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否定之否定原理;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9.人的价值原理.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一、思辨的、直观的和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

在马克思以前,康德、费希特,以至青年黑格尔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这样做了。

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所讲的实践和马克思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说到底,他们都在精神范围建构实践,把实践归结为意志的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实践观,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还有一种实践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似乎也很难归入唯心主义实践观一类。

比如费尔巴哈,他把实践理解为纯功利的行为,是琐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动,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

他把当下的实践形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视为实践的总体。

因此,他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

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更为了其人道主义理想,费尔巴哈断然把实践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

他的这种理论失误,人们通常只将其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作了价值上的否定判断;而对他的直观的实践观本身则并不注意。

这样,当此种实践观改换面目出现时,就甚至可能会大受欢迎。

马克思主义的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它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论。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深入理解社会运动的规律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将从实践性原理、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以及发展观点等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基本原理。

一、实践性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原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不断检验、修正和发展理论,才能真正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注重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探索和验证理论。

同时,也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将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需要了解社会形态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个历史时期的矛盾冲突推动了社会的演进。

三、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深入理解阶级斗争理论的核心思想。

阶级斗争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其他社会形态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建设。

四、发展观点马克思主义强调发展是一切的根本,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具备科学的发展观点。

发展观点包括对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把握。

同时,还需要关注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推动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发展观点还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保障社会公平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基本原理涵盖实践性原理、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以及发展观点等内容。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到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具备科学的发展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三大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第二,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第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用世界观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

首先,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世界的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动力,对我们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不同阶级之间因利益的冲突而产生矛盾,最终导致社会的剧烈变革。

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本质和社会变革的动力,对我们认识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本。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值。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剥削的机制,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和危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才能解决社会矛盾和危机。

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等,这些原理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动力,对我们认识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原理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原理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原理知识点总结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的,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

因此,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引起的,而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张的唯物史观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物质基础。

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意识及其表现形式是在物质生活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马克思主张通过对社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分析来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变革的动力。

3. 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两个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两个阶级是指占有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和被剥夺产权的被压迫阶级。

阶级斗争是为了争夺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和利益,最终的目的是推翻统治阶级,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4. 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的剥削主要通过雇佣劳动实现,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无产阶级为自己创造利润。

剥削的基础是劳动力商品化,劳动力成为商品被出卖,并且劳动价值远远大于工人所得的工资。

5.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指的是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制造该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工人为雇主创造的价值,工人只能获得工资的一部分,而剩下的部分归资本家所有。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而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阶段,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最终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7. 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的革命力量,他们是被剥夺产权和被压迫的阶级。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基本原理

马克思基本原理

马克思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演进。

阶级斗争学说强调,在私有制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这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另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剩余价值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劳动者通过生产商品,创造出价值,并使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会导致阶级矛盾不断加剧,最终促使社会主义的到来。

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念。

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通过建立自己的政权,实现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这样可以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关注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和历史观念。

根据矛盾运动的观点,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动态系统,矛盾的斗争推动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念认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历史是一种有意义的进步过程。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为基础的,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阶级斗争的推动力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基本原理。

首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唯物史观强调了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总之,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国家、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等。

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它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

在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2.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驱动发展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来。

3.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4. 国家、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包括国家、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国家、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等核心思想。

这些原理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哲学原理归纳

Ⅰ辩证唯物论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1.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包括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 方法论: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因此,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1.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革命理论等多个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因此,唯物史观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其次,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私有制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本质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外,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寻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持。

最后,社会革命理论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革命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为人们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和目标。

总之,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

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革命理论等多个方面的基本原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石,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论。

下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归纳: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变革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上的社会变革都是由阶级斗争引起的。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4.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它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5.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通过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来实现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强调自己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它通过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社会变革理论和方法。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验证。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8.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建立自己的政党来领导革命和社会变革。

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键。

以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原则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内容。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过程,这种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这是由于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造成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新的社会制度将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斗争的重要性。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社会变革的根源。

四、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自身生活所需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

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通过国家的计划和管理来调节经济和社会关系。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的理想目标,它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社会,实现了人类的全面自由和平等。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涵盖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重要内容。

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问题、认识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思想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原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

马克思基本原理
4.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革命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5.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高理想: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高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它是一种无阶级社会,人人平等共享财富的社会制。
6.斗争是历史的驱动力:马克思认为,社会变革的进程是由类斗争驱动的,阶级斗争是历史的驱动力。
7.关于资本主义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私有制的资本经济体系,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奴隶关系,并且资本主义会导致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还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公。
8.关于对社会主义的描述: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中,生产资料是公有的,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目的,并且社会关系是平等的。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劳动是物质生产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是由劳动进行的,劳动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
2.历史发展是自然的: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3.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认为,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变革是由矛盾的升级和解决进行的。
这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并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原理

马克思原理

马克思原理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以来产生的一种具有强烈社会变革意识的思想体系,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特定阶段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它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而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要实现社会的根本变革,就必须改变生产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世界,事物的发展是由对立统一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

再次,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是剥削的产物,要实现社会的根本变革,就必须消灭剩余价值。

最后,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社会的根本变革。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会变革意识的思想体系,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特定阶段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等,这些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无始无终的运动和变化的整体。

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因果联系的过程,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基础。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发展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包括技术、劳动力等)的发展和进步,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与现存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冲突与矛盾。

5. 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是一个无阶级社会,人们按需分配资源,劳动不再受剥削,人与人之间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指导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览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览表

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本质上体现生产者
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 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 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 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 劳动二重性原理
3.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5.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6.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7. 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览表
一、哲学原理
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④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⑤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⑥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5.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6.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17. 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③要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马克思原理

马克思原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结构学生复习练习册二、复习提要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世界观和方法论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⑵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⑶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⑷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⑴这是因为: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②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倾向。

⑵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的对立。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世界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⑶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⑴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8·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唯物主义世界观从古至今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⑵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⑴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在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⑵对于“世界怎样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的对立。

马克思原理

马克思原理

马克思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马克思原理包括三大基本原理:唯物史观、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结果。

唯物史观否定了上帝论、宿命论等超自然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对立的。

唯物主义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观点,即认为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物质世界的。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是由矛盾冲突的运动构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否定了绝对唯物主义的观点,即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是由单一的力量所驱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高校
1.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自己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两者不能相互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庆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
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2.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以及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2)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3)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

造成失误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这一思想路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今后只有继续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我党对自身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有了先进性,党才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失去了先进性,党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一)加强先进性建设,是关系我们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建设。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

”所谓先进性建设,不是某个专项建设,而是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方面建设体现出来的,是带有综合性的根本建设。

(二)加强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应对复杂形势、完成历史使命的现实选择。

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赋予先进性新的内涵,总是对保持先进性提出新的要求。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顺应时代,走在时代前列,则国家兴旺;看不到世界发展大势,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规律。

4.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
基本矛盾,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过程中,上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第一,中国国情决定了当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对的国情仍然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这样的国情所决定,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方面,如生产布局不够合理、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够平衡、贫富两极分化、“三农”问题突出等。

总之,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经济关系出现某些不协调,是当前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特点之一。

第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特点决定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特点:政治上层建筑在基本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同时,又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情况——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主要表现为法制不健全、民主制度不够完善、政府职能有待完善等。

这是当前中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特点的第一个方面。

第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仍然存在“不协调”的方面。

中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文化对这些变化的反映有些滞后,如,在成绩面前的“固步自封”思想制约着创新的开展,在压力面前的“浮躁”思想扭曲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复古”之风使先进文化的发展受阻,如此等等。

这是当前中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特点的第二个方面。

针对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减少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利益。

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5.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一)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
点,党要教育群众又要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充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四)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同时坚持的科学发展观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的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个人,也不是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而广大的人民群众。

群众利益无小事。

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
离人民为耻”。

结合实际,当代大学生应该作为“以人为本”的忠实实践者和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