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音中音史古代部分考试范围(现场版)
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年717中西方音乐史
717中西方音乐史第一部分一、《中国音乐史》考核宗旨及评价目标《中国音乐史》是音乐专业本科时期重要的学习考试内容,也是全国音乐院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试科目。
《中国音乐史》分为古代音乐史与近现代音乐史两大部分。
通过了解中国音乐史从古至今的发展与变迁,了解本国文化内涵,为日后专业的拓展与深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试方式及题型结构考试方式:闭卷、笔试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2.比较分析题3.简答题4.论述题三、考试范围㈠主要内容【古代音乐史部分】1.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以前)⑴远古时期的音乐起源观念、古歌、古乐舞、古乐器有大致的了解2.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⑴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⑵《诗经》中的分类及其含;《楚辞》⑶乐器的发展⑷律学的形成⑸乐器和器乐音乐⑹音乐思想⒊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⑴音乐机构⑵相和歌和清商乐⑶乐器和器乐⑷音乐文化的交流⑸律学的发展⑹音乐美学思想⑺汉代百戏中的乐舞4.隋、唐(公元589年----公元960年)⑴宫廷燕乐⑵民间俗乐⑶音乐理论⑷音乐机构⑸著名音乐家⑹记谱法⒌宋、元、明、清(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⑴市民音乐的勃兴⑵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⑶重要曲谱⑷宋元明清乐器和器乐⑸说唱音乐⑹戏曲的发展⑺乐谱与乐律学⑻音乐美学论著【近、现代及当代音乐史部分】1.中国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1)传统音乐(2)声乐(3)器乐(4)歌剧音乐(5)音乐教育(6)音乐思潮、音乐美学、音乐史学(7)中外音乐文化交流2.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公元1949年—公元1990年) (1)建国初期的音乐(公元1949年----公元1966)①声乐②器乐③歌剧、舞剧音乐创作(2)文革中的音乐创作(公元1966年----公元1976年)①声乐②革命样板戏(3)改革开放后的音乐创作(公元1976年-----公元1990年)①声乐创作②歌剧与舞剧③小型器乐独奏④室内乐重奏与“新潮音乐”的崛起⑤交响音乐的繁荣3.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公元1976年—公元2000年)(1)这一时期产生的优秀歌曲(2)新时期的合唱创作(3)民族器乐创作(4)当代古琴音乐的发展(5)民族器乐合奏(6)西洋器乐创作(7)歌剧、舞剧、戏曲、曲艺创作第二部分一、《西方音乐史》考核宗旨及评价目标《西方音乐史》是全国音乐院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试科目。
中音史考研题库
中音史考研题库中国音乐史作为一门学科,其考研题库内容广泛,涵盖了中国古代音乐、近现代音乐以及音乐理论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中音史考研题库中的问题类型和内容。
一、古代音乐史1. 先秦时期音乐:请简述先秦时期音乐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2. 汉代音乐:汉代音乐有哪些显著的发展?请列举汉代著名的音乐作品。
3. 唐宋音乐:唐代音乐与宋代音乐在风格和形式上有何不同?4. 明清音乐:明清时期音乐剧的发展情况如何?请列举明清时期著名的音乐家。
二、近现代音乐史1. 清末民初音乐变革:简述清末民初音乐变革的背景及其影响。
2. 五四运动与音乐:五四运动对中国音乐产生了哪些影响?3. 抗战时期音乐:抗战时期音乐的特点是什么?请列举一些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 新中国成立后的音乐:新中国成立后,音乐领域有哪些重大变革?三、音乐理论1. 音律学:中国古代音律学有哪些重要理论?请举例说明。
2. 音乐美学: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 音乐教育: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特点是什么?与现代音乐教育有何不同?4. 音乐创作:中国古代音乐创作有哪些特点?请列举一些著名的音乐作品。
四、音乐家与作品1. 古代音乐家:请列举几位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并简述他们的贡献。
2. 近现代音乐家:请列举几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并简述他们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3. 音乐作品分析:选择一首中国古典音乐作品,分析其音乐结构、旋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五、音乐与社会文化1. 音乐与宗教:中国古代音乐与宗教的关系如何?2. 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3. 音乐与民族:中国各民族音乐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六、音乐的传播与交流1. 音乐的国际传播:中国古代音乐是如何传播到国外的?2. 音乐的民族交流:中国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是如何交流和融合的?结束语中国音乐史是一个丰富的研究领域,它不仅涵盖了音乐本身的发展,还与社会、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史(中音史的古代部分)
古代史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骨笛是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乐器夏代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乐舞是《大夏》;2、商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乐舞是《大濩》。
第二章周秦的音乐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民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要顺利推行礼乐制度,必须加强有关礼乐方面的教育,担任音乐教育的是宫廷音乐机构的总管“大司乐”和“乐师”周代宫廷音乐总类: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乡越和四夷之乐六代之乐:黄帝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大韶》;夏禹《大夏》;商汤的《大濩hu》;周初的《大武》。
(大武以歌颂周武王伐纣为主题)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颂:用于祭祖,大射,早先的颂,大概源于民间的巫歌,速度缓慢,用瑟伴奏雅:大雅和小雅。
大雅与颂相似,小雅接近民歌。
小雅用于诸侯大射,燕礼以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除周南,召南系等南方民歌即所谓“乡乐”外,其余都属小雅房中乐:一种燕乐,后妃们在内功侍宴时唱的四夷之乐:主要指秦楚吴越等地,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
用于祭祀和宴乐。
大都吹管乐器伴奏歌舞。
主要是为了炫耀其政教之远被,并非真的重视。
周代民间音乐发展:北方民歌代称“郑卫之音”和南音(战国时期南方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楚辞:又叫楚声,周代民间流行巫歌《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成相篇:荀子一书中有成相篇的唱词,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弦乐器以拨弹为主,有柱(瑟,筝)和无柱(琴)两种,管乐器有编管(萧,笙)和单管两种周代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最早的大型乐器曾侯乙编钟墨家:墨子题出“非乐”孟子:“人言不如人声”.乐记:我国最早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戏曲:中国传统的戏剧,包含唱念做打,综合艺术形式,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舞台艺术,服装说唱音乐:1到2人,一人代表多人,一会戏里一会戏外,既是演员,又是讲故事的人,不需要服装,没有舞美公孙尼子《乐记》第三章: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2、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歌,并加工改编,以供祭祀,宴乐之用等。
中西音史
(中音史部分)
1、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3分)
1、犯
2、《问》
3、《琴赋》
4、《春之旅》组曲
5、《玫瑰三愿》
2、简答题(本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
1、简述“大夫无故不撤悬”的含义。
2、简述戏曲“花雅之争”的历史意义。
3、简述音乐是“上界的语言”的含义。
3、论述题(本题共30分,没小题15分)
1、试论中国古代声乐艺术成就及历史意义。
2、试论聂耳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与历史意义。
(外音史部分)
4、名词解释(本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 Oratorio
2.音乐瞬间
3.《广岛罹难者的哀歌》
4.伦敦巴赫
5. Passion
5、简答题(本题共30分,每小题10分)
1.19世纪真实主义歌剧的产生及代表作曲家。
2.简述艾凯尔的艺术成就。
3.简述“六人团”及主要代表作曲家。
6、论述题(本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
1、“序列主义音乐”的总体特征及主要代表作曲家。
2、19世纪标题交响乐的创作。
《中西音乐史》考试大纲
《中西音乐史》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中西音乐史》是报考音乐与舞蹈学、音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主要考察考生对中西音乐史基础知识和理论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范围和内容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分为两部分: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
(一)中国音乐史1.中国古代音乐史: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形态流变,掌握历代音乐制度、音乐职官、音乐机构、音乐事件、音乐人物、音乐作品、音乐表演、音乐典籍、音乐思想、音乐理论、音乐名词(术语)、乐器、乐谱、乐种、歌种、舞种、曲种、剧种、音乐文化交流等与音乐相关的历史事实。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形态流变,掌握中国近现代传统音乐的变迁、新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近现代音乐教育、近现代音乐思想和理论研究、近现代音乐文化交流等与音乐相关的历史事实。
(二)西方音乐史考核内容涵盖古希腊至20世纪的西方音乐史。
1.了解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进程、西方音乐的体裁、重要音乐流派、各个不同流派代表性作曲家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特征,理解作曲家音乐创作的主要风格、特色及历史贡献。
2.理解西方音乐各个流派的发展特征、西方音乐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解西方音乐与西方文化的内在关系。
三、考试要求考生应较全面地理解中国音乐史中的基本概念、体裁和范畴,熟悉各历史时期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及其主题,基本上可以读懂中国音乐文献,具备对音乐现象、音乐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理解西方音乐历史发展脉络、体裁、主要流派及其发展特征、名家名作及其代表性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特征与独特贡献等。
四、建议参考书目1.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2.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4.叶松荣著:《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音乐》,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年修订版。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古代音乐史部分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概述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原始乐舞图(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一)概述(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与礼乐音乐1,“雅乐”的来源“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2)繁复的音乐礼节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职乐师: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音乐机构: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大司乐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四)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1,《易经》中的民歌《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3,四夷之乐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五)乐器的发展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1)埙2)磬3)鼓4)钟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1)磬2)鼓3)庸4)龠5)和6)缶7)竽8)乐3,“八音”乐器分类法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2)石(磬-编磬)3)土(埙、缶)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5)丝(琴、瑟)6)木()7)匏(笙、竽)8)竹(龠、箫、管)(六)乐律学的形成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3,宫调理论“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三、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一)概述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3,《楚辞》音乐《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中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重点.doc
中西方音乐史1.六代乐舞: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的乐舞,包括黄帝时代《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大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溲》以及阆初的《大武》,这六部规横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2.雅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分为大雅与小雅。
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祀、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
小雅较接近民歌,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
小雅用丁•诸侯的大射、典礼及七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
3.雅乐:是周代宫廷中咅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近似大雅, 所用场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
4.房中乐:宫廷咅乐的一种,起于周代。
大型房中乐用于殿堂,设乐悬、房中乐、用丁宴亨宾客,亦有用于后宫。
5.四夷之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其“网夷”则指秦、楚、吴、越以及北方地区。
上述地区的民间咅乐被收集在宫廷,称为“四夷之乐”,并设“鞮韃氏“掌管。
它用丁•祭祀与宴乐,以炫耀其政教远被。
6.九歌:周代流行于楚国南部的一种巫风性的大型歌舞曲,在祭典之时所使用的歌舞。
诗人屈原整理,写成了全部歌词,全曲由十一首祭祀歌组成,命名为九歌是¥其多的意思。
7.八咅:周代乐器分类,以制作材料为准,分金、石、土、革鞠、竹八类。
谓之“八咅”各类代表乐器:金炎:钟、馎、於、铎等。
石类:磬等。
土类:损,缶等。
革类:鼓、搏拊等。
丝类:琴、瑟、筝、筑等。
木类:柷、敌等。
匏类:竽、笙等。
竹类:籥、策、篪、笛、管等。
8.曾侯乙编钟为战㈤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
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昔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咅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咅齐备。
它髙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咅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9.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其按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的相生。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作为宫咅,然后就宫咅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即得低四度的徴咅。
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文化素养考试知识点(中西方音乐史)
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文化素养考试知识点(中西方音乐史)中西方音乐史一直是很多音乐专业小伙伴的噩梦,大量需要记背的理论知识和历史内容让大家叫苦不迭,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中西方音乐史也偶尔会出现在笔试考试的内容中,那么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带来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文化素养考试中西方音乐史部分的知识点,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我国的音乐艺术】1.我国的民族器乐(1)类别:吹奏乐器(笛、箫、笙)打击乐器(编钟、锣、鼓、扬琴)弹拨乐器(琵琶、柳琴、三弦、古筝)拉弦乐器(二胡、板胡、马头琴)(2)传世十大名曲:古琴:《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广陵散》《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笛曲:《梅花三弄》琵琶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二胡曲:《汉宫秋月》琵琶曲:《十面埋伏》古琴+胡笳:《胡笳十八拍》2.我国著名戏曲、戏剧(1)概况我国戏曲主要分为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五大剧种。
其中京剧(2010年)、越剧和黄梅戏(2006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作为戏剧之母,于2001年在巴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各时期名家名作春秋战国:①俞伯牙《高山流水》《水仙操》《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②师旷《阳春白雪》《玄默》《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所作。
琵琶大曲的代表作,其特点是综合应用琵琶文曲、武曲的表现手法和演奏风格。
在战国时代成为楚国的高雅乐曲;亦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常跟“下里巴人”对举。
语出【汉】刘向《新序》卷二《杂事第二》:“辞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陵采薇,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1.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距今约有九千年可考历史的乐器是河南舞阳贾湖骨笛2.夏、商两代的代表性乐舞分别是《大夏》、《大濩》3.商代出土有三枚为一组的编磬,其铭文分别为永启、夭余、永余4.周代的六代乐舞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5.我国有明确记载的音乐制度始于周代,其名称是大司乐6.五声音阶名是宫、商、角、徽、羽7.西周时期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被称作八音分类法8.春秋时期产生的计算乐律的理论被记载在《管子地员篇》一书中,这种计算方法是三分损益法9.曾侯乙墓编钟是湖北随县出土的,它是战国时期的乐器10.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11.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12.《九歌》的作者为战国时期的屈原所创作13.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儒家音乐理论著作是《乐记》14.汉乐府中著名的音乐家李延年,曾任协律都尉15.汉代相合大曲的结构是艳、曲、趋或乱16.相合三调为平调、清调和瑟调17.产生于东汉末年,描写了“聂政刺韩王”这一故事的琴曲是《广陵散》18.汉代京房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十律理论19.魏晋名士嵇康有《声无哀乐论》20.阮籍创作的代表性琴曲是《酒狂》21.《碣石调,幽兰》是至今仅存的唐人手抄的文字谱琴曲22.律学家何承天创立了“新律”23.荀勖的贡献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24.歌舞戏是南北朝末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装、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25.隋代的万宝常、郑译提出里八十四调理论26.唐代音乐机构是为了适应燕乐的高度发展而确立的,隶属于太常寺的有太乐署、鼓吹署两机构,隶属于宫廷的有教坊、梨园27.二十八调是唐时期所用的宫调体系28.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结构式散序、中序、破29.隋唐时期的一种填入各种歌词的民间歌舞形式是曲子30.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是变文31.唐代古琴减字谱是由曹柔创立的32.以极具细腻的手法来刻画梅花高贵品格的琴曲作品是“梅花三弄”33.唐代陈康士根据屈原的同名诗改编而创作的琴曲《离骚》34.宋代著名词家、音乐家姜夔的《白石道人集》留存至今35.姜夔较具代表性的自度曲是《扬州慢》《杏花天影》36.宋代郭沔写下的较有影响的琴曲作品是《潇湘水云》37.宋元时期出现的一种说唱形式是货郎儿,它的高级形式是转调货郎儿38.宋杂剧的结构是散段、正杂剧、艳段39.宋杂剧中主要角色为副净、副末、孤、旦40.唐代出现了一种用十二平均表示音高的谱式,其名称是律吕谱41.宋代蔡元定提出了十八律乐律理论42.元杂剧的结构式一本四折(幕),有时加一个楔子43.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方面组成44.元代著名的五大剧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祖光、白朴、王实甫45.元代关汉卿的代表剧目有《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46.王实甫的代表剧目有《西厢记》等47.元代流行的琵琶独奏曲是《海青拿天鹅》48.元代从西域传进来了一件乐器叫火不思。
它四弦、长柄、无品、梨型音箱。
49.《教坊记》的作者是崔令钦50.《羯鼓录》的作者是南卓51.《乐府杂谈》的作者是段安节52.宋代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
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是书会、社会53.诸宫调是由宋代勾栏艺人孔三传创立的54.金元时期诸宫调的代表作品是《刘智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55.宋代陈旸著有《乐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56.元代的燕南芝庵著有《唱论》,是我国古代关于歌唱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作57.对昆山腔进行改革的人是魏良辅58.最终奠定昆曲地位的作品是梁辰鱼的《浣纱记》59.明代四大声腔为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60.明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汤显祖著有《临川四梦》,是现存乐谱最多的戏曲古本61.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剧最为著名62.明清时期著名琴家徐上瀛著有古琴演奏的美学专著《溪山琴况》63.在世界上首先提出十二平均律理论的是明代律、算学家朱载堉64.神奇秘谱》是明代朱权所编琴曲集65.《琵琶谱》的作者是华秋苹66.《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作者是允禄67.《弦索备考》的作者是容斋68. 清代四大徽班进京是在1790年69. 京剧音乐主要由西皮、二黄两腔组成二、名词解释:贾湖骨笛:1986年至1987年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了25支骨笛。
这些骨笛多为用鹤骨制成。
其形制分五孔、六控、七孔、八孔、四种类型。
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距今9000年的历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音高观念和音阶规律的认识。
六代乐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最重要的典礼音乐,简称“六舞”或“六乐”,大多是先代沿袭下来的史诗性的古乐舞。
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用以祭天神;尧时的《大咸》,用以祭地神;舜时的《大韶》,用以祭四望;夏代的《大夏》,用以祭山川;商时的《大濩》,用以祭祀先妣;周代的《大武》,用以祭祖先。
八音分类法: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科学的乐器分类法,即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类。
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居多。
周代出现的八音分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三分之一,得三分之二,称”三分损一“。
如加上它的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成”三分损益法”是我国最早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它所生的各律的方法。
《成相》:我国说唱音乐最早的萌芽形态,保存在《荀子》中。
是我过出现最早的说唱文本。
“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
伴奏乐器“相“是用几尺长的粗竹筒制成,用两手捧着夯击地面,打出节奏,说明这种说唱音乐形式是从劳动中间发展而来的。
《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
相和歌:汉代汉族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
它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清唱·无伴奏的“徒歌”;后加入众人帮腔,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只是仍“无弦节”伴奏;再经乐府整理,才最终形成唱者自击节鼓,以管弦乐队相和伴奏的歌唱形式,可见此时的相和歌已经发展成唱奏并重的形式。
相和歌常用的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等,主要的三种调式为清·平·瑟三调。
相和歌大部分来自民间,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广陵散》:古琴曲。
至晚在汉末已经出现,根据蔡邕《琴操》的记载,琴曲表现了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
现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标题。
该曲又名《广陵止息》,琴曲共有45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
总体上,仍保留了相和大曲“序·正声·乱声”的基本结构原则。
该曲尽情宣泄出悲凉愤慨的情绪,是存见历代琴曲中运用“慢商调”定弦的唯一例证。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气贯长虹,声势夺人。
该曲因富有斗争精神,而受到历代进步文人的推崇,其中魏末的嵇康便以擅弹此曲著称。
《乐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仅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
旧转23篇,现存11篇,其中8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核心内容是系统的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这是自西周建立礼乐制度以来,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礼乐的本源,即“礼”和“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总结。
以其丰富的内容·系统的理论,被奉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经典。
五旦七调:古龟兹乐宫调理论体系。
由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
“旦”相当于中原音乐学名次“均”,“五旦七调”即五种不同调高(旦)上,各按七声音阶构成七种调式,每旦七调,五旦共得三十五调,但其音乐机构和我国雅乐宫调不尽相同。
管口校正法:东晋荀勖。
所谓“管口校正”是在管内气柱长度之外,补充以各种溢出关口外的气柱长度,以矫正误差。
荀勖得出的“管口校正数”是黄钟律长度与姑洗律长度的差数。
《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是我国唯一用文字谱保存下来的古曲,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的卷子谱,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碣石调”是指乐曲的曲调形式。
“幽兰”即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抒发了抑郁沉思的情怀,音调古色古香,富有文人气质。
文字谱: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记谱法实例。
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与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即用文字详细描述演奏古琴的手法。
间接记录了音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
属于“音位谱”系统的记谱法,也称“手法谱”。
《梅花三弄》:明代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
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此曲借物咏怀,通过表现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
曲子:是音乐家和诗人在南北朝时期清商乐基础上结合民间小曲和新诗体的发展而形成的。
隋唐时期民歌已明显分为山歌和小曲两种不同的体裁。
隋唐时期的山歌概指山野田间劳动或休息时唱的歌曲,他们大多“调同词不同”,采用分节歌的形式。
小曲是城市里的流行歌曲,多用长短句型,是经过艺人、文人和演唱者加工的民歌,它已不同于一般的民歌,艺术性得到了提升,它叫“曲子”。
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
一类是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这些作品特点语言生动纯朴,有韵有白,又说又唱。
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
音乐性故事性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
有三类形式:只唱不说,只说不唱,又说又唱。
以散文引起,以唱文叙述内容。
减字谱: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的一个划时代的变革,这一变革是唐代曹柔完成的。
他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手在古琴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它的出现,是古琴发展史上的质的飞跃。
晚唐琴家陈康士、陈拙即用减字谱整理了大量琴谱,是指流传于后世。
这种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而未被取代,它为我国琴曲的保存与琴艺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半字谱:唐代流行的一种记谱法,按照简单的符号记录乐器演奏的音高、音位、指法,这是一种固定掉记谱法,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两种,弦索谱主要为琵琶、笛、筚篥、笙的演奏记谱,目前弦索谱主要是20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管色谱目前国内没有发现谱例,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