的教学观《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
“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
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孩子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是很多的。
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写作时也就会少些无奈。
2、减少束缚,引导自由表达《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次习作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框,没有统一命题,没有对习作要求做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交流和作后评议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进入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的习作状态。
3、诱发兴趣,引导真情流露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
”习作也是一种情感得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
注重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发——闭目回忆——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体验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教学目标:]1.通过对童年趣事的追忆和写作实践,唤起孩子心灵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学会从平凡小事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进一步培养观察的全面性和顺序性,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能把一件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表达清楚。
浅谈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辽宁省建平县小塘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张立杰邮编1224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我们教学中要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能激发热情,从“要我写”到“我要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
近年来,我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作文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一、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小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
在作文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写作。
当孩子们经历多姿多彩的生活后,才能将多彩的生活表现出来。
作文教学需要学生对生活的丰富体验和感悟,这样他们才会有写作文的欲望和素材。
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写作的快乐。
例如“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正好学校进行“学雷锋,尊敬老人”宣传活动,我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帮助老人收拾院子。
在活动中,我提醒学生注意过程是怎样的?你到敬老院说了什么?怎么做的?心里怎么想的?心里有什么感受?通过这样的指点,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在作文中会出现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
二、恰当运用电教媒体,提高写作兴趣作文教学运用电教媒体进行,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电教媒体的使用,使教与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对比强烈,使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大脑会更加兴奋,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相应提高,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可使学生轻松舒畅地投入学习。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写作的要求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表达真情实感。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
”强调的也就是写作教学应让学生自由表达、快乐作。
”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写作能力,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惯,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呢,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多读书,重积累。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第一步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不要只局限于读课本或某一类课外读物,要广泛阅读,多方吸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而且,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一二年级,针对他们年龄比较小,见识的东西比较少这一情况,推荐学生读连环画、带图的拼音读物、低幼版的小学语文报。
读完后,要求学生摘抄10个好词,2个好句,写一句自己想说的话。
到了三年级,推荐学生读童话故事、科普读物、简易的《十万个为什么》。
读完后,要求学生摘抄20个好词,3个好句,概括书中的主要内容,写一段自己想说的话。
运用“以读引读”的方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所谓“以读引读”就是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把研究引进书的海洋。
如学完有关自然知识小昆虫的文章,就让学生找一些昆虫的资料互相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
如学完一个成语故事,就要求学生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故事,在班上举行一个读书汇报会。
采用“以读引读”,以一篇带动多篇的方法,这是保证学生保持旺盛的研究热情和提高研究效率的关键。
二、勤思考,深琢磨。
在读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注重书中的情节,囫囵吞枣地看过就算了,在这时分,作为老师必必要肄业生在读中学会思考,碰到疑难之处要精思,解答不了的,或查资料或请教他人,碰到出色之处要精思,多问几个为何?碰到相同的地方也要精思,同一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答案,培养了学生研究语文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自主习作能力,养成他们普于思考、乐于动笔的习惯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师生一同习作,激发自主习作兴趣,要写真人、真事、真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学生对习作怀有浓厚的兴趣是习作教学的最大成功。
写真人、真事、真话可以激发学生自主习作兴趣。
作文中要有“我”,表现血肉丰满、富有个性的“真我”,诸如描述“我”的青春梦想,倾吐“我”的肺腑之言,袒露“我”的心中至爱,诉说“我”的烦恼困惑,抒写“我”的理想追求,发表“我”的主张见解,表现“我”的气质风度。
只要说真话、抒真情、写真事,作文就是个性化的创作。
二、引导观察、体验,增强自主习作意识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然而常常有很多人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还没有学会“反映”生活的缘故,老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增强自主习作的意识。
1.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观察不等于看,一定要细心讲方法,还要和想象结合起来,写出的形象才会如生。
我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是:观其形色、听其声、摸其表、思其质。
在校园里要求学生观察班级里每个同学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观察每位教师在课堂上、生活中的举止、风度;通过语言、动作观察家庭成员在家里的不同表现;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职业、不同类型人物的言行举止,诸如此类。
通过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而逐渐养成随时随地关注生活、发现美好,表达内心的自主意识。
2.引导学生用心感受。
学生每天生活在家庭、集体、社会中,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受到别人的关爱、人与人的真情,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生活的乐趣,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观察、体验,从中积累素材培养“我要表达,我想习作”的主体实践活动,结合各项活动,为学生的主动习作提供帮助。
作文教学“三贴近”指导模式浅说
的 自然流露 ,只要说起来顺 口,写出来 通畅 ,读起来 流 畅就行 ,提倡 不拘一格 , “ 简单 ”作 文 ,不说假话 、空
~
《课标 》指 出 : “ 为学 生 的 自己写 作提 供 有利 条
件和广 阔空间 ,减 少对学 生写作 的束缚 ,鼓励 自由表 达
和 有 创 意 的表 达 。 () 基于 这 一 要 求 ,根 据 各 学 段 的 目 2” 标 要 求 和 学 生 的 学 习 水 平 , ~ 方 面 ,从 宏 观 上 指 导 学
【 摘
要 】在语 文教 学中,应该把 “ 三贴近”教 学理念 用于学生 习作的指导 ,以改进新形 势下的作 文教学 ,从而切
实增 强作 文教 学 实 效 。
所谓 “ 三贴近 ”就是贴近 学生生活 实际,让学生知道 写什 么;贴近学生学 习实际,让 学生懂得 怎样写 ;贴近学生情
感实际,鼓励 学生 乐于写。 “ 三贴近 ”也是作 文教 学中的一种指导模式 ,而且有 着越 来越好 的效果 ,深受广 大学生的青
学 ,从而 切实增强作 文教学实效 。多年来 ,我在作文教 学 中一直 尝 试着 用 “ 贴 近 ”的理 念 ,指 导学 生 的 习 三 作 ,渐 渐地 提炼 、 演 变成 为作 文教 学 中 的一种 指 导模 式 ,而且 有着 越来越好 的效果 ,深 受广大学 生的青睐和
欢 迎 。 现 将 自 己对 作 文 教 学 中 “ 贴 近 ” 的理 解 、 思 考 三 以及 具体 的教 学 模 式 浅 述 如 下 , 以求 同行 借 鉴 。
的 作 文 教 学 指 明 了 改进 方 向 ,如 果 每 位 语 文 教 师 能 够 深 入 理 解 、 灵 活 把 握 、 学 以 致 用 ,就 能 切 实 解 决 传 统 教 学
二年级怎样上好作文指导课
二年级怎样上好作文指导课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实践表明,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积蓄素材,掌握技巧;历练学生倾吐真话,表达真情的写作训练,十分有利于学生释放个性,放飞心灵,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善于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
要使作文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首先要让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引导学生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录下来。
从低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得知,一、二年级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升上三年级就直接面临作文教学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第一节作文课呢?并让学生喜欢上作文。
我觉得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其一、上好阅读教学的课,做到读写结合。
因为阅读教学的课关系到作文课的内容,以新课程人教版第五册为例,第一组课文里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习作的内容是《我的课余生活》,课文里都涉及到了,只是有的详写,有的略写。
《我们的民族小学》略写“跳孔雀舞”、“摔跤”,《金色的草地》详写在蒲公英的草地上玩耍,《爬天都峰》详写爬山,《槐乡的孩子》详写爬树勾槐米。
其二、以学生熟悉的活动为指导的范例。
小学生喜欢的课余生活主要有:游泳、跳绳、赛跑、爬山、踢球、画画、捉迷藏、摇呼啦圈、练武术等,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课余生活为例,详细说一说活动过程。
向学生提供一些表示顺序的关联词及活动内容的词语其三、降低要求。
因为是初次作文,所以只要求写一段话,不必长篇大作。
重点是引导学生把生活活动的过程写具体,也就是有具体的活动步骤。
在平时的教学中,作文写完后,总认为批改好就没有事了,往往会忽略了评讲的过程,其实,作文的评讲和作前的指导一样重要。
作文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作文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一提到写作文,大多数小学生往往是唉声叹气,不爱写。
为什么?因为不会写。
作文难,难在哪里?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作文方法公式化地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模式。
这种僵化的训练,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体化体现,无视课堂教学资源,致使老师、学生都成了单独的个体,只会闭门造车,造成了学生厌写,教师厌教的不良局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为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出路,指明了方向。
什么是贴近学生实际?顾名思义,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衰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叶老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与现实的关系。
那么作文教学究竟怎样才能贴近学生实际呢?一、作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少写或不写那些让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的命题作文。
提倡学生多写些日记,多写些练笔。
因为日记和练笔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反应,学生写起来束缚少,自然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不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了。
在我执教的班里有一个叫黎逸的学生,他平时写书上要求训练的作文时,写出的作文总是支离破碎,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他很怕写作文。
但自从我要求写日记写练笔以后,他的写作热情高涨。
为什么呢?因为日记和练笔不受内容和形式的约束,可以写自己感兴趣、自己熟识的事物来写。
这个同学爱好打网球,假期里他参加了去英国的网球夏令营。
他把他参加夏令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生动形象地描述下来,使我这个没去参加网球夏令营的人读了之后,如身临其境。
我批改了他的日记之后,马上在作文课上把他写的这篇日记读给全班同学听。
同学们听了之后都啧啧称赞,仿佛他们自己也参加了这次网球夏令营。
从此之后,黎逸同学的写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就连学习态度都比以前认真了。
作文教学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作文教学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为当前作文教学明确了根本的发展方向,即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写作源泉,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做到在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体会。
在现实生活中,草、木、鸟、兽都是学生观察写作的对象。
由于平时的不在意,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空洞的讲解,提纲式的提示,从而导致了学生作文的空洞无物,言语乏味。
作家孙犁认为:“对生活看得准,写得具体,这是很不容易的事。
但是有补救之方,那就是多看、多听、多想……”。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从哪些角度去观察。
我认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观察人物外貌,体会人物的内心。
如课文《少年闰土》,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仅仅只用了“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一句话,就把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活脱脱的表现出来。
二是观察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只有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才能把事物写具体。
其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励学生乐于表达。
小学生作文难已是一个不争的实事,但究竟难在哪里?究其根源便是本身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脱离实际的命题作文过多,而教师也没有去认真的思考,往往是依纲据本,更多的是找几篇范文让学生模仿,使得学生在远离生活的现实中苦苦挣扎。
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而教材规定的内容又不得不完成,这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恐怕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我认为,教材的内容固然不能改,但作为语文教师可以选择性的去完成,可让学生少写一些命题作文,多让他们去写身边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源泉,去观察、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爆发写作的激情。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写日记,写什么都可以,并且要长期的坚持下去,天长日久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就会被逐渐地激发起来。
再次,要鼓励学生阅读,教会学习积累。
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积极性
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就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
提醒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力戒“千篇一律”。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培育学生对生活的感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塑造健康人格。
一、丰富语言积累语言是思想是外衣,如果学生语言贫乏,表达思想就会词不达意,往往是写了又改,改了又写。
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有可能笔随人意,甚至妙笔生花。
1.根据课文内容积累。
新教材中有“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优美词汇、好句子、好段落摘抄在读书笔记上,积累起来以备习作时选用。
如果学生掌握了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通过写日记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自己的心中所想都可通过这一形式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
这样就给了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使学生能写出真实的事情。
3.多阅读课外书。
指导学生大量阅读,通过多读、精读、背诵积累丰富的语言,学习各种类型的句式和多种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真正留在记忆中,还必须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打开写作思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作家都对写作达到痴迷的程度。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和写作教学前,应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让学生愿意将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写成文字,与别人分享,这样学生才能以自己手中的笔写出飞扬的文字和文思。
教师提出作文内容要求,学生就会打开“贮藏室”的大门,想到和其有关的生活经历。
学生往往思路狭窄,不能放开手脚,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必顾忌思想的单纯,事情的荒唐,更不要害怕同学的嘲笑,这样作文内容才会丰富多彩。
习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表 达 真情 实感 。 ”郭 沫 若也 讲过 ,习作 就要 “ 写 尔所 知 ” 。脱 离 学 生生 活 实际 、认 知 结构 、语 言水 平 ,对 小学 生 习作 统得 过
死 ,提 出过 高 、过难 、过急 的要 求 ,其 结果 往往 适得 其 反 。小 学 习作 教 学应 该贴 近儿 童生 活实 际 ,关 注儿 童精 神生 活 ,让 作 文 的过程成 为真实 的 、快 乐 的 、自由的生命 之旅 。
章 ,学 会 以热 情 洋溢 的语 言 去鼓励 同伴 ,让学 生在 互 相赞赏 中
享 受成功 作文 的惊喜 与乐 趣 。
三 、学 生 自由作 文
《 语 文 课程 标准 》要求 : “ 减少 对 学生 写作 的束 缚 ,鼓 励 学 生 自由表达 和有 创 意 的表 达 。”教学 实 践证 明 ,只有 当学 生 能 够真 正 “ 自由表 达 ” 时 ,才能 “ 情动 而 辞发 ” ,才 可能 出现 “ 有创 意 的表 达” 。 1 . 营 造 自由表达 的 氛围 民 主宽 松 的习作 环 境 ,开放 自主 的 习作 内容 ,平等 愉悦 、 充 满人 文气 息 的 习作气 氛 ,才 能发 挥学 生 的积 极性 与 主动性 , 激起 作 文 的情绪 。而学 生 习作 的情 绪被 调 动起 来后 ,表 达的 潜
一
、
真 实 作 文
好 文 章 有 若 干 标 准 ,其 中 很重 要 的一 条 就是 要 有 真 情 实 感 ,有 一 句话说 得 好 : “ 文 章应 该事 真 、情 真 、理真 ,否则 就 犹如 剪 彩 为花 ,刻 纸 为 叶 ,不可 能有 生命 活 力” 。然 而 ,当前
浅谈习作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浅谈习作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原本就是一种表达,一种交际,一种创造,但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小学生怕作文的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积累、表现、评价等方面的学习习惯。
一、留心观察,丰富生活研究表明,善于观察是小学生丰富生活、认识纷繁复杂世界的窗口,学生只有通过留心观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作文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他们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结合生活实际去观察、思考,时时刻刻做生活的有心人。
去观察春、夏、秋、冬四季自然变化;去观察市区热闹或乡村静谧的场景;观察体验家中的、路上的、校内的点点滴滴等。
学会从生活中选取作文材料,捕捉生活中有趣、印象深刻或新奇的人、事、物、景,拓展提供学生交流所听、所见、所思、所感的时空。
这样,学生便能真实地再显生活的底蕴,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毋需搜肠刮肚,写作的路子便会越走越宽。
二、强化阅读,积累语言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读是吸收,积累;写是倾吐、表达。
对于小学生来说,强化阅读积累语言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⑴课内扎扎实实开展阅读教学,强化语言积累。
学生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乃典范之作。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同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指导学生积累语言,领悟写法,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我们还利用每周二下午一节诗教课(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广泛诵读优秀诗文,这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为语文老师,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但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
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
看到这些习作,就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
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
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第二学段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联想力,语言方面是片段训练却强调了对习作有兴趣,这样的要求是站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按新世纪的人才标准提出的。
有利于克服写作畏难情绪,从兴趣入手,首先让学生喜欢写,乐于写,为第三学段篇章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一、阅读积累,习作兴趣。
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第二学段明确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二、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
课标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观念上的改变,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为语言交际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与听说训练不同,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在口语交流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
口语交际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口语交际要在双向互动上下功夫,师与生,生与生双向互动,才能体现“交际”口语交际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发表一点新思想,谈一点新见解,说一点不一样的话,不要人云亦云。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天津宝坻晓阳《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贴近学生实际,是作文教学的本色。
纵观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由于受应试作文和文学创作的所谓作文高标准影响,作文教学被人为地拔高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教学高目标与低效率的矛盾十分突出,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非常普遍。
作文教学何去何从?关键还是要回归本色,贴近学生实际,扎实有效地稳步推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兴趣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
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效果的优劣。
许多学生怕上作文课就是缺乏作文兴趣的缘故。
而缺乏作文兴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
学生自己的生活,是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因为生活中有他们的喜怒哀乐。
当教师引导他们认识到作文就是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时,作文对于他们来说,当然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作文的兴趣自然就高涨了。
问题恰恰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虽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但为创作需要,这些生活往往是教师高度集中化了的、被艺术化了的生活。
对学生来说不是真实的生活,是远离他们实际的抽象生活,他们当然是不会感兴趣的。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这是“写作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总的原则。
其内涵非常丰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写作指导应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
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
写作指导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进行简单的字词句篇的“作文训练”。
作文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
作文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作文教学一直是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语文教师,并制约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纵观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脱离生活实际与自我情感;“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
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文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第二,作文教学存在着“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以致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第三,作文教学存在着随意性及无目的、大操练的倾向,缺乏一定的训练系列。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少了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关注,写作没有成为孩子生活的真实需要。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
那么以,何种形式进行生活化作文的教学呢?依据相关理论书籍的研究得出:不为表达而表达出来的语言不是根据教材或教师的要求硬生出来的,而是在一定因素的诱发下自然生成的,这样的表达才犹如汩汩甘泉清纯鲜活,充满生命力。
让言语自然生成才是真正的作文,自然生成的语言源于何处?只有生活实际!为此,《作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研究》就在这样的思考土壤里萌芽了。
《语文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作文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
”这实在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成果。
现在学生写作文,无非是要求他们写生活,假如这件事是他们自己做过的,或者看到的,听到的,他们对这件事就会有认识,有感情,那么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否则就会显得空洞无比。
语文教学论文:贴近实际抓写作教学
贴近实际抓写作教学一提到作文,小学生就感到无从下手,不住得抓耳挠腮。
他们视作文畏途,怕作文不爱写作文。
作文难,难在哪里呢?学生认为作文难在无话可写,无事可写,无情可抒。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这就从更本上解决了作文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
写作教学究竟怎样贴近学生实际呢?结合自己20多年从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经验,谈一些个人做法,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贴近实际,让学生自己表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日记把自己平时所观察所得的记下来,对某件事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怎样做的,用文字“自由表达”出来,不讲格式,想怎样写就怎样写。
虽然儿童涉世不深,知识浅薄,在日记中会出现一些幼稚可笑的话语,这正是他们天真无邪童趣洋溢的表现,我不用所谓的“规范化”的语言来加以修正,而是因势利导,给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土壤,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念,激发学生有创意的勇气。
我不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要求他们,让学生贴近自己,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对学生的日记的不作字数要求,只需要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二、作文批改时做到多保留,少删改在平时的作文批改时,我坚持做到可改可不改的坚决不改,可批可不批的坚决不批,批改时做到少而精。
因为作文批改不能改得太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写得不好的,也要尽量保留学生写的部分,不可大挑出文章中所有的毛病,改得面目全非。
对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从“建议”的角度出发,使学生看了褒扬的话信心倍增,读了批评的话受到激励。
三、让学生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小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上进心,非常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
在平时的作文讲课上及时公布优秀作文的名单,让一部分学生把好作文抄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墙报上让同学们看,请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介绍自己如何写好作文的经验,优秀作文在学校的大喇叭广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作者:张磊学科:中学语文职称:小学一级单位:鲁山16中时间:2009年6月14日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内容摘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我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活动观念,进行“训练思维,准备情绪,投入创作”的“活动作文”教学探究,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切入口,于活动中学,于活动中写,写出自己所干、所感。
关键词:写作教学,贴近,实际“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程标准》语)它道出了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生活实际,学生才乐写;有了情感体验,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再从写作的机制来看,写作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的创造活动,作文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课程,思维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想的条理化、理由化的过程,是一种高度的精神劳动。
在教学中,进行一系列学生自己策划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加深体验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鉴于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活动观念,进行“训练思维,准备情绪,投入创作”的“活动作文”教学探究,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切入口,于活动中学,于活动中写,写出自己所干、所感。
一、以活动促训练思维李白坚先生说:写作教学应着力于文章生成前的思维激发和情感激荡。
通过几年来的作文教学,我感觉到原先的写作教学都以文章为对象,忽略了文章生成前的思维和构思过程。
学生总是顺着教师的思路或范文往下接或仿,没有一个在头脑中生成文章的高度运思的过程,只有一个记忆与仿作的印象,单纯着力于语言文字的斟酌推敲,结果往往是作文内容、形式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更少个性的张扬,创新的火花。
所以要让学生自愿将脑袋活动起来,并以这种活动为中心来进行写作,即进行思维训练活动,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写出好的文章。
我们先让学生学会思考,可进行这样的活动:做做头脑聪明操、裁剪“作文时装”秀、我会改作文、我说你接(续写)等。
要求边动边思,或先思后演。
然后从方法论的角度入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维训练。
1.活动观察方面:观察本身也是一种活动。
在活动的前提下,先提出观察要求,做到观察有步骤,有顺序,要仔细,抓特点,有重点,重思考。
可采用多媒体训练法、参观法、实验法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
”充分发挥学生这种形象思维的优势,用声音、触觉、色彩、气味等极大地刺激学生感官细胞,从而使他们能有效地捕捉事物的特征和细节,促进思维发展。
如:写有关竹子的短文,让学生广泛收集竹子四季的图片、文字,利用多媒体多次放映展示给学生,然后带学生走进竹林,让学生用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从而把竹林体验得更具体、形象。
这样多层次的活动观察,学生经历了唤起表象、加深表象、更新充实表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2.活动设计方面:设计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过程,诱导学生注意用科学逻辑了进行思考。
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活动的目的、要求、程序,人员角色的安排分配、注意事项等。
采用特定环境激发兴趣训练法,给学生提供或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去指定他设计的内容,要求他们净化杂念,集中精力,进入演员的角色。
并可进行争吵或辩论以确定最佳行动方案。
如:写《比臂力》,先让三个同学撸起衣袖,学健美运动员样,摆好姿势,比肌肉发达状况。
学生纷纷赞扬那个肌肉最发达的同学。
我却抓住那个肌肉不发达的同学手臂,说:“别看他手臂上肌肉不够发达,可他的臂力却不小。
你瞧,老师还拉不过他呢!”紧接着做了一个夸张性的动作。
他臂力大?同学纷纷亮出自己的手臂,表示不信。
“不信?你能证实自己吗?”从亮手臂到表扬一个肌肉发达的孩子,到激起其余学生的不满,引发比臂力事件,把学生引上训练规程。
“那就比一比吧!”怎么比呢?一说:拉;一说:扳;还有说……“好,分小组,你们想怎样比就怎样比。
”然后让学生自己规定比赛程序与规则。
这样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发最佳思维。
并且给他们一个施展的空间,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写作的准备工作。
3.活动过程演变方面: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活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意外插枝,但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让学生积极思考。
如在比臂力时,扳着扳着,突然一个同学哭了起来,怎么回事?原来手臂扳疼了,再加上失败就更疼了。
手疼,心疼,这是多好的体验啊!抓住这个意外,让同学想想,你有什么感受与启发?于是又引出了安慰、帮助等活动,更拓宽了写作题材。
在意外之后于头脑中重新演绎变化过程,用情景再现法训练,把经过的事及事情的具体情景回忆起来,并思考为什么会变化的,就打开了思路,获取了新东西,使之有了创新因素,彻底改变文章老、陈、旧的状况。
也使教学更为活动化,思维立体化,写作多样化。
4.活动结束方面:当活动结束,结局已呈现出来时,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再现整个历程。
此时要求将结局与产生这个结局的原因联系起来,即找到必然联系,得出结论。
可采用思维定向与角度变换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
用启发式提问使学生按各自的思路循着一定方向;用同学间的互相比较,把不同位置上所得的不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思维多样化,多渠道化,使思维活跃起来。
比臂力结束,先写自己的感受,喜悦的,懊丧的,写出原因;给人帮助的、受人安慰的,写出自己的感受。
写完,同学交流,旁观的同学及时地补充观察的结果并发表自己的猜测,在交流中去证实,也给当事者一点启发,以便在完整的写作时素材更充足。
二、以活动激发情趣作文需要激情。
许多学生因为没有激情,没有体验,没有生活,没有材料,写作时不能生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链,以至于说到道德,就写帮大爷推车然后不留姓名就跑开,其余的内容就无从下手。
真正不行,就抄些好词好句或范文,编些“假、大、空”的东西来应付。
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的文章有真情实感,且构思新型。
研究发现,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使之动情,产生了灵感和表现欲望。
其实“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造源泉,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众多关系。
”所以生活和活动最能激发情趣,诱发灵感的产生。
第一步引学生入特定的情景,使信息纷呈并互相沟通以造成最佳的“思维态势”,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在写作前,教师用几分钟的时间,去引发可说的话或将发掘的题目,以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引起学生思维震荡,把学生推入活动之中,在简短的活动中去感知,去领悟,去想象,去发展,在活动的基础上构思文章,把活动过程中的思、听、说、读、写、动揉和在一起,组织出自己的文章来。
如看图作文(①登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文的报纸②一张汇款单③一封表扬信)写作前,教师手拿报纸,“冲”进教室,开口就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旨在造成一种气氛,创设一种情景)读完问:“充满爱心的我们该怎么做?”学生从刚才的怜痛中一下子转入了豪壮情感之中,“捐”字脱口而出。
于是马上进行捐款活动。
从同学的眼神、动作、感受出了真切的情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特定的氛围中,学生的真情被激发了。
第二步让学生交流讨论激情。
有名言为“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换之后,我们都有了两个思想。
”交流讨论是一种特定的激情方法,因为学生头脑中的各种观念和想法,通过互相碰撞,与激发,会出现大脑高度亢奋状态,思维活跃起来,形成“头脑风暴”。
鼓励同学发表意见,围绕主题还可进行争论及时捕捉灵感。
例如,写《学生上网》,设计让学生讨论活动,分成两拨,一说好,一说不好。
开个辩论会。
老师含笑一边旁听、记录,煽动学生争得面红耳赤。
通过学生参与活动,使这一情景充分展开和激化,让在场的学生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畅所欲言,情感喷发。
三、投入写作有了思维训练作基础,激发情趣为条件,还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活动之中。
要训练学生养成习惯,当灵感出现的瞬间,应及时捕捉,迅速形成文字,一气呵成,或马上记录下来。
比臂力时,我胜了,看到好朋友紧张,灵机一动,拉到一旁,耳授诀窍。
此时让这位同学定格,赶紧写下刚才的自创活动。
要启发学生大胆地去玩弄那些变幻无穷的文字活动的七巧板,放开手脚,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写作时要做到将自己融入文章中,心无旁骛,即心一定要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写《走进竹林》,在活动中捕捉好信息之后,让学生大胆组合声、形、色、感、想,并且要将置身于竹海中的感受结合进去,不必讲究先写什么,想到哪就写到哪。
四、互改互善文章雏形已成,还得让学生进行互评互改活动,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交代与了解所写的内容。
这是第一步。
许多学生的作品常常是无人倾听,现在有了听众,读起来就会很卖力,这本身也是一次提高的机会;听的同学会一面听,一面与自己的文章进行比较,也会得到提高。
第二步,朗读与欣赏,展示与挖掘成功之处。
读完全文,读者特地把自己得意之处拎出来,说说好在何处,并刻意朗读一遍。
听者也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拿出来“恭维”一番。
第三步,提出不足、探讨修改。
读者可谈自己的不力之处,听者可谈不满意之处。
怎么改?再次活动(重演炼情节),要求仔细捕捉全部信息,进行情感体验,各自提出修改方案,筛选出最佳内容与表达。
最后,修改后再欣赏,以至完善。
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位”,我把活动作文教学设计为四大步:训练思维→激荡情绪→投入写作→互改互善。
通过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活化,进而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激发感情,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之中,并通过互改互善活动使文章写得更好。
这就变以往过分注重写作技法指导为重视作前信息、情感、方法的储备,使学生的习作进入厚积而勃发的状态。
作文就变成了学生把心中想说的话表达出来而已,这时就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并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使写作的题材更为宽泛,除了写活动内容,还可写文章产生的过程与收获体会等。
如教学《夏天也是好天气》,首先进行造句练习,抓住夏天热的特点①用“炎热”练习说话;②用“炎热、冷饮”练习说话;③用“炎热、冷饮、青蛙或(……)”练习说话。
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上轨道。
接着为学生设置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闭目游思,将刚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扩展成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进行编剧活动。
如“一天,十分炎热,我问妈妈要了五元钱去买冷饮,路上看到有人在卖青蛙,我上前劝阻,那人不听。
我只得将钱买下青蛙,然后把它们放了。
”然后进行演练故事活动,根据所编的故事,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自己设计细节去演一演。
激起学生认识、交往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表达需要,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
并进行交流讨论活动:①自认为演得好的地方及感受;②评演的情况及发表自己的意见或上台也去演一演。
最后因势利导地和学生一起确定作文题目与要求,让学生充满情趣地进行写作,把活动过程中的所作所为细细地写下来,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完成从动机到目的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