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成为江西诗派之祖原因浅探

合集下载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1.北宋后期在黄庭坚的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两个追随他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体。

2.南宋初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出现“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

3.南宋中期一些诗人先后突破江西诗派的范围,各自走上新的创作道路。

烦请高人将这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扩充,从而系统清晰的阐明江西诗派的发展流变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影响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

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

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

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

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

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

浅论江西诗派文学主张及发展

浅论江西诗派文学主张及发展

浅论江西诗派文学主张及发展摘要江西诗派这一名词初始于于宋代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江西诗派在宋代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诗学的发展历程中都起着相当大的影响。

历来对江西诗派的文学主张,很多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仿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追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的新境界是这个诗派对黄庭坚文学主张的极大师承,但同时江西诗派在发展过程中文学主张又有所发展。

作为宋诗中的一个真正的派别,它既别与西昆,又反西昆,在欧、苏之后的宋代诗坛,都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

江西诗派在学习黄庭坚的文学主张的同时,又强调"活法",这无疑是一种继承之上的发展。

关键词江西诗派黄庭坚夺胎换骨超俗出新活法内容:宋代对于诗词来说,是唐代以后的另一个繁华的时代。

各类流派、风格辈出,诗词的宗师也不鲜见。

江西诗派作为西昆之后的另一派别,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首,列入陈师道、潘大临、谢逸等二十五人,认为都是师法黄庭坚的诗法的,成为江西诗派。

《苕溪渔隐丛话》也说:“吕居仁近时以诗得名,自言传衣江西,尝作《宗派图》。

自豫章以降,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凯、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二十五人以为法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

”以及后来的陈与义、吕本中、曾几等人都是典型的江西诗派人物,虽然未被列入《宗派图》,但是作为江西诗派确立与扩展期的代表人物,却是承前启后,体现了江西诗派的成熟与变化。

后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虽由江西诗派入不由江西诗派出,但是他们也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

江西诗派的人物也并非都是江西人,杨万里《江西诗诗序》云:“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

”但是单单从这一系列的名字里无疑可以看出江西诗派在当时的盛况以及在之后的影响之深远。

提及江西诗派,黄庭坚作为创始人,他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的风格对后期的江西诗派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1)这是陈师道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9.简斋体:(1)即指陈与义的诗歌特征。

(2)陈与义先后学习黄庭坚、陈师道及杜甫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3)其创作风格重意境、重白描,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

10.诚斋体:(1)这是杨万里的诗歌特征。

(2)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采用白描手法写诗。

(3)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

(4)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11.易安体:(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2)其词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音调优美。

(3)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

(4)其作词有倜傥的丈夫气,柔中有刚。

(5)她的艺术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12.稼轩体:(1)这是辛弃疾创立的词体。

(2)他很有才情,无论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都是刚柔相济。

(3)喜议论好用典,是其显著特征。

(4)他的词是典型的英雄词,有报国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13.樵歌体:(1)又叫“朱希真体”,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诗歌特征。

(2)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

(3)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14.词源:(1)是宋代词人张炎的作品。

(2)他精通音律,于词学颇有心得。

(3)他在书中精研词的音律、作法,评论诸家得失,多有胜解,堪称宋代词论第一力作。

:诸宫调:15.诸宫调(1)是宋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

(2)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杂以说白,表演长篇故事。

(3)它的语言通俗生动,在艺术上超越了以往的各种说唱艺术,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宋代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宋代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宋代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淄博职业学院张洁【摘要】摘要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对宋代文坛影响很大。

那么,江西诗派是如何形成的?其基本诗文理论是什么?其发展和衰落又有着怎样的历程?本文就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年(卷),期】2012(000)024【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词宋代江西诗派禅悟活法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从赵宋建国到南宋末年,有宋一代三百余年都有大量诗人师法江西诗派,除此之外,南宋文论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江西诗派密切相关。

江西诗派的文论,与反江西诗派的文论,构成南宋文论的主线。

而在另一方面,宋代有关江西诗派的评论与批评也不绝于耳,张戒的《岁寒堂诗话》与严羽的《沧浪诗话》,对江西诗派的弊端都有激烈的批评。

而在南宋初期,江西诗派的中坚人物吕本中、韩驹、曾几、陈与义等人都意识到江西诗派的弊端,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文论主张。

从总体上来看,江西诗派以及其延伸出来的对江西诗派的分析、评论和抨击,构成了宋代文学体系中相当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江西诗派对于宋代文学影响十分巨大,在唐代诗歌和宋代词曲之间,也起到了一定的中介和过渡作用。

江西诗派形成与发展的相关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江西诗派的形成江西诗派本身和其诗派的得名历史跨度较大,江西诗派早在北宋黄庭坚时期便已初具规模,而直到南宋才由大儒吕本中正式提出了江西诗派这一名号。

在江西诗派形成的过程中,黄庭坚无疑是灵魂核心人物,他在《江西道院赋序》中云:“江西之俗,士大夫秀而文”[1],足见其对江西文化底蕴和文人水平的高度称赞。

北宋时期,江西文人辈出,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为江西人,两宋之际江西诗人更是活跃于文坛,足见江西之文学底蕴。

江西诗派的形成,也是这种文学底蕴挥发的结果。

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宗,虽然其在世时并未有江西诗派之说,但其周围已经有一些小的诗歌团体出现。

元祐年间,徐俯、潘大临以及“四洪”等九人同赋洪炎倦殻轩,并编纂《倦殻轩诗卷》寄予黄庭坚。

湖南省湘东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湘东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湘东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揭示了江南西路文化对当时的影响。

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用这个词来称呼诗派。

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是他少年所作,名单的取舍都很随意,所列25人中除陈师道以外,只有少数作品有较多的流传,其余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但吕本中所提出的江西诗派确实是符合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与指点,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风格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确实是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宋初以来,宋人对唐诗中的典范不断进行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两条途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的典型代表。

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

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他们追求的都是“平淡”,那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古老风格,到了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深刻变革。

苏轼则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庭坚举起了以杜甫为诗家宗族的大旗。

到了宋末,因为诗派成员多学习杜甫,便把杜甫称作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推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

当时宋代诗歌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收敛。

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江西诗派称谓浅析

江西诗派称谓浅析
黄庭坚诗歌以治心养气为根基, 契合时代精神 的走向, 加之有法可循, 比苏诗更具楷模意义, 故其 后学尤多。
诗坛上, 许多人仰慕他, 推戴他, 学习他, 他也 好为人师, 乐于指点后学。风气所及, 很快就形成了 一个被称为“江西诗派”的作家群。
吕本中《宗派图》虽为少作, 但并非妄作。[8]它指 出这样一个事实: 程度不同地受黄庭坚诗歌艺术影 响 的 若 干 诗 人 , 自 然 形 成 一 个 讲 究 技 巧 、追 求 句 律 的群体。他们过从甚密, 唱酬甚多, 一时颇具声势,
又黄宗羲《张心友诗序》说: “号为豫章宗派者, 皆源于少陵。”豫章宗派毫无疑问就是江西诗派, 既 然江西诗派可以以黄庭坚的籍贯“豫章”命名, 那么 江西诗派明显就是以黄庭坚为宗主的诗派了。即此 处“江西”不是指江西地区, 而是指出生于江西的“黄 庭坚”。
江西诗派中的“江西”究竟指什么呢? 《江西诗社宗派图》的缔造者是吕本中, 据宋赵 彦 卫 《云 麓 漫 钞 》( 卷 14) 的 介 绍 , 这 份 宗 派 图 大 略
古时以籍贯郡望称呼人是习以为常的, 如以少 陵称杜甫, 以昌黎称韩愈, 以河东称柳宗元, 以昌谷 称李贺。黄庭坚既然出生于江西豫章, 那么以 “豫
收稿日期: 2006- 07- 17 作者简介:周雪根( 1976- ) , 男, 湖南株洲人, 2004 级古典文献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 元明清文学文献。
摘 要: 大多学者认为宋代的江西诗派是指活动在江西的一大批诗人所组成的诗歌流派。即, 受黄庭坚影响
的若干诗人, 自然形成一个群体 , 由 于 领 袖 和 许 多 成 员 是 江 西 人 , 故 被 称 为 “江 西 诗 派 ”。其 实 , 江 西 诗 派 中 的
“江西”并非指地名, 而是以地名指代人名, 实指黄庭坚。因此, 江西诗派是指以黄庭坚为宗主的一个诗歌流派。

《中国古代文学(B)(2)》名词解释题

《中国古代文学(B)(2)》名词解释题

三、名词解释题1、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明,冯梦龙编辑、加工别人的作品而成。

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潆初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2、脂评本:版本名称,为《红楼梦》八十回抄本,这种抄本附有批注,批注者署名为“脂砚斋”等,这种八十回抄本系统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1. 易安体答案:易安体: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所谓“易安体”,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

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

第二,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

第三, 倜傥的丈夫气。

李清照作词,既有女性的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女子缺乏的俊爽和开朗。

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而是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

3. 稼轩体答案:(1)辛弃疾的词风。

(2)稼轩体的基调,以抒发英雄失志的悲愤为主,形成了豪放悲壮的主导风格。

(3)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又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最值得注意的特色。

4. 苏州派答案: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它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等。

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作戏剧,以至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身份上,都是出身社会中下层,大多与科名和仕宦无缘;大多是以毕生精力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在作品的题材内容上,他们一反传奇创作领域“十部传奇九相思”的窠臼俗套,而是关注现实,写了许多政治剧和时事剧,因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作品形式上,由于他们既精通音律,又熟悉演艺优人,所以一反案头剧脱离场上演出的弊端,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排场、工巧和谐的宫调曲牌而形成适合场上搬演的作品,所以一直流行于当时和后来的戏剧舞台上。

安师大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唐宋文学题复习材料

安师大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唐宋文学题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

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书法真情实感。

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2.文章四友:指继上官仪之后,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5.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变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6.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

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论杜甫(诗)在元代文学中的接受

论杜甫(诗)在元代文学中的接受

论杜甫(诗)在元代文学中的接受魏若男【摘要】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作被称为\"诗史\",从中唐开始杜诗就广受世人关注,后代学者争相模仿和学习杜甫的创作风格,杜诗自成一脉,影响着后世诗作.元代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但其统治者胸怀宏阔,营造了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文化交流频繁,为文学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元代诗歌本就深受唐诗影响,更有\"元诗宗唐\"之说,尤其对于\"一祖三宗\"之祖——杜甫的诗歌接受表现更加明显.另外,元代散曲中对于杜甫诗作及其本人形象都有详细记载.元代学者在诗歌及散曲方面的宗杜仿杜,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期刊名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6页(P26-31)【关键词】杜甫(诗);元诗;元散曲【作者】魏若男【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元代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封建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疆域辽阔,交通便利,其统治者胸怀宏阔,营造了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因而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文学发展迅速。

文禁较宽,也使文学创作并未受到禁锢,元朝是一个没有施行过文字狱的朝代,其文人学者更未有因诗文而获罪者。

因元代盛行“宗唐得古”的主张,其诗作及散曲都受到了直接影响,其中对于“一祖三宗”之祖——杜甫的诗作及其本人形象更是不乏歌咏和戏仿之作。

一、“一祖三宗”之祖——杜甫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首次提出“一祖三宗”的说法,“呜呼!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简斋为一祖三宗,余可预配飨者有数焉”[1]P1148便是方回第一次提及在评述陈与义《清明》一诗时所注。

由此可见,方回将杜甫推崇为律诗之祖,并将江西诗派中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列为三宗。

之后,《瀛奎律髓》中多次提及杜甫的“一祖三宗”说法,对杜甫律诗之宗的地位更是推崇至极。

古代文学复习题(总)

古代文学复习题(总)

1.上官体: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上官仪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形式上“以绮错婉媚为本”,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典例工整,成为初唐官方诗风的代表,时人效仿,称为“上官体”。

2.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为"文章四友"。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近体诗:近体诗,形成并盛极于唐,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对仗、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4.孤篇横绝:清王凯运《王志》卷二《论唐诗诸家源流》:“《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

5.平水韵:近体诗用韵根据“平水韵”,即后人所称“诗韵”,南宋末年,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为实用需要,将《切韵》、《唐韵》中规定可以“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共得106韵。

6、诗史:出自于晚唐诗人孟启的《本事诗》“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

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8、三吏三别:三吏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吏三别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

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

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苗丽关键词杜诗 诗史 儒家风范 现实价值摘要杜诗具有很强的“诗史”性,源于诗⼈的儒家风范;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凸显出两⼤主题:忠君爱国和民本思想。

在“以⼈为本”的今天,“诗史”性的杜诗焕发出优秀的⼈⽂精神⽽显⽰出丰富的现实价值。

⼀、杜诗的“诗史”性 杜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衰的历史,因此其⾃中晚唐开始,⼀直享有“诗史”的美誉。

称杜诗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本事诗·⾼逸第三》:“杜逢禄⼭之难,流离陇蜀,必陈于诗,推见⾄隐,殆⽆逸事。

故当时号为‘诗史’。

”后世加以沿⽤推衍,“诗史”渐成为⽂学史上的定论,如宋祁《新唐书·杜甫传赞》:“甫⼜善陈时事,律切精深,⾄千⾔不少衰,世号‘诗史’。

”奉杜甫为诗宗并开创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在《次韵伯⽒寄赠盖郎中喜学⽼杜诗》(《⼭⾕诗外集补卷四》)这样写道:“⽼杜⽂章擅⼀家,国风纯正不欹斜……千古是⾮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看来,⾃宋代始,誉杜诗为“诗史”已为世⼈⼴泛接受和认可。

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善于反映历史事件,⽤现在的话说,最能写出历史的真实。

杜诗在栩栩如⽣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重⼤的历史事件和⼴阔的社会⾯貌的同时,⼜本着历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进⾏了敏锐的分析和严肃的批判。

例如,他在很多诗⾥写出了事变前⼣的社会⽭盾的尖锐现象。

如《前出塞》《后出塞》《兵车⾏》《丽⼈⾏》《⾃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体上都是反映了事变前⼣的阶级动态的作品。

在事变当中,杜甫更接近了⼈民,对各阶层的⽣活更加熟悉,对事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写的这个时期的作品,⼏乎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的动态,触及了许多重⼤的国计民⽣。

中唐元稹倡导新⽉府运动时《乐府古题序》说过:“近代惟诗⼈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等,凡所歌⾏,率皆是名篇,⽆复倚旁。

”(《四部丛刊》影明嘉靖本《元⽒长庆集》卷⼆⼗三)可以看出,元稹肯定了杜诗真实反映历史的特点和优点。

2021届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杜甫诗歌的力量从何而来

2021届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杜甫诗歌的力量从何而来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杜甫诗歌的力量从何而来天宝十一年(752年)秋,杜甫与诗人高适、岑参、储光羲及薛据等同登长安南郊慈恩寺塔(即今大雁塔)。

事后除薛据外,其他四人的诗都流传了下来。

同为奏响盛唐之音的大诗人,在共登佛塔时,其胸怀境界是不一样的:岑参感佛理,“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高适期仕宦,“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储光羲赞塔势,“崱屴非大厦,久居亦以危”。

唯杜甫不合时宜,开篇自嘲“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结尾哀叹“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三年后(755年)“安史之乱”,再回头看杜甫的诗歌,就如“先知”一般预言着唐王朝的危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诗歌的睿智与力量从何而来?与李白生性自由、狂放豪迈的天纵之才相比,杜甫的诗歌时刻着眼于社会现实与人生百态,深深扎根于传统,用他宽仁博爱的儒家情怀与诗歌巨匠的艺术手腕,烛照之、淬炼之、升华之,不仅使他的诗歌成为士大夫笔补造化、佐时匡政的利器,也因其人格而成为后世文人眼中的“圣贤”。

来之于现实中华民族有着尊重传统、强调经验、借鉴得失的“修史”传统,孟子赞“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司马迁将著史看作“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隋代已成熟的“经史子集”四部观念则将诗歌归为“集部”,但《新唐书》称杜诗“善陈时事”,“世号诗史”。

进而言之,上至庙堂卿相、国家大政,下至田夫野老、引车卖浆,无不被杜甫纳为诗材,将江左发越清绮与河朔贞刚气质熔铸为沉郁顿挫,从而将他所生活的时代最立体、最多维、最全面地呈现出来,成就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最为辉煌、悲壮的一段历史。

然而尚不仅于此,杜甫的诗歌力量还在于他的“彩笔昔曾干气象”,用他“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困顿记载了大唐盛世历经安史之乱的前后变化。

盛唐气象无法缺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始终铭记“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的昂扬自信,珍视那“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进取精神,期许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理想;然而杜甫也嘲讽“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瞋”的不可一世,哀叹“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的甚嚣尘上,更多的却是秉笔直书、鞭挞现实社会人生中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哀悯劳动人民的辛酸艰苦,尤其是《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及《秦州杂诗》《同元使君舂陵行》《岁晏行》等篇章。

江西诗派1

江西诗派1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摘要: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作诗多效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故形成一祖三宗的流派特征,其中一祖为杜甫,三宗分别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在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作品的诗风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转变,故在此笔者将从历史背景以及作家作品的角度来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关键词:江西诗派诗风黄庭坚一、江西诗派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江西诗派,最初的名字是江西宗派,得名于宋代著名诗人,也是后来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

该图标举宗主黄庭坚的诗学观,勾勒出当时一个以黄庭坚为宗,其余二十五人为派的诗人群体,江西诗派的雏形就此产生。

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期产生江西诗派这一群体?为此,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首先,从文化因素上来说,唐诗的极盛让北宋的诗坛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

如果延续唐诗那种重视主观感情抒发的模式,那么缺少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的北宋诗坛,几乎没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甚至还可能会因此招惹上东施效颦的批评之声。

因此,综上,为了能够摆脱唐诗的阴影,并且尽可能地开创诗歌的第二个盛世,那么宋代诗人只能选择创新诗歌的内容形式等,变随性的抒情为平淡的说理。

而事实证明,北宋诗人的这一大胆创新确实获得了成功。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宋诗的创新有何关系。

宋初,在儒学复古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铺陈中,以欧、梅、苏、黄四大家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面貌.宋诗发展有两个高峰,其一为庆历文学,领袖人物为欧阳修;其二为元祐文学,领袖人物苏轼。

欧阳修与苏轼为师弟子关系,元祐文学沿庆历诗风的路线发展,却产生了一些转向。

江西诗派又沿着元祐文学,继续新的转向,将元祐诗学的风流蕴藉变作峭拔瘦硬,故形成宋代一个影响较大的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综上,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一些江西诗派形成的文学因素,那么其政治因素呢?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宋朝这个特别的朝代。

试探杜甫诗作集大成的真实意涵

试探杜甫诗作集大成的真实意涵

试探杜甫诗作集大成的真实意涵序言历来对杜甫的研究汗牛充栋,以现今积累的研究成果观之,杜甫的研究领域几乎没有空白,而杜甫与文学传统的关系,前人的论述也已有了相当的成绩1。

然试略观之,近来有关杜甫与六朝诗人的传承脉络研究,多未脱吕正惠《杜甫与六朝诗人》一书的范畴2,吕正惠透过研读作品「发现」了杜甫创作受到谢灵运、鲍照及庾信的影响。

谢灵运的影响是「文字工夫」,对大自然的各面相谢灵运都有极细腻体会,而透过绵密的文字工夫,他补捉了事物的本质,更表现出事物独特的生命;鲍照的影响是写实层面,他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写实诗人,其感受植根于生活广阔的基础,达到真正的「社会写实」高度;庾信的诗作则写出了历史的力量如何残忍地对待无能为力的个人,而个人的生命又如何的被不幸的动乱时代所漂白,所掏空,而变得一无所有。

杜甫正是透过对这些六朝诗家的继承,进而「开创」了个人集众家之长的杰出诗作。

其实自宋代起,便有相关的诗论肯定了杜甫这一集大成的工夫,并逐步肯定了杜甫诗歌上的成就与地位。

秦观《淮海集•韩愈论》中说:杜子美之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藻丽。

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极,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所作不及焉。

然不集诸家所长,杜氏不能独至于斯也。

岂非适当其时故耶?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仁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3秦观此论明确的论述了杜诗中风格与内容的丰富及多样,实乃来自于涵括各代诗人之长,并且在成就上超越前人,因此誉其为集诗作之大成者。

在宋诗的发展上,我们可以明显的见到杜甫对宋诗江西诗派的影响,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六陈与义清明诗批语曰:「呜呼!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简斋四家为一祖三宗,余可配飨者有数焉。

江西诗派论文

江西诗派论文

研究生课程论文江西诗派课程名称唐宋诗歌流派研究姓名滕丽丽学号1000210019专业古代文学任课教师许总开课时间2——18周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1 年 1 月 5 日江西诗派摘要: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关键词:江西诗派、核心人物、性质特色、诗歌理论、精神内核、美学思想核心人物-----“一祖三宗”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学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

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

忠义之气,感然而发。

”(《潘子真诗话》引)“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

“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

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

黄庭坚无疑是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与苏轼并称“苏黄”。

在苏轼的众多门生中,他最欣赏和重视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这四个人,因此这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希望对你有帮助!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

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故为新”,讲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去摹古、变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有很大影响。

他的诗歌理论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诗歌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诗人论以及诗的境界、风格等都有所论及。

但是主要还是诗歌创作论范畴。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

他主张多读前人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技巧,同时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

他极力推崇杜甫,把晚期杜甫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

他的尊杜观点最能体现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

他主张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

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 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

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

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如当时的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一、知识点:1.元祐时期:陈衍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期(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活跃于诗坛的北宋后期)是整个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之一。

(另外两个分别是“开元”、“元和”)2.江西诗派: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这是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3.苏黄: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4.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5.山谷体:黄庭坚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其典型特征是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

但“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所以当时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

6.黄庭坚自编诗集《退听堂集》,把早年所作的涉及时政或抨击时弊的诗都删去了。

黄诗中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目前存於《山谷诗外集补》中。

二、大题: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1)进士及第后的17年低级官员生活——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抨击时弊相当尖锐。

(2)旧党执政后,黄庭坚任职于馆阁,参与编写《神宗实录》,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3)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被贬謫。

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

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2.诗歌特色:(1)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

大多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

(2)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①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蕴。

如黄诗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禽鸟鱼虫这些自然意象。

又如黄诗中茶成为文人雅致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过关宝典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过关宝典笔记

一、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

大都是一些落弟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干谒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当时有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后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诗派。

3.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

元好问在其所编的《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4.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

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5.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

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

杜甫是如何走上诗圣神坛的

杜甫是如何走上诗圣神坛的

杜甫是如何走上诗圣神坛的提到唐诗,很难不想到'李杜'——李白、杜甫——前者'诗仙',后者'诗圣'。

'诗仙'何来?谪仙人也。

何为'诗圣'?诗坛圣人也。

谪仙人尚可说是天赋异禀、浑然天成,而圣人又是从何而来呢?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他认为的圣人是三代以上、周公这样的人;后来儒家将孔子尊称为圣人,子夏说'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到了隋唐时期,臣民称呼皇帝为圣人,不知道是不是出于'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的考虑。

如此说来,'圣'简直是儒家最高的评价标准了,那么,杜甫为何会被称为'诗圣',他所谓的'圣'又是什么意思呢?一、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李白的诗歌在当时就得到世人的普遍推崇,可是杜甫的诗坛地位认同要曲折得多,他甚至在《南征》中感慨'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杜甫生于712年,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年号先天元年,次年改年号为开元。

杜甫成长于盛唐时代,却成熟于盛唐的转折期。

他遇到了安史之乱,见证了盛唐的衰落,因此他的诗歌与气势豪迈的盛唐之音又有不同,多了些沉郁顿挫。

他,来的有些迟了。

天宝三载(744年),再次科考落地的杜甫遇到了赐金放还的李白,他们一同游历,同行的还有高适。

这就好像一个小粉丝遇到偶像一样,杜甫从此对李白时时牵念,写下了《梦李白二首》等令人断肠的诗篇,对李白的才华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可是李白虽然也有写给杜甫的诗,却从没对杜甫的诗歌水平表示赞赏,只是曾经调侃一句'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同样的,杜甫先后与高适、王维等人都有酬唱之作,但大家好像都很吝啬对杜甫诗歌的赞美。

其实也不难理解,前面说过,杜甫诗歌的确与盛唐气象不同。

这大概也是《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国秀集》等这些当时编选盛唐诗歌的诗集都没有杜甫身影的原因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