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CT征象变化及其临床意义_附32例报告_

合集下载

外伤性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分析

外伤性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分析

结论 : 大脑镰 、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的C T表现具有特征性 , 只要 全面分 析病变 C T征象 , 都能作 出正确诊断 。
关键词 : 肿 ; 血 硬膜 下 ; ; 层 摄 影 术 ; T 脑 体 C
中图分类号 : 5 . 5 R6 1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10 —4 9 2 0 ) 10 9—2 0 82 0 ( 0 80 —0 30
1 资料 与方 法
本组 1 中 , 1 8例 男 3例 , 5例 ; 龄 1  ̄6 女 年 0 8岁 , 均 3 平 5岁 ,
C 表 现 为 小 脑 幕 区 的 片 状 影 2 , 月 形 1例 , 例 累及 大 脑 T 例 新 1 镰 则 呈 镰 刀 状 。血 肿 位 于 双 侧 小 脑 幕 区 4例 , T 表 现 为 对 称 C 或 不 对 称 的 v 形 高 密 影 3例 , 1例 累 及 大 脑 镰 则 呈 Y 形 高 密 影 。窦 汇 以下 血 肿 边 界 欠 清 , 汇 以上 则 较 清 , 肿 无 明 显 占 窦 血 位 现 象 。大 脑 镰 硬 膜 下 血 肿 1 例 , 其 局 限 大 脑镰 的前 , 部 O 依 后 或 全程而 表现 为局 限或 全 程带 状高 密影 ,T表 现 为内缘平 C 直 , 缘弧 形或波浪的带状高密影 。 外
硬 膜 下 血 肿 在 颅 脑 外 伤 是 常 见 的 颅 内 血 肿 之 一 , 位 于 而
2 结
C 分 型 :8 中 , 脑 镰 硬 膜 下 血 肿 1 T 1例 大 O例 , 脑 幕 硬 膜 小 下血 肿 8例 , 据 是 否 合并 其 他 颅 脑 损 伤 分 为 单 纯 型 和 复 合 型 根
[ ]王忠诚. 4 神经外科学 [ . M] 武汉 : 湖北 科学技术 出版社 ,9 8 24 1 9 : 8—

CT诊断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价值

CT诊断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价值

CT诊断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CT诊断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50例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美国GE全身CT扫描机,距阵256×256,层厚1.0 cm,扫描时间4.8秒。

50例中18例同时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60%泛影葡胺,按每公斤体重1~2 ml 静脉加压快速注射后立即扫描,层次同增强前。

结果:50例患者经平扫后,48例诊断为硬膜下血肿,2例经增强扫描和随访后明确诊断,平扫诊断符合率96%。

53个血肿形态各异,急性和亚急性血肿19个,血肿均呈新月形,慢性硬膜下血肿34个,8个呈新月形,14个呈半月形,12个呈双凸形;急性血肿11个均为高密度;8个亚急性血肿5个为高密度,3个为混合密度;34个慢性血肿9个为混合密度,21个为等密度,4个为低密度。

急性硬膜下血肿以高密度为主,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高密度比率降低,等密度或混合型密度比率增加。

结论:CT扫描可提高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T in diagnosis of subdural hematoma.Method:50 cases of subdural hematoma used the U.S. GE whole body CT Scanner,matrix was 256×256,thickness was 1.0 cm,scan time was 4.8 seconds.50 cases in 18 cases was took simultaneously enhanced scan,60% contrast agent Diatrizoate,per kilogram of body weight immediately after scanning 1-2 ml intravenous bolus injected pressure,level was with enhanced front.Result:In 50 patients after the scan,48 cases diagnosed with subdural hematoma,2 cases diagnosed after enhanced scan and follow-up,scan diagnosis rate was 96%. hematoma shapes were 53,acute and subacute hematoma was 19,showed a crescent-shaped hematoma,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was 34,8 crescent-shaped,14 showed a half-moon,12 double-convex.11 acute hematoma hematoma density were high density,5 for high-density in 8 subacute hematoma,mixed -density 3.34 chronic hematoma 9 mixed density,21 of equal density,low density 4.Acute subdural hematoma with high -density-based,subacute and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lower high-density ratios,such as density or mixed-density ratio increases.Conclusion:CT scans can increase the rate of clinical diagnosis of subdural hematoma,provide the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CT scan;Subdural hematomaCT是诊断硬膜下血肿安全可靠的手段,能直接地显示血肿的形态和范围。

不典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误诊34例分析

不典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误诊34例分析
1 资 料 与 方 法
组 织受压局部萎缩有 关 , 临床 部分 急性 硬膜 下少 量 出血 、 或无
明显 脑挫伤 占位效 应 不明显 的薄 层少 量血 肿 , T缺乏 典 型征 C 像, 特别是在窗技术 使用 不适 当 时容易 漏诊 , 急性期 的少 量 对 薄层 不典型硬膜下 血肿病 例 的诊 断用好 窗技 术是关 键 。本 组 初诊有 9例漏诊 者 , 2d后复查 C T见原硬膜下小血肿较 前明显
S DH 。
致 的短弧 形高 密 度影 , 与硬 膜 下 血 肿不 易 鉴 别 , 肿量 增 血
多 时可 变为 棱形 高 密度 影 , 于 颅 骨 转 折 拐 角 处 者 则 变 为 位 三角 形或 椭 圆形 高 密 度 影 , 易 误 诊 为 硬 膜 下血 肿 。特 殊 极 部位 的硬 膜 下血 肿 , T上 表 现 为 纵 裂 池 、 幕缘 密 度 增 高 、 C 天 增宽 , 出血 量 少 时 呈 细 条 状 , 多 时 呈 宽 带 状 ( 0 mm 以 量 1
型形态 、 密度及颅 内占位效 应等 征像一 般可 做 出诊 断 , 临床可
见 不 典 型 S H, 血 量 少 , 明显 占 位 效 应 , 造 成 误 诊 。 总 结 D 出 无 易
20 年至 20 01 0 6年急诊 C T检查漏 、 误诊 不典型急性硬膜下血肿 3 4例 , 结合影 像学及文献资料报告如下 。

或骨伪影等 因素 , 导致漏 诊 ; 4例血肿量 <1 l , 0m 者 不容 易形 成
典型的影像学形态而误诊 ; 血肿量 > 0m 者多 为复合型血 3例 2 l 肿, 影像学形态欠规则 , 导致漏 、 误诊 ; 8例表现为与相邻 颅骨 内 板曲度一 致 的短 弧 形 高 密 度 影 的 急性 硬 膜外 血 肿 , 诊 为 误

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CT分型探讨

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CT分型探讨

急性外 伤性 硬 膜 外血肿 的 C T分 型探 讨
魏 美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建省 南平 市第二 医院 , 建 南平 3 4 0 ) 福 福 5 2 0
[ 要 ] 目的 摘 探 讨 急性 外伤 性 硬 膜 外 血 肿 ( T H) C A E 的 T分 型 及 其 临床 意 义 。 方 法 依 据 l0例 A E 伤 后 1 TH
小 血 肿 ( 达 到 手 术 指 征 ) 5例 住 院 观 察 , 3~8h后 病 情 未 , 于
板 下 双 凸 形 高 密 度 影 , 型 者 密 度 较 均 一 。部 分 病 例 在 高 密 典 度 影 内 有 片 状低 密度 区 , 中 较 多 病 例 的 低 密 度 区呈 类 椭 圆 其
急 性 外 伤 性 硬 膜 外 血 肿 ( T H) A E 的程 度 及 出血 状 态 往 往 不 尽 相 同 , 且 有 部 分 还 合 并 其 他 颅 内损 伤 。 此 时 ,寻 找 一 并 种对颅脑损伤 程度 能够 较 明确 表达 的 C T分 型 方 法 甚 有 必 要 。因 此 , 者 对 2 0 笔 0 4年 1月 一2 o D9年 6月 收 治 的 10例 1 A E 患者的 C TH T表 现 与 临 床 治 疗 进 行 对 照 分 析 , 尝 试 分 并 型 , 重探 讨 eg征 对 临 床 治 疗 的 指 导 意 义 。 着 g
型 ) 8例 , 术 治 疗 l 3 手 8例 , 合 良好 2 例 , 残 8例 , 亡 9例 。 蛄论 依 据 A E 是 否 有 e g 以 及 颅 内其 他 损 伤 愈 1 致 死 TH g征
来进行 c T分 析 并 尝试 分 型 的 方 法 , 准 确表 达 了严 重 度 , 且 有 助 于 指 导 临 床 治 疗 方 案 的 选择 和预 后 的判 断 。 较 并 [ 键 词 ] 硬 膜 外血 肿 ; 脑 外 伤 ;g 关 颅 eg征 ; 型 ; T 分 C [ 中图 分 类 号 ] R 1. 84 4 [ 献标识码 】 B 文 [ 章 编 号 ] 10 84 (0 0 1 24 0 文 0 8— 8 9 2 1 )6— 0 6— 2 凸 形 高 密 度 影 ,T值 5 C 0~8 u 边 缘 光 滑 , 度 均 匀 。其 中 8H , 密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
通过检查病人的神经功能表现来评估病情。
治疗方案
1 保守治疗
对于轻度症状或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保守治疗可能足够。
2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症状或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手术治疗通常是必需的。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钻孔或开颅的方式将血肿排空,减轻颅内压力。
术后护理和恢复
1 监测
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神经状态和生命体 征。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脑外伤,它可以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并可能 危及生命。本演示将介绍该疾肿是指血液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聚集形成的血肿。它通常是头部外伤或颅内血管破裂引起的。
病因
1 外伤
颅脑外伤是急性硬膜下血肿最常见的病因,如车祸、跌倒或运动中的头部撞击。
2 脑血管破裂
动脉或静脉破裂导致血液渗入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症状
1 头痛
剧烈的头痛是急性硬膜下血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2 意识障碍
3 神经功能缺失
可能出现混乱、昏迷或意识丧失。
可能出现一侧面瘫、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
常规诊断
1 神经影像学检查
CT扫描和MRI可以显示硬膜下血肿的位置和范围。
2 神经功能评估
2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和日常 生活活动。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一)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一)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一)笔者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09年12月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病例资料及CT影像学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2006年10月-2009 年12月期间的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男25例, 女5例,年龄18-91 岁,平均57.3 岁,其中60岁以上12例。

病程一般为受伤后数小时到2 周左右。

30 例患者均有头部外伤史, 其中车祸伤25 例, 跌打伤5 例。

全部病例均采用通用GE-1800PLUSC机扫描,层间距和层厚均为10mm2 结果CT显示额、颞或额颞、额颞顶甚至额颞顶枕颅骨内板下方与脑表面间新月形、弧形脑脊液密度影,其中单侧/双侧额部4例,单侧/双侧颞部3例,单侧/双侧额颞部17例,额颞顶2例,额颞顶枕2例,另有2例表现为大脑镰旁条带状脑脊液密度影。

病变早期密度较均匀, 边缘较光整。

本组病例有8 例颅骨骨折,5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 例脑萎缩。

本组病例均以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6 例首次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或仅见头皮血肿,24h〜 1 周复查才出现典型CT表现。

1例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后1周出现,1例脑萎缩伴额颞顶硬膜下积液患者于伤后 5 个月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

3 讨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又称外伤性硬膜下水瘤,在基层医院比较常见,由Mayo于1894年首先报道, 发生率约占颅脑损伤的0.5%〜1%。

主要在伤后数小时至数周内出现,好发于双额颞区。

颅骨骨折,特别是颞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萎缩时容易发生。

其发病机制可能为:(1) 外伤特别是颅骨骨折后容易引起小的蛛网膜破损或撕裂,形成活瓣,脑脊液流人硬膜下腔后不能回流;(2) 脑外伤后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萎缩时硬膜下间隙增大, 易使脑脊液充填于硬膜下腔;(3) 伤后血脑屏障遭到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渗出到硬膜下腔。

(4) 临床上脱水剂的不合理使用将促成硬膜下积液的形成。

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体会

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体会
急性硬脑膜下血 肿多与脑 挫裂伤伴发,症状体征无特异性, 通过头颅CT 扫描。急性硬脑膜下血 肿表现为新月形高密度影,覆 盖于脑表面,CT还可发现脑 挫裂伤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以及是否 合 并 有脑内血 肿。当脑 脊 液 通 过 撕 裂的 蛛网膜 渗入 血 肿 或 存 在 活 动性出血时,血 肿可表现为混杂密度或低密度。同时CT 扫描还可 明确有无 脑受 压、脑室系统 形态改 变 及中线结 构移 位[3]。慢性硬 脑膜下血 肿首选CT,不仅可显 示血 肿,并可初步推断血 肿形成的 时间。血 肿形成 4 d内C T表现为新月形高密度占位;3周内为混杂 密度或等密度;3周后为略 低或低密度影,有时须仔细观察才可发 现。头颅MR I扫描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更敏感、更准确,优于CT, 于T1和 T 2 加 权像 上均可见高 信号改 变,增强 后可 有包 膜 强化。
本组40 例硬膜下血 肿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13 ~79岁,平 均42岁。有外伤史患者中摔伤22例,交 通事故伤7例,碰 撞打击伤 11例。受伤后血 肿出现 时间1~ 5 个月。头 晕头 痛2 6 例,智力下降及 反 应 迟钝15 例,肢体 乏力行 走不 稳10 例,语言 功 能障碍7例,定向力或 性格改变7例。 1.2 方法
特 殊 部 位的硬 膜 下血 肿主 要 指大 脑 镰、小脑 幕 硬 膜 下血 肿。大 脑镰硬膜下血肿正常大脑镰宽为<3 m m,硬膜下血肿表现为大脑 纵裂呈带状增宽,密度增高,宽为3~12 mm,CT值达68~85 Hu,可 有占位效 应。硬膜侧有坚硬的硬膜阻挡,故其内缘平直而光整,外 缘因蛛网膜的张力低和脑沟、脑回的阻 力不均衡呈局限的弧形或 波 浪状。但与脑 沟不通为其 特点,并可依 此 与蛛网膜 下腔出血相 鉴 别[4]。小脑 幕 硬 膜 下血 肿呈 扇形、片状、新月形等 形 状的高密度,内 缘止于小脑幕切迹处。边缘光滑锐利,占位效 应不著。由于小脑幕 凹面向下,横断扫描像一般 显 示:血 肿位于小脑幕上者,其内侧缘 清 晰,外 侧 缘 模 糊;位于小脑 幕 下者反 之。

[腰椎影像]“硬膜下血肿”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建议收藏)

[腰椎影像]“硬膜下血肿”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建议收藏)

[腰椎影像]“硬膜下血肿”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鉴别诊断
及治疗原则(建议收藏)
硬膜下血肿
定义
●出血进入硬脊膜和蛛网膜间区,常继发于腰椎穿刺硬膜外阻滞,或者有凝血障碍患者的自发出血
症状和体征
●急性发作的背痛
●疼痛可位于或超出相应的神经根分布区
●快速进展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改变,最终导致脊髓病变或马尾综合征
●肠道和膀胱损伤症状
●若不治疗可进展为下肢瘫,偶尔可以自行恢复
流行病学
●见于各个年龄段
●发病率:男性=女性
●临床转归与症状的严重性和治疗时间长短直接相关
影像学检查
●MRI
影像学表现
●硬膜下局限性液区,压迫硬膜囊
●出血可因血肿期限的不同显现为不同的信号强度
■ T2加权MR影像上典型的高强度信号
■ T1加权MR影像上中等的或高强度信号
其他检查
●凝血障碍的实验室检查
鉴別诊断
●硬膜下脓肿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脓肿
●硬膜外肿瘤
●脑脊液渗漏综合征
●脊膜炎
治疗
●有凝血障碍立即纠正
●紧急性椎板切除减压术
●系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脊髓水肿
图1一例接受L5~S1椎间盘切除术的中年患者的影像,术中硬膜囊损伤,术后48小时内出现马尾综合征。

(A)矢状位T2加权MR影像显示一个晶体状的、不均匀的、高强度信号血肿,从L3延伸至S1,局限于硬膜下区(白色箭头)。

(B)T1加权MR影像上血肿接近于脑脊液(CSF)的信号强度。

(C)矢状位T1加权脂肪抑制(FST1W)增强(注射造影剂)MR影像上显示周围有增强(白色箭头)。

(D)轴位T2加权MR影像最易于见到血肿压迫硬膜囊(黑色箭头)。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快速消散25例临床CT分析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快速消散25例临床CT分析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快速消散25例临床CT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快速自行吸收的硬膜下血肿CT特征及诊断价值。

方法:对25例常规CT表现为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短期CT复查,并对其临床表现和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2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CT表现均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边缘较清,占位明显,病变不越过中线,1~5天后复查高密度影消失,血肿基本吸收,其中,3例外伤后第34天再次复查,结果显示原血肿区出现新月形硬膜下积液。

结论: 特殊类型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影像学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掌握血肿的特征性CT表现,为临床提供准确的CT诊断,可避免患者的手术治疗。

【关键词】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散;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22001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最为常见的颅内出血症之一,临床上都以手术治疗为首选,因此,快速消散的硬膜下血肿方面的报道较少[1]。

我院自2010年6月~2013年8月收治25例经CT平扫确诊为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5天内行CT动态复查,显示血肿自行消散,避免了患者的手术之苦,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3年10月经CT及临床证实的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短期内自行消散病例,25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14~75岁。

其中车祸伤12例,跌伤5例,木棒打击伤3例,坠落伤5例。

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主要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眩晕,颈强直,烦躁不安,生命征较平稳,腰穿均为血性脑脊液。

12扫描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Plus多层螺旋CT机,OM基线上取常规轴位扫描10~14层,层厚5~10mm,层距5~10mm,常规窗口设置为脑窗,窗宽100,窗位35,适当微调,部分病人行薄层重建。

2结果2125例硬膜下血肿在短时间内完全吸收见表1表125例硬膜下血肿在5d内完全吸收2225例患者首次或15天后复查CT均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或条带状混杂高密度影;病变范围较宽,以额、颞部多见,靠近侧裂池,不超过中线,边界欠清,厚度约3~12mm,CT值在15~75HU之间;均有占位效应,即中线结构轻、中度移位。

硬膜下血肿CT影像诊断分析

硬膜下血肿CT影像诊断分析

硬膜下血肿CT影像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硬膜下血肿CT 影像诊断表现。

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硬膜下血肿24例的CT辅助检查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血肿部位均位于额颞顶部脑皮质表现,右侧16例,左侧6例,双侧2例。

形态:新月形22例,梭形2例。

密度CT值为34~41HU。

脑沟消失20例,侧脑室受压、变形22例,中线普通向健侧移位18例,局限性移位4例,灰白质交界线内移22例。

结论:CT扫描是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首选的辅助检查。

表现为脑表面的新月形高密度影,可见合并的脑挫裂伤点片状出血灶,脑水肿明显,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向对侧移位。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CT诊断;影像表现【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1-0084-02硬膜下血肿是指发生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隙内的血肿,是最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约占各类颅内血肿的1/3。

根据血肿形成的时间,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三类。

CT可以确诊,急性或亚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脑表面新月形高密度、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影,多伴有脑挫裂伤和脑受压。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硬膜下血肿24例的CT检查影像表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硬膜下血肿患者24例,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57岁。

均有外伤史病程为4天~6个月。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26例,恶心呕吐16例,意识障碍 13例,记忆力及计算减退7例,尿失禁5例,偏瘫13例,瞳孔不等大4例。

眩晕1例,伴有高血压病史15例,糖尿病史5例。

1.2 方法平扫,横断面扫描,病人仰卧,头摆正,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正中线在同一平面上,瞳间线与矢状面垂直。

扫头颅侧位定位像。

以听眉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层厚8~10mm,间隔8~10mm,一般扫10~15层。

对小病灶可做2~5mm层厚的薄层连续扫描或重叠扫描[1]。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30例分析)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30例分析)

参 考 文献
【】 吴 恩惠 . l 头部CT 诊断学 【 . 版. M】 2 北京 : 民卫生 出版 社, 人
1 6: 31 99 1 .
【] 白人驹 , 2 张雪林. 医学影像诊断学 【 . 版 . M】3 北京: 民卫生 人
出版社, 0 1 6 . 20 :1
[】 Kaaa T mi , u u iS Cho i u d r l e tma 3 r swaH, o t S S z k . r ncs b u a mao s a h
社 ,9 6 1 3 19:4 .
《 中国癌症杂志 》2 1 0 2年征订启事
《中国癌症 杂志 》是 由国家教育部 主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 医院主办的全 国性肿瘤 学术 期刊 , 者对 象为从事肿瘤基础 、临床 读 防治研究 的中高级工作者 。主要报道 内容 : 内外研 究前 沿的快速报道 、专家述评 、肿瘤 临床 研究 、基础研究 、文 献综 述 、学术讨 国 论 、临床病 理讨论 、病 例报道 、讲座 和简讯等 。 《 中国癌症 杂志 》已入选 中文 核心期刊 、中国科 技核心期刊及全 国肿瘤 类核 心期刊 , 并为 中国科技 论文统计源期刊 , 先后被 “ 中国期 刊网” 、 “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 刊群”和 “ 解放军医学 图书馆数据 库 ( MC C C)”
t -d n i uv n dn o c nrt ni n a e i me e s yc rea di iec n e t i e h c dCT[1 t o ao n J-
Nrr rdo, 9 7 2 ()3 . u oa il1 8 , 9 1: 6
[】 曹丹庆 , 4 蔡祖 龙. 全身C 诊断学 【 . T M]北京 : 03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CT征象与临床预后关系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CT征象与临床预后关系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CT征象与临床预后关系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临床表现。

方法;分析过去两年间我院17例明确诊断为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部位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转归。

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CT扫描。

结果;在受伤的患者中,脑部基底池以及脑部中线位受压明显的患者,其脑部受到的创伤程度越重,当脑部基底池消失的评分CES≥9.5分时,患者的死亡率为87.5%;当患者脑部中线位移位Schas≥9.0mm时,患者的死亡率为83.3%;当患者的上述两项评分均低于以上两项数值,但患者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时,患者的死亡率为66.7%。

结论;CT征象特征对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较好的诊断应用价值。

【关键词】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应用价值,CT【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表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高空作业人员数量的不断攀升,导致因车祸或高空坠落而引起的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占全身其它部位损伤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仅接近于排名第一的四肢损伤的发生率。

有数据显示[1],因颅脑损伤而导致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在外伤中排名均位于第一。

国外神经外科专家进行的一项长期调查数据显示[2]:在所有颅脑损伤的各个类型当中,大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患者属于是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

相关基础研究表明[3]:颅脑损伤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以神经系统中的脑循环血流量不足为主要病理特征,同时不可逆转的病理改变。

本研究通过分析过去两年间我院17例明确诊断为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部位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转归。

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研究对象共计17例,男性患者共计10例,女性患者共计7例,患者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43岁,平均年龄为31.23±10.02岁。

其中GCS评分为9-11分的共计8例,GCS评分12-13分的共计6例, GCS评分≥14分的共计3例。

CT对于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

CT对于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

CT对于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目的:探讨CT检查对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意义。

方法:总结本院对于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CT检查诊断的临床经验。

结果:硬膜下血肿12例,9例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或半月形高密度影,3例表现为范围较广的双凸形高密度影,均存在中线移位;硬膜外血肿11例,以局限性半月形高密度影为主。

结论: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各有其自身影像学特点,CT检查是对其进行良好鉴别诊断的手段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T for the epidural hematoma and subdural hematoma. Methods: To summariz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epidural hematoma and subdural hematoma of CT diagnosis in our hospital. Results: There were subdural hematoma in 12 cases, 9 cases showed the skull plate crescent or half moon shape under high density, 3 cases showed a wide range of double convex high density and all with midline shift, epidural hematoma 11 cases with the limitations of high density half-moon based. Conclusion: Epidural hematoma and subdural hematoma have their own imaging features, CT examination is a good means of diagnosis.[Key words] CT examination; Epidural hematoma; Subdural hematoma; Identify脑外伤后患者神志清醒,以后逐渐出现神志朦胧、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或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CT检查显示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1],CT 扫描是发现颅内损伤的重要工具[2],虽然CT在鉴别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上有其独特的优点,但是对于某些血肿,尤其是颅顶部的血肿鉴别存在一定困难,本研究主要总结本院使用CT检查诊断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经验,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CT室进行检查的脑外伤患者23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手术治疗等确诊,其中硬膜下血肿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31~64岁,平均43.1岁,受伤原因:车祸伤7例,坠落伤3例,重物击伤2例,检查时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4例,≤8分8例;硬膜外血肿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6~61岁,平均41.7岁,受伤原因:车祸伤6例,坠落伤4例,重物击伤1例,检查时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9例,≤8分2例。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2023最新版)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2023最新版)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外伤后并发症,其影像学表现对于确诊和治疗选择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并分为以下几个章节进行细化。

⒈CT 表现硬膜外血肿在CT图像上呈现为一片局限性高密度区域,形状呈半球状或圆形,边缘清晰,常见于颅骨凹陷处。

可以观察到颅内压增高的现象,如脑沟变窄、脑室受压等。

血肿大小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⒉MRI 表现硬膜外血肿在MRI图像上呈现为T1WI上的低信号区,T2WI上的高信号区,可见周围水肿带。

脑脊液抑制序列可以显示出血肿的边界更明显。

此外,MRI还可以检测到血肿内部的各种血液分解产物,如含铁血黄素等。

⒊血管造影对于一些较大、压迫严重的硬膜外血肿,可以进行血管造影以评估血肿周围的脑血管情况。

造影图像可以显示受压或闭塞的脑血管,了解血肿和脑血管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⒋病变演变过程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早期血肿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

中期血肿呈现出清晰的圆形或半圆形。

晚期血肿逐渐被吸收,边缘变得清晰。

通过观察这些演变过程,可以对血肿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

附件:本文档附带了相关的影像学图像,提供更直观的参考。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指发生于硬膜外间隙的血肿,通常由于头部外伤引起。

⒉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三维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⒊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人体内部高解剖学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概述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指头颅外伤后积聚于硬膜下腔内的血液、脑脊液等物质,是颅内外伤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其CT影像表现比较典型,临床上应用广泛。

本文将对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CT影像进行分析,以加深对其诊断的认识。

材料与方法我们选取了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CT影像进行分析,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5岁。

影像分析是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评估,他们均对CT图像的分析具备丰富的经验。

我们采用单元素CT扫描仪,扫描范围为头颅。

分析与结果1. CT表现所有患者均显示单侧硬膜下积液,多数位于颅骨凹陷部位,侧向位置分散。

其中,20例为急性期硬膜下积液,表现为高密度区,密度不均,周围有水肿和裂隙,边缘模糊不清;10例为慢性期硬膜下积液,表现为低密度区,周围有钙化和吸收表现。

所有积液均横向扩展至颅脑交界处,纵向可引流至基底池。

2. 易混淆病变的鉴别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常常和其他病变混淆,包括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塞等,这些疾病均需要指明明确的影像学基础和临床症状,才能准确地进行诊断。

3. 临床治疗对于急性期患者,早期手术引流可以改善病情,减轻压力。

对于慢性期患者,积液量小的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积液量大的则需要手术。

讨论头颅外伤是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常见原因,而小儿、老年人和男性更容易受到外伤影响。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CT表现已经非常典型,但仍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准确诊断。

对于急性期患者,早期行手术引流,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慢性期患者,积液量较小的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积液量较大或增长迅速的患者需要行手术,此外还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結論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外伤并发症,临床医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正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CT是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其表现可以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且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需要临床医生进行鉴别。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脑外伤后并发症,通常是由头部外伤导致硬膜外血管破裂而引起。

影像学是诊断硬膜外血肿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在影像学上的表现。

一、CT表现:
硬膜外血肿在CT影像上通常呈现为局部弧形高密度区,密度较正常脑组织高,与硬膜上分离,形成一定的局部膨出。

在随后的CT 扫描中,硬膜外血肿的密度会逐渐降低,同时血肿周围脑实质会出现水肿。

二、MRI表现:
1: T1WI:硬膜外血肿在T1WI(T1加权像)上表现为局部均匀低信号,与脑组织相比较暗。

2: T2WI:硬膜外血肿在T2WI(T2加权像)上表现为局部高信号区,与周围脑组织相比较亮。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的信号会逐渐减弱。

3:矢状和冠状面的MRI图像可以更好地显示硬膜外血肿的范围和分布。

三、血管造影:
对于一些复杂的硬膜外血肿病例,可以进行血管造影以进一步明确血肿的深度和范围。

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血肿周围的血管情况,有助于确定可能的出血源。

附件:
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硬膜外血肿:指血液积聚在硬膜与颅骨内膜之间,形成的一种颅内病变。

2:影像学:指利用X线、CT、MRI等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的诊断方法。

脑外伤后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 CT 特征性表现

脑外伤后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 CT 特征性表现

脑外伤后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 CT 特征性表现
兰东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6(029)021
【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后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性表现,提高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C T数据并发现其特征性表现。

结果:本回顾性分析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发生部位较多,其直接征象是发现新月形或弧形等密度影,间接征象包括脑沟、脑裂变浅或消失,脑回聚拢内移,灰白质界面征,脑中线结构移位,骨折或头皮血肿,双侧脑室内移或侧脑室前角内移并部分伴大脑镰下疝等。

结论:当没有发现直接征象时,间接征象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2页(P2972-2973)
【作者】兰东
【作者单位】天津市泰达医院放射科 3004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3
【相关文献】
1.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及诊断 [J], 韩忠英
2.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J], 王学成;覃静
3.CT表现为等密度影的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 [J], 方树民;张小广;马建功;任虹
宇;李明轩;何承
4.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J], 张永军;弓余威;李满柱
5.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及特点 [J], 李艳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些CT特征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一些CT特征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一些CT特征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变化及与预后的关

沈光建;邹咏文;许民辉
【期刊名称】《四川医学》
【年(卷),期】2001(022)007
【摘要】目的探讨一些CT特征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后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复习45例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前后的CT及临床特征.采用X2检验,以有否中线移位程度、蛛网膜下腔积血、基底池闭塞、局部脑挫裂伤、远隔部位脑挫裂伤等为对象,确定这些特征于手术后发生的改变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前中线移位和基底池闭塞发现率较高,而术后远隔部位脑挫裂伤发现率较高.与预后显著相关的因素为远隔部位脑挫裂伤.结论术前CT不能充分反映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伤情及预后,术后及时复查CT十分必要.
【总页数】2页(P614-615)
【作者】沈光建;邹咏文;许民辉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2
【相关文献】
1.不伴有出血性脑挫伤的成人急性创伤性硬膜下血肿预后因素分析 [J], 李江安;刘佰运;李京生;鲁晓杰
2.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一些CT改变与GCS、预后rn关系的对比研究 [J], 沈光建;许民辉;邹咏文
3.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诊治(附32例治疗报告) [J], 董继斌;邬锡真;杜昊蓝;高武飞;任国辉;陈开国
4.垂体前叶激素水平的变化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预后的关系分析 [J], 王娟;张川江;李爱珍;闫朝丽
5.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诊疗 [J], 张士忠;朱涛;柴宏伟;边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CT征象变化及其 临床意义(附32例报告) 姜宏宁① 潘俊海② 赵国斌② 邱广东△ 摘要 目的: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

方法:对3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结合临床病情(GCS),研究预后相关性关系。

结果: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者,其脑损伤程度严重。

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与脑损伤积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7447,r=-0.6924,P<0.01),伴有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者,GCS均在8分以下,属重型脑损伤。

中线移位≥9mm者,死亡率70.6%,基底池消失评分≥12分,死亡率73.3%,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死亡率73. 6%。

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程度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对判断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意义。

关键词 颅外伤 急性硬膜下血肿 预后 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Trau ma tic Acute Subdura l He ma to ma:CT Fea tures and Its Cl i n ica l Sign if icance(A Reprot of32Ca ses)J iang H ong n ing P an J unha i Z hao Cuobin Q iu Guang d ongD ep a rt m en t of CT,Gong li H osp ita l of P ud ong ne w D istrict,S hang ha i 200135 ABSTRACT Purpose:To study the relati on sh i p betw een CT findings of acu te subdu ral hem atom a and p rogno sis of patien ts. M ethods:CT findings including m iddle sh ift,comp ressi on of basal cistern and diffu se b rain s w elling w ere respectively m arked in32 cases w ith acu te subdu ral hem atom a.T he co rrelative relati on sh i p betw een these resu lts com b ined w ith clin ical changes(GCS)and p rogno sis of patien ts w as investigated.Results:W e found that it w as severe to the head in ju ry w hen the disp lac m en t of m iddle line and comp ressi on of basal cistern w as no tab le.T here w as a very sign ifican t negative co rrelati on betw een m iddile sh ift(r=-0.7447 p<0.001)comp ressi on of basal cistern(r=-0.6924,p<0.01)and head in ju ry.If diffu se b rain s w elling w as p resen t,the degrade of GCS is bei ow eigh t,and it w as severe head in ju ry.M iddle sh ift≥9mm,the mo rtality w as70.6%.Sco re of comp ressi on of basal cistern≥12,the mo rtality w as73.3%.H ead in ju ry w ith diffu se b rain s w eling,the mo rtality w as73.6%.Conclusion:T he m iddle sh ift,comp ressi on of basal cistem and diffu se b rain s w elling m ay be helpfu l in evaluating the lever of cran i ocereb ral in ju ry and the p rogno sis of patien ts.Key words H ead traum a A cu te subdu ral hem atom a P rogno sis Tomography,X-ray compu ted. 急性硬膜下血肿(acu te subdu ral hem atom a, A SH)占严重头外伤病人的10%~30%,其伤后病情变化急剧,死亡率高达50%~80%,尤其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是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

CT检查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病变部位、大小及脑结构变化,而对严重头伤患者CT征象的不同改变与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国内目前报道尚少。

本文报告1994-01~1997-01CT 扫描诊断的A SH32例,对其CT征象变化参照有关标准[2~5]进行测定评分,并结合临床病情(GCS)及预后进行相关对比分析,旨在探讨CT征象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32例均为受伤6h内行CT检查确诊,无其它严重合并伤。

男25例,女7例,年龄4~63岁,平均年龄33.5岁。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23例(71.8%),坠落伤5例(15.6%),打击伤4例(12.5%)。

应用入院后首次哥拉斯格(GCS)计分将患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组[1](表1)。

原发持续昏迷24例,5例有中间清醒期,3例无昏迷。

CT扫描:A SH合并硬膜外出血7例;脑挫裂伤14例;脑内血肿10例;脑室脑池改变;基底池受压8例,压闭14例,侧脑室受压26例,¸脑室压闭12例,脑室压闭10例。

中线结构移位27例。

蛛网膜下腔积血17例,其中侧裂池积血5例,天幕下积血2例,颅骨骨折9例。

表1 3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分组组别GCS例数存活死亡死亡率(%)轻型13-157700中型9-1297222.2重型3-81641215作者单位:①200135 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CT 室 ②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神经外科图1 左颞部A SH,中线右移15mm,左侧脑室受压闭,左额脑挫裂伤。

死亡 图2 右颞部A SH,鞍背平面中脑周围池消失 图3 为图2层面上10mm,四迭体池,¸脑室及侧脑室消失。

弥漫性脑肿胀,基底池消失,评分14分,死亡 图4,5 左颞部A SH 伴弥漫性脑肿胀。

四迭体池,¸脑室消失,侧脑室受压。

死亡 图6 左颞顶A SH。

血肿厚度17mm,存活1.2 方法:采用GE M ax-640型全身CT扫描机做轴位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扫描时间3s。

本组均为闭合性头伤,中线移位按Donald的方法测量中线、松果体和导水管的侧移位,中线显示不清者测量中隔[2];基底池消失评分按A rtru标准评分:集中在平行于S M线的两个层面;第一层面通过鞍背平面显示中脑周围池,第二层面在第一层面上10mm显示四迭体池,前者似菱形将其分为4段,后者半环形分为3段,每段派定记分正常=0,受压=1,消失=2,如此基底池消失评分是从0(未受压)至14(消失)[3];弥漫性脑肿胀的诊断是按Tom ei的标准:头部碰撞后立即昏迷,侧脑室、¸脑室变小或消失和基底池消失,或伴有硬膜外血肿或脑挫裂伤的单侧大脑半球肿胀,中线明显向对侧偏移[4];脑外血肿的厚度按K rijn划分法以10 mm为界线,将全组病例对等地分做两组。

2 结果本组中线移位测量结果显示,32例中有27例中线移位,移位2~16mm,平均9.22mm(图1)。

中线移位与伤后GCS记分的相关情况(见线图1),可见脑移位程度与GCS计分呈负相关(P<0.01),有显著差异。

中线移位<9mm15例,其中存活13例,死亡2例。

中线移位≥9mm17例,存活5例,死亡12例。

线图1 外伤后GCS计分与中线移位的相关性本组32例中有26例基底池受压或消失(图2,3)评分3~14分,平均11.5分。

基底池评分与GCS计分的相关情况(见线图2),可见基底池受压程度与GCS 计分呈负相关(P<0.01),有显著差异。

基底池评分< 12分,共18例,存活15例,死亡2例。

基底池评分≥12分,共15例,死亡11例。

伴有急性弥漫性脑肿胀19例(图4,5),它与GCS 计分及预后的关系见表2,有弥漫性脑肿胀者,GCS在8分以下,已属重型脑损伤。

・专家赠言・ 影像医学为一种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现代医学学科,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应熟悉基础、临床及各种影像检查的理论知识,同时要不断获取国内外新信息,既要有重点,又要全面了解,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根据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适应证有机地结合,选择最佳的方案,使患者的疾病得到及时的诊断,为临床提供准确的依据,使影像医学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姚安晋线图2 外伤后GCS计分与基底池消失评分的相关性表2 弥漫性脑肿胀与病情(GCS)及预后关系类型例数GCS(平均)死亡死亡率(%)弥漫77.3328.5半球125.21191.6测定32例A SH脑外血肿厚度在3~17mm之间(图6),平均10mm,A SH血肿厚度与GCS计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

血肿厚度<10mm16例,死亡4例,血肿厚度>10mm16例,死亡10例。

3 讨论A SH伴脑结构移位时,其移位程度与临床病情轻重(GCS)密切相关,CT中线移位越明显,GCS计分相应越低(图1),说明脑损伤程度越重。

本组中CT无中线移位者5例,GCS计分均在12分以上,全部存活。

中线移位<9mm,死亡率15.3%,中线移位≥9mm时,死亡率70.6%,可见中线的移位程度也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Donald报告5例超过15mm全部预后不良[2]。

本组中>15mm者1例死亡。

本组结果显示基底池消失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基底池压闭显著者,GCS计分明显降低,脑干受压严重,易形成脑疝,预后差。

文献报道基底池消失评分对预后,特别是脑死亡的关系密切,A rtru统计基底池评分<3分的病例无死亡,而≥6分者63%有脑死亡发生[3]。

本组基底池<12分者18例,死亡2例,死亡率11.8%,≥12分者15例,死亡11例,死亡率7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