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医内外科病症的辩证论证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一、以病机为核心的辨治思路(一)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张介宾认为:“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

”表明病机是指由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审证求机”是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在收集四诊(望、问、闻、切)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取象比类的思辨方法,通过辨析疾病内在病变的外在表现,把握疾病的本质,获得辨证的结论。

从临床实际的临证过程来看,病机是辨证的依据、论治的基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通向论治的桥梁。

对症状的分析、证候的判断皆以病机分析为依据。

“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谨守病机”则是论治必须遵守的原则。

“求机”的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审证求机”是辨证的基本要求。

病机对临床立法组方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中医对相应证候所确立的治法,是通过调整病机而起作用。

因此,把握病机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

(二)准确运用病机词汇病机词汇是说明疾病病变机理的专用名词,应有明确的内涵。

应用病机词汇表达辨证所得印象,就可作为治疗的依据。

常用病机词汇,多以脏腑生理、病理学说为基础。

脏腑病机词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突出病机的重点,指出疾病的主要矛盾,是进一步演绎论述病变机理的基础。

准确应用病机词汇,不仅要以患者的症状表现作为客观依据,而且要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脾虚与肝郁的先后主次),善于对类证作出对比鉴别,了解某些类证之间的联系(如肝脾不和、肝胃不和)。

证候交叉复合、病机错杂多端者,应采用不同的病机词汇组合表达,体现其因果及内在关系(如水不涵木、肝风内动)。

切忌内涵不清,外延过大,过于笼统,或主次不明,似是而非。

(三)重视脏腑病机脏腑病机在辨证论治中起着主导作用,临证必须熟练掌握,准确运用,尤应明确常用脏腑病机的基本概念、类证之间的联系和鉴别,治疗才有较强的针对性。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气味: 略带腥味,质稠-顺证 腥晦恶臭,质薄-逆证 脓如蟹漠-内膜已透
七、辨溃疡
■色泽: ☆阳证:红活鲜润,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
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敛,知觉正常
☆阴证: 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流血水, 腐肉不脱,或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 敛,疮面不知痛痒
☆疔疮走黄: 疮顶突然陷黑无脓,皮肤暗红,肿势扩散
■疼痛性质: 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 灼痛- 痛而烧灼,病变多在肌肤 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 钝痛- 疼痛滞缓,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
酸痛- 痛而酸楚,病变多在关节间 胀痛- 痛而紧张,胀满不适 绞痛- 痛如刀割,发病急骤,多在脏腑 啄痛- 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痛,多在肌肉 抽掣痛- 痛时扩散,除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
中医外科学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李先强
细目一 辨病
一、概念
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二、辨病的重要条件
■扎实的理论知识 ■详细、全面、认真的诊察 ■积累临床经验 ■具备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识
三、辨病程序
■详询病史 ■全面体检 ■注重局部 ■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综合分析
细目二 阴阳辨证
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形态 各异,不红不热。
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或随喜怒消长。不红不热。
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 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 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 邪实之疮疡。
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 不能托毒之疮疡。
■肿痛结合 先肿后痛-浅在肌肤 先痛后肿-深在筋骨 痛发数处,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流注 肿势蔓延,痛在一处-毒已渐聚 肿势散漫,无处不痛-毒邪四散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外科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外科在辨病和辨证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医外科的特点和应用。

一、辨病辨病是指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中医外科的辨病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仔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表现、病程以及相关检查结果等,以了解个体差异和疾病演变的特点。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问诊和望闻切诊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综合体格检查,包括形态、生理和病理反应等方面的观察,从而了解疾病的具体情况。

3. 辅助检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以获取更全面的病情信息。

4. 望闻问切:中医外科特别注重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和询问。

望病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情况来识别病情。

闻病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言语声音、呼吸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病则是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感受、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切病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病灶进行触诊或切开,以判断病情和疾病的发展程度。

通过以上辨病的方法,中医外科可以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辨证辨证是指根据病情和辨病结果,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辨证判断。

中医外科的辨证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因辨证:即通过辨别病因,如外伤、感染等,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原因,从而指导治疗。

2. 病位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发生部位,如肺部、心脏等,以及病灶的大小、形态等特征,来确定病情的轻重和治疗的方向。

3. 病势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病程、进展速度等特点,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4. 机体辨证:辨别患者的体质、体力、免疫功能等机体差异,以及其对治疗的反应情况,从而指导个体化的治疗。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外科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辩证论证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的体现,通过对疾病的全面观察和分析,以及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状况,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中医上,辩证论证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治疗方法和哲学体系。

辩证论证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它强调人体内外的各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引起的,而治疗应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疾病的治愈。

因此,辩证论证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它能够帮助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因,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

辩证论证的核心理念是“辩证”,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变化。

在中医中,疾病被认为是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结果,而患者的症状也是疾病状态的反映。

因此,辩证论证通过分析病情的矛盾和变化,找出病因,寻求治疗的方法和措施。

辩证论证在中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中医医生可以观察到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细微迹象,从而进行辩证分析。

在治疗方面,辩证论证还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等,以及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总之,辩证论证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

通过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状况和疾病的多因素影响,辩证论证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辩证论证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将为中医辩证论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从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进行展开,结构如下:1. 引言:通过对中医上的辩证论证进行简要概述,引导读者对该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正文:2.1 中医的基本概念:首先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中医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等内容,为后续介绍辩证论证打下基础。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

3、暑多夹湿:
由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 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
中暑 症状
暑热
暑湿
头 昏 胀 痛 , 胸 闷 , 恶 入夏时常发热,肌肤 心 欲 吐 , 身 热 烦 渴 , 灼热,汗少,或午后 短 气 , 四 肢 无 力 , 或 热甚,口渴引饮,食 少,倦怠乏力。 皮肤干燥, 色红而热, 少汗或汗多肤冷,尿 短赤,甚则 突然昏倒, 舌苔薄白或薄黄,舌 谵 语 , 抽 搐 。 舌 干 少 质微红, 津,脉细数无力。每 脉细数。 发生于盛夏或高温作 业 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清暑生津 暑热亢盛,耗气伤津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中医内科学--总论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
第二章
一、辨证原则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1、全面分析病情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
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脾(胃)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分析 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内伤杂病
身热不扬,恶风少汗, 胸闷腹胀,恶心,纳 少,口苦粘或淡,大 便溏薄,肢体酸困。
舌苔腻,脉浮数。
病机 治法
暑热夹湿,郁于肌表 清暑化湿
方药
人参白虎汤加减
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藿香正气散加减
四、湿
湿邪致病特点有四 1、湿为阴邪,粘滞固着,不易速去 故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2、湿性重着 ⑴“重”即沉着,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 阳不 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 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治疗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治疗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治疗中医内科与外科是中医学中两个重要的专业领域。

中医内科主要治疗内部器官的疾病,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而中医外科则主要关注治疗外伤、肿瘤和手术等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行业内的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内科常见病治疗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科目之一,它以辨证论治为特点,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整体调理。

以下是几种常见病的治疗方法:1. 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在中医内科中有独特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常见手段,如采用藿香正气口服液来缓解感冒症状,或者使用桑菊感冒颗粒来改善咳嗽等症状。

此外,针灸疗法也能有效缓解呼吸系统疾病,通过刺激相关经络来调整气血运行。

2. 中医治疗循环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在治疗各种循环系统疾病方面也具有独到的方法。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主要手段,如使用丹参片来改善心绞痛症状,或者使用五灵脂软胶囊来降低血脂。

此外,推拿按摩也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3. 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在中医内科中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药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如使用保和丸来改善胃肠不适,或者使用香砂六君子丸来缓解消化不良。

另外,中医对于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视,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通常会结合中药饮食疗法来调理。

4. 中医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等也可通过中医内科进行治疗。

常见的中药治疗包括使用五苓散来改善频尿症状,或者使用石韦来溶解肾结石。

此外,中医还会建议患者注意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达到治疗效果。

二、中医外科常见病治疗中医外科主要治疗外伤、损伤和手术等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见病的治疗方法:1. 中医治疗创伤和骨折对于创伤和骨折的治疗,中医外科通常会采用传统的推拿、拔罐和敷药等方法来减轻疼痛和促进康复。

例如,对于扭伤、挫伤和骨折,中医师可能会采用草药热敷、拔罐和按摩等疗法来改善症状。

4-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4-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证
辨证是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运 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四诊”来收集与 疾病有关的临床资料,然后依据八纲辨 证、藏象学说、病邪学说、经络学说等 进行综合分析归纳,进而对其病因病位 、病变机理、功能状态及演变趋势等作 出综合性的评定,从而得出一个证的概 念。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望、闻、问、切诊,是诊断外科 疾病的重要手段。四诊的内容虽有不 同,但彼此之间是互相联系而不可分 割的,在四诊时必须互相参合,进行 综合分析,方能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 断和辨证。
发作情况
临床表现及特点
卒痛 阵发痛
突然发作,疼痛急剧,多见于急性疾患 。
时轻时重,发作无常,忽痛忽止。见于 石淋。
持续痛
痛无休止,持续不减,多见于阳证未溃 前。痛势缓和,持续较久,多见于阴证 初起。
辨痛--以其疼痛性质来辨
疼痛性质 刺痛 灼痛
裂痛
临床表现及特点 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如蛇串疮。
痛而有灼热感,病变多在肌肤,如疖、有头疽、颜面疔、丹 毒等。 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如肛裂、手足皲裂较深者。
➢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 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
➢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 、隐痛、痠痛或抽痛的属阴。
辨阴证、阳证
➢脓液稀稠:溃后脓稠厚的属阳;稀薄或 纯血水的属阴。
➢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属阳;苍白或 紫暗属阴。
➢病程长短:阳证病程较短;阴证病程较 长。
➢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属阳;舌淡 苔少脉不足属阴。
肿是由于多种致病因引起局部的 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所导致。
现代医学认为肿是由于细菌人体 后,释放毒素,使受损细胞及血清蛋 白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组织胺、五羟 色胺、多肽等)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松弛,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血流 缓慢,通透性增强,血管内白细胞、 血浆等渗入组织间隙肿胀。

中医的八纲辨证

中医的八纲辨证

中医的八纲辨证八纲辨证一、辨表里1.表证:表证是指外感病邪侵入体表,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舌苔薄白,脉浮等。

2.里证:里证是指病邪入侵体内,影响脏腑经络的功能。

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腹痛、肿痛等,舌苔黄厚,脉弦等。

二、辨寒热1.寒证:寒证是指内外寒邪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寒战、畏寒、肢冷等,舌苔白,脉弱。

2.热证:热证是指内外热邪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舌红等,舌苔黄,脉数。

三、辨虚实1.虚证:虚证是指脏腑功能不足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舌苔薄白,脉弱。

2.实证:实证是指有实质性病变所致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疼痛、红肿、出血等,舌苔黄厚,脉实。

四、辨湿燥1.湿证:湿证是指湿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身重、困倦、湿痰等,舌苔厚腻,脉滑。

2.燥证:燥证是指人体津液耗损过多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干燥、口渴、便秘等,舌苔干燥,脉细数。

五、辨阴阳1.阴证:阴证是指阴气不足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烦热、口渴、消瘦等,舌红少苔,脉细数。

2.阳证:阳证是指阳气亢盛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面红、目赤、口苦等,舌红苔黄,脉数。

六、辨内外1.内证:内证是指疾病在体内产生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腹痛、尿血等。

2.外证:外证是指疾病在体表产生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瘙痒等。

七、辨寒热虚实1.寒实证:寒邪入侵引起的实质性病变。

常见症状包括寒战、喜温、舌苔白厚等。

2.热实证:热邪侵袭引起的实质性病变。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

3.寒虚证:寒邪引起的脏腑功能不足。

常见症状包括畏寒、乏力、舌苔白薄等。

4.热虚证:热邪引起的虚实兼夹。

常见症状包括虚热、口渴、舌红少苔等。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为相关的病例分析和辨证论治的案例。

法律名词及注释:1.外感病邪:指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从外界进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

2.舌苔:指舌面上的一层粘液状物质,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诊断中的外部与内部病因

中医诊断中的外部与内部病因

饮食不洁
食用不洁或变质食物会引 起胃肠道疾病,甚至导致 食物中毒。
饮食偏嗜
偏食或挑食会导致营养不 均衡,影响脏腑功能和生 长发育。
劳逸失度
过劳
过度劳累会消耗人体气血 津液,导致脏腑功能减退 、正气不足。
过逸
过度安逸会使人体气血不 畅、筋骨柔弱,导致体质 下降、易感外邪。
劳逸失调
劳逸失度会导致气血不和 、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 发各种疾病。
喜怒哀乐悲恐惊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 但过度或持久的情志刺激会导致脏腑 气血功能紊乱。
情志内伤与脏腑关系
情志内伤的病理变化
情志内伤可导致气血不和、脏腑功能 失调等病理变化。
不同的情志刺激会对特定的脏腑造成 损害,如怒伤肝、喜伤心等。
饮食失宜
01
02
03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等不 规律的饮食习惯会损伤脾 胃,导致气血生化无源。
顺应自然
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适时调整生活 起居,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增强 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
调摄精神
保持精神愉悦和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神 和不良情绪的刺激,以维持气机调畅、脏 腑功能协调。
起居有常
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做到劳逸结合,避 免过度劳累和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饮食有节
饮食宜定时定量,不宜过饥过饱,并根据 食物的四气五味及归经理论,合理搭配饮 食,以滋养身体。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火邪致 病特点为高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不安等。
疠气
疫疠之气
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可通过 空气、饮食、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 疫疠之气致病特点为发病急骤、病情 危笃、症状相似、易于流行等。

中医科辩证施治外科发病指南最新版

中医科辩证施治外科发病指南最新版

中医科辩证施治外科发病指南最新版
前言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本指南旨在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外科发病相结合,为临床医生提供辩证施治的指导。

第一章中医外科发病理论概述
1.1 中医外科发病的基本理论
1.2 中医外科发病的病因病机
1.3 中医外科发病的症状体征
第二章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辩证
2.1 急性阑尾炎
2.2 胆石症
2.3 肠梗阻
2.4 外伤出血
2.5 烧伤
第三章中药治疗原则
3.1 辨证论治的原则
3.2 中药配伍的原则
3.3 中药用量和用法
第四章外科术后中医调养
4.1 手术后养生注意事项
4.2 中药辅助康复
4.3 中医外治法
第五章临证举例
本章列举若干典型病例,分析病因病机,阐述辩证思路和中医治疗方法。

结语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将为患者带来更全面、更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希望本指南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推动中西医结合,造福广大患者。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中医八大辩证方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医学辨证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观察、问诊、望、切四诊,来判断疾病的病机以及辩证论治的依据。

下面将分别介绍中医八大辩证方法。

首先是辨证求因。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外感、内伤、情志变化、饮食失调等原因导致的。

辨证求因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病情等方式来探求疾病的发生原因,从而为后续的辩证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是辨证求证。

中医辨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诊等方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以及辨证施治的依据。

比如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厚薄,舌体的形态等来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以及病变情况。

再者是辨证属象。

辨证属象是指根据疾病的症状和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归属。

中医辩证主要强调整体感觉,通过病人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汗出、咳嗽等,来判断病人所属的证候。

其次还应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

另外是辨证异同。

中医辨证方法还注重判断不同证候之间的异同,比如分辨实证和虚证,以及分辨寒热等不同属性的证候。

辨证异同可以指导后续的方药选择和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应用。

然后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注重辨证立法,根据病人体质、环境和病因等综合因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草药调理、针灸、艾灸、推拿等。

此外还有辨证与辨病。

辨证与辨病是将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诊等进行分析,找出病因,进一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势,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最后是辨证与辩治。

辨证与辩治是将辨证结果与实际治疗相结合,根据病情的进展和疗效的反馈,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中医强调病乃虚实寒热之变化,病机可随病程调整,因此辨证与辩治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调整的过程。

综上所述,中医八大辨证方法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辨证论治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切四诊,辨别疾病的病机和病变,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些方法紧密结合中医理论体系,强调综合判断和个体化治疗,对于提高中医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一、辨证的思路:1.切脉定证:中医内科疾病辨证的第一步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苔、舌质、脉象等症状来判断病情,了解病因所致的脏腑功能紊乱情况。

脉象对于辩证十分重要,可从脉率、脉势、脉象的有力与无力、紧实与松弛、浮沉和凹陷等方面进行观察。

2.望闻问切:中医内科疾病辨证的第二步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眼神、汗出情况、声音、呼吸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同时结合病人的言语来询问病情。

3.病机分析:中医内科疾病辨证的第三步是通过对上述观察和问诊的结果进行病机分析,即确定病情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发病机制。

分析病机需要根据病人的体质、脏腑功能状态、病因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4.辨证论治:中医内科疾病辨证的最后一步是根据对病情的辨证分析,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可以包括中药方剂的选择、针灸等调理方法、饮食调节等多种治疗方法。

二、治疗的原则:1.辨证施治: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的核心原则是辨证施治。

在确定了病情的辨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在感受寒冷时容易出现寒邪入侵的病症,此时可选用温阳散寒的方剂进行治疗。

2.调整阴阳平衡: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强调调整阴阳平衡,即通过调理脏腑的阴阳功能,使其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高血压时,在降压的同时,要调整阴阳平衡,以达到稳定病情的目的。

3.个体化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样是治疗高血压的患者,不同的体质和脏腑功能状态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4.平衡气血津液: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强调平衡气血津液,即通过调理脏腑的气血津液功能,保持平衡,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气血津液的不足或者过盛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调理。

5.重视防治结合: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注重防治结合,即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重视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要注意日常饮食、锻炼、心理调节等方面的预防工作,以降低病情的反复发作。

中医科辩证施治外科发病指南最新版

中医科辩证施治外科发病指南最新版

英文回答:The most recent iteration of the guidelines pertaining 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urgical disea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ces significant emphasis on the utilization of dialectical treat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such condi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ory, the development and manifestation of surgical diseases are intrinsically linked to the equilibrium of yin and yang, the proper functioning of qi and blood,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visceral and meridian systems. Consequentl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forms the cornerstone of TCM treatment for surgical diseases.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ailment and the pattern of disharmony, practitioners of TCM are able to devise a targeted treatment regimen aimed at restoring equilibrium to yin and yang, regulating the function of qi and blood, and facilit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the meridians.有关中医药外科手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准则的最新版本,特别强调在管理这类疾病时采用辩证法。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

中医外科罕有病辨病辩证留意:临床中医诊病要临证察机,以下仅供参考切莫生搬硬套!一.阑尾炎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转移性右下腹痛xx小时”入院,伴发烧.恶心吐逆,纳呆,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滑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肠痈”领域,病位在大肠.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毁伤脾胃,导致肠道功效掉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证属湿热证.湿热之邪蕴于肠道,热盛肉腐蚀而为痈故见腹痛;高热口渴.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蕴结之象.本病可与石淋(有输尿管结石)相辨别:石淋发生发火时腰腹绞痛,痛引前阴,可见小便涩痛频急,或伴随排尿中止.尿血.中医诊断:肠痈,湿热证治法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12克牡丹皮3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芒硝9克二.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重复右上腹痛xx再发xx”入院,胁肋胀痛,触痛显著而拒按,或牵引肩背,伴发烧或不发烧.恶心吐逆,纳呆,口干口苦,身目微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滑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胁痛”领域,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病性属实.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外邪入侵,故见发烧恶寒,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掉和,胆不疏泄故胁痛而口苦,;湿热中阻,乃至胸闷纳呆,恶心吐逆;肝开窍于目,怒气上炎故目赤;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目黄身黄;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舌苔黄腻脉玄滑数均为肝胆湿热之征.本病可与胃脘痛相辨别:胁痛胃脘痛均有肝郁的病机.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闹热热烈繁华等胃掉和降症状.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随口苦.目眩等少阳经的症状.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理气通络.方用龙胆泻肝汤汤加减,龙胆草9克黄芩15克泽泻9克川木通9克当归15 生地黄15克柴胡12克甘草6克车前子15克金钱草15克郁金15克三.疝气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xx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xx”入院,伴乏力.动则汗出,小便短涩不畅,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狐疝”领域,本病责之于中气衰弱.患者年迈体衰,或劳顿过度,劳则气耗,故气虚下陷而见腹股沟或阴囊肿胀偏痛;气虚不克不及统御,遇劳气虚更甚,肿块偏有大小,卧则入腹中,立则凸显于体表,重复发生发火;少腹手下坠感,小便短涩不畅,舌淡边有齿痕,买弱无力均为气虚之象.本病可与腹痛相辨别:腹痛的部位是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常伴随意秘.泄泻等肠道症状,病变规模较广,以此为鉴.中医诊断:狐疝,中气下陷证治法方药:益气举陷.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克人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四.急性胰腺炎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中断性上腹痛xx小时”入院,伴发烧.腹胀.恶心吐逆,纳呆,口干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脾肉痛”领域,病位在脾.胃.肝.胆,涉及心.肺.肾.脑.肠.患者感触感染外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辛辣厚味,湿热食滞交阻,结聚于里,气机和气,腑气不通.临床症见腹部胀痛而拒按,胃脘部痞塞不通,恶心吐逆,口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玄数均为湿热蕴结之象.本病可与胸痹相辨别: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类病症,临床上以胸闷.胸痛.气短为三大主症与脾肉痛不难辨别.中医诊断:脾肉痛,胃肠热结证治法方药:清热化湿,通里攻下.方用清胰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柴胡10g,枳壳10g,黄芩12g,黄连6g,白芍12g,木喷鼻6g,银花30g,玄胡12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10g,厚朴12g.五.肠梗阻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腹胀.腹痛.停滞自肛门排气排便xx小时”入院,伴恶心吐逆,纳呆,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舌暗红苔黄腻,脉玄数涩,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肠结”领域,病位在肠.患者系高龄,平昔少动,脾胃功效欠佳,导致肠道功效掉调,水谷难以运化,糟粕积滞,久留肠胃,积结肠道而腑气不通,证属气滞血瘀.糟粕积于肠道不通则痛,故尔腹痛,舌暗红脉见玄数涩为血瘀之象.本病可与胃脘痛相辨别:两者均可有胃脘痛苦悲伤,胃脘痛常伴随嗳气.吞酸,腹泻等表示;而肠结重要为腹胀痛,不克不及纳食,无排气排大便.据此两者克显著辨别.中医诊断:肠结,气滞血瘀证治法方药: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大承气汤加减,芒硝50克厚朴15克大黄30克桃仁15克地丁20克败酱草30克甘遂3克六.甲状腺肿瘤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颈部肿块xx”入院,舌红苔腻,脉玄或玄细,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瘿瘤”领域,病位在颈前.患者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或两侧均较大,肿块可随吞咽动作高低脉玄或玄细证属痰结血瘀证.本病可与瘰疬相辨别:瘰疬亦会在颈部消失肿块,瘿病的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部两侧,肿块较小,如胡豆大小,个数若干不等.中医诊断:瘿瘤,痰结血瘀证治法方药: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消瘿散结.海藻玉壶汤加减,昆布10克海带10克海藻10克青皮9克陈皮9克法半夏9克浙贝母12克连翘6克当归9克川芎9克七.乳房肿瘤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乳肿块xx时光”入院,伴胸闷.胁胀痛,纳呆,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玄滑,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乳岩”领域,病位在乳房.患者平昔情志不畅,浮躁易怒,气机运行不畅,致使经络.脏腑.气血.阴阳掉调,气滞血瘀,痰凝集瘕,蕴毒成瘤证属肝郁气滞证.本病可与乳癖相辨别:乳癖为单侧或双侧乳房痛苦悲伤并消失肿块,质地不硬运动度好;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更亲密相干.中医诊断:乳岩,肝郁气滞证治法方药: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加减,柴胡10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郁金12克枳壳10克喷鼻附10克瓜蒌皮15克浙贝母10克赤芍10克炮山甲10克山慈菇10克八.食管癌.贲门癌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进行性吞咽艰苦xx”入院,伴胸膈痞闷,胃脘不适,纳呆,舌淡红,苔薄腻,脉玄滑,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噎嗝”领域,病位在食管,病性为本虚标实,证属痰气交阻证.痰气交阻,闭塞胸膈,食道晦气,则吞咽梗阻,胸膈满闷或痛苦悲伤;胃气上逆则嗳气;饮食少进,无以生化精微,肌肉不得濡养,则形体日渐瘦削;舌淡红,苔薄腻,脉玄滑,为气郁痰阻,兼肝郁化火,津液受灼之象.本病可与吐逆相辨别:吐逆无吞咽艰苦和梗阻症状;噎嗝表示为饮食难下,食管.胃口有噎塞梗阻感,并呈进行性加重.中医诊断:噎嗝,痰气交阻证治法方药: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丹参15克砂仁6克北沙参15克浙贝母9克茯苓20克荷叶9克半枝莲9克白花蛇舌草24克九.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不全性肠梗阻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x腹部胀痛不适xx”入院,伴瘦削,倦怠乏力,纳呆,大便干结,舌苔薄白,脉玄,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积累”领域,病位在肝脾,属气滞血瘀证.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饮食不节,毁伤脾胃,导致肠道功效掉调,气.血.痰.毒凝集肠道,故见腹痛;脾胃运化掉职.肠道传化掉常则引起腹泻或便秘,或两者瓜代而作;日久水谷精微不充,气血生化乏源,则倦怠乏力.面色少华,日渐瘦削.本病可痞满相辨别:痞全是以患者自发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重要症状,在检讨时,腹部无气聚胀急之形,更不克不及扪及坚积包块.中医诊断:积累,气滞血瘀证治法方药: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掉笑散加减,柴胡6克喷鼻附6克陈皮6克枳壳6克白芍12克延胡索6克蒲黄包煎6克桃仁9克炙鳖甲先煎15克十.肝癌.肝硬化腹水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右上腹部胀痛xx小时”入院,伴瘦削.神疲惫力,纳呆,渴不欲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鼓胀”领域,病位在肝.脾.肾,证属湿热蕴结.湿热互结,水浊停聚,故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痛,拒按;湿热迫胆气上逆故烦热口渴;湿热内结阳明,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湿热下行,气机晦气股小便短少;苔黄腻,舌边尖红,脉玄数,乃湿热壅盛之证.本病可与水肿相辨别:鼓胀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浮肿不甚显著;水肿重要为肺脾肾功效掉调,水湿泛溢肌肤,浮肿多从眼睑开端继则头面和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会晤色晄白.腰酸倦怠等.中医诊断:鼓胀,湿热蕴结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汤加减,茵陈后下15克栀子9克大黄9克黄芩15克黄连6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厚朴12克枳壳9克半夏6克陈皮6克白茅根15克通草12克十一.肺癌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咳嗽.胸闷气短xx”入院,伴疲惫,纳呆腹胀,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淡红有齿痕,脉沉细,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肺积”领域,病位在肺,属气阴两虚证.患者神疲惫力.纳差.腹胀,为肺性格虚之征;口干喜饮,大便干结,咳嗽痰少 ,或咳血痰,则属肺阴虚有内热表示,舌象及脉象表示亦为气阴两虚之象.本病可与咳嗽相辨别:咳嗽是多种肺系疾病的罕有症状,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临床辨证精确多可获愈,肺癌也可表示为咳嗽,渐次加重,难以治愈.中医诊断:肺积,气阴两虚证治法方药:养阴化痰,清热解毒抗癌.桔梗杏仁煎加减,沙参2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川贝母15克百合30克白及15克夏枯草15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黄芪30克鱼腥草30克十二.前列腺增生症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进行性排尿艰苦xx”入院,伴小腹胀满.口苦.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舌红苔根黄腻,脉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癃闭”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证属膀胱湿热.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湿热内生,壅积于膀胱,故小便晦气而热赤,甚则闭而不通;湿热互结膀胱气化晦气,故小腹胀满;湿热内生,故口苦口干,津液不布故但口渴不欲饮水.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均为下焦湿热所致.本病可与淋证相辨别:淋证尿频且痛苦悲伤,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中医诊断:癃闭,膀胱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萹蓄30克瞿麦15克炒栀子9克通草3克大黄后下6克车前子包煎30克蒲公英15克红藤15克滑石30克甘草5克十三.尿路沾染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尿频.尿急.尿痛xx”入院,伴小腹拘急痛苦悲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淋证”之“热淋”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证属膀胱湿热.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湿热毒邪客于膀胱,气化掉司,水道晦气,是热淋的重要病机.盖火性急切,故溲频而急;湿热壅遏,气机掉宜,故尿出难涩,炽热刺痛;湿热熏蒸,故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均系湿热为病之象.本病可与癃闭相辨别:淋证尿频且痛苦悲伤,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中医诊断:热淋,膀胱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萹蓄15克瞿麦15克栀子9克通草3克大黄后下6克车前子包煎30克红藤15克滑石30克甘草3克灯心草12克十四.泌尿系结石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x侧腰腹部酸痛xx”入院,伴小腹拘急痛苦悲伤.小便黄赤,拮据难出,舌红,苔薄黄,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淋证”之“石淋”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证属膀胱湿热.湿热下注,化火灼阴,煎熬尿液,结为砂石,淤积水道而为石淋.积于下则膀胱气化掉司,尿出晦气,拮据难熬痛苦,痛引少腹.积留于上则影响肾脏司小便之职,郁结不得下泄,气血滞涩,不通则痛,由肾而涉及膀胱.阴部.砂石伤络则为尿血.舌质红,苔薄黄,脉玄数,均系湿热为病之象.本病可与癃闭相辨别:淋证尿频且痛苦悲伤,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中医诊断:石淋,膀胱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加减,石韦15克冬葵子15克瞿麦15克小蓟15海金沙包煎30克金钱草30克白芍15克炙甘草3克藕节30克鸡内金6克十五.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下肢静脉呈蚯蚓状愚昧xx”入院,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涩,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筋瘤”领域,病位在脉证属气滞血瘀证.患者平昔工作原因长期站立,血壅于下,气行则血行,气机不畅则血脉瘀滞,筋挛血瘀故见下肢青筋垒垒;淤血闭滞血脉,不通则痛,故下肢沉重.隐痛.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本病可与脱疽相辨别:脱疽是产生于四肢末尾,轻微时趾(指)节坏疽的慢性四周血管疾病,别名脱骨疽.与本病不难辨别.中医诊断:筋瘤,气滞血瘀证治法方药:活血化瘀,和营消肿.活血散瘀汤加减,苏木10克,赤白芍12克,草红花9克,桃仁9克,鬼箭羽12克,三棱6克,莪术6克,木喷鼻3克,陈皮9克.十六.尿血待查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肉眼血尿 xx小时”入院,伴发烧,纳呆,口渴喜饮,小便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尿血”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患者感触感染外邪,邪正相争故而恶寒身热;热灼阴液,故口渴欲饮;邪热由表及里结于下焦,迫及膀胱,因而少腹做胀;热结膀胱,迫血下行,因而小便出血赤色鲜红.高热口渴.舌红苔黄均为湿热蕴结之象.本病可与血淋相辨别:两者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尿出纯血等症状.其辨别要点是血淋有尿痛;尿血多无尿痛之感,虽亦见有稍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痛苦悲伤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中医诊断:尿血,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生地黄24克.小蓟15克.滑石15克.木通6克.淡竹叶6克.炒蒲黄9克.藕节9克.当归6克.栀子9克.炙甘草6克.。

中医辩证 分型

中医辩证 分型

中医堂常见病症内科:腰痛眩晕中风风湿痹尪痹骨痹肌痹痿症虚劳痛风不寐心悸消渴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妇科:痛经绝经前后诸症盆腔炎儿科:感冒哮喘泄泻厌食疳症汗症多动症性早熟过敏性疾病五官(耳鼻喉)科:鼻渊梅核气中医骨伤科:落枕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狭窄性腱鞘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臀上皮神经损伤梨状肌综合征股骨头坏死膝关节半月板损伤髌下脂肪垫劳损腕、跖管综合征中医针灸科:面瘫肩关节周围炎胸痹心痛不寐痿症风湿痹落枕偏头痛鼻渊眩晕便秘郁证中医推拿科:小儿肌性斜颈积滞病脑性瘫痪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康复头痛颈性眩晕泄泻痛经落枕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滑脱骶髂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冠心病证候分类:1、寒邪内盛:胸闷胸痛,遇寒更甚,喘息咳唾,气短,舌苔白,脉沉迟。

2、痰浊壅盛:胸闷如窒息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平素痰多,舌苔浊腻,脉滑。

3、肝郁气滞:胸闷胀而痛,攻窜不定,善太息,或痛连两肋,嗳气不舒,甚则疼痛不能转侧,舌苔薄,脉滑。

4、淤血停滞:胸闷窒息而痛,痛如锥刺,痛有定处,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5、气阴两虚: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怠倦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

舌偏红,或有齿痕,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疗方案:辩证施治治疗总则:活血化瘀,温通心阳。

基本操作:取坐位,轻柔手法。

一指禅推法,鱼际揉法,指拨法,施于心俞,肺俞,膈俞,厥阴俞,屋翳,渊液,辄筋,内关穴,先左后右,每穴1-2分钟。

1、寒邪内盛证:基本操作上,加擦法操作于背部督脉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以深部透热为度。

2、痰浊壅盛证:基本操作上加脾俞、胃俞、膻中、足三里并摩腹。

3、肝气郁滞证:基本操作上加章门、期门、肝俞、太冲等穴并搓摩胁肋。

4、淤血停滞证:基本操作上加灵道、通里、间使、少府、肾俞、足三里穴。

5、气阴两虚证:基本操作上加脾俞、胃俞、肾俞、三阴交、筑宾穴,并横擦肾俞、命门穴,直擦太溪、夏溜、交信穴,以透热为度。

外科疾病辨证

外科疾病辨证

外科疾病辨证【阴阳辨证】辨别诊治外科疾病,首先辨清阴阳属性。

故《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疡医大全》“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

• 以局部症状辨阴阳•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 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 皮肤颜色:红活焮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 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

• 肿形高度: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 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

• 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的属阴。

• 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或抽痛的属阴。

• 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稀薄或纯血水的属阴。

• 以全身情况、病程长短、预后等辨阴阳• 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比较短;阴证的病程比较长。

• 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渐次消失;阴证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后尤甚。

• 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

• 阴阳辨证的注意事项1 .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阴证阳证的辨别,应着眼于疾病的全过程,要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性质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把握患者在某个阶段出现的局部症状与全身反应应当主次关系,既要准确辨别局部症状,又要结合全身辨证。

只有从整体出发,全面辨证,才能准确无误。

2 .辨别真假临床中有很多疾病属于阳证似阴,或阴证似阳,深入分析,辨别真假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仅凭局部的、一时的表现很容易出现误辨。

例如流注一病,初起往往局部色白、漫肿、隐痛,从局部看属阴,但是化脓溃后,脓出稠厚,收口迅速,全身症状表现为阳热证。

故临床中细致、全面地分析,有利于鉴别阴阳的真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滋肾利窍
语音不利:
1、解语丹
2、镇肝熄风汤
3、地黄饮子
语音不利:
1、解语丹合血塞通片
2、脑立清丸、天麻钩藤颗粒合解语丹
3、地黄饮子、左(右)归丸合黄氏响声丸
头痛
风寒头痛
祛风散寒
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都梁丸
风热头痛
疏风清热
桑菊饮
芎菊上清丸、清眩丸
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
羚角钩藤汤
天麻钩藤颗粒、全天麻胶囊、牛黄降压片、脑立清丸
肝胃郁热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加味左金丸、元胡止痛片、三九胃泰颗粒、胃逆康胶囊
脾胃虚寒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健中汤
香砂六君丸、良附丸、小建中颗粒
泄泻
食伤肠胃
消食导滞
保和丸
保和丸、加味保和丸、开胃健脾丸
湿热内蕴
清热利湿
葛根芩?连汤
复方黄连素片、香连丸
脾胃气虚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健脾丸、香砂六君丸
痛痹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乌头汤
寒湿痹冲剂、小活络丸
着痹
祛湿通络,祛风散寒
薏苡仁汤
N/A
尪痹
化痰祛瘀、滋养肝肾
桃红饮合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丸、尪痹颗粒、益肾蠲痹丸
中暑
阳暑
清热生津
白虎汤
清暑解毒颗粒、清暑益气丸
阴暑
解表散寒,祛暑化湿
香薷饮
藿香正气软胶囊、十滴水
常见中医外科病症的辩证论证
名称
辩证论治
治法
方剂
中成药选用
常见中医内科病症的辩证论证
名称
辩证论治
治法
方剂
中成药选用
感冒
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
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
风热感冒
清热宣肺解表。
银翘散
银翘解毒片、感冒退热颗粒、桑菊感冒片
时行感冒
清热解毒解表
清瘟解毒丸
清开灵颗粒、羚羊感冒片、莲花清瘟胶囊体Βιβλιοθήκη 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参苏丸、玉屏风颗粒
阴血亏虚
滋阴养血
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养血安神丸
心脾两虚
健脾养心
归脾汤
柏子养心丸、归脾丸
胃痛
寒凝气滞
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良附丸、良附汤
良附丸、温胃舒颗粒、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
饮食停滞
导滞和胃
保和丸
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六味安消散、沉香化滞丸、开胃山楂丸
肝胃不和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
气滞胃痛颗粒、柴胡舒肝丸、舒肝和胃口服液、沉香舒气丸、胃苏颗粒
中风
半身不遂:
1、气虚血瘀
2、肝阳上亢
半身不遂:
1、益气活血
2、平肝潜阳
半身不遂:
1、补阳还五汤
2、天麻钩藤饮
半身不遂:
1、通心络胶囊、参芪片合三七胶囊
2、脑血栓片、全天麻胶囊合血府逐瘀口服液
名称
辩证论治
治法
方剂
中成药选用
中风
语音不利:
1、风痰阻络
2、肝阳上亢
3、肾精亏损
语音不利:
1、祛风涤痰
2、平肝潜阳
心脾两虚
补益心脾
归脾汤
归脾丸、安神健脑液
肾阳不足
温胃壮阳
右归丸
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
肝郁不舒
疏肝解郁
逍遥散
逍遥丸、加味逍遥丸、解郁安神颗粒、柴胡舒肝丸
郁证
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
逍遥散
逍遥丸、越鞠丸、柴胡舒肝丸
痰气郁结
化痰利气
半夏厚朴汤
舒肝平胃丸、二陈丸合胃苏颗粒
心脾两虚
健脾养心
归脾汤
归脾丸、人参归脾丸
虚劳
脾肾阳虚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四神丸
涩肠止泻散、四神丸、固本益肠片、固肠止泻丸
便秘
热结肠胃
清热润肠通腑
麻子仁丸
清宁丸、一清胶囊、新清宁胶囊
气滞郁结
顺气行滞
六磨汤
槟榔四消丸、当归龙荟丸
津亏肠燥
养血润燥
润肠丸
麻子润肠丸、麻仁丸、麻仁润脾丸、通乐颗粒
阳虚寒凝
温通开秘
半硫丸、附桂八味丸
苁蓉通便口服液、桂附地黄丸与麻仁润脾丸合用
脾胃气虚
健脾益气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参苓降糖片、渴乐宁胶囊
肾阴亏虚
滋养肾阴
杞菊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石斛明目丸、左归丸
阴阳两虚
温阳滋肾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淋证
热淋
清热利湿通淋
八正散
萆薢分清丸、热淋清颗粒、三金片
石淋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石韦散
排石颗粒、石淋通片、复方金钱草颗粒
劳淋
补脾益肾
喘证
风寒闭肺
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
通宣理肺丸、小青龙合剂、桂龙咳喘宁胶囊
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桑白皮汤
清气化痰丸、蛇胆川贝枇杷膏、清肺抑火丸
肾虚作喘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
固本咳喘片、蛤蚧定喘丸
胸痹
气虚血瘀
益气活血
补阳还五汤
通心络胶囊、舒心口服液、芪参益气滴丸、参芍片
气滞血瘀
行气活血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口服液、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心可舒片
无比山药丸
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五子衍宗丸
癃闭
膀胱湿热
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八正散
三金片、热淋清颗粒、复方金钱草颗粒
湿热瘀阻
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代抵当丸
癃闭舒、萆薢分清丸
肾阳衰惫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济生肾气丸
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
名称
辩证论治
治法
方剂
中成药选用
阳痿
惊恐伤肾
益肾填精
大补元煎
六味地黄丸、龙牡固精丸
咳嗽
风寒犯肺
疏散风寒,宣肺解表
杏苏散
通宣理肺丸、半夏露、或杏仁止咳糖浆
风热犯肺
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桑菊饮
牛黄蛇胆川贝散、蛇胆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
燥邪伤肺
辛凉清润
桑杏汤
二母宁嗽丸、蜜炼川贝枇杷露
痰热壅肺
清热化痰肃肺
清金化痰汤
清气化痰丸、蛇胆川贝液、复方鲜竹沥液
肺肾阴虚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百合固金汤
养阴清肺丸、参贝北瓜膏
气虚
益气补虚
四君子汤
玉屏风颗粒、补中益气丸
血虚
补血养肝
四物汤
当归补血口服液、八珍颗粒、十全大补丸
阴虚
养阴生津
沙参麦冬汤
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河车大造丸、天心补心丸
阳虚
补阳温中
附子理中汤
济生肾气丸、四神丸
阴阳两虚
阴阳双补
桂附地黄丸
桂附地黄丸、薯蓣丸
痹证
行痹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防风汤
九味羌活丸、风湿骨痛片
痰瘀痹阻
豁痰化瘀
瓜篓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
丹篓片
寒凝心脉
温阳散寒
乌头赤石脂丸
冠心苏合丸、麝香保心丸
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
生脉散
益心舒胶囊、生脉胶囊
心肾阳虚
温补心肾
附子汤
芪苈胶囊、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名称
辩证论治
治法
方剂
中成药选用
不寐
心火炽盛
清心泻火
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丸、(泻肝安神丸)
肝郁化火
疏肝解郁
柴胡疏肝散
解郁安神颗粒、逍遥丸
疮疖
热毒蕴结
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
连翘败毒丸、当归苦参丸、金花消疮丸
湿毒瘀结
清热利湿,解毒透脓
仙方活命饮合透脓散
牛黄醒消丸、二妙丸、金花消疮丸、清开灵口服液
乳癖
肝郁痰凝
疏肝理气,化痰消坚
逍遥篓贝散
乳块消、乳癖消片(胶囊、颗粒)、与丹栀逍遥丸
冲任失调
调摄冲任
瘀血阻络
祛瘀通络
通窍活血汤
通天口服液、正天丸
眩晕
肝火上扰
清肝泻火
龙胆泻肝汤
黄连上清丸、当归龙荟丸
气血亏虚
益气养血
八珍汤
归脾丸、八珍颗粒、当归补血口服液、十全大补丸
痰浊上蒙
涤痰宣窍
涤痰汤
二陈丸、半夏天麻丸
肝肾阴虚
滋肾养肝
杞菊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消渴
阴虚燥热
养阴润燥
玉女煎
金芪降糖片、清胃黄连片、玉泉丸、消渴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