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合集下载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书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疯狂艺术家,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通过他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压抑的灵魂在挣扎和反抗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感受到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他在酒馆里卖力地为人们斟酒,却始终得不到尊重和认可。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社会的愤怒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他试图通过酗酒和疯狂的行为来逃避现实,却最终陷入了绝望和孤独之中。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冷漠和对人性的扭曲,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的深刻不满和对人性的关怀。

除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孔乙己在日记中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试图通过疯狂的行为来逃避现实,却最终发现自己无法摆脱内心的困扰。这种对人性的思考,让我们不禁思考起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社会对我们的影响。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呼吁人们要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思考,不要被社会的偏见和压力所左右,要

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真正的自我。

总的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通过孔乙己的形象,他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关怀,也让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能够让更多的人对社会现实和人性进行深入的思考,找到真正的自我。

最睿智的狂人——《狂人日记》中“我”的形象分析

最睿智的狂人——《狂人日记》中“我”的形象分析

最睿智的狂⼈——《狂⼈⽇记》中“我”的形象分析

题记:

在鲁迅先⽣笔下,出现过⽆数位“狂⼈”的形象,最直接最典型的当属《狂⼈⽇记》中的“我”,直接以⼀位患有迫害症的精神病患者的⾓度来写他对当时的⿊暗社会——鲁迅先⽣常说的吃⼈的旧社会——的恐怖,控诉那个⿊暗的年代,那个吃⼈的礼教。⽽《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中的孔⼄⼰则以当时社会的弱者的⾓度,从描写他们的不为常⼈所理解的疯狂的⾏为以及他们的⽣活状态来表现吃⼈的礼教对百姓的残害,对妇⼥的迫害,批判⿊暗的旧社会,吃⼈的旧礼教。相⽐祥林嫂、孔⼄⼰,《狂⼈⽇记》中的“我”之所以患有迫害症,是因为他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个社会的⿊暗,体会到了礼教的吃⼈的本质,但是他对这⼀切却⽆能为⼒,甚⾄在即将受到迫害时也⽆⼒反抗。于是,他患了迫害症,对他本⼈来说是痛苦的,但是他却以⽇记的⽅式,坦述“我⾃⼰被⼈吃了,可仍然是吃⼈的⼈的兄弟!”直接地揭露了在那⿊暗的旧社会⾥⼈们理性、⼈性的丧失,睿智地指出了礼教吃⼈的本质,旧社会吃⼈的本质。因此,我要说,《狂⼈⽇记》中的“我”是最睿智的狂⼈。

鲁迅先⽣的作品向来以⾔辞犀利、⼀针见⾎著称。⽽在《狂⼈⽇记》中鲁迅先⽣的⾔辞够犀利、够直接!直接以⼀位狂⼈——迫害症患者——的⼝来述说作者对这个⿊暗的旧社会的愤恨与不满。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现象。狂⼈在⽇记中写到了中国⼏千年来吃⼈的封建社会,记录了⼀个有⼀个切实存在却从未有⼈敢说的“吃⼈”事实:从古代的“易⼦⽽⾷”,到“前天狼⼦村佃户来说吃⼼肝的事”;从“易⽛蒸了他⼉⼦,给桀纣吃”,到徐锡林被炒⾷⼼肝。狂⼈不鸣则已,⼀说话便语出惊⼈!他的话似乎让⼈难以理解,缺乏逻辑,于是,他就成了狂⼈,⼀个患有迫害症的精神病狂⼈。但是,狂⼈究竟是狂还是醒?究竟是愚不可及还是独具智慧,相当睿智?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精选【一】

关上书,我深吸了一口气,眼前似乎还飘动着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那个黑暗、冷漠、血腥的年代。

本篇鲁迅先生假借精神失常者的恐惧揭露社会的黑暗与冷漠。在“狂人”眼中看来,四周都是随时张开血盆大口吞噬自己的人,赵家的狗、狗的主人——赵富贵、还有一些未经人事的小孩仿佛都是吃人者,最为伤心的是自己的哥哥也成了其中一员。在这儿,我将“吃人的人”理解为万恶的旧社会。

“狂人”进于“癫狂”,不停地做着“噩梦”,在境象中充满青面獠牙的家伙,黑暗阴森的笑,古怪的语句。却借助着“疯”,把带着愤怒,惊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隐痛之处,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每个人都睁着眼睛说谎话,互相生疑,都想控制别人,却又无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计较着。“狂人”被道为“疯狂了”,却又在“疯”的状态中说出一堆真话。

文中第六节写到: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将一个黑暗的社会鲜活的呈现出来,“狮子似的凶心”当指社会统治者的狠毒,“兔子的怯弱”指的应当是软弱无知的群众,“狐狸的狡猾”我想猜的无误应

指圆滑世故,当属“墙头芦苇两边倒的”商人们。于是这天便不知是“日”和“夜”了。

文章最后一句:“救救孩子……”这呼声凄厉,甚而有绝望在内!绵绵不绝震撼这世人的内心。这正是鲁迅先生对“哀其不幸,怒气不挣”麻木民众的大声呐喊。

在今天,我们恰恰缺少这种疾呼,环境的污染,地球的沙漠化,水资源的匮乏,这一切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凸显出来。谁都无法欺骗自己的眼睛,汶川、玉树频发地震、青海的干旱都足以彰显出可怕的惩罚。一只只孩童无望的手伸向天空,他们在离去的那一刻向世人呼救,而某些世人却沉溺在“狂人的美梦中”,不愿醒来。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一:狂人日记读后感300字】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狂人日记》主体部分用日记体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迫害狂”在患病期间的遭遇及心理。狂人在没有年代的历史记叙“仁义道德”背后看出了“吃人”二字。

文章讲述:“我”回到家乡后,每个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那眼光另人毛骨悚然,连哥哥都和其他人商量如何“吃我”,我与他们争执,他们根本不听……

他们这样盯着我,都是因为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在文章中鲁迅讲的“我”绝不是鲁迅本人,而是被封建制度迫害的牺牲者,当时大家认为“我”是疯子,而读后我们会发现,只有这个“疯子”的视角才是正常的,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礼教吃人、家族制度吃人”以唤醒那些被封建制度麻醉的人们。

【篇二:《狂人日记》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让我震撼不已,里面的主人公来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欢吃人肉的。当他发现的时候,那个小镇上的人已经开始筹备怎样将他杀了。他的哥哥跟是残忍,在几年前就把他自己的亲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夹在自家的菜里,让家人也吃了许多。

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啊!将自己的亲生妹妹吃了,连自己的弟弟也不放过。如果,他将主人公也吃了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还不知足。会将他的母亲也吃了、将自己的父亲也吃了。但是,小镇里的人也许也会将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这句话就是反应了那个小镇的现状。惨不忍赌啊…… ……

解读 《狂人日记》 脱水精华版

解读 《狂人日记》 脱水精华版

解读《狂人日记》脱水精华版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中国,只要是受过基本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鲁迅的。而狂人日记作为鲁迅的早期代表作,他关于吃人的叙述,救救孩子的呐喊早已经深入到现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1918年5月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刊登了狂人日记。这虽然只是一部短片小说,但却震动了几乎整个中国喜爱文学的人惊呼于作品的独特形式,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而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则感慨于鲁迅思想和笔触的深刻,原来吃人二字就可以揭开封建礼教的本质。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拉开了帷幕,而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新文化运动的第一声春雷则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丰碑之列也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印下了深刻的烙印。狂人日记的作者鲁迅我们都很熟悉他原名周树人医生用过140多个笔名儿,鲁迅,这个为大家所广为熟知的名字首次出现,就是在发表狂人日记时。据鲁迅的朋友许寿长解释说,因为鲁迅母亲姓鲁鲁迅二字有愚鲁而迅速的意思。鲁迅生于1881年,他成年后所生活的20世纪初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在世界变局以及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走出封建时代进入了现代化进程,中国学人和有识之士也不再限于技术和自然科学的引进,更注重学习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希望借以改革中国。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痛斥吃人正是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人道主义口号摇旗呐喊。但另一方面,鲁迅又不同于陈独秀胡适这些高歌猛进的运动健将,他在狂人日记中对人性乃至自我的深刻怀疑超越了那个高举人文精神的时代,这也是小说在发表百年后仍然引发思考的原因所在。

鲁迅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读后感【优秀7篇】

鲁迅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读后感【优秀7篇】

鲁迅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读后感【优秀7篇】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一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小说,虽说号称,其实文言味道十分浓厚,特别是前面第一部分。但在形式上,却是已经新了:日记体。这样的写法是前所未有的。日记究竟源于哪个年代,我没有钻研过,鲁迅从哪里学来,也是个谜,但他确实是接受了新的东西的影响了。至于小说还能这样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然从形式上看,日记体是最灵活多样的,起码可以长话长说,段话短说,《狂人日记》中有三则都只有几句话,长的篇目却从几百到一千多字不等。但从情节上看,这篇小说并不引人入胜,反复的都在说生活中那些想吃的人的诡异言行,这大概是这篇小说的弊端。这种从不同角度反复写的方法,对小说可能不太好,对散文,尤其是说理性散文,倒是应该用,使其表达的主题更具有真实性和正确性。

主题上,鲁迅表达的内容就是“人吃人”。这个问题实在不是鲁迅能解决的,恐怕在人类以后很长时间都不能解决。那么,是不是自古以来都有人吃人的情况发生?答案是肯定的,至于我为什么这么肯定,我想,只要肯想一想,答案都是很明白清楚的。当然,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必然存在的问题,或许在今后一百年左右可以实现人不再吃人,也或许出于人的恶的本性,永远都没法解决。而对于当时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这种社会剥削现象却越演越烈,以至于百姓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国家也处于累卵之际,因此,鲁迅的揭露是必须的、时不我待的。后来的历史证明,鲁迅是对的,因为除了鲁

迅,很多人也已经觉醒,并投身于革命,誓要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最后在伟大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这样勇敢的呐喊,还不够伟大吗?

《狂人日记》鲁迅

《狂人日记》鲁迅

《狂人日记》鲁迅

《狂人日记》鲁迅

正文

第一章

第一章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陈果夫的心理变化。他曾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学者,但逐渐被社会逼疯。他开始感到自己变得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产生了对自己和他人的怀疑。

第二章

第二章通过主人公的叙述,揭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怒。他观察到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丑陋的现象,例如腐败、贪婪、无知等。他对这些现象感到无力改变,逐渐产生了对社会的厌恶。

第三章

第三章描述了主人公陷入疯狂的过程。他开始变得冷漠、疏离,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失去了兴趣。他开始产生了一些离奇的想法,例如自杀、毁灭等。

第四章

第四章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对周围人物的观察和批判。他对自己身边的人产生了怀疑,认为他们都是虚伪、自私的。他对于社会的

不满不断加深,他开始渴望改变一切,但却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和途径。

第五章

第五章是主人公的疯狂达到顶峰的阶段。他开始表现出一些疯狂的行为,例如破坏公共财产、攻击他人等。他的思维越来越混乱,无法分辨现实和幻想。

第六章

第六章描述了主人公陷入绝望后的心理变化。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力,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他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个疯子,无法再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附件:

●无

法律名词及注释:

1.贪婪:指人的贪欲过大,追求个人利益的欲望无止境。

2.自杀:指个人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附件】:

- 《狂人日记》原文

- 《狂人日记》中文翻译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精神病医院条例:指我国精神病防治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旨在规范和保障精神病人的权益与治疗。

2.人权宣言:指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宣告了世界各国对于个人权利的普遍共识和保障原则。

3.革命:指对社会制度或政治体系进行根本性变革的行为或过程。

【《狂人日记》赏析】

第一章:狂人日记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通过一位病人的疯言疯语,揭示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种种怪象。本章主要介绍了小说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事迹。

第二章: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概述

在这里,我们将对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详细描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三章:狂人日记的思想与主题解读

通过对狂人日记的思想与主题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通过病人的狂言疯语,表达了他对旧社会的愤怒和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第四章:狂人日记的艺术特点分析

在这一章节中,小编将详细分析狂人日记的艺术特点,包括鲁迅独特的写作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

第五章:狂人日记与社会背景的关系探究

通过对狂人日记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进行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创作该作品的目的和意义。

第六章:狂人日记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本章主要从狂人日记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剖析,说明该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高中文学名篇阅读教案: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

高中文学名篇阅读教案: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

高中文学名篇阅读教案:解读鲁迅的《狂人

日记》

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

一、引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和人性的扭曲。《狂人日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位最后疯癫的病人的视角,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荒谬和腐化。本文将从背景、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解读《狂人日记》。

二、背景

《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动荡和变革的时期。这个时

期恰逢辛亥革命的胜利,新生的中国正经历着政治、经济、文化的浩劫。在这个背景下,鲁迅以敏锐的触角和尖锐的笔触,勇敢地去触及封建社会的神经,揭示了当时的虚伪和黑暗。

三、主题

《狂人日记》的主题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作品以病人,也就是“疯子”的视角

展开,他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对当时国家、社会、人性进行了深刻剖析。通过他的疯癫之词,作者以讽刺的口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愚昧和腐败。这种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同时也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

四、人物塑造

《狂人日记》的狂人是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他没有名字,是一个普通的底

层人民,却因看破封建社会的虚伪而被视为疯子。作者通过狂人的视角,展示了他

的聪明才智和对封建社会的敏感。与此同时,作者通过对其他人物(如丈母娘、孔乙己等)的描写,进一步凸显了封建社会的扭曲和人性的丑陋。

五、艺术手法

《狂人日记》以病人的日记形式呈现,这种文体具有戏剧性和真实感。通过这

种形式,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疯子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他对社会的愤懑和绝望。而狂人的幽默和讽刺则是作品的另一大特点,作者用滑稽的语言和夸张的描写,将封建社会的荒谬和虚伪暴露无遗。

“人”与“兽”纠葛的世界——鲁迅《狂人日记》新论【豆丁共享】

“人”与“兽”纠葛的世界——鲁迅《狂人日记》新论【豆丁共享】

“人”与“兽”纠葛的世界——鲁迅《狂人日记》

新论

======================================================================

【内容提要】

历史的真实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鲁迅的科学进化论观点,有感于对中国

人“吃人”兽性的发现,鲁迅以“吃人'这一意象为中介,以“狂人”之眼为叙

述视角,抹平了人/兽、现实/历史之间的界限,在《狂人日记》中创造了一个

奇异的人兽纠葛的世界。《狂人日记》的主题意蕴,除了人们惯常所理解的

“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文化批判,还有“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

哲学和人类学反思。这明显地超越了基督教文化和人文主义文化层面,带有浓

厚的现代主义色彩。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文学草创期就以其思想和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创

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迹。从那时以来,围绕这部短篇小说产生的评说和

争议而形成的文字已数百乃至上千倍于作品本身,这也可算是文学研究界的一

个奇观吧。关于《狂人日记》我们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阐释,但是这一

文本至今仍然存在着再度诠释的空间,显示出其文学经典的独特魅力。

《狂人日记》以十三节长短不一的日记连缀成篇,刻画了一位觉醒和反抗

的狂人形象。狂人尖锐揭示出传统文化“吃人”的本性,热烈呼唤“真的人”

的出现,并吁请全社会“救救孩子”,昭示着中国历史上现代“人”的意识的

觉醒。《狂人日记》正可以看作是一篇五四时代“人”的宣言书。但是翻开这

部作品,我们会发现其中时时处处都晃动着“兽”的影子。小说开篇,狂人在

月光下一出场,就遭逢到“赵家的狗”,随后又多次写到狗的眼睛、狗的叫声。除了狗,陆续出现在作品中的动物意象还有鸡鸭、鱼、狮子、兔子、狐狸、狼、海乙那、虫子、鸟、猴子等。连小说中的村子都是以“兽”的名字来命名的,

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部作品不仅标志着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的成熟,同时也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犀利的历史洞察著称。本文将对其深层次解读,以三层分析的方式来探索这部作品的魅力。

第一层解读: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在《狂人日记》中,“吃人”一词屡屡出现,它象征着封建礼教的残酷和无情。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忍。狂人象征着那些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却敢于反抗的人。他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在这个社会中,人性无存,良知泯灭,只有改变“吃人”的恶习,才能走出现状。

第二层解读:革命民主主义立场

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狂人日记》中,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封建文化的黑暗面,呼吁人们进行自我反省和革命。同时,他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这种忧愤源自于他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深刻认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民,让他们意识到自

己的处境,并勇敢地面对现实,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

第三层解读:希望与未来

在《狂人日记》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声振聋发聩。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也是对未来的呼唤。鲁迅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地改变这个社会。他希望孩子们能够远离封建礼教的束缚,接受自由和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时代的力量。这种对未来的希望,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激昂的情感和热切的期待。

《狂人日记》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深度的作品。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无情。他以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未来的深切希望。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

《狂人日记》全文

《狂人日记》全文

《狂人日记》

——鲁迅

(一)吃人问题的提出——历史上的吃人传统(题叙、第1—3段)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⑵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⑶,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是人吃人还是礼教吃人?——鲁迅《狂人日记》主题探析

是人吃人还是礼教吃人?——鲁迅《狂人日记》主题探析

是人吃人还是礼教吃人?——鲁迅《狂人日记》主题探析贺亮明

【期刊名称】《职大学报》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人的觉醒意识.

【总页数】3页(P59-60,95)

【作者】贺亮明

【作者单位】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6

【相关文献】

1.《狂人日记》尾声三节:"礼教吃人"主题之深化及"忏悔意识"之表述 [J], 张秀丽

2.是人吃人还是礼教吃人?--论鲁迅《狂人日记》的主题 [J], 汤晨光

3.是人吃人还是礼教吃人?——鲁迅《狂人日记》的再解读 [J], 李杨

4.是礼教吃人还是本性吃人——《狂人日记》思想内涵的原型分析 [J], 王雪峰

5.鲁迅《狂人日记》与马克·吐温《车上人吃人纪闻》之比较 [J], 唐江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狂人日记》的深层意蕴论析

《狂人日记》的深层意蕴论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狂人日记》的深层意蕴论析

赵晋 湖北省十堰市一中

摘 要:《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该篇小说以精神病患者的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封建礼教思想与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

关键词:狂人日记;精神病心理学;家族制度;礼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65-01

一、狂人作为鲁迅白话小说主人公的原因

(一)文化革命主张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胡适首次提出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并且,在同年的《新青年》杂志上陈独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了自己对胡适主张的认同。虽然文化革命先驱者对文化大革命的主张大力宣扬,却在社会上得不到较好的反响,人们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大革命中去,社会上一片沉寂。为了打破当时困窘落魄的局面,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增加中国人对文化大革命主张的认同感,引起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主张思想上的重视,鲁迅根据当时人们喜欢关注一些社会的奇闻趣事的特点,别出心裁地用《狂人日记》来作为白话小说的题目发表到新青年杂志上,用狂人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为了响应文化大革命的主张,鲁迅将深奥严肃的主张理论通俗简单化,令社会人们兴趣盎然。

(二)鲁迅的亲身经历

鲁迅的表兄曾是一名精神病患者,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觉得主人公就是以其表兄为依据,在狂人日记中对其症状进行了仔细地描述。同时鲁迅有一定的医术基础,这样鲁迅就能对精神病患者描绘得惟妙惟肖,形象生动,对精神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描绘地得心用手。

(三)受到外国作家果戈里的影响

俄国作家果戈里深受鲁迅的喜爱,小说的创作方法、风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鲁迅。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对夸大狂的小人物真实地描写,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反映了等级制度社会的极度不公。正是果戈里创作风格的影响,鲁迅选取狂人作为首篇白话小说的主人公,同时也对人物心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冲突暗示。

《狂人日记》读后感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狂人日记》读后感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狂人日记》读后感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狂人日记》是一部首次用白话文写的日记,可谓是开创了天河。它描写的是一个狂人,并且是用日记的形式来书写的。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狂人日记》读后感作文500字,供您参考!

在这个短暂又漫长的暑假里,我无意中闯入了狂人臆想的世界。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我的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在这个狂人臆想的世

界里有这样一句话:“狂人发病,旁人侧目,家人延医救治,狂人复原。”大家是否觉得鲁

迅真的将我们带入了狂人的世界?

不可领会?不可思议?不可明其所以然?

否也。

本书的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

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

站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或许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了。在我的深刻记忆里,有这样几个令人心寒、胆颤的情节:“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当我看完了这样的情节,说实话,内心的承重有些让我无法负担。这样的一个狂人,“狂”到不相信社会,不相信亲人,甚至不相信有人性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背景所

造就的悲剧?!

虽未处在那时,但鲁迅笔下狂人“狂行下表层批判”的封建传统社会,却令我心颤不止。

胆怯?愤懑?悲哀?

而令我真正深思的,正是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而真正绝望的是不是鲁迅呢?我无从结论。但那末尾长长的省略号有意味着什么?或许,这绝望之音是徒劳的,它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课外阅读】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课外阅读】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课外阅读】xx《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

狂人发病棗旁人侧目棗家人延医救治棗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

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棗旁人侧目棗家人延医救治棗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

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棗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的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棗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棗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的共同结果。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的对象。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的解读,《狂人日记》才被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

然而一个文本在它被创作完成之后,便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解读出现。正如世纪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记》可以解读出的第三层意义:这就是狂人“对人类的深层批判”。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的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的恶性循环: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

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然而: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

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的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纪疾病“爱滋”……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