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2005年初6第7单元第7节课—《伤仲永》中考试题

合集下载

2004至2010伤仲永中考真题汇编

2004至2010伤仲永中考真题汇编

参考答案: 24.(1)啊,表感叹语气 (2)以宾客之礼相待 (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25.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 以事说理。(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 26.(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 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 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该题5分,其 中(1)题2分,给分点在后两个分句。(2)题3分。 三个分句可每分句1分。重点落实“刮目相待”、 “见事”、“利其然”、“日”、“环”、“谒” 等词语。) 27.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 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 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 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 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 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 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 20.C 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 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 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 三 受于人者不至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 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 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 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 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 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2004-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 文真题汇编 《伤仲永》
一、2004年宁德市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17分) 伤仲永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 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 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 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 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 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 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

《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

《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5、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一、注释伤仲永伤:_____。

世隶耕隶:_____。

仲永生五年生:_____。

未尝识书具尝_____识:_____。

书具:_____忽啼求之啼_____求:_____。

之_____父异焉异:_____。

焉_____借旁近与之:_____。

旁近,_____。

与:_____。

之. _____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_____养:_____。

收族:_____收_____意:_____传一乡秀才观之一:_____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_____指:_____。

就:____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_____。

理:_____。

者_____邑人奇之奇:_____。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_____。

宾客:_____,宾,_____。

或以钱币乞之或_____以_____乞:_____。

利其然:_____。

利,____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_____。

扳:_____。

环:_____。

谒:_____。

邑人:_____从先人还家从:_____。

先人:_____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复到舅家问焉复:_____焉_____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

泯然:_____。

众人,_____。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王子:_____通:_____悟:_____受:_____天:_____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贤:_____于:_____材:_____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卒:_____于:_____不至:_____彼其受之天也彼_____其:_____得为众人而已耶?已:_____耶:_____二、解释加横线的字 1、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奇之或以钱币乞之仲永之通悟其受之天也卒之为众人不受之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其受之天也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4、按原文填空。

⑴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泯然众人矣”。

⑵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_⑵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二、阅读测试题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_“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为仲永悲惨的命运埋下伏笔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

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父利其然也_,其具体做法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题目中的"伤"意即哀伤、叹息。

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②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伤仲永》2004-2011年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题汇总含答案

《伤仲永》2004-2011年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题汇总含答案

《伤仲永》2004-2011年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题汇总1(黄石市·2011)(二)比较阅读。

(14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材料,完成10-13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安石《伤仲永》)【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2分)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乡为身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C.或以钱币乞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睢不辱使命》)D.色愈恭,礼愈至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1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B.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陈涉世家》)D.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12.用“/”为甲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

(断五处,不要求加标点。

)(2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复习要点14、即书诗四句(写) 15、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1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17、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18、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19、还自扬州(从)20、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1、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22、复到舅家问焉(复:又。

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2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2、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五、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六、理清文章结构。

(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课内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用“/”为第二段断句。

2.解释下列粗体字。

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4.翻译下面句子。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
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
2
4
感到那样有利可图。

5、“不使学”
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不使学。

7、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
8、C 9、C。

伤仲永练习包括答案.doc

伤仲永练习包括答案.doc

精品文档《伤仲永》总复习1、文学常识:《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他是朝的,,。

字,号。

2、《伤仲永》的“伤”的意思是。

本文采用和两种表达方式,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道理。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1)从方仲永个人来看;(2)从道理上来说。

(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4.按原文填空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少年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 青年已变得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5、原句回答。

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个人原因是:6、最后一段的议论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2 分)7、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到“”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到“”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到“”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8、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A、天资聪慧B、平庸无奇C、日益衰退D、与日俱增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9、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

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10、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⑴传一乡秀才观之答:()A、传 / 一乡秀才 / 观之B、传一/乡秀才/观之C、传一/乡秀/才观之D、传 / 一乡秀 / 才观之⑵余闻之也久答:()A、余 / 闻之 / 也久 B 、余闻 / 之也久 C、余闻 / 之也 / 久 D、余闻之也 / 久11、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并自为其名贤于材人远矣..还自扬州如此其贤也..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伤仲永》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伤仲永》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未尝.识书具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3)固.众人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夹叙夹议,寓事于理,立意深刻,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B. 文中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天赋;“受之人”指的是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C. 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也说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D. 文章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仲永才能落差之大,令人警醒、惋惜。

6.⑴曾经⑵相当⑶本来7.⑴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伤仲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伤仲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

“伤”,这里有和的意思。

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

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

二、语段阅读。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用“/”为第二段断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⑥传一乡秀才观之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4.翻译下面句子。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

这三个字是: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能力素质提高】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难忘的一课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好像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伤仲永》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伤仲永》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伤仲永》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阅读《伤仲永》,回答下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 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 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 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 .余闻之/也久。

D .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伤仲永》练习题附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附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1.文学常识:①本文选自《》。

作者是(朝代)。

他字,晚年号,是杰出的家、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唐宋八大家:指唐朝的,宋朝的。

2.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今义:②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皆有可观者③其文理..古义:今义:宾客其父④稍稍..古义:今义:⑤世.隶耕古义:今义:⑥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4. 词类活用。

其父:。

①稍稍宾客..②父利.其然也:。

③邑人奇.之:。

④父异.焉:。

⑤伤.仲永:。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词语解释。

6.语句翻译。

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⑥泯然众人矣。

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7.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5)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年时的天资?(6)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7)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8)本文的题目是“伤仲永”,“伤”的意思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伤”?请简要分析。

(9)《伤仲永》能给我们什么启示?(10)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伤仲永练习题参考答案1.文学常识:①《临川先生文集》北宋(朝代)王安石介甫半山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

4、按原文填空。

⑴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二、阅读测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字词。

⑴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⑴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课内阅读理解】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是因痛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

“伤”,这里有和的意思。

文章说了然一个发人沉思的道理:,才能不停进步;则必然才华枯竭,最后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

文章显然分为两大多数: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看法。

二、语段阅读。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长生五年,何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亲母亲、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可以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大家矣1.用“/”为第二段断句。

2.解说以下粗体字。

①世隶耕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不可以称前时之闻②自为其名④泯然大家矣⑥传一乡秀才观之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4.翻译下边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败的原由。

这三个字是: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不可及之态?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照的手法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照的手法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照的手法9.下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本文以方仲永的案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案例说了然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需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案例说了然家庭环境的利害,是决定一个人可否成才的重点。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材培育的社会弊端。

E.本文重申了知识、才能不是千篇一律的,天才只有勤劳努力,才能大有可为。

参照答案【课内阅读理解】一、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悲伤痛惜敏而勤学恃才弃学2、散文漫笔叙事就事说理二、1、略2、①属于②题上③文采和道理④消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伤仲永》中考试题一、2013年《伤仲永》中考试题(一)【福建省泉州市】二(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

(16分)(甲)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3分)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③即更刮目相待更:8.翻译。

(5分)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分)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3分)(二)【福建省三明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甲】金溪民方仲永……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

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

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

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

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注释】①外兄:表兄。

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

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

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9.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4分)⑴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⑵不能称.前时之闻()⑶取而疾走.()⑷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12.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

(5分)⑴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⑵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

(3分)(三)【广东省佛山市】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金溪民方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得为众人而已耶?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C.泯然众人..矣(常人) 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C.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10.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B.“世隶耕”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为写他到我家来求见我作铺垫。

C.《伤仲永》结尾部分先分析一般人,再总结方仲永的悲剧,由一般到特殊。

D.《伤仲永》的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

(四)【湖北省鄂州市】二(二)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

(13分)【甲】伤仲永(节选)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2分)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⑴即书.诗四句()⑵稍稍宾客..其父()⑶无从致.书以观()⑷同舍生皆被.绮绣()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或.以钱币乞之或遇其叱咄B.未尝.识书具尝趋百里外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还自.扬州手自笔录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

(3分)二、2004-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一、2004年宁德市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17分)伤仲永金溪民……"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老子是癞蛤蟆黑岩沦陷的书生 /html/8/8128/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稍稍宾客其父:(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二、2005年乌鲁木齐(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

(共15分,每题3分)伤仲永王安石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

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三、2005山东济南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余闻之也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分)四、2005年临沂市(课改实验区)[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①卒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译文: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分)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4分) 甲文: 乙文:五、2005年四川资阳市(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