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七论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人性七论读书笔记

人性七论读书笔记

《人性七论》读后感作者简介:莱斯利·史蒂文森(Leslie Stevenson),英国哲学家,《哲学季刊》总编,牛津1981年版《人性研究》的主编。

主要著作《人性七论》(《Seven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内容简介:即基督教、弗洛伊德、洛伦茨、马克思、萨特、斯金纳和伯拉图论人性。

莱斯利·史蒂文森先生将西方众多的人性思想进行深入的考究、比较和思辩批评,提炼出了这七位伟大的思想家的七种人性论观点。

在书中,莱斯利·史蒂文森对柏拉图、基督教、马克思、弗洛伊德、萨特、斯金纳、洛伦茨等人的人性论观点分别予以批判性的推介,并以世界的理论、人的理论、症结分析和理论指南等四个方面呈现出来,层次清晰,论述严密,同时也做到了深入浅出。

可谓是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西方思想大师的人性理论优秀读本和简易门径,同时也使普通的读者免于沉落在诸大思想家那深不见底而言辞晦涩的巨著之中摸不着东西南北。

当然,这七论也不全是哲学方面的言说,更多地也涉及到了宗教、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用莱斯利·史蒂文森先生的话说是“交叉学科”的范畴了。

并且,七论也不是全然对立的七种论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性论命题的完善和从各个方向的补充,都是为有助于世界各国的读者全面地理解人性服务的。

作品评价:尽管这是由一位哲学家所著,但它对一些从学术上讲并不属于哲学范畴的某些作家和主题,也进行了探讨。

同时,虽然本书讨论了某些心理学理论,然而很难将它当成一本心理学的普通入门读物,本书甚至还旁及生物学、社会学、政治、神学等方面的问题,跨越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这些学科之间的通常界限。

如果用当前的一个时髦词来说,本书是“跨学科的”。

把它当作作者曾称之为“应用科学”的扩充练习,也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其含义是,用理性分析法来解剖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作者认为,我们作为个人和社会应当做什么,信仰和意识形态对之有着影响。

人性论读书报告

人性论读书报告

个人及本书评价
• 康德曾多次称休谟为“见解高明的人”, 认为“休谟乃一世罕与匹之锐利思想家”。 • 唯意志论者叔本华赞成休谟的不可知论, 认为这种不可知论表明了用理性方法认识 世界本质的不可能性,为把直观当作认识 的普遍原则开辟了道路。 • 好友亚当 • 斯密在为他写的讣告中说到:”无 论其生前或生后,他在人类的天性的弱点 所允许的范围内,接近了一个理想的、全 智全德的人。
“一切开始存在的东西必然有一个存在的原因”。 对于这个命题,休谟认为它既没有直观的确实性, 也没有论证的确实性。而且现行的证明方式如霍 布士、克拉克、洛克的,都是错误的、诡辩的。 所以休谟认为上述命题必然是由观察和经验得来。 心灵根据原因或结果进行它的推理时,虽然可以 暂时离开原因结果观念所涉及的对象,但从根源 上讲还是不能离开它。当我们由原因推到结果时, 我们必须确立这些原因的存在,或者记忆,或者 感知,或者由其他原因加以推断。我们不可能把 我们的推断无限地进行下去,而惟一能阻止我们 推断的乃是一个记忆印象或感官印象。超出这些 印象以外,就没有怀疑和探究的余地。总之,因 果的一切推理都是由某种印象得来。
时间是由不可分的刹那组成每一个不可分的刹那必然对应着某种真实的对象或存在这种对象的持续被心灵映照时才形成时间观念没有持续对象的纯粹持续即纯粹时间是绝对不存在集成电路是采用半导体制作工艺在一块较小的单晶硅片上制作上许多晶体管及电阻器电容器等元器件按照多层布线或遂道布线的方法将元器件组合成完整的电子电路因其管脚非常密集所以非常容易造成虚焊
空间观念是由抽象视觉和触觉这两个感官传 入心灵的,任何不可见或不可能的东西都不会具 有广袤的,关于广袤的复合印象必然由若干较小 的印象组成,这些较小的印象对于视觉和触觉来 说是不可分的,而且还必须有一定的颜色和坚固 性的原子或粒子的印象。否则,永远不会有没有 颜色和质量的粒子的印象。 时间是由不可分的刹那组成,每一个不可 分的刹那必然对应着某种真实的对象或存在,这 种对象的持续被心灵映照时才形成时间观念,没 有持续对象的纯粹持续即纯粹时间是绝对不存在 的。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A:我们小组读的书是休谟的《人性论》——爱与恨。

在读《人性论》爱与恨这一章之前,我一直没有对其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认为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为什么要思考那么多,简直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想法?齐:有。

A:但是,通过阅读,深入其境的感受到了休谟的思想,一开始感觉晦涩难懂,渐渐地就会感受到哲学的伟大,就会从书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由于这一章比较难懂,我组精选了《傲慢与偏见》中的两个场景,先请大家欣赏一下。

(以下伊丽莎白——梅艳婷饰、达西——窦敦静饰、本内特夫人——李潮饰、凯瑟琳夫人——A饰)视频part1:求婚(敲门声,伊一惊,开门,达西上)伊:达西先生?!(冷冷地)您请进,请坐。

达西(关切地):伊丽莎白小姐,您身体好些了吗?我十分担心您的健康。

伊(冷淡而有礼):谢谢您的关心,我已经没事了。

(沉默5秒后,达西站起身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显得焦急激动,5秒后转过身面对伊)达西(激动地):我再也忍不住了!忍也无益!!我的感情已无法克制!亲爱的伊丽莎白小姐,你一定得听我说,我有多喜欢你!!(伊吃惊地看向达西,没有说话)达西(激动地、得意地):亲爱的伊丽莎白小姐,你一定不敢相信我有多爱你,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虽然你家境贫寒,还有你的母亲及妹妹们有时表现出来的不知体统,这些都成为我向你求婚的阻碍,也曾一度折磨我那颗爱你的心,但是,今天,我不愿再去想那么多,你优雅、迷人的风度帮助我战胜了心头的矛盾,我爱你,宁愿放低身份与你共同生活。

你要知道,我们是多么地门户不对,虽然与你生活顺了我的心愿,却违背了常理,但是,我作出了牺牲,你能嫁给我是多么幸福!!亲爱的伊丽莎白小姐,我很担心也很焦虑你是否能答应嫁给我,(喜气洋洋,志在必得地)我的爱太强烈了,希望你马上能带给我满意的答案!伊(非常生气地,反感地):遇上这种事,我本应该对您说声谢谢。

但实际上我却不能。

我从没想过要得到你的什么好感,而你说出的好话也是完全言不由衷,我不愿意引起任何人不快,然而现在是迫不得已。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读大卫.休谟的《人性论》后感人性(human nature)问题是人生诸问题的核心,既是人们伦理道德生活的依据,又是实施政治主张的基础。

著名社会学家雷蒙.阿隆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人性的发展和成长过程”①因此千百年来,各个学派的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性问题进行反复深入的思考、探索,提出各自的人性主张。

大卫.休谟建立了以道德为核心、以情感原则为根本依据的人性科学体系,开启西方传统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向,实现了思维范式的深刻变革。

休谟的《人性论》因此在众多的关于人性的论述中脱颖而出,吸引了我的眼球。

我的后感内容有三部分,一是关于休谟的生平,二是我自己对休谟的《人性论》这本著作及书中的一些观点的看法,三是我在阅读此著作过程中的一些摘抄。

先来认识作者。

大卫·休姆(后来改名为休谟)在1711年4月26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座公寓里,父亲是在宁威尔区(Ninewells)担任律师的约瑟夫·休姆、母亲是法尔科内夫人。

休谟在长大后偶尔也会回到宁威尔区的老家居住,他在1734年将名字从休姆改为休谟,因为英国人很难以苏格兰的方式正确念出休姆这个名字。

休谟在年仅12岁时就被家里送到爱丁堡大学就读(当时正常的入学年龄是14岁)。

最初休谟打算从事法律职业,但不久后他发现自己有了“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当我的家人想象我正在阅读屋埃特和维尼阿斯(两位当时著名的法学家)时,我实际上却是在阅读西塞罗和维吉尔的著作。

在十八岁时休谟的哲学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使他得以让自己彻底面对这个“全新的思考领域”,也使他下定决心“抛弃其他所有快乐和事业,完全奉献在这个领域上。

”休谟并没有说明这个重大突破为何,但一般推测很可能是他在因果上的理论—亦即我们对于世上因果关系的认知是取决于我们的情绪、习俗、和习惯,而不是取决于理性、也不是取决于抽象、永恒的自然定律。

在那个时代,一个贫穷的苏格兰人能选择的生涯途径相当少,休谟面对的是成为家庭教师或是成为商人的职员这两个选项,他最后选择了后者。

人性七论读书报告

人性七论读书报告

关于《人性七论》的读书报告作者介绍:莱斯利·史蒂文森(leslie stevenson),英国哲学家,《哲学季刊》总编,牛津1981年版《人性研究》的主编。

主要著作《人性七论》(《seven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内容简介:本书从柏拉图、基督教、马克思、费洛伊德、萨特、斯金纳、洛伦兹七种理论来论人性。

并以宇宙论、人性论、诊断、处方为基本模块对内容进行分类,使得内容上层次清晰。

感想:柏拉图柏拉图的宇宙观主要可以归结为四方面,即逻辑学、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

而他的人性论主要的内容即是将灵魂三分为理性、意志和情欲。

他强调统治者的绝对权力,并且他的关注点在于整个国家而不是人民。

我认为,柏拉图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对人性的压迫以及人权的轻视。

宣扬绝对权力,可以看成是扼杀人的上进心的行为,这不仅压迫人们本来就有的追求上进的本性,还剥夺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

把关注点放在整个国家上而不是在人民,这一点显然是忽视了社会存在的意义。

社会是为了社会中的人们的利益服务而存在的,社会应该为每一个身处其中是人服务。

即使是国家的权力象征——政府,其宗旨也是为人民服务。

因此,人才是应关注的重点。

基督教基督教认为,存在着一种超越宇宙而存在的力量,他不仅创造了世界还统治着世界,这就是上帝,我们每个人都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

在圣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违背了上帝的意愿生出了人类,因此每个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即原罪。

再加上我们每个人的都不可能是完美了,我们都可能犯错,因此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更加导致我们和上帝疏远了。

因此基督教提倡人们要以救赎的方法来得到上帝的宽恕,得以重生,再次沐浴上帝的恩典。

我认为,在基督教的思想中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就是其内容上的不科学性,即人的由来。

其次就是,人作为有思想的个体是自由、独立存在的,人的行为是受到思想控制的,而思想又是人主观的,即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并非是所谓受到上帝旨意的指引。

关于《人性七论》的感想

关于《人性七论》的感想

不妨继续仰望星空关于《人性七论》的一些感想10级公共关系学黄智宽10364055 有一个晚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见星空晴朗,便在草地上观察星星。

他仰头看着天空,一边慢慢地走着。

不料前面有个深坑,一脚踩空,人便像石头般掉了下,待他明白过来身子已经泡在水里了,水虽仅淹及胸部.离路面却有二三米。

出不来上不去,只有高呼救命。

泰勒斯被路人救出了水坑,他抚摸着摔痛了的身体,对那路人说:“明天会下雨!’’部路人笑着摇摇头走了,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

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泰勒斯十分钦佩。

有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两千年后,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听到了泰勒斯的这个故事,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底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哲学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哲学与生活就好比头上的星空娱脚下的路。

史蒂文森的这本《人性七论》是一本耐读的小书,尽管并非是纯粹意义上的哲学书籍,就连作者也承认这只是一本跨学科的书,书中所讨论的巨人包括:柏拉图、基督教、马克思、佛洛伊德、萨特、斯纳金、康拉德·洛伦兹。

作者对这些鼎鼎有名的牛人以及其思想都一一作了介绍,继而由分析而进入到批判。

这本只有一百多页的小书,颇有微言大义的意味。

对于该书里面所涉及到的内容,我们这些门外汉实在不敢也不能插嘴,哪怕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的意识形态还处于知道地位,可是我们大概也没几个能说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吧。

至于接下来所涉及到的弗洛伊德等人,我们就更加只能向作者史蒂文森“俯身倾耳以请”了。

只能先吸收了书中的内容在去慢慢的拒绝领悟,就好比一个行走于沙漠中渴的要死的人,碰到一潭清水,并不会考虑着去测试一下水的质量或者琢磨着怎样建造一个饮水工程,而是不假思索的扑过去先喝个痛快。

况且,海德格尔也说,对于我们不懂得东西,我们就必须保持沉默。

虽然不能写所谓的书评,但这本书还是给以我不少意想不到的启发。

假如我们觉得某人很高大,是因为我们都跪着。

人性论读后感范文

人性论读后感范文

人性论读后感范文《人性论》读后感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奥。

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最近,因为青共校的读书小组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队,出乎意料的选择了经典哲学书籍《人性论》。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

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

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

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

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

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

这一点在经验中就表现得充分地明显。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哲学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对书中对人性概念的阐述印象深刻。

休谟认为人性包括理智和情感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理性或感性来概括。

同时,书中对理智和情感的区分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两者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我对书中对情感在人性中的重要性的强调产生了共鸣。

休谟认为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不仅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还决定我们的行动方向。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情感在人性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

此外,我也对书中对道德和伦理学的探讨产生了兴趣。

休谟认为道德和伦理学是基于情感而非理性的判断,它们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

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道德和伦理学的本质和来源,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中道德和伦理问题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人性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性的概念、情感和道德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思考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哲学并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问。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篇一:人性论读后感《人性论》读后感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奥。

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最近,因为青共校的读书小组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队,出乎意料的选择了经典哲学书籍《人性论》。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

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

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

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

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

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

这一点在经验中就表现得充分地明显。

《人性论》读书报告

《人性论》读书报告

《人性论》读书报告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读了本书的上册,所读的书来自于图书馆,出版社是北京的商务印书馆,于2010年出版,作者是苏格兰哲学家休谟,译者是关文运。

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等人的深刻影响,同时吸收了英格兰知识分子艾萨克·牛顿、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休谟的社会历史观点以人性论为基础,把对财富、享乐和权力的追求看做是人的本性,并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人性是一致和不变的;他还认为历史的作用就在于发现有关人性的普遍原理,提供经验教训。

基于此,体谟撰写了《人性论》。

两册书包括三卷,分别是论知行性,论情感和论道德。

上册书均为内容较多的论知性,有四章。

下面我来介绍上册书的部分内容和讲述我自己对其中的观点。

一、论观念、它们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本章是作者在谈论知觉的分类,即印象和观念,还有他认为两者的差别在于:当它们刺激心灵,进入我们的思想或意识中时,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还有另一个分类维度就是简单和复合的区别。

还认为印象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倘若出现在心中,又作为观念复现于心中,并指出关系是简单观念形成复合观念的方式之一等等。

其中,关于第七节内说明,心灵的才能虽然不是无限的,可是我们能在同时对于一切可能程度的数量和质量形成一个概念,这样形成的概念不管是怎样的不完全,至少可以达到一切思考和谈话的目的。

抽象观念是我们用来表征许多类似对象的名称。

当我们一听到这个名称,脑海中反映出了两方面的东西:一是一个个别对象的观念,包含了其所有细节;二是一个习惯,这个习惯会唤起我们可能需要的任何其他的个别观念。

所以,用我们认为是抽象观念的这个名词实际上是一种我们在思考其所指的全部观念时的一种简化。

二、论空间和时间观念,这一章谈论了空间及其观念和时间及其观念的无限可分性和其他性质,大家一致公认,心灵的能力是有限的,永远不能得到一个充分的和恰当的“无限”概念。

休谟《人性论》读书摘抄及感想(优秀范文5篇)

休谟《人性论》读书摘抄及感想(优秀范文5篇)

休谟《人性论》读书摘抄及感想(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休谟《人性论》读书摘抄及感想休谟《人性论》读书摘抄及感想通常讲大道理的书都不是那么有趣的,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懂得,而且其中的道理就算不懂也不会影响到吃饭睡觉,但一旦明白后它就是我们的财富。

也许我们会在今后某个时候发现它的用处,这时我们就高人一等了。

最近看了休谟的《人性论》,刚开始觉得看这么空的东西还不如看化学书,但我看了序言之后意识到看化学书之前必须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

它很好地回答了我对“人”这种奇怪生物的很多问题,以下是我的摘抄及感想。

“在休谟看来,哲学就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因为人性乃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所有的科学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性有关,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人,因而‘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的解决。

’”在看到这句话之前我一直觉得科学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它可不会因为人的心情而改变,它只是等着人去探索和了解。

但我发现我错了,科学的的确确是建立在人之上的,它是以人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

我们拿什么保证人眼中的事实就是真相?红绿色盲的人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不同,有什么可以证明我们大多数人看到的世界就是真正的世界?“所有一般观念都只是附加在一些特殊名词上的特殊观念,这些名词赋予那些特殊观念一种更为广泛的意义,使它们在需要时召唤起那些别的与它们相似的观念。

”比方我说人,我们在脑海中形成的是特定的某些人,而绝不是无穷尽的个体,我们也很清楚这某些个别的人不能代表所有人,人是更为广泛的一个概念。

“心灵绝不会想到在被赋予形状的物体中去区分一个形状。

”就像刚看到圆形时我们永远不会觉得它有特别之处,只是接收了这种印象,直到我们看到了方形,我们才逐渐发现两者的区别,并形成了形状的观念。

有比较才会有发现,要多观察事物进行比较。

“在形而上学中有一个基本原理:凡是心灵能够清楚构想的东西,都包含可能存在的观念,换句话说,凡是我们能够想象的东西都是绝对可能的。

人性论读后感(精选5篇)

人性论读后感(精选5篇)

人性论读后感(精选5篇)人性论读后感感1骄傲使人落后,谦卑使人进步;满招损,谦受益,这些名言警句几乎已经家喻户晓了。

但是,骄傲和谦卑是怎么产生的,他们又和什么有关系,我想就不一定每个人都说的出来了。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他的《人性论》里详细的证明了骄傲和谦卑产生的原因和因素。

培根说,骄傲和谦卑________于一定的对象和观念。

而如他所说,印象非为原始印象(感觉印象)和次生印象(反省印象)。

原始印象指不是由任何先前的知觉,而是由身体的构造、元气或将对象应用于外部器官而产生的印象,所有的感官印象、身体上的全部痛苦和快乐都属于第一印象;次生印象指直接地或通过插入其观念而由某些原始的印象产生的印象,情感和与之类似的其他情绪都属于第二种印象。

在我看来,骄傲和谦卑都属于次生印象,因为接下来我们就会知道它们和我们的原始印象喜悦和痛苦存在着衍生关系。

首先,骄傲和谦卑有着共同的对象,那就是自我。

骄傲和谦卑的产生都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的。

这即是说,如果一件东西很漂亮,很稀有,但与我们没关系,我们是不会产生骄傲或谦卑的。

但是,仅仅跟自我有关还是不会产生骄傲和谦卑的。

它们还与情感有关。

但是,情感又分为情感的原因和情感的对象。

假如我们因为拥有一栋很美丽的房子而骄傲。

那么,我们感到骄傲的情感原因是美丽的房子,情感对象是自己。

情感原因又分为主体和性质。

像上面的美丽房子,主体是房子,性质是美丽。

这两者在产生骄傲的过程中缺一不可。

只有房子但不美丽或者只有美而没有载体都不能产生骄傲。

培根有句话说的很好:“美如果不被放置于同我们相关的某种东西中,单从自身考虑绝不可能产生任何骄傲或自负;而没有美或其他可以代替美的东西,只有最强的关系就很少能对那种情感产生影响。

”以我的理解,骄傲和谦卑与我们的喜悦和悲痛相挂钩。

喜悦和悲痛是直接情感,他们的产生比较简单,许多物体性质都会让我们产生痛苦或快乐的感觉。

但是,骄傲和谦卑的产生则要这些感觉在我们的灵魂中被激起并且构成其存在和本质的那些特殊的情绪。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人性论》读书笔记在阅读《人性论》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这可不是那种轻松随意的闲逛,而是深入到人类心灵深处的探索。

休谟在书中对于人性的探讨,让我时而深思,时而忍不住拍案叫绝。

他所提到的观念、印象、情感等概念,就像是一把把钥匙,试图打开人类内心那扇神秘的大门。

就拿其中关于印象和观念的论述来说吧。

休谟认为印象是更强烈、更生动的知觉,而观念则是印象的摹本。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微风轻拂着脸颊,带来丝丝凉爽。

当我们踏上山间的小径,脚底下的石头和泥土,那种坚硬与柔软交织的触感,是如此的真实和强烈,这就是一种印象。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仿佛要滴出油来。

那一片片树叶的形状、纹理,还有那闪烁着的光芒,都清晰地印在我的眼中,让我感到无比的鲜活和生动。

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那清脆的声音像是一串灵动的音符,直接钻进我的耳朵里,让我的心也跟着欢快起来。

山间小溪潺潺流淌,溪水撞击在石头上,溅起一朵朵白色的水花,那水花的形状,那水流动的姿态,还有那哗哗的声响,都是那么强烈而直接地冲击着我的感官。

当我们终于爬到山顶,俯瞰着山下的美景,那种壮阔和雄伟让我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接,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那一刻,所有的景象、声音、气息,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成为了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然而,当我回到家中,回想起这次爬山的经历时,那些原本强烈的印象就逐渐转化为了观念。

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山的样子,不再那么清晰和生动,而是变成了一种较为模糊和抽象的概念。

鸟儿的歌声也不再那么清脆响亮,仿佛隔着一层纱。

但尽管如此,这些观念依然能够让我回忆起爬山时的美好感受,让我心生向往。

这就像休谟说的,印象是最初的、直接的体验,而观念则是在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较弱的思维再现。

通过这次爬山的经历,我对他的这个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20年人性论读后感感想心得体会范文

2020年人性论读后感感想心得体会范文

人性论读后感感想心得体会范文《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

下面是精心的《人性论》读后感范文,一起来看看《人性论》读后感范文!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没有谁能一切都顺顺利利,对于爱与恨能真正的洒脱看待,是所有人应该去最求的。

但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确实很少。

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感觉是人的思想、认识观念的唯一,因此,人的认识对象只能限定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

只有人感觉到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物质世界”是无法感觉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

由于“人只能认识感觉”,而对于感觉产生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是不可知的。

这就是不可知论。

对于他的“不可知论”,我并不十分理解,应该说基本不懂他所表达的意思。

上网查了关于不可知论一些基本问题,最后也只能望而却步了。

休谟于18岁开始构思,25岁完成了人性论初稿。

这本书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仍显得步履维艰,而且我可以断言,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这本书。

并不是说其推理的深奥难懂,而在于充斥其中的太多情感体验和实验证据,都有很深刻的个人体验。

在此,我坚信已经在阅读过程中摒弃了我所受教育中将其定性为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者的先入之见,也没有将自己作为其深度的信仰者,但是自己仍然为其精妙的推理所倾倒。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也是用来努力说服自己的信念支撑。

对于人性的问题太过于深奥,也许在以后我认知水平提高后,我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

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

这一点在经验中就表现得充分地明显。

人性论读书报告

人性论读书报告

由《人性论》过渡到休谟问题及其深刻影响——休谟《人性论》读书报告摘要:休谟在《人性论》中谈及了“知性”、“情感”和“道德”,在他看来,我们对心灵以外的世界是一无所知的;宗教信仰没有根据;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感情,而不是上帝的法律。

他在《人性论》中贯彻了不可知论、怀疑论和经验主义的思想,观点令人称奇,他研究的很多规律和定理具有普适性,也正是有了这些普适性的规律和定理才有了现代文明。

《人性论》一书诞生300年来,无数的哲学家对休谟的观点试图予以反驳,几乎没有人能成功。

因此,深入研究《人性论》中的独特理论,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的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休谟问题,不可知论,经验主义(经验哲学),怀疑论,资产阶级思想,和谐社会。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一)作者介绍:休谟(1711-1776),18世纪英国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近代著名怀疑论者。

1711年5月7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卒于1776年8月25日。

11岁进入爱丁堡大学。

1729年起攻读哲学。

1732年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1734年去法国自修,继续哲学著述。

1748年出师维也纳和都灵。

1749年回家乡,潜心著述。

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

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

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

1769年8月退休后返回爱丁堡。

1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6卷)等。

(二)写作背景: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

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扩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益于本阶级利益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

关于人性的七种理论

关于人性的七种理论

关于人性的七种理论▲如果我们是由自己的社会所造就,如果我发现自己的生活不那么令人满意,在社会得到改造之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解决办法。

▲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必然对我们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得出不同结论。

▲人是什么?无疑这是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因为其余众多的问题都取决于我们对人性的见解。

莱斯利·史蒂文森在他的一本小册《人性七论》中对西方七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性论进行了介绍与评析。

在此,我们就以《人性七论》中的柏拉图的理论开始,跟着莱斯利一起看看那些关于人性的观点。

根据作者的观点,具备这四种成分的理论才能够解决人的问题:(1)有关宇宙性质的背景理论;(2)有关人性的基本理论;(3)对人的问题的诊断;(4)医治这种毛病的处方。

柏拉图——智者的统治(一)宇宙论柏拉图的宇宙论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形论”。

这可以归结为以下四方面——逻辑学、形而上学(与最终的真实有关)、认识论(与可知的有关)和伦理。

那么一个词,如“猫”,怎么能真正用来指各种不同的事物呢?柏拉图的答案是:与每一个这种一般化的词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形——在此例中即是猫“形”,这是一种同所有个别的猫都不同的东西。

这些具体的动物之所以成为猫,是由于它们同猫“形”有相似之处,或者“具有”猫“形”。

这是这一理论的逻辑学方面——即回答一般化词含义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普遍性问题”。

这一理论的形而上学方面是,这些形被认为是比物质的东西更加真实,因为它们不变化,也不腐烂。

“形”既不在空间里,也不在时间里,是任何感官都无法感觉得到的。

柏拉图的想法是,在由可变和可毁灭的事物组成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不变而永恒的“形”之世界。

虽然这个形是感官无法感觉得到的,但是柏拉图认为通过教育,人的大脑能够获得形的知识。

这一理论的认识论方面是:只有这种智力上对“形”的了解,才能真正算作知识,因为只有充分存在的东西,才能充分被认识。

对非永久性的实物的感知,只是一种信仰或看法,不是知识。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人性论》读后感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奥。

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最近,因为青共校的读书小组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队,出乎意料的选择了经典哲学书籍《人性论》。

《人性论》全书分后三卷,分别就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

正文前存有一篇意味深长的“讲义”,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就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科学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重新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小说的性质和促进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

第一卷就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其他部分的基础,涵盖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

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就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释。

其中第一章阐释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探讨“人为的德”――既就是伦理学的内容,也就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探讨的就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迎合我,它没情节,看上去有点乏味,可是我还是看看下去了。

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慨最小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七论读书报告人性七论读书报告的人士在报纸上写文章鼓吹新宪法。

汉密尔顿首先响应,他找到杰伊和麦迪逊,从1787年10月27日开始到1788年5月28日在纽约《独立日报》、《纽约邮报》、《每日广告报》等报纸上发表论文,或数日一篇,或一日数篇,共发表85篇。

这些论文后来被归结成册,即《文集》。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很容易看出本书是全面为新宪法辩护的一部著作。

它一方面反驳了反对派对新宪法的各种责难和抨击,另一方面也对新宪法和建立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作了分析与说明。

它从不同方面说明1781-1787年间邦联的缺点与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建立联邦主义和国家主义想结合的这样一种联邦共和制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说明了联邦应有的权力、联邦机构的设置、联邦各部分之间,如国会、行政部门、司法部门之间的关系和权力划分的原则;以及联邦各机构首脑的职责及任免,等等。

本书的中心论点是阐明需要建立中央相对集权的强大的联邦政府,以保证政治上的统一,实现国内安定,促进经济繁荣,但也不过多地侵犯各州和个人的权利。

以上的这些论点满足了获得独立后的资产阶级当时的政治愿望,并对各州批准新宪法起了促进作用。

《文集》被誉为美国宪法的圣经、美国宪法原理,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对美国宪法及美国联邦政府依据原则的最好阐释,美国最高法院曾经把它当作宪法的来源加以引证。

所以又言:欲以美为师或以美为鉴,都必须了解美国;了解美国,必先了解其政治制度;欲了解美国政治制度,必先了解美国宪法;而欲了解美国宪法,必读《联邦党人文集》。

该书的每篇文章的格式是书信体,开头是“致纽约州人民”,在第一篇文章开篇就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

这个问题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的核心问题,除了暴力和机遇之外,存在一种理性政府是经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而建立的吗?再看美国的立宪过程,也许可以把它分为两个环节——深思熟虑是指在各种会议中人们对立宪的决策的讨论,自由选择是指对讨论结果的批准。

“费城会议的权威不是建立、创建或者制定一部宪法,而是一部修订过的宪法,供邦联国会和若干州的立法机关考虑”。

我认为该书可大致划分成如下内容:第2篇-10篇围绕“为什么要联合”、“大共和国的可能性及优越性”两大主线论证了联邦的必要性。

第11-29篇论述了联邦政府的优点和邦联政府的缺陷,同时对反联邦党人提出的“联邦会侵犯州权”、“支队和平时期不应存在常备军”、“由州政府承担防御责任”、“应当限制立法部门在国防方面权力”、“新政府会使用武力”等观点进行反驳和论证。

第30-36篇围绕“征税权在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如何划分”展开,分别从联邦政府在税收方面的权限、对政府征税权的限制来论证“复合共和在征税领域的表现”即“在征税条款上的同等权力”这一核心观点和思想。

第37-51篇,阐述了建立在人性恶的人性论基础上的有效政府、有限政府及三权分立等政治课题,指出美国宪法的精髓之一旨在控制与平衡。

第52-66篇分别详细地阐述了众议院和参议院的相关内容。

第67-85篇论述了总统的选举方式、任期,行政权;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独立和制约;司法部门的权力;州法院对联邦事务的管辖权;司法部门陪审团等问题。

在阅读《文集》的过程中,我所发现的特点之一是随处可见鲜明的经验主义的痕迹。

诚如托克维尔所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从来没有创制出如此强大的司法权。

美国司法制度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任何政治问题都会转化成法律问题。

”这充分肯定了美国的宪法是美国政治制度的强大基础。

也因此,美国政治制度在当今世界为世界各国效仿,成为美国的强大与繁荣的坚实的奠基。

但是在看到书中的政治制度化为现实时,我们也会思考如此强大的根源在哪里。

这种制度并非是凭空想象或者简简单单由开国元勋自建一套体制,而是站在历史的肩膀上,侧重诉诸于现实经验和常识而非纯粹的理论思辨。

由于三位作者都是有着丰富的实际政治经验的政治家,对于政治有着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所以本书中所论述的美国政治制度是在总结英国政治制度、州制度的优缺结合启蒙思想创立出来的,可以说是启蒙思想与美国国情的结合,有着深厚的政治经验的积累。

相较① 于美国的政治制度,各州的政治制度各有各的特色,出于直接的现实动因——赢得人民的支持,美国宪法就成为了对州制度的升华。

除了对本国的总结经验,应当还有英国体制和法国前辈的影子。

在第二篇中,杰伊说:“一个政府无论在什么时候组织和怎样组织起来,人民为了授予它必要的权力,就必须把某些天赋权利转让给它。

”这里体现出的权利转让思想正是受了社会契约论的影响。

而在第七十八篇中,汉密尔顿在论述司法权在三权中份量最轻时,这样说:“大名鼎鼎的孟德斯鸠在谈到此点时曾说:‘上述三权中,司法几乎没有什么权力。

’”在下文中,汉密尔顿也多处引用了《论法的精神》原文来力证自己的观点。

而在第一篇中,汉密尔顿则说:“在推翻共和国特许权的那些人当中,大多数是以讨好人民开始发迹的,他们以蛊惑家开始,以专制者告终。

”这正是联邦党人从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中总结出的教训。

由此可见,美国的政治制度不是一时灵光一现的产物,也不是完全依据于一种思想——这样的制度必定是封闭、狭隘而没有长期发展动力的。

只有根源国家的历史和国情,在不断的实践中反复锤炼,才会有一种优秀的政治体制出现。

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源泉、动力、目标,大抵如此。

其二则是《文集》中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和巧妙运用。

在写作这些文章的时候,作者们痛感旧邦联软弱无力、不足以把美国维系成为一个坚强、稳固的政治共同体,是期望人民通过新宪法,以解决美利坚民族政治生命之存亡而对同胞们的紧急呼吁之作,可以说是再造美国的号角。

越是紧要关头,越要注意对民众的舆论和心理引导和控制,因此需要精确的人性与政治相结合。

汉密尔顿在书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这句话就体现了对人性善恶两面性的承认。

甚至在书中我们还能发现中国社会近年来的精简官员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

“这种糊涂政策,这种自暴自弃的权宜之计,通过微不足道的职位的增多,可能符合某些没有才能把自己的影响扩大到私人阴谋的狭小圈子以外的人的观点,但是绝不可能增进美国人民的伟大和幸福。

”这就是极具创意的考虑到了人情世故的影响,有力抨击了反联邦者们所坚持的“共同体越小,民主越易”主张。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法官的终身制和部门俸给制的设计,法官的终身制确保了他不会受提名者的干扰,有充分的独立性。

同时法官的高薪制保证了法官可以不因为生活情况的变动而做出违反法律的事,影响职责的履行,这都是充分考虑了法律这一行业的特殊性而制定的规则。

人性也是政治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这一点在国内比较官方的书籍上很少提到。

无论是站在经验巨人的肩膀上规划未来,还是在严肃的政治中同样严肃的人性的光辉,本书的意义不会止于立宪结束,而是对美国、对世界的政治精英的思考、政治体制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的,本书对接触政治的人来说大有裨益,是一本经典。

但是我初次拜读,对书中的提出的很多设想还是一知半解,并没有全然读懂。

也许这样的书需要反复研读才能明其精髓,所以我会继续努力。

“《联邦党人文集》是一部好书,尽管它是专为美国而写的,但亦为全世界的国务活动家所必读。

”——托克维尔参考文献1. 奥斯特罗姆(Venen Ostrom)著.毛寿龙译:《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上海书店.1999年.59页.附件2附送:人性化教育是做好老年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人性化教育是做好老年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自201X年起,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10%,自那时起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时间推移,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日趋严重。

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25%,即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说明老年群体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人思想状况是否积极向上,精神面貌是否文明健康,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我国全面实行小康的目标能否完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能否实现。

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在一些社区做了些调查研究,针对老年群体的思想状态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性化政治思想教育已初见成效。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政治思想教育与物质文明保障相结合。

近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文件,进一步增加了老龄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设立特困老人的补助基金,并要求各街道为基层老年人协会提供活动经费,为持续有序的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二是充分发挥老年人协会的作用,将政治思想教育与公益性社会活动相结合。

目前我区所有社区都建立了老年人协会。

为了规范和加强老年人协会工作,滤布我们制定了老年人协会达标标准,每年都开展评先创优活动。

通过几年的努力,基层老年人协会已走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各个老年人协会每年都组织老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将政治思想教育融合在各种公益性社会活动中,如参与社区安全巡逻、老人互助、民事调解、读书读报、关心下一代、广场晨练、文体娱乐等,老年人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质。

压滤机滤布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队伍作用,将政治思想工作与科普宣传相结合。

经常组织科普工作在社区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大力提倡科学养生。

在科普教育中大力宣传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宣传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老人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人生、认识社会,思想观念不断跟上并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坚定无神论立场,增强抵制封建迷信的免疫力,不被法轮功这样的歪理邪说腐蚀和诱惑,学会识别真假,学会去伪存真,从而达到科学养生目的。

本文来自.gongwen123.四是充分发挥法律工作者队伍作用,将政治教育与普法教育相结合。

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教育老年人应当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做到自尊、自重、自爱;提高维权意识,在自身利益受侵犯时,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利;学习法律常识。

了解起诉程序,懂得取证方法,学会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在普法教育中我们大力推广玄武湖街道的道德法庭的做法。

这是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很好的普法形式,.freekan.既宣传了“老年法”的实质内容,又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既教育了当事人,又教育了广大旁听的群众。

最近,玄武湖街道道德法庭与巡回法庭相结合,将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相链接,将法律与亲情相统一,增强了道德法庭的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gongwen123.免费提供《人性化教育是做好老年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